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下學期南京高二語文期中典型卷1一.選擇題(共11小題,滿分22分,每小題2分)1.(2分)下列對于句中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用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出人:超出一般人③圣人無常師常:一般的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齒:提到⑤而聞?wù)哒谜茫赫蔑@⑥而絕江河絕:橫渡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2.(2分)下列選項中,和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2分)對下列各句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契闊談譙,心念舊恩。(久別重逢,歡飲暢談,心中顧念著舊日的友情。)②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我想因為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③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于是吩咐擺酒,讓她快速彈奏幾個曲子。)④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圣人沒有平常的老師,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些人請教過學問。)⑤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日。(蘇軾容色憂愁凄愴,整好衣襟坐在高處向客人問道。)A.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⑦4.(2分)下列對課文中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肚f子》是他和門人以及后學所著,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游》居《莊子?內(nèi)篇》之首,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B.月相紀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計時單位,一旬是十天。《逍遙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還可以指十歲,如“年過六旬”,就是60多歲。 D.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為八尺。其他長度單位還有咫、尺、尋、常等,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薄?.(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的線索是()A.“我”的情感發(fā)展脈絡(luò)。 B.“我”的人生道路。 C.大堰河的人生歷程。 D.大堰河對“我”的愛。6.(2分)下列對課文中語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再說皇上現(xiàn)在年紀老,法令沒有定規(guī),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就有幾十家。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如果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提供他們?nèi)鄙俚奈镔Y。 C.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深遠。 D.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特意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非常的變故。7.(2分)下列對詩歌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投長沙裴侍郎》是一首干謁詩,題目中“投”是“投贈”之意,裴侍郎是詩歌投贈的對象,他當時曾任禮部侍郎,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副部長。 B.《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題目中“早秋”,點名季節(jié);“過”是造訪的意思,交代主要事件;“龍武李將軍書齋”,點明拜訪的地點。 C.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D.比擬,是一種修辭手法,包括比喻和擬人,可以使描繪形象生動,表意更加豐富。8.(2分)下面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通稱。雜劇的構(gòu)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個楔子。 B.蘇軾和辛棄疾是宋詞豪放派的領(lǐng)袖,李清照則是婉約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 C.關(guān)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馬致遠、湯顯祖、白樸一起稱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他享譽世界的四大悲劇是《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9.(2分)關(guān)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A.班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短K武傳》選《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B.《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收錄了春秋中葉到戰(zhàn)國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C.《阿Q正傳》選自小說集《故事新編》,作者魯迅。小說寫出了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勾勒出阿Q以“精神勝利法”為中心的性格特征。 D.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創(chuàng)作了《龍須溝》、《茶館》等優(yōu)秀話劇,以及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10.(2分)下列對《紅燭》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紅燭》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它是聞一多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體現(xiàn)了詩人數(shù)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 B.紅燭要用微弱的光和熱照亮險惡的前途,燒破世人的迷夢。詩人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獻身精神。 C.《紅燭》注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yōu)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D.《紅燭》采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后照應(yīng),每節(jié)中詩句相對整齊,體現(xiàn)出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11.(2分)下列對本詩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為農(nóng)事詩,描述搶收麥子的勞作情景,也表現(xiàn)了宋代士子親歷農(nóng)桑的行為。 B.蘇轍雖年老體邁,不事農(nóng)作,農(nóng)忙時節(jié),也心疼諸孫們的辛苦勞作,做炊餅沽酒等力所能及之事。 C.文章頷聯(lián)采用對比、先揚后抑的手法寫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字里行間充滿著鄉(xiāng)村勞作氣息。 D.這首詩對仗工整,率真自然,饒有興趣,我們能體會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感受到勞動的歡樂與情趣。二.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滿分35分)12.(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fā)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yǎng),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其好之篤,學之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顏子之與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蛟唬骸笆ト耍咭?。