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標: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難點:對王安石、岳飛的評價,宋代的和議。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歷史時空觀中國古代史遠古~1840年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國現代史1949~至今起源奠基時期:先秦(遠古—前221年)形成發(fā)展時期:秦漢(前221—220年)曲折發(fā)展時期:魏晉南北朝(220—589年)繁榮時期:隋唐(581年~907年)繼續(xù)發(fā)展時期:宋元(960~1368年)輝煌遲滯時期:明清(1368~1840年)晚清時期:1840—1912北洋軍閥時期:1912—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改革開放前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后期:1978—春戰(zhàn)時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明清時期(17C-18C):從古代向近代、封建轉入雙半社會五年高頻考點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9三卷-26-兵制與財政-北宋募兵制浙江7-宋朝分割相權的措施2020二卷-26-宋代科舉制發(fā)展(殿試)山東4-王安石變法—農田水利法;上海5-北宋與遼、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權并立北京5-王安石變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2021一卷-26-宋代科舉制2022二卷-26-中央集權-宋代通判2023海南3-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重慶4-崇文抑武方針湖北4-北宋統(tǒng)治危機高考備考:方向1.趨勢: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王安石變法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知識,題目形式靈活多樣,以考查主干知識為主。2.內容:全國卷側重考查兩宋的制度和改革,地方卷側重考查地方治理、北宋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3.策略:1)復習時注意政治現象出現的原因、措施及影響;2)關注王安石變法;選官制度;考核與監(jiān)察制度等。3)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有關家國情懷的知識;4.關注: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宋代改革:王安石變法;選官制度;考核與監(jiān)察制度時空坐標階段特征:遼宋夏金元遼宋夏金元時期
階段特征總體特征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社會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1368年)是我國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的時期。1)市民階層興起,文學藝術逐漸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詞、元曲和風俗畫;2)理學興起,逐漸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3)科技成就突出,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發(fā)明完成并外傳。1)分裂走向統(tǒng)一,專制主義集權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完善;2)行省制度體現對地方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發(fā)展;3)重文輕武,分散地方來加強中央集權;4)政治中心東移格局確立。1)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戰(zhàn)爭頻繁,民族交融是主流;2)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3)元朝大一統(tǒng),推動民族交融出現新高潮。1)土地兼并盛行,租佃經營發(fā)達;2)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3)商品經濟繁榮,坊市界限被打破,紙幣出現;4)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趨向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放松,平民社會到來。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建立: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宋太祖)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君主集權天下自安史料實證能力訓練:陳橋兵變對“陳橋兵變”,宋初眾說紛紜:《太祖實錄》亦語焉不詳。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實錄》,說:“史官之職,固在善惡必書,無所隱諱”,“太祖之事周朝也,盡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寶(皇位),非有意也?!碧谔氐刂赋?,時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擊,一日醉臥帳中,眾將士云集,強擁太祖為皇帝,此乃時勢所趨,并非人力所為。當今學者研究認為,趙匡胤制造遼(契丹)與北漢聯(lián)兵南下的假情報,宰相范質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趙匡胤率軍北上抵御。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弟趙匡義等授意發(fā)動兵變,將士們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天子。思考:太宗對“陳橋兵變”的解釋與今人研究的結果有何不同?
