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學年_第1頁
《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學年_第2頁
《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學年_第3頁
《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學年_第4頁
《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學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構造地貌是由以下哪種地質作用形成的?A、風化作用B、構造運動C、沉積作用D、變質作用2、下列哪種類型的地貌是由地殼斷裂抬升而形成的?A、火山地貌B、喀斯特地貌C、巖溶地貌D、斷塊山3、讀以下關于構造地貌的描述,判斷下列地貌類型中,與地殼斷裂和抬升有關的是:A.黃山風景區(qū)內的峰林B.喀納斯湖邊的冰川湖C.成都平原的丘陵地形D.華北平原的沖積平原4、下列選項中,與地殼運動無關的地貌是:A.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峽谷地貌B.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漠地貌C.長白山火山地貌D.黃石國家公園的斷層崖地貌5、下列哪種地質構造活動最可能導致峽谷地貌的形成?A、巖漿活動B、沉積作用C、斷層活動D、地殼運動6、關于構造地貌的形成,以下哪種說法是正確的?A、構造地貌的形成與巖性無關B、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氣候影響C、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質構造活動影響D、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表流水作用影響7、下列哪種構造運動作用最能直接導致形成褶皺山脈?A、升降運動B、擠壓力作用C、水平擠壓作用D、剪切力作用8、斷層活動能夠直接導致以下哪種地貌現象?A、風蝕地貌B、冰蝕地貌C、溶蝕地貌D、斷裂丘陵9、青藏高原的初次抬升是從哪個地質時期開始的?A.中生代B.新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10、地質時期,下列哪種地貌形成與構造運動關系不大?A.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B(yǎng).長江三角洲的形成C.各地地震帶的分布D.Fault(斷層)的形成11、下列地貌類型中,主要由板塊構造運動形成的是:A.黃山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冰川地貌12、下列地區(qū)中,最典型的構造地貌類型是:A.長江中下游平原B.青藏高原C.黃河三角洲D.黃果樹瀑布13、構造地貌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是由哪兩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A、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C、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D、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14、逆斷層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兩盤沿斷層面相對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的斷裂構造,下列地貌中,哪個最有可能形成于逆斷層的構造作用下?A、喀斯特地貌B、海岸地貌C、褶皺山系D、峽谷地貌15、在地質構造運動中,擠壓和拉伸作用對地形的塑造有何不同的影響?A.擠壓作用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拉伸作用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B.擠壓作用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拉伸作用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C.擠壓作用和拉伸作用均能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D.擠壓作用和拉伸作用均能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16、下列哪種地質作用主要表現于干旱地區(qū),與構造地貌的關系不大?A.溶蝕作用B.沉積作用C.蒸發(fā)作用D.風化作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每小題18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請闡述板塊構造理論如何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地震在構造地貌中的重要性。第二題問題:甲乙兩處均為高原地區(qū),甲高原山峰林立、溝壑縱橫,乙高原地表平坦,河流密布。請分析兩處高原形成構造地貌的原因,并簡要說明它們在地貌特征上的差異。第三題題目:某地區(qū)的地質結構圖顯示,該地區(qū)存在一系列平行分布的山嶺和河谷,這些山嶺和河谷是由斷層活動所形成的背斜和向斜構造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說明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構造特點。2.依據巖石的堅硬程度,分別推測背斜和向斜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在其上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是什么?3.分析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對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第二節(jié)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訓練及答案解析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構造地貌是由以下哪種地質作用形成的?A、風化作用B、構造運動C、沉積作用D、變質作用答案:B解析:構造地貌主要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變形和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如褶皺山系、斷塊山等。2、下列哪種類型的地貌是由地殼斷裂抬升而形成的?A、火山地貌B、喀斯特地貌C、巖溶地貌D、斷塊山答案:D解析:斷塊山是由地殼中的斷裂帶引起的地殼塊體相對上升或下降形成的,通常表現為高地和低地相間。3、讀以下關于構造地貌的描述,判斷下列地貌類型中,與地殼斷裂和抬升有關的是:A.黃山風景區(qū)內的峰林B.喀納斯湖邊的冰川湖C.成都平原的丘陵地形D.華北平原的沖積平原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構造地貌的形成原理。