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822-2024 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_第1頁
DB23-T 3822-2024 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_第2頁
DB23-T 3822-2024 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_第3頁
DB23-T 3822-2024 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_第4頁
DB23-T 3822-2024 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20CCSP2223發(fā)布IDB23/T3822—2024 V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符號 3.1術語 3.2符號 44基本規(guī)定 74.1一般規(guī)定 74.2地基檢測 84.3基樁與抗浮錨桿檢測 4.4支護工程檢測 4.5驗證檢測與擴大檢測 4.6檢測結果評價和檢測報告 5平板載荷試驗 5.1一般規(guī)定 5.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5.3現場檢測 5.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6巖石地基載荷試驗 6.1一般規(guī)定 6.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6.3現場檢測 6.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7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 7.1一般規(guī)定 7.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7.3現場檢測 7.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8標準貫入試驗 8.1一般規(guī)定 8.2儀器設備 8.3現場檢測 8.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9圓錐動力觸探試驗 9.1一般規(guī)定 9.2儀器設備 DB23/T3822—20249.3現場檢測 9.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0靜力觸探試驗 10.1一般規(guī)定 10.2儀器設備 10.3現場檢測 10.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1多道瞬態(tài)面波試驗 11.1一般規(guī)定 11.2儀器設備 11.3現場檢測 11.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2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 12.1一般規(guī)定 12.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12.3現場檢測 12.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3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 13.1一般規(guī)定 13.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13.3現場檢測 13.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4014自平衡靜載試驗 4014.1一般規(guī)定 4014.2儀器設備 4114.3現場檢測 4414.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4615單樁水平靜載試驗 4715.1一般規(guī)定 4715.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4815.3現場檢測 4815.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4816多年凍土地基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 16.1一般規(guī)定 16.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16.3現場檢測 16.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7鉆芯法 17.1一般規(guī)定 17.2儀器設備 17.3現場檢測 17.4芯樣試件截取與加工 DB23/T3822—202417.5芯樣試件抗壓強度試驗 17.6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18低應變法 18.1一般規(guī)定 18.2儀器設備 18.3現場檢測 18.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6019高應變法 6219.1一般規(guī)定 6219.2儀器設備 6219.3現場檢測 6219.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6320聲波透射法 6720.1一般規(guī)定 6720.2儀器設備 6720.3聲測管埋設 6720.4現場檢測 6920.5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21抗浮錨桿驗收試驗 21.1一般規(guī)定 21.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21.3非預應力錨桿現場檢測 21.4預應力錨桿現場檢測 21.5預應力錨桿鎖定值現場檢測 21.6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22支護錨桿與土釘驗收試驗 22.1一般規(guī)定 22.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80 8122.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8323錨桿鎖定力測試 8523.1一般規(guī)定 8523.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 85 8723.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 88附錄A(規(guī)范性)地基系數試驗 89附錄B(資料性)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記錄表格 91附錄C(規(guī)范性)地基試驗數據統(tǒng)計方法 附錄D(規(guī)范性)圓錐動力觸探錘擊數修正 附錄E(規(guī)范性)靜力觸探頭率定 附錄F(規(guī)范性)樁身內力測試 DB23/T3822—2024附錄G(規(guī)范性)等效轉換法 附錄H(規(guī)范性)孔內攝像法 附錄I(規(guī)范性)芯樣試件加工和測量 附錄J(規(guī)范性)高應變法傳感器安裝 附錄K(規(guī)范性)混凝土樁樁頭處理 VDB23/T3822—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黑龍江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黑龍江省寒地建筑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寒地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黑龍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哈爾濱市建筑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哈爾濱興旺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牡丹江市科研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工程質量道橋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哈爾濱市上和時代市政工程材料檢測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鵬程檢驗檢測有限公司、七臺河市旗建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哈爾濱和利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黑龍江寒地巖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黑龍江東宇基礎工程有限公司、齊翔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超、張辰熙、康永生、賈福成、張浩、郭一雄、邢志強、胡柏青、王剛、王吉良、李萬有、秦瑩、李洪巖、姚志國、張勇、張巖、畢琳、李煒超、張德鑫、紀泳丞、姜彥波、顧業(yè)舉、秦宇楠、于濤、張百安、趙廣東、劉瀚、韓曉龍、姜顯全、趙立軍、馬斌、李成哲、李卉玉、于海洋、王梅全、宋慧敏、蔡釗、張博、魏鑫、閆峰、陳偉、董志平、趙銳、史壽國、王同威、張大治、胡志明、張有利、梁靖愷、王波、楊春輝、路小順、姚磊、洪振宇、王建、陳巖、李永恒、曹雪峰、宋洪利、李瑛、趙強、李旭鵬、全威、鐘文。