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2021/6/271一、埋葬習俗二、喪禮習俗三、喪葬形式2021/6/272“喪”指哀悼死者的禮儀,“葬”指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喪禮制度,喪服制度,等級分明,形式極其復雜,其中許多內容有國家法典規(guī)定,還有許多內容在民間相沿成俗。

2021/6/273一、埋葬習俗

原始社會初期,人們并沒有喪葬意識,那時,死者的尸體被棄之于原野和山谷。進入氏族社會以后,血親關系相對明確,人們經常夢見死去的親人仍在生產和生活,于是人們相信人死后靈魂不會死,會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人不具備的神秘力量.于是人們逐漸形成對死人的崇拜,開始有意識的埋葬親人并對尸體加以保護.喪葬習俗由此產生.2021/6/274母系氏族初期,人們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處作為公共墓室,以土覆蓋尸體,在尸體上撒上赤鐵礦粉屑,并以工具及簡單裝飾品作為隨葬品.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到了新石器時代,掘地土葬逐漸成為普遍的葬法,有單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葬及專門埋葬兒童的甕棺葬.原始社會末期,出現(xiàn)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肢.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喪葬習俗逐漸禮儀化.西周時期,傳統(tǒng)喪葬儀制已經定型.

2021/6/275墓葬制度

古時墳和墓是有區(qū)別的:墓又叫塋,指埋棺之處;墳又叫冢(zhong3),指埋棺之處地面上堆積而成的土丘.據(jù)文獻記載,中原地區(qū)的土丘墳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孔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墳.土丘墳一經出現(xiàn),便很快流行起來,而且墳頭的高低大小,種樹的多少成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種標志.戰(zhàn)國時期,起墳植樹成為普遍現(xiàn)象.秦漢以后,墳墓等級越加分明.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對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高度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

2021/6/276棺槨(guo3)2021/6/277盛放死者遺體的器具稱作“棺”.《說文》:"棺,關也,所以掩尸.“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時代瓦制的甕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時形成棺槨制度.《荀子·禮論篇》:"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說法.由《禮記·檀弓上》考知,天子為五棺二槨,諸侯為四棺一槨或三棺二槨,大夫為二棺一槨,士為一棺一槨.棺是一層一層套在一起的,中間沒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較大的空隙再加一層,就叫做槨,棺槨之間的空隙用來放置放隨葬品.大型墓葬中的木槨一般是用長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放在墓室內,不僅規(guī)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樣,故稱槨室.由于用料太多,漢代以后槨室制度不再行世.

2021/6/278甕棺葬翁棺的口緣飾一周長乳釘,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圓孔。翁棺多用于成殮夭折的嬰兒尸體,腹部留小孔以供其靈魂出入。這類翁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說明兒童受到了特別的照顧。2021/6/279安丘漢畫像石墓一角。此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為東漢青州刺史安人孫嵩。墓室內石雕非常精美,是藝術珍品。2021/6/2710殷墟王陵M260M260位于殷墟王陵遺址東區(qū)。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狀,墓室為一長方形豎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內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內,有集中在一起的22個人頭骨。2021/6/2711西漢廣陵王墓——黃腸題湊2021/6/2712“黃腸題湊”,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等級最高。即槨室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結構。所謂“黃腸”,即黃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黃。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2021/6/2713墳塋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為貴,下大上小,整個墳丘象是一個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又象一個倒著置放的斗,考古學者稱之為"覆斗".高大的方丘墳經雨淋風蝕易損毀,所以自五代起,帝王的墳丘逐漸改為圓形或半圓形.從明代開始,帝陵的封土正式變方為圓形,稱之為"寶頂",又稱"獨龍阜",其上滿栽樹木,以求郁郁蔥蔥,佳氣籠罩的神秘感.

2021/6/2714韓森冢位于西安市城東韓森寨以西,今長樂公園東門外。冢高22米,原占地60余畝,1993年約30余畝。原為漢代典型覆斗墓。2021/6/2715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xiàn)殘存高46.5米。造陵工期長達53年。2021/6/2716入唐以后,官僚貴族多施繪壁畫于墓室.在各類墓葬中,帝王的墳墓規(guī)模最為宏大,占地之廣,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稱之為"陵"或"山陵".據(jù)測,漢高祖長陵(在今陜西咸陽市窯店)底部東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陵(在今陜西興平縣南)底部邊長231—234米,高達46.5米.