分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實錄》關于“陳橋兵變”記載的原因?不同:宋太宗:宋太祖被擁戴為皇帝,是順應天意;
研究者:宋太祖策劃此次兵變,是奪取皇位。原因:陳橋兵變得國,無法隱瞞;以官修史書方式確定兵
變的性質;宣揚宋太祖忠義;彰顯政權的合法性。2.分權集權:1)原因:2)目的:①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鑒于唐后期割據、動蕩的歷史教訓;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wěn)定。3)措施:第二原則:收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加強對地方控制。第一原則:分權,分散機構權力,相互牽制,避免專權。第三原則:崇文抑武4)中央:①政治:中書門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參知政事為副
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②經濟: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③軍政:樞密院——長官樞密使掌調兵權,三衙掌統(tǒng)兵權④監(jiān)察:設置御史、諫官等官員尚書省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唐:三省六部中央:分散機構權力增設機構,分割相權,
加強皇權。中書門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執(zhí)政)行政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樞密使(執(zhí)政)樞密副使(執(zhí)政)軍政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三衙調兵權統(tǒng)兵權統(tǒng)調分離更戍法禁軍、定期、換駐兵將分離御前會議三司財政三司使宋:二府三司制臺諫御史中丞知諫院監(jiān)察(臺諫合一)2.消極:權力分割過細,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程序性分工: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事權性分工:造成機構重疊,職能混淆。影響:1.積極: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5)地方:弊端措施具體內容方鎮(zhèn)太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政治經濟軍事其他①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
節(jié)度使轉化為虛銜②設轉運司統(tǒng)管地方財政,
大部分賦稅上交中央③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定期更駐削實權制錢谷收精兵收
權中央路府州軍監(jiān)縣安撫司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知州(知府)通判知縣(或縣令)四監(jiān)司文官擔任牽制知州④設四監(jiān)司,監(jiān)控各州⑤設通判,牽制知州分
權中央集權加強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降低軍隊戰(zhàn)斗力分化權力,機構眾多出現冗官現象6)崇文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①考官實行鎖宿制度,對試卷推行封彌、謄錄法,并嚴禁夾帶、代
筆、舉燭等行為,主考官的子弟、親戚參加考試應該另立考場,
另派考官。②實行恩蔭制度,六品以上高級官員連任兩屆以后,可獲得“奏薦”
資格。(推舉自己的子女或者親戚當官)③“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與士大夫治天下”④取士名額增多,文官隊伍龐大3.特點: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2)分化事權、相互制約3)重文輕武、文人治國4.作用:1)積極:2)消極:①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內部動亂,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基本消除,皇權與相權矛盾逐漸突出。③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④形成了北宋“三冗”“兩積”(積貧積弱)的局面。知識拓展:宋朝的文官政治制度
古代官僚政治發(fā)展到宋朝,相當完備、成熟,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成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統(tǒng)治比其他朝代尤其明顯的重文輕武色彩,也可以將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確切地稱之為文官政治,或是士大夫政治。以文官為主的政治格局,形成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2.原因:1)統(tǒng)治者重文輕武,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權局面的重現;2)提倡文治,完善科舉制度;3)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為文官政治提供經濟基礎;5)官學、私學興盛以及印刷書的發(fā)展,促進文化教育的普及;6)文人士大夫參政的風氣盛行。1.概念: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與士大夫治天下,因此,兩宋時期,除了北宋初期少數貪官污吏被處以死刑外,都不殺頭。一般而言,文官如不犯錯誤,三年升官一次,而武官需五年才行。宋代文官待遇高,特權多。
3.特點:1)統(tǒng)治者重文;2)對君權形成制約;3)參與決策和納諫;4)削弱相權,維護皇權;5)官員文化素質較高。4.表現:1)考試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完備(三級考試,擴大人數,嚴格程序);2)人事管理制度:實行官、職、差遣的分離。展開:易錯點撥—兩宋時期,設官分職體制中的理性化精神日益顯現出來。官、職、差遣的分離,在緩和矛盾、著眼效率的同時,確立了職級與事類的分立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事權的明確與集中?!肮佟毕喈斢诂F在的行政級別,僅用于確定待遇;“職”指較高文臣的虛銜,以彰顯其清貴地位;“差遣”是指擔任的實際職務。3)非理性政治: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比較成功的抑制4)君臣之間關系:士大夫集團與皇權之間形成了相對合理的制衡關系5.影響:積極:消極:1)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強化了皇權,保證了政權的長期穩(wěn)定(使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與武人政治基本退出歷史舞臺);2)消滅了地方割據反叛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5)形成了重視文化的社會風尚,促進了文化的繁榮。3)保證了政令的統(tǒng)一,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4)培育了獨樹一幟的政治文化(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1)政出多門,效率低下;2)出現朋黨之爭;3)冗官冗費增多,財政拮據;4)出現了文官獨裁的現象。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拓展深化: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鮮明的務實性濃厚的時代性可貴的政治理性手段的和平性本質
