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學與練:第23課《孟子》三章(原卷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學與練:第23課《孟子》三章(原卷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學與練:第23課《孟子》三章(原卷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學與練:第23課《孟子》三章(原卷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學與練:第23課《孟子》三章(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課《孟子》三章

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

2.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章的觀點和思路。

過程與方法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排比句式進行論辯的寫法。學習運用排比句式進行

2.品味文章氣勢恢宏的語言,體會孟子說理的特點。論辯的寫法;品味文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氣勢恢宏的語言,體會

感悟孟子的思想觀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孟子說理的特點。

預習導學

一、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之一,被推尊為“亞圣”。他主張實行“仁政”,反對武力兼并,反對暴政害民。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

共同編著的。它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具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邏

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二、故事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思想家孟子意識到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針對當時

的社會現實,提出“民貴君輕”說,勸告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當時的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游

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推行他的“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他的這些

思想學說被記錄在《孟子》中。

三、詞匯積累

1.字音

淫(yin)舞■(shiin)米粟倒)傅說吠(gw蘇)畝膠苗但拂例士曾徒啕益

空家(ru)公孫衍例列百里奚(V)孫叔敖(汕W(Aewg)于慮

丈夫之冠如2至仰咽乏其身

2.通假字

(7)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4)衡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5)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3.古今異義

(7)三里之城(古義:內城。今義:城市。)

(2)淮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3)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到……去。)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義:Mo今義:地域。)

(5)父命之(古義:教導、訓誨;今義:命令)

(6)與民電之(古義:遵遁;今義:緣由、理由)

(7)以順為本者(古義:準則,標準;今義:位置在中間)

(8)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古義: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今義:敵對的國家。)

4一詞多義

(/)拂①行拂亂其所為(動詞,違背)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2)于①舜發(fā)于吠畝之中(介詞,從)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詞,給)

(3)利①天時不如地利(形容詞,有利)②兵革非不堅利也(形容詞,銳利)

Q)而①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折,但是)②而死于安樂也(連詞,表并列)

③發(fā)于聲,而后喻(連詞,表順承)④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連詞,表并列)

(5)發(fā)①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動詞,興起,指被任用)②發(fā)于聲(動詞,顯露、流露)

5.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囿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威懾。)

(4)人恒過(名詞用作動詞,指犯錯誤。)

(5)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替,威武不能圖(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迷惑;使......動搖;使......屈服)

(6)苦其心志,羊其筋骨,餓其體膚,至本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使……勞累;使……

饑餓;使……受到貧困之苦)

(7)所以前心召性(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6.出自本課的成語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符合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必然陷于孤立。道:

指道義、正義。寡:少。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

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3)眾叛親離: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

亡”。

(5)法家拂士:忠臣賢士,出自《孟子?告子下》。法家:堅守法度的大臣。拂(W)士:足以輔佐君

主的賢士。

(6)富貴不能淫: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惑亂,迷惑”,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

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7)威武不屈: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貞頑強。

(8)貧賤不移: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定。

7.特殊句式

(?)判斷句: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也”表判斷)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也”表判斷)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者,……也”,表判斷)

(2)省略句:戒之曰。省去主語“母親”

(3)倒裝句:舜發(fā)于吠畝之中。(介賓短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舜于聯(lián)畝之中發(fā)”)

四、古今對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時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

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力量),去攻打那連內外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

景春說:“公孫衍(y蘇)、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安

居而天下熄?!?/p>

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

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順從作為準則,這是婦女之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廣的住宅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一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一義。得志時,與百姓一

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p>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趺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

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

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

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買回來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堅忍起來,增

曾益其所不能。

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能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探劑是升

六、課文層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層(第/句)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層(第2至4句)論據:進攻一天時不如地利

防御一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層(第5句)類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四層(第6至8句)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貴不能淫》

第一層(第/段):景春的大丈夫觀。

第二層(第2段):孟子反駁景春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一層(第/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造就。

第二層(第2段):由個人到國家,論證經受磨練的益處,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

七、問題歸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開篇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圍繞此論點,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文章開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

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

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

闡明了“人和”結果是“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的結論。

2.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寫“故曰.…戰(zhàn)必勝矣”?

