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總復習: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_第1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_第2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_第3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_第4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考語文總復習一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及解析

一、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詩歌開頭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2)請歌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為下文鋪

墊。

(2)詩人借周瑜火燒赤壁的勝利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

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為小;"赤壁之戰(zhàn)"為大,"國家的命運"為大。"折戟"是引起

詩人抒發(fā)感情的工具,同時為下文情感的抒發(fā)做鋪墊。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

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

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

周知,赤壁之戰(zhàn)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shè)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

實相反的假設(shè)。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jié)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zhàn)爭的結(jié)

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

雀臺,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

,,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

服。借赤壁之戰(zhàn)這則歷史故事,表現(xiàn)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故答案為:⑴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為下文鋪墊。

(2)詩人借周瑜火燒赤壁的勝利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有政

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點評】⑴本題考查詩歌寫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結(jié)合句子內(nèi)容,明確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及鋪墊作用。

⑵本題考查詩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確句意,結(jié)合時代背景明確思想感情。

2.閱讀韋莊的《早發(fā)》,回答問題。

早霧濃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門雞未唱,過客馬頻嘶。

樹色遙藏店,泉聲暗傍畦。獨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種玉器。

(1)詩歌題為"早發(fā)",請簡要分析全詩四聯(lián)分別是如何體現(xiàn)"早"字的。

(2)請選擇合適的角度,簡析尾聯(lián)運用的手法和蘊含在尾聯(lián)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聯(lián)用"早霧"直接點題,第二聯(lián)用"雞未唱,馬頻嘶”強調(diào)客人起得早,第三

聯(lián)"樹色遙,泉聲暗"突出了時間之早,尾聯(lián)寫詩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掛,可見詩人

出發(fā)之早。

(2)示例1: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一種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時月光的皎潔;尾聯(lián)蘊

含(表達)了詩人遠行時的孤獨寂寞之感;示例2:運用襯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

然高掛,來突出出發(fā)之早;尾聯(lián)蘊含(表達)了詩人遠行時的孤獨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聯(lián)用"早霧"直接點題,頷聯(lián)用"雞未唱"強調(diào)客人起得早;頸聯(lián)用

"樹色遙,泉聲暗"突出了時間之早;尾聯(lián)寫詩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敘寫月亮依

然高掛,可見詩人出發(fā)之早。據(jù)此分析作答。

(2)詩歌的尾聯(lián)"獨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將"月亮"比作"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

法,用"獨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掛,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早行時月

光的皎潔和出發(fā)時間之早,表達了詩人遠行時的孤獨寂寞之情。據(jù)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為:⑴首聯(lián)用"早霧"直接點題,第二聯(lián)用"雞未唱,馬頻嘶”強調(diào)客人起得早,第三

聯(lián)"樹色遙,泉聲暗”突出了時間之早,尾聯(lián)寫詩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掛,可見詩人

出發(fā)之早。

⑵示例1: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一種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時月光的皎潔;尾聯(lián)蘊含

(表達)了詩人遠行時的孤獨寂寞之感;示例2:運用襯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

高掛,來突出出發(fā)之早;尾聯(lián)蘊含(表達)了詩人遠行時的孤獨寂寞之感。

【點評】⑴本道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總體把握能力,通讀全詩,把握詩意,揣摩是如

何體現(xiàn)"早"字的。

⑵本道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修辭手法和情感內(nèi)涵的分析能力。"獨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這

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說自己已經(jīng)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殘月依舊

高懸,極力說明行路之早,表達了遠行時的狐獨寂寞之感。

3.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奉誠園①聞笛

(唐)竇卑

曾絕朱纓吐錦茵,欲披荒草訪遺塵。

秋風忽灑西園②淚,滿目山陽笛③里人。

次韻剛父即事絕句

(元)趙孟^④

溪頭月色白如沙,近水樓臺一萬家。

誰向夜深吹玉笛,傷心莫聽后庭花。

【注】①奉誠園:原始唐代名將馬燧的園苑,馬氏因功高蓋主,遭德宗猜忌。②西園:

系漢末建安詩人宴游之所。③山陽笛:"山陽"為魏晉之際竹林七賢舊游之地。七賢中的嵇

康被司馬氏殺害后,向秀重過其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樂,作《思舊

賦》。④趙孟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聲中有故事,笛聲中有情感,請結(jié)合典故分別賞析兩首詩歌的情感。

【知識卡片】典故指詩文等所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運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達作者

的思想感情,言簡意豐。

【答案】《奉誠園聞笛》:詩人由如泣如訴的笛聲聯(lián)想到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達詩

人的不平之鳴和追慕先賢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傷感之情。

《次韻剛父即事絕句》:趙孟^在月色如沙的深夜聽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

故表達內(nèi)心的亡國之痛。

【解析】【分析】第一首詩寫詩人訪奉城園的所見所聞所感,首句通過楚王絕纓和醉吐相

茵故事,刻畫出一個目光遠大、胸次寬廣的人物形象,這其實是贊揚馬燧高大的形象,但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卻遭德宗猜忌,表達了詩人不平之鳴。次句"欲披荒草訪遺塵",詠憑

吊事兼寫出舊園遺址的荒涼。"朱纓""錦茵"與"荒草""遺塵"的對照,突出了一種今昔盛衰之

感。后兩句寫詩人懷古傷今的悲痛,用了"西園〃"山陽笛"兩個典故,秋風、園苑,是眼前

景;聞笛、下淚,是眼前事。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詩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傷感之情。

第二首詩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寫深夜聽到玉笛的聲音,讓詩人聯(lián)想到"后庭

花”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認為是亡國之音,詩人其實是借"后庭花”的典故表達內(nèi)心的亡

國之痛。

故答案為:《奉誠園聞笛》:詩人由如泣如訴的笛聲聯(lián)想到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達

詩人的不平之鳴和追慕先賢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傷感之情。

《次韻剛父即事絕句》:趙孟^在月色如沙的深夜聽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

故表達內(nèi)心的亡國之痛。

【點評】本題考查賞析詩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要結(jié)合詩歌的

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理解,要聯(lián)系詩中的景、物、意象來體

會,此題要認真分析詩歌典故的內(nèi)容。多積累一些詩歌中常見的歷史故事,多記憶一些古

詩名句,無疑對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是很有幫助的。概括思想感情的一

般模式為:這首詩通過描寫(敘述)......的景色(事件),抒發(fā)(表達或贊頌了)……的感

情。

4.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野步

(宋)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野步

(清)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兩詩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來寫景,周密用""形象表現(xiàn)蝴蝶流連花從的情態(tài),趙

翼則認為秋風"”,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

(2)兩詩都以《野步》為題,但表達的情感卻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爛醉;管閑事

(2)周詩通過描繪郊外麥隴翠綠、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表達出詩人悠然自

得、愜意喜悅之情;趙詩通過勾勒詩人拄著拐杖頂著峭寒,在郊外閑游的情景,表達出詩

人對歲月無情、年華已逝的無限悵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詩中,三四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蝴蝶以人的感

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

的如醉情態(tài),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趙翼將"秋風"擬人化,認為它是

個"管閑事”的家伙,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一年年秋風吹走了一年年時光,它撩起人

的種種愁緒。

(2)周詩通過描繪郊外麥隴翠綠、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表達出詩人悠然自

得、愜意喜悅之情,詩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間洋溢著盎然生機和春天的活力。表達了沉醉

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態(tài),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趙詩通過勾勒詩人拄著

拐杖頂著峭寒,在郊外閑游的情景,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老之將至的感慨形象地表達出

來了,楓葉紅頭發(fā)白本是自然地規(guī)律,作者卻將其原因歸結(jié)為秋風的"管閑事",以悖于常

理的方式來實現(xiàn)抒情上的曲折效果,無理而妙。

故答案為:⑴爛醉;管閑事;