2021/6/2717“因山為陵”式“因山為陵”式:就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中,以整座山體作為墓冢,氣勢宏大,雄偉壯觀。唐朝帝王陵墓使用這種封土方式。2021/6/2718唐太宗昭陵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chuàng)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jù)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币虼耍瞥跻陨綖榱甑哪康?,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2021/6/2719乾陵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國唐代高宗皇帝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地,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婦皇帝合葬陵??傮w特征:以山為陵,以山為闕,以山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勢修建,陵園雄踞整個梁山山巒,海拔1047.9米的主峰。2021/6/27202021/6/2721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寢,祠堂,墓碑和神道.寢是用來供墓主靈魂起居,繼續(xù)享受生前生活的建筑.早期的寢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漢以后往往設于墓側.祠堂是用來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場所外,還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飲的地方,往往建成有幾進房屋的大院落.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2021/6/2722墓碑墓碑最初是下葬時用來懸棺的,有木質,石質之分.西漢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從而成了墓碑.帝王及貴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額),碑身,碑座(又叫趺fū座)組成,碑文以介紹墓主家世生平事跡及頌揚墓主功德的長篇文字為主.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顯考(妣bǐ)某某府君之墓"類字樣.神道是帝王貴族墓前豎向的甬道,神道兩側排列有石雕人像,動物像和傳說中的神獸像等.

2021/6/27232021/6/2724墓志銘墓志銘又稱“埋銘”“壙銘”“壙志”“葬志”等,是埋在地下的。至北魏時,方形墓志成為定制,即為兩塊等大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疊,刻銘文者在下為底,刻碑額者在上為蓋。禁碑令廢除后,此風仍不改,從而造成墓碑矗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墓志銘大行于隋唐時期,以唐代最為繁盛,出土的數(shù)量遠勝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銘數(shù)量銳減。近代以來,西式葬法逐漸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銘之作漸衰。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對逝者一生的評價。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銘的。2021/6/2725墓地其他建筑寢祠堂神道石像生2021/6/2726漢代濟寧武氏石祠2021/6/27272021/6/2728神道:謂通向死者之道。也稱墓道。漢代大將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發(fā)現(xiàn)最早的神道。神道兩側置放石人石獸,象征生前的威儀。豎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稱神道表或神道碑。2021/6/2729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獸(即石象生)也有由來。石獸放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漢武帝為表彰這員愛將,特在自己的茂陵之東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連山,以紀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績。石匠們參照祁連山的天然石獸,在霍去病墓前鑿刻了躍馬、臥馬、伏虎、臥象、小豬、石魚、人與熊、猛獸食羊等生動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暫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這組石刻便是中國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陵墓前的石人又稱翁仲,其來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據(jù)說他身長一丈三尺,異于常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懷念他,特制翁仲銅像立于咸陽宮司馬門外。據(jù)說匈奴人來咸陽,見到銅人,竟為是活著的阮翁仲。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2021/6/2730明祖陵神道2021/6/27312021/6/2732古代埋葬死者,還要隨埋大量的隨葬品.最初的隨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簡陋的裝飾品.商周時期厚葬習俗逐漸形成,帝王顯貴紛紛用一些能顯示其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隨葬,大到車馬小到金玉珠璣,貨幣,璽印,簡冊,絲綢,衣物無不盡有.安陽殷墟的婦好墓隨葬的各種青銅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發(fā)掘的戰(zhàn)國船棺墓中,隨葬品有數(shù)以百計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銅器,其中包括相當數(shù)量的藝術珍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墓主是一個封邑僅700戶的列侯夫人,隨葬品也數(shù)以千計.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寶庫.漢代規(guī)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貢賦三分之一"充山陵".厚葬之俗,由此可見一斑.

2021/6/2733二、喪禮習俗

喪禮指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等的種種禮節(jié)儀式.古人把辦理親人特別是父母的喪事看作是極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喪禮制度.同樣是死,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叫法上就截然不同.《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祿,庶人曰死."2021/6/2734喪禮的差別就更大了,總的說來有五,六十種,非常復雜.主要分為初終,入殮,下葬三個步驟:

1.初終

古代講究"壽終正寢","善終",所以將死之人要居于正室.死者親屬要守在周圍,"屬纊以俟絕氣"."纊(kuang4)"是質地很輕的絲綿新絮,用以放在臨終者口鼻上察驗是否還有呼吸.如確已斷氣,則由家人拿著死者衣服,朝著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高呼死者的名氏,呼喚死者回來,叫"復",俗稱"招魂",意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復"后,再驗纊,確已斷氣,則開始哭喪.之后用"復"的衣服為死者穿上,然后用殮巾覆蓋尸體,叫做"幠(hu1)殮".在尸體東側設酒食,供死者鬼魂飲用,明清時稱"倒頭飯".死者家屬退去華麗衣飾,著素服,開始居喪.

