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中國古典詩詞60位著名詩人介紹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中國古典詩詞60位著名詩人介紹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中國古典詩詞60位著名詩人介紹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中國古典詩詞60位著名詩人介紹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中國古典詩詞60位著名詩人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

字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梯歸(今湖北宜昌),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

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

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

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被譽

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

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

《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

頭之一,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

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

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

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

節(jié)先生,一說話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

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

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

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2]",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陶

淵明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是江西首

位文學巨匠。

3.曹操(155年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

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曹操少年機警,任俠放

蕩,不治行業(yè)。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后任騎都尉,參與鎮(zhèn)壓黃巾軍,

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

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余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

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在此前后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建

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袁紹主力,隨后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成

功統(tǒng)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率軍南征,迫降荊州劉琮,但在

赤壁之戰(zhàn)中敗于孫劉聯(lián)軍。建安十六年(211年),在渭南之戰(zhàn)擊破關中聯(lián)軍。建安十

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親征張魯,取漢中。次年(216年),

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陽,享年六十六歲。其子曹丕代漢稱帝

后,被追尊廟號為太祖,謚號武皇帝,葬于高陵。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

權,興修水利,推動了漢末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他知兵法,善詩文,多抒發(fā)政治抱

負,反映漢末人民苦難,辭氣慷慨,開建安文學之風。今人輯有《曹操集》。另有《孫

子略解》傳世。曹操亦工書法,其書被《書斷》評為“妙品"。

4.陳子昂(659年或說658/661年—700年或說699/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屬四川)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詩歌理論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直

言敢諫,后世稱其為“陳拾遺"。陳子昂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文明元年(公元

684年)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

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曾兩度從軍邊塞,對邊防事務頗有遠見。圣歷元

年(公元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

洪縣令羅織罪名,加以迫害,最終冤死獄中。陳子昂進一步發(fā)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

充實、剛健的詩風,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26]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

其詩風骨崢蝶,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

北樓宴》和組詩《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1960年中華

書局出版《陳子昂集校注》。

5.李白(701年2月28日一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于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涼武昭王

李晨九世孫。為人爽朗大方,樂于交友,愛好飲酒作詩,名列"酒中八仙"。曾經得到唐

玄宗李隆基賞識,擔任翰林學士,賜金放還,游歷全國,先后迎娶宰相許圉師、宗楚客

的孫女。唐肅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亂,流放夜郎,輾轉到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上元

二年,去世,時年六十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

《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詞賦,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

言,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后世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

6.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

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

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

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

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

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

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

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

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

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歷五

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

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

堂。

7.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

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

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

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太子少傅、

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龍門香山。有《白氏長

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8.王維(693或694或701年一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

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出身太原王氏,于唐玄宗開元年間

中進士第,開元九年(721年)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

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

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

畫,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

誠奉佛,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

存詩約400首。北宋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9.孟浩然(689年一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

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

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

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

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

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

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10.張若虛(約670年一約730年),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唐朝詩人。曾任兗

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為其代表作,被譽

為唐詩開山之作,享有"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之名。

11.杜牧(803年一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

孫。唐代文學家、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監(jiān)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

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

年長居樊川別業(yè),世稱杜樊川。性剛直,不拘小節(jié),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

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

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

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zhàn)

論》《守論》《原十六衛(wèi)》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

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采納。著有《樊川文集》。

12.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

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

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黨爭"

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鄭州。李商隱是晚唐乃至

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

構思新奇,風格稀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怫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

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

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13.王昌齡(698年一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

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任汜水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坐事流放

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

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

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14.李賀(790年一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xiāng)(今河南省宜陽縣)人,

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后世稱李昌谷。李賀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

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者,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唐代三李。他所寫的詩

大多是感嘆生不逢時和傾訴內心苦悶,抒發(fā)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zhèn)割據、宦

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

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稱其創(chuàng)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

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頌享盛譽的浪

漫主義詩人。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15.王勃(649年一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朝文學家,

文中子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杰"。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

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jiān)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

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斗雞檄》,

坐罪免官。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

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

死。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反對綺靡文風,提倡表現濃郁的情感與壯大的氣勢。文以《滕

王閣序》最著名。原集已佚,有輯本《王子安集》。

16.IWJ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h(今河北省景縣)。唐朝時期大臣、邊

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天寶八年(749年),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

節(jié)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天寶十五

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

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

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h侯。永泰元年(765年),

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2]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

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17.韋應物

韋應物(生卒年不詳),字義博,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員、詩

人,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韋應物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以門蔭入仕,起

