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3/28/wKhkGWc0Ke6Ade1MAAIjN_SN4Y8422.jpg)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3/28/wKhkGWc0Ke6Ade1MAAIjN_SN4Y84222.jpg)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3/28/wKhkGWc0Ke6Ade1MAAIjN_SN4Y84223.jpg)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3/28/wKhkGWc0Ke6Ade1MAAIjN_SN4Y84224.jpg)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3/28/wKhkGWc0Ke6Ade1MAAIjN_SN4Y842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
Q學習目標
2022年課程標準學習目標
培養(yǎng)熱愛中華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
本文記述的歷史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秦國已經“滅韓亡魏”,安
文化的文化自信;
陵作為魏國附屬的小國,已無獨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國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
培養(yǎng)積累、梳理、
開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交抗爭,暫時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獨斗秦王,
整合文言語匯和具
雖然不能改變歷史的結局,但他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辱使命的精神卻是值得
有良好語感的能贊賞的。
力;培養(yǎng)求知欲、2.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
本文以對話為主,雙方圍繞“易地”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對抗。從
創(chuàng)造性,養(yǎng)成積極
呈現(xiàn)形式上看,有著戲劇一樣的對白和矛盾沖突,有著小說一樣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
思考的習慣;感受、
象。而對比與映襯、渲染與烘托等文學手法的運用,強化了對人物的塑造和場景
理解、欣賞、評價
的再現(xiàn)。
古代語言文字,涵3.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注意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語氣和神情,
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本文句式豐富多彩:有長有短,有整有散,有質疑,有陳述,有判斷,有斬
釘截鐵之決然,有柔中帶剛之委婉。朗讀時,要悉心體會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
健康的審美意識和
準確把握人物的心態(tài)、意向或情感。
觀念。
預習導學
活動一:正音正字
唐雎(ju)怫然(fu)跣(xian)搶地(qiing)
韓傀(gul)休衩(jin)韁素(gdo)色撓(ndo)
活動二:文言字詞梳理歸類。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說(“說”通“悅”,喜悅,高興)
2.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安放)
3.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二)古今異義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義:交換;今義:容易。
2.大王加惠
古義:施予;今義:增加。
3.雖然,受地于先王
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常與“但是”連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義:于是;今義:因為。
5.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對,正確。
6.豈直五百里哉
古義:只,只是;今義:成直線的。
7.以頭搶地耳
古義:撞;今義:搶奪。
8.休裱降于天
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9.長跪而謝之日
古義:一種坐姿;今義:雙膝著地。
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義:僅僅,只是;今義:徒弟。
(三)一詞多義
1.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是)
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發(fā)語詞,無實義)
4.此庸夫之怒也(生氣,發(fā)怒)
懷怒未發(fā)(憤怒)
(四)詞類活用
L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增廣,擴充)
2.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4.天下縮素(名詞作動詞,穿白色喪服)
5.亦免冠徒跣(使動用法,使……免,使……徒)
6.與臣而將四矣(數(shù)詞做動詞,變成四個人)
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
《戰(zhàn)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國別體史書,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
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為三十三篇。其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從中可
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該書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
面的歷史,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反映當時各諸侯國、
各階級、各階層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資料。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
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戰(zhàn)國策》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給后世散文和強賦的創(chuàng)作帶來重大影響。
2.文章體裁:
關于《戰(zhàn)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zhàn)國策》,此書是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戰(zhàn)國策》當初有
《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
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
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3.寫作背景。
戰(zhàn)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各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
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土”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xiàn)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
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tǒng)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
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tǒng)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才,虛心
納諫,爭取“士”的支持。《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xiàn)的。
活動四:文章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jié)奏,讀出情感。
朗讀指導: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
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向)/使
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
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血)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guan)徒跣(xidn),以頭搶(qid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u)專
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i)也,白虹貫日;要(yd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
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裱(ji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蓖?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p>
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譯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通假字,通"悅”)。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比)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xian),以頭搶(qid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聶政之刺韓傀(gui)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
休禳(ji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韁(gd。)素,今日是也。”挺劍
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p>
(二)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外交斗爭的經過,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凜然正
氣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秦的原因。
(三)內容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
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
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
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jié)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煞謨蓪樱?/p>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xiàn)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
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
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
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
步發(fā)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
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zhàn)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zhàn)爭的可怕場景。對
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
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
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跪
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
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
(四)寫作特色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本文重點詳寫了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一筆帶過。這樣寫,既突出了主人公,又
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正面描寫如唐雎義正詞嚴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舌戰(zhàn),還寫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劍而起的
英勇壯舉。
側面描寫如通過對秦王的描寫,將唐雎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
3.對比及襯托手法運用巧妙。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存在的,他們之間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運用對比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通過對比來寫這兩個人物。
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xiàn)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上。安陵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
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tài)度決定著唐雎的態(tài)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兩個人
物,兩種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xiàn)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于盡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韁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贊揚?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么
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
驕橫的表現(xiàn)。
6.安陵君:“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
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tài)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強烈,更堅決。
7.秦王是怎樣一個人?