⑵周詩通過描繪郊外麥隴翠綠、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表達出詩人悠然自得、

愜意喜悅之情;趙詩通過勾勒詩人拄著拐杖頂著峭寒,在郊外閑游的情景,表達出詩人對

歲月無情、年華已逝的無限悵惘(悲苦、愁苦)之情。

【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作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

作,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結(jié)合題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題要根據(jù)注釋了解詩作的寫作背景,閱讀全詩理解詩歌內(nèi)容,從詩人所描寫的景

物特點來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讀懂詩歌。答題時應注意,分析作者選取了那些意象,

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種氣氛或傳達了何種情感,情境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等。

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文后各題。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下列最能體現(xiàn)塞下秋天季節(jié)特點的一項是()

A.衡陽雁去B.四面邊聲C.長煙落日D.孤城緊閉

(2)句子"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思想感情?

【答案】(1)A

(2)這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思鄉(xiāng)之情縈繞心頭。

這“一杯"與"萬里”形成了懸殊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思鄉(xiāng)卻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而又矛盾

的情緒。

【解析】【分析】(1)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陽雁去"

最能體現(xiàn)塞下秋天季節(jié)特點,故選A。

(2)此詞是詞人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時所作。當時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

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wèi)重任。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

勒歸無計”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

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直接抒發(fā)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yè)與濃重鄉(xiāng)思相

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為:⑴A;

⑵這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思鄉(xiāng)之情縈繞心頭。這

"一杯"與"萬里”形成了懸殊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思鄉(xiāng)卻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而又矛盾的

情緒。

【點評】⑴本題難度不大,考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進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詩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忌斫庠姼璧膬?nèi)容以及手法,理解詩人

的抒情方式和角度,從詩歌中的意象進行理解分析,就能歸納出詩人的情感。

6.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凌十一①歸長沙

曾國藩

昨日微雨送殘秋,落葉東西隨水流。

世間萬事皆前定,行止遲速非自由。

謀道謀事兩無補,只有足跡遍九州。

一杯勸君且歡喜,丈夫由來輕萬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

【答案】(1)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秋雨蕭蕭,落葉飄飛的殘秋圖。用蕭條的秋景渲染了凄涼

傷感的氣氛,烘托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作者規(guī)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

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解析】【分析】(1)“微雨"寫天氣,"殘秋"寫季節(jié),"微雨送殘秋”是一幅秋雨蕭瑟的畫

面;“落葉”一詞讓人想到落葉在蕭瑟的秋風在飄飛的畫面,而“落葉東西隨水流"讓人想到

落葉飄落到水里,然后隨著水流漂向遠方的畫面。據(jù)此理解答題,意對即可。

(2)結(jié)合這首詩的內(nèi)容分析最后兩句話的含意,這是曾國藩贈給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詩,

從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內(nèi)容分析,凌十一應該是到京城中謀事,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夠成功,因

此可以說凌十一當時是失敗而歸,這讓凌十一有一種強烈的挫敗感,當然心情非常的抑

郁,因此作為朋友的曾國藩就寫這首詩贈給他,規(guī)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

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

番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意對即可。

故答案為:⑴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秋雨蕭蕭,落葉飄飛的殘秋圖。用蕭條的秋景渲染了凄涼傷

感的氣氛,烘托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⑵作者規(guī)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這

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點評】⑴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詩歌散文化的能力。歸納:答題步驟:步驟

一、抓住每個意象。步驟二、展開聯(lián)想把該意象進行描述。具體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飾

詞或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步驟三、點出所用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閱讀此題可

知: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漲滿的江水翻滾著白白的浪花,在煙雨迷蒙中傳來了杜

鵑陣陣的啼聲。真是一派鄉(xiāng)村四月生機盎然的景象。

⑵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寫作意圖的能力。分析詩歌的寫作意圖,要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