2021/6/2735同時派人向死者上級,親友報知死訊叫"報喪",后世則以訃(fu4)告形式發(fā)出.親友聞訊前來吊唁,并贈送死者衣被,稱"致襚(sui4)",死者家屬要陪哭,并跪拜答謝.在堂前西階樹一旗幡,上書"某某之柩",目的是讓人知道死者是誰,叫"銘旌",旗幡長短標明死者身分.用燒熱的洗米水為死者潔身,并為死者修剪頭發(fā),指(趾)甲,叫"沐浴".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貝等物,稱"飯含".周制天子飯黍含玉,諸侯飯粱含璧,大夫飯稷含珠,天子之士飯粱含貝,諸侯之士飯稻含貝.唐代皇帝飯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員飯粱含璧,四,五品飯稷含碧(綠玉),六品以下飯粱含貝.明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粱含小珠,庶人飯粱含錢.在堂前庭中設一塊木牌,暫時代替神主,叫"設重",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燭,稱"設燎",以便于死者亡靈享用供品.

以上這些初終禮儀須在一日之內完成.

2021/6/2736谷口含玉口含珠口含錢2021/6/27372、入殮

入殮分"小殮"和"大殮"."小殮"是指為死者穿上入棺的壽衣,小殮之前,先把各種殮衣連同親友所致之襚全部陳列開來.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舉行,諸侯五日小殮,天子七日小殮.古代衣服有里曰"復",無里曰"單",小殮用的所有壽衣必是夾衣,綿衣,小殮時所有參加者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小殮后用衾被裹尸,用絞布收束.周制國君用錦衾,大夫用縞(白色細絹)衾,士用緇(黑色布)衾.清代一,二品官員殮衾用絳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紺(深青透紅)色,七品用灰色.民間殮衣多用綢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忌用緞子,因其諧音"段子",恐致"斷子絕孫".

2021/6/2738大殮指死者入棺儀式,一般在小殮次日舉行.這是死者與親人最后一別,所以儀式非常隆重.入棺前要為死者著衣祭奠,小殮時著常衣,大殮時著官服,女子則鳳冠霞帔.主人主婦在執(zhí)事人的幫助下,鋪席執(zhí)衾,親自奉尸入棺.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然后再鋪一層黃紙,乞求死者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黃綾繡花棉褥,俗叫"鋪金",褥子上銹海上姜牙,八仙過海等圖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蓋棺時兒女應在場,如死者為女子,要等娘家人與之告別后,方可蓋棺.棺內還要放金銀銅錢等,富家講究死者左手執(zhí)金,右手握銀,而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了.蓋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稱"柩(jiu4)",停柩稱"殯".此后,死者家屬分別按血緣關系的遠近穿著不同等級的喪服,叫"成服".

2021/6/27393、下葬

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禮儀.《禮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秦漢以后,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下葬前一天,先舉行"遷柩"儀式,即把靈柩遷入祖廟停放.第二天,靈車啟行,前往墓地,叫"發(fā)引",后世稱"出殯".發(fā)引隊伍由喪主帶領,邊哭邊行,親友執(zhí)紼(fú,牽引柩車的繩索),走在靈車之前,富貴之家儀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開道,樂隊前導,旗幡高樹,明器浩蕩,紙錢飄飛,僧尼道士隨行念經.出喪隊伍經過之處,親友可設"路祭"——搭棚祭奠.

2021/6/2740靈柩到達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執(zhí)鍬挖土,眾親友打墓穴.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鋪墊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小杉樹,把靈柩推進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時家屬男東女西肅立默哀.靈柩安放平穩(wěn)后,主人及親屬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靈柩上,叫做"添土".最后,筑土成墳.下葬完畢,喪主還要"反哭","虞祭".西漢以后,受佛教的影響,又有"做七"和"百日"的習俗,每逢七天一祭,以"五七"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對死者進行祭奠.至此,喪禮基本結束.