今謂可學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灾?,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則生而知也,孟子則學而知也。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也。”(節(jié)選自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之門,其徒三千徒:弟子,學生B.出處語默必于是出處:來源,根據(jù)C.動容周旋中禮中:合乎,符合D.其有稽乎稽:查考,考證(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B.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C.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D.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藝,指《詩》《書》《禮》《樂》《易》《論語》,與《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所指相同。B.五行,陰陽五行是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的運行和變化所構(gòu)成。C.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來指人格高尚的人,《勸學》一文中是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D.湯、武,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商湯是夏朝商國的君主,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周文王第二個兒子。(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圣人境界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的,而為學之道的核心是正心養(yǎng)性。B.作者認為有覺悟的人能用情感來引導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生邪僻之心。C.作者認為顏子沒有達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他只能謹守,還不能達到化境。D.作者認為不修本性而追求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的人,少有學得圣人之道的。(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②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13.(8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登樓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①浮云變古今。北極②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③。[注]①玉壘:玉壘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縣之間。②北極:北極星。這里比喻唐王朝。③梁甫吟:《梁甫吟》為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提挈全篇,寫繁花觸目,令人黯然心傷,以哀景寫哀情,抒寫流離之感。B.頸聯(lián)主要寫國家戰(zhàn)事,詞嚴義正,浩氣凜然,于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C.尾聯(lián)懷古中含有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意,寄托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的情思。D.全詩語言凝練,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勢雄壯,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2)本詩營造了雄渾壯闊的意境,請結(jié)合詩的頷聯(lián)簡要分析。14.(12分)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張溥《五人墓碑記》)(2)亦以明死生之大,。(張溥《五人墓碑記》)(3),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4)憂懈怠,。(魏徵《諫太宗十思疏》)(5)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6)吾所以為此者,。(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7),大禮不辭小讓。(司馬遷《鴻門宴》)(8)句有可削,;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劉勰)三.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7分,每小題17分)15.(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guān)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jié)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jié)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diào)“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喬木生夏涼。(韋應(yīng)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zhuǎn)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shù)?。尤其是韋應(yīng)物的“喬木生夏涼”,若改為“喬樹生夏涼”,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yīng)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yīng)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guān),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guān)。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jié)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shù)形象是要根據(jù)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摘編陳友琴《溫故集》)材料二: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xiàn)象,林先生認為關(guān)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xiàn)代人的聯(lián)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門、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chǎn)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澳尽迸c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梢姟澳尽币部梢允浅錆M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摘編自李?!兑舱f“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的觀點是片面的。B.材料一認為,用了“木”字的詩句也能描繪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樹”字之后,便消減了那種“密密層層”的“綠化之美”。C.材料二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材料”等,這是現(xiàn)代人的聯(lián)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卻并不如此。D.材料二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觀點,先立后破,破立結(jié)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證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認為“木”有時指夏季“枝繁葉茂”的樹,因此,“木”與秋天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B.材料一和材料二為了充分論述林庚先生觀點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C.