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

(新高考專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沖刺:信息類文本專題訓練(一)(新高

考專用)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學中,以憂患感為基調的作品是很多的。這些

作品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對于自己及親友的

命運而引起的憂患感,如宋玉《九辯》。第二類則是內涵更為深廣的

憂世之作,例如《詩經》中的《載馳》《正月》。這后一種傾向可以說

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無一例外地蒙著一層濃重的憂患情調。關于《離騷》,

誠如司馬遷所云,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

也、關于《九章》,從首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憂患之感與《離

騷》完全相同。屈賦對讀者的強烈感染力主要來自它所蘊涵的憂患感,

這種憂患感當然包含著詩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美人

遲暮”的惆悵,但是更重要的則是詩人對于國家、人民的命運的危機

感:“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寧磕死而流亡兮,恐

禍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時代,楚國是不是已經岌岌可危了呢?據史書記

載,它當時還是一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強國。在屈原生前,

楚國雖然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幾次失利,但并未瀕于滅亡的危險。屈原

作品中那種仿佛大難已經迫于眉睫的氣氛,與其說是反映了當時楚國

的實際形勢,倒不如說是反映了詩人心中基于對現(xiàn)實的預感而產生的

憂患意識,而這種預感和憂患意識正來源于詩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強

烈的責任感。

屈原曾經被楚懷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連串的誣陷、

疏遠、放逐。在那個辯士四處奔走、朝秦暮楚的時代,屈原卻情愿在

“乃猿猶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澤畔,仍然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

堅毅精神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時時刻刻把國家、

人民的命運放在心上,仍然強烈地感到自己對于國家、人民的責

任:“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甚至當他要想以身殉國時,

仍念念不忘國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賢臣作為自己的榜樣:“既莫足

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雖然屈原的憂世預言與歷史的實際進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

是,他懷著對國家、人民的命運的巨大關切,具有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深

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夠極其敏銳地覺察到當時政治、社會中各種形式

的隱患。這種對于歷史演變的深刻預感和憂患感是難以為常人所理解

的,所以屈原的忠諫始終不被楚王采納。這樣,他在當時就處于一種

非常孤獨的境地。屈原反復悲嘆:“國無人莫我知兮”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種深沉的孤獨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說言不為朝廷所

接受。只有對國家、人民的命運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事業(yè),

理想的正義性懷有強烈的自信心,才能產生足以抗拒這種孤獨感的精

神力量。

(摘編自程千帆莫礪鋒《憂患感和責任感》)

材料二:

《離騷》全詩可分為三段:正文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亂》

日”是全詩的尾聲與總結。

從“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余心之可懲”為前半部分,是寫“騷”,

寫“憂”,寫詩人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斗爭、矛盾、幽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詩人抒寫著“靈修浩蕩”“皇輿敗績”眾女謠涿”

“芳澤雜糅”的政治亂象,又強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遲暮”

的人生憂愁。政治斗爭的嚴重挫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懸殊背離,給屈原

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深巨的憂憤。他抑止不住滿腔的憤懣,反復訴說

著自己無比失望、孤獨、幽怨、孤疑的情緒,重重的憂郁、怨望、苦

悶、彷徨,重重地壓在心頭。

前半部分的基本內容和感情基調,就是一個“騷”字,就是司馬

遷所說的“憂愁幽思二那么,出路在哪里?詩人將如何“離”開這

無邊的“憂”愁?于是,便進入了后半部的描寫一一

從“女要之嬋媛兮”至"蜷局顧而不行”為后半部分。詩人緊承

前半之“騷”之“憂”而

寫“離”,寫為“離"開憂愁、解脫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奮斗,

寫為實現(xiàn)“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經歷。

當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現(xiàn)實世界“無路可走”之時,矢志不渝

的詩人將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緒,投向了幻想的天際。詩人不顧

“女要”的勸說,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滿懷虔誠的期冀,踏上上

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僅宣告了實現(xiàn)“美政”

理想的無望,同時也宣告了“離騷”的失敗。欲“離騷”而“騷”難“離”,

憂患猶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詩人又幻想著向靈氛、巫咸求助,靈氛、巫咸勸詩人去

國遠游,而詩人準備離去之時,遠遠地望見了故國的大地,“仆夫悲

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自己根本無法離開生長于斯的舊鄉(xiāng)故土!

一篇《離騷》之詩,本為“離騷”而設,卻歷盡千回百折,數(shù)經

心力交瘁,仍然是“騷”而未“離”,“憂”而未“解二長達二千五百

言的正文已經結束了,但此時的主人公,“騷”仍未“離”。茫茫環(huán)宇,

何處是歸程?

