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T 034-2022 水運工程地基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指南_第1頁
DBJT45T 034-2022 水運工程地基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指南_第2頁
DBJT45T 034-2022 水運工程地基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指南_第3頁
DBJT45T 034-2022 水運工程地基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指南_第4頁
DBJT45T 034-2022 水運工程地基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行業(yè)指南8.2.3.6采用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垂直角宜采用1"級儀器中絲法對向監(jiān)測6測回,測回間垂直角互差不應大于6";測距長度宜小于500m,測距中誤差不應超過3mm;覘高程和儀器高應精確量至0.1mm;測站監(jiān)測前后各測量一次氣溫、氣壓,計算時加入相應修正。8.2.3.7采用液壓式沉降儀進行表層沉降觀測時,相對不動點應埋入相對穩(wěn)定層不小于2m,并做好信號電纜的保護工作。8.2.3.8采用單點位移計時,應在埋設前估算場地的最大沉降量,確保量程滿足要求。8.2.3.9采用GNSS測量高程時,應符合JTS131的有關規(guī)定。8.2.3.10地基處理工程的表層沉降觀測,當監(jiān)測標志需升高或降低時,應在升高或降低前、后各觀測8.2.4成果整理分析8.2.4.1對于地基處理類工程,地基最終沉降量推算應有完整的實測沉降P~S~t曲線。在用經(jīng)驗公式推算最終沉降量前,應剔除實測S~t曲線上的不合理點,并擬合成一條光滑曲線。8.2.4.2地基最終沉降量的推算可采用下列方法:a)采用“三點法”按式(4)推算;式中:S?!鶕?jù)實測沉降曲線推算的地基最終沉降量;t?-t?=t?-t?=△t。~t?-t?=t?-t?=△t。~ (6)式中:S?——滿載時,即t=0(假定)時的地基沉降量(mm);S?——t時刻的地基沉降量(mm);a、β——與地基及荷載有關的常數(shù),根據(jù)式(6)用圖解法求出,如圖1所示;t——從滿載開始的時間。圖1圖解法求解a、β值9.6.1一般規(guī)定9.6.1.1膨脹土浸水載荷試驗可用于確定膨脹土地基的承載力和浸水時的膨脹變形量。9.6.1.2膨脹土浸水載荷試驗點的平面布置應具有代表性,試驗點位置應布置在基礎底面高程處。檢測數(shù)量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單位工程不少于3點。9.6.2儀器設備及安裝9.6.2.1膨脹土浸水載荷試驗試坑深度不應小于1.0m,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0.5m2,采用方形承壓板時,其寬度b不應小于707mm,現(xiàn)場浸水載荷試驗試坑及設備布置如圖2所示。9.6.2.2承壓板外宜設置一組深度為0、1b、2b、3b和等于當?shù)卮髿庥绊懮疃鹊姆謱訙y標,或采用一孔多層測標方法,以觀測各層土的膨脹變形量。9.6.2.3可采用砂井和砂槽雙面浸水。砂槽和砂井內(nèi)應填滿中、粗砂,砂井的深度不應小于當?shù)氐拇髿庥绊懮疃龋也粦∮?b。9.6.2.4膨脹土浸水載荷試驗加載系統(tǒng)、反力裝置、壓力量測系統(tǒng)和沉降測量系統(tǒng)等應符合9.3.2.7~9.3.2.13的規(guī)定。