材料一和材料二開頭都談到《說“木葉”》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認為林庚先生的說法不恰當,這啟發(fā)我們鑒賞詩歌時對相同意象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分析。(3)下列各項中,能體現(xiàn)“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的一項是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C.群木晝陰靜,北窗涼氣多。(韋應(yīng)物《夏景園廬》)D.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4)簡述材料一的主要觀點。(5)兩則材料認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四.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6分,每小題16分)16.(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歡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稱穆鳳貞女士,也愿意別人這樣叫她。她丈夫很有錢,她老實不客氣地花著;花完他的錢,而被人稱穆女士,她就覺得自己是個獨立的女子,并不專指著丈夫吃飯。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說別的,就先拿上下汽車說,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個集會沒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沒有她?換個人,那么兩條胖腿就夠累個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獻給社會的;那兩條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設(shè)法帶到汽車里去。她永遠心疼著自己,可是更愛別人,她是為救世而來的。穆女士還沒起床,丫鬟自由進來回話。她囑咐過自由們不止一次了:她沒起來,不準進來回話。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沒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燈向自由扔去,可是覺得自由還不如桌燈值錢,所以沒扔?!白杂桑覈诟滥愣嗌倩亓?!”穆女士看看鐘,快九點了,她消了點氣,是喜歡自己能一氣睡到九點,身體定然不錯;她得為社會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長時間的睡眠?!安皇牵?,女士!”自由想解釋一下。“說,有什么事!別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見女士?!薄澳膫€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還會說話呀!‘老師方先生。”“他又怎樣了?”“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難過?!安挥谜f,又是要錢!”穆女士從枕頭底下摸出小皮夾來:“去,給他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著錢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愛放好洗澡水?!弊杂勺叱鋈ズ?,穆女士又想起來:方先生家里落了喪事,二少爺怎么辦呢?無緣無故的死哪門子人,又叫少爺?shù)没膹U好幾天的學!穆女士是極注意子女教育的?!白杂?,開飯!”她賭氣似的大喊。穆女士的早飯很簡單;一大盤火腿蛋,兩塊黃油面包,草果果醬,一杯加乳咖啡。吃著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來。方先生教二少爺讀書,一月拿二十塊錢,不算少。不過,方先生到底可憐,她得設(shè)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廚子把雞蛋給方先生送十個去;囑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著吃!”穆女士咂摸著咖啡的回味,想象著方先生吃過嫩雞蛋必能健康起來,足以抵抗得住喪妻的悲苦。繼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給他兩頓飯,那可就得少給他幾塊錢。他少得幾塊錢,可是吃得舒服呢。她總是給別人想得這樣周到;不由她,慣了。她永遠體諒人憐愛人,可是誰體諒她憐愛她呢?想到這兒,她覺得生命是個空虛的東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實,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覺到快活與自己的價值,她到書房去看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書馮女士已在書房等了一點多鐘了。馮女士才二十三歲,長得不算難看,一月掙十二塊錢。穆女士的交際多么廣,做她的秘書當然能有機會遇上闊人;假如嫁個闊人,一輩子有吃有喝,豈不比現(xiàn)在掙五六十塊錢強?穆女士為別人打算老是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遠。見了馮女士,穆女士嘆了口氣:“哎!今兒個有什么事?說吧!”她倒在個大椅子上。馮女士把記事簿早已預(yù)備好了:“穆女士,盲啞學校展覽會,十時二十分開會;十一點十分,婦女協(xié)會,您主席;十二點,張家婚禮;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嘆了口氣,“張家的賀禮送過去沒有?”“已經(jīng)送過去了,一對鮮花籃,二十八塊錢,很體面。”“啊,二十八塊的禮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幾件事?”“五個會呢!”“甭告訴我,我記不住。等我由張家回來再說吧?!蹦屡坎幌肴ッW校,可是又怕展覽會相片上沒有自己,怪不合適。她決定晚去一會兒,正趕上照像才好。這么決定了,她很想和馮女士再說幾句,倒不是因為馮女士有什么可愛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覺得空虛,愿意說點什么……解解悶兒。她想起方先生來:“馮,方先生的妻子過去了,我給他送了二十塊錢去,和十個雞蛋,怪可憐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點發(fā)濕了。馮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來見汪太太,她不見,而給了二十塊錢,可是她曉得主人的脾氣:“方先生真可憐!可也是遇見女士這樣的人,趕著給他送了錢去!”穆女士臉上有點笑意,“我永遠這樣待人;連這么著還討不出好兒來,人世是無情的!”“誰不知道女士的慈善與熱心呢!”“哎!也許!”穆女士臉上的笑意擴展得更寬了些?!岸贍?shù)臅值没膹U幾天!”馮女士很關(guān)心似的?!翱刹皇?,老不叫我心靜一會兒!”“要不我先好歹的教著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還真忘了這個辦法呢!你先教著他得了,我虧不了你!”“您別又給我報酬,反正就是幾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還叫方先生教?!蹦屡肯肓藭?,“馮,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給你二十五塊錢,豈不是很好?”“就是有點對不起方先生!”“那沒什么,遇機會我再給他弄個十塊八塊的事;那沒什么!我可該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關(guān)于穆女士上下汽車的細節(jié)描寫,寥寥數(shù)語卻極富畫面感,一位豐腴的太太拖著兩條胖腿趕場式地奔忙于各種集會,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B.小說主要由穆女士處理方先生喪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贈予方先生雞蛋,聽取馮女士匯報日程這三個場景構(gòu)成,情節(jié)緊湊,并有助于集中刻畫人物形象。C.穆女士雖然很關(guān)心二少爺?shù)膶W業(yè)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廢幾天,卻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資助他錢,給他送雞蛋,并在向馮女士談起他的不幸時濕了眼圈。D.這篇小說主要以生動鮮活的人物對話和細致深入的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給“善人”這一稱號做了最好的注解。(2)穆女士這一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3)小說極具諷刺意味,請結(jié)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哪些手法達到這種諷刺效果的。五.作文(共1小題,滿分60分,每小題60分)17.(60分)閱讀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wǎng)絡(luò),并迅速蔓延至其他領(lǐng)域,如“佛系飲食”“佛系乘客”“佛系運動”等,“佛系”儼然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有人認為“佛系”是一種怎么都行、不太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對此,你有何看法?
