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觀察與批判高2024屆語文作文備考專題四:觀察與批判

一、【命題預測】

[話題界定]:觀察與批判。

觀察與批判是高中部編本必修下冊第六單元人文主題,也是近年來作文考查的重要趨勢之一。增強學生觀察世界、提出質(zhì)疑、合理批判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學會用客觀的眼光審視世界。

雖然是部編本教材中的人文主題,但實則是高中語文教學作文中一直重點關(guān)注的話題,其中最典型的真題是2018年全國Ⅱ卷高考作文“戰(zhàn)機彈痕”,統(tǒng)計學家沃德面對軍法的判斷,就是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提出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理性批判思維,提出自己的觀點。又如2023年全國甲卷“時間的仆人”要求同學們針對不同的現(xiàn)象,結(jié)合對事件的觀察和思考,對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批判、觀點。像這樣同樣的一件事情,存在不同的聲音、觀點、現(xiàn)象的作文比比皆是,實則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客觀、理性思考的能力,去除“一刀切"的思維模式。

二、【主題解讀】

(一)內(nèi)涵解讀

用慧眼遍觀世相,以睿智洞察人生。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批判具體體現(xiàn)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能增強對社會的認識,能提升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分析、比較、判斷等都是在觀察的基礎(chǔ)之上。“批判"是指對某人或某事的評論、判斷或批駁,側(cè)重于對錯誤思想、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是在充分認識事件的基礎(chǔ)上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它帶著看問題的全面性。批判也意味著不墨守陳規(guī)、人云亦云,而是敢于質(zhì)疑、勇于沖破藩籬。觀察是批判的基礎(chǔ),批判是觀察的延伸。

批判不是提倡對事物簡單盲目的否定,而是運用獨到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能夠針對事件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并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某些社會和個人問題,為我們的觀念和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奠基。如此才能提升自我,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

社會復雜多變,世事變幻莫測,我們需要以理性思維和辯證思想去體察人情世態(tài),進而提升自己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在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學會關(guān)注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能以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其中的癥結(jié),進而提高對事物的洞察力。

三、【新銳視角】

擬題參考:《拂去浮塵,方窺其本》《雙眼自將秋水洗》《多維眼光識大體,切身實踐探幽微》《身處滄溟,不淆濁浪》《走出信息繭房,翻越群體藩籬》《明窗照世界,攬鏡修自身》

【角度一】:面對蕪雜的信息,我們要避免人云亦云,跳出迷霧,客觀觀察,審慎思考,理性批判。

網(wǎng)絡(luò)像旋風席卷著世界,風中帶來無數(shù)的信息,使人眼花繚亂、暈頭轉(zhuǎn)向,該如何看清社會的真相真理?答案唯有客觀觀察,理性批判。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有甚者,是盲目、沖動、狂熱的群體思想,將原本紛繁的信息攪得更亂,消解、空耗著獨立的個性,像病毒一樣侵襲著社會。

如果一個個體,接受單一信息,又不會明辨慎思,很可能不自覺就具有了“烏合之眾”的特性:理性匱乏,卻熱情洋溢;排斥證據(jù),而倚賴幻覺;不會推理,又勇于行動;看重數(shù)量,而罔顧事實。

欲明辨事物,還需全面看,整體看,跳出來看,之后理性思考,批判發(fā)聲。

【角度二】:我們不能僅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我們需要通過實際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主觀臆斷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本能。我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直覺做出判斷。但如果凡事都憑借主觀臆斷,容易走入錯誤之地,故而我們需要借助觀察的力量,我們需要在實際的觀察中,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直覺做出判斷。同時,我們也需要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和真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謙虛謹慎開放包容和批判反思的精神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角度三】:當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內(nèi)看自己。向外,才能積極進取,勇創(chuàng)佳績;向內(nèi),才能發(fā)現(xiàn)不足,看到真實。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向外觀察如同打開了一扇窗戶,開闊了個人的視野,無論是知識上、心靈上、文化上還是國際上,我們都需要向外不斷汲取智慧,超越自我、走出個人狹小的天地,促進自我成長與發(fā)展;向內(nèi)觀察如同直視一面鏡子,每個人都要向內(nèi)審視自己,慎獨自省,勇于反思,勇于回顧,勇于自我完善,去探索自身人性的弱點,發(fā)現(xiàn)自我的優(yōu)點,從而達到至善至美。

四、【素材積累】

(一)【名言之聲】

一個善于觀察的人,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猍波蘭]哥白尼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更看不見?!猍英]布爾德

細節(jié)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美]愛默生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猍法]羅曼·羅蘭

最枯燥無味的作品也無法抵擋批評家找出它迷人之處的決心?!猍美]哈羅德·羅森堡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斞?/p>

應該批判地讀書,應該養(yǎng)成批判態(tài)度與批判能力?!纹浞?/p>

質(zhì)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业铝_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祆?/p>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祆洹端臅戮浼ⅰ?/p>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嵺?/p>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人們在批評的篩子里尋找一切奧秘?!肺呐?/p>

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贊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乩瓐D

懷疑有如草木之芽,從真理之根萌生?!?/p>

一個人如果從肯定開始,他必然會以疑問而告終;但是,他如果甘愿從疑問開始,他將以肯定而告結(jié)束?!灿撑喔?/p>

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懷疑?!灿澈詹?/p>

只有大規(guī)模的懷疑主義才能夠揭開把我們同真理隔開的帷幕?!灿沉_素

自然知識的每一個大進步都包括對權(quán)威的絕對否定。——〔英國〕赫胥黎

首先懷疑,然后探求,最后發(fā)現(xiàn)?!灿嘲涂藸?/p>

應該知道該懷疑時懷疑,該服從時服從,該相信時相信?!卜▏撑了箍?/p>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上進?!祆?/p>

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芄庹?/p>

科學,按其本質(zhì),是歷史的;歷史的繼承和批判,無疑是科學的重要特征?!w金珊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zhì)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

不要讓你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灞救A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jié)隊?!斞?/p>

“從來如此,便對么?——魯迅《狂人日記》

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袁枚《隨園詩話》

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醭?/p>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ㄒ鉃椋邯毩⒂谑?,保持清醒;橫立水中,不隨波逐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抖Y記·學記》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墩撜Z》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W?/p>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他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了箍?/p>

每個人都在憤世嫉俗,每個人又都在同流合污?!芘嘣啤蹲杂稍诟咛帯?/p>

一旦發(fā)現(xiàn)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獓栏柢摺斗既A》

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于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只聽別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周國平

一旦墮入笑罵由人的塵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卻寸步難行?!ǖ氯R爾《惡之花》

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莫言

不審不聰則謬,不察不明則過?!豆茏印?/p>

經(jīng)驗是一點點觀察得來的結(jié)果。——莎士比亞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更看不見?!紶柕?/p>

不會觀察的人,幾時有眼睛,也和盲人一樣,看不到身邊出現(xiàn)的奇跡。——巴甫洛夫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秴问洗呵铩げ靷鳌?/p>

【人物素材】

1.錢鐘書批判精神

錢鐘書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觀照中國與世界。在精熟中國文化和通覽世界文化的基礎(chǔ)上,錢先生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清醒的認識和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也不盲從任何一個權(quán)威。

