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講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第08講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第08講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第08講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第08講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8講選必《過秦論》《伶官傳序》一輪復習目錄TOC\o"1-3"\h\u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學習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梳理兩篇文章的文言基礎知識;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反復研讀兩篇史論作品,厘清論點與論據(jù)間的邏輯關系;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兩篇史論的立論基礎與論述方式,辯證思考其論證中的瑕疵或漏洞;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識。尊重歷史,以史為鑒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現(xiàn)實,也預示著未來。了解歷史,不忘過去,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哆^秦論》都記載了哪些史實?請列表梳理。表達方式歷史事實階段人物事跡敘述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奠基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發(fā)展孝文王、莊襄王國家無事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桂林、象郡,北筑長城卻匈奴。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金城千里。鼎盛陳涉山東豪俊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滅亡議論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還原情境,討論效果討論一:你認為賈誼創(chuàng)作《過秦論》的目的是什么?明確:1.評述秦的過失,揭示其迅速滅亡的原因。2.身處盛世的賈誼,總結秦國盛衰得失的教訓,為統(tǒng)治者提供施政經驗,維護西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論說的目的是讓統(tǒng)治者明曉道理。討論二:假如你是當時的皇帝,你會被打動嗎?為什么?示例1:會。理由如下:(1)從思想內容看,總結了秦滅亡的原因:推行暴政,不施仁義。這符合歷史真實。(2)從篇章結構看,先極寫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盛勢;接著寫陳涉起事反秦,天下云集響應,秦迅速滅亡;最后據(jù)題立意,因敘而議,得出結論。文章結構嚴謹,剪裁得當,筆筆設伏,層層照應,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3)從修辭運用看,善用襯托對比,極力渲染秦的強大,反襯它的易亡;虛張六國合縱的聲威,反襯秦人的善攻;備言陳涉的卑微弱小,與六國的煊赫強盛構成鮮明對比,凸顯了秦朝滅亡的基本原因。(4)從文章氣勢看,鋪陳夸張,文筆酣暢,感情充沛,氣勢磅礴,帶有戰(zhàn)國縱橫之風,會被折服。示例2:不會。理由如下:(1)從思想內容來看,只是總結了秦滅亡一個方面的原因,秦滅亡還有其他原因,根本問題是體制政策不符合歷史的發(fā)展。(2)大量的夸張成分,給人感覺不真實。(3)部分歷史不真實。小結:從思想內容看,總結了秦滅亡的重要原因,也體現(xiàn)了賈誼居安思危的責任擔當。從篇章結構看,先敘述史實,后自然而然得出結論,思路清晰,結構嚴謹。中間充分運用了襯托對比手法,層層鋪墊,其實力懸殊,而陳涉卻輕易擊敗了秦朝,讓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最后,文章氣勢磅礴,情感充沛,使人折服??傊?,不失為千古名文。梳理表達,賞析效果1.梳理《五代史伶官傳序》記敘和議論的內容,討論這樣安排的效果表達方式歷史事實階段人物事跡敘述莊宗接受遺命,滅燕,滅梁興盛莊宗倉皇出逃,不知所歸,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衰亡議論結論(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結論(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明確:《五代史伶官傳序》開宗明義,正面提出主張,以此作為全篇的總綱。繼而敘寫莊宗接受父王的遺命和執(zhí)行遺命的情況,以具體的史實作為論述盛衰之理的例證,通過記述后唐的興盛衰亡,進一步闡明成敗由人的道理。篇末生發(fā)議論,探究因由,總結教訓。這樣寫的效果:先敘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币皇⒁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敘述,和盛衰得失的對比,繼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并點出它的普遍性。探究運用對比的藝術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比較它們運用的效果。明確:《過秦論》作者主要選取四個方面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幾組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話語也顯得更有分量。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不言而喻,因而文章一氣貫注,氣勢充沛,精彩絕倫。除此之外,文章前三段先鋪敘秦一步步得天下的史實,后以一小段文字,敘述陳涉揭竿而起,最后以陳涉與九國、秦作對比,得出結論。篇幅結構上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反差強烈。《五代史伶官傳序》作者以后唐的盛衰得失進行對比。莊宗的自我對比:“憂勞”時的強盛,與“逸豫”后的落魄。對手的強弱對比:前期敵人是梁、燕王、契丹等勁敵,后期敵人是數(shù)十伶人。前期“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后期是“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盛時,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衰時,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以致作者經常敘述后忍不住感慨。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也就顯而易見了。兩篇文章都選取歷史事實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要表達的歷史規(guī)律和教訓,并結合對偶句式、短句形式強調了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探索史識,明確意義從對比的運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歷史有著怎樣的認識?試探究其寫作意圖。明確:作者先有清晰的歷史認識,才有對史實的剪裁和選擇,才有恰當?shù)慕M織形式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哆^秦論》作者用了四組對比,“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思想。其寫作目的是針對西漢初年的社會實際,勸誡漢朝統(tǒng)治者應該汲取前朝教訓,要休養(yǎng)生息。《五代史伶官傳序》作者也選取四個方面的對比,“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顯而易見。這是為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觀點,更推及普通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意義。兩篇文章的作者都生活在迷信天命的封建社會,卻能“著文以稽成敗,撰書以垂鑒戒”。對歷史的升沉、王朝的盛衰,能從人事方面加以考察,推究其因。他們觀察事物、論析問題的視點與角度無疑是正確的,他們對歷史的認識和見解無疑是極為可貴的。2025年備考策略我國古代素有文人論政的習慣,文言政論文的寫作目的是“說服”當政者,所以,不論是《五代史伶官傳序》采用邏輯性強的散體,還是《過秦論》運用感染力強的賦體,都是出于更好地表達思想,以使讀者更深刻地接受自己觀點的需要。體會文言政論文賦體重感染力、散體強化邏輯性的藝術特點,并思考政論文不同語體與作者命意寄托之間的關系。