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統(tǒng)編版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及答案指導_第1頁
2024年統(tǒng)編版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及答案指導_第2頁
2024年統(tǒng)編版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及答案指導_第3頁
2024年統(tǒng)編版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及答案指導_第4頁
2024年統(tǒng)編版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及答案指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統(tǒng)編版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自測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A.三民主義B.民主與科學C.實業(yè)救國D.君主立憲2、下列關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B.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C.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出現短暫的春天D.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3、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是()A.鴉片戰(zhàn)爭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C.甲午中日戰(zhàn)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4、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的會議是()A.中共一大B.遵義會議C.中共七大D.十一屆三中全會5、下列關于西周分封制的說法,哪一項是正確的?A.分封制僅限于貴族階層內部。B.分封制下,諸侯國擁有完全獨立的主權。C.分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制度之一。6、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哪一項是為了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基礎?A.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員。B.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交流。C.修建長城,防御外敵入侵。D.推廣小篆字體,統(tǒng)一文字。7、關于辛亥革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后,中國進入了民主共和時代。D.辛亥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8、以下哪項不屬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B.反對封建禮教。C.倡導文學革命。D.強調馬克思主義。9、下列哪一項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施的重要改革?A.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B.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C.實行科舉選官制度D.修筑長城,防御匈奴10、關于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B.發(fā)展水利灌溉,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C.漢武帝時期,對外貿易不活躍,絲綢之路尚未開通D.加強與周邊民族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1、下列哪一項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的措施?A.統(tǒng)一度量衡B.修建長城C.焚書坑儒D.實行郡縣制12、西漢初期,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控制B.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擴大對外戰(zhàn)爭規(guī)模D.增加國家財政收入13、下列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王政十年,秦國滅韓國,標志著秦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開始。B.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C.秦朝在統(tǒng)一過程中,采取了“連橫”策略,與六國進行外交斗爭。D.秦朝統(tǒng)一后,修筑了長城,加強了北方邊防。14、下列關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家思想定為國家的官方哲學。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其他學派如墨家、道家等失去了官方支持。C.這一措施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漢朝的統(tǒng)治。D.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者如董仲舒、司馬遷等都得到了重用。15、題干:以下哪項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鐵器制造技術?A.漆器工藝B.瓷器制作C.銅鏡鑄造D.百煉鋼技術16、題干:以下哪項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魏源撰寫《海國圖志》B.鄭觀應提出“自強”主張C.《南京條約》的簽訂D.洋務運動的興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1911年10月10日【地點】湖北武昌【事件】武昌起義材料二:【人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行動】組織革命團體,策劃起義,建立革命政權材料三:【影響】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問題:1.材料一中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分別是什么?2.材料二中提到了哪些人物及其行動?3.材料三中武昌起義的影響有哪些?第二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關于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表格:時間事件影響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9年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根據表格,簡述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2)結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征。(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認識。第三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歷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辈牧隙骸爸袊锩膭倮?,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zhàn)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保?)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的原因。(3)根據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的貢獻。第四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科學技術方面,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在政治方面,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yè)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經濟方面,1956年,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方面,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政治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方面,中國在載人航天、高速鐵路、5G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在文化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同時吸收借鑒了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1)根據材料一,列舉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三大成果。(2分)(2)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在政治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分)(3)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的意義。(4分)2024年統(tǒng)編版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自測試卷及答案指導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A.三民主義B.民主與科學C.實業(yè)救國D.君主立憲答案:A解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1905年提出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它主張民族獨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成為當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指導思想。