1DB23/T3822—2024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技術標準本文件規(guī)定了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檢測的術語和符號、基本規(guī)定、平板載荷試驗、巖石地基載荷試驗、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標準貫入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多道瞬態(tài)面波試驗、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自平衡靜載試驗、單樁水平靜載荷試驗、多年凍土地基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鉆芯法、低應變法、高應變法、聲波透射法、抗浮錨桿驗收試驗、支護錨桿與土釘驗收試驗、錨桿鎖定力測試等。本文件適用于黑龍江省建筑與市政工程地基基礎驗收檢測。用于其他目的或其他行業(yè)的地基基礎檢測也可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0011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JGJ79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106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18凍土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JGJ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JG/T3055基樁動測儀3術語和符號下列術語和符號適用于本文件。3.1術語3.1.1地基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3.1.2天然地基自然形成的、未經人工處理的地基??煞譃樘烊煌恋鼗蛶r石地基。巖石地基亦可簡稱巖基。3.1.3人工地基為提高地基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經人工處理后的地基。2DB23/T3822—20243.1.4處理地基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改善變形特性或滲透性質,對土體進行人工處理后的地基。處理地基可分為處理土地基和復合地基。3.1.5處理土地基為提高地基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經換填墊層、預壓、壓實、夯實或注漿的地基。3.1.6復合地基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3.1.7基樁樁基礎中的單樁。3.1.8錨桿由桿體(鋼絞線、預應力螺紋鋼筋、普通鋼筋或鋼管)、注漿固結體、錨具、套管、連接器所組成的一端與結構構件連接,另一端錨固在穩(wěn)定巖土體內的受拉桿件。桿體采用鋼絞線時,亦可稱為錨索。3.1.9支護錨桿將圍護結構承受的側向荷載,通過拉結作用傳遞到周圍的穩(wěn)定巖土層中的錨桿。3.1.10抗浮錨桿將基礎承受的地下水浮力或其他向上的豎向荷載,通過拉結作用傳遞到基礎下部的穩(wěn)定巖土層中的錨桿。3.1.11土釘設置在基坑側壁土體內的承受拉力與剪力的桿件。例如,成孔后植入鋼筋桿體并通過孔內注漿在桿體周圍形成固結體的鋼筋土釘,將設有出漿孔的鋼管直接擊入基坑側壁土中并在鋼管內注漿的鋼管土釘。3.1.12多年凍土凍結狀態(tài)持續(xù)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巖石)。3.1.13凍土層溫度場凍土層所占據的空間范圍內,不同位置的溫度分布狀況。3.1.14標準貫入試驗用質量為63.5kg的穿心錘,以76cm的落距自由下落,將標準規(guī)格的貫入器,自鉆孔底部預打15cm,記錄再打入30cm的錘擊數,判定土的物理力學特性的一種原位試驗方法。3.1.15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用一定質量的擊錘,以一定的自由落距將一定規(guī)格的圓錐探頭打入土中,根據打入土中一定深度所需的錘擊數,判定土的性質的原位試驗方法。3.1.163DB23/T3822—2024靜力觸探試驗以靜壓力將一定規(guī)格的錐形探頭壓入土層,根據其所受抗阻力大小評價土層力學性質,并間接估計土層各深度處的承載力、變形模量和進行土層劃分的原位試驗方法。3.1.17平板載荷試驗在現場模擬建筑物基礎工作條件的原位測試??稍谠嚳印⑸罹蛩淼纼冗M行,通過一定尺寸的承壓板,對巖土體施加垂直荷載,觀測巖土體在各級荷載下的下沉量,以研究巖土體在荷載作用下的變形特征,確定巖土體的承載力、變形模量等工程特性。3.1.18地基系數試驗采用直徑為30cm圓形承壓板,測定土體在荷載作用下,下沉量基準值為1.25mm所對應的荷載強度與下沉量基準值的比值的試驗方法。3.1.19低應變法采用低能量瞬態(tài)或穩(wěn)態(tài)方式在樁頂激振,實測樁頂部的速度時程曲線,或實測樁頂部的速度時程曲線同時,實測樁頂部的力時程曲線。通過波動理論的時域分析或頻域分析,對樁身完整性進行判定的檢測方法。3.1.20高應變法用重錘沖擊樁頂,實測樁上部的速度和力時程曲線,通過波動理論分析,對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和樁身完整性進行判定的檢測方法。3.1.21聲波透射法在預埋聲測管之間發(fā)射并接收聲波,通過實測聲波在混凝土介質中傳播的聲時、頻率和波幅衰減等聲學參數的相對變化,對混凝土灌注樁和地下連續(xù)墻墻體施工質量進行判定的檢測方法。3.1.22鉆芯法用鉆機鉆取芯樣,檢測樁長、樁身缺陷、樁底沉渣厚度以及樁身混凝土的強度,判定或鑒別樁端巖土性狀的方法。3.1.23預埋管鉆芯法在灌注樁中自樁頂預先埋設一定長度的鋼管,作為鉆芯法鉆頭、鉆桿的通道,采用鉆芯法檢測預埋管管底以下部分的樁身混凝土質量、樁底沉渣厚度、鑒別樁端持力層巖土性狀的檢測方法。3.1.24孔內攝像法利用灌注樁(墻)的鉆芯孔或管樁內腔,對孔壁進行攝影,判別樁(墻)身缺陷、確定樁(墻)底沉渣厚度、鑒別持力層巖土性狀的檢測方法。3.1.25單樁靜載試驗在樁頂部逐級施加豎向壓力、豎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觀測樁頂部隨時間產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確定相應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或單樁水平承載力的試驗方法。3.1.264DB23/T3822—2024持有荷載試驗采用液壓千斤頂,對已鎖定的預應力錨桿進行分級加載,以確定錨桿桿體持有荷載的試驗。3.1.27樁身完整性反映樁身截面尺寸相對變化、樁身材料密實性和連續(xù)性的綜合定性指標。3.1.28樁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樁身完整性惡化,引起樁身結構強度和耐久性降低,出現樁身斷裂、裂縫、縮徑、夾泥(雜物)、空洞、蜂窩、松散等不良現象的統(tǒng)稱。3.1.29錨桿驗收荷載滿足錨桿抗拔承載力設計驗收要求的荷載值。3.1.30錨桿鎖定力預應力錨桿張拉鎖定完成時的初始預應力。3.1.31自平衡靜載試驗在樁身中預埋靜載箱,利用樁身自重,樁側阻力及樁端阻力互相提供反力,以確定單樁豎向承載力的試驗方法。3.2符號3.2.1抗力和材料性能E0——地基變形模量;fak——承載力特征值;ps——單橋觸探頭的比貫入阻力;qc——雙橋觸探頭的錐尖阻力;fs——雙橋觸探頭的側壁摩阻力;Q——樁身軸力;qs——樁身側摩阻;qp——樁的端阻力;Qb——樁端軸力;Es——鋼筋彈性模量;H——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EI——樁身抗彎剛度;fcu——芯樣試件抗壓強度;E——樁身材料彈性模量;P——荷載箱有效面積比、樁身材料質量密度;F——錘擊力;Z——樁身截面力學阻抗;ZX——樁身缺陷處的阻抗。3.2.2作用與作用效應p——p-s曲線線性段的壓力值;εp——單橋觸探頭的比貫入阻力應變量;5DB23/T3822—2024ε0——觸探頭的初始讀數或零讀數應變量;εq——雙橋觸探頭的錐尖阻力應變量;εf——雙橋觸探頭的側壁摩阻力應變量;Vse——土層等效剪切波速;Vs——土層剪切波速;VR——面波速度;ε——修正后的應變值;ε'——修正前的應變值;——樁身修正后應變平均值;σs——樁身的鋼筋應力;εs——樁身的鋼筋應變;Quu——上段樁的承載力極限值;Qum——中段樁的承載力極限值;Qud——下段樁的承載力極限值;Qu——單樁豎向承載力極限值;P——芯樣試件抗壓試驗測得的破壞荷載;cm——樁身縱波波速平均值;c——樁身應力波傳播波速;vc——聲速異常判斷臨界值;Ty——抗拔承載力檢測值。3.2.3幾何參數b——承壓板寬度或直徑、直線斜率;d——承壓板直徑、土層厚度、芯樣試件的平均直徑;Z——試驗深度、聲線深度;d0——計算深度;D——樁端直徑;Ah——荷載箱的面積;A——樁身截面面積;A0——樁端面積;u——樁身周長;l——樁身樁長、換能器表面凈距;b0——樁身計算寬度;Y0——水平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δ——受檢樁的樁底沉渣厚度;L——測點下樁長;x——距離;d1——聲測管外徑;d2——聲測管內徑;d'——換能器外徑;?L1——桿體自由段長度的理論彈性伸長值;Ltf——桿體自由段長度;Ltb——桿體粘結段長度。3.2.4計算系數6DB23/T3822—2024I0——承壓板形狀系數;μ——巖土泊松比;w——地基變形模量系數;I0——承壓板形狀系數;I1——剛性承壓板深度系數;I2——剛性承壓板與土的泊松比有關的系數;α——觸探桿長度修正系數、摩阻比、樁的水平變形系數;e——孔隙比;η——溫漂系數;Kp——單橋觸探頭率定系數;Kq——雙橋觸探頭的錐尖阻力率定系數;Kf——雙橋觸探頭的側壁摩阻力率定系數;μd——動泊松比;Y1——受檢樁的抗壓摩阻力轉換系數;Y2——受檢樁的抗拔摩阻力轉換系數;m——地基土水平土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vy——樁頂水平位移系數;L——測點下樁長;x——樁身至傳感器安裝點的距離;Jc——凱司法阻尼系數;β——樁身完整性系數;K——樁身完整性類別指數;Ss——下沉量基準值。