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探究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3100字】_第1頁
【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探究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3100字】_第2頁
【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探究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3100字】_第3頁
【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探究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3100字】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研究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1.1國內(nèi)相關研究國內(nèi)對于美國技術與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與繼續(xù)教育階段,或對美國中小學階段技術教育或工程教育的分別闡述,對于美國中小學階段的技術與工程教育的課程整合探討在國內(nèi)仍比較有限。關于美國中小學階段技術教育的研究。對于美國技術教育的研究我國研究者關注高等教育領域較多,而關于中小學階段技術教育以及技術素養(yǎng)教育數(shù)量較為有限,但仍有一些文章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關注。王琳在其碩士論文中對技術素養(yǎng)的內(nèi)涵進行了區(qū)別和分類。王琳.技術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張云曉對美國技術教育改革背景進行了探究,從美國技術教育目標的發(fā)展與設置、技術教育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技術知識的構建維度等方面分析了美國中小學技術教育的改革。張云曉.美國K-12階段技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1985-2012).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張曉霞從基礎建設、技術整合、師資培訓和在線學習四個方面描述美國中小學階段學校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狀況與未來發(fā)展趨勢張曉霞.199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技術的政策報告與發(fā)展實踐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趙中建曾對美國旨在推進中小學開展技術教育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技術項目”的實施過程及《技術素養(yǎng)標準》的基本內(nèi)容作過較全面的描述趙中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技術——美國《技術素養(yǎng)標準:技術學習之內(nèi)容》述評.全球教育展望,2002,31(09):42-47+41.王琳.技術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張云曉.美國K-12階段技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1985-2012).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張曉霞.199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技術的政策報告與發(fā)展實踐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趙中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技術——美國《技術素養(yǎng)標準:技術學習之內(nèi)容》述評.全球教育展望,2002,31(09):42-47+41.趙中建.美國中小學STEM教育研究.上海:上??萍冀逃?017.鄧亞東.《技術素養(yǎng)標準—技術學習內(nèi)容》的特點及理念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關于美國中小學階段工程教育的研究。我國對于美中小學工程教育的關注和研究相對有限,但也有部分學者認識到工程設計的重要性和整合可能性,并進行了一定論證。趙中建曾對美國K-12工程教育予以了關注,分析了美國最新的工程教育政策文本,以及探究了美國技術與工程評價工作的開展與現(xiàn)狀,介紹和分析了美國中小學STEM教育中工程教育的政策、實踐和研究趙中建.美國中小學工程教育及技術與工程素養(yǎng)評估.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2):3-24.。黃芳從工程課程與學校、課外實踐活動等方面分析了美國中小學工程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聯(lián)系,并著眼于我國工程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了中小學工程課程建設和中小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改革的建議黃芳.美國K-12工程教育與高等工程教育的銜接及啟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24-29.。徐雯分析了美國小學關于工程設計的STEM課程案例,并結合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和我國試驗小學的現(xiàn)狀,并建立了一個趙中建.美國中小學工程教育及技術與工程素養(yǎng)評估.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2):3-24.黃芳.美國K-12工程教育與高等工程教育的銜接及啟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24-29.徐雯.基于工程設計的小學整合型STEM課程開發(fā)與應用研究.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9.關于美國中小學階段技術與工程教育課程整合的研究。目前國內(nèi)處于理論匱乏,實踐不足的局面,但是已有多位學者認識到技術與工程學科內(nèi)容的整合是技術教育改革或STEM教育改革的趨勢之一。顧建軍曾提出隨著技術發(fā)展的分化與綜合,指出技術教育發(fā)展的未來方向之一是技術的系統(tǒng)化與工程化,將逐步形成工程取向的技術教育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顧建軍.我國技術教育的學科發(fā)展及其路徑選擇.中國電化教育,2010,(11):55.。邵長蘭提出了技術教育發(fā)展新方向:把技術教育培養(yǎng)目標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形成具有技術素養(yǎng)的社會,將工程設計內(nèi)容納入中小學技術教育課程,形成形式多樣的技術與工程教育課程邵長蘭.美國K-12階段技術教育發(fā)展趨勢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2):80-85+93.。到2017年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管光海提出美國K-12技術教育內(nèi)涵正在顧建軍.我國技術教育的學科發(fā)展及其路徑選擇.中國電化教育,2010,(11):55.邵長蘭.美國K-12階段技術教育發(fā)展趨勢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2):80-85+93.管光海,盛群力.美國K-12技術教育的工程轉型:緣起、進展與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2):19-27.通過上述對于美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課程整合的國內(nèi)學者研究綜述,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于美國中小學階段的“技術教育”和“工程教育”都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是對于美國“技術與工程教育課程整合”領域的關注與研究則仍比較有限,因此,對美國“技術與工程教育”——尤其是其課程整合開展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仍然是必要的。