是針對五代積弊進行的調整,有效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重文輕武,取士增加,政治開放,文官政治最終確立,官員隊伍的專業(yè)化趨勢明顯
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權、文官、諫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約,避免了絕對專制
宋代政治變革的手段和平,彰顯政治智慧
宋代政治本質上依然屬于君主專制制度,專制集權體制的深層問題并未解決知識拓展:其它集權措施(鏈接選必一)1.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取士不問世家”,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1)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嚴格考試:①程序:殿試成為定制,確立三級考試制度;②規(guī)范:制度更加嚴密(搜身、糊名、謄錄、鎖院);③內容:從重詩賦到重經義、策論;④結果:直接授官,取人大增;⑤錄取人數增加,應試者范圍擴大3)影響:①擴大科舉規(guī)模;②提高文官與士子的地位;③創(chuàng)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形成了重視教育的風氣;④造就了北宋文化繁榮,科技發(fā)達的局面。2.考核和監(jiān)察:官員考核
官員監(jiān)督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1.中央:設御史臺,臺諫合一;
參與決策、牽制宰相、又約束皇帝。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jiān)察權;2.地方: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jiān)察區(qū)(設四監(jiān)司和通判共同管理)3.法律和教化:中央
監(jiān)察諫院御史臺地方
監(jiān)察通判四監(jiān)司1)法律: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宋刑統(tǒng)》、《天圣令》2)教化:①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深入族規(guī)、家訓中;②宋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
鄉(xiāng)里,代表:呂大鈞《呂氏鄉(xiāng)約》4.其它內容:項目內容民族關系賦稅制度戶籍制度基層治理社會救濟多政權并立,兩宋與各少數民族政權時有戰(zhàn)爭,以和為主,民族交融加強;沿用兩稅法,但賦役沉重;募役法(繳納免役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概念闡釋】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僧侶、官戶等,也需要繳納“助役錢”。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民回鄉(xiāng)務農,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了生產發(fā)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財政收入。主客分籍,主戶(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與客戶(沒有土地的佃戶)表明宋代租佃關系的發(fā)展,表明人身依附關系減弱,有利于人口流動?!咎骄克伎肌繉е滤纬瘧艏贫茸兓脑蚴鞘裁矗?)城市化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稅收超過農業(yè)稅;2)賦稅制度的變革,征收標準以田畝為主;3)
“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4)世家大族進一步削弱,社會等級也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鄉(xiāng)里制度;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鄰保制度,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宗族內部救助活動興起;福田院(2023·重慶高考·4)武成王廟,又稱太公廟,是古代國家祭祀兵家鼻祖呂尚的祠廟。唐玄宗時,曾下令在兩京及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按文宣王廟的規(guī)格進行祭祀。但到宋代,僅在京師及個別地方保留武成王廟,祭祀規(guī)格也低于文宣王廟。這一現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視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勢力C.打壓民間信仰D.實行抑武方針(2023·海南高考·3)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qū)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背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DC(2023·湖南·4)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
(2023·山東·4)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瓰樘煜抡撸蔀榧娂姳赜H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CA(2019·浙江高考·7)有學者認為: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變化中,治理天下與君臣關系的處理,尤以相權的調整為要。下列屬于相權調整的舉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
C.強化“外朝” D.實行察舉制(2022·全國乙卷·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規(guī)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于政
C.提升軍事能力D.削弱州府權力BA(2021·全國新課標卷I·26)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编嵵恋勒f,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yè),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經濟發(fā)展受到阻礙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
(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25)表1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CB(2020·高考全國Ⅲ卷模擬考試·26)宋代對科舉制進行了調整,廢除“公薦”之制,確立殿試制度,抑制權貴子弟,實行“鎖院”制度,實行糊名、謄錄法。這些舉措()A.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公正B.有利于選官制度的發(fā)展完善
C.解決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D.不利于權貴平民的合理競爭