9.6.2.5應采用高精度水準儀觀測分層測標豎向位移,即各層土的膨脹變形量。圖2現(xiàn)場浸水載荷試驗試坑及設備布置示意9.6.3現(xiàn)場檢測9.6.3.1應分級加荷至設計荷載。當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或等于塑限含水量時,每級荷載可按25kPa增加;當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時,每級荷載可按50kPa增加;每級荷載施加后,應按0.5h、1h各觀測沉降1次,以后可每隔1h或更長一些時間觀測1次,直至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后再加下一級荷載。9.6.3.2連續(xù)2h的沉降量不大于0.1mm/h時可認為沉降穩(wěn)定。9.6.3.3當施加最后一級荷載(總荷載達到設計荷載)沉降達到穩(wěn)定標準后,應在砂槽和砂井內(nèi)浸水,浸水水面不應高于承壓板底面;浸水期間應每3d觀測1次膨脹變形;膨脹變形相對穩(wěn)定的標準為連續(xù)兩個觀測周期內(nèi),其變形量不應大于0.1mm/3d。浸水時間不應少于兩周。9.6.3.4浸水膨脹變形達到相對穩(wěn)定后,應停止浸水并按9.6.3.1和9.6.3.2的要求繼續(xù)加荷直至達9.6.4檢測數(shù)據(jù)分析與判定9.6.4.1應繪制各級荷載下的變形與壓力(p~s)曲線,如圖3所示,以及分層測標變形與時間關系(s~t)曲線,確定土的承載力和可能的膨脹量。圖3膨脹土浸水載荷試驗p~s曲線示意9.6.4.2同一土層的試驗點數(shù)不應少于3點,當實測值的極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0%時,可取平均值為其承載力極限值,應取極限荷載的1/2作為地基土承載力的特征值。9.6.4.3必要時,可用試驗指標按承載力公式計算其承載力,并應與現(xiàn)場載荷試驗所確定的承載力值進行對比。在特殊情況下,可按地基設計要求的變形值在p~s曲線上選取所對應的荷載作為地基土承9.6.4.4試驗檢測報告除符合5.8的規(guī)定外,還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內(nèi)容:a)承壓板形狀及尺寸、試驗點的平面位置圖、剖面圖及標高;b)荷載分級及加載方式;c)壓力與沉降(p~s)關系曲線、分層測標變形與時間(s~t)關系曲線及對應的數(shù)據(jù)表;d)每個檢測點的承載力檢測值;9.7.1.1標準貫入試驗適用于判定砂土、粉土、黏性土天然地基及其采用換填墊層、壓實、擠密、夯9.7.1.2標準貫入試驗檢測數(shù)量應符合第7章的相關規(guī)定。9.7.1.3標準貫入試驗在平整的場地上進行,試驗點平面布設符合下列規(guī)定:a)測試點應根據(jù)工程地質分區(qū)或加固處理分區(qū)均勻布置,并應具有代表性;b)復合地基樁間土測試點應布置在樁間等邊三角9.12.4.6試驗檢測報告除符合5.8的規(guī)定外,還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內(nèi)容:a)各檢測孔地基土的壓力與體積曲線及其圖表,相應的初始壓力、臨塑壓力和極限壓力;b)各檢測孔地基土的旁壓模量和地基容許承載力;c)各土層旁壓模量、地基容許承載力、靜止側壓力系數(shù)和評價結果。9.13回彈模量試驗9.13.1一般規(guī)定9.13.1.1承載板法適用于在現(xiàn)場地基表面,通過承載板對地基逐級加載卸載的方法,測出每級荷載下相應的地基回彈變形值,通過計算求得地基回彈模量。