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實詞專練: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三)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實詞專練: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三)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實詞專練: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三)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實詞專練: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三)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實詞專練: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練習16:文言實詞課內外聯(lián)合判斷(3)

(-)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因宰予以遺孔子焉。宰予日:“夫子無以此為也?!?/p>

王日:“何故?”對日:“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觀之,有以知其然?!蓖踉?“言之。”宰予對日:

“自臣侍從夫子以來,可見其言不離道,動不違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仕而有祿,不以為積。

不合則去,退無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車器不雕,馬不食粟。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

此所以為夫子也。若夫觀目之麗靡,窈窕之淫音,夫子過之弗M視,遇之弗之聽也。故臣知夫子之

無用此車也?!蓖跞眨骸叭粍t夫子何欲而可?”對目:“方今天下道德寢息,其志欲興而行之。

天工誠.有欲治之.港.能行―其道一則.表無里—徒步.必.朝周一猶為之何.必遠辱匿之.重貝兄乎?”

王日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痹子铓w,以告孔子??鬃釉唬河枰杂柚院稳??”子貢

對日:“未盡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則配天,深則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實也?!弊釉唬骸胺?/p>

言貴實,使人信之,舍實何稱乎?是賜之華不若予之實也。"(節(jié)選自《孔叢子?記義》)

材料二

潁川太守髡①陳仲弓②。客有問元方:“后苫何如?”元方目:“高明之君也?!薄白阆录揖?/p>

何如?”日:“忠臣孝子也?!笨驮唬骸啊兑住贩Q:'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笨腿眨骸白阆碌?/p>

因偃③為恭,而不能答?!痹饺眨骸拔舾咦诜判⒆有⒓?,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笨蛻M而退。(節(jié)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注】①髡(kun):古代一種剃去男子頭發(fā)的刑罰。②陳仲弓,陳蹇,字仲弓,東漢人。元

方:陳紀,陳蹇之子。③但:駝背。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天下誠時有欲治之同君能行其道同則夫子雖徒步同以朝日固目猶為之時,何必遠辱可君之重

貶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竊,暗地里,私自,與《促織》“窺父不在,竊發(fā)盆”中的“竊”詞義相同。

B.之,賓語前置的標志,與《師說》“句讀之不知”中的“之”用法相同。

C.材料一中的“二三子”,諸位,你們;材料二中“三子”意為三位先生。

D.府君,指太守,與《孔雀東南飛》“府君得聞之”中“府君”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楚昭王要給孔子贈送華麗的安車,宰予當面拒絕,他認為孔子以治國修身為樂,崇尚義德,

清正廉潔,喜好節(jié)儉,不喜歡外觀華麗之物。

B.子貢認為孔子的道德與天一樣高,與海一樣深,而宰予在楚昭王面前只說了孔子的一些事

實,沒有說盡孔子的高美,對其說法不以為然。

C.客人引用《易》中“二人”句,意在說明屬下與太守應該保持同心一致,進而批評元方不

應為了肯定自己父親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決定。

D.元方因客言“何其謬也”而“故不相答”,客以“因fE為恭”為喻,說元方好比駝背的人

直不起腰來,卻假裝是對人表示恭敬才彎腰一樣。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觀之,有以知其然。

(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14.設若孔子得知元方的答問,他會是怎樣的態(tài)度?(3分)

10.C、E、G

解析:句子的意思是:果真有想治理天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著去上朝,也

一定會樂意去,何必使您這厚重的賞賜在遠方遭受辱沒呢?