他畢生致力于確定中國文學藝術(shù)在世界文學藝術(shù)宮殿中的適當位置,從而促使中國文學藝術(shù)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學藝術(shù)的總的格局中去。為此,他既深刻地闡發(fā)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蘊和獨特價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歷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評中國人由于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橫掃了西方人由于無知而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錢先生對于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了解西方的學術(shù)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圍城》是錢鐘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寫抗戰(zhàn)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2.福樓拜傳授給莫泊桑寫作的秘訣之一是觀察

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莫泊桑把自己坐在屋里編的準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后,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zhuǎn)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于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于寫成了小說《點心》,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后來莫泊桑在總結(jié)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東西……”

3.陳寅恪讀書的“不惟書,敢懷疑"原則

民國大師陳寅恪先生素喜讀書,但卻不盡信書。對于書上說的,前人說的,大人物說的,陳寅恪一定要經(jīng)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才加以確認。陳寅恪10歲時,在南昌曾聽祖父閑話舊事:略言“昔年自京師返義寧鄉(xiāng)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適門外有以人參求售者,購服即痊。先祖詫曰,吾家素貧,人參價貴,售者肯以賤價出賣,此非真人參,乃薺尼也。蓋薺尼似人參,而能治咳嗽之病?!侗静荨匪d甚明。特世人未嘗注意及之耳?!标愐∈虃?cè)聽罷,對《本草》一書和這段故事暗記在心。后來陳寅恪找到《本草》翻閱,“即檢薺尼一藥,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言符”,充分表現(xiàn)了陳寅恪的求真與求知。正是不惟書,不迷信的懷疑精神,奠定了陳寅恪學術(shù)大師的地位。

4.哥白尼批判“地心說"大膽提出“日心說”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的結(jié)構(gòu)不斷地進行著思考。在古代歐洲,哥白尼的“日心說"發(fā)表之前,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張“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其他的星體都圍著地球這一宇宙中心旋轉(zhuǎn)。這個學說的提出與基督教相吻合,故而"地心說"一直居于統(tǒng)治地位。

隨著事物不斷的發(fā)展。哥白尼在意大利期間通過不斷的查閱資料和觀察天文現(xiàn)象,初步闡述了他自己有關(guān)日心說的看法,又經(jīng)過長2年的觀察和計算終于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早從亞里士多德之前就已開始也被天主教會接受的宇宙觀,這是現(xiàn)代科學淘汰陳舊科學觀的偉大勝利。

5.費爾巴哈批判“唯心論”驅(qū)散認識上的迷霧

費爾巴哈失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是黑格爾的學生。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quán)威;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zhì)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6.張衡觀測天象制作渾天儀

東漢杰出科學家張衡,在任太史令時,專心研究天文歷算。在當時,有種比較先進的天文學說叫渾天說,認為天是渾圓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殼,地像卵黃,在天的中間,日月星辰在"卵殼"上不停轉(zhuǎn)動。張衡認為這樣的結(jié)論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觀測天象,積累了大量恒星運動的資料并對恒星運動的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渾天儀,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人的渾天說。渾天儀用銅制成,主體是一個球體模型,上刻著恒心、南極、北極、經(jīng)度、黃道、赤道。儀器上表現(xiàn)的情況同天空中星象出沒完全相符。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由于張衡堅持觀測天象的結(jié)果。

7.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bai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于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后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nóng)學習哲學、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chǎn)。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jīng)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jié),他看到農(nóng)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chuàng)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zhuǎn)把水從河里取上來,省了農(nóng)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8.曹劌論戰(zhàn)“觀察"取勝

長勺之戰(zhàn)中,曹劌表現(xiàn)十分亮眼,沉著冷靜,善抓時機,在他的謀略指揮下,擊退了齊師。其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細節(jié)是曹劌善于觀察:觀察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隊狀態(tài),觀察到“轍亂旗靡"的慌亂痕跡,都是這場戰(zhàn)役得以取勝的重要因素,因為善于觀察,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觀察的作用可見一斑。

【精選時評段落】

1.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shè)實踐的深刻總結(jié),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fā)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3.沒有哪個國家天生獨領(lǐng)風騷,也沒有哪種模式注定高人一等。全球化時代,不應該是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人,而應該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

(摘自《光明日報》)

4.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shè)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更需要重視、研究、借鑒歷史。這對我們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yǎng)、增強本領(lǐng)具有重要意義。

(摘自《求是》)

一句“在嗎”讓你不得不立刻現(xiàn)身、在線溝通,一段“@所有人"讓你不得不查看通知、回復“收到”,一條條朋友圈互動也展示著有多少人對你的分享津津樂道。而更多的APP也以各自的方式刷著存在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微博向你展示著“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將魔性貫徹到底"的抖音、快手讓你在畫面與bgm的碰撞中停不下來;“一劃到底”的知乎、豆瓣帶你不斷“嗑糖"吃瓜”“求科普";“種草—拔草”的小紅書則為你呈現(xiàn)名目繁多的所謂“潮流"……一時間,集齊“各路神仙”的我們,仿佛真的“手機在手,工作生活全都有"。

(摘自《人民日報》)

不少網(wǎng)友開始追求“數(shù)字極簡生活”,不斷進行著“斷舍離"的嘗試。有的提出“卸載手機應用”或建議“只在電腦端使用”,卻終究難逃“治標不治本”;有的嘗試“用回老人機”,卻因為缺乏移動支付、健康碼功能而遭遇種種不便;有的基于備考需要,對手機“不帶、不看更不想”,而“齋戒"式逃離對更多人來說卻難以復制;還有的推薦起了“專注軟件”“自律神器”,有的年輕人用上了適老版APP……

(摘自《人民日報》)

信息過剩、理性稀缺,這是今天我們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面對熱點事件,我們每個人都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全面掌握信息,也不可能熟知各個領(lǐng)域的專業(yè)知識。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媒體繃緊倫理之弦,不能為了商業(yè)利益,不負責任地轉(zhuǎn)發(fā)煽動情緒的東西,或者出于某種目的剪裁信息,看似十分關(guān)心,實則漠不關(guān)心;看似充滿責任,實則唯利是圖。

(摘自《人民日報》)

【優(yōu)美語段積累】

1.魏征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逼出了照耀歷史的貞觀之治。不畏圣怒,倒拔龍須,屢次大鬧朝堂,毫不退縮。他的出發(fā)點使他有勇氣,因為那出發(fā)點就是為了更好地建設(shè)。能在死后讓唐太宗號啕大哭,而又已開辟盛世,這樣的人生已足夠。

2.梁思成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才能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古都北京。解放初期人們激進的愚昧思想,認為凡是和封建社會掛勾的都不是好東西,都應該徹底消滅。在這種狂熱的思想下,意義豐富的古都北京已是形勢危及。我國著名的建設(shè)家梁思成心急了,“拆下北京城一塊城墻,就像是在我身上剜去一塊肉”。為了建設(shè)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北京城,梁思成不畏權(quán)勢,奮起發(fā)聲,尖銳地批判那些偏激分子。

3.大衛(wèi)·斯特思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打造出舉世聞名的體育聯(lián)盟。從1989年到2004年,大衛(wèi)·斯特思作為NBA總裁掌管了NBA三十年,三十年的時間,他將岌岌可危的無頭蒼蠅變成了世界籃球的圣殿,其諸多為了建設(shè)的批判功不可沒。

4.拿破侖曾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說:“不以建設(shè)為目的的批判者不是好的批判者?!苯ㄔO(shè)者做出事業(yè),為人民服務(wù);而批判者則發(fā)現(xiàn)問題,使人警醒。當然,只知建設(shè)而不吸取建議是不行的;同樣,一味的批評也不可取。如果批判是為了更好的建設(shè)呢?這樣的批判者才是最好。

5.一項活動,四種行為。我們需要如馬云般的領(lǐng)跑者,也同樣需要雖不討好卻也至關(guān)重要的批判者。而我更希望,我們?nèi)巳硕寄鼙3掷潇o的頭腦,做一個理性的批判者。

6.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向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

【精彩時評】

1.