“《亂》曰"部分總結全詩,點明主題:“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是

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全部憂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亂》曰"五句呼應詩題,點明了全詩“離騷”的基本線索:“已

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是"騷”,“又何懷乎故都”是“離”;“既莫

足與為美政兮”是"騷”,”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是“離、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這樣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問題便

被尖銳地提出來了°《亂》的“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最終表明要追殷

代賢臣彭咸而投水而死?!拔釋呐硐讨印笔墙K極意義上的“離

騷”,是全部憂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摘編自何新文彭安湘《離去現(xiàn)實憂患、解脫生命痛苦》)

1.下列對材粕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國唐代以前的文學作品大多以憂患感為基調,比如宋玉的

《九辯》、《詩經》中的《載馳》《正月》等。

B.司馬遷對屈原的創(chuàng)作有著洞見,他指出屈原因憂愁而進行創(chuàng)

作,憂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線。

C.屈原仰慕先賢彭咸,效仿他通過投水自盡的方式來勸諫君主

改過,這是他強烈責任感的表現(xiàn)。

D.《離騷》前半部分重在寫“離”,后半部分側重寫“愁”,詩人

希望通過“求帝”“求女”來擺脫憂患,但最終失敗。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戰(zhàn)國時期,辯士游說各國,對國家沒有忠誠的意識,但屈原

與之不同,始終不愿離開楚國。

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憂患感,不僅僅是因自身命運而引起

的,還包括對楚國未來形勢的擔憂。

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獨,但他不懼怕孤獨,因為他認為自己

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能夠消除這種孤獨。

D.材料二將“離騷”的“離”理解為“遠離”之意,并在此基礎

上展開對《離騷》內容主旨的論述。

3.下列選項,與材料一觀點最接近的一項是()(3分)

A.班固《離騷序》評屈原“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B.朱熹《楚辭集注》:“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

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J

C.李白《江上吟》評“屈平詞賦懸E月、

D.顏之推《顏氏家訓》評“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

4.根據材料二的劃分標準,下面的鏈接材料屬于《離騷》的哪

一部分?該段主要書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請結合材

料二簡要說明。(4分)

鏈接材料: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垮以靶羈兮,騫朝許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鑲兮,又申之以攬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

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

逐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俄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

競周容以為度。飩郁邑余保僚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溢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鷲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

兮,

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5.有人認為,屈原在《離騷》中積極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說

明屈原是在逃避現(xiàn)實,缺乏責任感。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D2.C3,B

4.第一問:該段屬于《離騷》的前半部分。

第二問:該段寫屈原品行高潔,堅守正道,盡忠盡職,而遭到群

臣排擠、君主疏離的情況,抒發(fā)了他的失望、憂傷、孤獨、憤懣的情

緒,以及他剛正不阿、保持清白節(jié)操的堅定意志。

5.①屈原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并不是他缺乏責任感的表現(xiàn),

反而是他對國家強烈責任感的表現(xiàn)。

②在《離騷》前半部分描繪了楚國的政治亂象,正是由于屈原對

國家有著強烈的責任感,這些亂象才引起屈原的憂愁。

③《離騷》下半部分寫屈原努力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的辦法,

也就是實現(xiàn)“美政”,這是屈原為改變楚國的努力,正表現(xiàn)出了屈原

對國家的強烈責任感。

④在“《亂》曰"部分,屈原“離”憂而不得,卻仍掛懷國家政治,

要以古代賢臣為榜樣,投水而死,這也是其責任感的體現(xiàn)。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國唐代以前的文學作品大多以憂患感為基調”錯誤,材料

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學中,以憂患感為基調的作品是很多的

B.“他指出屈原因憂愁而進行創(chuàng)作”錯誤,根據材料一,司馬遷

是就《離騷》提出了“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二并非針對屈原的所有

作品;另外,“憂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線”錯誤,材料一說的是“屈

原的作品,無一例外地蒙著一層濃重的憂患情調:

C.“效仿他通過投水自盡的方式來勸諫君主改過”錯誤,兩則材

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殺,但并未提到他是為了勸諫君主改過

而自殺。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能夠消除這種孤獨”錯,

材料一“只有對國家、人民的命運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事業(yè),

理想的正義性懷有強烈的自信心,才能產生足以抗拒這種孤獨感的精

神力量”可見,是作者分析,因為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給予了他強大

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他認為”。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認為屈原對國家、人民的命運充滿憂患感和責任感。

A.是評價屈原的文才。

B.提到了屈原對國家的責任感。觀點與材料一最為接近。

C.是評價屈原的文才。

D.是批評屈原過于顯揚自我。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據材料二第二段“從'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余心之可懲,

為前半部分,是寫‘騷‘,寫'憂',寫詩人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斗爭、

矛盾、幽憤和痛苦”可知,該段屬于《離騷》的前半部分。

該段圍繞詩人被黜的原因寫其高潔的品行,“余雖好修垮以削羈

兮/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苣”他堅守正道,盡忠盡職,“霍朝

評而夕替/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涿謂余以善淫/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遭到群臣排擠、君主疏離,“怨靈修之浩蕩兮/燉郁邑余詫僚兮,吾獨

窮困乎此時也”以及失望、憂傷、孤獨、憤懣的情緒,同時“寧凌死

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也表達了他剛正不阿、保持清白節(jié)操的堅定意

志。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

力。

首先明確觀點:屈原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并不是他缺乏責任

感的表現(xiàn),反而是他對國家強烈責任感的表現(xiàn)。

從材料一“在屈原生前,楚國雖然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幾次失利,

但并未瀕于滅亡的危險。屈原作品中那種仿佛大難已經迫于眉睫的氣

氛,與其說是反映了當時楚國的實

際形勢,倒不如說是反映了詩人心中基于對現(xiàn)實的預感而產生的

憂患意識,而這種預感和憂患意識正來源于詩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強

烈的責任感”可知,屈原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并不是他缺乏責任感

的表現(xiàn),反而是他對國家強烈責任感的表現(xiàn)。

從材料二“在前半部分中,詩人抒寫著……政治亂象……政治斗

爭的嚴重挫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懸殊背離,給屈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

