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 《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_第1頁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 《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_第2頁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 《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_第3頁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 《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_第4頁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 《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儒林外史》復習提綱(學案)儒林外史復習提綱

PARTⅠ

作者簡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號秦淮寓客,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號文木老人。

經(jīng)歷:出身于一個“科第家聲從來美”的科舉世家。曾祖輩五人,四人中進士;少年時代過了幾年安逸的讀書生活,13歲“喪母失所恃”,14歲隨父到贛榆任所;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吳霖起被罷,吳敬梓回到全椒。第二年,吳霖起抑郁而死。族人欺他兩代單傳,紛紛侵奪祖遺財產(chǎn);他在33歲時,懷著決絕的感情,變賣了在全椒的祖產(chǎn),移家南京,開始了賣文生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在南京舉行征召文人迎鑾獻詩,吳敬梓不應試;吳敬梓生活的最后幾年常從南京到揚州訪友求助,常誦“人生只合揚州死”的詩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農(nóng)歷十月二十八日在揚州與朋友歡聚之后,溘然而逝。

總結:吳敬梓一生坎坷,經(jīng)歷了從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從熱衷功名到棄絕仕進、從篤信儒學到追求民主的轉變,這是他著《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

PARTⅡ

人物簡介

迂腐の人篇

周進薛家集上的鄉(xiāng)紳商討春節(jié)期間舉辦龍燈會的事情,其間提到要給孩子們請一位教書先生。夏總甲推薦六十余歲的周進。宴請周進時請中了秀才的梅玖作陪,梅玖席間捉弄周進,讓周進十分難堪。王舉人避雨路過村塾,也鄙薄周進沒有進學,講了夢見與周進的學生荀玫共同中了舉人的故事,這讓周進很受刺激。村人一年后辭退了周進。(忠厚老實、備受歧視)

周進失館,沒有生計,不得已隨姐夫金有馀等人外出經(jīng)商,幫忙記賬。路經(jīng)濟南時,周進參觀貢院,觸動了幾十年來壓抑的情緒,頭撞號板。眾人深受感動,相商共同出資,為周進納監(jiān)。周進當年參加考試,中了舉人,后來又中了進士,做了廣東學道。(醉心功名、迂腐可憐)

總結:

周進的人生經(jīng)歷過翻天覆地的喜劇性變化。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

周進前半生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暮年飛黃騰達后,同情提攜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第的范進,表明周進秉性忠厚,迂而不惡。這寫出了他性格的復雜面。

范進

范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發(fā)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于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xiàn)了癲狂狀態(tài)。被岳父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在恢復過來后,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yōu)榘⒄樂畛?;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前來拜訪。(醉心功名、迂腐可笑)

總結:

范進,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斗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愿從事勞動養(yǎng)家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zhì)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說明他中舉后也成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也會與其他統(tǒng)治者一樣欺壓百姓的。

在范進未中舉前,作者的同情多于諷刺;在范進中舉之后,作者就對他投以辛辣地諷刺了。

匡超人

在老家溫州府,他孝順、勤學;到了杭城、京師后追名逐利,忘恩負義,漸漸迷失了自我。

匡超人性格的轉變,一方面是受社會上追求功名的氛圍以及假名士虛偽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對“功名富貴"追求的內(nèi)在因素。作者塑造匡超人從淳樸孝子到利欲熏心之徒的轉變過程,是為了諷刺八股取士制度對儒生的毒害,揭露當時敗壞的世俗風氣。

人物經(jīng)歷

①細心侍奉病重的父親、深夜苦讀(溫州府)

②跟著潘三,替別人考試、寫假文書;跟著景蘭江參加西湖詩會;潘三被捉后,找借口不去探監(jiān)(杭城)

③隱瞞已婚事實,與老師的外甥女結婚(京城)