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干、色厲內荏、前倨后恭
8.唐雎是怎樣一個人?
從容鎮(zhèn)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9.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么用意?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
舉妄動,自尋死路。
10.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tài)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11.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
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
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后,唐雎“挺
劍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義,挫敗秦王。(答出要點及過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個有勇有謀、不畏
強暴、敢于獻身的人。
12.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為什么不答應?
是因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圖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應,秦王不高興,所以安陵君派他
出使秦國。
13.秦王最后是長跪而謝之,說明了什么?這是從什么角度來表現(xiàn)唐雎的?
說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xiàn)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14.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
不求統(tǒng)一。
15.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個故事記敘了秦王以易地為名妄圖奪取安陵,安陵君不甘屈服,派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面對面斗
爭的故事。
16.理清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開端)
第二段: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xiàn)出維護國
第三段: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
第四段: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結局)
17.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
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
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8.唐雎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xiàn)在下列三個方面:一是“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jié)”上。二是“巧”在針鋒相對、言
之有“據(jù)”上。三是“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
總之,在這場斗爭中,唐雎的說話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從“道義”和“威
力”兩個方面,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從而震懾論敵,不辱使命。
04體系構建
史書體例
古代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
事件,不允許采取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fā)達,其中著名的如《史記》《資治通
鑒》等。這些史籍,有的記載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記載的內容龐雜,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總是按一定
的體例加以編排。一般來說,根據(jù)編排的線索,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如果在編
寫中是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的,稱國別體;根據(jù)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
編年體
主要特點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
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
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
《春秋》: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
成的。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
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春秋》。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馬光
(1019—1086)主持編寫,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紀傳體
主要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創(chuàng)始人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的《史記》就是紀傳體史
書。
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
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
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
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
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yōu)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
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guī)格。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
歷史。共計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約52萬余字,由西漢
司馬遷著。
國別體
主要特點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記,是分國記載一些重要史事的國別體史書,相傳作者為
左丘明?!秶Z》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zhàn)國初年的魯?shù)抗州d周、魯、齊、晉、關B、楚、吳、越等八國的
歷史?!秶Z》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
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wèi)、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zhàn)國策》。
《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由西晉史學家陳壽編寫。
通史
主要特點是不間斷地記敘各個時代的歷史事件,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
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童,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還有司馬光的《資
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
斷代史
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內容上起漢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歷史。
全書由12本紀、8表、10志、70列傳組成,計100篇,由東漢班固撰寫。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
地皇4年,共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
05分層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無誤的一項是()
A.要離(yao)韁素(gao)色撓(ndo)以頭搶地
(qiang)
B.寡人(gua)宮殿(dian)襲擊(xi)長虹貫日
(guan)
C.韓傀(gui)休浸(jin)彗星(hui)挺劍而起
(ting)
D.曉諭(yu)忤逆(wu)怫然(fii)免冠徒跣
(xl)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字音和字形。
A.要離(ydo)----yao;
C.休浸(jin)----禳;
D.忤逆(wu)----wu,免冠徒跣(xi)----xian;
故選Bo
2.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唐雎(jU)韓傀(gui)豈直五百里哉(ql)