深巨的憂憤”可知,在《離騷》前半部分措繪了楚國的政治亂象,正

是由于屈原對國家有著強烈的責任感,這些亂象才引起屈原的憂愁。

從材料二“后半部分。詩人……寫為'離’開憂愁、解脫痛苦'上

下求索’的不懈奮斗,寫為實現(xiàn)‘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

幻想經歷”可知,《離騷》下半部分寫屈原努力尋求“離去現(xiàn)實憂患”

的辦法,也就是實現(xiàn)“美政”,這是屈原為改變楚國的努力,正表現(xiàn)

出了屈原對國家的強烈責任感。

從材料二"《亂》曰'部分總結全詩,點明主題:'吾將從彭咸

之所居'是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全曾憂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

解脫”《亂》的‘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最終表明要追隨殷代賢臣彭

咸而投水而死”可知,在“《亂》日"部分,屈原“離”憂而不得,卻

仍掛懷國家政治,要以古代賢臣為榜樣,投水而死,這也是其責任感

的體現(xiàn)。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樓夢》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藍本。世人往往把創(chuàng)造看作空中

樓閣,而把寫實看作模擬,卻不曉得想象中的空中樓閣也有過去經驗

作為藍本,若真離棄一切的經驗,心靈便無從活動了?!都t樓夢》作

者的手段是寫生。在逼近真事真情這點特殊風格外,實事求是這個態(tài)

度又引出第二個特色來。我們的民眾向來是以團圓為美的,無論哪種

戲劇小說,莫不以大團圓為全篇精彩之處?!都t樓夢》作者則不然,

他的材料全是實事,不能任意顛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

讀者了:《紅樓夢》是悲劇。

《紅樓夢》的不落窠臼,在我們文藝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

為《紅樓夢》

作者的第一大本領,只是肯說老實話,《紅樓夢》看上去平淡,

卻成為我們中國過去文藝界中的一部奇書。

《紅樓夢》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動,握筆作文,發(fā)泄者多,含

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悅俗目,不可以當賞鑒?!都t樓夢》纏綿徘惻

的文風恰與之相反,初看時覺似淡的,沒有什么絕倫超群的地方,再

看幾遍漸漸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謂百讀不厭的文章,大都有真摯的情感,深隱地含蓄著,非與

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處所在。作者亦只預備藏之名山,或竟覆

了醬甑,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隱秘,只是世上一

般淺人自己忽略了C

發(fā)于憤怒的文章容易發(fā)泄,發(fā)于哀思的呢,比較容易含蓄,這是

情調的差別,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說發(fā)于憤怒的沒有好文章,并

且哀思與憤怒有時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較上立論,含怒氣的文字容易

一覽而盡,積哀思的可以漸漸引人入勝,所以風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

一點?!端疂G傳》與《紅樓夢》的兩位作者,都是文藝上的天才,中

間才性的優(yōu)劣是很難說的:不過我們看《水滸傳》,在許多地方覺得

有些過火似的,看《紅樓夢》雖不滿人意的地方也有,卻又較讀《水

滸傳》的不滿少了些。換句話說,《紅樓夢》的風格比較溫厚,《水滸

傳》則鋒芒畢露了。這個區(qū)別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優(yōu)劣,只在寫書的

動機不同。

(摘編自俞平伯《研究》)

材料二:

《紅樓夢》的風格是什么呢?要準確地把握它,《紅樓夢》開卷

第一回的“出則”中有兩處說話,可以說是探索此問題的一把鑰匙。

一是“出則”劈頭的第一句話,也是《紅樓夢》的第一句話:列

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

二是“出則”結束時的一首詩,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書中人

物身份寫的)第一首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一頭一尾的兩次說話,其實都是強調一個意思,即告訴讀者,

《紅樓夢》表面

上看來似乎有許多“荒唐”的東西,但實際上是一部很有“趣味

”的書,只是這種“味”不是僅從表面文字一覽就可領略到的,而必

須“細按”,認真索“解”,才能獲得。作者同時表示擔心的是讀者不

能“解其中味、

《紅樓夢》的風格也就是含蓄。因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

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須“細按”“熟思”,才能獲得。

《紅樓夢》的含蓄風格,反映在書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的,大的

如它原來的書名“石頭記”,以及人物如薛寶釵等形象的塑造、許多

大事件如元妃省親等的描述,都是寫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個小情

節(jié)、人物的一句對話、一個燈謎、一個酒令、一首小詩以至一個戲目、

一個人名等,也處處都含蓄有“味

《紅樓夢》含蓄風格的形成,則特別與時代和作家的身世有著十

分直接的聯(lián)系,而這兩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乾、嘉以后考據學之大盛,

實際上可以看成是整個學術界的一種沉默,一些進步的政治、學術思

想,竟也要借助別的形式來表現(xiàn)。清初以來,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現(xiàn)實

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種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

