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財政及經管類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財政學》財政及經管類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財政學》財政及經管類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財政學》財政及經管類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財政學》財政及經管類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學全套可編輯PPT課件共十二章,包括財政和財政職能、財政支出概述、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財政收入總論、稅收收入、公債、非稅收收入、財政預算、財政體制、財政政策和開放經濟下的財政問題。財政學第一章財政和財政職能第一節(jié)政府與市場第二節(jié)財政概念與特征第三節(jié)財政職能目錄CATALOG01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市場一、市場效率和市場失靈(一)市場與市場效率什么是市場?完整的市場系統是由家庭、企業(yè)和政府三個相對獨立的主體組成的。為了說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先從簡單的市場系統說起(見圖1-1),這種市場只有兩個主體,即家庭和企業(y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為市場提供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在土地私有制的條件下)等生產要素,并通過提供生產要素獲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在市場上購買生活消費品或從事投資。企業(yè)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單位,從家庭那里買進生產要素,通過加工轉換為商品或勞務,而后將商品或勞務又賣給家庭,并獲取企業(yè)收入和利潤。企業(yè)的基本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并實現擴大再生產。圖1-1兩部門的市場系統政府與市場一、市場效率和市場失靈(二)市場失靈市場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競爭作為嚴格假設條件的,而現實市場并不具備這種充分條件。一旦前提不能充分滿足,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價格信號失真”現象,即價格不能反映市場中供求雙方力量對比的真實運動。市場失靈就是市場沒有能夠發(fā)揮高效率地配置資源的作用,經濟學界稱之為市場機制自身固有的缺陷。市場失靈為政府介入或干預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據。政府與市場一、市場效率和市場失靈(二)市場失靈1.自然壟斷。自然壟斷指某一行業(yè)由于在生產上具有規(guī)模報酬遞增、成本遞減的特點,因此,為了避免競爭引起資源浪費,只需要有一家企業(yè)進行獨家經營。2.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某一個廠商或者個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周圍其他人帶來利益或者損失,卻沒有取得相應的報酬或者承擔應有的責任的情形。3.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是指像國防、立法、交通這類不通過市場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與勞務。4.信息不對稱。當交易雙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時,就稱存在信息不對稱。政府與市場一、市場效率和市場失靈5.市場體系不完善。充分競爭的市場機制要滿足整個私人需要,必須具備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和黃金外匯市場四大基礎市場,并且為了減少市場機制的運行風險,還必須具備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等防范風險的市場。6.收入分配不公。對整個社會來說,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tài)是必須要考慮社會公平因素的,如果社會不公平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將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甚至引發(fā)社會沖突,從而破壞社會經濟,經濟效益也不復存在。7.宏觀經濟失衡。宏觀經濟失衡,一方面是由于價格信號在某些重要的市場上并不具有伸縮自由、反應靈敏的調節(jié)能力;另一方面從總供求關系看,不同經濟主體在實現其經濟利益上所具有的競爭性和排他性,會使市場的自發(fā)力量不能經常保證總供求關系在充分利用資源的基礎上相一致。(二)市場失靈(一)政府的經濟作用市場自身是無法克服市場失靈的。市場失靈所產生的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必然引發(fā)經濟危機,由經濟危機來強制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梢哉f,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的“市場失靈”現象,政府介入或干預才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西方新凱恩斯理論認為,現代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mixedeconomy),混合經濟主要依靠市場體系中的私人部門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資源配置,同時也存在多種形式的政府干預來抵消市場失靈,實現市場的穩(wěn)定與宏觀經濟目標的經濟模式。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圖1-2政府與家庭、企業(yè)之間的收支循環(huán)流程(二)政府干預的程度政府干預程度是與政府規(guī)模相聯系的,而政府規(guī)模一般以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這一綜合性指標來表示。一般而言,經濟發(fā)達國家的財政支出比重高于發(fā)展中國家,集權化傾向的國家的財政支出比重高于分權化傾向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當前仍處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所以,我國以財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的政府規(guī)模形成了其本身特有的變化軌跡,如圖1-3所示,即從1979年開始逐年下滑,到1997年開始逐年回升,目前已接近20%。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圖1-3歷年來我國以財政支出占GDP比重(三)政府干預的手段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立法和行政手段包括制定市場法規(guī)、規(guī)范市場行為、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和中長期規(guī)劃、制定經濟政策、實行公共管制、規(guī)定壟斷產品和公共產品價格等。組織公共生產是指由政府出資興辦工商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來生產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可以在壟斷部門建立公共生產,并從效率或社會福利角度規(guī)定價格。政府組織公共生產,不僅是出于提供公共產品的目的,更是出于有效調節(jié)市場供求和穩(wěn)定經濟的目的。財政手段既不直接生產,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產品,而是通過征稅和收費的方式,為政府各部門組織公共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籌集經費和資金,最終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同時又通過稅收優(yōu)惠、財政補貼和財政政策等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的運行。1.立法和行政手段2.組織公共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3.財政手段(四)政府干預糾正市場失靈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1.對于自然壟斷對于自然壟斷的行業(yè),競爭反而會造成低效率,這樣就需要由政府出面,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行業(yè)進行市場準入限制,維持其獨家經營的局面。2.對于外部效應產權的不確定性和外溢性計量的困難,利用市場機制進行外溢的補償是不可能的。因而客觀上要求政府財政介入外部效應的補償。(四)政府干預糾正市場失靈3.對于公共產品市場主體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導致了公共產品供給上的“免費搭車”傾向,這使市場主體不能提供公共產品或者只能提供極少量的公共產品,但是市場經濟的運行又離不開公共產品,因此絕大多數的公共產品只能由政府組織提供。4.對于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會造成整體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現象,市場機制的這種缺陷,只能由政府的公共經濟活動加以解決。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四)政府干預糾正市場失靈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5.對于不完善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市場體系是市場機制得以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基本要求。6.對于收入分配不公。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的公共經濟活動介入全社會收入的分配領域,通過征收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和遺產稅等,大幅度消減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和財產;同時通過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為低收入階層提供各種補助和津貼,如社會保障支出、醫(yī)療保險等,把財政資金轉移給社會低收入者。7.對于宏觀經濟失衡。為了熨平經濟波動,解決宏觀經濟失衡及由此直接導致的失業(yè)、通貨膨脹和經濟劇烈波動等問題,政府通常必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進行干預,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則是其中最基本的兩大政策工具。(五)政府干預的失效政府失靈是指政府的行政活動或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措施缺乏效率。政府干預失效是一種客觀存在,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預失效,其表現在諸多方面。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1.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充分甚至失真政府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誤,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政府也可能不太了解民眾的愿望,或誤解了人們的行為,因此其提供的信息就可能不及時、不充分,甚至失真。2.政府決策失誤政府決策失誤在大的方面包括發(fā)展戰(zhàn)略和經濟政策失誤,在小的方面包括一個投資項目的選擇或準公共產品提供方式的選擇不恰當等,而政府決策失誤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60%80%30%%%%(五)政府干預的失效3.尋租行為尋租行為是指人們憑借政府保護而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的活動,包括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干預或者終止政府干預而獲利的活動:尋租的根源是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經過相應的生產勞動而將社會公眾財富轉移到一部分人手中。4.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財政職能的“越位”是指應當而且可能通過市場機制辦好的事情,政府卻通過財政手段人為地參與,如政府熱衷于競爭性生產領域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市場職能。財政職能的“缺位”是指應該由政府通過財政手段辦的事情而財政沒有辦或者沒有辦好。二、政府干預和政府干預失效政府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兩種最基本的手段,市場與政府關系的爭論貫穿于財政理論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是當代財政學的基本問題。從歷史上看,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曾先后出現過以下幾種形態(tài):三、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第一,“守夜型”政府。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政府是一種不得已而設立的機構,應該盡量避免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干預,其核心主張是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第二,干預型政府。干預型政府理論認為政府是一種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因素,應充分發(fā)揮其對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干預作用。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凱恩斯。第三,適度型政府。20世紀70年代后,在凱恩斯理論指導下的西方國家普遍遇到“滯脹”問題,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爭論再掀高潮。而此時有關政和市場的爭論已不再是要么否認市場、要么否認政府的兩個極端主張。02財政概念與特征財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在剩余產品和私有制出之后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財政的萌芽和產生是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最終決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則是財政產生的直接原因。由于國家的產生和需要,出現了貢賦、捐稅及政府機關支出等最早的財政活動范疇,它們從社會經濟分配中獨立出來,成為以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即國家財政。由此可知,財政的產生至少要有兩方面的條件:一是經濟條件,即生產力發(fā)展到有了相當數量剩余產品的水平;二是政治條件,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私人占有制與社會公共需要之間存在巨大矛盾,國家出現。