對照注釋落實字詞含義,以圈點勾畫的方法閱讀復習兩篇文章,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1.列出兩文的論點與論據(jù)。2.分析這兩篇政論文賦體與散體部分的語言特點。3.體會政論文不同語體與命意寄托間的關系。4.課外閱讀其他文言政論文,探討文言政論文語體特點及現(xiàn)實借鑒意義。任務驅動·攻重點任務一分清論點與論據(jù)——散體的邏輯性1.活動探究:畫出文中集中體現(xiàn)歐陽修觀點的句子。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2.活動探究:思考歐陽修得出這些觀點的依據(jù)。通過梳理依據(jù),理解文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明確:(1)作者以莊宗興亡的史實為依據(jù),得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觀點。(2)具體分析莊宗“所以得天下”和“所以失天下”,以史為證,得出“成敗之跡”“皆自于人”的判斷。(3)引用《尚書》言論,用古訓佐證,從具體而微的史實判斷上升到一般性規(guī)律判斷,據(jù)史推理,得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結論。(4)明確“人事”、“憂勞”和“逸豫”的內涵,以反問觀照現(xiàn)實,完成勸誡當朝的寫作目的。3.問題探討:思考這些觀點之間有何聯(lián)系。明確:“莊宗興亡”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依據(jù),“成敗由人”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印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深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題旨之所在。本文前半部分重在敘事,后半部分轉入論理,隨著論證步步深入,立意層層遞進。這是采用散體為主要語體特征的政論文加強思辨的邏輯性與思維深度的優(yōu)勢所在。任務二涵泳表情與達意——散體的情感性《五代史伶官傳序》主體部分采用奇句單行、不過于講求對偶聲律的散體語體,強化思辨邏輯性,情感表達節(jié)制內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改寫,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1.活動探究:第二段敘述莊宗得天下,落筆波瀾不驚,個中暗藏乾坤。朗讀,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情感的。(1)朗讀再現(xiàn)形象。首先,語速慢而有力,話語哀婉低切,讀出晉王的咬牙切齒、死不瞑目。其次,朗讀時重點強化十個動詞的連貫與一氣呵成,讀出莊宗為父報仇的使命感。(2)這一段寫莊宗為父報仇部分,共用39字,其中10個是動詞。學生改寫該語段,使其更為簡潔,如“莊宗受而藏,其后用兵,負而前,及凱旋而納之”。比較分析,概括其表達情感的方式。明確:①精選動詞:受、藏、用、遣、告、請、盛、負、驅、納,體現(xiàn)了莊宗的恭敬、謹慎與堅定。課文更明確了特殊地點、特殊方式與特定人員,體現(xiàn)了莊宗為父報仇的審慎態(tài)度與堅定決心。②連用短句:39字組成7個句子,表現(xiàn)了莊宗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2.活動探究:課文第三段莊宗失天下與得天下的盛衰對比,令人產生強烈的碰撞感與落差感。學生自由朗讀,比較莊宗形象,揣摩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嘆息之情的。(1)閱讀第三段,分析莊宗形象。明確:盛:志得意滿、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的莊宗。長句加對偶句,表現(xiàn)了莊宗勢不可擋的力量。衰:眾叛親離、潰不成軍的莊宗。長句包裹四字短句,又多以仄聲結尾,如凄風苦雨,似呼啦啦大廈傾。(2)通過變化朗讀節(jié)奏、刪去副詞或將長句改為短句,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惋惜之情的。明確:①短句再現(xiàn)了豪壯與衰微的場景。對比鮮明,抑揚頓挫,蕩氣回腸。②程度副詞“何其”,加上感嘆句,寄予了飽滿的好惡褒貶之情。③寫盛時末字開口大,豪壯;寫衰時多用仄聲、合口呼結尾,凄涼。既對偶又錯落的短句構成的長句,有急有緩,意味深長。3.整合概括:三、四兩段敘述史事,作者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通過一盛一衰的對比,反差強烈,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一褒一貶,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明確:本文在語言運用上的一大特色,是以散體為主,注重文字的平易曉暢,簡潔生動;同時又吸取了駢文的長處,利用局部的對偶詞句使文章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令人進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間的作者豐沛的感情。任務三探究命意與寄托——散體的思想性1.活動探究:探討本文的寫作目的與作者的思想之美。明確:《新五代史》由歐陽修用18年時間單獨完成,并非奉旨寫史,帶有強烈的道德教化傾向。全文一嘆再嘆,以嘆始終,寄托了作者豐富的思想之美。(1)治國之理:《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分析后唐的盛衰,說明“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以“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圖自強。(2)濟世之方:歐陽修修史的目的還在于“正亂君”,欲用此文以匡扶昏昧的君王。(3)君子之德:寫一百多年前的事,歐陽修起筆“嗚呼”,反復感嘆,體現(xiàn)的正是古代文人強烈的家國意識,即便歐陽修修史期間多次被貶地方為官也概莫能外。2.梳理整合:政論文采用散體這一語體特征的作用。文言政論文往往從政治角度,對社會重大事件和與國家興亡有關的民生問題進行深度討論。作者通過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分析,提出獨到的見解與主張,從而有補于當世。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散體政論文更強調實用價值,接近一般的議論文,有觀點,有論證,有清晰的邏輯思辨過程,能用確切的事實與可驗證的道理,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散體政論文講究語言清芬得體,簡樸合度,特別注意不以辭害義,但是也并不完全排斥借用對偶詞句等節(jié)奏勻稱的駢文式的表述,適度使用,可使文章在論述深刻的同時,敘事更生動曉暢,感情更深沉濃烈。同時,有別于一般的議論文,散體政論文也可以在敘事、議論中夾雜感慨,借以表達作者對歷史事件的見解和或褒或貶的情感態(tài)度,使文章在追求邏輯性與思想性的同時,不乏藝術性與感染力。任務驅動·破難點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收錄了《過秦論》(上篇),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很多。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闿生在《古文范》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偨Y大多數(shù)評論者的意見,主要是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是一篇氣“盛”的文章。文氣之盛,與本文主要采用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好用鋪排對比、重文采、講究修辭的賦體有密切關系。那么,作者為什么選用賦體這一語體來寫這篇政論文呢?任務一賦體可以重敘事,輕議論1.活動探究:找出中心論點和議論段落。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議論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2.活動探究:用敘事來議論,是本文最大的特點,結合文章分析本文的敘述特點。明確:本文是政論文,也是史論,文章用四段來敘事,最后一段在敘事基礎上議論,這樣寫與本文為《過秦論》部分節(jié)選有關。(1)敘述的概括性。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敘述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以使讀者對這一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2)敘述的選擇性。作者并不僅僅對客觀歷史事件進行簡單的堆砌羅列,而是在敘述事實時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只選取能說明秦興衰的關鍵史實,使敘述帶有一定主觀性和選擇性。