家右千牛備身,出任棟陽縣令,遷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外放治理滁州、江州刺史,

檢校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職。約貞元七年(791年)初,韋應物在蘇州去世。韋應物

是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詩風澄澹精致,詩歌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后人每

以王(王維)孟(孟浩然)韋柳(柳宗元)并稱。

18.柳宗兀

柳宗元(773年一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祖籍河東郡(今山西省運

城市永濟、芮城一帶)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

州"、"柳愚溪"。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

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

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

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被推為“游記之祖"。

19.韓愈

韓愈(768年一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

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貞元八年(792年),

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

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

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

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

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

世。

20.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

本滎上,籍占洛陽",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

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

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

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

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

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H^一,追贈戶部尚書,

葬于滎陽。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

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

巷》等名篇。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

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21.元?。?79年一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朝

大臣、文學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一說十五

世孫)。元稹少有才名。貞元九年(793年)明經及第,授左拾遺,進入河中幕府,擢

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長慶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為尚

書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軍節(jié)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時年五

十三,追贈尚書右仆射。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同倡新樂府運動,共

創(chuàng)“元和體",世稱"元白"。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受到張籍、王建的影響,“新題樂府"直接緣于

李紳。有《元氏長慶集》傳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一百卷。現存詩八百

三十余首。

22.岑參(718年?一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

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

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

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

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

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

周歲)。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

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23.孟郊(751年一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一說洛陽人),唐代著名詩

人。祖先世居洛陽(今河南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

中進士,曾任漂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

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闋鄉(xiāng)縣(今河南

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tài)

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

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24.賈島(779年一843年),字闔(lang)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今

河北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唐代詩人,人稱"詩奴"。早年出家為僧,法號無本。

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作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才華,

并成為“苦吟詩人〃。后來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

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今遂寧市大英縣)主簿,故稱賈長江。會昌三年(843年)

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賈島在普州官舍去世。賈島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

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于五律,重詞句錘煉。與孟郊齊名,后人以“郊寒島瘦"喻其詩之

風格。有《長江集》

25.常建(708年一765年),祖籍邢州(根據墓碑記載),可能是長安(今陜西西

安)人。唐代詩人,字少府。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

意,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吁胎尉。常建

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較為著名。破山寺即今虞山興福

禪寺,寺中米碑亭,銘刻了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書寫的《常少府題破山寺詩》石碑。

26.張籍(約766年一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

烏江鎮(zhèn))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

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代表作

有《秋思》《節(jié)婦吟》《野老歌》等。而后李紳、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

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

27.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

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

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

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

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28.王灣(生卒年不詳),號為德,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玄宗先

天年間(約712年)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后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

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陽尉。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

名的是《次北固山下》。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王灣往來于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

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

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

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

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景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p>

29.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唐代詩人、詞人。溫庭

筠出身沒落貴族家庭,為唐初宰相溫彥博后裔。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

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或"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

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得罪權貴,屢試不第,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唐宣宗

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后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

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于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溫庭筠精通

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稼艷精致,內容多寫

閨情。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聲情,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

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對詞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

韋"。文筆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稱"三十六體”。其詩今存三

百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今存七十余首,收錄于《花間

集》《金荃詞》等書中。

30.羅隱(833年2月16日一910年1月26日),原名羅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新登鎮(zhèn))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從唐大中十三年(859年)

底進入京師開始,參加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錢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改名羅隱,隱

居于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歸依吳越王錢鏤,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

等職,人稱羅給事。后梁開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時年七十七。羅隱主要

著作有《讒書》及《兩同書》,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刻,有很強的

戰(zhàn)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詩集有《甲

乙集》,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堪稱中國第一諷刺詩人,多用口語,在民間流傳頗廣。

31.李紳(772年一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

后遷居無錫(今屬江蘇?。?。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卷入牛李黨爭,

為李黨重要人物。出身趙郡李氏南祖。六歲喪父,隨母遷無錫(今江蘇無錫)。唐元和

元年(806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歷任江、滁、壽、汴等州刺史及宣武軍節(jié)度

使、宋亳汴穎觀察使,入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擢尚書右仆射,改門下侍郎,封趙

國公,為相四年。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唐會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揚州,追贈太尉,

謚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有《樂

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

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為憫農詩人?!度圃姟蜂浧洹蹲肺粲?/p>

詩》三卷、《雜詩》一卷,今編為四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32.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安慶市潛山市梅城鎮(zhèn)

河灣村)人。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依建州刺史李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