一、財政的產生政府概念與特征簡單地說,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或分配)活動?;蛘哒f,財政是國家或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對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活動。對財政概念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所謂國家為主體,是指國家在財政分配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形成國家與其他分配主體之間的分配關系。強調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主要有兩層含義。二、財政的概念政府概念與特征第一,任何社會產品與服務的分配活動都有其主體,都不可能自發(fā)地產生,而家庭、企業(yè)、社會團體或組織、國家等當中的一方或多方都可以作為主體在某種特定的分配活動中出現,但在財政分配活動的參與主體中,主導一方是國家。第二,以國家為主體是指國家在財政分配中居于主導地位、支配地位,其他的單位和個人居于被動地位和從屬地位。(二)財政分配的對象是部分社會產品與服務財政分配的對象是一部分社會產品與服務,即一部分國民收入,指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所提供的全部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它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政府通過稅收、國有資產收益、收費和公債等收入形式,將部分社會資源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形成財政收入。二、財政的概念政府概念與特征(二)財政分配的對象是部分社會產品與服務社會產品的價值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生產資料耗費的補償價值(C);二是勞動力再生產價值(V);三是剩余產品價值(M)。生產資料耗費的補償價值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折舊資金,以及原材料、燃料等所需的流動資金,它們都是補償生產單位簡單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生產單位應有的基本權力。勞動再生產價值主要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或勞動消耗的價值補償即工資。剩余產品價值是國家財政集中性分配的主要對象。二、財政的概念政府概念與特征(三)財政分配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謂社會公共需要是指向社會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權利和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條件等方面的需要。屬于社會公共需要的事例很多、諸如政府的行政管理、國防、文化教育、公共衛(wèi)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也包括基礎設施、基礎產業(yè)、支柱產業(yè)和風險產業(yè)的投資。從廣義上講,還包括為調節(jié)市場經濟運行而采取各種措施和各項政策提供的服務等。二、財政的概念政府概念與特征(一)階級性與公共性由財政與國家或政府的關系產生了財政的兩個并存的鮮明特征,即階級性和公共性。國家歷來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政府則是秩序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權力機構,因而財政既然是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那么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不言而喻的。所謂公共性是指財政活動所具有的滿足社會成員公共需要的屬性,是財政活動的共性,是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國家財政所共同擁有的屬性。(二)強制性與非直接償還性財政的強制性是指財政這種經濟行為及其運行是憑借國家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令來實施的。財政的非直接償還性是和它的強制性相一致的。(三)收入與支出的對稱性(或平衡性)財政的運行過程有收有支,即財政是通過“收入-支出、支出-收入”過程運行的,因而收入與支出的對稱性構成財政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征。三、財政的基本特征政府概念與特征03財政職能財政職能是指財政作為國家政府分配社會產品、調節(jié)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財政職能是由財政本質決定的,財政職能的定位取決于政府職能的定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責的基本領域是滿足通過市場機制滿足不了或滿足不好的社會公共需要。政府職能財政作為一種政府分配行為,應以市場經濟下資源配置的市場方式與財政方式合理分工為依據,以維護市場合理性和糾正市場偏差、克服市場消極作用為前提,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促進市場體系完善服務,重點是克服市場失靈,凡是市場機制能夠發(fā)揮作用的領域,財政應該盡量少介入。與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相對應,財政職能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wěn)定與增長職能。一、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職能(一)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指由政府介入或干預,通過其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狀態(tài)。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問題。一、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職能(二)財政配置資源的目標財政配置資源的目標是保證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通過財政分配最終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滿足社會及成員的需要。由于資源具有有限性,就有必要對社會資源在各種可能的用途之間進行選擇,盡可能使一切資源被有效利用,以獲取最大可能的配置效益,其實現取決于市場失靈的程度、人們對政府的態(tài)度,以及對財政配置資源的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一、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職能(三)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1)配置資源在社會公共部門,以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包括國防、環(huán)保、水利、氣象等在內的公共產品。(2)配置資源在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醫(yī)療、保健等部門。(3)配置資源在具有自然壟斷傾向而導致競爭無效的行業(yè)和部門,即因存在規(guī)模效益遞增易形成壟斷,導致市場配置無效或低效的,諸如鐵路、郵電、電力、公用煤氣、自來水等部門。(4)配置資源在基礎產業(yè)諸如農業(yè)、原材料、交通運輸、能源等部門,以及具有風險大而又難以預期收益的新興產業(yè)、技術開發(fā)等。一、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職能(四)財政配置資源的機制和手段我國財政配置資源的機制和手段包括以下幾點:(1)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2)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guī)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二、收入分配職能政府職能(一)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財政公平收入分配職能是指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利用政府的公共經濟活動調節(jié)政府、企業(yè)、個人占社會總產品的份額,改變國民收入在各分配主體之間的分配關系,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社會公平。二、收入分配職能政府職能(二)財政收入分配的目標財政收入分配的目標是:調整社會經濟生活中各方面的分配關系與利益格局,實現國民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公平合理;調整國家與企業(yè)、個人之間,企業(yè)和企業(yè)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促進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的實現。$$二、收入分配職能政府職能1.調節(jié)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個人收入的分配盡管能體現效率準則的要求、極大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但卻難兼顧社會公平。因而需要政府財政來協調,從而使對個人收入分配關系的協調成為財政調節(jié)收入分配職能的首要內容。2.調節(jié)部門及產業(yè)間的收入分配關系現代市場經濟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專業(yè)化協作經濟。各部門、各產業(yè)之間相互依存,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比例要求,并相互牽制。為了促進國民經濟按比例健康發(fā)展,必須調節(jié)各部門和各產業(yè)的利潤水平。3.調節(jié)地區(qū)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地區(qū)間的均衡發(fā)展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地區(qū)間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差距的存在不符合資源優(yōu)化配置、社會共同進步、人類福利普遍提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財政的調節(jié)收入分配職能來實現。(三)財政收入分配的內容二、收入分配職能政府職能(四)財政收入分配的機制和手段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主要手段包括以下方面。(1)劃清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圍,原則上屬于市場分配的范圍,財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屬于財政分配的范圍,財政應盡其職。(2)規(guī)范工資制度。這是指由國家預算撥款的政府機關公務員的工資制度,以及相似政府機關的事業(yè)單位職工的工資制度。(3)加強稅收調節(jié)。稅收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4)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政府職能(一)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含義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也稱宏觀調控職能,是指政府利用公共經濟活動,通過稅收、公債、公共投資和轉移支付等財政變量與其他經濟變量協調配合,調節(jié)社會的需求與結構,使之與社會供給的總量與結構相適應,實現經濟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的最終目標。經濟穩(wěn)定包含多方面的含義,通常包括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經濟穩(wěn)定是動態(tài)的穩(wěn)定,是經濟適度增長的穩(wěn)定。經濟穩(wěn)定與經濟增長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穩(wěn)定是經濟增長的前提,為經濟增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政府職能(二)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目標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目標是保持勞動力的充分就業(yè)、物力資源的充分利用、穩(wěn)定的物價、有利的國際收支和適度的經濟增長。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政府職能(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內容1.調節(jié)社會總供求關系,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就是要熨平經濟波動,消除經濟過熱和蕭條的不正常狀況,使經濟增長保持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狀態(tài)。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政府職能(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內容2.調節(jié)供求結構,實現經濟結構平衡經濟總量平衡往往要以經濟結構平衡為前提,因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聯。要實現經濟結構平衡,應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解決社會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過旺、投資需求不足,并進而引起社會供給結構中消費品供給不足、投資品供給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社會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過旺,并進而引起社會供給結構中消費品供給過剩、投資品供給不足的問題。三、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政府職能(四)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機制和手段我國財政實現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職能的機制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自動穩(wěn)定器自動穩(wěn)定器指通過財政制度的建設,發(fā)揮財政的“內在穩(wěn)定器”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財政收入方面,如運用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二是在財政支出方面,如運用轉移性支出,特別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失業(yè)救濟金制度。2.相機抉擇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大體平衡是經濟穩(wěn)定目標的集中體現,當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時,就需要政府運用相應的財政政策,調節(jié)社會總供求關系,促進社會總供求的平衡。感謝您的觀看!財政學第二章財政支出概述第一節(jié)

