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_第1頁
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_第2頁
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_第3頁
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_第4頁
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章利他與侵犯21世紀應用心理學系列教材章節(jié)導讀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一出慘劇發(fā)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事件發(fā)生的前幾分鐘內(nèi)在女童身邊經(jīng)過的十八個路人,都選擇離開。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qū)陸軍總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jīng)醫(y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第一節(jié)利他行為愛德華·威爾遜在其《論人性》一書中,將攻擊性、利他行為、性本能和宗教行為視為人類行為基本范疇的四個方面。從利他行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以幫助他人為目標;第二,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zhì)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第三,自愿的;第四,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其中第二個特征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征。二、利他行為研究的范疇社會心理學家對利他行為的研究涵蓋了許多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1)人們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助人行為;(2)人們制止或干預犯罪的行為,這種行為一方面能夠幫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無法得逞或遭到懲罰;(3)個人約束自己不做出越軌的行為,這種行為通過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4)償還行為,其目的是回報他人的恩惠或補償自己曾經(jīng)使別人蒙受的損失。研究表明,在如下的兩種情況下,利他行為會產(chǎn)生消極后果。1.當利他行為對利他者有利時。2.當利他行為對受助者有傷害時有時候利他行為對受助者來說可能是得不償失的,受助者就會因此而消極地看待利他者。三、利他行為的喚起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緊急事件有如下特點:

(1)突然或出乎意料地發(fā)生;(2)當事人可能要受到傷害或已經(jīng)受到傷害;(3)隨著時間的延續(xù),情況越來越嚴重和危險;(4)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當事人;(5)旁觀者有能力給予當事人幫助。四、利他行為的得與失當緊急情況非常明顯,而且人們也有能力提供幫助時,為什么還有人見死不救、漠然視之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觀者考慮到了幫助他人的行為可能會帶來麻煩和損失。例如,當兩個人非常劇烈地動手打架時,旁觀者一般不會貿(mào)然插手干預,因為大部分人會擔心受到傷害。五、求助者的特點求助者需要幫助的程度,是決定我們是否給予幫助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我們更容易幫助那些我們認為他們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必須求得幫助的人。許多事實和實驗研究還證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討厭的話,就會大大地減少人們幫助他的可能性。六、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影響人們產(chǎn)生利他行為的個人因素有本人的個性、早期的社會化情況、以前利他行為的經(jīng)驗、當時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學或思想意識等。(一)家庭中的社會化和榜樣的作用(二)人格因素(三)利他者的性別差異(四)利他者心境的作用(五)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六)自然環(huán)境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七)社會環(huán)境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八)社會文化對利他行為的規(guī)范七、利他行為的學習和模仿按照傳統(tǒng)的學習理論,利他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強化而建立的。吉諾維斯事件與旁觀者干預親社會研究的興起源于吉諾維斯事件的刺激。1964年的一天,凱蒂·吉諾維斯在她經(jīng)營的紐約曼哈頓酒吧營業(yè)結(jié)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的一個安靜的中產(chǎn)階層居住區(qū)內(nèi)。當她下車向公寓方向走去時,一個持刀男人襲擊了她。那個男人刺了她數(shù)刀,她大聲呼救。一個鄰居在窗口大聲警告那個男人:“放開這個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他又返回將凱蒂擊倒在地,再一次襲擊她。凱蒂繼續(xù)呼救直至最后有人報警。警察在接到報警兩分鐘后就趕到了現(xiàn)場,但凱蒂當時已經(jīng)死了,襲擊者不知去向。襲擊行為持續(xù)了35分鐘。警察在調(diào)查這一事件中發(fā)現(xiàn),公寓周圍共有38個人目睹了這一事件,但最終只有一個人報了警。一對夫婦把兩把椅子移到窗前來觀看這一暴力事件,他們說他們以為已經(jīng)有人報了警。兇手一直沒有被抓獲。