9.13.1.2貝克曼梁彎沉儀法可用于回彈模量試驗,用貝克曼梁測試各測點的回彈彎沉值,通過計算求得地基的回彈模量值。9.13.1.3檢測點數(shù)量應符合第7章的相關規(guī)定。9.13.2承載板法9.13.2.1儀器設備采用儀器設備如下:a)反力裝置:載重汽車后軸重不小于60kN,在汽車大梁的后軸之后設有一加勁橫梁作反力架b)荷載裝置:由千斤頂、測力計(測力環(huán)或壓力表)及球座組成,如圖4所示;c)剛性承載板一塊,板厚20mm,直徑為300mm,直徑兩端設有立柱和可以調(diào)整高度的支座,供安放貝克曼梁測頭用,承載板安放在地基表面上;d)貝克曼梁、百分表及其支架2套;e)液壓千斤頂一臺,80kN~100kN,裝有壓力表或測力環(huán),其量程不小于土基強度,測試精度不小于測力計量程的1%;g)水平尺;h)其他:細砂、毛刷垂球、鎬、鐵鍬、鏟等。圖4承載板試驗現(xiàn)場測試裝置示意圖D——承載板直徑(m),記為0.3m;p——第i級承載板壓力(Pa);9.13.2.3.3按式(91)計算相應于各級荷標引序號說明:1一前臂;2—后臂。圖6貝克曼梁結構示意圖b)加載車:單后軸、單側雙輪組的載重車,雙輪輪隙應能滿足自由插入貝克曼梁測頭的要求,軸載、輪胎氣壓等技術參數(shù)符合表112的要求;表112加載車的參數(shù)要求單輪傳壓面當量圓面積c)百分表及表架;d)其他:卷尺等。9.13.3.2現(xiàn)場檢測9.13.3.2.1準備工作如下:a)檢查并保持測試用加載車的車況及制動性能良好,輪胎氣壓應符合表112的要求;b)給加載車配重,并用地中衡稱量后軸總質量及單側雙輪荷載等,均應符合表112的要求,加載車行駛及測試過程中,軸重不應變化;c)若啟用新加載車或加載車輪胎發(fā)生較大磨損時,應測試輪胎傳壓面面積。輪胎傳壓面面積測試方法如下:確保加載車雙側輪載及其輪胎氣壓滿足表112的要求,在平整光滑的硬質路面上用千斤頂將汽車后軸頂起,在輪胎下方鋪一張新的復寫紙和一張方格紙,輕輕落下千斤頂,即在方格紙上印上輪胎印痕。用求積儀或數(shù)方格的方法測算單個輪胎印跡范圍內(nèi)的面積,均應符合表112中單輪傳壓面當量圓面積的要求。9.13.3.2.2測試步驟如下:a)將加載車停放在測試位置,將貝克曼梁插入加載車后輪輪隙處,梁臂不準許接觸輪胎。貝克曼梁測頭置于輪隙中心前方30mm~50mm處測點上;可采用兩臺貝克曼梁同時測試;b)將百分表安裝在表架上,并將百分表的測頭安放在貝克曼梁的測定桿頂面;輕輕叩擊貝克曼梁,確保百分表正常歸位;c)指揮加載車緩緩前進,速度一般為5km/h左右,百分表示值隨地基變形持續(xù)增加;當示值最大時,迅速讀取初讀數(shù)L;加載車仍繼續(xù)前進,示值開始反向變化,待加載車駛出彎沉影響范圍(約3m以上),百分表示值穩(wěn)定后,讀取終讀數(shù)L?。形修正。當在同一結構層上測定時,可在不同位置測定5次,求取平均值,正值。支點變形修正的原理,如圖7所示。圖7貝克曼梁支點變形修正原理9.13.3.3檢測數(shù)據(jù)計算與分析9.13.3.3.1各測點的回彈彎沉值按式(93)計算。L——測點i的回彈彎沉值(0.01mm);L?——車輪中心臨近貝克曼梁測頭時,百分表的最大讀數(shù)(0.01mm);L?——加載車駛出彎沉影響半徑后待百分表穩(wěn)定后的終讀數(shù)(0.01mm)。9.13.3.3.2當需進行彎沉儀支點變形修正時,按式(94)計算測點回彈彎沉值。L?——車輪中心臨近貝克曼梁測頭時,檢驗用貝克曼梁的最大讀數(shù)(0.01mm);L?——加載車駛出彎沉影響半徑后檢驗用貝克曼梁的終讀數(shù)(0.01mm)。9.13.3.3.3按附錄D的規(guī)定計算全部測試值的算術平均值Z、標準差S,并按式(95)計算自然誤差16——回彈彎沉測試值的自然誤差(0.01mm);S——回彈彎沉測試值的標準差(0.01mm)。