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理解,同時,要聯(lián)系詩中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7.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鰲,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登樓望遠,所見之景引發(fā)了詞人對歷史興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詞指時間漫長久遠,同時暗含詞人的思緒無窮無盡

C."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寫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場景。

D.詞的構(gòu)思巧妙,以設(shè)問的方式層層推進,感情深沉,意境高遠。

(2)"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運用典故,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答案】(1)C

(2)①對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對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憤慨之情;③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之

情。

【解析】【分析】(1)C錯誤,沒有運用象征手法。

(2)詞人末句寫道:“生子當如孫仲謀?!皳?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曹操有一次與孫權(quán)對壘,見

孫權(quán)儀表堂堂,氣度不凡,于是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意

思是說,生兒子應該像孫權(quán)一樣,而劉景升的兒子就像豬狗一樣。我們從詞人用這一典故

來看,希望南宋有如孫權(quán)那樣的有志之士。其實,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孫權(quán)一樣,有奮發(fā)

圖強,收復失地的偉大理想。當然,暗示了自己的對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憤恨。

故答案為:⑴C;

⑵①對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對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憤慨之情;③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之

情。

【點評】⑴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的理解。這是一道選擇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解答

此題關(guān)鍵在于對詩歌的理解,考生對選項進行逐項的審讀,仔細辨析選項的說法,判斷正

誤。

⑵本題考查詩歌詩人情感的理解??忌斫庠姼璧膬?nèi)容,整體感悟詩人的情感,結(jié)合語

境進行具體的分析。

8.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

宮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間。

轉(zhuǎn)朱闊,低綺戶,照無眼。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

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詞中小序(小記)交代了這首詞創(chuàng)作的和,詞中劃線的"此事"指的

是o(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2)下列關(guān)于這首詞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轉(zhuǎn)""低"是指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無眠"表示離情

正濃。整句話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

B."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中,蘇軾把酒問天,將青天視為自己的朋友,顯示了

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C.詞的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下闋寫對月懷人,由傷感

離別轉(zhuǎn)化為對離人的祝福。全詞以消極悲觀的情緒作結(jié)。

D.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詞深沉婉曲,流轉(zhuǎn)自如,以美麗的想象、

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遠高深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答案】(1)時間;緣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C

【解析】【分析】(1)結(jié)合小序的具體語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時間,"兼懷子由"點明

寫作緣由,結(jié)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ABD賞析正確。C錯在"全詞以消極悲觀的情緒作結(jié)"。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本

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

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xiàn)

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故答案為:⑴時間;緣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⑵C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再從文中篩

選出符合題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題考查古詩的賞析,注意通讀全詩,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結(jié)合詩句體會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9.古詩文閱讀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釋】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

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

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1)本詩尾聯(lián)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聯(lián)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杰輩出,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從李揆的典故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蘇軾告訴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

(2)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加以分析。

【答案】(1)C

(2)(寫出兩點就滿分)①忠于國家,赤誠豪邁。盡管此時他已被排擠出朝廷,但依然

關(guān)心朝政,他的愛國感情并不因此減少半分。②雖為遠別,依舊曠達。兄弟宦游四海,天

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③胸懷博大,顧全大局。無論仕途生

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患難之中,勸勉有加,無少怨

尤。

【解析】【分析】(1)C.錯誤,化用此典,諄諄囑咐其切勿承認蘇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

因為中原人才濟濟,不一而足。故選C。

(2)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蘇軾豁朗曠達灑脫、持重隱忍大度的性格特點。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

追索原因,寫出兄弟二人宦游他鄉(xiāng),四海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己是常事的境況;

次句"那因遠適更沾巾"述說結(jié)果,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詩句,表明此次

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的心態(tài)。弟弟這次出使北遼,詩人其實十分牽掛,但偏偏要說不

悲傷落淚,還要追索并說明因由。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依舊曠達。兄弟宦游四海,天各