財政支出原則和分類第二節(jié)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第三節(jié)

財政支出結構分析第四節(jié)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目錄CATALOG01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財政支出的原則

財政支出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支出的一切費用的總和。

政府在安排財政支出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影響財政支出實現的客觀經濟基礎,確定財政支出安排的基本原則,才能既滿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又達到公共支出的最大社會效益。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收支平衡的原則財政支出要遵循量入為出和量出為入的原則。量入為出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內的財政收入總量來安排財政支出,力爭做到財政收支平衡。量出為入原則是指應根據國家最基本的財政支出需要來確定收入規(guī)模,從而將財政支出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來考慮,是對政府公共支出保持必要數量的一種肯定。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財政支出的原則(二)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指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原則。其具體表現為促進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滿足每一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發(fā)展需要,這是保證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從財政支出角度講,政府更多的是通過財政支出結構和對象的調整來修正或改善社會成員、社會集團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份額,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財政支出的原則(三)效率原則效率原則是指通過公共選擇過程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優(yōu)化公共資源配置結構,使社會效率最大化。財政支出實際上是一種資金的投入,這種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反映著財政支出的效率問題。因此,在安排財政支出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用同樣多的投入獲取更大的產出。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財政支出的原則(四)穩(wěn)定原則財政支出的穩(wěn)定原則是財政的穩(wěn)定發(fā)展職能的體現,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支出進行“逆風向經濟”操作,以防止經濟的波動,并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場失靈。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標包括四個方面: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經濟適度增長、國際收支平衡。但這四大目標之間是有矛盾沖突的,所以穩(wěn)定原則只能基于特定的經濟條件。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一、財政支出的原則二、財政支出的分類