不要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民日報)

轉(zhuǎn)發(fā)的熱門文章,原來是炒作;欣賞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筆;分享的養(yǎng)生知識,竟是偽科學;各種心靈雞湯、勵志美文,其實似是而非……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如今,面對海量信息,該給自己提個醒: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信息爆炸的時代,一種相反的體驗卻是“信息收縮"。面對海量資訊、多元觀點,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宮之中,因為通道太多而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篩選甄別。所以,“轉(zhuǎn)發(fā)”“跟帖"的熱度,成了信息選擇的風向標;“點擊”“點贊"的數(shù)量,成了觀點參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個段子,閱讀同一篇網(wǎng)文,轉(zhuǎn)發(fā)自同一個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難免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寧靜。

思考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徑總是更簡單。喜歡大而化之,喜歡立竿見影,喜歡流于表面的現(xiàn)象,喜歡一看可知的結(jié)論,這樣的“認知取向”之下,對思辨性、專業(yè)性強的內(nèi)容,對復雜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興趣。長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簡化中退化,自己的頭腦變得空空如也,沒了沉潛深流,徒剩一地雞毛。

技術(shù)的演進對人類思維的影響,是一個引人思考的哲學命題。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憂心,電視的流行讓人越來越不愿閱讀,越來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隔絕。如果說電視因其直觀性、娛樂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的碎片化、蕪雜化,也可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同樣的影響。波茲曼的思考,是向時代的發(fā)問:當技術(shù)在獲取知識的途徑上做了一個減法,我們?nèi)绾谓o自己的思想做一個加法?

實際上,網(wǎng)絡(luò)并沒有改變?nèi)藗兊乃季S實質(zhì),只是改變了抵達思考的方式。面對觸手可及的龐大信息,是迷失方向還是有效整合,取決于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滿足于當復讀機、傳聲筒,不愿思考;滿足于淺閱讀、淺吸收,不會思考;滿足于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終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即便是碎片化閱讀,也需要系統(tǒng)性積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維路徑、認識方法,從而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如果是簡單化觀點,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邏輯誤區(qū)、認識盲點,不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擁有“觀點"態(tài)度”和“感受"之時,更需防止盲目、偏見和極端擠占了邏輯與理性的空間。不管哪個時代,也不會每個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個人卻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者。不是只當數(shù)據(jù)叢林中的獵人和采集者,也應該有不甘為“信息傳播者”而愿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華說,經(jīng)過自己思考獲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這些東西才真正屬于我們。只有保持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帶來人類智慧的增長,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思考是勤奮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懶惰是思想懶惰”。身處這個時代,有太多聲音縈繞耳邊。要在花繁柳茂中撥開、雨驟風狂里站定,不僅需要“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才能于眾里尋他中浮現(xiàn)眼前。

2.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shè)心態(tài)"(人民日報)

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向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

誠哉斯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批判是思想進步的活水、社會發(fā)展的源泉。沒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沒有神學大廈的坍塌,也就沒有我們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沒有費爾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沒有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登場;沒有共產(chǎn)黨人的批判精神,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的撥亂反正,也就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正是在批判中,我們突破一個又一個禁區(qū),從必然王國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國。

如果說問題是時代的呼聲,那么批判則是對這呼聲的回應。在認識論層面,批判是認識問題的邏輯起點;從方法論角度,批判為解決問題、推動進步提供了契機。然而,僅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叢生的問題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進一步,費爾巴哈貢獻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畫出太陽系運行的真實圖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態(tài)度,毛澤東說得清楚:“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

這樣的態(tài)度,是辯證唯物主義者的態(tài)度,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的態(tài)度。在他們眼中,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熱諷,也不是痛快一時的情緒宣泄,而是破與立的對立統(tǒng)一、批判與建設(shè)的相得益彰。他們懂得,當批判精神異化為“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懷疑明天,結(jié)果只能陷入歷史的虛無:昨天一無所有,今天一無是處,明天一無建樹。

社會總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豈止車載斗量。13億人口的中國,快速發(fā)展的轉(zhuǎn)型期,有問題,甚至有很多問題,都再正常不過;即便是已經(jīng)“熊抱”現(xiàn)代化的發(fā)達國家,也不得不承認,“今天,技術(shù)的進步已經(jīng)使得人類可以往返于地球與月球之間,但我們在處理人類事務(wù)方面依然捉襟見肘"。對這些問題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確而且必要。問題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論道,誰來為我們解決問題?

與解決問題相比,做個“批判家”并不難,對照理想,現(xiàn)實的缺憾俯拾即是。做個“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這個社會怎么了”,微博便會“很有氣質(zhì)"。但是,復雜的矛盾不會因批判自然遁形,社會的正義更不會因批判自動實現(xiàn)。斯洛文尼亞前總統(tǒng)德爾諾夫舍克說得好,“單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難以改善世界的”。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都不能放棄對肌體健康所負有的責任。

批判是通向正義感的捷徑,是體現(xiàn)存在感的絕佳方式,但歷史的責任不允許我們滿足于道德飆車。中國的進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該不該”的判斷,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尋。制度的改革,社會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眾人一起發(fā)力。鞭撻黑暗時,點亮蠟燭;蔑視貪婪時,拒絕同流;痛斥冷漠時,伸出雙手……我們不僅要做提出問題的共同體,更要做解決問題的共同體。

“顛簸于批判主義的無邊波浪之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塊陸地建構(gòu)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們的時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過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學生司占杰傾注愛心的麻風病村莊;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質(zhì)疑,也有碩士生李英強興辦鄉(xiāng)村圖書館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虛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動的樸實守望;有校園里“懷疑的時代還需要信仰嗎”的不休爭論,也有新聞界“我是建設(shè)者"倡議的強烈共鳴……站在這塊劇烈轉(zhuǎn)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憤世嫉俗,有人習慣于悲觀抱怨,但總有一些人以行動肩起責任,用積極主動的點滴努力,積攢起改造社會的正能量。

時代不僅需要解構(gòu),更需要建構(gòu)。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給自己,卻把創(chuàng)造的權(quán)利讓給別人。歷史的原野如此遼闊,作為時代的一員,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種下樹木、留下清涼。不僅當一個批判者,也要做一個建設(shè)者,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時代前進的一大步。

3.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懷(人民日報)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來,關(guān)于青春的話題持續(xù)引發(fā)社會熱議。有聲音批評,本是最富朝氣銳氣、最有權(quán)利做夢的年輕一代,不少人卻陷入利益的羈絆,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熱衷實惠而恥談理想。

實際上,時常陷入利益羈絆的又何止青年?一事當先,做還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內(nèi)工作,竭盡全力還是敷衍塞責,尚得仔細權(quán)衡。得與失,取與予,風險與收益,付出與回報——在利益的坐標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演繹著價值排序,精準計算著投入產(chǎn)出。一切似乎都進行得準確順暢。只是,當物質(zhì)的欲望填滿生活,利益的喧囂遮蔽生命的星光,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也會惘然惆悵:為什么,我們“兩手滿當當,心中空蕩蕩"?