一方,己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③胸懷博大,顧全大局。無論仕途生涯

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患難之中,勸勉有加,無少怨

尤。

故答案為:⑴C;

⑵(寫出兩點就滿分)①忠于國家,赤誠豪邁。盡管此時他已被排擠出朝廷,但依然關(guān)

心朝政,他的愛國感情并不因此減少半分。②雖為遠別,依舊曠達。兄弟宦游四海,天各

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③胸懷博大,顧全大局。無論仕途生涯

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患難之中,勸勉有加,無少怨

尤。

【點評】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

章的內(nèi)容,對選項逐項進行審讀,仔細的辨析,判斷正誤。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詩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詩歌,理解詩歌的呢,注意

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時要結(jié)合注解、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寫作背景等進行理解。

10.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小題。

畫眉鳥(歐陽修)

百嘴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1)詩中寫了哪兩種畫眉鳥?寫它們時主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作者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林中畫眉和籠中畫眉,對比。

(2)這首詩托物言志(或"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

的憎惡之意。

【解析】【分析】(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

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鎖于金籠之中,完全沒有

自由。

(2)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后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對

比鮮明,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對對自由的贊美與追求,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同時表

達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對官場生活的否定。

故答案為:⑴林中畫眉和籠中畫眉,對比。

⑵這首詩托物言志(或"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

惡之意。

【點評】⑴本題考查詩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解答此題要讀懂詩歌,理解詩歌

的內(nèi)容,根據(jù)內(nèi)容進行分析理解。

⑵本題考查讀isg詩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在于對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結(jié)合詩句進

行分析。在平時學習中考生要熟知每個要點及每種題型的答題模式。

二、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1.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按要求答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

能與其奇者。

(選自《答(與)謝中書書》)

【乙】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31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嵋,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

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節(jié)選自《小石潭記》)

(1)下列劃線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曉霧將歇(he)B.沉鱗競跳(yao)C.參差(cT)披拂D.但(tai)然

不動

(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①五色交輝________

②四時俱備

③青樹翠蔓

⑷俶爾遠逝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實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4)【甲】【乙】兩文都描寫了水,請說說作者筆下的水有何共同特點。

【答案】(1)C

(2)交相輝映;四季;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忽然

(3)①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②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

條。(石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4)清澈、透明、純凈。

【解析】【分析】⑴C項正確,錯誤改正為:A曉霧將歇xi?;B沉鱗競躍yu?;D倍yi然

不動。

⑵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

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交輝:動詞,交相輝映;②四時:

名詞,四季;③翠蔓: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④俶爾:忽然。

(3)①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

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

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句意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

境)。②可:大約。許:上下,左右。頭:條。句意是: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石

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4)【甲】:"清流見底";【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這些句子寫出水的共同點:清澈、透明、純凈。

故答案為:⑴C;

⑵①交相輝映;②四季;③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④忽然。

(3)①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②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石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⑷清澈、透明、純凈。

【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確書寫能力。答題時應注意,仔細把握

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前后內(nèi)容和拼音確定詞語,仔細區(qū)別同音字、形聲字、形近字字形,正

確規(guī)范地寫出詞語。

⑵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括:重點動

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

直譯為主”的原則。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

號入座。

⑷本題考查理解內(nèi)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題時應注意,解題時要認真審清題干,確定信息

篩選的標準,按照規(guī)定的范圍、角度、逐句逐段,找準相關(guān)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參考譯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

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

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

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

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

的琳I環(huán)相互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十分高興??车怪褡?,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

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

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巖石,

成為水中的懸崖。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

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

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

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12.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

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

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

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jié)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

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

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jié)選自《為學一首示子侄》)

(1)請解釋句中劃線的字。

①嘗趨百里外趨: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②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3)請劃分下面語句的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閱讀【甲】、【乙】兩文,分別歸納出“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和"聰與敏者自敗”的