成都平原的丘陵地形主要是由地殼斷裂和抬升形成的,而后在斷裂盆地中沉積了厚厚的松散沉積物,形成了平原地貌。而A選項的黃山風景區(qū)的峰林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B選項的喀納斯湖邊的冰川湖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D選項的華北平原的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沖積作用形成的。因此,正確答案是C。4、下列選項中,與地殼運動無關的地貌是:A.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峽谷地貌B.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漠地貌C.長白山火山地貌D.黃石國家公園的斷層崖地貌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地殼運動與地貌形成的關系。A選項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峽谷地貌是由地殼的運動和河流的侵蝕作用共同形成的;C選項的長白山火山地貌是由地殼運動中的火山噴發(fā)形成的;D選項的黃石國家公園的斷層崖地貌是由地殼斷裂和抬升形成的。而B選項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漠地貌主要是由氣候因素(風蝕、風力沉積等)形成的,與地殼運動無關。因此,正確答案是B。5、下列哪種地質構造活動最可能導致峽谷地貌的形成?A、巖漿活動B、沉積作用C、斷層活動D、地殼運動答案:C解析:峽谷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殼運動中的斷層活動導致的。斷層活動使得河流侵蝕速度加快,長期作用下,河床下切形成峽谷。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和地殼運動雖然也會影響地貌形態(tài),但不是峽谷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確答案為C。6、關于構造地貌的形成,以下哪種說法是正確的?A、構造地貌的形成與巖性無關B、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氣候影響C、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質構造活動影響D、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表流水作用影響答案:C解析:構造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如地殼運動、斷層活動、褶皺活動等。這些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形成了各種構造地貌。巖性、氣候和地表流水作用雖然也會影響地貌形態(tài),但并非構造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確答案為C。7、下列哪種構造運動作用最能直接導致形成褶皺山脈?A、升降運動B、擠壓力作用C、水平擠壓作用D、剪切力作用答案:C解析:構造運動中的水平擠壓作用是形成褶皺山脈的主要原因,通過地殼物質的縱向彎曲變形,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的山體。8、斷層活動能夠直接導致以下哪種地貌現象?A、風蝕地貌B、冰蝕地貌C、溶蝕地貌D、斷裂丘陵答案:D解析:斷層活動通常會導致地殼的斷裂,從而形成斷塊山或斷裂帶等地貌現象,其中包括可能形成的斷裂丘陵,即由于斷層面上的沉陷或抬升形成的不同高度的地表起伏。9、青藏高原的初次抬升是從哪個地質時期開始的?A.中生代B.新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答案:A解析:青藏高原的初次抬升是在中生代,這段時間內,地殼運動強烈,高原逐漸形成。10、地質時期,下列哪種地貌形成與構造運動關系不大?A.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B(yǎng).長江三角洲的形成C.各地地震帶的分布D.Fault(斷層)的形成答案:B解析:長江三角洲的形成與構造運動關系不大,它主要是由于河流沖積作用和海浪侵蝕而形成。而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地震帶的分布以及Fault(斷層)的形成都與構造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11、下列地貌類型中,主要由板塊構造運動形成的是:A.黃山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冰川地貌答案:A解析:黃山屬于斷塊山,其形成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斷塊山是由于地殼斷裂,兩側巖塊發(fā)生相對上升或下降而形成的山地。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冰川地貌則分別由溶解作用、流水侵蝕和冰川侵蝕作用形成。因此,正確答案是A。12、下列地區(qū)中,最典型的構造地貌類型是:A.長江中下游平原B.青藏高原C.黃河三角洲D.黃果樹瀑布答案:B解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和擠壓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構造地貌。長江中下游平原、黃河三角洲屬于河流沖積地貌,黃果樹瀑布屬于侵蝕地貌。因此,最典型的構造地貌類型是青藏高原,正確答案是B。13、構造地貌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是由哪兩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A、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C、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D、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答案: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解析: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并與亞歐板塊發(fā)生碰撞,導致地殼抬升,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14、逆斷層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兩盤沿斷層面相對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的斷裂構造,下列地貌中,哪個最有可能形成于逆斷層的構造作用下?A、喀斯特地貌B、海岸地貌C、褶皺山系D、峽谷地貌答案:D、峽谷地貌解析:逆斷層構造作用下,由于兩盤沿斷層面相對上升和下降,常常會在地表形成明顯的垂直或陡峭的斷面,這種地形往往發(fā)育成峽谷地貌。例如,美國的大峽谷就是典型的逆斷層形成的峽谷地貌。15、在地質構造運動中,擠壓和拉伸作用對地形的塑造有何不同的影響?A.