1.2國外相關研究工程教育,不曾以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于美國中小學教育中,但是隨著STEM教育的提出,中小學階段開始工程教育的價值開始被人們所意識到,但由于工程教育是美國K-12教育中較新的一個概念,且在課堂上的實踐也比較有限,幾乎是STEM教育中“丟失的字母”NATIONALRESEARCHCOUNCIL,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COMMITTEEONK-12ENGINEERINGEDUCATION.EngineeringinK-12education:UnderstandingtheStatusandImprovingtheProspect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9:20.。2009年和201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陸續(xù)頒布了《K-12教育中的工程學:理解現(xiàn)狀與提升未來》和《K-12年級工程教育標準?》兩個文件,彌補了在國家層面上美國中小學階段工程教育政策探討的空白,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對K-12年級工程教育的發(fā)展與討論。2013年美國《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頒布,將科學與工程實踐列為科學教育的維度之一,將工程設計提高到與科學探究相同的重要程度,同時也將工程設計作為一個基本組成要素納入到科學教育當中。NATIONALRESEARCHCOUNCIL,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COMMITTEEONK-12ENGINEERINGEDUCATION.EngineeringinK-12education:UnderstandingtheStatusandImprovingtheProspect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9:20.工程設計也是技術與工程教育的核心。2010年,美國國際技術教育協(xié)會(ITEA)更名為國際技術與工程教育者協(xié)會(ITEEA)。2020年,國際技術與工程教育者協(xié)會(ITEEA)發(fā)布《技術與工程素養(yǎng)標準:STEM教育中技術與工程學的作用》突出技術與工程學的更大現(xiàn)實意義,闡明技術與工程教育整合在STEM中所起的作用ITEEA.StandardsforTechnologicalandEngineeringLiteracy:DefiningtheRoleofTechnologyandEngineeringinSTEMEducation.(2020-7-31)[2021-04-20]./Activities/2142/STEL.aspx.ITEEA.StandardsforTechnologicalandEngineeringLiteracy:DefiningtheRoleofTechnologyandEngineeringinSTEMEducation.(2020-7-31)[2021-04-20]./Activities/2142/STEL.aspx.實際上在文獻追溯中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技術教育領域探討工程學話題并不是最近十幾年的新事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紐約州的技術教育中就開設了一門名為“工程原理”的課程。德爾瑪奧爾森(DelmarOlsen)在1957年發(fā)表的博士論文中就曾將工程作為技術教育代表性的課程組成部分進行探討。大衛(wèi)蓋蒂(DavidK.Gattie)和羅伯特威克林(RobertC.Wicklein)曾對美國技術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調查,涉及以下問題:(1)技術教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工程設計的現(xiàn)狀;(2)將工程設計作為重點對技術教育的價值;(3)與工程設計教學相關的教學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超過90%的在職教師認為工程設計是技術教育一個很恰當?shù)闹攸c。在該項研究中9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目前教授的主題/課程與工程或工程設計有關。受訪者還表示,45.4%的教學實踐應用了工程設計。他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96.7%的在職教師表示,工程設計是與其他學??颇空系睦硐肫脚_,89.3%的人認為工程設計作為一個重點將增加學生對數(shù)學和科學的興趣GATTIEDK,WICKLEINRC.CurricularvalueandinstructionalneedsforinfusingengineeringdesignintoK-12technologyeducation.JournalofTechnologyEducation,2007,19(1):6-18.。GATTIEDK,WICKLEINRC.CurricularvalueandinstructionalneedsforinfusingengineeringdesignintoK-12technologyeducation.JournalofTechnologyEducation,2007,19(1):6-18.文森特奇爾德雷斯(VincentW.Childress,)和克雷格羅德斯(CraigRhodes)曾進行一項改進的德爾菲研究,以確定工程師認為高中生在進入專上工程課程之前應該學習什么。這項研究調查了34名執(zhí)業(yè)工程師、工程教育工作者或與工程密切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最后達成共識的領域確認有三個,排在第一位“工程設計”,其次是“工程分析”,第三是“新型工程領域”CHILDRESSVW,RHODESC.EngineeringOutcomesforGrades9-12.TheTechnologyTeacher,2008,67(7):5-12.。CHILDRESSVW,RHODESC.EngineeringOutcomesforGrades9-12.TheTechnologyTeacher,2008,67(7):5-12.在類似的研究中,保羅阿松達(PaulA.Asunda)和羅哲希爾(RogerB.Hill)也進行了一項研究,以確定可以納入技術教育學習活動的工程設計的關鍵特征。研究人員還開發(fā)了一個評估這些特征的標準。該研究采用現(xiàn)象學的方法,通過半結構化的訪談過程,與三位工程教育教授合作,訪談過程揭示了以工程設計為重點的技術教育的四個核心主題。這些主題是:(1)工程設計的過程;(2)工程設計的社會效益;(3)工程設計的屬性;(4)評估ASUNDAPA,HillBR.Criticalfeaturesofengineeringdesignintechnologyeducation.JournalofIndustrialTechnologyEducation.2007,44(1),25-48.。ASUNDAPA,HillBR.Criticalfeaturesofengineeringdesignintechnologyeducation.JournalofIndustrialTechnologyEducation.2007,44(1),25-48.正如上文所說,美國對于STEM教育的重視一定程度源于他們對具備科技素養(yǎng)或STEM素養(yǎng)的勞動力的現(xiàn)實需求,當前市場所需勞動力具備的工作技能不僅僅是在基礎科目上表現(xiàn)優(yōu)異,還需要解決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迪林(Dearing)和多爾蒂(Daugherty)進行了一項研究,通過調查123名技術教育、技術教師教育和工程教育專業(yè)人員,確定了基于標準的技術教育課程核心工程概念。排名前五的概念是:(1)人際交往能力,包括團隊合作,待人接物,職業(yè)道德;(2)溝通能力,包括言語上、身體上、視覺上等;(4)有頭腦風暴和產(chǎn)生想法的能力;(5)產(chǎn)品設計評估的能力。DEARINGBM,DAUGHERTYMK.Deliveringengineeringcontentintechnologyeducation.TheTechnologyTeacher,64(3):8-11.這些能力的要求是會隨著社會工作大環(huán)境變化而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