2023-2024學年下學期南京高二語文期中典型卷1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1小題,滿分22分,每小題2分)1.(2分)下列對于句中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用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出人:超出一般人③圣人無常師常:一般的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齒:提到⑤而聞?wù)哒谜茫赫蔑@⑥而絕江河絕:橫渡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考點】一般實詞.【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常見實詞是指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古今詞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那一部分”實詞。實詞是理解文言文的關(guān)鍵,應(yīng)重點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需要掌握方法,能夠遷移課本知識,結(jié)合語境理解詞語含義。【解答】①“庸”,哪里,譯文:哪里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③“常”,固定,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⑤“彰”,清楚,譯文:但是聽的人聽的很清楚。故選:A?!军c評】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文本遷移法,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事理檢驗法,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xiàn)象。語境推斷法,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語法推斷法,借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ノ囊娏x法,同義對應(yīng)和反義對應(yīng),結(jié)構(gòu)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成語推斷法,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2.(2分)下列選項中,和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究键c】文言句式.【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其中較難理解的是倒裝句?,F(xiàn)代漢語習慣的常規(guī)語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diào)等的需要語序會發(fā)生變化。我們把那些謂語放在主語前的現(xiàn)象叫作“謂語前置”或“主謂倒裝”,那些賓語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前面的現(xiàn)象叫作“賓語前置”,把那些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的現(xiàn)象叫作“定語后置”,把那些介詞短語即狀語放在中心語后的現(xiàn)象叫作“介詞短語后置”或“狀語后置”?!窘獯稹緼.定語后置句,定語“利”修飾名詞中心語“爪牙”,“強”修飾名詞中心語“筋骨”,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B.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于水”作狀語修飾形容詞“寒”,譯文: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C.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于江湖間”作狀語后置修飾動詞“轉(zhuǎn)徙”,譯文:現(xiàn)在漂泊憔悴,在江湖間輾轉(zhuǎn)遷徙。D.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乎己”作狀語后置修飾動詞“參省”,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故選:A?!军c評】分析句式應(yīng)注意結(jié)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賓語前置句一般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還有固定結(jié)構(gòu),判斷句注意“者”“也”,被動句注意“為……所”結(jié)構(gòu)和“見”“于”,定語后置句注意“之”“者”,介賓短語后置句經(jīng)常用“于”“以”引導。3.(2分)對下列各句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契闊談譙,心念舊恩。(久別重逢,歡飲暢談,心中顧念著舊日的友情。)②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我想因為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③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于是吩咐擺酒,讓她快速彈奏幾個曲子。)④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圣人沒有平常的老師,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些人請教過學問。)⑤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日。(蘇軾容色憂愁凄愴,整好衣襟坐在高處向客人問道。)A.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⑦【考點】文言翻譯.【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古詩、文言文句子翻譯能力。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shù),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注要點;關(guān)注全文,準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yīng)翻譯;調(diào)整全句,符合規(guī)范?!窘獯稹竣佗茛蘧浞g正確。②因:根據(jù)。句意:我想根據(jù)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③快:暢快。句意;于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④常:固定。句意: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⑦危坐:端坐,坐得端正。句意: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故選:D?!军c評】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diào)、補、變。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fā)語詞。②句中:起結(jié)構(gòu)作用的助詞。③句末:補足音節(jié)的助詞。③“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古代用現(xiàn)在已不用的詞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替換。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意譯求文從字順——調(diào)、補、變①“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句式。需要調(diào)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diào)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為相關(guān)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夸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4.(2分)下列對課文中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肚f子》是他和門人以及后學所著,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跺羞b游》居《莊子?內(nèi)篇》之首,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B.月相紀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計時單位,一旬是十天。《逍遙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還可以指十歲,如“年過六旬”,就是60多歲。 D.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為八尺。其他長度單位還有咫、尺、尋、常等,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究键c】文化常識.【答案】B【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常識識記能力,高考能力層級為A。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ji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guān)情節(jié),根據(jù)問題作答即可?!