擠壓作用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拉伸作用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B.擠壓作用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拉伸作用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C.擠壓作用和拉伸作用均能使地層隆起形成山脈D.擠壓作用和拉伸作用均能使地層下降形成盆地答案:A解析:擠壓作用在地表產生的結果是地層壓縮和隆起,常形成山地;拉伸作用在地表產生的結果是地層拉伸和斷裂,常形成山谷或裂谷。因此,選項A正確描述了擠壓和拉伸對地形的不同影響。16、下列哪種地質作用主要表現于干旱地區(qū),與構造地貌的關系不大?A.溶蝕作用B.沉積作用C.蒸發(fā)作用D.風化作用答案:B解析:沉積作用通常發(fā)生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體環(huán)境中,主要與流水、風力等外力作用有關。在干旱地區(qū),由于降水少,水體形成的條件不足,沉積作用相對較弱。相比之下,溶蝕作用、蒸發(fā)作用和風化作用與地形地貌的形成有更直接的關系。因此,選項B是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每小題18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請闡述板塊構造理論如何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地震在構造地貌中的重要性。參考答案:1.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背景知識: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的地殼被分割成若干大型板塊,這些板塊漂浮于軟流圈之上,并以緩慢的速度進行相對移動。形成過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主要發(fā)生在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大約在喜馬拉雅運動時期,約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移動,逐漸與亞洲板塊發(fā)生碰撞。由于板塊間出現嚴重的擠壓和抬升作用,最終在碰撞地帶形成了高聳的山脈。過程中的具體現象:在板塊碰撞過程中,地殼增厚、沉積侵蝕等作用不斷發(fā)生。斷層的形成和活動也是這片區(qū)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時常進一步塑造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貌特征。最終結果:這種持續(xù)的運動和抬升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形成,其中包括一些世界最高峰如珠穆朗瑪峰。2.地震在構造地貌中的重要性:地震的產生機制:地震發(fā)生在地殼中的斷裂帶,這些帶是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地震頻發(fā)與該地區(qū)受板塊邊緣擠壓作用強有關。對地貌的影響:地震不僅造成了地表的損傷和破壞,如滑坡、塌陷等地形變化,同時也通過構造活動影響地表形態(tài)的發(fā)展。例如,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持續(xù)相互碰撞導致了地震頻繁,進而影響到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貌形態(tài)。長期作用:長期的地震活動還能夠促進局部地區(qū)地形的演變,比如山脈斷塊山的形成,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地表切割特征的重要原因。解析:本題要求學生掌握板塊構造理論,并能將其應用于解釋具體的地質現象和地貌特征。通過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可以加深對于板塊邊緣相互作用的理解;通過探討地震對地貌的影響,考察地震不僅是自然災害,還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力量。這道題不僅考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應用,從而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第二題問題:甲乙兩處均為高原地區(qū),甲高原山峰林立、溝壑縱橫,乙高原地表平坦,河流密布。請分析兩處高原形成構造地貌的原因,并簡要說明它們在地貌特征上的差異。答案:1.甲高原形成原因:甲高原屬于斷塊抬升形成的斷塊高地,地殼運動導致巖層斷裂,一側上升而形成。高地內因構造運動而產生大量的斷裂和斷層,地表受擠壓而抬升,形成許多高聳的山峰和深切的溝壑。2.乙高原形成原因:乙高原屬于沉積作用形成的&[堆積高原],地殼長期穩(wěn)定,河流沖積和風成沉積作用使地表堆積了大量的松散沉積物。由于沉積物的堆積,高原地表相對平坦,河流在平原表面上蜿蜒流淌。地貌特征差異:山峰與溝壑:甲高原山峰林立、溝壑縱橫,是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和侵蝕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表平坦與河流:乙高原地表平坦,是由于長期的河流沉積作用和風力堆積作用使地表形成了較厚的沉積層,形成了平原地貌。地貌成因:甲高原地貌主要由構造運動形成,而乙高原地貌則是由沉積作用形成。解析:本題目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構造地貌和沉積地貌的認識。通過分析甲乙兩處高原的形成原因,使學生能夠理解不同地貌類型的成因。題目要求考生區(qū)分兩處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這是對考生地理知識和解析能力的考察。解題時,要注意結合高原的地貌成因來解釋其特征差異,從而提高答題的準確性。第三題題目:某地區(qū)的地質結構圖顯示,該地區(qū)存在一系列平行分布的山嶺和河谷,這些山嶺和河谷是由斷層活動所形成的背斜和向斜構造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說明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構造特點。2.依據巖石的堅硬程度,分別推測背斜和向斜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在其上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是什么?3.分析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對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答案:1.說明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構造特點。背斜:背斜是指巖層在地下向上拱起的地質構造。背斜的頂部由于受到擠壓和加熱,巖石的耐侵蝕性較弱,容易被侵蝕形成穹隆地貌,形成山嶺。向斜:向斜是指巖層在地下向下彎曲的地質構造。向斜的頂部因受拉伸作用,巖石的耐侵蝕性較強,不易被侵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