這樣寫的作用是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

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

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最后一句絕非多余的閑筆。

3.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論述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繼承孔子

的思想,極力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他曾經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雖不見效,而他的“仁政”思想

已昭明天下。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非常厭惡、極力反對戰(zhàn)爭的孟子大抵不會去研究怎樣奪取戰(zhàn)爭的

勝利,他考慮的只能是怎樣行“仁政”。本文確實用了不少筆墨去論證軍事問題,但這只是表象,只是

憑借,本文的最終目的是論證政治問題。本文的意圖是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告訴人們通過行“仁政”來

統(tǒng)一天下,而決不是告訴人們怎樣去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

《富貴不能淫》

Z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為了證明中心論點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中心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針對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標準,孟子首先擺出自己的觀點,認為公孫衍、張儀

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談不上是“大丈夫”。然后

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出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的觀點,進一步說明公

孫衍、張儀之流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根本談不是“大丈夫”。最后擺出自己的觀點,

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樣的?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

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

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一禮,行走在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

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圍繞本文的中心論點,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論證思路。

圍繞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進行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

的問題,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

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

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折磨。接著由個人論

及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第7段哪些句子講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長歷程?講述的是一個什么道理?現在人們常說的哪些話與這

個道理相同?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在文中起何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心動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敝v的是一般人的成長歷程,講述了一個“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難,

從來紈綺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與之相同。

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做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

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3.聯(lián)系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

一番“苦”“勞”“餓”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當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悠哉游哉,貪安

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

頓中奮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國家的

治理問題而言,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是極其重要的,這關

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臣弄權,沉湎安樂,

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八、課文主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說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

根本條件是人心的向背,而決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從而闡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富貴不能淫》一文,孟子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訴我們

無論身處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禮義,不失節(jié)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通過列舉六個出身低微而終擔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闡述安樂致國

滅亡的事理,說明了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

勇氣,要勇于進取,進而獲得成功。

體系構建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一天時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論據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寡助域民一不以封疆之界施行仁政

固國一不以山溪之險

類推-

-威天下一不以兵革之利

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景春的大丈夫觀

富貴不L妾婦之道「富貴不能淫_合乎禮儀

能淫孟子批駁_何為大丈夫.貧賤不能移不失節(jié)操

_威武不能屈

r論據-—歷史事例(六人)

生于出身低微、艱苦磨煉、終擔重任居

憂患,-正面論證——憂患造就人才安

死于論證-對比思

[反面論證——安樂致國滅亡

安樂危

L

論點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

課后習題探究

一、熟讀并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尸憂患,死于安樂》,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并分別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兩個觀點。

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事例: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

善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材力過

人”,卻不行仁政,“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民周不欲喪”,眾

叛親離,葬送了商朝。

觀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理解: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fā)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

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

事例: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觀點。吳越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立志發(fā)憤圖強,

準備復仇。他臥薪嘗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氣。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夫一起勞作,他

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已經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具備了復仇的條件。

反觀吳王夫差,戰(zhàn)勝越國之后,以為憂患已除,生活驕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終為勾踐所敗,身死而

國滅。

二、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背誦《富貴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廣居?…此之謂大丈夫,一段。

①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

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②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

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

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反復朗讀課文,從中舉一兩個例子

做具體分析。

示例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義

正詞嚴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實質。三個“天下之”的反復,也將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極致。

示例二:“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

海,百里奚舉于市,,,用同樣的句式連舉六例,形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四、翻譯下列句子。

Z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支持、幫助的人少到了極點,(連)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系的人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的人多到

了極點,天下所有的人都會順從他。

2.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他們)一發(fā)起怒來,諸侯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內心困擾,思慮堵塞,這樣以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

才能被人們了解。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

家和外患的侵擾,(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容易滅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請從課文或課文以外的篇目中選擇一句作為你

的座右銘,并說出理由。

示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理由: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也是墮落的開端;憂愁

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卻也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也需要在外

界的壓迫下才能被激發(fā)出來,如果人一直在安樂中生存,那么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抵抗,缺乏對生活真

諦的領悟,最后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生存的能力。

強化訓練

題組/基礎過關練

一、課內積累

/.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4,田(qu3n)孫叔敖伽)法家辨士腦)親戚畔之客〃)

A名家(ru)拂亂倒公孫簡6即丈夫之冠俗〃近方

C膠苗俗0域民小刃百里第何)富貴不能浮"力)

D.曾益々畫組傅說a”。衡于申而,空乏其身例

2.下面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4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A丈夫之冠也行天下之大道

C.所以動心忍性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生于憂患嘗射于家圃

3.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4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8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丈夫之冠也D必先苦其心志