窘獯稹緼.正確。B.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C.正確。D.正確。故選:B。【點評】多讀、多看、多記是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重要的文學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luò)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5.(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的線索是()A.“我”的情感發(fā)展脈絡(luò)。 B.“我”的人生道路。 C.大堰河的人生歷程。 D.大堰河對“我”的愛。【考點】課文內(nèi)容分析.【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線索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詩,結(jié)合對詩歌的理解正確選擇?!窘獯稹咳娮⑷肆恕拔摇睂Υ笱吆由钌畹馗屑づc懷念,因此是以“我”的情感發(fā)展脈絡(luò)作為這首詩的線索的。故選A?!军c評】線索:比喻事情的頭緒或發(fā)展脈絡(luò)。敘事性文藝作品中貫穿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luò)。它把作品中的各個事件聯(lián)成一體,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fā)展或某一貫穿始終的事物。一部敘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線索,但起主導作用的只有一條。6.(2分)下列對課文中語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再說皇上現(xiàn)在年紀老,法令沒有定規(guī),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就有幾十家。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如果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提供他們?nèi)鄙俚奈镔Y。 C.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深遠。 D.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特意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非常的變故。【考點】課文內(nèi)容分析.【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guān)文言文語句的翻譯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各個選項的句子和翻譯,仔細比對,正確選擇?!窘獯稹緿.“非?!?,意外的變故。句意:特意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故選:D?!军c評】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譯的名詞;“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補”,就是增補,補充省略的成分;“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7.(2分)下列對詩歌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投長沙裴侍郎》是一首干謁詩,題目中“投”是“投贈”之意,裴侍郎是詩歌投贈的對象,他當時曾任禮部侍郎,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副部長。 B.《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題目中“早秋”,點名季節(jié);“過”是造訪的意思,交代主要事件;“龍武李將軍書齋”,點明拜訪的地點。 C.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D.比擬,是一種修辭手法,包括比喻和擬人,可以使描繪形象生動,表意更加豐富?!究键c】課文內(nèi)容分析;文學常識.【答案】D【分析】本題綜合??紝υ姼璧馁p析以及文學常識的積累。平時學習要注重積累,也要認真理解詩歌主旨,把握詩人感情?!窘獯稹緿.“包括比喻和擬人”錯誤,比擬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也就是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故選:D?!军c評】比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作人,或?qū)⒓孜锘癁橐椅?。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xiàn),栩栩如生,抒發(fā)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jīng)常使用比擬的辭格。8.(2分)下面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通稱。雜劇的構(gòu)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個楔子。 B.蘇軾和辛棄疾是宋詞豪放派的領(lǐng)袖,李清照則是婉約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 C.關(guān)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馬致遠、湯顯祖、白樸一起稱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他享譽世界的四大悲劇是《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究键c】文學常識.【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學生應(yīng)在關(guān)注生活的基礎(chǔ)上,加強分類識記和積累?!窘獯稹緼.正確。B.柳永也是婉約派的代表。C.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D.四大悲劇應(yīng)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故選:A?!军c評】文化常識需要積累內(nèi)容:(1)作家作品。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謚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xiàn)代當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流派、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2)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3)文體知識與類別。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xiàn)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4)有關(guān)作品內(nèi)容的知識。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9.(2分)關(guān)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A.班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短K武傳》選《漢書》?!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B.《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收錄了春秋中葉到戰(zhàn)國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C.《阿Q正傳》選自小說集《故事新編》,作者魯迅。小說寫出了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勾勒出阿Q以“精神勝利法”為中心的性格特征。 D.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創(chuàng)作了《龍須溝》、《茶館》等優(yōu)秀話劇,以及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究键c】文學常識.【答案】D【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常識識記能力,高考能力層級為A。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ji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guān)情節(jié),根據(jù)問題作答即可。【解答】A.班固是東漢人。B.《詩經(jīng)》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C.《阿Q正傳》選自小說集《吶喊》。D.正確。故選:D?!军c評】多讀、多看、多記是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重要的文學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luò)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10.(2分)下列對《紅燭》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紅燭》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它是聞一多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體現(xiàn)了詩人數(shù)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 B.