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中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復(fù)習(xí)講義

目錄

1、文言文中問句的固定表述

2、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例析

3、文言文翻譯妙法

4、文言文知識點:常用實詞

5、文言文知識點:常用虛詞

6、文言文知識點:詞類活用

7、文言文知識點:多音字

8、文言文知識點:通假字

9、文言文知識點:古今異義

10文言文知識點:一詞多義

11、文言文知識點:異讀字

12、文言文知識點:文體知識點

13、文言文閱讀知識點總結(jié)

文言文中問句的固定表述

一、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問,其中的“之”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有”

是動詞,“何……”是其賓語。提前賓語的作用在于強調(diào)賓語?!昂巍小笨?/p>

譯為“有何……”?!昂巍辈⒉皇琴e語,而是定語。賓語是“……”所代替的名詞

性短語。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一一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一一也是國君的力量,

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即“不是嗎”,或者“不

也是嗎”。如: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一一學(xué)習(xí)了又按時去復(fù)習(xí)

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子魚論戰(zhàn)》)一一利用敵人受阻的機

會進攻他們,不也可以嗎?

3.“何以……為",“為”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為”的前置賓語;

“以……”是介賓短語,作“為”的狀語。所以“何以……為”,等于介賓短語

“以……”加動賓短語“為何”,相當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一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就要做真王了,

要個假王的名義做什么?

“何以……為”有時也作“奚以……為””安……以為”。如: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一一要飛到九萬里之外又

向南飛干什么?

(2)君長有齊,奚以薛為?(《戰(zhàn)國策?齊策》)——您長久地據(jù)有齊國,

要薛城做什么?

4.“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用反問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說話

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一一現(xiàn)

在您讓我推薦賢士,恐怕與我的心意相違背吧?

(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一孔子說:“冉求,

恐怕該責(zé)備你吧?”

二、表示疑問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當于“對(把)……怎么樣(怎

么辦)”?!叭?、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一一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

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一一虞姬啊,虞姬啊,

對你怎么辦呢?

有時可將上述句式緊縮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們作謂語,用來

詢問辦法,相當于“怎么樣、怎么辦";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

么、怎么"o如:

(1)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捕蛇的差役,

恢復(fù)你的賦稅,那怎么樣?

(2)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杞人憂天》)一一整天在天里面

(大氣里面)活動,為什么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2.“何所……”“誰……者”,這是兩個主謂倒裝疑問句式?!昂嗡钡?/p>

于“所……(者)何”?!八弊髦髡Z;“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如: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一一木蘭你想的是什么,思

念的是什么?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一給您出這個主意的是誰?

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例析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常常組合在一起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表示一定的意義,

這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古漢語中稱之為固定結(jié)構(gòu)?,F(xiàn)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固定

結(jié)構(gòu)例說如下:

1.“不亦……乎”表示反問,用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看法,可譯成“不

也是……嗎”,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一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是很愉快嗎?

(《〈論語〉十則》)

2.“有……者”用于所要介紹、陳述的對象,可譯成“有個……的人”,例

如:“有好事者船載以人?!币灰挥袀€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子到了黔地。

(《黔之驢》)

3.“何所……”表示疑問,可譯成”……的是什么”,例如:“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币灰粏柵畠合氲氖鞘裁?,問女兒思念的是什么。

(《木蘭詩》)

4.“如……何”表示反問,可澤成‘'把……怎么樣”,例如:“以君之力,曾

不能損魁父之匠,如太行、王屋何?”一一憑您的力量,連像魁父這樣的小丘都

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愚公移山》)

5o“何……之有”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可譯成“有什么……呢”,

例如:”何陋之有?”一一有什么簡陋的呢?(《陋室銘》)

6.“為……所”表示被動,可譯成“被”,例如:“其印為予群從所得”一一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活板》)

7.“……何如”表示詢問,可譯成“如何,怎么樣”,例如:“更若役,復(fù)若

賦,則何如?”

——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那怎么樣呢?(《捕蛇者說》)

8.“非……則”表選擇,可譯成“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則徙

爾?!币灰徊皇撬懒?,就是搬走了。(《捕蛇者說》)

9.“得無……乎”表示推測的語氣,意思是“可能……吧”、"或許……吧”,

例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一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可能會有所不

同吧?

