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石鐘山記 教學課件_第1頁
第12課 石鐘山記 教學課件_第2頁
第12課 石鐘山記 教學課件_第3頁
第12課 石鐘山記 教學課件_第4頁
第12課 石鐘山記 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第三單元第12課石鐘山記01晨課誦讀走近經(jīng)典02課前預習基礎梳理03課堂探究讀文品析04課后提升積累借鑒05課下練兵鞏固運用漁

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举p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nèi)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巖。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優(yōu)美。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表現(xiàn)了太湖流域水鄉(xiāng)的可愛。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jù)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鮮明,構思巧妙,意境優(yōu)美,使讀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xiāng)春汛圖。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夫,而是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二、通假字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____________

“函胡”同“含糊”“扣”同“叩”鼓,名詞激蕩,掀動,動詞自己,代詞從,介詞兼詞,相當于“于此”,在那里助詞,相當于“然”,……的樣子代詞,那里句末語氣詞剩余的,形容詞我,代詞得到,找到,動詞能夠,助動詞代詞,那些典故的,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表遞進表順接表轉折,但是表并列表修飾表因果,因而即使雖然說,描述用文字表述、記載但是……的樣子因而于是陡峭的斷絕使動用法,使……鳴響名詞作動詞,命名名詞作狀語,乘船名詞作狀語,在旁邊名詞作狀語,親眼;名詞作狀語,親耳名詞作狀語,在夜里內(nèi)心驚恐。中間是空的。它的真相。船工。六、文言句式及翻譯1.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2.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3.余是以記之。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判斷句到處都這樣。賓語前置句古人沒有欺騙我啊!賓語前置句我因此記下這些。4.石之鏗然有聲者。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雙石于潭上。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語后置句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狀語后置句在深潭邊找到兩塊石頭。介賓短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這種結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shù)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充當補語。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資料助讀】一、走近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二、探尋背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現(xiàn)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經(jīng)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三、文化常識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以敘事為主,兼有議論、抒情成分??蓴⑹?、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有游記、雜記、碑記等。[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質(zhì)疑——提出對兩位古代名人觀點的疑問。第二部分(第2段):察疑——通過實地觀察,得出結論。第三部分(第3段):釋疑。[明確]酈道元的觀點: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水石相搏發(fā)聲說;李渤的觀點: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石頭發(fā)音說。對這兩種觀點,作者有以下見解:對酈道元的觀點,“人常疑之”;原因是“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對李渤的觀點,“余尤疑之”;原因是“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明確]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主旨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明確]酈道元言之不詳,人常疑之;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不能夜泊),故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為文);“陋者”(李渤)斧斤考擊,自以為得其實,主觀臆斷,以訛傳訛。最后一句對酈道元既肯定又嘆其太簡略,對李渤是否定并譏笑其淺陋。表明寫文章的目的是傳播自己的見解,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明確]因為古書上記載:“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边@是古人描述的鐘聲的特點,也是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是認識的前提。蘇軾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并且兩者相應,“如樂作焉”,這表現(xiàn)了水聲如鐘,符合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所以,石鐘山應是以聲得名。這與古人酈道元的說法“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相合,所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深讀探究]——擊破難點作者是如何描寫月夜絕壁之景的?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絕壁之景?[我的理解]作者在論述發(fā)現(xiàn)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寫大石、棲鶻、鸛鶴等景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狀形、摹聲、繪態(tài)。觀察的角度:由上(視覺)到下(聽覺)。著重描寫石鐘山月夜境界幽深,怪異恐怖,說明一般人在平常情況下不敢涉足。