秦從興到亡,經歷過的大小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有勝也有敗,但課文對秦的敗戰(zhàn)避而不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為秦的強大蓄勢。所蓄之勢越大,后文寫其迅速敗亡時則越能為其論點提供有力支撐。3.問題探討:用敘述來議論如何使文章讀來有氣勢?明確:(1)展現(xiàn)雄闊的事件全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條理清晰,以時間為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全過程、全貌式的歷史展現(xiàn),使文章很有說服力。(2)鋪排豐富的事件細節(jié)。作者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突出地加以橫向鋪陳發(fā)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層層鋪排事件細節(jié),讀來自有氣勢。任務二賦體可以重鋪排,重渲染賈誼是漢賦的早期作家,這篇《過秦論》不是賦,卻帶有賦的語言特色。1.活動探究:找出文中鋪排渲染的內容,有表情地朗讀,注意把握句內與句間的節(jié)奏。明確:本文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其一便是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渲染秦孝公的雄心,鋪排了“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薄安⑼贪嘶摹钡仍~語;中間渲染九國之師攻秦的聲勢,將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寫秦始皇,則極力鋪排渲染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2.活動探究:分類概括鋪排渲染的結構特點。明確:(1)同義疊句。以整齊句式疊寫一個意思,如第一段“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同義疊用,使得文字氣足神完。(2)多重排比。既有“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樣主謂結構的排比,又有“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這樣的并列謂語的排比,還有“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這樣結構交錯的四字排比句。排比形式多樣,使行文氣勢奔放又氣韻流轉。(3)駢散結合。有些駢語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氣勢充沛,句式變化多致。3.朗讀揣摩:改寫一個鋪排渲染的例子,比較朗讀并總結鋪排渲染的表達效果。如將鋪排六國人才的內容改為六國人才濟濟,可否?為什么?明確:原文的鋪排,渲染了六國力量強大,然而這種強大沒有轉化為勝利,交戰(zhàn)的結果是反而讓力量弱小的秦國取得勝利,引導讀者分析強敗弱勝的具體原因,最終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鋪排渲染,窮形盡相,既可以突出事物特性,又可以渲染氣氛,強化情緒,形成一氣灌注的行文氣勢。任務三賦體可以重對比,重襯托1.活動探究:找出文中對比襯托的內容,朗讀體會行文節(jié)奏。作者通篇主要進行了四個方面的對比襯托:秦國自身的對比襯托;秦與六國的對比襯托;秦與陳涉的對比襯托;陳涉與九國的對比襯托。2.問題探討:舉例分析多重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示例1:多重對比襯托有力地印證了中心論點。如秦軍與陳勝、吳廣起義軍的力量對比:秦疆土之大、地勢之險、國防安保之嚴密,襯托出起義軍及其領導人出身卑微、才能平庸、財富貧乏、兵員稀少、裝備落后、素質低下。一個能打敗多國聯(lián)軍的強大軍隊最終卻被一支弱小的起義軍打敗,其中一定有非軍事因素,原因是什么?作者認為是由于秦國施行暴政,使敵我雙方強弱力量發(fā)生了轉變。示例2:幾重對比襯托交織,使行文結構宏偉,行文氣勢磅礴,增強了說服力。第二段先鋪張渲染六國之勢,結果為秦所滅,以對比襯托秦之強大;后又鋪張渲染秦之強大,以對比襯托陳涉之卑微;秦滅六國,然秦卻毀于陳之發(fā)難,對比襯托,繼而卒章顯志,引出諷諫資政之目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文勢如波浪疊起,洶涌而至。任務四政論文賦體或散體與命意寄托的關系1.問題探究:從寫作目的、表達方式、語體特征等方面,比較《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過秦論》的異同。明確:相同點:(1)從寫作目的來看,二者都是借古諷今,意在告誡人們吸取教訓,以史為鑒。(2)在進行論述時都不約而同地對史實進行了一定的渲染和夸張。(3)在敘述史實的基礎上做到了敘議結合。不同點:語體特征上,《過秦論》主體部分用鋪排、渲染、夸張之辭,使行文氣勢強健,有一種雄壯之美。《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采用散體,語言錯落有致,突出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性,同時利用聲韻和對偶詞句使文章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性。2.問題探究: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賈生此文,犯了‘詞肥意瘠’之病。”深入閱讀本文,談談你的看法。示例:錢鐘書先生的話,意思是作為政論文,《過秦論》(上)在語言上的藝術性大于思想上的深刻性與論證的嚴密性。(1)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一般政論文,過度堆砌辭藻反而會導致文章觀點論證不夠充分。(2)我們要清楚,課文《過秦論》僅為上篇?!哆^秦論》中篇剖析秦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采用正確的政策,指責秦二世沿襲始皇舊政存有過失。下篇寫秦在危急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子嬰之過。所以,從宏觀上看,中心論點中的“過秦”主要在沒有節(jié)選的中篇和下篇。(3)就教材而言,本文也可以看作是采用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論證的縱式論證結構。上篇前三段按照時間順序寫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歷代國君治國之策,也是秦國逐步走向強大的振興史。第四段敘述的是秦王朝由盛到亡的衰敗史。所以上篇前四段可以看成是秦由盛到衰的興亡史。也正是由于這部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的論述,才有了第五段將秦的興與亡進行對比,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3.總結整合:分析政論文不同語體與命意寄托的關系。明確:文言政論文從“文體”上看,像“論述文”;就功能上說,又像“實用文”。這類文章有著鮮活的“具體情境”下“針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語用”靈魂,一般具有中華文化傳播“基于認同”而不是“基于實力”的重要特征。無怪乎有專家認為,文言政論文多數(shù)缺失“思辨”。如果作者主要目的是為了曉之以理,則采用散體更便于充分說理;如果作者主要目的是為了動之以情,則采用賦體會使說理更有藝術性,更具感染力,更能達成交流的目的。當然,優(yōu)秀的政論文可以是兩種語體兼用,又各有側重?!哆^秦論》學習任務清單一、文化常識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2.連衡、合縱:戰(zhàn)國七雄確立初期,從地理位置來看,秦國靠西,而六國掌東,正好是一條直線將之劃開?!斑B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昂峡v"是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3.戰(zhàn)國四君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4.百越:百越之稱謂源于古代中原人對南方沿海一帶古越部族的泛稱,因這些古越部族眾多紛雜,且中原人對其不甚了解,故謂之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眾多越族支系。5.七廟:天子的宗廟?!抖Y記·禮器》:“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焙蠓褐傅弁豕┓钭嫦鹊淖趶R。6.陶朱:春秋時越國的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自稱陶朱公。因擅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7.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8.關中:秦以函谷關為門戶,關中即指秦雍州地。9.行伍: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二、重要實詞1.蒙故業(yè),因遺策蒙,繼承;因,沿襲。