(2020·全國Ⅱ卷·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xiāng)武濟川一事被告發(fā),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BC(2016·全國Ⅰ卷,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彼纬倪@一政治體制旨在()A.防范武將專權 B.有效分權制衡C.加強君主專制 D.優(yōu)化基層管理AC
北宋初期,“事為之制,曲為之防”,對任何需要考慮的方面都事先制訂了完善的制度,對于需要預防的隱患都有了妥善的準備和安排。其中為防止唐末藩鎮(zhèn)割據而采取的措施是()
A.增設通判
B.崇文抑武
C.分割相權
D.強干弱枝
宋代皇帝不可未經中書門下(三?。┖蜆忻茉簩ⅰ笆ブ肌币浴爸笓]”形式直接下達有關機構,否則,便不符合“國體”。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揮”后也要參照前后敕令,審度可否,還要付錄門下省審讀,然后行下。這表明宋代中樞機構()A.具有嚴密的運作程序 B.開始出現分權與制衡C.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 D.相權受到進一步分割BA
《文獻通考》載:“宋朝設官之制,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庇纱丝梢娝纬?)A.丞相制度被廢除 B.內外朝制度形成C.開始創(chuàng)設政事堂 D.相權進一步削弱(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B.提升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DA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原因:1)軍事危機:積弱-遼和西夏侵擾加劇邊疆危機,使民族矛盾尖銳;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并對中原地區(qū)造成嚴重威脅。燕云十六州北宋“北大門”北宋統(tǒng)一后,兩次發(fā)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但都慘遭失敗。后來,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fā)生戰(zhàn)爭,但也屢戰(zhàn)屢敗?!咎骄克伎肌勘彼稳绾螒獙叿牢C?項目北宋與遼北宋與西夏戰(zhàn)爭起因過程議和結果收復燕云十六州宋兩次慘敗澶淵之盟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歲幣”黨項族自立宋屢戰(zhàn)屢敗慶歷和議西夏稱臣但保持帝號;“歲賜”能用錢解決的事絕對不用武力探究思考:如何看待北宋以歲幣換和平材料:有一種想當然的看法,以為宋代給遼、夏、金歲幣,使得它變窮,不得不拼命搜刮,
全面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政權的垮臺。事實上,歲幣數量很有限,在國家財
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貿易中得到補償,以宋對金的茶
葉貿易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萬兩銀子(一作70萬兩),僅此一項就比紹興和議中
宋方付的歲幣25萬兩還要多。
——李裕民《宋代“積貧積弱”說商榷》1.有利:2.不利:1)戰(zhàn)爭造成社會動蕩,帶來痛苦和災難,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2)議和后使北宋獲得北部邊防的安定;民族交融、緩和矛盾3)有利與遼和西夏的經濟文化交往,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1)加重北宋財政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導致北宋衰亡;2)長期的妥協(xié)造成北宋積弱的形象,一味妥協(xié)不可能換來長久和平
(北宋最后為金所滅)3)政治上屈辱,精神上挫敗;
宋遼邊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識干戈”。這說明澶淵之盟(
)
A.
削弱了北宋軍事力量
B.
使宋遼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
C.
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D.
使宋遼間的民族矛盾徹底消除
1028年,黨項首領德明派其子元昊領兵攻下原為回鶻、吐蕃占據的甘州和西涼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為夏國王。這說明北宋()A.承認了西夏政權的合法地位B.力圖保護邊境貿易C.在與西夏的戰(zhàn)爭中處于被動D.堅持平等的民族觀BA2)財政危機:三冗,兩積—為什么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增設官員分化事權多人共職、擴大科舉冗官擴充中央禁軍實行募兵制冗兵養(yǎng)官養(yǎng)兵冗費歲幣開支皇室用度軍費支出積貧積弱養(yǎng)官-養(yǎng)兵歲幣-遼歲賜-西夏歲貢-金財政困難重文輕武地方貧弱流民當兵兵將分離軍事羸弱以錢財換和平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啟示:過分集權無法發(fā)揮地方的主觀能動性,
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集權應當適度。三、王安石變法1.原因:1)軍事危機:2)財政危機:3)改革失?。簯c歷新政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改革結果:失敗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2.目的:3.原則: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富國強兵加強國家對經濟、軍事等的管理和控制。4.內容:目的措施內容富國農業(yè)商業(yè)強兵取士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募役法納錢代役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均輸法政府采購物資實行就近采購,節(jié)省貨款等原則市易法在東京設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jiān)等;“兵農合一”取代募兵制改革科舉制度,廢詩賦取士,注重能力的經義策論考試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5.特點:1)領域廣;2)富國強兵;3)加強國家管理和控制募兵制:根據材料分析目的和影響募兵制,通過普遍招募方式組建軍隊的做法開始于唐玄宗時期。北宋統(tǒng)治者將募兵發(fā)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養(yǎng)兵”政策,希望通過廣泛募兵達到穩(wěn)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的目的,即所謂“不收為兵,則恐為盜”“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募兵過濫致使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累增至120余萬,軍費隨之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目的:影響:通過廣泛募兵而穩(wěn)定治安、消除動亂因素。1)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2)軍費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造成
了北宋中期的“冗兵”、“冗費”局面。6.性質:7.作用:是一場對封建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的變法運動;1)增加財政收入,加強軍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2)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3)