同樣生活在這個時代,而且還有他自身經歷的特殊原因,他以一個罪

人之孥的身份,要寫這樣一部“石頭”都忍不住要說話的長篇巨著,

很難設想他能超出這種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

蓄筆墨呢所以《紅樓夢》的含蓄風格,乃是歷史的必然產物。

從這個意義來說,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將真事隱去”,“用假

語村言,敷衍出來”,乃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沒有因此而

受束縛,相反,他以嫻熟的技巧,得心應手地駕馭了這種手法,充分

發(fā)揮了它的特點,因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紅樓夢》的含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面看來“雖近荒唐”,

而“細按則深有趣味:也就是說,它的含蓄并不晦澀難懂,令人看

后摸不著頭腦。它就像一個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盡,因而屢讀不

厭。《紅樓夢》以外的小說,恐怕找不出一個這樣的例子來。就拿與

《紅樓夢》有許多相似之處的《金瓶梅》夾說吧,它寫的也是一個家

族的敗落,也反映了十分廣闊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但

讀它很難產生那種思一讀再讀的興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種可

以使人細細咀嚼而感到余味無窮的細節(jié)。

(摘編自曾揚華《引論》)

1.下列對材衿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紅樓夢》所寫的人、事都是以過去經驗作為藍本,經過作家

的心靈創(chuàng)造、想象而來的。

B.《紅樓夢》是一部奇書,《紅樓夢》這類書的作者并不刻意隱

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紅樓夢》含蓄風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據

學,整個學術界一片沉默。

D.《紅樓夢》《金瓶梅》都寫了家族敗落,反映了廣闊的生活,

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可咀嚼出無窮余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看一兩遍肯定是不夠的,要多看幾遍,看得越熟,,

趣味越多,體會越多,收獲越多。

B.民眾向來以大團圓為美,而曹雪芹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

的創(chuàng)造精心設計了悲劇結局。

C.《水滸傳》在許多地方是過火了一些,不及《紅樓夢》溫厚,

根本原因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機不同。

D.因特定時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將真

事隱去”,不得已“用假語村言,敷衍出來”。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紅樓夢》"含蓄風格”

的一項是()(3分)

A.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所見的寫妙玉的判詞:“欲潔何

曾潔,云空未必空c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J

B.第八回,薛寶釵出場:“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

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p>

C.第七十五回,中秋賞月,賈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詩。

看了賈蘭的詩,賈政“喜

不自勝”;寶玉作完,賈政看了卻只是“點頭不語二

D.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氣之際聲聲叫著:“寶玉,寶玉,你好……

"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

4.請說說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5.材料一中說“發(fā)于憤怒的文章容易發(fā)泄,發(fā)于哀思的呢,比

較容易含蓄”。請以你的閱讀積累,列舉兩例簡要說明發(fā)于哀思的作

品是如何“含蓄”的。(6分)

【答案】

1.A2.B3.B

4.①提出論述的話題,明確論述的中心:《紅樓夢》的風格是含

蓄。②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則”中的兩處說話切入,擺事實,得出結

論,很有說服力。

5.示例:①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下片

記夢,虛實結合,寫夢中與亡妻相見。“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

言”更顯得沉痛,此時無聲勝有聲,詞人用“無言”含蓄地表達了這

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亡妻的哀悼與思念。

②如《項脊軒志》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蓋矣”,作者想念妻子而觸及與妻子有一定關系的物,睹物懷

人,引發(fā)了對往事的傷懷,含蓄地表達了對妻子的深切思念,言有盡

而意無窮。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

B.“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錯,原文為“他們不深求世人的知遇”,

并非完全不想被世人知遇。

C."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據學,整個學術界一片沉默”

錯,根據材料二中“乾、嘉以后考據學之大盛,實際上可以看成是整

個學術界的一種沉默,一些進步的政治、學術思想,竟也要借助別的

形式來表現(xiàn)。清初以來,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現(xiàn)實黑暗的作品,都不得

不采用各種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可知,“乾、嘉之后盛行考據學”

并不是《紅樓夢》含蓄風格形成的真正“外因”,“乾、嘉之后盛行考

據學”的背后是清朝當時大興文字獄。

D.“因而可咀嚼出無窮余味”錯,根據材料二“《金瓶梅》來說

吧……但讀它很難產生那種想一讀再讀的興致……缺少那種可以使

人細細咀嚼而感到余味無窮的細節(jié)”,作

者認為《金瓶梅》缺少使人細細咀嚼而感到余味無窮的細節(jié)。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曹雪芹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創(chuàng)造精心設計了悲劇結局

”錯,根據材料一中的“他的材料全是實事,不能任意顛倒改造,于

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讀者了:《紅樓夢》是悲劇“可知,曹雪芹

是為了尊重事實,不得巳打破窠臼的。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A.這個判詞暗示了妙玉的可悲命運。

B.只是對薛寶釵的肖像描寫和性格上的點評,不能體現(xiàn)“含蓄風

格"。

C.“賈政看了卻只是‘點頭不語,”,這里留下空白,供讀者自己

體會。

D.“你好……”含有多重意蘊,讀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①結合“《紅樓夢》的風格是什么呢?要準確地把握它”“《紅樓

夢》的風格也就是含蓄”可知,提出論述的話題,明確論述的中心:

《紅樓夢》的風格是含蓄。

②結合“《紅樓夢》開卷第一回的‘出則'中有兩處說話,可以

說是探索此問題的一把鑰匙”“一是‘出則'劈頭的第一句話……"