B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大旗;C項實業(yè)救國是張謇的主張;D項君主立憲是戊戌變法的主張。故選A。2、下列關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B.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C.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出現短暫的春天D.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答案:A解析: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其產生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A項錯誤;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故B項正確;一戰(zhàn)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工業(yè)出現短暫的春天,故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故D項正確。故選A。3、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是()A.鴉片戰(zhàn)爭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C.甲午中日戰(zhàn)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選項A,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最終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A項正確。選項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以英法聯軍攻占中國首都北京、清帝逃往承德,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收尾,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并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故B項錯誤。選項C,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是一場日本發(fā)動的非正義侵略戰(zhàn)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一場戰(zhàn)爭,故C項錯誤。選項D,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是指1900年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對中國發(fā)動的武裝侵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并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故D項錯誤。4、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的會議是()A.中共一大B.遵義會議C.中共七大D.十一屆三中全會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會議。選項A,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但此時中國共產黨尚處于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尚不深刻,因此中共一大并非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會議,故A項錯誤。選項B,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但此時中國共產黨尚未形成成熟的革命理論,遵義會議主要是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故B項錯誤。選項C,中共七大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基礎,故C項正確。選項D,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但此時已不是民主革命時期,故D項錯誤。5、下列關于西周分封制的說法,哪一項是正確的?A.分封制僅限于貴族階層內部。B.分封制下,諸侯國擁有完全獨立的主權。C.分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制度之一?!敬鸢浮緿【解析】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一種重要的政治制度,通過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室宗親和功臣,來達到鞏固王權、穩(wěn)定社會的目的。雖然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較大的自治權,但是他們需要向周王效忠,并承擔一定的義務,因此分封制并非使諸侯國擁有完全獨立的主權,而是通過這種制度加強了王權的影響范圍,故選項D正確。6、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哪一項是為了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基礎?A.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員。B.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交流。C.修建長城,防御外敵入侵。D.推廣小篆字體,統(tǒng)一文字。【答案】A【解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推行了郡縣制,即取消了原有的封建諸侯制度,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吏管理地方事務,以此削弱地方勢力,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雖然統(tǒng)一度量衡、修建長城和推廣小篆字體也是秦始皇的重要政績,但它們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交流、防御安全以及文化統(tǒng)一,并非直接針對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7、關于辛亥革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后,中國進入了民主共和時代。D.辛亥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并未徹底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并未進入民主共和時代,因此C選項不正確。8、以下哪項不屬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B.反對封建禮教。C.倡導文學革命。D.強調馬克思主義。答案:D解析:新文化運動主要包括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倡導文學革命等內容,而馬克思主義在當時并未成為中國的主要思潮,因此D選項不屬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9、下列哪一項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施的重要改革?A.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B.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C.實行科舉選官制度D.修筑長城,防御匈奴答案:C解析: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而科舉選官制度則是在隋唐時期才開始逐漸形成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因此C項不是秦始皇時期的改革措施。10、關于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B.發(fā)展水利灌溉,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C.漢武帝時期,對外貿易不活躍,絲綢之路尚未開通D.加強與周邊民族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答案:C解析:漢武帝時期,不僅在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政策,如鹽鐵官營、發(fā)展水利等,而且對外也十分開放,積極促進與外界的交流。漢武帝時期正是絲綢之路開始形成并逐漸繁榮的時期,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因此,選項C的說法是錯誤的。11、下列哪一項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的措施?A.統(tǒng)一度量衡B.修建長城C.焚書坑儒D.實行郡縣制答案:B解析:秦始皇在統(tǒng)一中國后確實實施了多項改革,包括統(tǒng)一度量衡以促進經濟交流,焚書坑儒來加強思想控制,并且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來強化中央集權。然而,長城的建設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在秦朝之前就有初步的城墻存在,秦始皇命令將這些分散的城墻連接并加固,形成了早期的長城系統(tǒng)。因此,修建長城并非秦始皇為統(tǒng)一六國后直接實行的一項新措施。12、西漢初期,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控制B.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擴大對外戰(zhàn)爭規(guī)模D.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答案:B解析:西漢初年,由于長期戰(zhàn)亂導致社會生產力嚴重受損,人口銳減,民生凋敝。漢高祖劉邦及后來的幾位皇帝如漢文帝和漢景帝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政治策略,即所謂的“無為而治”或“休養(yǎng)生息”,旨在通過減輕賦稅、減少徭役等手段,給百姓提供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去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從而逐步增強國力。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與經濟發(fā)展,為后來西漢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其他選項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政策目的。