(《岳陽樓記》)

10.“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論述,可譯成“像那”;“至若”用在

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論述,可譯成“至于,義如”,例如:“若夫靄雨霏

霏"一一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一一又如春

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岳陽樓記》)

11.“然則……”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成“既然這樣,那么……”,例如:”是

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邪?”一一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

也憂慮,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岳陽樓記》)

12.“是以”、“是故”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結(jié)果或推斷,可譯成“因此”,例如: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一一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出師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一一因此,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魚

我所欲也》)。

13.“所以”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的目的、原因等,可譯成”……的原因”,

例如:”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币灰贿@是先漢興隆的原因。(《出師表》)

14.“……者……也”表示判斷,可譯成“是"o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薄?/p>

陳勝是陽城人。(《陳涉世家》)

15.“孰與”用于:二者之間的比較,可譯成”與……相比,哪一個……”,

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一一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漂亮?(《鄒忌諷齊

王納諫》)

文言文翻譯妙法

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一“串意”一“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成的。即先

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

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

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

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增”、“刪”、“留”、“變”四法:

1.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

2.冊I],即對無實在意義(表語氣、停頓等)的文言虛詞刪去不譯;

3.留,即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時間、專用名詞等)保留不譯;

4.變,即對與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譯。

例如,將下面《寇準傳》中的一段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寇準傳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xué)術(shù)不足爾?!?/p>

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②供帳,大為具待③。詠將去,準送之郊,問

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④不可不讀也?!睖誓I其意,歸,取其

傳讀之,至“不學(xué)無術(shù)”笑曰:“此張公謂我矣?!?/p>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

①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嚴:敬重。

③具待:具,備辦;待,接待。

④《霍光傳》:載《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之語。

對于這一段行文的翻譯,要先弄清一些詞語的含義。

通過初讀,文中的主要人物:張詠,又稱“張公詠”;寇準,又稱“寇公”

“準”O(jiān)

文中的地名:成都、陜(即:陜西)。這些詞語都按原文或原義寫出。

其余各詞語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當初”,“在”原義不變;

“聞”,“聽說”;“入相”,即進入相府,譯為:“當了宰相”;

“謂”,“對……說”;

“其”,“懶勺”;

“僚屬”,“同僚們”;

“奇材”,同今義“奇材”;

“惜”,“可瞥;

“爾”,嘆詞:“及”,至U,等到;

“出陜”,出京外任陜西地方官;

“適”,恰,正趕上;

自,從;

“罷還”,罷官還鄉(xiāng);

“供帳”,供設(shè)帷帳;

“為”,做;

“去”,離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導(dǎo);

“徐”,慢慢地;

“莫諭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歸”,回到府中;

“至”,到;

“謂”,說。

進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這些詞語連接起來,并加以通順。譯文如下:

當初,張詠在成都(作官),聽說寇準被拜為宰相,(就)對他的同僚們說:

“寇準是個奇材,(只)可惜學(xué)術(shù)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準出任陜西地方

官,張詠(也)正好被罷官從成都還鄉(xiāng),寇準非常敬重地供設(shè)帷帳,并準備了盛

大的接待儀式。張將要離去,寇準送他到市郊,問道:“(先生)有什么話要教導(dǎo)

寇準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您)不可不讀啊?!笨軠什⒉幻靼姿?/p>

用意,回來以后,拿出那《霍光傳》讀它,到“不學(xué)無術(shù)”一句,笑著說:“這

是張公教導(dǎo)我啊?!?/p>

在這一段譯文中,對原文的詞語含義適當?shù)噩F(xiàn)代語義選擇,句內(nèi)、句間作了

串連,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補足。從而使語義暢達,更符合作者的原義。這就是省

略句的問題。

對于判斷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譯為“寇準是個奇材”。

對于倒裝句,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

是“以何”,可譯為“用什么”。

關(guān)于被動句,要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加“被”。如“聞準入相”,這是意義上的被

動,可譯為“寇準被任命為宰相”。

總之,文言語句、段的翻譯,需要理解語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語氣關(guān)系,弄清

實詞含義、虛詞作用,發(fā)現(xiàn)詞類活用和通假,正確處理一些凝固的結(jié)構(gòu)和文言句

式。

但是,所有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識,形成文言語感的基

礎(chǔ)上的。因此,我們平時多讀多譯一些淺顯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這既

訓(xùn)練了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領(lǐng)略了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巨大魅力。

文言文知識點: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

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

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常見文言實詞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⑷安穩(wěn),安定。例: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曾

⑴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⑵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

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xué)習(xí)。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⑶追尋。例:溯澗從之(《兼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⑸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⑴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⑵主張,思想,學(xué)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⑶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⑷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⑸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⑹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⑴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⑵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⑶應(yīng)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⑵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xué)而》)