二是‘出則'結束時的一首詩……”可知,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則”

中的兩處說話切入,擺事實,得出結論。增強說服力。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本題列舉“含蓄”表達哀思的作品簡要分析即可。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下片的頭五句,才

入了題開始記夢,后面虛實結合,寫夢中與亡妻相見?!耙箒碛膲艉?/p>

還鄉(xiāng)。"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xiāng),在那個

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為“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

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別后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

淚水傾盈。“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于此。詞人用“無言”

含蓄地表達了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

限凄涼,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亡妻的哀悼與思念。

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結尾不直接表達思念妻子,而是以景

結情,觸及與妻子有一定關系的物,即枇杷樹,睹物懷人,而物是人

非,從而引發(fā)了對往事的傷懷,含蓄地表達了對妻子的深切思念,言

有盡而意無窮。

三、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除夕晚上,非遺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視春晚開場不久,歌手

譚維維、賴多俐與廈門市南樂團、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市南音傳承中

心攜手,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了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鳥歸巢》,立刻點燃全

場,并迅速在網上引發(fā)了熱議?!栋嬴B歸巢》全曲由黃昏意象構筑,

變化豐富,曲中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群鴉投林時的鳥啼聲,以吐音表

現(xiàn)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配合妙曼的曲詞,勾勒出一幅異彩紛呈的生

動景象。

南音,源自隋唐宮廷燕樂,是隨著中原人南遷入閩的中原古樂與

閩地民間音樂融合而成的古老樂種,2009年10月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

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音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徐

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由曲項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種樂器

伴奏,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演唱

時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演唱者執(zhí)拍板相和而唱。依照古例必先

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內容,一人唱完把拍

板恭敬地遞給第二人,逐首接連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譜結束。

追溯這絕世之音的歷史淵源,會發(fā)現(xiàn)與成都有著深厚的聯(lián)結一一

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泉州與成都,一個處在東南一角,一個

位于西南一方。孟昶最遠也只到過開封汴梁,他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

的始祖?

作為后蜀王,孟昶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他“善彈,好屬文,尤工

聲曲、孟昶每次創(chuàng)作新詞,都要譜成樂曲,一首新曲剛譜成,六宮

就會傳唱開來,編成舞蹈。由孟昶令趙崇祚整理的《花間集》,不但

是中國詞史上首部詞總集,也是唯一傳世的燕

樂歌詞集。南音的前期基礎是燕樂,倡導燕樂的孟昶被推崇為南

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據傳,宋滅蜀國后,孟昶與花蕊夫人二人被

押往汴京,其精心培養(yǎng)的后蜀宮廷樂師139人進入宋初建立的教坊,

成為傳承盛唐和五代音樂的中堅力量。宋朝南遷以后,很多文人與樂

師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

能就是在此時承接了來自蜀地的音樂,逐步將其融入當?shù)氐囊魳凤L格

當中,南音由此逐漸成形。

(摘編自新聞《兔年央視春晚里的天府文化:一曲南音追溯始祖

來自成都》)

材料二:

泉州南音,古稱“^管”,亦稱“南管”南樂““郎君唱”等,廣泛

流傳于我國閩南、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國家的華人聚居區(qū)。南音是

活態(tài)傳承至今最古老的樂種之一,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其脫胎于隋唐時

期的宮廷音樂,后隨歷史上中原人口的東移南遷,從中原腹地一路流

播至東南沿海一隅,乃至漂洋過海,扎根于上述地區(qū)。

不同于其他的樂種,南音^友們有自己敬奉的樂神祖師一一孟昶

郎君,并且每年都會舉行春祭、秋祭兩次郎君祭。孟昶如何成為南音

祖師的問題,陳燕婷研究員曾對一些學者的相關論述進行梳理,并歸

納了三點原因:“其一,孟昶精通音律;其二,五代西蜀'曲子詞'

音樂被當作泉州南音之發(fā)端,而他對‘曲子詞'音樂有一定貢獻;其

三,西蜀樂工被選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將西蜀宮廷音樂及對孟昶的

崇拜帶入泉州根據以上觀點,或可提出一個猜想:是否南音^友

們對孟昶郎君的崇拜,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前后蜀宮廷音樂對泉州東玄

管的影響?根據呂錘寬教授“南管音樂,當屬純音樂型態(tài)或清樂大曲

的遺緒”,我們可以得出如此推論: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后蜀宮廷音樂

與今天的泉州管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管歷史流播中

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

前后蜀宮廷音樂“承唐啟宋”,一方面體現(xiàn)在唐宋史籍的記載中,

《資治通鑒》載“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

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唐王室先后兩次到蜀地避難,

又因蜀地當時經濟富庶、社會安定,大量官宦、文人以及樂工隨之相

繼涌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后來前后蜀宮廷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宋史》載:“宋初循舊制,凡四部。其后平荊南,得樂工三十二人;