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4)地主階級針對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危機5)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農民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6)變法實際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人民負擔,引起人民的反對7)強兵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zhàn)爭以失敗告終;8)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核心突破:王安石變法的缺陷、原因、啟示材料1:安石微服江寧,遇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曰:自
安石為相公,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出而役故。妾
以桑麻為業(yè),桑麻失利,唯蓄豬養(yǎng)雞,待吏胥里保來征,或準或烹來待他,自家
不曾嘗一塊。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薄獡毒┍就ㄋ仔≌f?拗相公》材料2: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之法……使上至朝廷,下至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
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材料3: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數十百事交舉并作,
欲以歲月變化天下。
——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1.缺陷:2.敗因:3.啟示:1)涉及面大、2)推進操之過急、3)執(zhí)行有偏差1)損害農民利益;2)觸動大地主、官僚利益,引發(fā)黨爭;3)沒有改變制度弊端,1)認清形勢,符合人民愿望利益;2)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廣泛群眾基礎;3)改革必須把握好時機,堅決徹底,尤其需講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驟;4)改革需要有長遠的計劃和目標,不可操之過急;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當;(2020·山東卷·4)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2020·北京高考·5)宋代自然災害頻發(fā)。王安石認為以有限之食,給無數之民……有惠人之名,而無救患之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希望培育農民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儲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實行均輸法②興建水利工程
③鼓勵百姓養(yǎng)馬④低息借貸錢谷給農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CD《宋會要》記載,王安石變的方田均稅法規(guī)定每方差大甲頭二人,以本方上戶充,與官吏一同清丈田地。這反映出方田均稅法()A.利于地主與官員的制衡 B.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C.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遭到了頑固勢力反對
錢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對,根本上似乎還含有一個新舊思想的沖突……亦可說是兩種態(tài)度之沖突。此兩種態(tài)度,隱約表現在南北地域的區(qū)分上。新黨大率多南方人,反對派則大率是北方人?!睋送茢?)A.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影響政治觀念B.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變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負擔D.變法集團內部出現了分裂傾向CA
慶歷新政是北宋仁宗慶歷年間,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進行的一場改革運動,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包括“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由此可推知,這些措施旨在(
)
A.
節(jié)省耗費以減輕人民負擔
B.
解決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
C.
重農抑商上升為基本國策
D.
加強中央集權防地方割據
王安石在變法之初就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將財政經濟的規(guī)劃?決策權從三司獨立出來,同時要求“一歲用度及郊祀大費,皆編制定式”?此舉體現了王安石(
)
A.
將整頓吏治作為變法宗旨
B.
借變法剝奪了三司財權
C.
以積極節(jié)流作為理財思路
D.
重視財政運行機制改革BD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靖康之變,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戰(zhàn)爭和議1)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對抗中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
軍”戰(zhàn)績卓著。2)宋高宗和秦檜視岳飛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以
“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紹興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以東起淮水、西至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建設工程勞務承包合同協(xié)議
- 藝術啟蒙幼兒園園長聘任協(xié)議
- 林場油罐租賃協(xié)議
- 泥工建設施工合作協(xié)議
- 環(huán)保項目專職律師聘用合同模板
- 藥店裝修協(xié)議
- 購物中心休息區(qū)施工合同
- 建筑智能化工程人員勞動合同
- 服裝鞋帽銷售招聘合同
- 橡膠制造煙囪施工合同樣本
- 碼頭建設報批程序
- (正式版)JBT 11517-2024 刮板取料機
- 商務數據分析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2019年10月廣東省自考00850廣告設計基礎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DG-TJ08-2425-2023 道路隧道養(yǎng)護運行評價技術標準
- 膠囊內鏡知識課件
- 體育教師生涯發(fā)展展示
- 智聯(lián)招聘題庫國企筆試題型
- 礦山應急電源配備規(guī)定
- 棗陽市中小學教師招聘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車聯(lián)網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