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愛,吝惜;致,招引、招致。3.秦人開關延敵延,迎擊。4.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敢前進。5.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奮,振興;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yè);振,舉起;御,駕馭,統(tǒng)治。6.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著作;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8.銷鋒鏑銷,銷毀;鋒,兵刃;鏑,箭頭。9.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踐,踏;因,憑借。10.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11.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匹敵、相當。12.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量量長短,比比大小。三、古今異義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義:指崤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四、通假字1.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盤問。2.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3.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農具。4.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鄉(xiāng),通“向”。五、一詞多義1.遺(1)因遺策(形容詞,前代的)(2)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動詞,遺失,丟失)(3)涂不拾遺(名詞,遺失、遺漏的東西)(4)小學而大遺(動詞,遺漏,忽略)(5)采之欲遺誰(動詞,給予,贈送)2.亡(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動詞,丟失,失去)(2)追亡逐北(名詞,逃跑的士兵)(3)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滅亡)(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動詞,逃跑)(5)或人間長者先亡(動詞,死)(6)河曲智叟亡以應(副詞,同“無”,沒有)3.舉(1)西舉巴、蜀(動詞,攻?。?)舉頭望明月(動詞,舉起,抬起)(3)舉大計亦死(動詞,發(fā)動)(4)舉以予人(動詞,拿)(5)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動詞,推薦,推舉)(6)舉類邇而見義遠(動詞,提出,舉出)(7)君舉不信群臣乎(副詞,全)六、詞類活用1.過秦論(名詞作動詞,指出……的過失)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作動詞,登上)3.將數(shù)百之眾(名詞作動詞,率領)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作動詞,安置使有序,引申為“統(tǒng)轄”)5.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6.內立法度(名詞作狀語,對內)7.外連衡而斗諸侯(名詞作狀語,對外)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名詞作狀語,在北方)9.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影子一樣)10.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逃跑的土兵)11.外連衡而斗諸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12.流血漂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3.序八州而朝同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詞作動詞,變?。蛔內酰?5.尊賢而重士(形容詞作動詞,敬重,看重)1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17.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七、特殊句式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也”表判斷)2.聚之咸陽(省略句,“之”后省略“于”)3.以為桂林、象郡(省略句,“以”后省略“之”)4.躡足行伍之間(省略句,“足”后省略“于”)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賓語前置句,名詞“仁義”作動詞“施”的賓語,賓語“仁義”提前。正常語序為“不施仁義而攻守之勢異也”)6.非铦于鉤戟長鎩也(狀語后置句,介詞“于”組成介賓短語“于鉤戟長鎩”后置。正常語序為“非于鉤戟長鎩铦也")7.鑄以為金人十二(定語后置句,“中心詞+定語”。正常語序為“鑄以為十二金人”)8.金城千里(定語后置句,“中心詞+定語”。正常語序為“千里金城”)9.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被動句,“為”表被動)八、句子翻譯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在那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訂立法規(guī)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治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相互爭斗。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諸侯恐慌害怕,會聚結盟,謀求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引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國有余力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追逐敗逃的軍隊,殺死百萬人,流血多得甚至能漂起大盾牌。4.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到秦始皇的時候,他奮力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用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吞并東、西二周,消滅各諸侯國,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5.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于是廢除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各學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毀壞著名的城池,殺掉英雄豪杰。6.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良將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擺開鋒利的兵器盤詰查問。7.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如同回聲似的應和他,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東方諸國的英雄豪杰就一齊起事,滅亡了秦朝。8.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較權勢,衡量實力,則不可同日而語了。9.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議。一個戍卒起事而宗廟毀滅,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啊。九、情景默寫1.賈誼在《過秦論(上)》中對“戰(zhàn)國四公子”做出高度評價的三句是“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2.在《過秦論(上)》中,作者提到秦孝公在商鞅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這些變革中對內的措施主要有“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3.在《過秦論(上)》中,戰(zhàn)國諸雄為了對抗強大的秦國,采取了“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外交策略。