化四年(901)中進士,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

33.劉長卿(生卒年不詳),字文房,漢族,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

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

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唐代宗大歷年間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

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唐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

州。劉長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果。天寶十四年

(公元755年),劉長卿高中進士,后兩遭貶謫,第一次于至德三年(公元758年),

因事入獄,被貶南巴(今廣東電白)。第二次于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被貶睦州

(今浙江杭州淳安)司馬。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劉長卿遷隨州(今湖北隨縣)刺

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長于五言和七律,是唐代大歷詩風的代表人物。劉長卿生卒年

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于公元709年-725年間,逝

于786-790年間。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

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34.李煜(937年8月15日一978年8月13日),籍貫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

州市),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隱者、

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建隆二年(961年),李煜

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

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騁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

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

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

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

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

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

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35.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

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

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洵的兒子。嘉祐二年(1057年),參加殿試中乙科,

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參加制科考試,授大理評

事、僉書鳳翔府判官[96]o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

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學士、

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隨著新黨執(zhí)政,被

貶惠州、儲州。宋徽宗時,獲赦北還,病逝于常州。南宋時期,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題材廣闊,

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

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

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

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36.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

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

二安”。辛棄疾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

張安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zhàn)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納。先

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曾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chuàng)制飛

虎軍,以穩(wěn)定湖湘地區(qū)。由于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

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宰臣韓倔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zhèn)江二府,并征他

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

十八歲。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謚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

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

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

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

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

國河山的作品?,F存詞六百多首,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37.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

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謝夫人改嫁長山朱

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2]授廣德軍司理參

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

而屢遭貶斥。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后,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

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

寧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后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fā)

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

青州?;实v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

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

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繼從祀于孔廟及歷代帝王廟。范仲淹文武兼?zhèn)?、智謀過人,

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

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其文學成就也

較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對后世

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38.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省章

丘區(qū))人。宋代婉約派詞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

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

遇孤苦。紹興二十五年(U55年)去世。李清照所作詞,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悲

嘆身世,情調感傷。藝術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

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

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已散佚。后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39.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

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慶歷二

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鄴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

著。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

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

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chuàng)

“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

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

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

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

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

象淡遠純樸。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40.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

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

生于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

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

"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

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

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

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

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41.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

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

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

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

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

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

與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

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

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

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

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劉克莊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

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

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42.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一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

風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圍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謚號文節(jié),

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jié)、豫章先生、金華仙伯。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寧(今江西

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省金華市。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

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

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黃庭堅與張耒、

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蘇軾稱為“山

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書法家蘇軾、米芾和蔡襄齊名,

世稱為“宋四家"。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

《豫章黃先生文集》等。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歷任葉縣縣尉、北

京國子監(jiān)教授、泰和縣知縣、德平鎮(zhèn)監(jiān)、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編修官、集賢校

理、國史局編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別駕、宣議郎監(jiān)鄂州、奉議

郎兼寧國軍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員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職。U05年,黃庭

堅病逝于宜州南樓,享年61歲。而后,宋高宗追贈黃庭堅為"龍圖閣大學士”。1265年,

宋度宗追贈黃庭堅謚號:文節(jié)。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

模垂范千古。

43.柳永(約984年一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

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北宋

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

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xiāng),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淺

斟低唱的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

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

鹽監(jiān)、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

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

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

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4.吳文英(約1200年一約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

浙江寧波)人。南宋詞人。吳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終身,于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

并以蘇州為中心。游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吳文英一度客居越州,先后為浙東安撫使

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后困蹶而死。吳文英作為南宋詞壇大家,在詞壇流派的開

創(chuàng)和發(fā)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流傳下來的詞達340首,對后世詞壇有較大的影響。

45.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一U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誤

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

蘇省蘇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學家。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

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

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并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

還。乾道七年(U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

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后相繼知明州、建康

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

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

文名,尤工于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

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

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

人"(又稱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時已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

“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今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

衡志》等著作傳世。

46.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

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漁塘村)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

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楊萬里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紹興二十四年

(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jiān)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jiān)

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zhàn)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士,為金朝

賀正旦使接伴使。后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

乞辭官而歸,自此閑居鄉(xiāng)里。開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謚號文節(jié)。楊萬里的詩

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形成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學江西詩派,后學陳師道之五律、

王安石之七絕,又學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

句》等。其詞清新自然,如其詩。賦有《涪溪賦》《海觥賦》等。今存詩4200余首。

47.姜夔kiH(約1155—約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一說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