“誠”修飾“有”,而“有欲治之”是修飾“君”的,故“天下誠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其間

不可斷開?!巴讲健笔恰?上)朝”的途經,故“徒步以朝”其間不可斷開?!斑h辱”與“君之重

猊”為動賓關系,“何必……乎”為完整問句,其間不可斷開。

11.A解析:文中“竊”與“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fā)盆”中“竊”詞義不同,文中

“竊”是私下里、私自的意思,表示個人意見或行為的謙詞,而“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fā)盆”

中“竊”是偷偷地、暗地里的意思。

12.C解析:D項,客引“二人”句用來說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子是同心的,一致的,從而說

明元方答問的矛盾:既肯定太守是高明之君,又肯定被太守處罰的父親是忠臣孝子。

13.(1)我通過老師的日常用度,以及考慮老師的心思所在來判斷,所以知道他會這樣。

(2)怎么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

14.太守懲處了自己的父親,仍然說太守是“高明之君”,父親受了太守的懲處,仍然

說父親是“忠臣孝子”。元方秉持公心,不作浮夸之語,符合孔子“言貴實”的主張,所以

孔子會肯定元方的答問。

【解析】作答本題,一要根據材料一明確孔子關于評判言談的標準,二要從材料二里明

確元方答問的實質,然后做出判斷。從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知,孔子主張“言貴實”。分析元

方答問,不感情用事,秉持公心,實事求是,和孔子的主張是一致的。

【譯文一】

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國,楚昭王用象牙裝飾安車,想通過宰予贈送給孔子。宰予說:“夫子他老

人家是不會坐這車的?!背淹鯁枮槭裁矗俊痹子杌卮鹫f:“我通過老師的日常用度,考慮老師的

心思所在來判斷,所以知道他不會用這輛車?!背淹跽f:“說說看。”宰予回答說:“自從我侍

候夫子以來,私下里見他言語不離大道,行動不違背仁,重視義崇尚德,清正廉潔喜好節(jié)儉。出仕

享有俸祿,但是卻不用來積累財富。不合于道義則離去,辭官的時候沒有戀戀之心。妻子不穿華麗

的衣服,妾也不穿絲制的衣服。車馬器皿都不雕刻華麗的花紋,不把谷物等糧食給馬吃。如果道可

行則以治理國家為樂,道不行則以修身為樂,這就是夫子之所以為夫子的原因。假如是看起來外觀

華麗的東西,聽起來淫邪的妖冶美女的歌聲,夫子經過的時候不會去看,遇到的時候也不會去聽。

所以,我知道夫子不會使用這輛華麗的安車。”楚昭王說:“既然這樣,夫子的意愿是什么呢?”

宰予回答說:“現在天下道德被擱置,夫子的志向就是想重興禮義道德并推行它,果真有想治理天

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著去上朝,也一定會樂意去。何必使您這厚重的賞賜在遠

方遭受辱沒呢?"楚昭王說:“從今以后就知道夫子的道德是多么偉大了!”宰予回來,把這些告

訴孔子??鬃诱f:“諸位,你們認為宰予的話怎么樣?”子貢說:“沒有說盡老師道德的高美。夫

子的道德與天一樣高,與海一樣深。像宰予所說的,不過是老師的一些實在事情罷了?!笨鬃诱f:

“言語貴在真實,才能使人相信,舍棄了真實還有什么可稱贊的呢?所以,子貢的浮華比不上宰予

的真實?!?/p>

【譯文二】潁川太守把陳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說:“太守這個人怎么

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么樣?”元方說:“是個忠臣孝子。”

客人說:“《易經》上說:’兩個人同一條心,就像一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同一個心

思的話,它的氣味像蘭花一樣芳香。'那么,怎么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

說:“您的話怎么這樣荒謬?。∫虼宋也换卮鹉??!笨腿苏f:“您不過是拿駝背當做恭敬,其實是

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

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笨腿撕苄?/p>

愧,就退走了。

(二)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其

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

對目:“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

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

中之人盡敵國也?!蔽浜钊眨骸吧??!蔽渫蹩艘螅偬鴨栐唬?'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目:“臣

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成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p>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目:“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日:“不

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

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蔽渫跞眨骸皬V大乎,平天下矣?!狈菜再F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目:“令吏養(yǎng)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

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

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本肮眨骸爸Z?!庇?/p>

是老弱有養(yǎng),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目:“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

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蹦肆T臺役。(節(jié)

選自《說苑?貴德》)

1.下列對文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

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

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與“乘槨浮于?!保ā墩撜Z?公冶長》)兩句中的“浮”字含義相同。