當今中國,利益的正當性早已“除魅”。對利益名正言順的主張,讓人人得享發(fā)展成果,“利益覺醒"可說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馬克思早有斷言:“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桃饣乇芾妫M止是陳腐迂闊,離開利益的齒輪,世界將空擋滑行。對個人也好,對社會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zhì)利益,那就是唯心主義"。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讓利益的追求絕對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計較未必無益于社會的進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內(nèi)創(chuàng)造出經(jīng)濟奇跡。利益最大化的風輪,很容易鼓蕩物質(zhì)的城堡遍地開花。然而,這樣的城堡卻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進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會在意公共問題,只關(guān)心物質(zhì)利益的人不會關(guān)心社會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懷,我們的身邊便會充斥利己主義的鐵桿擁躉,責任能夠淡忘、道德可以離席、靈魂容許出丑。不是嗎?毒奶粉泛濫,地溝油盛行,在唯利是圖的利益盡頭,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線的崩塌。

志愿服務(wù),主動回報社會,卻被猜測其中掩藏著利益動機;應對災難,企業(yè)獻出愛心,卻被揣度背后有著利益交換。楊善洲圖什么,用利益的邏輯說不通,就斥為“傻瓜”;郭明義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斷言“神經(jīng)病"。利益的風暴撕碎了懸在一些人頭頂?shù)某绺咴茖樱瞬贿^是欲念死海中一個小小的漩渦?!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與實利掛鉤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矯情”,利益于是成為時代價值的“粉碎機”,讓我們的社會只剩誅心之論,難言感動信任。

這是現(xiàn)代版的義利困惑,也是墮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恥于言利”的時代,難道就一定要拋棄“時刻準備著"的理想?經(jīng)歷著“利益解放”的大潮,難道就一定要放棄“為了全人類"的信念?拒絕利益主義獨步天下,理想情懷又該何處安放?

就像文學家所說的那樣,“理想有如晨星——我們永不能觸到,卻可以借著星光在人生海洋中遠航”。確實,理想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幫我們找一個優(yōu)厚的工作,領(lǐng)一份體面的薪水。甚至一個有理想的人,活在當下,會比別人更覺生存的困難與尷尬。但是人若沒有了理想,生命將走向何方?我們贊頌希望“讓人類遠離饑餓"的袁隆平,我們欽佩把汗水灑落山間郵路的王順友,實際上是贊頌一種更飽滿的意義、欽佩一種更豐盈的人生。循著理想的星光,我們才能跳脫一己得失,眼界更遠、胸懷更大,找到一個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論”者固然舉步維艱,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樣蒼白無力,“喻于利"不是開啟幸福的萬能之鑰,“喻于義”才能推開夢想的必然之門。構(gòu)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靈魂的原野郁郁蔥蔥,文明的河流碧波蕩漾。這就是為什么寫出《國富論》的亞當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論》,也是為什么社會的改革者,既需要現(xiàn)實主義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義的勇氣擔當。

翻開歷史,越是大發(fā)展、大變動的時代,越需要有超越個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執(zhí)著信念,法國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熱烈追求,20世紀初葉席卷世界的紅色狂飆,都曾是導引時代前進的旗幟。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關(guān)鍵時刻,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的當下,尤需在物質(zhì)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懷。借用叔本華的一句話,它是對每個時代偉大事物的同一性和連續(xù)性的信心,是對一代代人的變化和衰退的抗議。

4.

遠離魯迅讓我們變得平庸

張福貴

魯迅的本質(zhì)精神是他對于中國社會、文化和中國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國社會才能讀懂魯迅,而只有讀懂了魯迅才能理解中國社會。魯迅與中國就是這樣一種解不開的糾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戰(zhàn)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民族劣根性,一種社會狀態(tài)。局限于魯迅與周邊人際關(guān)系和具體事件的糾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魯迅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是常讀常新的,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世紀性的話題,我們這個民族花費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也尚未真正讀懂魯迅,理解魯迅。留在民族記憶里的魯迅是中小學教科書中的魯迅,是每逢某個重大政治節(jié)日便被裝飾出來的魯迅。毫無疑問,魯迅已經(jīng)遠離了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自己。人們都認同魯迅性格的本質(zhì)是挑戰(zhàn)強者而絕望的反抗,但是我們很少能細想為什么魯迅能至死堅守這一性格?歸根結(jié)底,就是魯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魯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知識分子”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對于我們來說,魯迅精神在當代中國最大的價值,就是對于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思想立場和人格境界的啟示意義。夜深人靜,我讀到魯迅的一些句子,總是驚出一身汗水來。這冷汗不只是為魯迅的深刻而驚嘆,也是面對魯迅的深刻和挑戰(zhàn)而自愧不如的結(jié)果。魯迅的偉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魯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魯迅,讓我們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無論如何,作為真正的魯迅學人,絕不能參與對于魯迅本質(zhì)精神的改造,因為曲解魯迅就是背叛魯迅。

魯迅在世紀之初確立的現(xiàn)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喚“真人”,揭露“偽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魯迅始終是“復古"的——復歸于人間的原點。魯迅在擔負起政治救亡、思想啟蒙重任的同時,又擔負起道德救贖的重任。魯迅的真實讓惡人的作惡變得困難,特別是讓偽善者暴露出惡的本質(zhì)。他一生樹敵過多,除了思想立場和政治傾向的差異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而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說假話和揭穿虛偽。這造成了他人際關(guān)系中最大的悲劇——自己不虛偽也不允許別人虛偽。

魯迅的真誠與真實是當下中國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資源,思想意識上的“獨出”與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魯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內(nèi)容。魯迅一生都在“力抗時俗"力抗強者”。而今日之民眾,在思想意識和道德人格上則往往表現(xiàn)為兩重性:思想意識的覺醒與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歷史的發(fā)展,一般民眾逐漸疏離于僵化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了被“喚醒"后的思想狀態(tài)。但是,正是由于這覺醒之后對現(xiàn)實所產(chǎn)生的失望,使人們喪失了理想主義和共同倫理精神,退而求其個人物質(zhì)生活的發(fā)展,結(jié)果帶來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識的弱化與道德人格的滑落。身處當下境遇,我們可能什么都做不來,但至少能做到真誠和善良。

魯迅的存在,為我們確立了一種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鏡子。面對魯迅的言行,使我們不敢自我夸耀,使我們不敢輕易自稱為“戰(zhàn)士”,也不敢輕易把某人稱之為“偉人"。我們只要一直努力堅守這樣一個底線: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墮落。然而,這個人生底線的堅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獨的。最后我想說兩句話:“我愛魯迅,魯迅害我?!?有刪改)

賞析批判和挑戰(zhàn)中國的舊文化傳統(tǒng)、民族劣根性和病態(tài)的社會是魯迅的本質(zhì)精神,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知識分子"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對于我們來說,魯迅精神在當代中國最大的價值,就是對于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思想立場和人格境界的啟示意義。魯迅為我們確立的人生標桿很高很難,會讓人們活得很累,但卻能讓人們遠離平庸。