B.彗星(hui)怫然(fo)休禳降于天(jin)
C.慶忌(ji)免冠(guan)天下韁素(gdo)
D.徒跣(xian)專諸(zhil)以君為長者(zhang)
【答案】B
【詳解】B.怫然(fo)——(fu);
故選B。
3.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色撓(rdo)弗敢易(fu)天下縮素(gdo)
B.唐雎(ju)庸夫(yong)以頭搶地(qiGng)
C.休禳(jin)韓傀(gui)免冠徒跣(xian)
D.怫然(立i)夫專諸(fu)寡人諭矣(yu)
【答案】C
【詳解】A.“撓”應讀ndo;
B.“搶”應讀qiang;
D.“夫”應讀fii;
故選C。
4.下列語句中朗讀節(jié)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頓。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頓大概有句首發(fā)語詞、關聯(lián)詞語后面要有停頓;
根據(jù)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等幾種常
用的技巧。
C.句意為: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停頓節(jié)奏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故選Co
5.下列語句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怒/未發(fā),休禳/降于天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答案】D
【詳解】D.正確的朗讀停頓應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故選D。
6.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止匕/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答案】C
【詳解】
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
A.句意: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夫”為句首發(fā)語詞,后面要斷開。應斷為: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B.句意: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而"表示轉折,“君以五十里之地”是主、
謂語,“存者”為補語。應斷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句意: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愿意一生守護它。這個句子省略了主語,“受地”是謂語,“于
先王”是補語,“愿”是意愿,“終守之”是意愿的具體內容。應斷為: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故選Co
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對帝王的敬稱。
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的“天子之怒”?!安家隆敝钙矫?,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
以稱布衣,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舉了平民中四個有志之士發(fā)怒的例子。
D.《戰(zhàn)國策》是宋代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分國編次。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和文章內容理解。
A.“寡人”是古代帝王對自己的謙稱;
C.唐雎列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有志之士發(fā)怒的例子;
D.劉向是西漢人,不是宋代的;
故選B。
8.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B.雖千里不敢易也C.請廣于君D.天下韁素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
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謝:道歉。沒有活用現(xiàn)象;
B.句意: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千里:數(shù)量詞用作名詞,千里的土地;
C.句意: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廣:形容詞用作動詞,增廣、擴充;
D.句意: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韁素:名詞用作動詞,指穿白色喪服;
故選Ao
9.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B.天子之怒,伏尸百萬/聶政之刺韓傀也
C.安陵君其許寡人/其真無馬邪
D.因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A.以:介詞,與“為”搭配,意為“把……作為”/介詞,因為;
B.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副詞,表示加強反詰語氣;
D.于:介詞,至曠介詞,從。
故選Bo
10.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了唐雎有膽有識的謀臣形象和秦王驕橫狂暴、陰險狡詐的君王形象。二者的
形象形成了對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
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斗爭經歷了兩個回合:第一是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重申“受地于先
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第二是以“土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
怒”,且付諸行動,“挺劍而起”。
D.秦王“長跪而謝之”,表明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秦王徹底放棄了他的野心。
【答案】D
【詳解】秦王只是為唐雎的話和行動所驚嚇,他不會徹底放棄他的野心,故D項錯誤。
1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B.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C.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D.秦王不說。
【答案】C
【詳解】A項,“倉”通“蒼”;B項,“錯”通“措”;D項,“說”通“悅”。
1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
B.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廣:擴充)
C.長跪而謝之日(謝:感謝)
D.寡人諭矣(諭:明白,懂得)
【答案】C
【詳解】C.長跪而謝之日(謝:道歉)。故選C。
13.與“以頭搶地爾”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計日以還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B
【詳解】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A.“以"解釋為:因為;
B.“以"解釋為:用;
C.“以"解釋為:來;
D.“以"解釋為:因為;
故選B。
14.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B.輕寡人與
C.請廣于君D.天下縮素
【答案】A
【詳解】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謝:道歉,無活用;
B.句意:看不起我嗎?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
C.句意:請求擴大安陵君的地盤。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充;
D.句意:然后天下人都要穿著白色的喪服為秦王吊喪。編素:名詞用作動詞,穿白色喪服。
故選A。
15.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B.天下韁素(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穿韁素)
C.雖千里不敢易也(數(shù)詞用作名詞,方圓千里的土地)
D.與臣而將四矣(數(shù)詞用作動詞,成為四人)
【答案】B
【詳解】“韁素”在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故選B。
1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B.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C.以頭搶地爾D.倉鷹擊于殿上
【答案】C
【詳解】A.“錯”同“措”;
B.“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
D.“倉”同“蒼”;
故選C。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在意)B.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
C.天下韁素(白色的絲織品)D.休衩降于天(吉兇的征兆,這里偏指兇兆)
【答案】C
【詳解】C.“縮素”在這里應為“穿白色喪服”之意;
故選Co
二、填空
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唐雎不辱使命辱:
(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謂: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4)安陵君其許寡人許:
(5)大王加惠加惠:
(6)愿終守之愿:
(7)秦王不說說:
(8)秦王怫然怒怫然:
(9)亦免冠徒跣跣:
(10)休禳降于天衩:
(11)若土必怒必:
(12)挺劍而起挺:
(13)長跪而謝之日謝:
(14)寡人諭矣諭:
【答案】辱沒、辜負對……說,告訴交換答應施與恩惠愿意同
“悅”,高興、愉快憤怒的樣子赤腳不祥一定拔道歉明白,懂得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
(1)句意:唐雎沒有辜負使命;辱:辱沒、辜負。
(2)句意: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謂:對……說,告訴。
(3)句意: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易:交換。
(4)句意: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許:答應。
(5)句意:大王給予恩惠;加惠:施與恩惠。
(6)句意:我愿意始終守住它;愿:愿意。
(7)句意:秦王不高興;說:同“悅”,高興、愉快。
(8)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憤怒的樣子。
(9)句意:也摘掉帽子,光著腳;跣:赤腳。
(10)句意:不祥的征兆從天上降下來;衩:不祥。
(11)句意: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fā)怒;必:一定。
(12)句意:拔出寶劍站起來;挺:拔。
(13)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謝:道歉。
(14)句意:我明白了;諭:明白,懂得。
三、文言文閱讀
(一)閱讀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唐雎不辱使命
《戰(zhàn)國策》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
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日:“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日:“臣未嘗聞也?!鼻赝跞眨骸疤熳又?/p>
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氯眨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頭搶地耳?!碧砌氯眨骸按擞狗蛑?,非土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禳降于天,與臣而
將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韁素,今日是也?!蓖Χ稹?/p>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p>
19.下面選項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其許寡人其許:要答應B.請廣于君廣:擴充
C.故不錯意也錯意:錯誤領會D.長跪而謝之謝:道歉
2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21.下面對文章內容與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唐雎奉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斗爭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
B.安陵君和唐雎都斷然拒絕了秦王“易地”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為被拒,所
以秦王才“怫然怒”。
C.對話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話,鮮明表現(xiàn)人物個性。唐雎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秦王
以勢壓人、前倨后恭,形象鮮明,躍然紙上。
D.“不說”“怫然怒”“色撓”三個詞語反映秦王情緒的變化,同時也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
勇斗爭行為的反應,頗具戲劇性。
22.唐雎以“土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時,講出專諸、要離、慶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9.C20.即使是方圓千里也不敢交換,(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
21.B22.(1)面對恐嚇,毫不畏懼,真正的“土之怒”是不畏強權的;(2)表明決心,自己也會效法
三人,不惜性命,抗爭到底。
【解析】1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
C.句意:所以不在意。錯意:在意。并非“錯誤領會”;
故選Co
2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冊h調、換、
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
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雖:即使;易:交換;豈直:哪里只是。
2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B.安陵君和唐雎都斷然拒絕了秦王‘易地’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起因和經過部分,并非“高潮部
分”;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針鋒相對,并效法“三子”,挺劍而起,此情節(jié)為高潮部分;
故選B。
2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裱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
今日是也”意為: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
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
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
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
時候。
唐雎反擊秦王“天子之怒”時,列舉專諸、要離、慶忌的故事,目的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們,對秦王進行
威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誓死要跟秦王斗爭到底的決心;表現(xiàn)了唐雎正氣凜然、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
【點睛】參考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
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
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
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
意。現(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
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
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p>
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聽說過百
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
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
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
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
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闭f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
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二)閱讀《唐雎不辱使命》,回答問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
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日:“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日:“臣未嘗聞也。”秦王日:“天子之
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氯眨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頭搶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土也,懷怒未發(fā),休禳降于天,與臣而
將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韁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著,徒以有先生也。”
23.解釋下面詞語。
錯:廣:豈直:怫然:挺:色撓:諭:
2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5.請你在文中找出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并說說秦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樣做到“不辱使命”的?