拉特納后來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試圖以數(shù)據(jù)來說明該旁觀者對當事人行為究竟有多大的影響。1970年,他設計了一個實驗情境,試驗中讓大學生志愿者填寫一份調(diào)查卷,幾分鐘后有煙霧透過氣孔進入房間,四分鐘內(nèi)煙霧會越來越多,直到被試看東西和呼吸都有些困難。實驗分兩組進行,一組是房間里只有被試一個人,另一組有兩名實驗助手充當一起參加測試的志愿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是一個人時,他們會到周圍查看一下到底怎么回事,75%的人會想實驗者報告這種異常;而另一組有其他人在場時(實驗助手沒有起來查看情況,裝作什么都沒有發(fā)生),只有10%的人會報告?!拔蚁胛摇枰绻l——能——幫助我——因為——我——我現(xiàn)在——真的———不——行了,如果誰——能幫我——幫我出去——那——那太好了——因為我——我犯——病了,我的——的確——需要——幫——幫助,誰——來——快——幫我——一下(哽咽的聲音)——我要死——了,我——要死——幫———(哽咽,然后沒聲音了)”第二節(jié)侵犯行為在大多數(shù)社會生物學家看來,侵犯行為與利他行為都是由基因所設定的。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侵犯行為是人類為了確保自身安全而形成的本能,這種本能是經(jīng)過長期的進化而發(fā)展起來的,攻擊性較強的個體往往具有更強的生存優(yōu)勢??茖W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逐漸超越了社會生物學對遺傳因素的過分強調(diào),其在侵犯與利他研究領域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新的研究成果更樂意構(gòu)建基于社會影響的理論解釋,即在關注當事人特點的基礎上著重分析社會情景特征。一、侵犯行為概述侵犯行為簡稱侵犯有時也可以稱為攻擊行為,從在校學生之間的欺負行為到球場上的球員斗毆,從辦公室同事之間的相互中傷與詆毀到美國發(fā)動的兩次伊拉克戰(zhàn)爭,都可以看做是侵犯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我們可以對侵犯行為做如下定義:違反了社會主流規(guī)范的、有動機的、傷害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下述方面來判斷行為者是否具有侵犯動機。(1)行為發(fā)生的社會情境。(2)行為者的社會角色。(3)行為發(fā)生前的有關線索。(4)行為者的身份特性。上述四個方面并不是絕對的,在分析傷害行為時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有時還需要借助以往經(jīng)驗,全面細致地考察其他方面的因素,以便更加準確地判斷傷害行為背后是否有侵犯動機。二、侵犯行為的類別(1)根據(jù)侵犯行為的方式不同,可以劃分出言語侵犯和動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動機,侵犯可以分為報復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我們還可以將侵犯分為廣義侵犯和狹義侵犯。狹義侵犯正如我們前面所定義的那樣,是有意違反社會主流規(guī)范的傷害行為;廣義侵犯則涵蓋了全部有動機的傷害行為,而不論其是否違反了社會主流規(guī)范。三、侵犯行為是不是本能心理學在19世紀后半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理論家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把人類的動機都歸因于先天的本能,暴力傾向被認為是人類最有力量的本能之一。在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對侵犯展開了新的本能論研究,弗洛伊德在早期的時候用自我的概念來解釋侵犯本能,他認為侵犯與力比多密切相關。20世紀60年代,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把人的侵犯行為與動物的侵犯行為做了比較。他認為動物的侵犯行為有兩種:其一為掠食行為;其二是爭斗行為。這些侵犯的本能理論還停留在用一種特殊概念來推測內(nèi)在的生物過程和生物機制的層次上。內(nèi)在的生物機制和生物過程在侵犯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說侵犯是一種本能,當前的社會心理學家傾向于把生物過程看做是環(huán)境刺激與侵犯之間的中介反應,也就是說,研究者普遍認為侵犯是環(huán)境刺激下的一種反應,而不是一種本能。班杜拉以社會學習理論作為基礎來解釋和探索侵犯行為,認為人并非生來就具有侵犯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通過學習獲得。這種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的支持。四、有關侵犯行為的生物學解釋(一)動物行為學。

動物行為學的觀點通常來自于動物學方法,后者的基本假設是:如果兩個物種的行為方式比較接近,那是因為它們的進化環(huán)境相似;反之,如果它們的進化條件相同,那么兩者的行為方式也會比較接近。要獲得社會能力,一方面要學會在特定的條件下控制侵犯沖動,另一方面要學會在某些挑戰(zhàn)面前恰當?shù)厥褂们址阜绞絹斫鉀Q問題。(二)生物進化學。