⑶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⑷將要。例:方欲行(《狼》)

⑸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⑵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⑶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惠子相梁》)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⑸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⑴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⑵體會,領(lǐng)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⑶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⑷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

10.見

⑴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⑵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⑶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⑷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quán)勸學(xué)》)

⑸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

(6)xidm,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⑵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⑶帶兵的人,將領(lǐng)。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⑷帶領(lǐng)。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⑸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⑺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3.盡

⑴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⑵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⑶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⑷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⑸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⑹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4.文

⑴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⑵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⑶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⑷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6.知

⑴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⑵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⑶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xué)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⑸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⑹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文言文知識點: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

“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

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

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

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

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

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勺g為“但是”“不過”

“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①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

耳?。ā读凝S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B.表示轉(zhuǎn)折,相當于“卻”“但

是"。例:人不知而不匿,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C.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

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D.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

識之。(《論語?述而》)E.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ā蛾惿媸兰摇罚〣.表示限制

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ā肚?/p>

驢》)

4.何

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B.代處

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

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

齊王納諫》)

5.乎

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

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

“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

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ā睹献?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

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

(《捕蛇者說》)

6.或

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

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

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

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

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

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

人各復(fù)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

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

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

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一一編者注)

9.且

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〣.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

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連詞:A.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

移山》)B.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

論戰(zhàn)》)

11.遂副詞:A.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終于”“結(jié)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

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

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

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

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

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例:兩岸猿

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

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

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

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

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

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

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

連接分句,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

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B.

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

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16.于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

明。(《滿井游記》)B.表示

文言文知識點: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實詞運用現(xiàn)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

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

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zhuǎn)化

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

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

“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為的身份或?qū)Υ姆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p>

紀》)中的“兄”,本為名詞,轉(zhuǎn)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的意思。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

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

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

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⑷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

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

“以”同動詞相連接。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

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

箭”,這里轉(zhuǎn)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

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

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

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

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jié)構(gòu),“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

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

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

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

有所改變。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

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jīng)受饑餓”。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

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

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

因其后帶賓語“?!?,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文言文知識點: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jié)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

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

1.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

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o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

辨析、記憶。如''將":jid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lǐng)”解,副詞可

作“將要”解;jid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dng(動詞),作“愿””請

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do,不厚

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6,薄荷(專

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

如“給”:口語讀g言i;書面語讀Ji,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

e,差忒(差錯之意);tui(方言),風(fēng)忒大、房子忒?。ㄟ?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

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xi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墩撜Z?述而》)

②運動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ang

①路遵彼微行(《詩經(jīng)?七月》)

②行列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③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nan困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nan患難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

shu①動詞,計算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②數(shù)落,列舉罪狀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u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6副詞,屢次,多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Wei

①制,造,做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②充當,當作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任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⑥著,寫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⑧“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ei

①介詞,為,給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③為此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qi動詞,騎馬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i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Shao

①名詞,少數(shù)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賓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時,一會兒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ao

①年輕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ha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結(jié)好孫權(quán)(《隆中對》)

hao愛好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she舍棄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e房屋又漸如高舍(《山市》)

hao大聲喊叫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zhuǎn)徙(《捕蛇者說》)

hao

①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Jian

①中間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詞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Jian

①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③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④離間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文知識點: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jié)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

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

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

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

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一一廷)

③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一一壟)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一一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1.說悅愉快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2.女汝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3.知智智慧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4.還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5.湯用熱水焙疾在媵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6.齊劑湯藥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7.止只僅僅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

8.陰陰樹蔭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9.屏摒舍去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xué)》)

10.帖貼粘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11.火伙同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12.竦聳高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罚?/p>

13.爭怎怎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14.見現(xiàn)出現(xiàn)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

15.要邀邀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16.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17.亡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

18.厝措放置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19.那哪怎么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

20.闕缺①中斷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②缺點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21.強僵僵硬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

22.道導(dǎo)引導(dǎo)俵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春秋》)

23.曷何什么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春秋》)

24.輯緝連綴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梗還珠》)

25.熙嬉開玩笑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春秋》)

26.零丁伶仃孤苦無依零丁洋里嘆零丁(《過零丁洋》)

27.距拒抵擋,抵抗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28.圉御抵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

29.1出屈①理屈公輸盤i出(《公輸》)

②彎曲臥右膝出右臂支船(《核舟記》)

30.有又還有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31.衡橫①橫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②不順,梗塞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2.甫父男子美稱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33.簡揀挑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34.?謫被罰流放,強迫發(fā)閭左遹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3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