【答案】23.安放;擴大;何況僅僅;盛怒的樣子;拔;屈服;明白。24.(1)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
雎出使秦國。(2)平民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3)大王加以恩惠,用
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25.不說、怫然怒、色撓。秦王是一個驕橫兇暴、專橫
拔扈、外強中干、前倨后恭、懦弱無恥的人。26.(1)安撫秦王,保全安陵。(2)先從法理闡明安陵君
不易的道理,接著以布衣之怒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或者從人物形象的角
度講也可以:唐雎智勇雙全,用口才和膽識贏得了秦王的尊重,因此贏得了外交上的暫時勝利。)
【解析】2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故不錯意也”意為:所以不在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請廣于君”意為: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廣:擴大。
“豈直五百里哉?”意為: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豈直:何況只是、何況僅僅。
“秦王怫然怒”意為: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樣子。
“挺劍而起”意為:拔劍出鞘立起。挺:拔。
“秦王色撓”意為: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寡人諭矣”意為:我明白了。諭:明白。
2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第一個“使”:派遣;第二個“使”:出使;于:至I]。
(2)布衣:平民;搶:撞;徒:光著;跣:赤足。
(3)惠:恩惠;易:交換;甚:很,非常。
25.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問,結合“秦王不說”“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日”“秦王色撓”可知,秦王的情緒變化依次為:不說、
怫然怒、色撓。
第二問,秦王的騙局被揭穿,想用戰(zhàn)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zhàn)爭的可怕場景??梢?/p>
秦王的虛偽、兇惡。唐雎沒有害怕,以"“土之怒”進行反擊,并“拔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秦
王一倨一恭,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虛偽兇惡、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人。
26.本題考直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一問,結合文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日: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赝醪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可知,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
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睢出使秦國,意在修好,既
要保住“安陵”,又要不引發(fā)戰(zhàn)爭,和平解決此危機。
第二問,結合文章“唐睢對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
里哉”可知,唐睢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立場,據(jù)理力爭;結合“唐睢日:'大王嘗
聞布衣之怒乎”“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可知,唐睢接著以“土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
怒”,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
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迫使秦王屈服。
【點睛】參考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
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
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來賓道路運輸從業(yè)人員資格考試內容有哪些
- 2025年日喀則a2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
- 2025年供應鏈管理合同責任保證
- 2025年智能交通一體化策劃戰(zhàn)略合作伙伴協(xié)議
- 生產經理職責合同
- 2025年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合同示范文本
- 襄陽汽車職業(yè)技術學院《營銷前沿案例分析與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濮陽科技職業(yè)學院《基礎工業(yè)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信息技術職業(yè)學院《筆譯理論和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太原學院《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人教版)全部完整PP課件
- 《煤礦安全規(guī)程》專家解讀(詳細版)
- 招聘面試流程sop
- 建筑公司工程財務報銷制度(精選7篇)
- 工程設計方案定案表
- 最新2022年減肥食品市場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預測
- 第一章-天氣圖基本分析方法課件
- 暖氣管道安裝施工計劃
- 體育實習周記20篇
- 初二物理彈力知識要點及練習
- 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特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