4.《過秦論(上)》中,最能體現(xiàn)諸侯各國“合縱”政策失敗的句子是“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5.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秦始皇強大的軍事威懾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動武來報復仇怨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6.在《過秦論(上)》中,作者寫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鞏固江山,派遣了最信得過的精兵良將駐守軍事要塞的句子是“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7.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陳涉出身鄙陋、身份低微的句子是“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8.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陳涉帶頭造反以后,天下的百姓一呼百應,紛紛加入起義隊伍的句子是“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9.在《過秦論(上)》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強大的秦國之所以很快就被起義的軍隊滅國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10.《過秦論(上)》中最能表現(xiàn)秦始皇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勢不可擋的句子是“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11.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兩句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2.文中“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兩句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wèi)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13.賈誼指出秦的過失即滅亡的原因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14.《過秦論(上)》中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兩句是“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15.《過秦論(上)》中寫陳涉?zhèn)€人才能的句子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16.《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隊伍數(shù)量少、不堪一擊的兩句是“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17.《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隊伍的武器裝備極簡陋的兩句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18.《過秦論(上)》中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響應的語句是“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19.《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的結果的句子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0.《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的社會地位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21.《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部隊的武器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22.《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部隊的素質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23.《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的用兵之道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作文拓展】話題:大治與大亂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謀略,治天下崇尚的卻是仁義。何謂仁義?仁義說到底就是一種愛民、保民、富民之心。無仁義之人,是謂暴徒;無仁義之君,是謂暴君;無仁義之政,是謂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秦始皇之過,也是所有亡國之君之過。仁者無敵,過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歷史的車輪,已駛入21世紀,人們向往的幸福、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饑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zhàn)陰云,生態(tài)災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文言知識學習清單一、文學常識1.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文體。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序的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的著作,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本書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此書。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由作者本人寫的,叫“自序”;請他人代寫的,叫“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宴會賦詩時為詩結集所作的稱“宴集序”;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的是“贈序”;在議論中抒發(fā)感慨,借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或表達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tài)度的名曰“史序”。3.伶官:古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作伶官。4.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5.太廟:①天子的祖廟。《論語·八佾》:“子人太廟,每事問?!雹诖呵飼r,魯國稱周公的廟為“太廟”?!豆騻鳌の墓辍罚骸爸芄Q太廟,魯公稱世家?!?.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7.合縱連衡:戰(zhàn)國七雄確立初期,以地理位置來看,秦國靠西,而六國靠東,正好是一條直線將之劃開。“合縱”主張六國結盟,對抗秦國?!斑B衡”主張秦與六國之中的諸侯國聯(lián)合,使六國相互猜忌,無法結盟。8.七廟: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祖先。《禮記·禮器》:“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又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廟。二、重要詞意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2.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3.舉天下之豪杰全,整個。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無節(jié)制。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縛。