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边@139人或許還不是前后蜀樂工的全

部。如此龐大的數(shù)量,可見當時教坊的規(guī)模之大。這無疑體現(xiàn)了蜀地

王公貴族們奢靡的生活,以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而如此大量的樂工,

可能也會在繼承唐代宮廷音樂的同時,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對

后世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

前后蜀宮廷音樂“承唐啟宋”,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前后蜀宙廷音樂

的形象遺存中。1942年,成都前蜀王建墓出土一座帶有樂舞浮雕的

石棺床;2011年,成都后蜀趙廷隱墓出土20余件樂舞伎俑。通過將

兩處前后蜀時期墓葬中的伎樂與《隋書》《新唐書》《宋史》中的音樂

比對(見圖表),從所用樂器可以發(fā)現(xiàn),①;②O

琵琶拍板笛簞簫排簫箏豎箜篌笙貝銅錢簇吹葉羯

鼓雞婁鼓發(fā)鼓答臘鼓毛員鼓正鼓齊鼓和鼓五弦都縣鼓腰

鼓侯提鼓鼓槨鼓方響

隋書VV

V

新唐書VVVVVVVVVVVVVV

VVVV

王建墓VVVVVVVVVVVVV

VVV

趙廷隱墓VVVVVV

宋史VVVVVVVV

(摘編自陳宇峰、陳丹曦《泉州南音與前后蜀宮廷音樂關系初探》)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3分)

A.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鳥歸巢》原是用標準泉州方言古語來演

唱,其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

B.南音是活態(tài)傳承至今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列入人類非遺代

表作名錄,堪稱音樂史上的活化石。

C.隨著中原人口的東移南遷,南音流播至我國閩南及港澳臺地

區(qū),又遠播東南亞國家華人聚居區(qū)。

D.南音與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后蜀宮廷音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

對當今音樂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

2.下列對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則材料都談到南音與隋唐宮廷音樂之間的源流關系,并追

溯了其流變過程。

B.材料一由當下社會熱點人手,具有新聞的時效性,又對南音

作了深度的追蹤報道。

C.材料二引用了詳實的歷史與考古奧料,對南音的介紹相比于

材料一更具知識性C

D.兩則材料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追溯南音的歷史淵源,材料

二側重談南音的流播。

3.下列各項不屬于孟昶被奉為南音始祖原因的一項是()(3

分)

A.孟昶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他“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

B.孟昶令趙崇祚整理《花間集》,它是唯一傳世的燕樂歌詞集。

C.孟昶任用避亂的唐朝貴族,修舉故事,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D.孟昶培養(yǎng)的后蜀宮廷樂師進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為中堅力量。

4.請結合材料,按朝代順序概括南音的形成過程。(4分)

5.請在材料二結尾橫線處填寫兩條結論性語句。(6分)

【答案】

1.D2.D3.C

4.①隋唐宮廷音樂為起源;②前后蜀宮廷音樂為過渡;③宋代

教坊音樂進一步發(fā)展;④宋以后隨東移南遷與閩地民間音樂融合,最

終形成南音。

5.①前后蜀宮廷樂,沿襲了隋唐音樂的大部分樂器,體現(xiàn)上承

隋唐的特點;②前后蜀宮廷音樂新增的部分樂器在宋代獲得沿用,體

現(xiàn)下啟兩宋的特點C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至為重要的影響“錯。原文材料二中“對后世產生不可小覷

的影響”說得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后蜀宮廷音樂對于“啟宋”的影

響,南音對于當今音樂的影響“至為重要”屬于過度推斷。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材料二側重談南音的流播”錯,材料二側重談南音與前后蜀

宮廷音樂關系。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選項所述與音樂關涉不大,不能作為孟昶被奉為南音始祖的原

因。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為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結合材料一“南音,源自隋唐宮廷燕樂”可知,隋唐宮廷音樂為

起源;

結合材料二“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后蜀宮廷音樂與今天的泉州^管

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管歷史流播中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

可知,前后蜀宮廷音樂為過渡;

結合材料二“西蜀樂工被選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將西蜀宮廷音

樂及對孟昶的崇拜帶入泉州”當時教坊的規(guī)模之大。這無疑體現(xiàn)了蜀

地王公貴族們奢靡的生活,以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可知,宋代教

坊音樂進一步發(fā)展;

結合材料一“宋朝南遷以后,很多文人與樂師都在南方落地,而

泉州作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時承接了

來自蜀地的音樂,逐步將其融入當?shù)氐囊魳凤L格當中,南音由此逐漸

成形”可知,宋以后隨東移南遷與閩地民間音樂融合,最終形成南音。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中說“前后蜀宮廷音樂‘承唐啟宋

通過前后蜀時期墓葬中的伎樂與《隋書》《新唐書》《宋史》中的

音樂比對,從所用樂器可以發(fā)現(xiàn),前后蜀王王建墓和趙廷隱墓中出土

的樂器,沿襲了隋唐音樂的大部分樂器,可見體現(xiàn)上承隋唐的特點;

而《宋史》中記載的“拍板”在隋唐時期并沒有記載,“羯鼓”也

只在《隋書》中有記載,而在前后蜀王墓中出土,可見,前后蜀宮廷

音樂新增的部分樂器在宋代獲得沿用,體現(xiàn)下啟兩宋的特點。

四、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知人論世”這個命題提出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啟發(fā)我們想象一

