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蘇轍教學目標1.語言目標:誦讀這兩首詩,把握它們的朗讀節(jié)奏,體會其形式特點。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容。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容。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容。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寫作背景蘇轍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親政起用元豐新黨后,他連年遭貶,遠至嶺南雷州、循州?;兆诩次缓?,蘇轍從嶺南輾轉岳州等地,后還歸311居住,與子孫治田營生。在此創(chuàng)作了批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文,《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即為其中一篇。作者介紹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文氏”即文姓,蘇轍長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孫是長女之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也是一首寫文家外孫進村幫忙收麥的敘事詩。題目解說文章結構全文分為四部分:首聯:諸孫入村頜聯:久雨初晴頸聯:酒食償勞尾聯:賦詩憐汝小結

在蘇轍閑居時期的詩歌中,描寫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嵤?,在整體的詩歌內容上,通達曉暢,既無矯情也無矯飾,樸素坦率自然。雖然沒有奇特的意象和華麗的辭藻,卻依然很美,是他經歷多重磨難之后內心所歸的自然狀態(tài),以及對個體內蘊的豐富追求。1、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描寫蘇轍晚年閑居穎川時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麥收季節(jié),外孫文驥來村里幫助自己收割麥子蘇轍寫此詩記錄。補充:蘇轍后期仕途不順,接連遭貶,晚年退居穎川,潛居穎濱,他深入到農村生活之中,對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個時期蘇轍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多反映農民的勞苦生活。這首詩就寫于這一時期。一、文本研讀2、從這首詩的中間兩聯可以看出,這次收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頷聯寫已經下了三夜的雨,終于盼到了日出,所以這次收麥具有抓住時間搶收的特點。由頸聯中的饑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麥子還非常勞累。文本研讀3、這首詩的前兩聯都含有對比,請予以具體說明。詩的首聯中的“新麥”和“陳谷”是新與舊對比,“諸孫”和“老人”是幼與長的對比。頜聯中,“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壞與天氣好的對比,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了農村麥收季節(jié)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文本研讀4、詩歌標題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詩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收麥的情景,這樣的敘事安排是否合理?合理。詩歌以收麥為敘事線索,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在田中忙碌收麥的情景,但透過頷聯中鄰家的忙碌緊張,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孫幫忙收麥時忙碌的情景;而頸聯的兩個細節(jié)描寫從側面表現出外孫辛苦勞作的“饑乏”與“苦辛”;尾聯詩人毫不吝嗇的贊美再次證明了外孫收麥的辛勞。詩人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收麥辛勞,但詩歌側面描寫麥收季節(jié)繁忙的勞動景象,處處體現出外孫收麥的辛勞。文本研讀5、詩歌里,詩人的感情變化是有層次的,請從每一聯中提取關鍵字,分析詩人感情的變化過程。首聯,詩人首先交代麥子成熟的情形,然后敘述自己將依賴外孫收麥的情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豐收的期待和對外孫的期望;頷聯生起波瀾,連續(xù)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詩人的情緒也轉為焦慮,然而“一竿晴日”的到來使得詩人通鄉(xiāng)鄰一樣歡欣鼓舞,對比三法的運用,將詩人由焦慮到歡喜的心情表現的鮮明可感;文本研讀頸聯寫詩人“急炊大餅”“多博村酤”來款待辛苦的外孫,細節(jié)描寫既表現了對外孫的疼愛,也表現了詩人對外孫敬老的欣慰;尾聯議論抒情,直接表達對外孫的“足精神”的贊賞。

整首詩感情表達雖然溫和平靜,但富有層次,充分體現了詩人身后的生活底蘊。

首聯:欲——賴——期盼

頷聯:敗——舞——焦慮、歡喜

頸聯:償——勞——欣慰

尾聯:閉——憐——贊賞

文本研讀6、綜觀全詩,詩人表達了哪些感情?前兩聯寫欣慰、喜悅之情:有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后兩聯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文本研讀7、盡管《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兩首詩都是有關勞動的頌歌,但是它們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又不盡相同,試分析其差異。(1)表現手法上:①《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直接把快樂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運用對比、側面烘托的手法,間接展現了麥收時節(jié)的勞動場景、和諧和睦、其樂融融,其中既有對勞動艱辛的強調,更有對美滿團圓幸福生活的自足。文本研讀(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這首詩讓我們了解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沒有戰(zhàn)爭、暴政、苛捐雜稅,內心安寧平靜,生活上能夠豐衣足食。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是詩人歷經生活波折之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歌頌的是濃濃的親情和勞動的歡樂。文本研讀(1)詩作多處運用對比手法——“欲收新麥”而不得,與諸孫替老人形成對比,表現出先憂后樂的情感變化;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與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了農村麥收季節(jié)久雨忽晴、宜事農活的喜悅。(2)詩作還運用側面描寫,來表現收麥的辛苦。題目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理應描繪他們收麥的情景,作者卻沒有,只是敘述自己忙著做飯、酤酒的場面,來間接刻畫收麥勞動的艱辛和勞苦,從而表達了詩人對諸孫的感激之情。(3)直抒胸臆,也是一個寫作技巧。尾句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對辛勤勞作的外孫的“愛憐”之情。寫作特點《外孫文九伏中入村曬麥》春田不雨憂無麥,入困得半猶足食。伏中一曬不可緩,早田蒼耳猶難得。人言春旱夏當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農經事言不虛,防風防雨如防盜。外孫讀書舊有功,五言七字傳祖風。旋投詩筆到田舍,知我老來讒且情。秋田正急車難起,汗滴肩赦愧鄰里。磨聲細轉雪花飛,舉家百口磨牙齒。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餅十字或有諸。孫歸何用慰勤苦,烹雞亦有黑葫蘆?!杜R刈旱苗》我懷高臥心,而為貧所迫。挽我赴塵賤,動與幽趣隔。磽田能幾何,早穗正容摘。豈便得收斂,半屬租種客。分爭既不賢,烈日仍暴炙。勞生可羞嘆,皆為糠籺窄。使得二頃田,兇年不相厄。豈復論錙銖,驅馳在阡陌。自當杜衡門,清坐對書冊.余粟釀醇醪,笑似雙鬢白。任務群閱讀與實踐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

材料一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材料二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材料三

田上

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1.下列對以上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成大的詩中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讀來意趣橫生,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B.陶淵明的詩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C.崔道融的詩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強調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農夫耕田將會倍加艱難和辛勞,為下文作了鋪墊。D.這三首詩的語言親切明快、通俗易懂,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體裁有絕句有律詩,屬于近體詩。解析“有絕句有律詩”錯誤,陶淵明的詩不是律詩,應該屬于“古體詩”。答案D2.這三首詩都是寫勞動的詩歌,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