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與“有大石當中流”(《石鐘山記》)兩句中的“中流”含義相

同。

C.“吳起對日”與“肯與鄰翁相對飲”(《客至》)兩句中的“對”字含義不同。

D.“在德不在險”與“其險也如此”(《蜀道難》)兩句中的“險”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謂吳起曰"與“忍顧鵲橋歸路”(《鵲橋仙》)兩句中的“顧”字含義相同。

B.“夏桀之居”與“居則曰,不吾知也”(《侍坐》)兩句中的“居”字含義相同。

C.“德義不修”與“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修”字含義不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

同。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之養(yǎng)之”與“最難將息”(《聲聲慢》)兩句中的“將”字含義不同。

B.“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與“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陳情表》)兩句中的“逮”字含義不

同。

C.“守國之本也”與“人窮則反本”(《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本”字含義相同。

D.“是奪民時也”與“舅奪母志”(《陳情表》)兩句中的“奪”字含義相同。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君不信德”與“若入的為壽”(《鴻門宴》)兩句中的“若”字含義不同。

B.“咸刈厥敵”與“咸來問訊”(《桃花源記》)兩句中的“咸”字含義相同。

C.“臣聞愛其人者”與“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兩句中的“愛”字含義相同。

D.“武王克殷”與“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克”字含義不同。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所以貴士君子者”與“所以游目騁懷”(《蘭亭集序》)兩句中的“所以”含義相同。

B.“在予一人”與“舉以予人”(《六國論》)兩句中的“予”字含義不同。

C.“咸刈厥敵”與“思厥先祖父”(《六國論》)兩句中的“厥”含義相同。

D.“臣聞之”與“謹拜表以聞”(《陳情表》)兩句中的“聞”字含義不同。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仁是親”與“是心足以王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

B.“無罪者活之”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罪”字含義相同。

C.“景公游于壽宮”與“秦時與臣游”(《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游”字含義相同。

D.“百姓有過”與“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兩句中的“過”字含義不同。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來”的意思,與“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中的“活”字含義不同。

B.“田其田”中的第一個“田”為動詞,與“蓮葉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義不同。

C.“睹長年負薪”中的“負”是“背”的意思,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的“負”字含義相同。

D.“樂賢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詞“無才德之人”,與“臣等不肖,請辭去”(《廉頗藺

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不肖”含義不同。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平公春筑臺”中的“公”是爵位名,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史記?陳

涉世家》)中的“公”字含義不同。

B.“鰥寡有室”與“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義不同。

C.“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中“者”是音節(jié)助詞,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

將伐顓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

D.“乃罷臺役”中的“罷”是停止的意思,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罷”字含義不同。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靡使有余”與“大母過余日”(《項脊軒志》)中的“余”字含義不同。

B.“以其仁而有德也”與“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中的“以”字含義不同。

C.“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中的“老”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

第二個“老”字含義相同。

D.“論而供秩焉”與“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中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與“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之

于"含義相同。

B.“饑者則食之”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兩句中的“者”字含義相同。

C.“寒者則衣之”與“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衣”字含義和用法

相同。

D.“育之長之”與“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兩句中的“長”字含義不

同。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與“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兩句中的“下”字含義相同。

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與“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少年中國說》)兩句中的“哉”

字含義相同。

C.“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密州出獵》)

兩句中的“左”字含義不同。

D.“而禹滅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

名人,史稱大禹、帝禹,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稱為夏禹。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湯放之”中的“湯”指的是“商湯”,滅了夏王朝,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其勢力所

及,遠遠超過了夏王朝。湯滅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

B.“船中之人盡敵國也”與“春蠶到死絲方盡”(李商隱《無題》)兩句中的“盡”字含義相同。

C.“惡其余胥”與“以小易大,彼惡知之?”(《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惡”字含義不同。

D.“使各居其宅”與“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兩句中的“使”字含義不同。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變舊新”與“是故無貴無賤”(《師說》)兩句中的“無”字含義相同。

