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中考語文古詩文復(fù)習(xí)專項(xiàng)講義_第1頁
魚我所欲也-中考語文古詩文復(fù)習(xí)專項(xiàng)講義_第2頁
魚我所欲也-中考語文古詩文復(fù)習(xí)專項(xiàng)講義_第3頁
魚我所欲也-中考語文古詩文復(fù)習(xí)專項(xiàng)講義_第4頁
魚我所欲也-中考語文古詩文復(fù)習(xí)專項(xiàng)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原文呈現(xiàn)】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

U),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U)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xiang)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

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誦讀點(diǎn)撥】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

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作家作品】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shí)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yáng)“仁政”,最早提出“民

貴君輕”主張,認(rèn)為“人性本善”,被后人尊為“亞圣”。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弟了言行的部書,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稱“四書”,同為儒家經(jīng)典。

【譯文】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shí)得到,我寧愿放棄魚而選

取熊掌。生命,是我所需要的;道義,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shí)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

生命而去求得“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因此有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

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

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

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

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

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菜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

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

了它,那么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

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

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

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本性。

【句析】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開篇設(shè)喻,將“魚”和“熊掌”

比作“生”和“義”,生動地說明了對待生和義的區(qū)別。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類比的方法,提出“舍生取義”

的觀點(diǎn),點(diǎn)明“義”的價(jià)值高于生命。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

論證,人們把“義”的價(jià)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茍且偷生,寧愿赴死也不原行不義。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反面論證,用兩個假設(shè)復(fù)句反問,指出如果人只是貪生怕死,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來。

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

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

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從反面舉例論證,有的人“不辯禮義”,貪求“萬鐘”財(cái)產(chǎn),恰恰是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文言現(xiàn)象】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指感激。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辯”,通“辨”,辨別。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先前,從前。

二、一詞多義

而:

⑴爾而與之(而,表修飾)

⑵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轉(zhuǎn)折)

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⑵萬鐘于我何加焉(于:對)

⑴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為:介詞,表示原因,為了)

⑵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前為,介詞,為了后為,動詞,做、接受)

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為:動詞,做)

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獲得,動詞)

⑵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激,動詞)

三、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動詞作名詞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四、古今異義

1、則凡可切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義:能夠用來今義:能夠

2、由暈則生而有不用也

古義:這,指示代詞今義:判斷動詞

3、一孽羹

古義: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義:豆子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古義:古代的量器今義:計(jì)時(shí)器具

5、萬鐘于我何加焉

古義:益處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起

五、特殊句式

1、魚,我所欲也(判斷句)“也。判斷標(biāo)志

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為”后省略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后省略賓語“施舍”,全語省略了

主語“有的人”

【主題】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贊揚(yáng)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

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賞析】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從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

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qiáng)調(diào)指出“非獨(dú)賢者有是心(舍生

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jīng)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

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意義: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p>

作者認(rèn)為: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

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shí)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

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shí)應(yīng)該舍生取義。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為也?”作者認(rèn)為: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

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

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

兼得時(shí)應(yīng)該舍生取義。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

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認(rèn)為: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dāng)?shù)氖侄危┚涂梢员H?/p>

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dāng)?shù)霓k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

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

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shí)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

不可兼得時(shí)有人舍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diǎn)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

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边@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

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

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

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shí)就會舍生取義。

本文邏輯嚴(yán)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yùn)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

說服力。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孟子認(rèn)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O

2.在孟子看來,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3.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o

5.為人處世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孟子認(rèn)為在處理“生”和“義”兩者的關(guān)系時(shí),我們應(yīng)當(dāng):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o

6.孟子強(qiáng)調(diào)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的句子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o

7.孟子表達(dá)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8.孟子說人人都說向善之心,而賢者能做到堅(jiān)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

喪耳。

9.文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是: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0.文中的中心論點(diǎn)是:舍生取義者也。

11.文中表明“我”不會做“茍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1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3.孟子認(rèn)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14.“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者有甚于

死者。

15.孟子認(rèn)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16.“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7.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辨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且。

二、閱讀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呼爾而與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B.非獨(dú)賢者有是心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C.故不為茍程也所識窮乏者得我與D.為宮室之美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答】B[解析]根據(jù)平時(shí)積累和語境答題,注意本題的幾個詞語都是一詞多義。

A項(xiàng),給/通“歟”,語氣助詞;B項(xiàng),這樣;C項(xiàng),取得/通“德”,感激;D項(xiàng),為了/采用。

2.選出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xiàng)()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答】C[解析]A"得"通“德",B"辟”通"僻”D“鄉(xiāng)”為“向”。故選C。

3.下面對課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作者認(rèn)為,在“生”和“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而取義”。

B.作者所倡導(dǎo)的重“義”之心,只有圣賢才具有,普通人是沒有的。

C.作者認(rèn)為,乞人不屑“蹴爾而與之”的救命食物,是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D.文中的對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qiáng),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

【答】B[解析]ACD分析正確。B根據(jù)“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知作者所倡導(dǎo)

的重“義”之心,并不是只有圣賢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過是賢者能始終保持這種本心罷了。

4.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答】首先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魚取熊掌為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diǎn)。接著先正面再反面分析論

證自己的觀點(diǎn)。最后得出結(jié)論,其實(shí)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賢者才能做到“舍

生取義”是因?yàn)橘t者能夠保持“本心”而已。

三、中考閱讀試題集萃

(-)(2019.遂寧中考)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20?23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