13、下列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王政十年,秦國滅韓國,標志著秦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開始。B.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C.秦朝在統(tǒng)一過程中,采取了“連橫”策略,與六國進行外交斗爭。D.秦朝統(tǒng)一后,修筑了長城,加強了北方邊防。答案:C解析:C項中的“連橫”策略實際上是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與六國進行的外交斗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統(tǒng)一六國的具體措施。秦朝統(tǒng)一六國主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因此,C項描述不準確。其他選項A、B、D均符合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事實。14、下列關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家思想定為國家的官方哲學。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其他學派如墨家、道家等失去了官方支持。C.這一措施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漢朝的統(tǒng)治。D.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者如董仲舒、司馬遷等都得到了重用。答案:B解析:B項中的說法不正確。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但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如墨家、道家等完全失去了官方支持。實際上,這一措施更多是對其他學派的一種壓制,而不是完全廢除。其他選項A、C、D都是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措施的正確描述。15、題干:以下哪項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鐵器制造技術?A.漆器工藝B.瓷器制作C.銅鏡鑄造D.百煉鋼技術答案:D解析:百煉鋼技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鐵器制造技術,指的是通過反復錘煉和加熱,提高鋼的硬度和韌性。其他選項A、B、C分別指的是漆器工藝、瓷器制作和銅鏡鑄造,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工藝技術,但不是鐵器制造技術。因此,正確答案是D。16、題干:以下哪項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魏源撰寫《海國圖志》B.鄭觀應提出“自強”主張C.《南京條約》的簽訂D.洋務運動的興起答案:C解析:《南京條約》是1842年簽訂的,標志著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中國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并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被認為是近代史的開端。選項A、B、D分別涉及的是鴉片戰(zhàn)爭后的文化、思想和改革運動,雖然都與近代史有關,但不是其開端。因此,正確答案是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1911年10月10日【地點】湖北武昌【事件】武昌起義材料二:【人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行動】組織革命團體,策劃起義,建立革命政權材料三:【影響】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問題:1.材料一中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分別是什么?2.材料二中提到了哪些人物及其行動?3.材料三中武昌起義的影響有哪些?答案:1.時間:1911年10月10日;地點:湖北武昌;事件:武昌起義。2.人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行動:組織革命團體,策劃起義,建立革命政權。3.影響有: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解析:1.本題考查對武昌起義的基本史實的掌握。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爆發(fā),是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行動。2.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領導人物及其行動的了解。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組織革命團體,策劃起義,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對武昌起義歷史意義的認識。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二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關于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表格:時間事件影響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9年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根據表格,簡述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2)結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征。(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認識。答案:(1)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是: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2)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征:①列強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中國人民的抗爭;③社會性質的變化;④社會矛盾的變化。(3)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表明,中國人民在反抗外來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奮斗,最終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進程也警示我們,要增強國家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解析:(1)本小問考查對近代中國歷史基本線索的概括能力。通過閱讀表格,可以總結出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是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2)本小問考查對近代中國歷史基本特征的把握能力。通過分析表格中的事件及其影響,可以歸納出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征:列強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抗爭,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3)本小問考查對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認識的思考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總結出中國人民在反抗外來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奮斗,最終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也可以認識到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和警示。第三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歷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辈牧隙骸爸袊锩膭倮瑳_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zhàn)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保?)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的原因。(3)根據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的貢獻。答案:(1)特點:兩極格局形成。(2)原因:二戰(zhàn)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積極推行冷戰(zhàn)政策;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對立。(3)貢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參加萬隆會議。解析:(1)本題考查20世紀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一“世界歷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階段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點是兩極格局形成。(2)本題考查20世紀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根據材料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階段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有: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積極推行冷戰(zhàn)政策;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對立。(3)本題考查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有: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參加萬隆會議。第四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五六十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