4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

8.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靖文:以順從為常法,是妾婦之道。)

C.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鋒文: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安靜下來,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靖文: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4《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一。

A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鄒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C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儀式上男子束發(fā)帽,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氣勢雄偉。

6按要求默寫。

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的句子“,

(2)《富貴不能淫》中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用“,:指出了亡國的兩個條件,值得

統(tǒng)治者警惕。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中心論點的句子是,;主

旨句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主旨句

是,;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是,-

二、課內閱讀

(2023?重慶市渝北區(qū)期末)(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岑于喊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

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涉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下列各項對加點詞語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4“舜發(fā)于馱畝之中”同“發(fā)于聲”中的“發(fā)”意思不同,前一個“發(fā)”有被動的意思,指“被任用”,后一個“發(fā)”

為動詞,是“發(fā)出”的意思。

8.“所以動心忍性”中的“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分別翻譯為“使......受到震撼”和“使……堅韌起來”。

C"家喻戶曉”中的“喻”是"了解,明白”的意思,由此推斷“而后喻”中的“喻”也是“了解,明白”的意思。

D“行拂亂其所為”同“入則無法家拂士”中的“拂”,都是動詞,前一個“拂”的意思是“違背”,后一個“拂”

是通假字,同“弼”,意思是“輔佐”。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下列相關表述不正確一項是()

4本篇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思想健康、結構謹嚴、篇幅簡短而語言精練的說理文。

A開篇作者用排比句列舉六位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的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

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為下文的議論奠定了基礎。

C.文章第二段的論證思路是先從個人角度反面論證磨難、挫折產生的積極作用,接著從個人到國家,從

正面論述安樂無憂的危害,最后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寫作的直接目的是告知封建統(tǒng)治者如何才能保持和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

加有同學閱讀完下面的鏈接材料后,發(fā)現勾踐滅吳的故事可以印證選文中孟子說的“生于憂患”的觀點。

請你寫出他得出這樣的結論的理由,并簡要分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何現實意義。

【鏈接材料】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②夏臺,文王囚愛里,晉重耳奔翟③,

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④,置膽于坐⑤,坐臥即仰膽⑥,飲食亦嘗膽也。目:“女忘

會稽之恥邪?”(終滅吳。)

(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注:①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②系:拘囚。③翟:同“狄”。④焦思:焦慮思考。⑤坐:同“座”。座位。

⑥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2023?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期末)(二)文言文比較閱讀。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

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芳其筋骨(2)衡于慮

(3)入則無法家弗士(4)盾天下之廣居

(5)得志,與民用之

1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4【甲】文開頭連舉六個歷史名人的事例,說明擔當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經歷艱苦的磨煉,

引出論題。

3.【甲】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起過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賢臣的事實過渡到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

歷磨難的一般意義。

C【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是從正面簡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的道理。

D【乙】文對大丈夫的闡述精髓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對死亡,一身正氣,從容就義,正體現了孟子“大丈夫”論斷中的哪

一點?請再舉一個例子。

題組5能力提升練

(2023?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期末)(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

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乙】

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日:“何故?”對目:“其城郭高,溝漁②深,蓄

積多也?!睂巼廴眨骸瓣惪煞ヒ?。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流

深,則民力罷④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鼻f王聽之,遂取陳焉。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陳:國名。②池(a):護城河。③寧國:楚國大臣。④罷:同“疲”。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變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攻親戚之所畔對曰

則民怨上矣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3.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

4.【乙】文中,使者和寧國的意見分別對應了【甲】文中關于戰(zhàn)爭的兩個因素:“

和””;陳國最后被攻下的原因是:o

(2023?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qū)期末)(二)文言文閱讀。

【甲】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門,戒之

日:,往之女家,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

之;不得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莊公奮①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逼邇②不弓產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

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對日:“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疆?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

湯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誅恩不避寇⑥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多力者,行禮義也;今上

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普夏之衰也⑥;殷之衰也,有

費仲、惡來久足走千里,手裂見?虎,任之以力,凌錦⑨天下,戚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殷夏

以衰。今公日奪碩乎勇力,不顧乎行義,用此存者。

(選自《晏子春秋?卷一》,有刪改)

【注釋】①奮:這里意為施展。②逼邇:接近,這里指近臣。③引:避開、退卻。④驟(.qiang):同“強”,

是商紂王寵信的大臣。⑧兄(?):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⑨靴(//)

5.根據【乙】文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