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dú)清,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睗O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滯

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①?何故懷瑾握

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目:“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

汶汶③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溫?、莺??”乃作《懷沙》之

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列傳》)

【注釋】①醵:薄酒。②察察:潔白的樣子。③汶汶:渾濁的樣子。④皓皓:瑩潔的樣子。⑤溫蟾(hud):

塵滓重積的樣子。

1.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diǎn)的詞。(4分)

(1)故不為草得也(2)破發(fā)行吟澤畔

(3)所欲有甚于生著(4)遂自投汨羅以死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舉世皆濁而我獨(dú)清,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

3.請簡要說說【甲】段是如何提出論點(diǎn)的。(2分)

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樣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請你另舉出一個事

例,并說說你如何理解“舍生取義”。(4分)

答:1.①茍且取得,指茍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④于是,就。

2.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②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

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diǎn)是由“魚”和“熊掌”

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diǎn),這是因?yàn)椤棒~”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

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

“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意對即可)

4.示例:生命誠然高貴,但是對于人來講,仁義之所貴更重于生命,君子賢人是能夠做到為了持守仁義而

獻(xiàn)出生命的。抗元名將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寧死也拒不降元,這是對生命價(jià)值的一種超越,是

對人的生命價(jià)值的提升和升華,也是中華民族所弘揚(yáng)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另外如: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

蘇武漠北氣節(jié)等事例)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

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

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

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5.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含義。(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2)蹴爾而與之蹴: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6.下列各組加點(diǎn)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3分)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婦拍而嗚之(《口技》)

B.此之謂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至于負(fù)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文章第一段反復(fù)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diǎn)?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3分)

答:5.患一禍患,災(zāi)難蹴一用腳踢鄉(xiāng)一通“向”,從前已一停止

6.C(C項(xiàng)均譯為代詞“……的人”;A項(xiàng)分別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連詞、并列關(guān)系連詞;B項(xiàng)分別譯為“他的”、“其

實(shí)”;D項(xiàng)分別譯為“卻”、“就”)

7.(6分)(1)(3分)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

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2)(3分)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非獨(dú)"1分,''是心"1分,句

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8.(3分)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shí),應(yīng)該舍生取義(1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答到任

意2點(diǎn)即可,2分)。

(三)貴陽市(09貴州省)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多人弗受;呼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

則不野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令為

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

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9.解釋文段中加點(diǎn)的詞。(4分)

之:蹴:辯:已:

10.翻譯:此之謂失其本心。

11.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jìn)行論證,這屬于的論證方法。文段中著重論述了

“”比“”更重要,人應(yīng)該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2.請任意寫出文段中具有對比性的一組句子(內(nèi)容)。(2分)

答:9.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蹴,用腳踢。辯,通“辨”,辨別。己,停止,放棄。(4分)

10.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天性、天良)。(2分)

11.舉例義生(3分)

1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對比;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對比;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對比;

“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話敘述也可。)(2分)

(四)安徽?。?9)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故不為苞得也茍:(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理有甚于死者惡:⑷留取丹心照汪宣汗青:

14.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15.誦讀下列句子時(shí),每句至少應(yīng)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biāo)示出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

答:13.(4分)⑴茍且。(2)假如,假使。(3)厭惡。(4)史冊。(各占1分)

14.(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夠同時(shí)得以,(那么就)舍棄魚而選取熊穿。(2)不僅僅賢人有這樣的心(或:本

心)。

15.(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

(五)文言文閱讀(共8小題)

1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

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

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

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富貴不能淫》)

【乙】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蹴cu):踩踏。(萬鐘):優(yōu)厚的俸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得):同“德”,感恩、感激。(與):同

“歟”,語氣詞。(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本心):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1)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xiàng)是(C)

A.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B.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C.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D.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D)

A.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禮。B.萬鐘于我何加焉!力口:益處。

C.富貴不能淫。淫:使……迷惑。D.是亦不可以己乎?己:太。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4)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一項(xiàng)是(A)

A.【甲】文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diǎn),同時(shí)這個反問句式也流露出景春對張儀、公孫衍的崇拜。

B.【乙】文中“乞人不屑”的事例生動地表現(xiàn)了在“生”和“義”不可同時(shí)得到時(shí),乞人把“義”看得

比“生”更為珍貴。

C.【甲】文中認(rèn)為“仁”“禮”“義”是大丈夫最應(yīng)該堅(jiān)持的基本原則,是基礎(chǔ),是核心,所以最先說出

來。

D.【乙】文中作者認(rèn)為人只有保留“本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

所不接納的事。

(5)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diǎn)一致的地方是什么?這其中又有何差異?

答:(1)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

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yàn)證。這個句子的大意是: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據(jù)此斷

句為: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2)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shí)詞的含義。ABC.正確。D.有誤,句意為: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

己:停止。

(3)①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優(yōu)厚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們有什么益處呢?

(4)A【解析】BCD.正確。A.有誤,甲文討論的是“何為大丈夫”的問題,“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

觀點(diǎn)”“也流露出景春對張儀、公孫衍的崇拜”表述錯誤。景春提出觀點(diǎn)后,對景春的觀點(diǎn),孟子用“是焉

得為大丈夫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進(jìn)行直接反駁,再確立自己的觀點(diǎn),屬于先破后立。孟子則認(rèn)

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

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流露出景春對張儀、公孫衍的挖苦和嘲諷。

(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