3.2.5其他s——沉降量N——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N'——標準貫入試驗修正錘擊數;?S——50擊時的貫入深度;Nk——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的標準值、錨桿軸向力標準值;Nk'——標準貫入試驗修正錘擊數的標準值;EQ\*jc3\*hps20\o\al(\s\up1(一),N)——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平均值;IL——液性指數;N10——輕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N63.5——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N120——超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V——溫度變化所引起的誤差;V——全量程的輸出電壓、質點運動速度;?t——觸探過程中氣溫與地溫引起觸探頭的最大溫差;t——時間、聲時;t0——儀器系統(tǒng)延遲時間;n——土層的分層數、同一受檢樁的鉆孔檢測數、參加波速平均值計算的樁數、聲測線總數、檢測剖面數、鋼絞線的束數或組數;r——導線電阻;7DB23/T3822—2024R——應變計電阻;W——荷載箱上段樁的自重與附加重量之和;?T——速度波第一峰與樁底反射波峰間的時間差;?f——幅頻曲線上樁底相鄰諧振峰間的頻差;?tx——速度波第一峰與缺陷反射波峰間的時間差;Rc——凱司法單樁承載力計算值;vt——聲測管材料聲速;vw——水的聲速;i——聲測線編號;j——檢測剖面編號;t'——幾何因素聲時修正值;Ap——測線的首波幅值;a——測線信號首波峰值;a0——零分貝信號幅值;f——聲測線信號主頻值;T——測線信號周期;k'——擬去掉的高聲速值的數據個數;k——擬去掉的低聲速值的數據個數。4基本規(guī)定4.1一般規(guī)定4.1.1地基基礎檢測可分為地基檢測、基樁檢測、抗浮錨桿檢測、支護工程檢測及其他相關地基基礎檢測。4.1.2檢測工作流程,應按圖1檢測工程流程圖進行。4.1.3檢測前,檢測單位應進行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資料收集、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a)收集被檢測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資料、地基基礎設計及施工資料,了解施工工藝和施工中出現的異常情況;b)確定檢測目的,并進一步明確委托方的具體要求;c)分析檢測項目現場實施的可行性。4.1.4檢測單位應根據調查結果和檢測目的制定檢測技術方案。檢測技術方案應包含下列內容:a)工程概況;b)本文件第4.1.3條所規(guī)定的內容;c)相關單位確定的檢測方法與檢測數量及其檢測對象(檢測位置),檢測對象(檢測位置)應利用施工記錄編號、平面設計圖軸線編號、平面幾何坐標等方式進行唯一性標識;d)檢測所依據的規(guī)范標準;e)所需的檢測儀器、機械設備和人員配置,試驗時間要求;f)現場安全生產的措施;g)檢測進度計劃;h)需要委托方配合的工作,如樁頭及試驗點開挖、處理,場地整治,道路修筑,供水供電等要8DB23/T3822—2024圖1檢測工作流程圖4.1.5當根據現場試驗結果,判斷所選擇的檢測方法不能滿足檢測目的時,應重新選擇檢測方法,制定檢測技術方案。4.1.6當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檢測方法的相互補充、驗證,能有效提高檢測結果判定的可靠性時,宜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檢測方法。4.1.7地基基礎檢測對象或檢測位置,應根據下列情況綜合確定:a)當施工場地地質條件變化較大時,局部巖土特性復雜可能影響施工質量的區(qū)域;b)混凝土供應異常、施工設備故障以及氣候和環(huán)境等原因,施工質量可能偏離正常情況的區(qū)域;c)設計認為重要的部位;d)荷載較大或變形敏感部位;e)天然地基與處理土地基承載力檢測,應根據巖土性狀檢測結果與地基處理效果確定載荷試驗的檢測位置;且應對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靜力觸探試驗比貫入阻力或椎尖阻力、不排水抗剪強度等單孔代表值較小的區(qū)域進行抽檢;f)復合地基與其增強體承載力檢測,應根據復合地基增強體成樁質量或樁身完整性檢測結果確定載荷試驗的樁號;且應對成樁質量較差的樁或樁身完整性為Ⅲ類的樁進行抽檢;g)工程樁承載力檢測宜根據成樁質量或樁身完整性檢測結果確定單樁靜載試驗或高應變法檢測的樁號;且應對成樁質量相對較差的樁或樁身完整性為Ⅲ類的樁進行抽檢;h)除符合本條第a)款~g)款的規(guī)定外,其他檢測對象或檢測位置宜均勻或隨機選擇。4.1.8儀器設備性能應符合相應檢測方法的技術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有量值溯源要求的儀器設備應在檢定或校準的有效期內;b)檢測前,儀器設備應進行檢查調試;c)當現場操作環(huán)境不符合儀器設備使用要求時,應采取保證儀器設備正常工作的有效措施。4.1.9現場設備安裝及檢測活動應遵守現場安全管理制度,檢測人員應正確佩戴安全帽,登高檢測作業(yè)時,檢測人員應正確佩戴安全帶,必要時檢測區(qū)域應設立安全警戒線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4.2地基檢測4.2.1地基檢測應根據地基類型、檢測目的、檢測方法的適應性、地基的設計要求、地質情況、地基9DB23/T3822—2024處理工藝等合理選擇檢測方法,地基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宜按表1地基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進行選擇:表1地基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1確定淺層地基土(天然地基土、處理土地基和復合234判定砂土、粉土、黏性土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的評價處理地基加固效果;判別砂土液化;評價砂樁、5評價黏性土、粉土、粉砂、細砂地基及處理地基的地6評價黏性土、粉土、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及其處態(tài)下的水泥攪拌樁、旋噴樁、灰土樁、夯實水泥土7評價密實碎石土、極軟巖和軟巖等地基土性狀、判定894.2.2地基檢測宜先進行天然地基巖土性狀、處理土地基與復合地基施工質量檢測,后進行地基承載力、增強體單樁承載力檢測。4.2.3處理土地基和復合地基檢測應在合理休止穩(wěn)定時間后進行。當無工程實踐經驗時,穩(wěn)定時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對黏性土地基穩(wěn)定時間不宜少于28d,對粉土地基穩(wěn)定時間不宜少于14d,其他地基不應少b)有粘結強度的增強體的復合地基承載力宜在施工結束28d后進行;c)強夯處理地基:對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穩(wěn)定時間宜為7d~14d;粉土和黏性土地基,穩(wěn)定時間宜為14d~28d;強夯置換地基,穩(wěn)定時間宜為28d;d)當設計對齡期有明確要求時,應滿足設計要求。4.2.4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和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應采用載荷試驗進行檢測。4.2.5巖石地基的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的巖石地基,應進行巖石地基載荷試驗,單位工程抽檢數量為每500m2應不少于1個點,且總點數不得少于3點;b)破損、極破碎的巖石地基應按照天然土地基進行檢測;c)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的地基應增加抽檢數量。4.2.6天然土地基與處理土地基應進行平板載荷試驗,抽檢數量為每500m2應不少于1個點,且不得少于3點;對于復雜場地、重要建筑或多年凍土地區(qū)地基應增加抽檢數量。4.2.7天然土地基與處理土地基應進行巖土性狀或地基處理效果檢測,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根據各種檢測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考慮地質條件及施工質量可靠性,使用條件要求等因素,應選擇標準貫入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多通道瞬態(tài)面波試驗等一種DB23/T3822—2024或多種的方法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結合靜載試驗成果進行評價。檢測數量應按JGJ79或JGJ340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b)換填墊層/壓實地基每層應進行壓實系數試驗,抽檢數量應按JGJ79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試驗方法應按GB/T50123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c)預壓地基竣工驗收檢驗,檢測數量應按JGJ79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d)當設計有要求時,應判別砂土、粉土液化狀況。4.2.8散體材料復合地基增強體應進行密實度檢驗,有粘結強度的復合地基增強體應進行強度及樁身完整性檢測。