六、【2024年高考押題主題作文】:

1.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英才2024屆高三四名校聯(lián)考·湖南師大附中月考】

材料一:事不耳聞目見,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材料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K軾《題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分析】

1.材料解讀

《石鐘山記》是1084年蘇軾游石鐘山后所寫的游記。文章通過探究石鐘山的得名由來,得出認知規(guī)律:要正確判斷事物,要認真調(diào)查,求真求實。

《題西林壁》是寫景詩,又富含哲理。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橫看綿延逶迤,側(cè)看奇峰突起,角度或遠或近,看到山色和氣勢也不相同。后兩句寫作者的游覽感悟:不能辨識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只能看到一峰一嶺一丘一壑的局部,認知就有片面性。此詩也反映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局中人往往受到認識條件限制,而看不清事物全貌和真相。

理性思維、批判質(zhì)疑、勇于探究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也是新課標的要求。作文材料體現(xiàn)了蘇軾在不同詩文中有關(guān)“認識論"的不同觀點。行文時,要找到兩則材料的關(guān)聯(lián)??梢砸晝烧邽閷α㈥P(guān)系:材料一強調(diào)“眼見為實”,材料二強調(diào)“眼見未必為實";也可以認為兩者是統(tǒng)一的:材料一突出“認識事物要有求真求實”,材料二突出“認識事物要更整體全面,表面局限和偏差"。

對蘇軾的觀點,可以肯定認同,也可以審慎思辨,這也是批判思維的體現(xiàn)。比如,獲得真知也未必要耳聞目見(針對材料一),而且耳聞目見的也未必就是真知,還需要全面看,不同角度看,“跳出來”看(結(jié)合材料二)。

2.參考立意

1.突破“眼見"局限,窺見真實世界。

2.眼見未必為實。

3.認識事物,應注意觀察的視角。

4.切忌主觀臆測,尊重客觀現(xiàn)實,認知有深度和高度。

5.相信眼見為實,又要警惕被“眼睛”欺騙。

6.看待問題,避免片面、局部、狹隘,力求全面、整體、開闊。

7.有求實精神,避免認識的局限和偏差。

8.保持獨立見識,而不輕信盲從。

9.既要“看見”,又要“看全”。

10.不為主觀情緒所困,客觀理性認識事物。

3.精彩標題

撥開迷霧見廬山

智者,不囿于方寸之間

親歷全知,以觀世界

入則察之,出則思之

事實顯真知,全面得灼見

求真求實,看見看全

真相的突圍

循此苦旅,以達真理

走出廬山,洞見真相

撥迷霧,見真容

先有視界,方識世界

撥云見日,終識廬山

全局觀天下,實踐出真知

【參考范文】

范文一:

親臨得灼灼真知,多維見落落全局

“事不日見耳聞”,固不可臆斷其有無,萬事唯親臨,言語才有所依仗。但又有言“親眼所見,亦非真實”,此也謂“當局者迷”,故一人所見仍不足為據(jù)。故要探究萬事之本而成擲地有聲,之音,恐唯有:

足下親臨,雙眼獲灼灼真知;擺脫偏激,多維見落落全局。

“親臨是睹全局之始端,是觸真知之途徑。古者有云,三人成虎”,此為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矣。當今社會,如此現(xiàn)象亦猖行。善于為己年利而杜撰其有無之人,比比皆是。他們常操著“唯我獨醒"之口吻,評點著世間人與事。而可悲正于,不知“親臨”而只會“輕信"之人也比比皆是,他們也因而失去自己的思想,成為別人架構(gòu)的虛偽中的因徒,卻自以明天下之理。故“親臨”是我們自持的護盾,是我們觸真知的難得正確途徑。何信虛信而妄自傷悲

而如若只“親臨"表境,卻缺之判斷思考,恐也將落偏激之俗套。故:

“多維”是睹全局之密鑰,是擁真知之法寶。親臨所見,或許不假,但當我們遠一步看,卻是如蘇軾言“遠近高低各不同"。古之掌全局者,皆是見多維而養(yǎng)從客之氣,若沒有唐太宗從諫如流、廣開言路,何來貞觀月圓花香、太平夢好若沒有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交流互鑒,何來孔孟墨老思想碰撞、百花齊放若沒有中華各族、各黨派人民各抒齊言,取長補短,何來我中華如今包容富強“多維”并非叫我們當墻頭草,而是去聆聽更真實、更廣泛的聲音,將問題看得更透徹,去看見灼烈的真相,去把握更宏大的局面,最終進發(fā)最鮮亮的智慧。

然而,“親臨與多維”,確非易事,需要我們長久培養(yǎng)。

“親臨”是臨至關(guān)事。不少狗仔、私生跟蹤他人私生活,絕非親臨。親臨是指重要問題實踐考察,在親自觸碰真相后,收獲更清醒的快樂。對關(guān)乎學術(shù)、國家的事,定要在所及范圍內(nèi)親臨,而后得其灼灼真知。

多維是濾合理言?!扒€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從中汲已所短,完已所長,保留自己深刻的思考,在眾說紛紜中不失去方向,見落落全局,而后發(fā)錚錚之言。

時代如翻滾不息的洪流,嘈雜擁堵,幻象如經(jīng)久不散之迷霧,礙人視聽。我們無法讓錯誤閉嘴,卻能憑借自己在迷霧中找到真實的燈塔。

去親臨,去用熱烈的目光邂逅灼灼真知;

善多維,善用敏銳的思想遇見落落全局。

范文二:

拂去浮塵,方窺其本色

蘇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們發(fā)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答案一定是不可以??v使世間迷霧繚繞,縱使人性紛繁復雜,我們也要習慣去拂去浮塵,去窺見事物的本性和真相。

為何總有浮塵會遮人眼?為了生存,人們學會了偽裝、欺騙。為了融入群眾隨大流,又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擇手段。我們身邊不乏有魯迅所言“面具戴久了"的人:光鮮亮麗的明星一夜塌房、高學歷者瞬起殺人之心……他們終究承受了傷筋動骨扒皮之痛。由此可見,人們通常只看到了表象,而真性卻是隱藏在迷霧下,這更需要我們?nèi)ヌ角笳嫦啵布捶魅ジm。

拂去浮塵,要親手去拂。正如蘇軾之意,要目見、耳聞、實踐。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自己所親身經(jīng)歷的,那才能穿越浮塵,觸及其底。司馬遷為寫《史記》,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梢韵胂?,他踏遍山河大地,穿越尋常巷陌,以一紙一筆,寫下一個個渾厚的文字,這文字如飛馳的箭,扎穿了多朝史書,終成一家之言;蒲松齡歷經(jīng)數(shù)十年著成《聊齋志異》,從尋常百姓口中不知記錄下多少奇聞軼事,才將人性丑惡和時代黑暗如此透徹地展現(xiàn)在人間。沒有了你自己的所做所思,而只是憑借一張長嘴叫喚,終是被蒙了眼的人