品性變化:孝順、勤學→追名逐利,忘恩負義,漸漸迷失了自我

馬二先生

他始終把舉業(yè)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業(yè)”,他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yè)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馬二先生是一個出入考場二十四載,依然以“生員"終身的白丁,但他仍執(zhí)著的做舉業(yè)的熱衷鼓吹者,他“勸導”匡超人說:“古語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袷裁词菚??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

總結:

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覺,而且也點出了他們不自覺的原因,正在于舉業(yè)是他們能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就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魯翰林

魯翰林更是癡迷于八股文,他只有一個女兒,因而常常感嘆道:“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痹谒挠绊懴?,魯小姐“曉妝臺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人家送來的詩詞歌賦,正眼兒也不看他"。當?shù)弥约旱墓脿攲Π斯晌暮团e業(yè)并不上心時,氣得要討小妾,“早養(yǎng)出個兒子來教他讀書,接進士的書香”魯夫人勸他不必,竟一病不起。魯小姐也因丈夫不上心舉業(yè),傷心之至,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自己的兒子身上,每日督導兒子讀書。顯然,八股文不僅影響士人本身,還對其家人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

總結Ⅰ:

科舉制度深深的腐蝕著文士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因迷戀舉業(yè)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貪官篇

王惠

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p>

總結:

這些官吏就憑借科舉得意,升官發(fā)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征。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總結Ⅱ

科舉制度“制造"出來的官僚縉紳,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假名士篇

假名士群體:以婁三、婁四公子為代表的仿古名士

婁三、婁四

兩位公子出身豪門,是中堂之子、現(xiàn)任通政的弟弟,因科名蹭蹬而滿腹牢騷,回至家鄉(xiāng)便效仿古代名士結交隱士高人,想以此來博取名聲,然而結交的卻是一些三教九流、自命清高的假名士。

楊執(zhí)中

是個老阿呆,被救出之后不問恩人是誰,只管回家;兩位公子第一次去他家時,老嫗誤傳話,他以為是差人,便惱怒老嫗未回絕那差人,老嫗頂嘴,竟對老嫗拳打腳踢。

權勿用

是個“又不會種田,又不會作生意,坐吃山崩”“騙人過日子"的高人,最后被官府用一條鏈子鎖了去;

張鐵臂

是個十足的騙子,用一顆豬頭騙取二婁五百兩銀子。他們不僅丑態(tài)百出、品行極差,而且胸中并無高深的學問。他們偽裝成高人無非也是想借二婁的財勢和名望養(yǎng)活自己,成就自己。

二婁

“半世豪舉,落得一場掃興”,把做名士的心看淡了,“從此閉門整理家務”,其他的名士們也都散了。

假名士群體:以趙雪齋為首的西湖名士

簡介:

以趙雪齋為首的杭州西湖斗方名士,成員主要有胡三公子、景蘭江、匡超人、支劍峰、浦墨卿等人。他們拈韻聯(lián)詩、詩酒風流,看似風雅,實則卻始終不能忘懷功名富貴。他們聚會之時或談論名利之事,或談論嚴貢生與弟媳爭奪財產(chǎn)的官司,全無吟詩作詞、飲酒唱和之雅事。舉辦詩會卻不當場作詩,而是回家去做。并且作出的竟有那“且夫”“嘗謂"的詩句。原本不會作詩的匡超人用了一日兩夜的時間所作的詩竟不比那些老手差,可見,這些自稱斗方名士作詩水平之低。

他們的品行也極為低劣。胡三公子是出了名的小氣,花園看門的人就因于此拒絕為他們舉辦詩會提供場地,怕廚役浪費,從買鴨到買索面都是親自講價購買,甚至為省錢不惜同饅頭店里的人吵起來。宴會散場,支劍鋒因醉酒被分府一條鏈子鎖了去并撤去了巡商的職務,蒲墨卿被送往儒學去,景蘭江和匡超人怕累及自身便溜走了。