B.“景公游于壽宮”與“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

C.“樂賢而哀不肖”與“尊賢而重士”(《過秦論》)兩句中的“賢”字含義不同。

D.“晏子”又名“晏嬰”,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聰穎機智,能言善

辯。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與“之子于歸,宜室其家”(《詩經?周南?桃天》)兩句中的“之”

字含義不同。

B.“晉平公春筑臺”與“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句中的“春”字含義相

同。

C.“是奪民時也”與“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是”字含

義不同。

D.“乃罷臺役”與“役聰明之耳目”(《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役”字含義不同。

【參考答案】

1.【答案】A

A項不同,前者讀si為“讓……吃”的意思,后者讀shf,為“吃”的意思;B項均為“放逐,流放”之意。

C項不同,前者為否定副詞“不”,后者為動詞“倒下”;D項不同,前者為形容詞為動用法,“為……悲傷”,后者

為形容詞,悲傷,悲苦。

2.【答案】A

A項,前者是動詞“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項,意義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

項,前者是“回答、對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D項,前者是名詞“險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

是“艱險”的意思。

3.【答案】B

B項,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項,兩個“顧”都是“回頭看”的意思;C項,

前者是“學習、鍛煉和培養(yǎng)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訂”的意思;D項,前者是“險固”的意思,后者是“頑固”

的意思。

4.【答案】D

D項,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強行改變”的意思;A項,前者是“撫養(yǎng)”的意思,后者是“調養(yǎng)”

的意思;B項,前者是“達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項,都是“根本”的意思。

5.【答案】C

C項,前者是動詞“喜愛”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吝惜”的意思;A項,前者是假設連詞“如果”的意思,后

者是第二人稱代詞“你”的意思;B項,兩者都是副詞“全”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攻克”的意思,后者是

能愿動詞“能夠”的意思。

6.【答案】A

A項,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來……”;B項,前者通“余”,作代詞"我''講,后者

是“給”的意思;C項,都是代詞“其”;D項,前者是“聽到”的意思,后者是“使……聽到”的意思。

7.【答案】C

C項,前者是動詞“游覽”的意思,后者是動詞“交好”的意思;A項,前者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后者是代詞

“這”的意思;B項,都是“罪過”的意思;D項,前者是“過錯”的意思,后者是“責怪”的意思。

8.【答案】A

A項,“活”字含義相同,都是“使……活下來"的意思;B項,前者是動詞“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

“茂盛”的意思;B項,都是“背著”的意思;D項,前者是“無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動詞“無才德”的意

思。一般來說,詞性(即用法)不同,意義也不同。

9.【答案】C

C項,“古者”“昔者”中的“者”處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作音節(jié)助詞,表停頓,不翻譯。A項,前者是爵

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第二人稱代詞,上對下的尊稱。B項,前者是“老而無夫之人”,后者是“寡德”

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D項,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貶

低排斥”的意思。

10.【答案】D

D項,前者是句末語氣詞,后者是疑問代詞“什么”;A項,前者是“殘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稱代詞“我”

的意思;B項,前者是連詞“因為”的意思,后者是介詞“用”的意思;C項,都是“老人”的意思。

11.【答案】C

C項,前者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詞的一般動用,穿絲帛做的衣服;A項,二者含義是

“對于”,兩個句子的結構特征完全一樣,其用法和意義也是相同的。B項,“者”作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

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D項,前者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之長大;后

者是形容詞,年長,相比之下年紀大。

12.【答案】A

A項,前者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向下。B項,二者句式完全一

致,都是主謂倒裝句,“哉”作語氣詞,表示感嘆。比較虛詞重點看結構語境!C項,前者方位名詞作動詞,是“左

邊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意思是“左手

13.【答案】B

B項,前者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吐盡”的意思。C項,前者是動詞“厭惡”

的意思;后者是疑問副詞“怎么”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讓”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

都表示假設。

14.【答案】C

C項,兩處的“賢”都處在賓語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詞作名詞,“賢人”的意思。A項的“無”都是“無論”的

意思,前者“無”后有“舊新”,后者“無”后有“貴、賤”,根據語境(后面所跟兩種相反的事物)可推斷。B項,

前者是介詞,意思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