9.13.3.3.4計算各測點的測試值與算術平均值的偏差值d,=L-Z,并計算較大的偏差與自然誤差之比d,/r。。當某個測點的觀測值的d?/r。值大于表113中的d/r極限值時,應舍棄該測點。然后按附錄D,計算所余各測點的算術平均值Z及標準差S。9.14.2儀器設備9.14.2.1承載板:承載板為圓形鋼板,其直徑分為300mm、400mm和600mm。承載板直徑偏差不大于0.5mm,厚度偏差不大于0.2mm。承載板表面粗糙度不大于6.3μm。具體如下:a)直徑為300mm的承載板,板厚為25mm,承載板上應帶有水準泡;b)直徑400mm的承載板,可由以下裝置組成:直徑400mm、厚度為15mm的承載板,定位裝置和直徑300mm的承載板;如圖8所示;圖8直徑400mm的承載板c)直徑600mm的承載板,可由以下裝置組成:直徑600mm、厚度為20mm的承載板,6塊等間距排列的寬20mm,高60mm的加固肋板(頂面平整并平行于承載板板面),3個定位裝置,直徑300mm的承載板;如圖9所示。圖9直徑600mm的承載板9.14.2.2加載裝置如下:a)千斤頂與手動液壓泵,通過高壓油軟管連接,液壓系統(tǒng)不準許滲漏油;千斤頂頂端應設置球鉸,并配有可調(diào)節(jié)絲桿和加長桿件;直徑300mm、400mm和600mm承載板選用的千斤頂最大承載力應分別不小于50kN、65kN和100kN;b)高壓油軟管長度不小于1.8m,兩端應裝有自動開閉閥門的快速接頭;c)手動液壓泵上應裝有一個可調(diào)節(jié)減壓閥,并可準確地對承載板實施分級加、卸載;d)荷載量測裝置宜采用誤差不大于1%的測力計、力傳感器或精度不低于0.4級的防震壓力表。9.14.2.3反力裝置的承載能力應大于最大試驗荷載10kN以上。9.14.2.4下沉量測量裝置由測橋和下沉量測表組成。下沉量測表可采用百分表或位移傳感器,并應配有可調(diào)式固定支架,下沉量測表最大誤差不大于0.04mm,分辨力不低于0.01mm,量程不小于10mm。兩種下沉量測量裝置如下:a)采用2~3只下沉量測表測量承載板下沉量的地基系數(shù)測試儀,如圖10所示,其測橋可由長度大于3m的支承梁和支撐座組成,用于安裝測表固定支架或作為下沉量測表量測基準面,支承梁應具有足夠的剛度;下沉量測表應沿承載板周邊等分布置,并且應與承載板中心保持等距離;圖10配2只下沉量測表的地基系數(shù)測試儀圖11杠桿式單點測量下沉量的地基系數(shù)測試儀0圖12荷載強度σ與下沉量S關系曲線9.14.4.2曲線的開始段呈凹形或不經(jīng)過坐標原點時,按下列規(guī)a)采用計算機或編制軟件程序繪制荷載強度與下沉量關系曲線時,曲線與縱坐標交點為修正后的原點,如圖13所示;圖13曲線修正示意b)手工描繪荷載強度與下沉量關系曲線時,采用作圖法修正,如圖13所示。試驗結果曲線初始部分呈凹形時,應在曲線變曲率點引一切線與縱坐標相交于0點,O1點即為修正后的原點。9.14.4.3從荷載強度與下沉量關系曲線中得出下沉量基準值1.25mm對應的荷載強度,并按式(98)Ks——由圓形承載板測得的地基系數(shù)(MPa/m),計算至1MPa/m;直徑300mm、400mm及600mm的承9.14.4.4檢測報告除符合5.8的規(guī)定外,還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內(nèi)容:b)荷載強度與下沉量(o~s)關系曲線;d)地基系數(shù)。圖15垂直抽拉式測量臂9.15.3現(xiàn)場檢測9.15.3.1按9.14.3.1的規(guī)定進行場地平整。9.15.3.2按9.14.3.2的規(guī)定安置儀器。安置測橋時,應將沉降測量裝置的觸點自由地放入承載板上測量孔的中心位置,沉降測表應與測試面垂直。承載板外緣與反力裝置支撐點的距離≥0.75m,測橋支撐座與反力裝置支撐點的距離≥1.25m。試驗過程中測橋和反力裝置不準許晃動。