財政支出的分類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財政支出進行劃分和歸類。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合理有效地使用財政資金,加強財政資金的管理和監(jiān)督;有利于全面綜合地分析財政支出的真實情況,從整體上分析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有利于政府預算的編制。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按支出用途分類是我國財政支出的傳統分類方法。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社會產品價值構成理論。(一)按支出用途分類(1)工資福利支出。(2)商品和服務支出。(3)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4)對企事業(yè)單位的補貼。(5)轉移性支出。(6)贈予。(7)債務利息支出。(8)債務還本支出。(9)基本建設支出。(10)其他資本性支出。(11)貸款轉貸及產權參股。(12)其他支出。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二、財政支出的分類按經濟性質的不同,財政支出可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兩大類。(二)按經濟性質分類1.購買性支出購買性支出表現為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活動,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或用于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2.轉移性支出轉移性支出表現為資金無償地、單方面地轉移,政府不能從中獲取相應的物品和服務。這類支出主要有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二、財政支出的分類財政支出的方式是指采用什么方式來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的基本方式有財政無償撥款和財政性貸款兩種。(三)按支出方式分類1.財政無償撥款財政無償撥款是財政部門根據權力機關批準的年度支出預算,按照支出的計劃用途、方向、數額和程序,及時、足額地將財政資金無償撥付給用款單位。財政無償撥款是我國財政支出的主要形式,體現了財政無償性的基本特征。2.財政性貸款財政性貸款是指財政部門以信貸方式向使用單位有償讓渡財政資金的方式。它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強用款單位的經濟責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果而采用的一種財政支出形式。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二、財政支出的分類現代世界各國均依照國家政權的級次設置相應級次的財政支出,基本上每個級次的財政都有其本級次的支出范圍,從事本級次的相對獨立的財政活動。(四)按支出級次分類我國政權級次由中央、?。ㄗ灾螀^(qū)、直轄市)、市(自治州、地區(qū)行署)、縣(不設區(qū)的縣級市、自治縣)和鄉(xiāng)(鎮(zhèn))5級構成。與之相對應,我國財政支出由中央支出、省級支出、市級支出、縣級支出和鄉(xiāng)級支出5個級次組成。其中,省級及省級以下的財政支出統稱為地方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按支出級次分類,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政府財政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從我國歷年的改革實踐來看,在財政體制中,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分配關系,一直是財政體制的核心問題,因此,按支出級次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二、財政支出的分類(五)按照預算類型分類1.一般公共預算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從其收入科目上看,包括:(1)稅收收入。(2)非稅收入。(3)債務收入。(4)轉移性收入。2.政府性基金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是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一定期限內向特定對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特定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的收支預算。從其收入科目上看,包括:(1)稅收收入。(2)債務收入。(3)轉移性收入。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對國有資本收益做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預算。從其收入科目上看,包括:(1)非稅收收入。(2)轉移性收入。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是對社會保險繳款、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社會保險的收支預算。從其收入科目上看,包括:(1)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轉移性收入。財政支出的原則和分類二、財政支出的分類02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

一、衡量財政活動規(guī)模的指標

(一)反映財政活動規(guī)模的指標財政活動規(guī)模可以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絕對數指標來表示,也可以用兩個相對數指標來表示,即財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財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

(二)反映財政支出規(guī)模及其變化的指標

1.財政支出增長率財政支出增長率表示當年財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財政支出增長的百分比(%),即所謂“同比”增長率。用公式表示為:ΔG(%)=ΔG/Gn-1=(Gn-Gn-1)/Gn-1式中,ΔG代表當年財政支出比上年增(減)額,Gn代表當年財政支出,Gn-1代表上年財政支出。2.財政支出增長彈性系數財政支出增長彈性系數是指財政支出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彈性(系數)大于1時表明財政支出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用公式可以表示為:Eg=ΔG(%)/ΔGDP(%)式中,

代表GDP增長率,ΔGDP代表當年GDP比上年的增長額。3.財政支出增長邊際傾向該指標表明財政支出增長額與GDP增長額之間的關系,即GDP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同時財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財政支出增長額占GDP增長額的比例。用公式表示為:MGP=ΔG/ΔGDP。ΔGDP(%)=

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

一、衡量財政活動規(guī)模的指標

二、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變化的學說(一)瓦格納法則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阿道夫·瓦格納(AdolfWagner)最先提出財政支出擴張論,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稱為“瓦格納法則”(Wagner’sLaw)。但瓦格納關于公共支出增長的含義究竟是指財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額上升,還是指它的絕對增長,這一點在當時并不清楚,按照美國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釋,瓦格納法則指的是財政支出的相對增長。于是,瓦格納法則可以表述為: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應提高。根據這種解釋,瓦格納法則可以理解為如圖所示的財政支出與GDP之間的函數關系。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圖2-1瓦格納法則的解釋(二)皮考克和威斯曼的“梯度漸進增長理論”皮考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在瓦格納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對1890—1955年英國公共部門成長情況的研究,提出了導致財政支出增長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認為外在因素是財政支出增長超過GDP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條件下,經濟發(fā)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變的稅率所征得的稅收也會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會與GDP上升呈線性關系。這是內在因素作用的結果。一旦發(fā)生了外部沖突,例如戰(zhàn)爭,政府會被迫提高稅率,而公眾在危機時期也會接受提高了的稅率。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這就是所謂的“替代效應”,即在危急時期,公共支出會替代私人支出,財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但在危機時期過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會退回到先前的水平。這種財政支出上升的規(guī)律,即稱為梯度漸進增長理論。二、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變化的學說圖2-2財政支出梯狀發(fā)展趨勢圖三、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因素(一)宏觀因素1.經濟性因素經濟性因素主要指經濟發(fā)展的水平、經濟體制以及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和當前經濟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對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政局是否穩(wěn)定。第二個方面是政體結構和行政效率。第三個方面是政府干預政策。3.社會性因素社會性因素如人口、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救濟、社會保障以及城鎮(zhèn)化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財政支出規(guī)模。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二)微觀因素福利經濟學對財政支出增長的分析主要是從微觀角度進行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將市場有效供給原理運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應中,通過影響財政支出增長的變量,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價格、公共物品的質量、生產組織形式等,來分析和研究財政支出規(guī)模。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三、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因素(三)政治決策程序財政是一種與政治聯系最緊密的經濟問題,因而政治決策必然是確定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特殊性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政府推動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換而來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政府推動下建立和形成的,因而政治決策對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發(fā)展變化以及最終形成最佳的相對穩(wěn)定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三、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因素