2021/6/27414、“丁憂”與“守制”在宗法制社會,孝親占有極特殊的地位.《孝經三才章》云:"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孝治章》稱:"明王以孝治天下.“總之,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則,是人們行為的根本準則,也是治理天下的核心問題."丁憂","守制"就是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種重要方式.2021/6/2742"丁憂"又稱"丁艱",即遭父母之喪?!笆刂啤奔撮L輩死后,兒子或長房長孫自聞喪日開始,不得任官,應考,嫁娶,要守孝27個月(不計閏月)。在我國古代,這包括"喪,葬,服"三個部分.2021/6/2743所謂"治喪",即父母病危時諸子共扶病者躺在正廳床上,首朝東,撤去舊衣,換上新衣,告誡家人不得喧嘩,圍坐在周圍觀察其手足,并問有何遺囑,記于紙上.然后在口鼻間放塊新絲綿,絲綿不動時表明已經氣絕.氣將絕時,在地上鋪好席褥,一咽氣立刻抬上席褥,用新被蓋好,并將一根筷子放在死者口中,使其口不閉合,然后舉哀.即換掉有色彩的衣服,披發(fā)赤足,三日不食.第三天大殮(入棺)時,諸子大哭盡哀,然后蓋棺,再焚香叩拜.2021/6/2744大殮之后早晚哭奠,諸子及晚輩親屬穿孝服立在靈旁,接待憑吊親友.接著便是"送葬".送葬規(guī)定要停柩三月,選好墓地,祭祀土地神后開始掘地挖坑,并為喪主刻墓志銘.入葬前一日,祭奠亡靈,諸子奉喪主"魂帛(bo2)"于祠堂朝祖.次日遷柩于靈車,移向墓地,長子率眾人哭號步行(應持哭喪棒).達墓地后,各就各位,大哭盡哀,下棺復土,立石碑.2021/6/2745最后是"服喪".服喪按遠近親疏時間不同,分為"五服":一是"斬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喪服,斷處外露,不緝邊,兒子與未嫁女兒,承孫(父及本人皆嫡而父先亡)皆為父母喪服,妻為夫喪服,服三年.二是次重之"齊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斷處緝邊.為祖父母服一年,為曾祖父母服五個月,為高祖父母服一個月.三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喪服九個月.四是"小功",用較細熟麻布制成,為從祖父母,堂伯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喪五個月.五是"緦(思音)麻",用最細熟麻布做成,為從曾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喪服三個月.2021/6/2746兒女服喪十三個月為"小祥",祭靈后,開始吃蘋果;二十五個月為"大祥",遷新神主至祠堂;二十七個月為"禫(旦音)",開始進酒食.有的孝子在墓旁用茅草結廬,居住三年,甚至更長,以守喪盡哀.有的立志終身守墳,有的晚上睡在父母墓穴中.如孔子64代孫,在父親墓穴住了三年,每晚睡在一個空棺里.這些都是"孝道"的具體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提倡這樣,其政治目的在于"移孝于君",故長期得以奉行.(有在墓穴生五子者.)

2021/6/2747三、喪葬形式我國古代的喪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和裸葬等.