沉降測量裝置應有遮陽擋風設施。9.15.3.3預加0.01MPa荷載約30s后,卸除荷載,將沉降測表讀數(shù)調(diào)零。9.15.3.4加載與卸載符合下列要求:a)試驗第一次加載應至少分6級,并以相等的荷載增量(0.08MPa)逐級加載,達到最大荷載為0.5MPa或沉降量達到5mm后再進行卸載;當沉降量達到5mm且該級荷載小于0.5MPa時,該級荷載視為最大荷載;b)卸載時,應按最大荷載的50%、25%和0三級進行;c)卸載后,按照第一次加載的操作步驟,并保持與第一次加載時各級相同的荷載進行第二次加載,直至第一次所加最大荷載的倒數(shù)第二級;d)每級加載或卸載過程應在1min內(nèi)完成;e)加載或卸載時,每級荷載的保持時間應為2min,荷載應保持恒定;f)試驗中施加了比預定荷載大的荷載時,應保g)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承載板嚴重傾斜,以至承載板水準泡上的氣泡不能與圓圈標志重合或承載板過度下沉及量測數(shù)據(jù)出現(xiàn)異常等情況時,應查明原因,另選點進行試驗,并在試驗記錄表中9.15.4檢測數(shù)據(jù)計算與分析9.15.4.1承載板中心沉降量S應按式(99)計算。S——承載板中心沉降量(mm);S——沉降測表讀數(shù)(mm);hp/h——杠桿比。9.15.4.2根據(jù)試驗結果繪制應力~沉降曲線,如圖16所示。應力~沉降曲線應采用二次方程曲線擬001I圖16應力~沉降曲線a)第一次加載和第二次加載所得到的應力~沉降曲線,可用式(100)表達;S——承載板中心沉降量(mm);a?——一次項系數(shù)(mm/MPa);9.16.2儀器設備9.16.2.1動態(tài)變形模量測試儀由加載裝置、承載板、沉陷測定儀三部分組成,如圖17所示。圖17動態(tài)變形模量測試儀9.16.2.2加載裝置主要由落錘、掛(脫)鉤裝置、導向桿、阻尼裝置構成:b)最大沖擊力:(7070±70.7)N;c)沖擊持續(xù)時間:(18±2)ms;d)導向桿應平直、光潔。9.16.2.3承載板為圓形鋼板,并安裝有測振傳感器。承載板直徑應為(300±0.5)mm,厚度應為(20±0.2)mm,承載板表面粗糙度不應大于6.3μm,測振傳感器應牢固密貼地安裝在承載板的中心位置。9.16.2.4沉陷測定儀主要由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顯示器和打印機構成:a)沉陷測試范圍:(0.1~2.0)mm±0.04mm;b)動態(tài)變形模量測試范圍:10MPa≤E≤225MPa。9.16.2.5試驗儀器的檢定和落距的檢查符合下列規(guī)定:a)試驗儀器應每年檢定校準一次;b)儀器在每次試驗前應檢查儀器標明的落距。9.16.3現(xiàn)場檢測9.16.3.1場地測試面應平整,用毛刷掃去松土。測試面宜做成水平,其傾斜度不大于5°。必要時可用少量干燥砂補平。9.16.3.2將承載板放置在平整好的測試面上,安裝上導向桿并保持其垂直。9.16.3.3將落錘提升至掛(脫)鉤裝置上掛住,然后使落錘脫鉤并自由落下,當落錘彈回后將其抓住并掛在掛(脫)鉤裝置上。按此操作進行三次預沖擊。9.16.3.4正式測試時按9.16.3.3的規(guī)定進行三次沖擊測試,作為正式測試記錄。測試時應避免荷載板的移動和跳躍。b)傳感器應用橡皮泥或石膏固定在測試基礎上,激振設備的擾力作用點及傳感器安裝位置可按下列方式設置:1)豎向振動測試時,其擾力作用點與測試基礎的重心在同一豎直線上;在基礎頂面沿長度方向軸線的兩端各布置一臺豎向傳感器,如圖18;2)水平回轉振動測試時,激振設備的擾力為水平向,水平擾力作用點在基礎水平軸線側面的頂部;在基礎頂面沿長度方向軸線的兩端各布置一臺豎向傳感器,在中間布置一臺水平向傳感器,如圖19所示。