6.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裝。7.豈非人事哉人的作為。8.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示祈使語氣。9.請其矢敬辭,用以代替某些動詞,表示恭敬、慎重。10.逸豫可以亡身安樂。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寵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與伶人共戲于庭。三、通假字1.及仇讎已滅通“仇”,仇敵。2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通“毋”,不要。四、古今異義

1.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屬官。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

2.豈非人事哉古義:人的作為。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懲等工作。詞類活用(一)名詞的活用

1.倉皇東出名詞作狀語,向東。2.一夫夜呼名詞作狀語,在夜里。3.契丹與吾約為兄弟名詞作動詞,訂立盟約。4.函梁君臣之首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5.抑本其成敗之跡名詞作動詞,考察,探究。(二)動詞的活用1.而告以成功動詞作名詞,成功的消息。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動詞的使動用法:興,使……興盛;亡,使……滅亡。(三)形容詞的活用1.亂者四應形容詞作動詞,作亂。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詞作名詞,有才智有勇氣的人。六、一詞多義1.盛①盛衰之理形容詞,讀shèng,興盛。②盛以錦囊動詞,讀chéng,裝著。③其意氣之盛形容詞,讀shèng,強烈,旺盛。④趙亦盛設兵以待秦形容詞,讀shèng,充足,多。2.原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動詞,推其根本。②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名詞,源泉。③山原曠其盈視名詞,原野,平原。3.歸①而皆背晉以歸梁動詞,歸順。②聊乘化以歸盡動詞,歸向。

③請從吏夜歸動詞,回去。④臣請完璧歸趙動詞,歸還。⑤年二十以歸吾動詞,出嫁。4.本①抑本其成敗之跡動詞,考察,探究。②予本非文人畫士副詞,本來,原來。③今背本而趨末名詞,根本。④今存其本不忍廢名詞,底稿,版本。5.衰①盛衰之理形容詞,衰微。②鏡中衰鬢已先斑形容詞,衰老。③子墨衰經名詞,同“缞”,讀cuī,喪服。七、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梁,吾仇也判斷句“也”表判斷。2.此三者,吾遺恨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二)倒裝句

1.盛以錦囊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錦囊盛”。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方其以組系燕父子”。3.而告以成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以成功告”。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智勇多于所溺困”。5.莊宗受而藏之于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莊宗受而于廟藏之”。(三)省略句1.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省略句,省略介詞,應為“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2.盛以錦囊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盛(之)以錦囊”。3.而告以成功省略句,省略介詞和賓語,應為“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四)被動句1.而身死國滅被動句,“滅”,被滅。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動句,“于”表被動。八、理解性默寫1.《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滿招損,謙得益”(《尚書》)作為論據(jù),再結合莊宗的實例,歐陽修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一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與孟子的名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引《尚書》之語與史實相對照的句子是:滿招損,謙得益。4.《五代史伶官傳序》以感嘆起筆,然后順勢提出興盛和衰落的道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觀點,醒人耳目。5.《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以及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6.《過秦論》中,賈誼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影從”寫反抗暴秦之勢;《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用“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寫晉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之態(tài)。7.如果要告誡人們注重細節(jié),防微杜漸,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之患,可以借用歐陽修《伶官傳序》中“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話。8.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睔W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告誡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防微杜漸,力戒縱欲。9.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質,我們可以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來警醒自己。10.《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寫莊宗李存勖替父報仇后社會狀況的句子是:“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1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引用完《尚書》中的話,順勢引申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對莊宗的“成敗之跡”作了理論性的概括,說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12.《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從“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1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莊宗之父以三箭與其子來明其志的句子是“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14.莊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驕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廢朝政,最后眾叛親離,士卒離散,僅有的些許忠臣還被莊宗逼著以發(fā)代首,發(fā)誓效忠。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用“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兩句再現(xiàn)了當時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敗啊。九、重點句子翻譯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譯文: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譯文: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啊。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譯文: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小的事上積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愛的人或物困住,難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嗎?4.