些解釋學的正常話題,而且在于它啟發(fā)我們思考一些解釋學的非正常

話題?,F(xiàn)在我們想象一下,遠離“知人”“論世”狀態(tài)下理解文本是否

可能孟子說,“交反”的前提是這位被友者是個“善士”,而判斷作者

是不是善士先可以通過誦讀他的作品,但這不夠,還得知其人,這也

還不夠,還得研究他所處的“時世也就是說,作品中所提供的信

息是不可靠的,或者不全面的,因而必須通過“知人”論世”作進一

步的補充論證。應該說,在這種特定的需求下,理解和確證詩書中的

內容,的確需要進一步了解作者的“身處”、需要進一步研究作者所

處的“時世然而,文本的創(chuàng)造雖然脫胎于某種事件、特定社會環(huán)

境,但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它就有了獨立性,就有了普遍意義。這就

是文本所蘊涵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這對讀者是

有價值的,但這與作者是不是“如此"沒有什么關聯(lián)。由此,文本的

意義一旦創(chuàng)作之后,與創(chuàng)作者便是若即若離的,其即其離取決于研究

者對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僅僅是滿足藝術上的需求、滿足某種共

同的意義需求,那就是“離”;如果研究者想對文本的內容和性質、

文本的來源和特點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對作者何以創(chuàng)作這種文本的緣

由進行探索,那就是“即司馬遷感嘆對孔子“雖不能至,心向往

之”,他根

據文本去想象作者,沒有人懷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這種想象之

所以存在、可靠,是因為它的“公式性”,即對每個作者我們都可以通

過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屬于“身處”和“時世”了,而屬于觀念的

邏輯,屬于人文的理想,屬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們進一步說,

文本的研究與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圍,無疑有其解釋學意義,

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們才能“知其所

以不然”。換言之,社會歷史的解釋只能滿足我們的知識欲望,哲學

的解釋才能滿足我們價值的欲望。在解釋文本實踐中,離開“知人”

和“論世”,并不是離經背道、亳無收效的行為,尤其不是缺乏創(chuàng)造的

行為。

(摘編自李承貴《“知人論世”:作為一種解釋學命題的考察》)

材料二:

“知人論世”說原是孟子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命題:“以友天下之善

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北疽馐且吧杏讯陀^上還是道出了理解作

品的一種方法。它極大地拓開了人們的思維空間,為說詩提供了一個

重要法門。

先說“知人:這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詩歌的作者,亦即詩人。

這里的“人”有其復合內涵,主要包括兩層意義:一是作為社會的人,

他的生活經歷、政治遭遇(窮通出處)、思想崇尚,乃至籍里、家世、

交游等,都在研究的范圍之內;二是作為詩家的“人”,還必須加上

若干特定的主觀條件,如創(chuàng)作才能、個性氣質、文學修養(yǎng)、審美情趣

等因素,甚至涉及有關的客觀條件,如師承、流派等,也都應當列入

研究的內容。對這兩層意義作全面的研究、了解,恐怕才能算得上“知

”其“全人全

再說“論世”?!笆馈?,指時代,這是詩人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的統(tǒng)

一體,也有其復合的內涵。從廣義說,可以包括一定時期、一定范圍

的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從狹義說,僅指其中的社會。而社會的涵蓋

面已相當寬廣,諸如政治上的治亂、經濟上的興衰,階級斗爭狀況、

下層社會面貌,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學術風氣、風俗習慣,等

等。我們不能要求古代詩論家在“論世”時對社會作全方位、多角度

的考察,哪怕是面對他們的現(xiàn)實社會,如果面對往古社會一一歷史,

自然就更隔一層

To

作為方法論,“知人論世”說正確地指明了通向理解、把握詩歌

作品的兩個視角,其所以在古代詩歌欣賞中具有歷久不衰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它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嚴格地說,“知人論

世”只是對詩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這樣的外部

研究可以為內部研究拓寬思路,提供信息,有時還可以找到探幽折微

的窗口,但它不能也不應該代替內部的研究。忽視詩歌藝術表現(xiàn)的特

點以及審美特質,機械地搬用“知人論世”之法,也必然走向荒謬。

魯迅先生早就深刻地指出:“世界有所謂‘就事論事’的方法,

現(xiàn)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

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p>

如此說來,“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

“人"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恐怕是這種

傳統(tǒng)的方法在今后的詩歌欣賞中最佳的選擇。

(摘編自王文龍《“知人論世”與古代詩歌欣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

們閱讀和解釋文學作品。

B.文學作品所呈現(xiàn)的某些內容,可能會與一些具體事件、特定

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聯(lián)C

C.作為解讀詩歌的方法論,“知人論世”中的“知人”指研究、

了解和理解詩歌的作者。

D.“知人論世”在古代詩歌欣賞中經不久衰,主要因為此方法注

重對作品的內部研究。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繞“知人論世”,材料二比材料一所談論的文學體裁更具體,

主要是從古代詩歌欣賞角度論述。

B.離開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作者本人的具體情況,單純從作品本

身出發(fā)去解釋,不應該受到排斥。

C.材料二引用魯迅的名言,主要是為了闡述“知人論世”的重要

作用,號召人們合

理使用這種方法。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證時,語言表達能夠限定范圍,合乎邏

輯,非常有分寸感,有說服力。

3.下列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最切合材料二所提倡的一項是

()(3分)