原因。

(5)請從文章內(nèi)容、寫作手法等方面比較【甲】、【乙】兩文的異同點。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

笨,趕不上別人。

(3)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聰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5)相同點:內(nèi)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不同點:表達方式不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

【解析】【分析】(1)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jié)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驅(qū)”是

古今異義詞,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重點詞語有:"以

是",因此;"以",介詞,把;"假",借;"得",能夠。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

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句重點詞語有:"昏",愚笨;"逮",不及,趕不

上。句譯: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

(3)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根據(jù)句意劃分朗讀節(jié)奏為:人

之為學/有難易乎。

(4)甲文的總結(jié)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在選文刪掉的部分,這一句交代了"故余雖愚,卒

獲有所聞”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時,圍繞"勤"和"艱"回答即可;乙文"聰與敏者自敗”的原

因,用原文語句"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來作答,用自己的語言就是"不學"或"不努力學

習"。此題考查較為簡單。

(5)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三個角度作答。兩文都講了學習問題,都運用了對比

手法,但表達方式上有所側(cè)重: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甲文敘議結(jié)合,以記

敘為主;乙文是典型的議論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記敘,但是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的,以議

論為主。同此題考查較全面,也比較難。但如果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復習,對記敘

文和議論文的??贾R點爛熟于心的話,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

之,則難者亦易矣"。

故答案為: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笨,

趕不上別人。

⑶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⑷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聰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⑸相同點:內(nèi)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點:表達方式不

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正確理解古文中字詞的意思,是學生學習文

言文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guān)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

化,比如由本義引申為文中的意思,課文注釋中提到的文言字詞,考到的頻率相當高,不

可不記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

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

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⑶此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頓。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頓大概有句首發(fā)語詞、關(guān)聯(lián)詞語后面要

有停頓;根據(jù)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利用對文意的

理解來確定停頓等幾種常用的技巧。

⑷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需要在文章各個部分尋

找關(guān)鍵的詞語,提取關(guān)鍵的信息來組織表達。

⑸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文章寫作手法,最后再從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

【附參考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做了,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變得

困難。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去學,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學,那么容易也

變得困難。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也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

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一倍;能力也超過別

人一倍,卻不努力去發(fā)揮,即與普通人無異。

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

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努力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13.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

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

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

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

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禳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縮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節(jié)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注:休裱:兇兆和吉兆。跣(x諳n):赤足。縮(g^。)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詞

①臣之妻私臣私:②王之蔽甚矣蔽:

③時時而回進間:④今日是也是: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文中,鄒忌和唐雎都不畏強權(quán),堅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愛國的代

表。

B.(甲)(乙)兩文中,鄒忌婉言進諫,唐雎化險為夷,他們的機智善辯告訴我們說話要

看對象,講究方式。

C.(甲)文運用設(shè)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動。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對白,步步緊逼,針鋒相對,扣人心弦。

(4)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齊威王與秦王的形象?

(5)鄒忌成功地勸諫齊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諷諫藝術(shù)表現(xiàn)在哪里?

【答案】(1)偏愛;被蒙蔽;偶爾;這樣

(2)①能夠在公共場所公開指責、議論過失,被我聽到的人,得下等獎賞。②平民發(fā)

怒,也不過脫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3)A

(4)齊威王:心胸寬廣、虛心納諫、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秦王:飛揚跋扈、前倨后恭、

色厲內(nèi)荏

(5)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地替威王著想,指出他受國人蒙蔽這一事實,

讓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廣開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沒有直接談國事。而是先談家事,指

出妻、妾、客歪曲事實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來類比

國事: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nèi)有求于王,從而得出一個冰冷的結(jié)論:王

之弊甚矣。這個推理有著強大的邏輯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讓人心服口服,富有藝術(shù)性和

啟發(fā)性。鄒忌這種推理方式叫做類比推理;論證方法叫做設(shè)喻論證。

【解析】【分析】(1)此題都是古今異義詞,如"私":偏愛。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