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譯文:其后莊宗出兵的時候,便派屬官用羊、豬各一頭祭告祖廟,恭敬地取出他父親留下的箭,用錦囊裝著,背著在軍前開路,等凱旋時再把箭收藏在祖廟里。5.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譯文: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嗎?6.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擁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進入祖廟,把箭交還到先王的靈位前,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消息,他意驕氣盛,可以說豪壯極了!7.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譯文:等到仇人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亂的人四方響應,他匆忙往東逃,還沒見到亂賊,手下的士卒就潰散了,君臣面面相覷,不知道到哪里去?!咀魑耐卣埂吭掝}:憂患意識古人曾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很多歷史上王朝的覆滅都與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有關: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統(tǒng)治者被繁華的表象所迷惑,沒有看到潛藏在水底的危機?,F(xiàn)在的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變革之中,各個國家之間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背后都是暗流涌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憂患意識,明確自身的優(yōu)勢,正視自己的不足,在挑戰(zhàn)中找到未來發(fā)展的機遇!歷史上有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勃興而速亡的歷史教訓聚焦了后人的目光,分析其興亡的文章層出不窮。論秦亡,以《過秦論》最為著名;論后唐,則以《五代史伶官傳序》為佼佼者。我們在閱讀時既要體會文章論述的合理性,理解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說理方式,也要注意發(fā)現(xiàn)文本論述中的局限與不足,形成思辨性閱讀的思維習慣。比較閱讀,探究異同問題一:同樣是基于盛衰興亡之史實,賈誼為什么將秦朝滅亡的原因認定為“仁義不施”,歐陽修又為什么認為后唐莊宗“身死國滅”是由于寵信伶人?請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賈誼生活在西漢初年,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而秦統(tǒng)一天下,到楚漢相爭,漢朝建立,經歷了五百年戰(zhàn)亂破壞,因而西漢初期,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為此,賈誼極力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維持漢王朝統(tǒng)治?!哆^秦論》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菫闈h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開始由盛到衰的時期,社會上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來越嚴重,社會危機越來越令人不安。歐陽修等人針對當時的弊政,力圖實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然而他卻因此接二連三地遭到當權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很擔心五代慘痛的歷史重演。因此,歐陽修作《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的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希望宋朝統(tǒng)治者能夠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以免出現(xiàn)國家敗亡的后果。問題二:同是史論性質的文章,思考賈誼《過秦論》與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在陳述歷史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存在異同。學生活動:①學生個人先獨立思考。②小組間討論交流。③小組推選代表上前投影展示。④其他小組成員或質疑,或補充,或評價。明確:(1)《過秦論》通過宏大的歷史事件去分析影響王朝更替的因素,《五代史伶官傳序》則從極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天下大事;《過秦論》以賦為文,《五代史伶官傳序》則以散體寫史論;兩篇史論都采用了行文上的先揚后抑,對比論證層層遞進的表現(xiàn)方法,都以先敘后議的方式得出結論;《過秦論》的文風一氣貫注,氣勢充沛,鋪張揚厲,《五代史伶官傳序》則平易曉暢,簡潔生動,感慨遙深。其他方面,還需注意引導學生明白:《過秦論》是典型的史論,而《五代史伶官傳序》既是史論,也是史傳中的一篇書序?;蛘邔W生有其他的體會,皆可適時討論交流、探討評價。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展開比較閱讀,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更直觀高效。比較閱讀時,教師只提供比較的角度,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反復研讀中感知兩篇史論作品的異同,也為后邊比較說理論證打下基礎。思辨性表達與交流問題:《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你是否認同作者的觀點?請根據(jù)所學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談一談你的觀點。學生活動:①梳理觀點與論證;②小組成員間討論交流;③各小組間展示、補充。明確:①兩篇文章都表現(xiàn)出封建士大夫的憂患意識,且見解深刻,論述充分,富于現(xiàn)實意義。從讀者角度來看,其論述加上語脈的充沛,材料的豐富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②兩篇文章的觀點可能存在偏頗,并不全面。比如秦朝的滅亡,固然有不施行仁義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終逼使民眾反叛,其原因是復雜的,不能歸結為一點。而李存勖亡身滅國的原因,固然有寵信伶人、貪圖享樂的一面,實際上也很復雜。③更主要的是,文章的論證也存在一些漏洞?!哆^秦論》僅僅通過史實的列舉和兩組對比,只能讓讀者發(fā)現(xiàn)“攻守之勢異也”,實際上并不能導出“仁義不施”這一結論,史實和結論之間缺乏邏輯關聯(lián)。且作者為了論述的方便或者文采的暢達,多采用概括式敘述,并有意改造歷史事實,忽略了細節(jié)的真實性與時代的復雜性,《過秦論》可以說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學作品,卻并非一篇典范的議論文?!段宕妨婀賯餍颉返恼撌錾下┒瓷僖恍瑥那f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史實中,確實能夠印證盛衰興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腳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固然不錯,但也是一家之言。從論述的角度看,同樣的對比,同樣的史實,我們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齊心,其利斷金”等觀點,也就是說,史實與觀點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聯(lián)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外,還要指導學生拓展閱讀相關資料,對秦與后唐的歷史有所了解,同時要破除對課文的迷信,轉換視角,遵循邏輯規(guī)則,從文中尋找漏洞,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思維的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文化傳承,積累素材素材一:金圣嘆評點《過秦論》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贝嗽u語一語中的!