復合地基承載力的驗收檢驗應采用復合地基載荷試驗,對有粘結強度的復合地基增強體應進行單樁載荷試驗。4.2.9復合地基與增強體載荷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散體材料增強體復合地基應進行復合地基平板載荷試驗,試驗點數量應為總樁數的1%,且每個單體建筑不得少于3點;b)有粘結強度的增強體復合地基應分別進行復合地基平板載荷試驗和單樁載荷試驗,試驗數量不少于總樁數的1%,復合地基、增強體載荷試驗數量各不少于3臺(多軸攪拌為3組);c)當基礎設計為多樁型復合地基時,應采用多樁復合地基平板載荷試驗;d)混凝土灌注樁與預制樁復合地基應按本條第b)款、c)款的規(guī)定執(zhí)行。4.2.10復合地基增強體施工質量的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有粘結強度的復合地基增強體應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當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時,檢測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當采用雙管單動取樣器鉆取芯樣做水泥土抗壓強度檢驗,抽檢數量應不少于施工總樁數的0.5%,且不得少于6點;b)散體材料復合地基增強體應進行密實度檢測,檢測方法可選擇標準貫入、動力觸探或其他原位測試等方法;對消除液化的地基檢驗應采用標準貫入試驗。檢測深度應不小于地基處理深度,抽檢數量應為總樁(墩)數的2%,且不得少于6根;c)復合地基中的混凝土灌注樁和預制樁應按本文件第4.3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成樁質量檢測。4.2.11當設計有要求時,應對復合地基樁(墩)間土進行抽檢,檢測方法和抽檢數量宜按本文件第4.2.6、4.2.7條的規(guī)定執(zhí)行。4.2.12夯實地基的承載力與均勻性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夯實地基承載力檢驗的數量,應根據場地復雜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確定,對于簡單場地上的一般建筑,每個建筑地基載荷試驗檢驗點應不少于3點;對于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應增加檢驗點數。強夯置換地基單墩載荷試驗數量應不少于單墩點數的1%,且不少于3點;對飽和粉土地基,當處理后墩間土能形成2.0m以上厚度的硬層時,其地基承載力可通過現場單墩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確定,檢驗數量應不少于墩點數的1%,且每個建筑載荷試驗檢驗點應不少于3點;b)夯實地基均勻性檢驗,可采用動力觸探試驗或標準貫入試驗、靜力觸探試驗等原位測試,以及室內土工試驗。檢驗點的數量,可根據場地復雜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確定,對于簡單場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按每400m2不少于1個檢測點,且不少于3點;對于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2不少于1個檢驗點,且不少于3點。強夯置換地基,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等方法,檢查置換墩著底情況及承載力與密度隨深度的變化,檢驗數量不應少于墩點數的3%,且不少于3點。4.2.13地基檢測深度除應滿足設計要求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天然地基的檢測深度應達到主要受力層深度以下;b)處理土地基的檢測深度應達到加固深度以下0.5m;c)復合地基增強體及樁(墩)間土的檢測深度應超過豎向增強體底部0.5m。DB23/T3822—20244.3基樁與抗浮錨桿檢測4.3.1基樁檢測應根據檢測目的、檢測方法的適應性、樁基的設計要求、地質情況、施工工藝以及場地條件等合理選擇檢測方法,基樁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宜按表2基樁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進行選擇。表2基樁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123456784.3.2工程樁驗收檢測宜先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后進行承載力檢測;進行檢測時的樁頂標高宜與樁頂設計標高相同。4.3.3從成樁到開始檢測的混凝土強度和間歇時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當采用低應變法或聲波透射法檢測時,樁身混凝土強度不得低于設計強度等級的70%且預留立方體試塊強度不得小于15MPa;b)當采用鉆芯法、高應變法或靜載試驗進行檢測時,受檢樁的混凝土齡期應達到28d,或受檢樁同條件養(yǎng)護試件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要求;c)承載力檢測前休止時間,除應符合本條第b)款的規(guī)定外,樁周土為砂土時休止時間應不少于7d;粉土應不少于10d;非飽和黏性土應不少于15d;飽和黏性土應不少于25d;樁端持力層為遇水易軟化的風化巖層,應不少于25d;對于泥漿護壁灌注樁,宜延長休止時間。4.3.4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樁應進行樁身完整性檢驗和豎向承載力檢驗。設計對水平承載力有要求的樁應進行水平承載力檢驗,抗拔樁應進行抗拔承載力檢驗。4.3.5混凝土灌注樁的樁身完整性檢測方法選擇,當一種方法不能全面評價基樁完整性時,應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檢測方法,檢測數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單位工程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且當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樁基工程;2)多年凍土地區(qū)、場地地質條件復雜的樁基工程;3)施工工藝導致施工質量可靠性低的樁基工程;4)本地區(qū)采用的新樁型或采用新工藝施工的樁基工程。DB23/T3822—2024b)除符合本條第a)款的規(guī)定外,每個柱下承臺檢測樁數應不少于1根;c)大直徑嵌巖灌注樁或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大直徑灌注樁,應在本條第a)款、b)款規(guī)定的檢測樁數范圍內,按不少于總樁數10%的比例采用聲波透射法或鉆芯法檢測;d)當存在施工質量有疑問的樁、局部地基條件出現異常的樁樁數較多時或為了全面了解整個工程基樁樁身完整性情況時,宜增加檢測數量;e)城市橋梁基礎工程中應采用無損檢測方法對全部混凝土灌注樁樁身進行完整性檢測。4.3.6混凝土預制樁的樁身完整性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條件允許時,宜采用孔內攝像法放入管樁內腔對樁身完整性進行檢查;b)采用低應變法時,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樁基工程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余樁基工程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c)當低應變法有效檢測深度不滿足要求時,應采用高應變法進行抽檢,抽檢樁數不應少于總樁數的5%,且不得少于5根。4.3.7當同時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檢測方法對同一根受檢樁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時,應根據所有的檢測數據綜合分析提供檢測結果,檢測數量應按1根樁計算。4.3.8當采用鉆芯法檢測長徑比大于30的混凝土嵌巖灌注樁時,應采用預埋管鉆芯法。4.3.9當鉆芯法難以準確判定受檢樁樁底沉渣厚度或樁身完整性類別時,可同時對該樁進行孔內攝像法檢測。4.3.10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采用靜載試驗時,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1%,且不得少于3根;當總樁數小于50根時,抽檢樁數不得少于2根;b)采用高應變法時,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5%,且不得少于5根;c)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混凝土灌注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應采用靜載試驗進行檢測: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樁基工程;2)場地地質條件復雜的樁基工程;3)施工工藝導致施工質量可靠性低的樁基工程;4)本地區(qū)采用的新樁型或采用新工藝施工的樁基工程;5)施工前進行了單樁靜載試驗,但施工過程中變更了工藝參數或施工質量出現了異常。d)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混凝土預制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應采用靜載試驗進行檢測: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和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乙級管樁基礎工程;2)場地地質條件為巖溶的樁基工程(巖溶地區(qū)的摩擦型樁除外);3)非巖溶地區(qū)上覆土層為淤泥等軟弱土層,其下直接為中風化巖或微風化巖或中風化巖面上只有較薄的強風化巖;4)施工過程中產生擠土上浮或偏位的樁基工程;5)采用“引孔法”施工的樁基工程。