解好上下文內(nèi)容是作答的關(guān)鍵。

(2)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謗譏":公開指責、議論。"市朝":公共場所。"下":

下等。"布衣"平民。"徒跣":光著腳。"搶":撞。

(3)A說法不正確。說鄒忌"不畏強權(quán),堅持真理"不妥。課文通過鄒忌借用自己家庭親友

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

評建議,興利除蔽,才可以興國的道理。

(4)甲文從"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等句分析,可見齊威王是一個心胸寬廣、虛心納

諫、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的名君。而秦王從“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秦王色撓”

等句分析,可以看出秦王是一個飛揚跋扈、前倨后恭、色厲內(nèi)荏的人。

(5)本題具體考查鄒忌成功地勸諫齊威王的原因及其諷諫藝術(shù)。兩間可結(jié)合在一起答。

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

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

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quán)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

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shè)喻,啟發(fā)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

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依據(jù),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

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為什么敢下

這樣的結(jié)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

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xiàn)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故答案為:⑴偏愛;被蒙蔽;偶爾;這樣;

⑵能夠在公共場所公開指責、議論過失,被我聽到的人,得下等獎賞。②平民發(fā)怒,也

不過脫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3)A;

(4)齊威王:心胸寬廣、虛心納諫、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秦王:飛揚跋扈、前倨后恭、色

厲內(nèi)荏;

⑸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地替威王著想,指出他受國人蒙蔽這一事實,讓

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廣開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沒有直接談國事。而是先談家事,指出

妻、妾、客歪曲事實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來類比國

事: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nèi)有求于王,從而得出一個冰冷的結(jié)論:王之

弊甚矣。這個推理有著強大的邏輯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讓人心服口服,富有藝術(shù)性和啟

發(fā)性。鄒忌這種推理方式叫做類比推理;論證方法叫做設(shè)喻論證。

【點評】⑴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

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

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做該題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

文要順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義為輔。

⑶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即可做出選擇。

⑷本題考查的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nèi)容,概括人物性格

從言行入手??梢灾苯诱θ宋镌u價的詞語,也可以自己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語句進行概括,學

會結(jié)合原文從原文中找到依據(jù);

⑸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的能力。文章鄒忌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談起,由妻子、妾、

賓客因不同的原因贊美自己,想到君王、國家也有類似的情形,從小事入手,以小比大,

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參考譯文】

(一)譯文: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

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

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

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范圍內(nèi)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

求助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

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guī)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

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

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

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

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zhàn)勝了敵國。

(二)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

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唐

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

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

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

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

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

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

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說

完,拔劍出鞘立起。

14.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①(zhi)。"妻適市來,

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遂烹彘。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①彘:豬。

(1)對文中畫線句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請用自己的話說說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錯誤表現(xiàn)為(不少于6個字),曾子

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是o

【答案】(1)A

(2)不講信用,不守誠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則”“一諾千金""言傳身教”"言行一致”"言

行若一")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

句意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所以其停頓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故選A。

⑵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題。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

信口開河,有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

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tài)度去教育后代、影響后代。曾子

之妻教育孩子的錯誤在于父母欺騙孩子,說話不算話。父母對孩子說話要算數(shù),才能為孩

子樹立一個守信的榜樣;大而言之是處世為人要講誠信的問題。

故答案為:⑴A;

⑵①不講信用,不守誠信。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則""一諾千金""言傳身教""言行一

致”"言行若一")

【點評】⑴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答題時應注意,文言文斷句作為一種考查的形式,就是

在這樣的目的下體現(xiàn)了這種試題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斷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礎(chǔ)

上斷句。

⑵本題考查評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題時應注意,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通過對人物描寫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15.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嘻!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

皇佑二年,吳中大饑,殍殘①枕路,是時范文正領(lǐng)浙西,發(fā)粟及募民存餉②,為術(shù)甚

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

出游。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于是諸寺工作鼎

興。又新敖倉③吏舍,日役千夫。

監(jiān)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節(jié),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游及