拂去浮塵,要敢于跳出“廬山”。為了認識廬山真面目,我們就不能位于廬山之中。我們習慣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順著前人的面路不假思索地向前走,走了很遠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廬山。因此我們要跳出思維慣性,勇于開創(chuàng)不同角度,以此來窺見真面目。華為在經(jīng)美國技術(shù)封鎖后陷入瓶頸。只依賴外國進口芯片固然可以節(jié)省成本,但也由于接觸不到核心技術(shù)而屢遭"卡脖子”。但華為吸取經(jīng)驗,另辟蹊徑,研發(fā)出的光量子芯片新機一經(jīng)發(fā)布便遭搶空,5G技術(shù)也重現(xiàn)于世。我們要致于跳出慣性思維,全方位地看待問題,才有見真性的機會。

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更需要一雙通透的眼睛。虛擬網(wǎng)絡(luò)帶來的電信詐騙、虛假信息數(shù)不勝數(shù);即將步入社會的我們更要拂去浮塵,以防陷于泥沼,失去真我。

拂去浮塵,用你的雙手親自撫摸真相:拂去浮塵,在“廬山"外看見真實的世界。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選擇的立場就是繼續(xù)成為這樣一個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話,也想成為一個預警者,無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擔心都落空,非常希望。___——北京大學戴教授

做一個建設(shè)者,永遠比單純的希望砸爛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難能可貴。——某博客

不僅當一個批判者,也要做一個建設(shè)者。____________——《人民日報》

對于“批判者”和“建設(shè)者",你更欣賞誰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quán)衡與選擇。

參考立意:

(1)敢于批判,才有創(chuàng)造

(2)敢于批判,更要勇于創(chuàng)建

(3)批判與創(chuàng)造并存/批判與重建齊飛

(4)在批判中重建

(5)破壞即建設(shè)

(6)批判意味著創(chuàng)建

(7)以批判之柱,架建設(shè)之橋

(8)讓構(gòu)建之花綻放于批判枝頭

(9)執(zhí)批判之手,與創(chuàng)造同行

(10)在批判與構(gòu)建中前行/讓批判與建設(shè)同行

【參考范文】

范文一:

批判和建設(shè)攜手同行

哥白尼批判“地心說”,構(gòu)建“日心說",費爾巴哈批判“唯心論”,貢獻“唯物論",他們是優(yōu)秀的批判者,更是成功的建設(shè)者。批判是建設(shè)的基礎(chǔ),建設(shè)是批判的目的,兩者不是彼此背離,而是相伴同行。

當歷史的重任落在我們這一輩的肩上,批判和建設(shè)如同這副擔子的兩端,分量都很重,不可偏廢一方,以致失衡?!度嗣袢請蟆吩痛税l(fā)文,倡議每個人“不僅當一個批判者,也要做一個建設(shè)者”。有此,個人能夠更快成長,時代之輪得以滾滾向前。

魯迅先生無疑是最偉大的批判者,但你可知他熾熱的建設(shè)心態(tài)為了救治像父親一樣為庸醫(yī)所誤的病人,青年魯迅選擇了東渡學醫(yī);為了療治麻木的國民的靈魂,他毅然決然地棄醫(yī)從文。是什么讓魯迅最終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面旗幟"是在一次次的批判否定自我和批判社會中,執(zhí)著地找尋新的出路;是在一次次的振作自我與努力構(gòu)建中,終于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是批判與建設(shè)同行,讓魯迅由一個篤志學醫(yī)的普通青年,最終成長為一位以筆代戈的戰(zhàn)士。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批判與建設(shè)同行的歷史。在屈辱的近現(xiàn)代,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一唱雄雞天下白”,毛澤東宣稱:“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這原本是新中國發(fā)展的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大膽批判過去出現(xiàn)的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020年的春天,比往年來得兇險而漫長,一場疫情,考驗著你我他。我們也曾犯錯,也曾自省,而現(xiàn)在的我們又在慶幸:“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愿在種花家!"試想,如果沒有批判中的反省,我們?nèi)绾文苡赂业胤獬?果斷地撤換官員如果沒有建設(shè)者的襟懷,兩座“神山”如何能拔地而起,方艙醫(yī)院如何能快速創(chuàng)建如果批判與建設(shè)沒有并肩前行,如何能有后來的復工復學,復蘇經(jīng)濟

我們都是時代的普通一員,或許我們的所做,不是在揭開星球的奧秘,也沒上升到“主義"的高度,但都記得:斬斷了荊棘,也種下綠草,痛斥了黑夜,也點起蠟燭,推倒了高墻,也搭起長橋,擁有了“批判精神”,也秉持著“建設(shè)心態(tài)"。

范文二:

破而后立,曉喻新生

人類歷史上,批判為推動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因為“善于破壞舊世界”,才有“建設(shè)新世界"的機會,正所謂:破而后立,曉喻新生。

批判是“破”的前提,是打開萬物裂痕的源泉。

正如前人所言“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正是有了批判這把鋒利的板斧,才有了破開無知的勇氣與開拓未知的力量。繪畫大師黃永玉曾給曹禺寄去一封批判信,指出他因“勢位所累”而沒有了建國前的靈性?!耙驗槟闶俏宜鹁吹那拜?所以我對你要嚴!"若是沒有黃永玉直截了當?shù)呐u,又怎會有一代劇作家的光輝若是沒有哥白尼、費爾巴哈對錯誤的判斷,又怎會掃清我們認識的障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闭谧∥覀兦靶袩艋鸬氖菬o知,而批判正是拂去落葉的清風,讓我們無畏。

唯有敢于批判,才有建設(shè)新世界的曙光。

建設(shè)是“立"的基礎(chǔ),是曉喻新生的黎明晨光。

正因為有建設(shè)性批判精神,才有南仁東廿二春秋櫛風沐雨,令窩凼洼谷醒天眼;正因為有建設(shè)性思想,才有黃大發(fā)卅六寒暑篳路藍縷,教巖峭壁通涓流;正因為有建設(shè)新世界的期待,才有林俊德五十星霜藏功名,教瀚海黃沙騰核云……“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比粑覀儧]有對腐朽沒落清王朝的批判,沒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又怎能有中華民族“奮起直追",成就今日之泱泱大國!

不破不立,向死而生。無數(shù)的人們對錯誤、對腐朽發(fā)出了聲聲吶喊與批判,才換回了建設(shè)的動力;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積極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建設(shè)新世界。

正如魯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迸械牧α空莆灮?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既需要螢火,也需要裂痕中滲入的微光。建設(shè)與批判,相輔相成而又攜手共進。

愿我們都能把星光歸還給夜色,把冬天歸還給冰封千里的凍土,把錯誤與批判交給昨日之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

不破不立,曉喻新生。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沒有哪項成功與進步,能離得開質(zhì)疑與批判。沒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維,一個人往往就無法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獨到的思想見解、獨特的分析說服力。但是極端的批判思維,往往會帶來急躁的情緒、極端的言行。其實,許多事情不是那種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關(guān)系。基于尊重和通識的理性的判斷、客觀的分析和均衡的觀點,往往可以讓人們避免從贊揚的極端走到批判的極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種溫柔的批判,是一種建設(shè)性的批判,是一種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種體現(xiàn)某種愛的批判。鄒忌諷齊王納諫如此,歐陽修談?wù)撎瞥v囚如此,張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材料的開頭“沒有哪項成功與進步,能離得開質(zhì)疑與批判”,明確了“質(zhì)疑與批判”對“成功與進步"的重要性;“但是極端的批判思維,往往會帶來急躁的情緒、極端的言行”很客觀的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質(zhì)疑與批判"都是好的,“極端的批判思維”要不得;“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種溫柔的批判,是一種建設(shè)性的批判,是一種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種體現(xiàn)某種愛的批判"中指出“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我們應該有的批判態(tài)度,我們應該“溫柔的批判"建設(shè)性的批判”“愛的批判”,并舉例鄒忌諷齊王納諫、歐陽修談?wù)撎瞥v囚、張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的事例,論證“理性的巧妙的批判”的重要性。