作者不僅看到了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了秦國由日益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tǒng)一的愿望相一致。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鍵,縱覽歷代王朝成敗興衰,都能證明這個觀點。今天,面對擺在政府面前的各種“大考驗”,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就顯得尤為重要?!緫媒嵌取俊耙匀藶楸尽薄靶袨榕c結果”“歷史的啟迪”“仁愛”等。素材應用:大秦帝國二世而亡,風流人物秦始皇是萬萬沒有預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夢就此轟然倒地。賈誼在《過秦論》中把秦的滅亡歸結為“仁義不施”。秦的滅亡在于用取天下的辦法來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實行嚴厲的法制,引起了下層百姓的反抗,也引起了山東豪俊的強烈不滿。人們壓抑已久的情緒在大澤鄉(xiāng)如火山一樣噴發(fā)出來,秦帝國如大廈在瞬間傾倒?!叭蕫邸睂τ谝粋€國家而言,是國家政權穩(wěn)固的鎮(zhèn)塔,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條件。沒有仁愛,國家就會四分五裂;沒有仁愛,國家就難以發(fā)展,國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仁愛,國家將不是國家?!叭蕫邸?,不僅是一個國家本身應該奉行的準則,更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基石。國家之間沒有仁愛便會硝煙四起,戰(zhàn)事連連,人們難以安定地生活。因此為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我們要學會仁愛。素材二:李存勖得天下時,不忘其父李克用的遺志,以父親留下的三支箭激勵自己,發(fā)奮創(chuàng)業(yè),攻城略地,無往不勝,“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樂,整日與優(yōu)伶?zhèn)兣菰谝黄稹俺钭龃颉?,以致政事荒廢,國運日微,三年就禍亂迭起,終遭殺戮,“何其衰也”!【應用角度】“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憂勞與安逸”“自強不息”等。素材應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闭鐪厥抑械幕ǘ?,習慣了溫室中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養(yǎng)料,一旦失去特殊的呵護,便經不起風雨的侵襲;鴨鵝因依賴于人類的喂養(yǎng)而怯于飛翔,最終導致飛翔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難道它不羨慕展翅翱翔于高空的雄鷹嗎?殊不知,鷹在學習飛翔時是臨著萬丈深淵開始它的第一次飛行的,求生的信念化作振動雙翅的力量,逃脫死神的念頭成就了穿梭于云間霧里的雄鷹。鴨鵝的依賴心理決定了它的命運,而雄鷹的憂患意識決定了它的成功。所謂“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步練習優(yōu)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tài)度蘊含其中。復習本單元的課文,從中選取你感興趣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或歷史事件,談談你的看法。(1)選例典型,敘例恰當。選例的原則是史實要能與觀點相吻合。事例要真實,不編造杜撰;事例要典型,盡量選名人名事;可選一例,也可選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應力求以少勝多。(2)敘述史實,詳略有致。對皆知的要簡練概括,對不熟悉的要具體敘述??梢砸砸粋€事實,展開想象,精心描繪;也可以通過幾個簡明的片段,扼要援引。(3)事件人物,據(jù)需取點。要對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據(jù)文章需要,去選取某一點,從某個側面去挖掘、聯(lián)想、想象,為文章所用,切不可將知道的都寫進文章而成為無目的的談古。(4)有敘有析,不忘議論。分析可以在敘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敘述事例之后。應使事例論據(jù)與論點融為一體,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充分顯露事例與論點的關系,確切有力地說明觀點。示例: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之前,存在了五百多年,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這五百多年經過了多少驚濤駭浪,要一邊抵抗蠻夷一邊參與春秋戰(zhàn)國爭霸,內部還有激烈的政治斗爭,這么多年都挺過來了,它的統(tǒng)治集團和治理體系必然是久經考驗和高度成熟的,但消滅六國以后,在外無強敵的情況下,只用了十五年就徹底滅亡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嗎?秦朝的滅亡原因基本可以歸于暴政。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呢?這個暴政不是對貴族上層的暴虐,是對底層人民的暴虐。主要通過超大規(guī)模的服兵役和勞役來壓榨中國人民。六國貴族既得利益當然也受到了很大損失,但秦國也沒斬盡殺絕讓他們活不下去,甚至連他們的土地財富都沒有沒收。他們只是有很大的怨氣,但還不想造反。真正造反的是社會最底層。最有名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員名將叫英布,他是已經到了驪山服勞役,也是給秦始皇修陵墓,因為無法忍受,帶著一群人逃跑了。逃跑了之后家鄉(xiāng)也回不去,只能淪為強盜。這也發(fā)生在陳勝起義之前。所以,陳勝吳廣造反的時候說“天下苦秦久矣”,苦的就是無休止的大規(guī)模兵役和勞役。為什么秦朝會亡于暴政?秦始皇為首的秦朝統(tǒng)治階層還不懂得如何運用皇帝制度來管理整個中國。秦始皇在統(tǒng)一了中國、全面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后,第一給自己找了個偉大稱號,然后按照始皇帝、二世、三世這樣一代一代叫下去,搞絕對皇權。第二就是瘋狂動員兵役,繼續(xù)往四面八方擴張,同時修建長城、宮城,給自己修建超級陵墓和用于享樂的阿旁宮等等,中華大地上遍地都是被迫遠離父母妻兒前往上千里以外服兵役和勞役生死未仆的青壯年男子,無數(shù)人因為過度勞累死于各種建設工地。這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空前的暴政。第三,采用“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方法來對待知識分子階層。所以說,秦朝亡于暴政,亡于秦始皇的暴政。這跟秦始皇死了以后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倒是關系不那么大。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統(tǒng)一天下,其實就是“仁義不施”的產物。理由如下:秦國能夠消滅其他六國,靠得是軍功爵位制,讓秦國整個國家都變成了一部戰(zhàn)爭機器,所有的秦國人除了為對外戰(zhàn)爭服務其它啥事都別干了。普通秦國人要想改變命運,只能去戰(zhàn)場上拼命,有了戰(zhàn)功,就有了爵位,也有了土地。土地從哪里來?從戰(zhàn)爭中來,從而形成了一個無法停止的循環(huán)。等到天下統(tǒng)一了,沒有新的土地了,士兵自然無法獲得軍功獎勵,底層士兵必然是怨氣沖天。而修建長城,修陵墓,修宮殿又換不來軍功??傊瑧?zhàn)爭有回報有盼頭,才可以持續(xù);現(xiàn)在戰(zhàn)爭沒有回報沒有盼頭了,還用原來的管理體制,必然不可持續(xù)。大一統(tǒng)之后,戰(zhàn)爭沒了,自然國家的治理模式也要變,停止原來擴張型軍國主義體制,轉為向非戰(zhàn)時管理體制:降低征兵比例,不要搞大規(guī)模勞役,放松思想文化管控,讓經過數(shù)百年戰(zhàn)亂的國家的人民休養(yǎng)生息一段時間。但是,秦始皇和李斯不這么看,反而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整個統(tǒng)治精英集團都是依靠軍事擴張獲得的權勢地位,要說服他們停止擴張那是很難的,也基本不可能。所以,劉邦建立漢朝以后,好多做法就改了,任用儒生治國,把劉家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即便匈奴來了,也采取稱臣和和親等比較屈辱的方式來換取和平,讓經歷了太多戰(zhàn)亂的中國人能夠得到喘息。后來,還引入了道家思想治國,徹底的“無為而治”,儒、法、道并行,讓國家恢復了元氣??傊?,到了漢朝,中華文明才算是真正“轉型成功”。(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剑c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14.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