著力描寫絕壁之景的原因:①使議論不顯乏味,引人入勝,使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②說明石鐘山得名的奧秘長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為環(huán)境艱險,如不親歷險境,就難得奇絕;③營造陰森可怖的氣氛,與下文“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應。[課堂總結]——理清脈絡[素材積累]——積土成山[文本挖掘]蘇軾讀書涉獵廣泛,博聞強記;處處留心,勤思善問。他對前人作品中有關石鐘山得名的兩種說法不僅知曉,而且有所不滿和懷疑。他在《石鐘山記》首段首先引用了北魏酈道元的說法:“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比缓筇岢鲎约簯岩傻睦碛桑骸敖褚早婍嘀盟校m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他認為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語焉不詳,使后人無法借以知其真相,因此“嘆酈元之簡”。接著蘇軾又引用了唐代李渤的說法并加以批駁。李渤在唐德宗貞元年間曾隱居廬山,自號白鹿先生,后又擔任江州刺史。他曾游石鐘山,訪其遺蹤,考辨其名,并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李渤在石鐘山“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音徐歇。自以為得之矣”。蘇軾對李渤之說尤為懷疑:“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認為李渤識見淺陋,未得真解,因此“笑李渤之陋”。[適用話題]質(zhì)疑精神探索實踐[運用范例]回溯五千年中華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們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從不缺乏敢于質(zhì)疑者。兩千多年前,當奴隸制依然大行其道時,先哲孟子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就表達了質(zhì)疑君權神授的思想;宋代蘇軾,即便在縱情于山水間,游覽石鐘山時,仍然飽含質(zhì)疑精神,探索事實真相;明代李贄大力宣講啟蒙思想,勇敢地質(zhì)疑傳統(tǒng)儒學;清時“康梁”維新派人士,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家,敢于質(zhì)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開啟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制度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社會也不乏勇敢質(zhì)疑的人,建筑學家梁思成面對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的方案,喊出了保護文物的聵耳之聲——他們都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的良心”,面對這些響當當?shù)馁|(zhì)疑者,難道我們不該向他們學習嗎?[寫法借鑒]——挖掘亮點因事說理[文本挖掘]《石鐘山記》不同于一般記游性散文先記游后議論的結構,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開頭就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以用鐘磬做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做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作者又一次慨嘆酈道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斷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做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有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技巧指導]因事說理散文屬于感悟思考(議論)成分比較多的散文,一般人常常將其歸入議論文。但是,其與一般議論文有比較大的區(qū)別。一般議論文以邏輯見長,以分析為主,即便其中特殊的雜文也幾乎如此,只是在語言表達上格外有特色;因事說理散文還是以抒情見長,只不過在“理”的認識上要比抒情方向的借事抒情明顯得多。因事說理散文以感悟思考為核心,分為三個構思環(huán)節(jié):選擇由頭——感悟思考——素材印證。(1)選擇由頭?!坝深^”就是引發(fā)文章的一個開頭。開頭是起調(diào),決定全文的風格方向。議論文中特殊的種類雜文、時評一般也有“由頭”,雜文的“由頭”與因事說理散文“由頭”接近,但是時評不一樣。時評的“由頭”一般都是當前發(fā)生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問題,而雜文、因事說理散文的“由頭”往往都是身邊生活小事,甚或就是閱讀時讀到的一句話引發(fā)的感觸。(2)感悟思考。就“由頭”進行深度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發(fā)現(xiàn)、挖掘“由頭”事件所能承載的關于人生、社會、人性的本質(zhì)屬性,以抒情的方式加以渲染,而不是大加議論分析。(3)素材印證。在表達感悟思考的過程中適時適當引入相關素材,印證、豐富感悟思考內(nèi)容。成功運用因事說理議論法的關鍵在于三點:(1)恰當?shù)挠深^是成功的一半。因事說理散文的由頭貴在“平民化”,即由頭是平常甚至平淡的,即便是大氣磅礴的事件,也一定要選擇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來寫。須注意的是,事件中必須要有承載哲理的力量。(2)合理的挖掘是成功的動力。因事說理散文核心就在“理”上?!袄怼睆暮蝸恚俊袄怼睆挠深^來。這里要求的就是對由頭所蘊含價值的“挖掘”?!巴诰颉辈皇菓{空拔高,而是用“火眼金睛”去發(fā)現(xiàn)。因此,“合理性”與“深度”一樣重要。(3)合宜的素材是成功的引力。只有由頭和說理,還不能構成引人入勝的文章。要引人入勝,還需要一些合宜的素材來“引”。這些合宜的素材需要聯(lián)想,從由頭出發(fā)的聯(lián)想,圍繞“本質(zhì)”內(nèi)涵的,能闡述、印證“本質(zhì)”內(nèi)涵的聯(lián)想。[遷移運用]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是,走路的方式、借助的工具日益多元化。更多的時候,“行路”已經(jīng)不僅僅有其基本含義,更可以從中引申出多種比喻含義。請根據(jù)“行路”的某種現(xiàn)象,運用“因事說理”法,自主立意,自擬標題,自定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參考示例]

行路八十里拉練的時候,我們的隊旗叫作“行路”。清晨六點啟程到夜幕降臨時凱旋,十一個小時,我們用雙腳丈量了八十里的行程。人生就是一場名為“行路”的拉練。我們在路上以理想為終點,堅持而追求。央視記者曾采訪過盧安克——一位來自德國的志愿者,在中國從事留守兒童支教工作。他在踐行著他的“教育之路”——教育應該來自孩子天性和本真的需要,不必在乎考試成績,重點在于孩子是否獲得了渴望的知識和必備的技能。有人說:“盧安克很懂教育?!倍R安克說:“我只是知道孩子的需要。”我明白,他始終不輟地行走在追求的路上,尋求著真正改變留守兒童問題的辦法。對他而言,“懂得教育”并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贊揚。這讓我想起叔本華曾在他的《論人世間的痛苦》中說過:“我們在青春年華時思考將來的人生,就像等待劇院大幕拉起前的孩子,情緒高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