四、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發(fā)展及變化分析

改革開放后,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除1980年、1981年兩年負增長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長的,而且增長速度不算很慢,如“六五”時期財政支出規(guī)模年均增長速度為10.3%,“七五”時期為9.0%,“八五”時期為17.2%,“九五”時期為18.4%,“十五”時期為16.2%。所以,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率基本上是一條波折上升的曲線,而且有的年份波折度較大。但是,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運行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

四、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發(fā)展及變化分析

從表看出,我國財政支出增長率和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是于1995年左右停止下降,2000年左右開始回升。特別是自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較快,2003年轉向穩(wěn)健財政政策,隨后幾年雖然財政赤字逐年壓縮,但同時財政收入增長率卻不斷上升,因而財政支出占GDP比重仍是上升趨勢。

197819801985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財政支出增長率33.0%-4.1%17.8%17.8%20.5%18.5%19.1%23.2%25.7%21.2%17.4%財政支出占GDP比重30.8%27.0%22.2%11.2%16.0%18.3%19.1%19.9%19.9%22.3%22.3%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表2-1我國財政支出增長率和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發(fā)展變化趨勢03財政支出結構分析(一)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的經濟發(fā)展階段論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理論就是聯系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來解釋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的原因。他們認為,在經濟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政府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占有較高的比重,公共部門為經濟發(fā)展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系統、環(huán)境衛(wèi)生系統、法律與秩序、健康與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資本的投資等。這些投資對于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處于早期階段的國家進入“起飛”以至進入發(fā)展的中期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發(fā)展的中期,政府投資還應繼續(xù)進行,但這時政府投資將逐步轉換為對私人投資的補充。馬斯格雷夫認為,在整個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社會總投資以及政府投資的絕對數會是增長的,但社會總投資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則會趨于下降。羅斯托認為,一旦經濟發(fā)展達到成熟階段,公共支出將從基礎設施支出轉向不斷增加的教育、保健與福利服務的支出,而且這方面支出的增長將大大超過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長速度,也會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財政支出結構分析一、關于財政支出結構發(fā)展變化的學說(二)內生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勞動投入過程中包含著因教育、培訓及職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積累過程中包含著因研究開發(fā)活動而形成的技術進步,生產性公共投資增加的也有助于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率。因此,生產要素積累的收益率不會發(fā)生遞減趨勢,長期增長率將大于“0”。顯然,這一理論的貢獻在于將原來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外在要素內在化,據此人們將這種理論稱為內生增長理論。財政支出結構分析一、關于財政支出結構發(fā)展變化的學說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與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路因此,我國財政支出結構變化的總趨勢首先是和經濟體制改革及政府職能的轉變相聯系的,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換而變化的,同時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的轉變而變化的。(一)我國財政支出結構變化的歷史進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體制轉換過來的,改革開放初的財政支出結構仍明顯具有計劃經濟時期財政支出結構的特征,主要表現是以基本建設支出為主的經濟建設支出占有較大比重,如1978年基本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0.3%,經濟建設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59.9%。財政支出結構分析圖2-32016年財政支出結構(二)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保障社會民生的長效機制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基本依據和基本方針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全面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財政必須堅持從那些從屬于市場競爭性的投資中解脫出來,把支持和保障諸如義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社會保障、基礎科學、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農”等各項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建立保障社會民生的長效機制。財政支出結構分析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與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路(二)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保障社會民生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財政對社會民生領域的投入需要持續(xù)加大,這是財政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責無旁貸的義務;另一方面,行政成本過高、不嚴、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績效考評剛剛起步等又制約著財政對社會民生保障的力度。為了妥善解決這種矛盾,必須采取正確的方針,處理好和把握好財政支持和保障社會民生的幾種關系。一是促進經濟發(fā)展與推進社會事業(yè)建設協調的關系。二是統籌兼顧與突出重點的關系。三是財政支持和社會參與的關系。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設的關系。財政支出結構分析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與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路04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一)配置效率財政支出的配置效率與財政配置職能密切相關。含量資源配置的效率,首先需要選定一個更為可行的效率標準。這樣的效率標準就是社會凈效益(或凈所得)最大化標準,即當改變資源配置時,社會的所得要大于社會的所失,其差額越大越好。財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總計,應當大于聚集財政收入過程中對經濟所形成的代價或成本,也就是要獲得效益剩余或凈效益。財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適度的問題,也就是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資源配置恰當結合的問題,如圖2-4所示。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財政支出的效率一般來說,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財政部門應該能做到以下幾點:①財政支出的來源應受到嚴格立法的約束;②財政支出的規(guī)模和結構應受到制度的嚴格限制;③公共部門是非營利性部門,不應以追求利潤而以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目標;④財政資金的安排應高度透明,財政民主不僅是政治民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體現;⑤公民擁有對財政支出狀況的知情權,不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公民有權隨時查詢。財政支出效益分析圖2-4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系我們用Z表示社會總資源,X表示民間部門配置的資源,Y表示財政部門配置的資源,則Z=X+Y。(二)生產效率財政支出的生產效率是指如果把政府機關和公共部門看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生產部門”,那么,在資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政府部門內部的組織管理狀況決定著提供公共物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決定財政支出的效率。