紅燭要用微弱的光和熱照亮險惡的前途,燒破世人的迷夢。詩人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獻身精神。 C.《紅燭》注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yōu)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D.《紅燭》采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后照應(yīng),每節(jié)中詩句相對整齊,體現(xiàn)出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考點】課文內(nèi)容分析.【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平時應(yīng)該認真閱讀課文,分析其中的內(nèi)容,體悟所表達的情感與內(nèi)涵?!窘獯稹緽.“詩人借景抒情”錯誤,本詩不是運用借景抒情手法,是運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故選:B?!军c評】廣泛深入閱讀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重點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內(nèi)容、手法、技巧、感情,結(jié)合語境準確分析。11.(2分)下列對本詩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為農(nóng)事詩,描述搶收麥子的勞作情景,也表現(xiàn)了宋代士子親歷農(nóng)桑的行為。 B.蘇轍雖年老體邁,不事農(nóng)作,農(nóng)忙時節(jié),也心疼諸孫們的辛苦勞作,做炊餅沽酒等力所能及之事。 C.文章頷聯(lián)采用對比、先揚后抑的手法寫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字里行間充滿著鄉(xiāng)村勞作氣息。 D.這首詩對仗工整,率真自然,饒有興趣,我們能體會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感受到勞動的歡樂與情趣?!究键c】課文內(nèi)容分析.【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平時應(yīng)該認真閱讀課文,分析其中的內(nèi)容,體悟所表達的情感與內(nèi)涵?!窘獯稹緾.“先揚后抑”錯誤,應(yīng)該是先抑后揚,先寫對連日陰雨的擔憂,后寫天氣放晴的歡欣。故選:C?!军c評】廣泛深入閱讀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重點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內(nèi)容、手法、技巧、感情,結(jié)合語境準確分析。二.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滿分35分)12.(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fā)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yǎng),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其好之篤,學之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顏子之與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蛟唬骸笆ト?,生而知之者也。今謂可學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灾?,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庇衷唬骸翱鬃觿t生而知也,孟子則學而知也。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也?!保ü?jié)選自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A.圣人之門,其徒三千徒:弟子,學生B.出處語默必于是出處:來源,根據(jù)C.動容周旋中禮中:合乎,符合D.其有稽乎稽:查考,考證(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A.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B.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C.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D.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A.六藝,指《詩》《書》《禮》《樂》《易》《論語》,與《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所指相同。B.五行,陰陽五行是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的運行和變化所構(gòu)成。C.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來指人格高尚的人,《勸學》一文中是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D.湯、武,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商湯是夏朝商國的君主,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周文王第二個兒子。(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作者認為圣人境界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的,而為學之道的核心是正心養(yǎng)性。B.作者認為有覺悟的人能用情感來引導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生邪僻之心。C.作者認為顏子沒有達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他只能謹守,還不能達到化境。D.作者認為不修本性而追求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的人,少有學得圣人之道的。(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②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究键c】散文;一般實詞;文言斷句;文言翻譯;內(nèi)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答案】(1)B(2)B(3)A(4)B(5)①因此有覺悟的人約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內(nèi)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②性之,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痉治觥浚?)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明確要求,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3)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jié)合語境的含義作答。(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5)本題考查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解答】(1)B.出處:出入進退。故選:B。(2)句意:看聽說做都合乎禮,與圣人不同的地方是,圣人是無須思考就言語行動得當,不用努力就從容中正,舉止舒緩不迫,合乎中庸之道,顏回卻一定要經(jīng)過思考后才能言語行動得當,一定要努力后才能做到中正?!耙暵犙詣咏远Y矣”是一句話,不能斷開,排除CD?!安凰级谩迸c“不勉而中”是對偶句,中間應(yīng)斷開,排除A。故選:B。(3)A.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故選:A。(4)B.“有覺悟的人能用情感來引導自己的本性”錯,原文“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覺者用本性來控制引導情感。故選:B。(5)①“是故”,因此;“約”,約束;“正”匡正;“養(yǎng)”養(yǎng)護。譯文:因此有覺悟的人約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內(nèi)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②“生”,通“性”;“學”,通過學習;兩句均為判斷句式。譯文:性之,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答案:(1)B(2)B(3)A(4)B(5)①因此有覺悟的人約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內(nèi)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②性之,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參考譯文:孔子的門下,有三千弟子,孔子只稱贊顏回好學?!对娊?jīng)》《尚書》六藝等,三千弟子不是沒有學習并貫通。如此說來那么顏回所獨自喜好的,是什么學問呢?程頤回答說:是通過學習達到圣人境地的學問啊。有人問:圣人也可以通過學習達到嗎?程頤回答說:是的。有人又問:學習圣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呢?