這幫名士沒有雄厚的家產(chǎn)、顯貴的家世,也沒有真正的才華,自己不能富貴而慕人之富貴”,只能自欺欺人似的附庸風雅、沽名釣譽。

假名士群體:以杜慎卿為代表的南京“定梨園榜"的名士

簡介:

由杜慎卿發(fā)起的南京莫愁湖上的梨園選美大會似乎更能彰顯名士風度,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庸俗的浪漫。他們集齊了南京城內(nèi)“一百幾十個班做旦角”的戲子,讓他們一個人做一出戲,杜慎卿和季葦蕭兩位“名士"根據(jù)他們的身段、模樣進行評定,然后出一個榜“貼在通衢”。杜慎卿固然有滿足自己好男風的私欲,但更重要的是為博得“雅"的好名聲,以益于將來的仕途。他的目的順利達到了,此番梨園選美大會,“傳遍了水西門,鬧動了淮清橋,這位杜十七老爺名震江南?!?/p>

總結Ⅲ:

這類名士的內(nèi)心都有著對科舉功名的強烈渴望,然而事與愿違。他們看似淡泊名利、風雅之致,實則卻是沽名釣譽、附庸風雅的低劣之輩。

真名士篇

杜少卿

杜少卿是吳敬梓以自己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賢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會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傳統(tǒng)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風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華互補的人生境界。

他對待故交韋四太爺和婁老太爺十分有禮,即便對于戲子鮑廷璽也是熱情招待,甚至當場就當了新做的衣服給楊裁縫去料理母親的喪事,還把珍藏了九年的陳酒拿出來,與親朋好友大醉一場。(扶危濟困、豪爽仗義)

搬去了南京后,眾朋友紛紛前來拜訪。杜老太爺?shù)拈T生李大人要舉薦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場的束縛,裝病不去。因連日來風光大好,杜少卿帶著妻子外出游玩,大醉后與妻子攜手游山,惹得眾人圍觀。(尊重女性、自然灑脫)

總結

杜少卿出身于“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卻出淤泥而不染,行為中有些離經(jīng)叛道,思想中有些民主主義的成分。他藐視科舉,輕視富貴,淡泊功名,講究“文行出處”,與《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照

虞育德

雖來自鄉(xiāng)間、出身平凡,但始終以“德行"為重,是一位“真儒名賢”。面對屢次的應試,他得之也不喜,失之也不憂,十分淡然,當進士及第時他已五十歲,皇上嫌其已老,給了他一個“閑官”,補了個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但他依然安之若素。他對少卿說其如若不是為了生計,“要做這官怎的?”,可見他做官并非像其他一些士人是為了獵取功名富貴。此外,他無私助人,資助無錢葬父欲投水自殺的莊農(nóng)人家;厚待管家,將妻子身邊的婢女嫁于管家,不受其身價之銀;贈郭孝子之銀兩,助其尋父。他守身嚴正,拒絕門生改變生日、收取賄賂的建議并加以駁斥。他養(yǎng)士之廉恥,不揭穿應試之士作弊之事,還裝作不認識此人,以教育士要以廉恥為重。

總結

總之,虞育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懷,充分彰顯了儒家士人理想的形象。

莊紹光

莊紹光出身于書香世家,學富五車,乃治禮之大家,名滿一時。他一生清廉、謙虛、謹慎,“閉戶讀書,不肯妄交一人"。他始終堅守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理想信念。面對朝廷征辟,他安之若素,臨行之前對妻子說:“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朝廷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但你放心,我就回來,斷不為老萊子之妻所笑。"可見,他進京面圣是為了恪守群臣之禮。進京之后,眼見官場結黨營私之黑暗現(xiàn)實,他避而遠之。最終隱居于玄武湖,與妻子一起飲酒讀書、共賞一湖之風光,具有儒者之大智慧。

總結:

總之,莊紹光作為清貞自守的理學家,始終奉行儒家的道德理念,知禮守節(jié),乃儒士之典范。

遲衡山

遲衡山大力倡導“禮樂農(nóng)兵”的實學思想,并將其轉化為實踐,發(fā)起和組織了祭泰博祠活動,希望借助古禮的恢復,挽救衰頹的士風,助一助政教。他說:“而今讀書的朋友,只不過講個舉業(yè),若會做兩句詩賦,就算雅極的了,放著經(jīng)史上的禮、樂、兵、農(nóng)的事,全然不問!"他特別痛恨那些迷信風水、想借遷墳尋求富貴發(fā)達的士人。泰博祠大業(yè)可以說是遲衡山全部的寄托和畢生的理想追求,遺憾的是,如此宏大的古禮盛況并未扭轉衰頹的士風,盛會上云集的名士也終究風流云散,只剩下自己獨自憑吊感懷

總結:

遲衡山都彰顯了“士志于道”的真儒風范,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和堅守者。

總結Ⅳ:

描寫一批真儒名賢,體現(xiàn)了作者改造社會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傳統(tǒng)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風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華互補兼濟的人生境界。

復雜人物篇

鮑文卿

因敬愛斯文人才而冒險搭救清官向鼎,并不就此攀附于權貴換取不菲的物質(zhì)財富;在老秀才倪霜峰窮困潦倒欲再度賣兒之際,救倪家于危難之中,收養(yǎng)了倪家的小兒子倪廷璽;安慶府的書辦欲以五百兩銀子為酬謝求鮑文卿到向老爺那里“懇個情”,擺平兩件事情,鮑文卿堅持不受。可見鮑文卿寬厚仁德,重義輕利,在人格方面堅守自己的原則。他雖為戲子,身份卑賤,作者卻賦予他許多君子之德,反襯出《儒林外史》中那些重功名富貴而迷失自己的儒林士子的丑惡嘴臉,更具有諷刺意味。

鳳四老爹:

鳳四老爹當?shù)弥f里(王中書)是因家計艱難而冒充中書后,他一面巧妙安排、精心籌劃,使得萬中書由假而真;收絲客人錢財被騙,卻“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狀”,鳳四老爹設計幫其追回被騙財物;毛二胡子騙了陳正公的一千兩銀子之后避而不見,鳳四老爹一出面便讓毛二胡子連本帶利一并歸還。鳳四老爹雖是無身份地位的江湖俠士,但他行俠仗義、濟困扶弱、有勇有謀。與那些所謂的人士相比,他身上沒有受到科舉制的熏染,他的人格倒顯得更有生氣,更有光彩一些,更具有諷刺意味。

儒林外·奇人

書中最后一回所寫的四奇人分別是寫字的季遐年、賣火紙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和裁縫荊元。他們出身于市井,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不貪圖富貴,不趨炎附勢,重視人格尊嚴,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自食其力。他們還將琴棋書畫當作自娛、抒情的方式,保持內(nèi)心一方凈土。

經(jīng)濟之獨立,精神之自由正是吳敬梓心目中理想士的生存狀態(tài),然而,在當時這只是作者的夢,在封建統(tǒng)治之下終究是無法實現(xiàn)的。不可否認的是這類士以叛逆的姿態(tài)渲泄對現(xiàn)實制度的不滿,有所覺醒,有所追求而又無路可走,這是作者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PARTⅢ

全書總結

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托發(fā)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度辶滞馐贰烽_頭寫了兩個歷盡辛酸的老童生,頭撞貢院號板的周進和中舉發(fā)瘋的范進,令人讀后捧腹大笑,骨子里卻隱藏著悲劇內(nèi)容。作者身為士人,洞察其中奧秘,暴露其丑態(tài)格外深刻,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作者還進一步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虛偽性。按照清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優(yōu)貢是要憑所謂優(yōu)良的品行來決定應舉資格的。書中寫了兩個“優(yōu)貢":一個是匡超人,專干包攬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