4.3.11對于直徑大于等于1500mm的端承型灌注樁,經工程質量各方責任主體共同確認和專家論證,因試驗設備能力或現場條件限制,難以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檢測時,其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可采用樁身完整性檢測與樁端持力層鑒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定,且樁身完整性檢測與樁端持力層鑒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檢測方法應選擇鉆芯法、聲波透射法、高應變法;b)抽檢樁數應符合本文件第4.3.5條的規(guī)定,且鉆芯法的檢測數量應不少于總樁數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c)當同一單位工程中,僅有部分工程樁為直徑大于等于1500mm的端承型灌注樁時,應按直徑大于等于1500mm的端承型灌注樁和其他灌注樁(摩擦型灌注樁與直徑小于1500mm的端承型DB23/T3822—2024灌注樁)分別統(tǒng)計工程樁數量,分別制定檢測技術方案,且其他灌注樁應執(zhí)行本文件第4.3.5條和4.3.10條的規(guī)定。4.3.12采用高應變法同時進行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和樁身完整性檢測的混凝土預制樁,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5%,且不得少于5根。4.3.13對文件第4.3.10條第c)款、第d)款規(guī)定以外的混凝土灌注樁與混凝土預制樁,可選擇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或高應變法進行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4.3.14采用高應變法進行打樁過程監(jiān)測的工程樁或施工前進行靜載試驗的試驗樁,當其施工工藝與工程樁施工工藝相同,樁身未破壞且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大于等于2倍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時,這類試驗樁的樁數的50%可計入同方法驗收抽檢數量。4.3.15鋼樁應采用高應變法進行檢測。高應變法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5%,且不得少5根。4.3.16對豎向抗拔承載力有設計要求的樁基工程,應進行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抽檢樁數應不少于總樁數的1%,且不得少于3根;當總樁數小于50根時,抽檢樁數不得少于2根。4.3.17對水平承載力有設計要求的樁基工程,應進行單樁水平荷載靜載試驗。抽檢數量應滿足設計要求,且在同一條件下應不少于3根;當工程樁總數小于50根時,檢測數量應不少于2根。4.3.18當樁身有明顯缺陷,且其對樁身結構承載力的影響程度無法判定時,宜采用靜載試驗進行單樁承載力抽檢。4.3.19抗浮錨桿應進行驗收試驗,抽檢數量應不少于錨桿總數的5%,且不得少于5根。4.4支護工程檢測4.4.1支護工程檢測應根據支護工程類型、檢測目的、檢測方法的適應性、支護工程的設計要求、施工工藝等合理選擇檢測方法,支護工程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宜按表3支護工程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進行選擇。表3支護工程檢測目的與檢測方法關系表1檢測水泥土墻的墻身完整性;檢測土釘墻墻23456784.4.2支護錨桿應進行驗收試驗,抽檢數量應不少于錨桿總數的5%,且同一巖土層不得少于5根。4.4.3支護錨桿應進行鎖定力測試,抽檢數量應不少于錨桿總數的5%,且同一巖土層不得少于5根。4.4.4土釘墻質量驗收應進行土釘驗收試驗,抽檢數量應為土釘總數的1%,同一土層中的土釘檢測數量不得少于5根。墻面噴射混凝土應進行厚度檢測,厚度平均值應大于設計厚度,最小值應不小于設計厚度的80%;可采用鑿孔法或鉆孔法檢測面板護壁厚度,抽檢數量宜每100m2墻面積一組;芯樣直徑為100mm時,每組應不少于3個點。4.4.5混凝土灌注支護樁、樁墻合一的灌注樁排樁應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抽檢數量不宜少于總樁數DB23/T3822—2024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且樁墻合一的灌注樁排樁宜采用鉆芯法或聲波透射法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4.4.6水泥土墻應進行墻身完整性檢測,檢測方法可采用鉆芯法,抽檢數量不宜少于總樁數的1%,且不得少于6根,并應截取芯樣進行抗壓強度試驗。4.4.7地下連續(xù)墻應進行墻身完整性檢測,檢測方法可選擇聲波透射法或鉆孔抽芯法,非承重地下連續(xù)墻檢驗槽段數不得少于同條件下總槽段數的10%;對承重地下連續(xù)墻檢驗槽段數不得少于同條件下總槽段數的20%;每個檢測墻段的預埋超聲波管數應不少于4個,且宜布置在墻身截面的四邊中點處。當根據聲波透射法判定的墻身質量不合格時,應采用鉆芯法進行驗證。4.5驗證檢測與擴大檢測4.5.1當對檢測結果有異議時,應進行驗證檢測。驗證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宜在原檢測位置附近重新選點進行驗證檢測;b)樁身淺部缺陷可采用開挖方法進行驗證檢測;c)對低應變法檢測中不能明確樁身完整性類別的樁或III類樁,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靜載法、鉆芯法、高應變法、開挖等方法進行驗證檢測;d)樁身或接頭存在裂隙的預制樁可采用高應變法驗證,管樁可采用孔內攝像的方式驗證;e)當采用低應變法、高應變法和聲波透射法檢測樁身完整性發(fā)現有III、IV類樁存在,且檢測數量覆蓋的范圍不能為補強或設計變更方案提供可靠依據時,宜采用原檢測方法,在未檢樁中繼續(xù)擴大檢測。當原檢測方法為聲波透射法時,可改用鉆芯法;f)單孔鉆芯檢測發(fā)現樁身混凝土存在質量問題時,宜在同一基樁增加鉆孔驗證,并根據前、后鉆芯結果對受檢樁重新評價;g)樁身混凝土實體強度,可在樁頂淺部鉆取芯樣驗證;h)當單樁承載力或鉆芯法檢測結果不滿足設計要求時,應分析原因并擴大檢測,驗證檢測或擴大檢測采用的方法和檢測數量應得到工程建設有關方的確認;i)錨桿鎖定力可在原受檢錨桿上采用持有荷載試驗進行驗證檢測;j)錨桿抗拔試驗,可在原受檢錨桿上或另選錨桿進行驗證檢測;k)地下連續(xù)墻與復合地基,可按照本條第a)款~h)款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驗證檢測。4.5.2因預制樁承載力檢測結果不滿足設計要求,而采用全部復打或復壓處理的預制樁工程,應按照本文件第4.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重新抽檢。4.5.3當地基、基樁、錨桿承載力檢測結果不滿足設計要求,但經設計復核其檢測結果可達到設計要求或修改變更后的設計要求時,經建設主體責任方等共同確認,可不進行擴大抽檢。4.5.4除本文件第4.5.2、4.5.3條規(guī)定的情況外,當檢測結果不滿足設計要求時,應采用原檢測方法或準確度更高的檢測方法進行擴大抽檢。擴大抽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對平板載荷試驗、單樁靜載試驗、鉆芯法、巖基載荷試驗、復合地基單樁載荷試驗、錨桿與土釘驗收試驗,應按不滿足設計要求的數量加倍擴大抽檢;b)對樁身完整性檢測的低應變法、高應變法和聲波透射法,應按不滿足設計要求的數量加倍擴大抽檢;當Ⅲ、Ⅳ類樁之和大于抽檢樁數的20%時,應按原抽檢比例在未檢樁中擴大抽檢,抽檢后仍存在Ⅲ、Ⅳ類樁,應全部檢測;c)對標準貫入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觸探試驗等方法,應按不滿足設計要求的孔數加倍擴大抽檢,或適當增加平板載荷試驗的抽檢數量;d)當未埋設聲測管而無法采用聲波透射法進行擴大檢測時,應采用鉆芯法進行擴大抽檢。4.5.5驗證檢測和擴大抽檢后,應根據檢測結果,經工程質量各方責任主體共同確定處理方案或進一步抽檢的方法和數量。4.5.6補樁、加固處理后的樁,應全部檢測;重新處理后的地基,按本文件第4.2節(jié)規(guī)定檢測數量重DB23/T3822—2024新檢測。4.6檢測結果評價和檢測報告4.6.1標準貫入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和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應給出每個試驗孔的檢測結果和單位工程的主要土層的評價結果。4.6.2平板載荷試驗和巖基載荷試驗,應給出每個點的承載力特征值和單位工程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并給出單位工程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結論。4.6.3樁身完整性檢測結果應給出每根受檢樁的樁身完整性類別。樁身完整性類別應根據樁身缺陷對樁身結構承載力的影響程度進行分類,樁身完整性分類,應按表4樁身完整性分類表的規(guī)定。表4樁身完整性分類表注1:應進一步確定Ⅲ類樁樁身缺陷對樁身結構4.6.4樁、抗浮錨桿承載力檢測結果應給出每根樁、錨桿的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結論。支護錨桿、土釘驗收試驗應給出錨桿、土釘的驗收試驗結果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結論。