興造,皆欲以發(fā)有余之財,以惠貧者。貿(mào)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

無慮數(shù)萬人?;恼藶榇?。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

也。歲饑發(fā)司農(nóng)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既己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澤

也。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改)

【注】①殍殯(piaojin):餓死的人。②募民存餉:指招募災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飯

吃。③敖倉:糧倉。④晏然:安寧的樣子。

(1)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或異二者之為而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

B.然則何時而去也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C.以惠貧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D.好為佛事知之者不如妊之者(《論語》)

(2)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兩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澤也

(4)依據(jù)選文,回答問題。

古代仁人志士,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未嘗廢替。范

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既體現(xiàn)在"A,A"的抱負中,也體現(xiàn)在為政一方的實

際行動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災時采取了"B"和"C"兩項措施,

后來這兩項措施被著錄于令典。(A處請用【甲】文語句回答,B,C兩處請用【乙】文語

句回答。)

【答案】(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②兩浙地區(qū)只有杭州秩序安寧,民眾沒有流

亡遷移的,(這)都是范公(救災)的恩惠。

(3)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發(fā)司農(nóng)之粟;募民興利

【解析】【分析】(1)A或許;有時。B快樂;以…為樂。C用來;因為。D喜愛,愛

好。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guān)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以:應為;物:外物。這句話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翻譯時

注意句式的特點。故此句可以翻譯為: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②宴然:秩

序安定的樣子;流徙:流亡遷徙。這是一個判斷句,翻譯時注意句式的特點。故此句可以

翻譯為:兩浙地區(qū)只有杭州秩序安寧,民眾沒有流亡遷移的,(這)都是范公(救災)的

恩惠。

(3)這句話的意思是:既賑救了饑荒,又趁荒年替民間興利,這些是先生的功績。根據(jù)

句意,可知這句話的斷句方法是: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4)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意從文中篩選出合適的語句即可?!炯住课谋磉_表

達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負,這兩句也是范仲淹

憂國憂民情懷的體現(xiàn),【乙】文最后兩句總結(jié)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災時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

的功績,從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發(fā)司農(nóng)之粟、募民興利。

故答案為: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②兩浙地區(qū)只有杭州秩序安寧,民眾沒有流亡

遷移的,(這)都是范公(救災)的恩惠。

(3)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發(fā)司農(nóng)之粟募民興利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文言詞語的解釋要放在具體的語句中識記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積累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斷法,語境推

斷法,結(jié)構(gòu)推斷法等。另外還要注意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

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運用"增、冊k調(diào)、

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句意盡量達到完

美。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

現(xiàn)代漢語,然后再根據(jù)語感和結(jié)構(gòu)進行劃分。

⑷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意從文中篩選

出合適的語句即可。

【參考譯文】

皇佑二年,吳中發(fā)生大饑荒,餓死者的尸體遍布于道路。這時主管浙西,調(diào)發(fā)國家倉庫

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賑濟災民,救荒之術(shù)很是完備。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

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飲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

規(guī)模出游,盡情玩賞。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諭他們說:"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

可以趁此時機大力興建土木工程?!庇谑歉鱾€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興盛。官府也翻修倉庫

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監(jiān)察機關(guān)彈劾杭州長官不體恤荒政,嬉戲游樂而無節(jié)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

傷耗民間財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擬奏章,申述因為飲宴和興造房舍的緣由,是要調(diào)發(fā)有

余的錢財,來救濟貧民。那些從事貿(mào)易、飲食行業(yè)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yǎng)

活的,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救濟災荒的措施,沒有比這一做法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路

災區(qū)唯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的,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饑荒年份打開司農(nóng)寺

糧倉的糧食賑濟災民,募集民間財力為地方興利,近年來已定為法令。這種措施,既賑救

了饑荒,又趁荒年替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