生物進化學對人類侵犯的研究,強調(diào)人類行為進化和發(fā)展過程。凱瑞斯提出,生物因素在人類侵犯行為模式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細致地論證了:(1)侵犯的能力是人類固有的;(2)侵犯的年齡和性別差異在青春期中表現(xiàn)得最明顯;(3)與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時的身體侵犯只扮演著不太重要的角色;(4)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與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使用人際支配和人際懲罰等的替代性方式。(三)行為遺傳學。行為遺傳學領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試圖證明遺傳因素在人類侵犯行為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四)激素活動與侵犯侵犯行為和激素之間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睪丸激素的活動與競賽、努力爭取控制權(quán)、獲得支配地位表現(xiàn)出相關性,后者經(jīng)常與沖突和侵犯聯(lián)系在一起。五、挫折—侵犯理論的解釋挫折—侵犯理論,是把人類侵犯行為系統(tǒng)地定義為對環(huán)境條件的反應的第一次嘗試。(一)挫折—侵犯理論及其實驗研究。所謂挫折,是指當個體為實現(xiàn)某種目標而努力時遭受干擾或破壞,致使其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的情緒狀態(tài)。但是,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逐漸發(fā)現(xiàn),挫折與侵犯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挫折只是讓個體進入侵犯行為的準備狀態(tài)。另外,如果在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之內(nèi)不存在給人以引導的認識線索,挫折不一定能導向特定形式的反應。(二)挫折—侵犯理論的修正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說》(1941)一書中,修正并擴充了挫折—侵犯理論的內(nèi)容。挫折作為一種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應,侵犯反應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會導致侵犯行為;但是,侵犯行為肯定是挫折的一種結(jié)果。伯克威茨認為,挫折的存在可以喚醒憤怒狀態(tài),但并不一定會導致個體發(fā)生實際的侵犯行為。侵犯行為最終是否會發(fā)生,取決于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是否給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線索。六、社會學習理論的解釋社會學習理論最早由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該理論強調(diào)觀察學習和自我調(diào)節(jié)在人類行為產(chǎn)生過程中的作用。社會學習論者認為,挫折或憤怒情緒的喚起是侵犯傾向加強的條件,但并非是必要條件。(一)模仿學習;(二)侵犯與大眾傳播七、侵犯行為的轉(zhuǎn)移與消除(一)宣泄。宣泄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意思是用文學作品中悲劇的手法,使人們的恐懼與憂慮等情感得以釋放,以達到凈化的目的。但是,宣泄理論并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布什曼在對宣泄理論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后得出結(jié)論說:“通過宣泄的方式減少憤怒,就好比用汽油來滅火?!保ǘ┝暤玫囊种啤K^習得的抑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學到的對侵犯行為的控制,主要指下面幾點。1.社會規(guī)范的抑制;2.痛苦線索的抑制;3.對報復的畏懼。(三)置換。例如,一個小孩想看電影,父親不準他去,他就會生氣。但出于對父親的地位和權(quán)威的認識,他不能攻擊父親,于是他就會向別人發(fā)脾氣。(四)尋找替罪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即個體雖感受到挫折,卻不明白挫折的來源究竟是什么。這時他就傾向于去尋找一只替罪羊從而把自己的不幸歸咎于他人,并通過對他人的攻擊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與不滿?;靖拍罾?/p>

情境的社會性定義侵犯

言語侵犯動作侵犯報復性侵犯工具性侵犯廣義侵犯狹義侵犯挫折—侵犯理論宣泄置換替罪羊1.利他是個體出于自愿而不計較外部利益地幫助他人的行為。利他行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種程度的個人犧牲,卻能給他人帶來實在的益處。2.許多事實和實驗研究證明,外表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討厭的話,會大大減少人們幫助他的可能性。3.研究表明,影響人們利他行為的個人因素有本人的個性、早期的社會化情況、以前利他行為的經(jīng)驗、當時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學或思想意識等。4.侵犯是違反了社會主流規(guī)范的、有動機的、傷害他人的行為。5.根據(jù)侵犯行為的方式不同,可以劃分出言語侵犯和動作侵犯;按照侵犯者的動機,侵犯可以分為報復性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