4.6.5鎖定力檢測應提供每根受檢錨桿的鎖定力值,并給出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結論。4.6.6當部分檢測結果有效時,應在檢測報告中提交部分檢測結果,作為驗收資料的一部分;當不能提供檢測結果時,宜在檢測報告中予以說明。4.6.7檢測報告應結論準確、用詞規(guī)范。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a)委托方名稱,工程名稱、工程地點,建設、勘察、設計、監(jiān)理和施工單位,地基、基礎類型,設計要求,檢測目的,檢測依據,檢測數量,檢測日期;b)代表性巖土工程勘察資料;c)地基檢測報告中應包括:檢測點的編號、位置和相關施工記錄;檢測點的標高、場地標高、地基設計標高;d)基礎檢測報告中應包括:受檢樁的樁型、尺寸、樁號、樁位、樁頂標高和相關施工記錄;e)錨桿檢測報告中應包括:受檢錨桿布置圖、位置及編號、每根受檢錨桿成果表和相關施工記錄;f)主要檢測儀器設備、檢測方法、檢測過程敘述及異常情況描述、實測與計算分析圖表和檢測數據匯總結果;g)相關圖件或試驗報告,與檢測內容相應的結論。5平板載荷試驗5.1一般規(guī)定5.1.1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檢測天然土地基、處理土地基和復合地基以及強風化巖和全風化巖巖石地基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也可檢測破碎或極破碎巖石地基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DB23/T3822—20245.1.2平板載荷試驗可確定承壓板下應力主要影響范圍內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和變形參數。5.1.3平板載荷試驗分為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淺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確定淺層地基土、破碎、極破碎巖石地基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深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確定深層地基土和大直徑樁的樁端土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試驗深度應不小于5m。5.1.4地基系數試驗宜按照本文件附錄A地基系數試驗執(zhí)行。5.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5.2.1平板載荷試驗儀器設備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a)試驗試坑寬度或直徑不應小于承壓板邊寬或直徑的三倍;基準梁及加荷平臺支點宜設在試坑以外,且與承壓板邊的凈距不應小于2m;b)試坑試驗標高應與地基設計標高一致,當設計有要求時,承壓板應設置于設計要求的受檢土層上;復合地基載荷試驗承壓板底面標高應與設計要求標高相一致;c)承壓板應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天然地基和處理土地基試驗時,擬試壓表面和承壓板之間應用粗砂或中砂層找平,其厚度不應超過20mm;復合地基試驗時,承壓板底面下宜鋪設粗砂或中砂墊層,墊層厚度可取100mm~150mm,承壓板尺寸大時取大值。5.2.2承壓板可采用圓形、正方形、矩形鋼板或鋼筋混凝土板。承壓板尺寸與面積的選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天然地基和處理土地基的承壓板尺寸應根據所需評估的地基土的應力主要影響深度范圍確定;b)承壓板面積: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0.25m2,換填墊層和壓實地基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1.0m2,強夯地基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2.0m2,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承壓板直徑不應小于0.8m,緊靠承壓板周圍外側的土層高度應不少于80cm;c)單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的承壓板可用圓形或方形,面積為一根樁承擔的面積;多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的承壓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實際樁數所承擔的處理面積確定,宜采用預制或現場制作并應具有足夠剛度。試驗時承壓板中心應與增強體的中心(或形心)保持一致,并應與荷載作用點相重合。5.2.3加載反力裝置宜選擇壓重平臺等反力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加載反力裝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試驗荷載的1.2倍;b)應對加載反力裝置的主要受力構件進行強度和變形驗算;c)壓重應在檢測前一次加足,并均勻穩(wěn)固地放置于平臺上;d)壓重平臺支墩施加于地基土上的壓應力不宜大于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的1.5倍。5.2.4試驗加載宜采用油壓千斤頂。當采用單臺千斤頂加載時,千斤頂應位于承壓板的幾何中心。當采用兩臺及兩臺以上千斤頂加載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千斤頂的規(guī)格、型號相同;b)千斤頂的合力中心、承壓板幾何中心應在同一鉛垂線上;c)千斤頂應并聯(lián)同步工作。5.2.5基準系統(tǒng)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基準樁應牢固設置,基準樁和基準梁應具有一定的剛度,梁的一端應固定在基準樁上,另一端應簡支于基準樁上;b)基準樁、基準梁和固定沉降測量儀表的夾具應避免太陽照射、振動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5.2.6承壓板沉降宜采用位移傳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進行測量,其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承壓板面積大于0.5m2時,應在其兩個方向對稱安置4個位移測量儀表,承壓板面積小于等于0.5m2時,可對稱安置2個位移測量儀表;DB23/T3822—2024b)位移測量儀表應安裝在承壓板上;各位移測量儀表在承壓板上的安裝點距承壓板邊緣的距離應一致,宜為25mm~50mm;對于方形板,位移測量點應位于承壓板每邊中點。5.2.7荷載測量可采用壓力表或壓力傳感器測定千斤頂油路的油壓,根據千斤頂校準結果換算荷載;也可采用放置在千斤頂上的荷重傳感器直接測定。5.2.8試驗儀器設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荷重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壓力表的精度應優(yōu)于或等于0.4級;b)在最大試驗荷載時,試驗用千斤頂油泵、油管的壓力不應超過規(guī)定工作壓力的80%;c)荷重傳感器、千斤頂、壓力表或壓力傳感器的量程應與測量范圍相適應,量程不應大于最大加載量的3.0倍,且不應小于最大加載量的1.2倍;d)位移測量儀表的測量誤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優(yōu)于或等于0.01mm。5.2.9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和基準樁之間的凈距應符合表5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和基準樁之間的凈距的規(guī)定。表5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和基準樁之間的凈距>b且>2.0>b且>B且>2.0>1.5B且>2.0注:b為承壓板邊寬或直徑;B為支墩寬度。5.2.10對大型平板載荷試驗,當基準梁長度不小于12m,但其基準樁與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的距離仍不能滿足本文件表5的規(guī)定時,應對基準樁變形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基準樁的變形測量儀表的分辨力宜到0.1mm。5.2.11試驗前應采取措施,保持試坑或試井底巖土的原狀結構和天然濕度不變。當試驗標高低于地下水位時,應將地下水位降至試驗標高以下,再安裝試驗設備,待水位恢復后方可進行試驗。5.2.12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應采用合適的傳力柱和位移傳遞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傳力柱應有足夠的剛度,傳力柱宜高出地面50cm;傳力柱宜與承壓板連接成為整體,傳力柱的頂部可采用鋼筋等斜拉桿固定;b)位移傳遞裝置宜采用鋼管或塑料管做位移測量桿,位移測量桿的底端應與承壓板固定連接,位移測量桿宜每間隔一定距離與傳力柱滑動相連,位移測量桿的頂部宜高出孔口地面20cm。5.3現場檢測5.3.1平板載荷試驗最大加載量不應小于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為設計提供依據的載荷試驗應加載至極限狀態(tài)。5.3.2正式試驗前應進行預壓,預壓載荷宜為最大試驗荷載的5%,預壓時間宜為5min;預壓后卸載至零,應測讀位移測量儀表的初始讀數并應重新調整零位。