c)傳感器設置后,應量測其距離;d)試驗過程中,應避開或減少其他振源對試驗的干擾;e)激振器試轉時,應檢查設備安裝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處理;f)幅頻響應測試時,激振設備的擾力頻率間隔,在共振區(qū)外不宜大于2Hz,在共振區(qū)內(nèi)應小于1Hz;共振時的振幅不宜大于150μV;g)采用顯示器監(jiān)視輸出的振動波形,待波形為正弦波時應進行記錄。發(fā)現(xiàn)異常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重做試驗。圖18豎向振動測試布置圖圖19水平回轉振動測試布置圖9.17.3.3自由振動測試符合下列規(guī)定:a)豎向自由振動的測試,可采用鐵球自由下落,沖擊測試基礎頂面的中心處;b)水平回轉自由振動的測試,可水平?jīng)_擊測試基礎水平軸線側面的頂部;c)傳感器的布置,應與強迫振動測試時的布置相同;9.19.3.2現(xiàn)場檢測9.19.3.2.1試坑開挖應符合9.19.2.2.1的規(guī)定。9.19.3.2.2試環(huán)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a)在注水試坑內(nèi)放入試環(huán),將直徑分別為25cm和50cm的兩個試環(huán)按同心圓狀壓入坑底,深約5cm~8cm,并確保試驗土層的結構不被擾動,試環(huán)周邊不漏水;b)在內(nèi)環(huán)及內(nèi)、外環(huán)之間環(huán)底鋪上厚2cm~3cm、粒徑為5mm~10mm的礫石或碎石作為緩沖層。9.19.3.2.3應按圖所示安裝瓶架、流量瓶、出水管和進氣管。流量瓶應裝滿清水,用帶2個孔的膠塞塞住,孔中分別插入長短不等的2根管端切成斜口的進氣管和出水管。流量瓶進氣管管口距坑底應為10cm,以保持試驗水頭不變。 圖20雙環(huán)注水法安裝示意圖9.19.3.2.4試驗過程中,兩個流量瓶應同時向內(nèi)環(huán)和內(nèi)、外環(huán)之間注水,水深均為10cm。開始進行內(nèi)環(huán)注入流量量測并記錄。9.19.3.2.5量測符合下列規(guī)定:a)注入水量由瓶上刻度讀出,精度0.1L;b)開始每隔5min量測一次,連續(xù)量測5次;之后每隔15min量測一次,連續(xù)量測2次;以后每隔30min量測一次并至少量測6次;c)當連續(xù)2次觀測的注入流量之差不大于最后一次注入流量的10%時,試驗即可結束。取最后一次注入流量作為計算值。9.19.3.2.6在干燥炎熱條件下進行注水試驗時,應同時測定蒸發(fā)量。9.19.3.2.7注水試驗的滲入深度可采用下列方法確定:a)試驗前在距試坑3m~5m處打一個比試坑深3m~4m的鉆孔,并每隔20cm取土樣測定其含水量。試驗結束后,應立即排出環(huán)內(nèi)積水,在試坑中心打一個同樣深度的鉆孔,每隔20cm取土樣測定其含水量,與試驗前資料對比,以確定注水試驗的滲入深度;b)以試坑內(nèi)環(huán)直徑為一邊向下開挖,通過對土層進行觀察或測定含水量確定注水試驗的滲入深9.19.3.3檢測數(shù)據(jù)計算與分析9.19.3.3.1應在現(xiàn)場繪制內(nèi)環(huán)注入流量與時間(Q~t)關系曲線。9.19.3.3.2試驗土層的滲透系數(shù)應按式(122)計算:b)試驗巖土層滲透系數(shù)。9.19.6圍井注水試驗9.19.6.1儀器設備圍井注水試驗儀器設備同鉆孔常水頭注水試驗,應符合9.19.4.1的規(guī)定。9.19.6.2現(xiàn)場檢測9.19.6.2.1將圍井開挖一定深度,然后在圍井內(nèi)進行注水試驗,如圖21中分圖a)所示。9.19.6.2.2也可在井中心部位鉆孔,下入過濾管,在管內(nèi)進行注水試驗,如圖21中分圖b)所示。 