政府部門內部的組織管理蘊藏著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的巨大潛力,諸如精兵簡政、倡廉反腐、加強審計和監(jiān)督、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和公共采購、事業(yè)單位的企業(yè)化管理、公共設施建設的多渠道集資等,都是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的重大舉措。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財政支出的效率二、財政支出的效益(一)財政支出效益的含義所謂效益,就是人們在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所費”和“所得”的對比關系,所謂提高經濟效益就是“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對于微觀經濟主體來說,提高經濟效益有著十分明確且易于把握的標準,花了一筆錢,賺回了更多的錢,這項活動便是有效益的。從原則上說,財政支出效益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支出效益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政府處于宏觀調控主體的地位,所以其支出效益同微觀經濟主體支出的效益存在重大差別。一是兩者所費與所得的計算范圍大相徑庭。微觀經濟主體只需分析發(fā)生在自身范圍內的直接和有形的所費與所得;政府則不僅要分析直接的和有形的所費與所得,還需分析長期間接的和無形的所費與所得。二是兩者的選優(yōu)標準不同。微觀經濟主體的目標是追求利潤,絕不可能選擇賠錢的方案;政府追求的則是整個社會的最大效益,為達此目標,力求少花錢、多辦事的同時,局部的虧損也是可行的、必要的。所以,政府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過程中面臨各種復雜的問題。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二)財政支出效益的內容和評價財政支出效益的內容和評價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1.內源性效益評價內源性效益是指財政支出本身所產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內源性效益評價又可分為三個方面:(1)財政支出總量效益評價,是指對財政支出總規(guī)模所產的效益進行評價。(2)財政支出結構效益評價,是指對財政支出項目之間的組合效益進行評價。(3)財政支出項目效益評價,財政支出項目效益是指具體支出項目所產生的效益進行評價,是支出效益的細化。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二、財政支出的效益(二)財政支出效益的內容和評價2.部門績效評價部門績效是指使用(管理)財政支出的公共部門(如教育、文化、農業(yè)等)財政年度內的工作績效。部門績效評價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評價部門在財政資源的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優(yōu)化,財政資源使用是否得到相應的產出或成果,也就是對部門資源配置的總體狀況進行評價。二是部門本身的工作績效評價,如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標。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二、財政支出的效益(二)財政支出效益的內容和評價3.單位績效評價任何一項財政支出最終要通過公共部門分配到具體的使用單位,因而,資金使用單位既是支出鏈中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又是資金使用效益的直接體現者。財政支出能否得到相應的產出、能否發(fā)揮最大的效益,最終取決于使用單位。對單位績效的評價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預算及相關決策的執(zhí)行情況。二是單位的資金管理機制是否完備,有無違反財政法規(guī)的現象存在。三是資金使用的最終效益(包括當期效益和周期性效益)是否完全體現,即對資金使用效益進行評價。四是要對同類型項目進行歷史的、區(qū)域性比較分析,建立一個最優(yōu)的控制模型。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二、財政支出的效益三、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對財政支出的效益進行評價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原因在于:一是效益或成本有很多難以用市場價格或貨幣單位計量,即缺乏共同性;二是效益或成本往往不是直接地體現出來,有些效益是無形的,即存在隱性;三是效益或成本往往具有長期性,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或更長的時間;四是不同的支出項目有不同的短期、長期效益。因此,對財政支出項目的效益進行評價時,應采用靜態(tài)分析與動態(tài)分析相結合、單項分析與綜合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將項目的收入與支出成本、經營成本相對比,用凈收入和收入成本率來評價項目經濟效益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收益能用貨幣計量的情況。假設一個項目的壽命為n年,第i年的折現率為ri,第i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別為Bi和Ci,i=0,1,2,3,…,n,則第i年的凈收益為Bi-Ci。那么該項目的未來凈效益的現值(NPV)為:式中,Bi為第i年的收益;Ci為第n年的成本,ri為第i年的貼現率,n為該項目使用年限。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三、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這種評價方法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區(qū)別是不用貨幣單位計量備選項目的社會效益,只計算項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為擇優(yōu)的標準。因而,最低成本法是適用于評價那些成本易于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首先是根據已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幾種備選方案;而后是分別計算各種備選方案的有形費用,如果是多年持續(xù)的支出項目,還要采取貼現法折算出“費用流”的現值;最后是按費用的高低排列順序,供決策者選擇。最低成本法多用于評價教育、衛(wèi)生、文化以及政治、軍事等支出項目。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三、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二)財政支出效益評價體系1.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財政支出效益必須通過評價指標予以體現,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取得正確評價結果的先決條件,因而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上應體現完整性、科學性以及易操作性等特點。一般而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1)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顧的原則,即所謂“3E原則”。(2)針對性與兼容性相結合的原則。(3)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和相銜接的原則。(4)工作需要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三、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二)財政支出效益評價體系2.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由于財政支出效益評價的復雜性,財政支出評價指標的設置必須遵從政府的宏觀性方案以及部門既定的工作目標,一個單獨的評價指標應該是與具體目標的實現相聯系,而且通常每個工作目標都應該有相應的評價指標。根據前面所講的財政支出效益的內涵和范圍,可以考慮設計支出規(guī)模、支出結構、項目及部門(單位)效益四個指標體系。在實踐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子指標體系。一般而言,可設置如下指標體系:(1)規(guī)模效益指標體系。(2)結構效益指標體系。(3)支出項目效益指標體系。(4)公共部門(單位)效益指標體系。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三、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感謝您的觀看!財政學第三章購買性支出第一節(jié)政府投資性支出第二節(jié)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第三節(jié)政府投資性支出目錄CATALOG01行政、國防支出行政、國防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質行政管理支出是財政用于各級權力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司法檢察機關和外事機構行使其職能所需要的費用開支。首先,公共行政部門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會的一種管理,其數量與價值都不能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確定,其管理對象和接受管理的主體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屬于純公共產品范疇,其支出也必須由政府財政予以提供,因而由政府向全體社會成員收取稅收來提供經費的來源。其次,從直接生產與消費社會財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屬于非生產性的社會消費性支出。最后,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穩(wěn)定性。行政、國防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二)行政管理支出的范圍