可見,批判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不好就會起反作用。溫柔的批判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人們處理問題時的藝術(shù)。批判時應當含蓄,而不能直接,含蓄則使人易于接受,從而達到批判的目的。學會如何批判與人生的知識、修養(yǎng)有很大關(guān)系,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培養(yǎng)獨立的思考能力、獨特的分析說服力,同時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緒、極端的言行。只有這樣,批判才是尊重與愛的表現(xiàn),也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立意】(1)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激發(fā)一個人靈魂深處的自省和自救。

學會溫柔的批判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就是批評的藝術(shù)。

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讓他人在自我悔悟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參考范文】

學會理性而溫柔的批判

“沒有哪項成功與進步,能離得開質(zhì)疑與批判”,但是極端的批判思維要不得,它往往會帶來急躁的情緒、極端的言行。其實,許多事情不是那種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關(guān)系?;谧鹬睾屯ㄗR的理性的判斷、客觀的分析和均衡的觀點,往往可以讓人們避免從贊揚的極端走到批判的極端。

記得前段時間,日本政府罔顧歷史,非法“購買”釣魚島,公然侵犯中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激起中國民眾的憤怒和不滿。一段時間來,我國不少城市都爆發(fā)了針對日本的示威游行。從不斷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這些抗議活動的進展,然而,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表達愛國熱情的同時,如何能做到冷靜克制、保持理性批判。

被掀翻的汽車、冒煙的街道、暴戾的表情——當日本媒體幸災樂禍地稱中國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預測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動蕩時,“非理性”的批判,正中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勢力的“下懷"。泄憤式的批判,保衛(wèi)不了釣魚島,更保衛(wèi)不了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失去了對法律底線的恪守,激情會使人變成惡魔?!傲x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車、“同仇敵愾"地圍攻在華日本人、吃霸王餐、搶劫店鋪……這些暴行,跟愛國毫不沾邊。砸車,損害的是公民的個人財產(chǎn);襲擊日餐店,累及無辜;不買那個島國的東西,也讓國貨一并受損。在全球化之下,各國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彼此滲透融合,不由分說地抵制,很可能導致“玉石俱焚”。

愛國和害國,有時只有一步之遙,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線。釣魚島之爭以及中日關(guān)系,錯綜復雜,絕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斷。憤怒和沖動,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保持理性,才能應對復雜的局面,才能獲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離了理性,再理直氣壯的訴求,也會在“鬧劇”中化為烏有。以此來審視此次游行,在譴責一些暴力行為的同時,也應向那些理性的批判者致敬。愛國,不是喊喊口號,不是圖一時之快,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最終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讓我們記住一個年輕人的話。他說:我們不要買那個島國的東西,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貨,我們在各行各業(yè)都要比它做得好。我們的官員,比他們的廉潔;我們的街道,比他們的干凈;我們的橋,比他們的結(jié)實;我們的年輕人,比他們更有未來,更有希望。

這才是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獨到的思想見解、獨特的分析說服力的批判,是一種巧妙的批判,是一種溫柔的批判,是一種建設(shè)性的批判,是一種基于希望的批判。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類歷史上,批判產(chǎn)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對“地心說"的批判,才揭開了我們所處星球的真相;正是費爾巴哈對唯心論的批判,才驅(qū)散了人們認識上的迷霧。

不僅如此,哥白尼構(gòu)建了“日心說”,勾畫出太陽系天體運行的真實圖景,為近代天文學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費爾巴哈貢獻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為馬克思主義登場掃除了障礙。

而在世界的東方,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夕莊嚴宣稱:“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全面理解材料,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要點】這是一道材料作文,我們可以通過關(guān)鍵句來審題,該材料的第一個關(guān)鍵句“人類歷史上,批判產(chǎn)生了巨大的能量”,可見,我們的作文要圍繞“批判"展開,但是“批判”的目的是什么呢?材料的第二個關(guān)鍵句“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可見,批判是為了建設(shè),由此得出該篇作文的立意和出發(fā)點。

【審題】本題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所給材料由三段話構(gòu)成。第一段首先提出“人類歷史上,批判產(chǎn)生了巨大的能量”的觀點,然后列舉哥白尼和費爾巴哈的事例進行論證。第二段對事例進行進一步分析,指出哥白尼和費爾巴哈在批判后的建設(shè)。第三段引用毛澤東的名言,指出既要善于打破舊世界,又要善于建設(shè)新世界。三段材料強調(diào)的是從批判走向建設(shè),在批判的過程中找到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正確道路。因此,在寫作時,可圍繞批判與建設(shè)、除舊與創(chuàng)新、“破"與“立”等角度立意。另外,題目要求考生針對材料內(nèi)容,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因此考生在寫作時不能脫離材料內(nèi)容,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最好從身邊事例選材,在表達時要體現(xiàn)思考的深度。

【參考立意】1.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

2.善于批判,敢于建設(shè);

3.除舊與創(chuàng)新相伴而生;

4.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shè)心態(tài);

5.以“破"成就“立”。

【參考范文】

在質(zhì)疑和批判中建設(shè)

古人云:“學貴有疑。"宋代理學家朱熹也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弊鰧W問,要敢疑、善疑、多疑、探疑,才能收獲更多的知識。社會的發(fā)展建設(shè)也一樣,要在不斷的質(zhì)疑和批判中探索、反思,從而實現(xiàn)質(zhì)的超越。

敢于質(zhì)疑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chǔ)。質(zhì)疑是人類理性思維的表現(xiàn),是發(fā)現(xiàn)缺陷、謬誤,尋找真相的必經(jīng)之路。人類文明的進步大都是從質(zhì)疑開始的。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提出“三角形內(nèi)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的定理,科學家對這一定理深信不疑。直到18世紀末,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對此定理提出了質(zhì)疑。19世紀,俄國數(shù)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匈牙利數(shù)學家波爾約先后提出了關(guān)于非歐幾何的理論,得出“三角形內(nèi)角和不一定等于一百八十度”的結(jié)論。優(yōu)秀的思想、正確的理論,往往是從相互質(zhì)疑、反復論證中產(chǎn)生的。正是有了不斷的質(zhì)疑,人類文明才能進步和發(fā)展。

善于批判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華民族哪一次不是在批判舊世界中建設(shè)新世界?昔日大禹治水,批判鯀治水的方法,汲取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堵"為“疏”,成功治理了洪水,使人民過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唐臣魏征敢言直諫,一生的諫諍累計“數(shù)十余萬言”,正是由于他的不斷批判,唐太宗勵精圖治,才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鄧小平敢于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勇挑改革重擔,這才有了對內(nèi)改革、對外開放的局面,使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批判舊世界很難,建設(shè)新世界更難,但是我們不能畏懼,要迎難而上,因為我們需要進步和發(fā)展。