圖21圍井注水試驗示意圖9.19.6.2.3圍井注水試驗采用圖21中分圖a)方法時,試驗符合以下要求:a)井內(nèi)開挖深度應至少低于地下水位線1.0m;b)地下水位觀測:應在圍井兩側1m范圍內(nèi)鉆孔進行地下水位觀測;地下水位觀測時間間隔為5min,當連續(xù)2次觀測數(shù)據(jù)變幅小于10cm時,水位觀測即可結束,以兩孔最后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地下水位計算值;c)注水采用常水頭方式,保持圍井內(nèi)水位高出地下水位一定高度(或至孔口)并保持固定不變;d)試驗注入流量的穩(wěn)定標準為:在保持水頭不變的條件下,開始時每5min測讀一次注入流量,連續(xù)測讀4次;以后每10min測讀一次并至少連續(xù)觀測4次;當連續(xù)2次測得注入流量之差不大于最后一次注入流量的10%時,流量觀測即可結束,取最后一次注入流量作為計算值;e)當試段漏水量大于供水能力時,應記錄最大供水量。9.19.6.2.4圍井注水試驗采用圖21中分圖b)方法時,地下水位觀測應符合9.19.6.2.3中b)的要求,注水試驗應符合9.19.4的要求。9.19.6.3檢測數(shù)據(jù)計算與分析9.19.6.3.1在透水地層中進行圍井注水試驗,防滲體的滲透系數(shù)K可按式(129)進行計算。B(紊流)型C(擴張)型D(沖蝕)型E(填充)型曲線曲線特點升壓曲線為通過原點的直線,降壓曲重合升壓曲線凸向Q壓曲線基本重合升壓曲線凸向P順時針環(huán)狀升壓曲線凸向Q逆時針環(huán)狀9.20.4.1.4試驗段透水率應按式(135)計算。q——試驗段的透水率(Lu);L——試驗段長度(m);P3——第三階段的試驗壓力(MPa)。(136)計算。…(146)L、L?——兩個互為反向換能器的中心與孔(槽)壁的距離(m);t、t?——互為反向的換能器實測的聲時值(s);d兩個互為反向換能器的發(fā)射(接收)面之間的距離(m)。(圖22),實測孔徑D可按式(147)~式(149)計算。圖22孔徑計算示意圖D=R?+R? (147) (148) D——樁孔的平均直徑(m);R?、R?——樁孔的半徑(m);l?——探頭換能器方向I至孔壁的水平距離(m);l?——探頭換能器方向Ⅱ至孔壁的水平距離(m);9.25.2.3.6孔(槽)垂直度K可按式(150)計算。E——孔(槽)的偏心距(m);H——實測孔(槽)深度(m)。9.25.2.3.7檢測樁孔時,垂直度計算方法如圖23所示,圖中0為探頭中心點,0?為第1測點處的樁孔中心點,On為第n測點處的樁孔中心點:圖23孔徑計算示意圖a)設第1測點處聲波探頭中心相對于樁孔中心點的偏離坐標為X、X,第n測點處聲波探頭中心相對于樁孔中心點的偏離坐標為X、Y;X?=(C0-L?)/2 (151) X=(m-L?)/2 L10、l?0、l30、l?0——第1測ln、l2n、l?n、l?n——第n測點處探頭中心距離孔壁四個方向的水平距離(m)。b)設樁孔在第n測點處的偏心距為En,按式(155)計算; (155)c)樁孔在第n測點處的垂直度K,可按式(156)計算。 (156)H.第n個測點處的深度值(m)。9.25.2.3.8地下連續(xù)墻槽壁偏心距En可按式(157)計算,地下連續(xù)墻槽壁垂直度K,可按式(156)計算。9.29.3現(xiàn)場檢測9.29.3.1受檢豎向增強體頂部處理的材質、強度、截面尺寸應與增強體主體基本等同;當增強體的側面與基礎的混凝土墊層澆筑一體時,應斷開連接并確保墊層不影響檢測結果的情況下方可繼續(xù)檢測。