(1)行政管理費(2)公檢法司支出(3)武裝警察部隊支出(4)外交外事支出(5)對外援助支出行政、國防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三)我國行政管理支出情況我國的行政管理支出規(guī)模較為龐大,1992—2006年15年間,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增長16倍多,而同期GDP僅增長8倍多,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平均高達17.76%,遠超其他國家,具體如圖3-1所示。圖3-1我國的行政管理支出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一)國防支出的性質和范圍1.國防支出的性質國防屬于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它無法通過市場配置來解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屬于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來提供。國防支出是指國家預算中用于提供國防這個公共產品的費用總和。2.國防支出的范圍國防支出在各國有不同的細目分類,但基本上都可以劃分為維持費和投資費兩大部分。維持費主要用于維持軍隊的穩(wěn)定和日常活動,提高軍隊的戰(zhàn)備程度,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包括軍事人員經費、軍事活動經費、武器裝備維修保養(yǎng)費和教育訓練費。投資費主要用于提高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是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武器裝備的研制費、武器裝備的采購費、軍事工程建設費等。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的規(guī)模和結構1.國防支出的規(guī)模影響一國國防支出規(guī)模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兵役制度、國防經費的使用效率和地域因素等。在確定國防支出的規(guī)模時,常用的指標有國防支出絕對額、國防支出增長率、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等指標。圖3-22003—2016年我國國防支出及增速表3-12001—2012年中國國防支出規(guī)模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的規(guī)模和結構2.國防支出的結構按支出項目分類,中國國防支出主要由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和裝備費3部分組成。(1)人員生活費用于軍官、文職干部、士兵和聘用人員的工資津貼,住房保險,伙食被裝等。(2)訓練維持費用于部隊訓練、院校教育、工程設施建設維護以及其他日常消耗性支出。(3)裝備費用于武器裝備的研究、試驗、采購、維修、運輸和儲存等。項目年份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裝備費(%)合計(億元)200033.534.232.312077.54200132.033.734.31442.04200231.934.333.81694.44200332.533.633.91907.87200533.632.633.82474.96200733.7634.0532.193554.91200934.0433.7332.234766.60表3-2部分年份中國國防支出構成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三)國防支出的國際比較從國防支出的總規(guī)模來看,目前中國國防支出總規(guī)模處于世界前列,但與美國相差甚遠。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國防支出高居全球第一,幾乎等于國防支出排行前十幾國的總額。從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看,目前中國國防支出占比處于世界較低水平。圖3-32015年各國國防預算對比圖3-42012年各國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三)國防支出的國際比較從國土面積和軍人人均國防支出看,目前中國國防支出處于世界較低水平。如果觀察軍人人均國防支出這一衡量軍事變革資源投入強度的關鍵指標,2014年美國軍費是5810億美元,平均分攤至320萬名官兵、文職雇員,這個數字是18.2萬美元/人;我國2014年軍費折合美元1320億美元,平均分攤至250萬名官兵,人均軍費為5.3萬美元/人;俄羅斯2014年人均軍費約為7萬美元,英國為29.8萬美元,各國軍人人均國防支。圖3-5各國軍人人均國防支出對比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四)國防支出管理國防支出管理的原則包括以下幾項。1.優(yōu)化國防支出分配結構(1)提高軍事投資比例。正確處理國防支出中軍人生活費與軍事投資(研制、采購、軍事建設)的比例關系。隨著軍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發(fā)達國家軍隊的軍事投資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2)加大武器研發(fā)力度。正確處理軍事科研費與裝備采購費之間的比例關系。(3)適當提高海軍、空軍經費。正確處理陸軍、海軍和空軍三大軍種之間經費分配的比例關系,在保證陸軍現有優(yōu)勢的情況下,適當加大對海軍、空軍的投入力度。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四)國防支出管理2.優(yōu)化國防采購管理國防采購就是軍事機構向軍火生產者購買武器裝備與購買國防所需的軍事物資的行為,中國實行國家軍事訂貨制度,其中軍隊武器裝備采購由總裝備部負責,軍隊物資采購由總后勤部負責。國防裝備采購也要遵循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原則,逐步打破軍品行業(yè)部門界限,引入競爭機制,支持非軍工國有企業(yè)和高技術民營企業(yè)進入軍品市場,實現定點采購向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和詢價采購等多種方式轉變,從而提高裝備采購的整體效益,確保部隊以合理的價格采購到性能先進、質量優(yōu)良、配套齊全的武器裝備。行政、國防支出二、國防支出(四)國防支出管理3.優(yōu)化兵役制度目前世界各國的兵役制度一般有3種類型:義務兵役制(或征兵制)、志愿兵役制(或募兵制)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制(或征募混合制)。義務兵役制是政府根據兵役法強迫一部分公民在一定時期內服兵役,而政府給予義務兵的報酬則低于義務兵勞動的市場價格,其有助于減少軍事開支中的人員費用,但國家相應地更多承擔他們復員后的基本生活保障性需求,從而增加了社會保險方面的支出。志愿兵役制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條件招考、錄用軍事人員,政府給予志愿兵的報酬相當于志愿兵勞動的“市場價格”,其可組建職業(yè)化的軍隊,但為了招募合格入伍者要提供比較大的人員開支。中國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02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一、文教科衛(wèi)支出的性質和必要性(一)文教科衛(wèi)支出的性質(1)將文教科衛(wèi)支出歸入非生產性范疇只具有某種靜態(tài)的、相對的意義,它只是說,用于這些事業(yè)的支出不能對當年的物質財富的生產做出明顯的貢獻。(2)從動態(tài)的、絕對的意義上說,文教科衛(wèi)事業(yè)的發(fā)展將不斷提高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素質并改善三者的結合方式,它們對物質財富生產的貢獻將越來越大。(3)將文教科衛(wèi)支出歸入非生產性的范疇的實際意義,只是要求社會在安排全部國民收入的用途時,應全面考慮生產的當前需要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讓文教科衛(wèi)支出占一個適當的比例,并且,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GDP的增長,要讓這一類支出的比例不斷提高,甚至超過GDP的增長速度。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一、文教科衛(wèi)支出的性質和必要性(二)文教科衛(wèi)支出的必要性(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追加投資和提高管理水平是一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2)教育是科學技術的基礎,科技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以教育為源泉。(3)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與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二、教育支出(一)教育事業(yè)產品的性質1.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消費競爭性教育事業(yè)產品的排他性是指由于教師聲音的傳播范圍是有限的,且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班級教學下的教師也必須針對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雖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教學手段的擴大使教育的受益面成倍增加,但由于教育是一種集知識、道德和情感等教育在內的傳授活動,教師與學生的直接的、面對面的教育和交流是不可少的。同時,教育事業(yè)產品又具有一定的消費競爭性,主要表現在隨著學生的增加,教師數量、教學設施等也就必須相應增加,從而使教育的總成本增加,但在一定的范圍或歷史時期內,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即教育產品的供給能力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教育產品量的需求競爭,加之消費者對教育產品質的要求,數量有限的優(yōu)質教育產品必然引發(fā)消費競爭。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二、教育支出(一)教育事業(yè)產品的性質2.具有外部收益性人是教育的對象,因而教育事業(yè)的直接結果首先是體現在受教育者身上,這是教育事業(yè)產品的內部收益。這一內部收益表現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學會了知識、掌握了技術,從而提高了適應社會和獲取工作的能力。在現代社會,教育事業(yè)作為一種公共事業(yè),其目標是建立在滿足個性發(fā)展需求和社會發(fā)展需求上的。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培養(yǎng),在讓其適應社會、獲得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解決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就是教育事業(yè)產品的外部收益。教育事業(yè)產品的這一外部性是制定教育事業(yè)公共政策的一個主要依據。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二、教育支出(二)我國教育支出情況年份全部教育經費(億元)全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財政性教育支出