程頤回答說:天地間儲存著精氣,匯聚了五行中靈秀之氣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且靜的,人尚未生長時五種善性就具備了,叫做仁義禮智信。當人的形體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體而觸動人的內(nèi)心。人的內(nèi)心被觸動,那么七情也就產(chǎn)生了,叫做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感熾烈以后人心就更加搖蕩,人的本性就被破壞了。因此有覺悟的人約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內(nèi)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所以稱作“性其情”(用本性控制引導情感)。愚鈍的人卻不懂得約束自己的感情,放縱自己的情感以致到了乖戾不正的地步,束縛了本性而使之喪失,所以稱作“情其性”(用情感控制引導本性)。君子的學習方法,一定要先使內(nèi)心明白,知道養(yǎng)護的對象,這樣之后努力踐行以求達到目標,這就是前人所說的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使自己達到誠的方法,在于堅信圣人之道的篤誠。信道篤誠那么實行時就果決,實行得果決那么守持得就牢固:仁義忠信不離開自己的內(nèi)心,匆忙倉促中一定這樣,顛沛流離中一定這樣,出入進退言談緘默時也一定這樣。長久保持而不丟失,就會安穩(wěn)地置身于仁義忠信之中,舉止容儀、交際應(yīng)酬全都符合禮的要求,那么乖戾不正的想法也就不會自己產(chǎn)生了。因此顏回所做的,就稱作“違背禮的現(xiàn)象不看,違背禮的聲音不聽,違背禮的言辭不說,違背禮的行為不做?!边@就是他愛好圣人之道的篤誠,學習圣人之道的方法??绰犝f做都合乎禮,與圣人不同的地方是,圣人是無須思考就言語行動得當,不用努力就從容中正,舉止舒緩不迫,合乎中庸之道,顏回卻一定要經(jīng)過思考后才能言語行動得當,一定要努力后才能做到中正。因此說:顏子與圣人相比,相距一息之差,他沒能達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只能謹守圣人之道,還沒有到化境的地步。憑他的好學之心,如果再讓他多活幾年,不久就會達到化境了。有人說:“圣人是天生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人。現(xiàn)在說可以通過學習而到達圣人的境界,難道有什么根據(jù)嗎?”程頤回答說:“是的。孟子說:‘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灾?,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庇终f:“孔子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孟子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后人不能通達事理,認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過學習做到的,于是為學之道便喪失了。現(xiàn)在人們的學習不是向自己的本性求得修養(yǎng),而是向外界尋求知識,把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擅長文辭、對偶詞句當作專長,使自己的言辭華麗,這種人少有能學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人的學習內(nèi)容,與顏回所喜愛的學問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薄军c評】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譯的名詞;“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補”,就是增補,補充省略的成分;“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13.(8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登樓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①浮云變古今。北極②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③。[注]①玉壘:玉壘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縣之間。②北極:北極星。這里比喻唐王朝。③梁甫吟:《梁甫吟》為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lián)提挈全篇,寫繁花觸目,令人黯然心傷,以哀景寫哀情,抒寫流離之感。B.頸聯(lián)主要寫國家戰(zhàn)事,詞嚴義正,浩氣凜然,于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C.尾聯(lián)懷古中含有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意,寄托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的情思。D.全詩語言凝練,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勢雄壯,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2)本詩營造了雄渾壯闊的意境,請結(jié)合詩的頷聯(lián)簡要分析?!究键c】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nèi)容;鑒賞詩詞意境.【答案】(1)A(2)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的浮云,古往今來,氣象萬千,變幻不定。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營造了一種雄偉宏闊的意境,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境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詩,結(jié)合詩歌的頷聯(lián)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解答】(1)A.“以哀景寫哀情”錯誤。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xiāng)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zāi)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故選:A。(2)“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的意思是: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錦江水夾帶著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lián)想到了動蕩不安的國家,那浮云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并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答案:(1)A(2)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的浮云,古往今來,氣象萬千,變幻不定。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營造了一種雄偉宏闊的意境,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譯文: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xiāng)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zāi)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蓢@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賞析:“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碧彡?,“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fā)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xiāng)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zāi)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托?,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xiàn)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lǐng)起下面的種種觀感?!板\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錦江水夾帶著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lián)想到了動蕩不安的國家,那浮云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并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氨睒O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zhàn)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云想到了國家現(xiàn)時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蕩,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yīng)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翱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xiāng),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全詩寄景抒情,將國家的動蕩、自己的感懷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用字凝練,對仗工整,語勢雄壯,意境宏闊深遠,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军c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shù)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14.