9.29.3.2測試參數(shù)設定符合下列規(guī)定:a)增益應結合激振方式通過現(xiàn)場對比試驗確定;b)時域信號分析的時間段長度應在2L/c時刻后延緩不少于5ms;頻域信號分析的頻率范圍上限不應小于2000Hz;c)設定長度應為豎向增強體頂部測點至增強體底的施工長度;d)豎向增強體波速可根據(jù)當?shù)赝愋驮鰪婓w的測試值初步設定;e)采樣時間間隔或采用頻率應根據(jù)增強體長度、波速和頻率分辨率合理選擇;f)傳感器的靈敏度系數(shù)應按計量檢定結果設定。9.29.3.3測量傳感器安裝和激振操作符合下列規(guī)定:a)傳感器安裝應與增強體頂面垂直;用耦合劑粘結時,應有足夠的粘結強度;b)錘擊點在增強體頂部中心,傳感器安裝點與增強體中心的距離宜為增強體半徑的2/3并不應小于10cm;c)錘擊方向應沿增強體軸線方向;d)瞬態(tài)激振應根據(jù)增強體長度、強度、缺陷所在位置的深淺,選擇合適重量、材質的激振設備,宜用寬脈沖獲取增強體的底部或深部缺陷反射信號,宜用窄脈沖獲取增強體的上部缺陷反射信號。9.29.3.4信號采集和篩選符合下列規(guī)定:a)應根據(jù)豎向增強體直徑大小,在其表面均勻布置2~3個檢測點;每個檢測點記錄的有效信號數(shù)不宜少于3個;b)檢測時應隨時檢查采集信號的質量,確保實測信號能反映增強體完整性特征;c)信號不應失真和產(chǎn)生零漂,信號幅值不應超過測量系統(tǒng)的量程;d)對于同一根檢測增強體,不同檢測點及多次實測時域信號一致性較差,應分析原因,增加檢測點數(shù)量。9.29.4檢測數(shù)據(jù)分析與判定9.29.4.1豎向增強體波速平均值的確定符合下列規(guī)定:a)當豎向增強體長度已知、底部反射信號明確時,應在地質條件、設計類型、施工工藝相同的豎向增強體中,選取不少于5根完整性為I類的豎向增強體按式(167)或按式(168)計算波速值,按式(166)計算其平均值。完整的增強體典型時域信號特征見圖24、典型幅頻信號見圖25;圖24完整的增強體典型時域信號特征圖25完整的增強體典型幅頻信號特征時域 cm——豎向增強體波速的平均值(m/s);L——測點下增強體長度(m);n——參加波速平均值計算的豎向增強體數(shù)量(n≥5)。b)當無法按a)確定時,波速平均值可根據(jù)當?shù)叵嗤┕すに嚨呢Q向增強體的其他工程的實測9.29.4.2豎向增強體缺陷位置應按式(169)或式(170)計算確定。時域 x——豎向增強體缺陷至傳感器安裝點的距離(m);△t——速度波第一峰與缺陷反射波峰間的時間差(ms),缺陷位置時間差如圖26所示;c——受檢樁豎向增強體的波速(m/s),無法確定時用cm值替代;△f'——幅頻信號曲線上缺陷相鄰諧振峰間的頻差(Hz),缺陷位置頻差如圖27所示。a)采用加速度傳感器時,可選擇不小于2000Hz的低通濾波對積分后的速度信號進行處理;采用速度傳感器時,可選擇不小于1000Hz的低通濾波對速度信號進行處理;值不應大于入射波幅值的一半,進行指數(shù)放大后的波形尾部應基本回大于2L/c的2/3,指數(shù)放大倍數(shù)宜小于20;c)可使用旋轉處理功能,使測試波形尾部基本處于零線附近。底部反射圖27缺陷位置頻域計算示意圖9.29.4.4豎向增強體完整性分類應符合表128的規(guī)定。表128豎向增強體完整性分類表增強體完整性類別分類原則I類增強體結構存在輕微缺陷增強體存在明顯缺陷IV類增強體存在嚴重缺陷9.29.4.5豎向增強體完整性類別應結合缺陷出現(xiàn)的深度、測試信號衰減特性以及設計豎向增強體類型、施工工藝、地質條件、施工情況,按表128的分類和表129的所列實測時域或幅頻信號特征進行綜表129豎向增強體完整性判定信號特征類別時域信號特征幅頻信號特征I增強體底部諧振峰排列基本等間距,其相鄰頻差△f≈c/(2L)Ⅱ2L/c時刻前出現(xiàn)輕微缺陷反射波;增強體底部阻抗與持力層阻抗有差異時,應有底部反射信號增強體底部諧振峰排列基本等間距,其相鄰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