A.綜合:關注作品、作者及其時代將征并結合讀者對作品木體

的研究。

B.索隱:從書中的只言片語中探究出些情節(jié)之外的某些“微言

大義二

C.評點:閱讀作品時,偶有所感,便寫在書頭、行間、章回后。

D.考證:偏重于史料的發(fā)掘、整理、推論。

4.請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5.有讀者將《紅樓夢》與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完全聯(lián)系起來,得

出結論說一部《紅樓夢》就是曹家興衰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6分)

【答案】1.D2.C3.A

4.①首先由“知人論世”的本意“尚友”引出本文的觀點:“知

人論世”客觀上也是欣賞詩歌的一個重要法門。

②然后從“知人”“論世”兩個方面對其內涵進行闡述,認為“知

人”主要包括作為社會的人和作為詩家的“人”的兩層意義,“論世”

有廣義說和狹義說兩個方面。

③接著指出了“知人論世”只是對詩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

作品研究本身的缺陷。

④最后引用魯迅的話得出結論:“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

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關系

或內在聯(lián)系,才是今后詩歌欣賞中最佳的選擇。

5.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

①文本的創(chuàng)造雖然脫胎于某種事件、特定社會環(huán)境,但一旦創(chuàng)造

出來之后,它就有了獨立性,就有了普遍意義,這與作者是不是“如

此“沒有什么關聯(lián)。所以《紅樓夢》與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沒有什么關

聯(lián),不能說《紅樓夢》就是曹家興衰史。

②如果對文本的研究與理解,限定在“知人論世”的范圍,無疑

有其片面性,會落入“世”的窠臼。讀者將《紅樓夢》與作者曹雪芹

的身世完全聯(lián)系起來,認為《紅

樓夢》就是曹家興衰史太過片面。

③機械地搬用"知人論世”之法而忽視詩歌藝術表現(xiàn)的特點以及

審美特質,會走向荒謬.讀者機械地搬用“知人論世”之法,而忽視

《紅樓夢》的藝術表現(xiàn)的特點以及審美特質,認為一部《紅樓夢》就

是曹家興衰史過于絕對了。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內部研究”錯,應該是“外部研究”,原文是“‘知人論世'

只是對詩歌作品的外部研究工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主要是為了闡述‘知人論世’的重要作用,號召人們合理使

用這種方法”錯,根據原文“如此說來,‘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

緊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

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恐怕是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在今后的詩歌欣賞中最佳的

選擇”可知,引用魯迅的名言是為了指出今后欣賞詩歌的最佳選擇,

即“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世

”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所提倡的欣賞詩歌的最佳選擇,即“知人論世”與作品本

體研究緊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

對應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和A項所說的關注作品、作者及其時代特征并

結合讀者對作品本體的研究觀點一致。

故選A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部分,由“'知人論世'說原是孟子提出的一個著名

的命題"本意是要‘尚友',客觀上還是道出了理解作品的一種方法。

它極大地拓開了人們的思維空間,為說詩提供了一個重要法門”可知,

第一段先提出觀點,由“知人論世”的本意“尚友”引出本文的觀點:

“知人論世”客觀上也是欣賞詩歌的一個重要法門。

第二三兩段是第二部分,由“先說‘知人'。這就是研究、了解

和理解詩歌的作者,亦即詩人。這里的‘人'有其復合內涵,主要包

括兩層意義:一是作為社會的人……二是作為詩家的'人“再說'論

世'。“世”,指時代,這是詩人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的統(tǒng)一體,也有其

復合的內涵。從廣義說,可以包括一定時期、一定范圍的社會和自然

兩個方面;從狹義說,僅指其中的社會”可知,第二部分是分析問題,

從“知人”論世”兩個方面對其內涵進行闡述,指出“知人”主要包括

作為社會的人和作為詩家的“人”的兩層意義,“論世”有廣義說和狹

義說兩個方面。

第四段是第三部分,由“但嚴格地說,‘知人論世'只是對詩歌

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J“但它不能也不應該代替內

部的研究。忽視詩歌藝術表現(xiàn)的特點以及審美特質,機械地搬用“知

人論世”之法,也必然走向荒謬”可知,第三部分指出問題,指出了

“知人論世”只是對詩歌作品的外部研究,而不是作品研究本身的缺

陷。

最后一段是第四部分,由“魯迅先生早就深刻地指出……”“如

此說來,‘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

'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恐怕是這種傳統(tǒng)

的方法在今后的詩歌欣賞中最佳的選擇”可知,最后一段解決問題,

指出正確的詩歌欣賞方法,就是“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

合,并準確地把握住“人”世”這兩方面同作品的某種對應關系或內

在聯(lián)系。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文本的創(chuàng)造雖然脫胎于某種事件、特定社會環(huán)境,但

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它就有了獨立性,就有了普遍意義。這就是文本

所蘊涵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這對讀者是有價值

的,但這與作者是不是‘如此'沒有什么關聯(lián)”可知,文本的創(chuàng)造雖

然脫胎于某種事件、特定社會環(huán)境,但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它

就有了獨立性,就有了普遍意義,這句作者是不是“如此”沒有

什么關聯(lián)。也就是說《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可能與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有關

聯(lián),但《紅樓夢》這部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它就有了獨立性和普遍意

義,與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沒有什么關聯(lián)了,所以不能說《紅樓夢》就

是曹家興衰史。

由材料一“文本的研究與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圍,無疑

有其解釋學意義,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