5.3.3試驗加卸載方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平板載荷試驗分級荷載宜為最大試驗荷載的1/8~1/12;b)加載應分級進行,采用逐級等量加載;其中第一級荷載可取分級荷載的2倍,以后的每級荷載取為分級荷載;c)卸載應分級進行,每級卸載量取分級荷載的2倍,逐級等量卸載;當加載等級為奇數級時,第一級卸載量宜取分級荷載的3倍;d)加、卸載時應使荷載傳遞均勻、連續(xù)、無沖擊,每級荷載在維持過程中的變化幅度不得超過分級荷載的±10%。DB23/T3822—20245.3.4平板載荷試驗的慢速維持荷載法的試驗步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每級荷載施加后,應分別按第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測讀承壓板的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測讀1次。復合地基載荷試驗每加一級荷載前后均應各測讀承壓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30min測讀一次;b)承壓板沉降相對穩(wěn)定標準:在連續(xù)兩小時內,每小時的沉降量應小于0.1mm。復合地基載荷試驗承壓板沉降相對穩(wěn)定標準:1h內承壓板沉降量不應超過0.1mm;c)當承壓板沉降速率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應施加下一級荷載;d)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1h,應分別按第10min、30min、60min測讀承壓板沉降量;卸載至120min、180min;e)復合地基載荷試驗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1h,應按第30min、60min測讀承壓板沉降量;卸載至零后,應測讀承壓板殘余沉降量,維持時間為3h,測讀時間應分別為第30min、60min、180min。5.3.5當執(zhí)行本文件第5.2.10條的規(guī)定時,承壓板的實際沉降量應根據基準樁的豎向位移測讀值和承壓板沉降量的測讀值綜合確定。5.3.6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a)當淺層載荷試驗承壓板周邊的土明顯地側向擠出,周邊土體出現明顯隆起;b)某級荷載作用下,承壓板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的沉降量的5倍,荷載與沉降曲線出現明顯陡降;c)某級荷載作用下,24h內沉降速率未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d)淺層平板載荷試驗的累計沉降量已大于等于承壓板邊寬或直徑的6%或累計沉降量大于等于150mm;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累計沉降量與承壓板徑之比大于等于0.04;e)加載至要求最大試驗荷載且承壓板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5.3.7試驗過程中,當出現異常情況而被迫終止試驗時,試驗結果不得作為驗收依據。5.3.8平板載荷試驗檢測數據記錄表宜按本文件附錄B中表B.1平板載荷試驗/巖石地基載荷試驗數據記錄表的格式記錄。5.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5.4.1確定地基承載力時,應繪制壓力-沉降(p-s)曲線、沉降–時間對數(s–lgt)曲線,需要時也可繪制其他輔助分析曲線。5.4.2地基極限荷載可按下列方法確定:a)天然地基載荷試驗出現本文件第5.3.6條第a)款、b)款、c)款情況時,取前一級荷載值;復合地基載荷試驗出現本文件第5.3.6條第a)款、d)款情況時,可視為復合地基出現破壞狀態(tài),其對應的前一級荷載應為極限荷載;b)出現本文件第5.3.6條第e)款情況時,取最大試驗荷載。5.4.3單個試驗點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按下列方法綜合分析確定:a)當能確定比例界限,極限荷載大于對應比例界限的2倍時,取該比例界限;極限荷載小于對應比例界限的2倍時,取極限荷載的50%;b)當滿足本標準第5.3.6條第e)款情況,且p-s曲線上無法確定比例界限,承載力又未達到極限時,地基土平板載荷試驗應取最大試驗荷載的一半所對應的荷載值;c)當按相對變形值確定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及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時,宜按表6按相對變形值確定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及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規(guī)定確定,且所取得承載力特征DB23/T3822—2024值不應大于最大試驗荷載的一半。當地基土性質不確定時,相對應變形值宜取0.010b;對有經驗的地區(qū),可按當地經驗確定對相應變形值。表6按相對變形值確定天然地基、處理土地基及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s/b注1:s為與承載力特征值對應的承壓板的沉降量;b為承壓板的寬度或直徑,當b大于2注2:當地基土性質不確定時,s/b宜按上5.4.4單位工程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同一條件下參加統(tǒng)計的試驗點應不少于3點,當滿足其極差不超過平均值的30%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b)當極差超過平均值的30%時,應分析極差過大的原因,結合工程具體情況綜合確定,可增加試驗點數量。5.4.5淺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可按下式計算:式中:E0——地基變形模量(MPa);I0——承壓板形狀系數,圓形取0.785,方形取0.886,矩形承壓板當長寬比l/b=1.2時,取0.809,當l/b=2.0時,取0.626,其余可計算求得,但l/b不宜大于2;b——承壓板寬度或直徑(mp——p-s曲線線性段的壓力值(kPas——與p對應的沉降量(mmμ——巖土泊松比,宜根據試驗確定,不能根據試驗確定時,可采用經驗值(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粉質黏土取0.38,黏土取0.42。5.4.6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可按下式計算:式中:E0——地基變形模量(MPa);w——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宜按本文件第5.4.7條確定;DB23/T3822—2024p——p-s曲線線性段的壓力值(kPad——承壓板直徑(ms——與p對應的沉降量(mm)。5.4.7與試驗深度和土類有關的系數可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a)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w可根據泊松比試驗結果,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w——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I0——承壓板形狀系數;I1——剛性承壓板的深度系數;I2——剛性承壓板的與土的泊松比有關的系數;μ——巖土泊松比,宜根據試驗確定;d——承壓板直徑(mz——試驗深度(m)。b)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w,宜按表7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w選用。表7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地基變形模量的系數wb/z5.4.8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文件第4.6.7條規(guī)定外,應包括下列內容:a)承壓板形狀及尺寸;b)荷載分級及加載方式;c)本文件第5.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據表;d)承載力特征值判定依據;e)每個試驗點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單位工程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6巖石地基載荷試驗DB23/T3822—20246.1一般規(guī)定6.1.1巖石地基載荷試驗適用于檢測完整、較完整、較破碎巖石作為天然地基和樁端持力層時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6.1.2全風化巖、強風化巖,破碎、極破碎巖石的地基承載力和變形參數應按照本文件第5章的規(guī)定進行平板載荷試驗。6.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6.2.1試驗場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試驗標高應與地基設計標高相一致;b)試坑開挖時,應減少對巖土的擾動和破壞,試坑底面應平整且寬度或直徑不應小于承壓板直徑的4倍;c)承壓板下的巖石表面應修鑿平整,表面平整度不宜大于承壓板直徑的1%;d)試驗時,承壓板底面應找平,其厚度不宜超過20mm。6.2.2承壓板應采用直徑為30cm的圓形鋼板,且應有足夠剛度。6.2.3加載反力裝置應符合本文件第5.2.3條的規(guī)定。6.2.4試驗加載應采用單臺油壓千斤頂,且應符合本文件第5.2.4條的規(guī)定。6.2.5基準系統(tǒng)的安裝應符合本文件第5.2.5條的規(guī)定。