2021/6/27481、土葬.我國遠古時代的人類,對死者的處理與獸類相差無幾,或者分食尸體,或者棄之原野.自鬼靈觀念產生以后,人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在另一世界它們也象活人一樣生活,于是產生了保護尸體的想法.但究竟采用怎樣的形式來處理死者,則與該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生產形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tài)有著關系.土葬是我國古代的主要葬式,也是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最標準的葬式.在中原的廣大地區(qū),土壤肥沃,人民世代以農業(yè)為主,以土地為生命之本.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則是使靈魂得到安息的最好辦法.所謂"入土為安"便成為漢族人民的信念.即符合其生活習慣,又能照顧到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2021/6/2749據(jù)考古發(fā)掘證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有意識地把死者埋入土中.至新石器時代(如半坡遺址),則進一步挖掘土坑集體掩埋尸骨,嬰兒的尸骨還特用陶甕和盆缽裝殮,埋在住房附近,這說明土葬很早就出現(xiàn)了.不僅漢族,古代匈奴,突厥,回紇及苗族也都以土葬為主要葬式,共用棺木盛尸,挖葬穴深埋,以土丘為標記.苗族中有的采取多次"復葬"辦法,即土葬棺木腐爛后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尸",直到撿不出尸骨為上.瑤族中也有三年內舉行復葬的習俗.回族至今仍沿用土葬.土葬反映出等級社會中因身份不同而規(guī)格不同的情況,如帝王的陵寢往往要傾其國力,使墓體雄偉,并附有墓碑,石人,石獸,華表等建筑,而下層人民則往往較簡.2021/6/27502、火葬.火葬也稱"火化",即用火焚化死者遺體的喪葬形式.這種形式也有悠久的歷史,主要盛行于少數(shù)民族中.先秦時莊子,墨子,荀子,在其著作中都曾記載古代少數(shù)民族奉行火葬的情形.但漢族卻視為異端,如戰(zhàn)國時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其冢墓火燒死尸,齊人"望見皆涕泣".漢代以后佛法東移,而古印度是火葬最盛行之地,故也傳入到漢族地區(qū).先是高僧死去后"依外國法,以火焚尸",其后漸為民間信佛者奉行.唐,宋時民間已很流行.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下詔嚴禁火葬,但因此式較為簡便,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尤其是南宋后因江南人多地少,商品經濟發(fā)展,動搖了人們"安土重遷"的觀念,火葬更是"相習成風,勢難遽革".明,清政府雖對此視為喪倫滅理的行為屢加厲禁,但實際上卻一直盛行著.如《紅樓夢》中的晴雯死后,即是被拉到"化人廠"焚化的.在我國西北,西南高原地區(qū)居住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更是從古至今沿襲此式.

2021/6/27513、水葬.水葬即將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沉浮漂流的一種葬式,主要流行于我國古代南方一些少數(shù)族中.奉行此式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水為生以魚為食.他們視江河為生命的源泉與歸宿,并往往流傳著與水神有關的美麗傳說.一般人死后先由喇嘛誦經,然后投入河中.在東南沿海,也有置棺于海灘利用漲潮沖入大海實行水葬的,這種葬法多為漁民.后來水葬之俗影響到內地,有些地方往往將乞丐,瘋子及惡疾等死者投入河中.此式對河水污染很大,妨害飲用,故各朝代都頒布法令,力革其俗,漸不被采用.

2021/6/27524、天葬.天葬又稱露天葬或鳥葬,是我國歷史上一些少數(shù)民族奉行的葬式.在藏族地區(qū)其儀式是:人死后覆以衣被,獻以酥油,延請喇嘛念經超度,燒糌粑,出殯時用馬馱尸至喇嘛寺,將尸體置于專設的天葬臺上以飼鷲鷹,以被食盡為吉祥,稱為"歸天".古代南方的扶南國,也把鳥葬作為四種葬式之一.行鳥葬的民族多以游獵山地為生,其神話傳說也往往與猛禽大鳥有關.蒙古族尤其是西部牧區(qū),鳥葬也極普遍.其習俗是:人死后將尸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快跑,直到掉落到荒野讓野獸或老鷹吃掉為止,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可升入天堂.若七日過后尸體仍在,則認為不吉利,還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祈禱.2021/6/2753天葬還有幾種演變形式.一是風葬.《隋書契丹傳》:"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樹上,經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鄂倫春族也保持著這種葬俗,在人死后裝入柳條籬笆,到墓地后,將兩棵相距一米左右的松樹在離地面約二米處砍斷(或架起木柱),上面各固定一根橫木,將柳條籬笆放在橫木上,頭朝北腳朝南(忌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風葬后尸體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愈久愈好,若是掉下也不再重新安放.2021/6/2754二是懸棺葬另外還有些復合葬法.如上云契丹即先風葬,三年后再火葬.《北史高車傳》:"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于中,張臂引弓,佩刀挾矛(右加肖字),無異于生,而露坎不掩."是一種坐式天葬與土葬結合的復合葬式.也有實行先土葬后天葬的.如宋代朱輔在《溪蠻叢笑》中載貴州仲家的葬俗,其初葬施行土葬,等肉體枯腐后,把剩余尸骨取出,裝入函中,放在山洞或大樹上,實行天葬.(按:也有先天葬再土葬的,如皖南今俗死后入棺先放在山上小屋中,過三年再行土葬.今多有先火葬再土葬的,也是復合葬.)2021/6/27555、懸棺葬.此為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巖縫或以人工木樁把棺木懸置在懸崖峭壁上,或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巖洞中.其葬地多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巖.其葬具除一般棺材外,亦或用船棺.懸棺葬在南方地區(qū)分布甚廣,兩湖,贛,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