(12分)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張溥《五人墓碑記》)(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張溥《五人墓碑記》)(3)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4)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5)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6)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7)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司馬遷《鴻門宴》)(8)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劉勰)【考點】名篇名句默寫.【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分析】本題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本考點包括兩個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謂“名言”,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之類;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為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常見的”是為考生備考限定一個大致范圍,意思是所要考的內(nèi)容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日常的閱讀和寫作活動中常會遇到的,如中學課本所規(guī)定的背誦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重點字:繯)(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點字:稷)(3)竭誠則吳越為一體(重點字:越)(4)則思慎始而敬終(重點字:敬)(5)徒慕君之高義也(重點字:慕)(6)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重點字:私)(7)大行不顧細謹(重點字:謹)(8)足見其疏(重點字:疏)【點評】司馬遷的名句輯錄:(1)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2)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4)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三.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7分,每小題17分)15.(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guān)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jié)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澳尽迸c“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jié)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diào)“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喬木生夏涼。(韋應(yīng)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zhuǎn)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shù)?。尤其是韋應(yīng)物的“喬木生夏涼”,若改為“喬樹生夏涼”,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yīng)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yīng)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guān),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guān)。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jié)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shù)形象是要根據(jù)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摘編陳友琴《溫故集》)材料二: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xiàn)象,林先生認為關(guān)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绷窒壬J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澳尽笨赡苁峭钢S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xiàn)代人的聯(lián)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門、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chǎn)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澳尽迸c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梢姟澳尽币部梢允浅錆M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摘編自李?!兑舱f“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A.材料一認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的觀點是片面的。B.材料一認為,用了“木”字的詩句也能描繪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樹”字之后,便消減了那種“密密層層”的“綠化之美”。C.材料二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材料”等,這是現(xiàn)代人的聯(lián)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卻并不如此。D.材料二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觀點,先立后破,破立結(jié)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證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認為“木”有時指夏季“枝繁葉茂”的樹,因此,“木”與秋天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B.材料一和材料二為了充分論述林庚先生觀點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紡織品運輸保險合同優(yōu)化
- 高鐵站改造包清工合同模板
- 咖啡連鎖項目轉(zhuǎn)讓居間合同
- 旅游度假村開發(fā)投資合同
- 桁架租賃合同
- 原油委托采購合同
- 國外進口水果銷售合同
- 二零二五版純勞務(wù)分包合同范本:高速公路養(yǎng)護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網(wǎng)絡(luò)安全服務(wù)合同延期補充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度汽車行業(yè)智能駕駛技術(shù)合作開發(fā)合同
- (新版)工業(yè)機器人系統(tǒng)操作員(三級)職業(yè)鑒定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教育環(huán)境分析報告
- 人力資源服務(wù)公司章程
- (正式版)CB∕T 4552-2024 船舶行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chǎn)文件編制和管理規(guī)定
- 病案管理質(zhì)量控制指標檢查要點
- 2024年西藏中考物理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
- 九型人格與領(lǐng)導力講義
-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脫式計算練習200題及答案
-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教學查房
- 醫(yī)院定崗定編
- 2023年大學物理化學實驗報告化學電池溫度系數(shù)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