6.2.6沉降測量應符合本文件第5.2.6條的規(guī)定。6.2.7荷載測量應符合本文件第5.2.7條的規(guī)定。6.2.8試驗儀器設備性能指標應符合本文件第5.2.8條的規(guī)定。6.2.9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和基準樁之間的凈距應符合本文件第5.2.9條的規(guī)定。6.2.10試驗前應采取措施,保持試坑或試井巖土的原狀結構和天然濕度不變。當試驗標高低于地下水位時,應將地下水位降至試驗標高以下,再安裝試驗裝備,待水位恢復后方可進行試驗。6.2.11干作業(yè)成孔樁樁底、深井井底巖基載荷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當采用試坑坑底測試方式,可采用孔壁基巖提供反力,孔側壁巖石提供的反力應大于最大試驗荷載的1.5倍,設置位移測量基準點應避免試驗荷載和反力的影響;b)當采用地面測試方式,可采用荷載傳力柱和位移測量桿等輔助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荷載傳力柱應有足夠的剛度,荷載傳力柱宜高出地面50cm;荷載傳力柱宜與承壓板連接成為整體,荷載傳力柱的頂部可采用鋼筋等斜拉桿固定;2)移測量桿應有足夠的剛度,材質可采用鋼管或硬塑管,位移測量桿的底端應與承壓板固定連接,位移測量桿應每間隔一定距離與荷載傳力柱滑動相連,位移測量桿的頂部高出地面不宜少于20cm。6.3現場檢測6.3.1最大試驗壓力應不小于設計要求的承載力特征值的3倍。6.3.2正式試驗前,宜按本文件第5.3.2條的規(guī)定進行預壓。6.3.3巖石地基載荷試驗的分級荷載宜為最大試驗荷載的1/15,試驗加卸載方式應符合本文件第5.3.3條的規(guī)定。6.3.4巖石地基載荷試驗的試驗步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每級加荷后立即測讀承壓板的沉降量,以后每隔10min應測讀一次;b)承壓板沉降相對穩(wěn)定標準:每0.5h內的沉降量不應超過0.03mm,并應在四次讀數中連續(xù)出現兩次;DB23/T3822—2024c)當承壓板沉降速率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應再施加下一級荷載;d)每級卸載后,每隔10min測讀一次,測讀三次后可卸下一級荷載。全部卸載后,當測讀0.5h回彈量小于0.01mm時,即認為穩(wěn)定,終止試驗。6.3.5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a)某級荷載作用下,承壓板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的沉降量的5倍,荷載與沉降曲線出現明顯陡降;b)在某一級荷載下,24h內沉降速率不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c)某級荷載作用下,荷載無法保持穩(wěn)定且逐漸下降;d)加載至最大試驗荷載且承壓板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6.3.6巖石地基載荷試驗數據記錄表宜按本文件附錄B中表B.1平板載荷試驗/巖石地基載荷試驗數據記錄表的格式記錄。6.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6.4.1確定巖石地基承載力時,應繪制豎向壓力–沉降(p–s)、沉降–時間對數(s–lgt)曲線,也可繪制其他輔助分析曲線。6.4.2單個試驗點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當能確定比例界限,極限荷載大于對應比例界限的3倍時,取該比例界限;極限荷載小于對應比例界限的3倍時,取極限荷載的1/3;b)當滿足本標準第6.3.5條第d)款情況,且p–s曲線上無法確定比例界限,承載力又未達到極限時,應取最大試驗荷載的1/3。6.4.3單位工程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本文件第5.4.4條的規(guī)定。6.4.4巖石地基的變形模量宜按本文件第5.4.5條的規(guī)定確定。6.4.5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文件第4.6.7條規(guī)定外,應包括下列內容:a)承壓板形狀及尺寸、試驗標高;b)荷載分級;c)第6.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據表;d)承載力判定依據;e)每個試驗點的承載力特征值;f)單位工程的承載力特征值。7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7.1一般規(guī)定7.1.1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適用于檢測承壓板下應力影響范圍內凍土層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7.1.2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應選擇在凍土層(持力層)溫度最高的月份進行。7.1.3試驗土層應保持原狀結構和天然溫度,在試驗期間應保持其凍土層溫度場的穩(wěn)定。7.1.4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應同時對凍土層溫度場進行監(jiān)測。7.2儀器設備及其安裝7.2.1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0.25m2,試坑寬度不應小于承壓板寬度或直徑的3倍,且應有足夠剛度。7.2.2試驗時,承壓板底部應鋪中、粗砂找平層,找平層厚度應不小于20mm。7.2.3加載反力裝置應符合本文件第5.2.3條的規(guī)定。DB23/T3822—20247.2.4試驗加載應采用單臺油壓千斤頂,且應符合本文件第5.2.4條的規(guī)定。7.2.5基準系統(tǒng)的安裝應符合本文件第5.2.5條的規(guī)定。7.2.6沉降測量應符合本文件第5.2.6條的規(guī)定。7.2.7荷載測量應符合本文件第5.2.7條的規(guī)定。7.2.8試驗儀器設備性能指標應符合本文件第5.2.8條的規(guī)定。7.2.9承壓板、壓重平臺支墩和基準樁之間的凈距應符合本文件第5.2.9條的規(guī)定。7.3現場檢測7.3.1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最大加載量不應小于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為設計提供依據的載荷試驗應加載至極限狀態(tài)。7.3.2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加荷級數不應小于8級;第一級宜為預估極限荷載的15%~30%,以后每級宜為預估極限荷載的10%~15%。7.3.3試驗步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每級加荷后均應測讀1次承壓板沉降,以后應每隔1h測讀1次;b)當累計24h的沉降量:砂土不大于0.5mm或黏性土不大于1.0mm時,可認為地基土處于第一蠕變階段(蠕變速率減少階段),即下沉穩(wěn)定,可加下一級荷載。7.3.4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a)某級荷載作用下,連續(xù)10d未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b)總沉降量已大于承壓板寬度或直徑的6%。7.3.5對承壓板下深度為1.5倍承壓板邊寬或直徑范圍的凍土溫度,應每24h測讀一次。7.3.6多年凍土地基載荷試驗檢測數據記錄,宜按本文件附錄B中表B.1平板載荷試驗/巖石地基載荷試驗數據記錄表的格式記錄。7.4檢測數據分析與判定7.4.1確定多年地基承載力時,應繪制壓力–沉降(p–s)、沉降–時間對數(s–lgt)曲線,也可繪制其他輔助分析曲線。7.4.2當出現本文件第7.3.4條情況時,其對應的前一級荷載即為極限荷載。7.4.3多年凍土地基承載力的特征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a)當p–s曲線上有比例界限時,取該比例界限所對應的荷載值;b)當極限荷載小于對應比例界限荷載值的2倍時,取極限荷載值的一半;c)當以上兩個基本值可同時取得時應取低值。7.4.4單位工程的多年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同一土層參加統(tǒng)計的試驗點應不少于3點,當試驗實測值的極差不超過其平均值的30%時,取此平均值作為該土層凍土地基承載力的特征值;b)當極差超過平均值的30%時,應分析極差過大的原因,結合工程具體情況綜合確定。7.4.5此平均值作為該土層凍土地基承載力的特征值;7.4.6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文件第4.6.7條規(guī)定外,應包括下列內容:a)承壓板形狀及尺寸、試驗點的平面位置圖、剖面圖及標高;b)荷載分級及加載方式;c)本文件第7.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據表;d)承載力特征值判定依據;e)每個試驗點的承載力檢測值;f)單位工程的承載力特征值;DB23/T3822—2024g)凍土層溫度場監(jiān)測數據。8標準貫入試驗8.1一般規(guī)定8.1.1標準貫入試驗適用于鑒別砂土、粉土、黏性土巖土性狀;推定砂土、粉土、黏性土等天然地基的地基承載力;評價砂土、粉土、黏性土等處理土地基的地基處理效果,推定處理土地基的地基承載力;判別粉土、砂土液化級別。8.1.2標準貫入試驗也可評價散體材料復合地基增強體密實度;評價初凝狀態(tài)的水泥攪拌樁、灰土樁、夯實水泥土樁等復合地基增強體的施工質量。8.2儀器設備8.2.1標準貫入試驗設備規(guī)格應符合表8標準貫入試驗設備規(guī)格的規(guī)定。表8標準貫入試驗設備規(guī)格>5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