當然,我們的質(zhì)疑和批判,必須建立在思考之上,絕不能成為無端的猜忌與懷疑。哥白尼對“地心說”產(chǎn)生質(zhì)疑,費爾巴哈對唯心論進行批判,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基于思辨與實證研究。由此他們才在質(zhì)疑與批判后,推動了各自領(lǐng)域的發(fā)展:哥白尼構(gòu)建了“日心說”,為近代天文學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費爾巴哈貢獻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為馬克思主義登場掃除了障礙。以實證為本,在“破”中“立”,才是質(zhì)疑和批判的真正價值所在。

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曾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边@句話對我們青年學生來說同樣適用。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批判,更要在質(zhì)疑和批判中獲得新知識,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為社會建設(shè)貢獻自己的力量。

5.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認為人對事物的觀察角度有實用的、科學的、審美的,從而進一步闡發(fā):“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在你的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或許會用不同態(tài)度看待人和事,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1.理解材料內(nèi)容

“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p>

實用的,以“善"為最高目的,這個“善”,當理解為“好"。世間事物對我最實用,那么,其對我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實用可以理解為功利主義,也可理解為務(wù)實的選擇。

科學的,以“真”為最高目的,這個“真”,當理解為客觀,真實、本真,面對實際解決問題、待人真誠不虛偽等。

美感的,以“美”為最高目的,這個“美”,當理解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生活的詩意向往,對超越庸碌日常的一種情趣表達,對人性美的一種追求等。

對材料中“實用”“科學"美感”“善"真”“美"的理解是第一步,這里需要考生進行“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對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進行生活對接,悟出其生活化的內(nèi)容本質(zhì)。

2.緊扣提示語

作文材料與作文要求要結(jié)合起來,不能“兩張皮”。作文要求是命題人以材料為引入,對寫作的具體要求,通常會有一個提示語,也就是寫作的角度和方向。

提示語:在你的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或許會用不同態(tài)度看待人和事。

這里有三個重要信息:一是成長的不同階段、不同態(tài)度(材料中的“實用的善"科學的真”“審美的美");二是“你”,考生要有身份意識;三是“人和事"(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要求考生結(jié)合個人生活來理解和表達這三種生活態(tài)度的真實體驗。

3.作文的思辨色彩

人對事物的觀察角度有實用的、科學的、審美的區(qū)分,這三者關(guān)系如何?

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際遇會有不同理解,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nèi)涵和深刻的人生哲學。三者并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存在,有時會相互作用和轉(zhuǎn)化。

作文中的思辨性體現(xiàn)為:一是寫出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態(tài)度,其產(chǎn)生的條件、原因、結(jié)果;二是寫出這些態(tài)度之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可籠統(tǒng)而談,面面俱到,選取一種,兼顧其它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其他。

4.聯(lián)系時代社會實際

人是社會的人,個人對人和事的態(tài)度總會刻上時代和社會的烙印。這次作文要想寫得深刻,對話題進行深入分析,就不僅僅圍繞“我”來做文章,還要在“小我"背后引出“大我”,講明這種生活態(tài)度背后的社會屬性、時代價值。無論哪一種生活態(tài)度,既是個人成長的需要,更是時代發(fā)展的所需,這樣文章思想情感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

5.作文切入點

同是一株古松,木商、植物學家、畫家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態(tài)度是由他們的職業(yè)和身份決定,沒有對錯,無法評論高下。

作文轉(zhuǎn)換到考生,面對的是生活中的人和事,切入角度是三種人生態(tài)度??忌?lián)系不同階段的成長實際,來談個人的成長體驗,無論選取哪一種生活態(tài)度,只要能將之闡明得有理有據(jù),皆可。

【范文參考】

范文一:

時光里的真善美

幼時聽雨,聽到珠落玉盤,珰啷清脆;青年聽雨,聽到柔柔情絲,壯志豪情;老去聽雨,聽到愁情不減,哀思不斷。時光荏苒,忽地帶來些什么又同時拿走些什么,幼稚與青澀伴著時光走了,獨屬于成熟的感傷隨后便到。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經(jīng)歷的點滴增長,或者歲月的印記疊加,看待事物時也揉入了不同的心境、經(jīng)歷與感情。

【開篇排比句,以聽雨引入話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待事物時也揉入了不同的心境、經(jīng)歷與感情"?!?/p>

不諳世事的人們抱有天然的科學的態(tài)度,即求真。孩子的心純粹到容不下其他思緒,唯有本能中對于事物本真的追尋,最開始的世界很簡單,黑與白的兩端,不摻有一絲雜質(zhì)。所以看花便是花,看草便是草,對他人的評價只有“好”與“壞”,像垃圾分類一樣把見過的事物分屬至這兩格。因為只需要一個最簡單的“真”,沒有雜揉多的感情或是經(jīng)驗談,只是從最樸實而本真的角度來看問題罷了。

【正文第一段,段首主旨句呈現(xiàn)方式較好,與下文兩段形式相同,整體勾勒行文脈絡(luò),三個分論點句式精心為之,有對稱之美。對“科學態(tài)度"的論述,緊扣一個“真”,內(nèi)涵解讀為“純粹"樸實”“本真"?!?/p>

稍有閱歷時人們懷著復雜的的實用的態(tài)度,即尋善。何為善?善就是好。但與曾經(jīng)兩極的好與壞不同,此時的人們努力運用過往的經(jīng)驗,試圖找到一個最接近客觀的善。不像曾經(jīng)只在意事物的表現(xiàn),而是開始與其他人共情,將自己的見識與新的事物融為一體進行分析。“善”作為新的目標,要比“真"更難觸及。善是努力客觀,但充斥著所有的主觀,無所謂的情感和或許無用的經(jīng)驗。人們試圖把事情化為自己想看到的模樣,即對自己而言的“善”,此乃實用主義的頂峰。

【正文第二段,內(nèi)容緊承第一段,對“實用的態(tài)度"的論述緊扣一個“善”,內(nèi)涵解讀為“善就是好"乃實用主義的頂峰”。論述較為深刻。】

年歲增長后人們秉有純粹的美感的態(tài)度,即慕美。在與自我復雜交戰(zhàn)的階段以后,人們漸漸平靜回到更注重事物的本質(zhì)。不過與最開始不同,此時的本質(zhì)并非非黑即白的二元真相,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后真正用客觀的眼神來面對其他一切。美是人類追尋的終極,對美的崇尚可謂刻在基因里無法消去。美同時涵蓋了真與善,它既是對事物本真的追求,也是對表現(xiàn)優(yōu)美的不舍。美是真與善的疊加,新的有機聯(lián)系,是唯有在閱歷到達一定程度,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才能夠頓悟的東西,也只有如此,才能離真正的美更近一步。

【正文第三段,內(nèi)容緊承前兩段,對“美感的態(tài)度"的論述緊扣一個“美”,內(nèi)涵解讀為“事物的本質(zhì)"追尋的終極”“涵蓋了真與善"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論述更為深刻?!?/p>

如果現(xiàn)在抬頭望星星,你會看到什么?是閃爍的微光,自身的情緒與思考,還是對宇宙奧秘的探究?或許每一天答案都不盡相同,隨著時光的流淌,態(tài)度不斷變化。愿有一天我們都能以真為基底,善為棟梁,搭起名為美的城堡,在其上相視一笑。

【首尾呼應,總結(jié)全文?!?/p>

范文二

眸中應閃美感之光

朱光潛先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