(億元)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1992876.053.25728.752.7319931059.943.06867.762.5119941488.783.181174.762.5219951877.953.211411.522.4619962262.343.331671.702.5019972531.733.401862.542.5519982949.063.762032.452.6419993349.044.082287.182.8420003849.084.312562.612.8620014637.664.773507.013.14年份全部教育經費(億元)全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財政性教育支出

(億元)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20025480.035.213491.403.3220036208.275.293850.623.2820047242.604.534465.862.7920058418.844.605161.082.8220069815.314.656348.363.01200712148.074.578280.213.12200814500.744.6210449.633.33200916502.714.8412231.093.59201019561.854.8714670.073.65201123869.295.0518686.73.93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經費總額、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及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都不斷增長,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一半以上用于義務教育,“普九”教育覆蓋率已經超過90%,青壯年文盲率已下降到5%以下,高中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表3-3教育資金來源占比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二、教育支出(二)我國教育支出情況從我國教育經費來源構成看,仍以政府投入為主,如表所示,201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3.93%,預算內教育經費占全部教育經費達到了70.40%。年份合計

(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期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民辦學校辦學經費(%)社會捐贈經費(%)事業(yè)收入(%)期中:學雜費(%)其他教育經費(%)19982949.0668.9253.091.634.8120.5612.543.9819993349.0468.2954.221.883.7622.3913.843.6820003849.0866.5854.192.232.9624.3815.453.8520014637.6665.9255.682.762.4324.9616.083.9320025480.0363.7156.833.152.3226.6616.844.1620036208.2762.0355.634.171.687.7316.883.020047242.6061.6655.614.801.3027.7718.594.4720058418.8461.3155.425.371.1122.7918.454.4220069815.3164.6859.055.590.9224.5315.824.28200712148.0768.1663.010.670.7726.1517.544.25200814500.7472.0666.790.480.7123.2216.203.53200916502.7174.1269.200.450.7621.3815.243.29201019561.8574.9968.960.540.5520.9915.422.93201123869.2977.8770.400.470.4718.5413.902.65表3-4我國教育投入規(guī)模和來源結構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二、教育支出(二)我國教育支出情況從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來看,我國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與大多數國家相比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我國在2000年以前,這一比重一直在3%以下,2013年之后這一比重首次超過3%,如圖3-6所示。由于我國GDP增長迅速、財政收入占GDP較低等多種原因,這一目標未能如期實現。至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4萬億,連續(xù)6年占GDP比例超4%,但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圖3-62005—2016年中國教育經費支出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三、科學研究費支出(一)科學研究的性質1.具有外部性科學研究具有外部性主要表現在科學研究具有強烈的溢出效應。不僅如此,科學研究的外部性也表現在一些應用性研究中。2.具有風險性這種風險性主要表現在,科學研究投入是否有成果及成果的用途具有不確定性??茖W研究對整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具有基礎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沒有科學研究的突破,也就難有科學技術的真正提高,因此,必須由政府來支持這一研究,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支持這一研究。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三、科學研究費支出(二)我國科學研究經費投入情況我國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即一般所說的財政科技經費,它是指國家財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活動的經費。2006年以前我國財政預算科目中有科技三項費(產品試制費、中間試驗費和重大科研項目補助費)、科學事業(yè)費和科研基建費等3個主要項目,2007年后分設9款:科學技術管理事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fā)、科技條件與服務、社會科學、科學技術普及、科技交流與合作、其他科學技術支出。我國財政用于科學研究的支出及其占財政的支出呈現波動變化。年份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億元)比上年增長(%)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20104114.427.64.5820114902.619.24.4920125600.116.74.4520136184.910.44.4120146454.54.44.2520157005.88.53.9820167760.710.84.13表3-5財政用于科學研究的支出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四、衛(wèi)生支出(一)政府介入衛(wèi)生事業(yè)的理論依據衛(wèi)生事業(yè)由醫(yī)療和公共衛(wèi)生兩個部分組成,它們的經濟性質是有所區(qū)別的。醫(yī)療服務的利益完全是私人化的,據此可以認為醫(yī)療服務并不必然要求政府出資提供。但是公共衛(wèi)生服務則不同,公共衛(wèi)生服務是具有很大外部效應的純公共產品,包括衛(wèi)生、免疫、營養(yǎng)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服務,如安全飲用水、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的防治和病菌傳播媒介的控制等,它的利益是社會公眾可以無差別地享受到的,因此私人是不可能愿意提供該項服務的,它必須由政府出資提供。政府提供公共衛(wèi)生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一個人獲取勞動收入是以個人的健康為前提的,衛(wèi)生條件以至于疾病卻是對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極大威脅。在市場規(guī)則下,疾病會使勞動者的收入減少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而貧困者又難以抵御疾病風險的侵襲,這樣會陷入“貧困的循環(huán)”。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四、衛(wèi)生支出(二)醫(y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方式根據公共產品理論,醫(yī)療衛(wèi)生產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純公共衛(wèi)生產品,同時滿足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兩個條件,如傳染病監(jiān)測與控制、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處理和健康教育等。二是準公共衛(wèi)生產品,滿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條件之一,或者兩個條件都不完全具備,卻有較大的外部性。醫(y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1.政府提供醫(yī)療服務的政府提供是指由政府為醫(yī)療服務出資,當然,政府提供并不意味著政府生產,醫(yī)療服務的提供可以是政府提供但由私人部門生產。2.市場提供完全市場提供方式就是在醫(yī)療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由營利性機構提供服務并向使用者(患者)收費以解決籌資問題。3.混合提供混合提供是指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即政府以補貼的方式向醫(yī)療服務企業(yè)提供部分資金,醫(yī)療服務企業(yè)再通過向使用者收費的方式解決部分資金來源。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四、衛(wèi)生支出(三)我國衛(wèi)生支出的經費投入情況我國衛(wèi)生支出廣義地理解是指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服務所消耗的費用,包括政府預算衛(wèi)生支出、公費醫(yī)療經費、社會衛(wèi)生支出等。左表是我國1995—2011年間政府衛(wèi)生支出及有關比重的情況??梢钥吹?,政府衛(wèi)生支出的絕對數不斷增加,占財政支出比重、占衛(wèi)生總費用比重、占GDP比重都不斷增長。年份政府衛(wèi)生支出(億元)占財政支出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