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F/3B/wKhkGWdvo4iAAXlhAARr7y13Fw0994.jpg)
![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F/3B/wKhkGWdvo4iAAXlhAARr7y13Fw09942.jpg)
![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F/3B/wKhkGWdvo4iAAXlhAARr7y13Fw09943.jpg)
![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F/3B/wKhkGWdvo4iAAXlhAARr7y13Fw09944.jpg)
![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F/3B/wKhkGWdvo4iAAXlhAARr7y13Fw099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殷墟的重要發(fā)現(xiàn)殷紂身死,國都為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fā)現(xiàn)占卜用的甲骨刻辭。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xiàn)存有宮殿宗廟區(qū)、王陵區(qū)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殷墟發(fā)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筑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筑,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fā)現(xiàn)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jù),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獨特的證據(jù)。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fā)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fā)掘,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yè)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jīng)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余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jù)證明,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fā)掘時,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xiàn)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nèi)范,而這個內(nèi)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這種規(guī)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xié)調(diào)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jīng)非常嚴密。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瑯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xiàn)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么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jīng)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罕見墓葬,“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jù)是非常充分的?!眲c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fā)掘70多年來,發(fā)現(xiàn)墓葬計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shù)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guī)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qū)位于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qū)內(nèi)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lián)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殷墟宮殿宗廟區(qū)還分布著為數(shù)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fā)現(xiàn)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qū)、王陵區(qū)、一般墓葬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平民居住區(qū)和奴隸居住區(qū)。據(jù)《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于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后期以此為都,共經(jīng)8代12王、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fā)達,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guī)模巨大、規(guī)劃嚴飭的宮殿建筑和商王陵墓體現(xiàn)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制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制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fā)達的手工業(yè)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xiàn)內(nèi)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甲骨文及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殷墟的發(fā)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fā)現(xiàn),是新史學的開端?!币笮娴陌l(fā)現(xiàn)和發(fā)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先秦諸子主要流派的思想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zhàn)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xiàn)。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墨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疤煜录嫦鄲邸保涂蛇_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jīng)濟上主張強本節(jié)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diào)靠自身的強力從事。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zhàn)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shù)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chǎn)即是法家的先驅(qū)。戰(zhàn)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至戰(zhàn)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這一學派,經(jīng)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行動方略。陰陽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zhí)掌天文歷數(shù)的統(tǒng)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zhàn)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chuàng)“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guī)律,為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jù)??v橫家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戰(zhàn)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zhàn)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秦始皇陵的發(fā)現(xiàn)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nèi)外兩重城垣,陵園內(nèi)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qū)內(nèi)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秦始皇陵共發(fā)現(xiàn)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nèi)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并列著4座建筑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xiàn)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fā)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shù)卮蚓霓r(nóng)民發(fā)現(xiàn)。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xiàn)已發(fā)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nèi)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觾?nèi)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wèi)軍。近萬個或手執(zhí)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qū),或御車策馬的陶質(zhì)衛(wèi)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wèi)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jù)鉆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fā)現(xiàn)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zhàn)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fā)現(xiàn)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nèi)有多兵種聯(lián)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游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jīng)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tǒng)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zhàn)車,68個衛(wèi)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nèi)。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fā)現(xiàn)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zhàn)車百乘以及數(shù)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zhàn)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zhàn)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zhàn)車1輛,陶馬4匹,是統(tǒng)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zhàn)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后藝術為世界矚目?,F(xiàn)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加強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頒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tǒng)轄。這樣,既可以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又可使這些受封子弟“聯(lián)恩盡孝”。列侯們“人人喜得所愿”,擁護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權。同時,又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之機,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殺,牽連被殺的列侯、官吏、賓客數(shù)萬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后者限制七人與諸侯王交游。不許諸侯王招納賓客。又采用酎金奪爵等方式廢掉了一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jù)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次,重用酷吏,打擊地方豪強。漢武帝在削弱諸侯王和列侯的同時,對稱霸一方,妨礙政令的統(tǒng)一的地方豪強進行打擊,下令把他們遷往關中,就近監(jiān)視,以達到“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滑”“不誅而害除”(《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的目的。2.改革改政體制,加強皇權主要有設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權;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從軍和禁衛(wèi)軍,加強皇帝保衛(wèi)和軍事防御;實行察舉制,用考察加舉薦的方式選拔官員。3.改革財政,加強中央政權統(tǒng)一貨幣,把鑄錢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作為國家統(tǒng)一的法定貨幣;專營鹽鐵和均輸平準法。鹽鐵官營和調(diào)劑運輸,平抑物價對穩(wěn)定經(jīng)濟起了重要作用;箕緡和告緡,打擊富商大賈,加強中央集權。4.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繼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础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經(jīng)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儒家公羊?qū)W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發(fā)展為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思想,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根據(jù)。董仲舒還積極鼓吹尊天就必須尊王,為封建皇權披上了“君權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zhì)是“外儒內(nèi)法”。董仲舒提倡“三綱五?!?,強調(diào)治國要“德刑并用”。因而為武帝所稱道,詔行全國。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tǒng)治思想,一直為此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奉行。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太學,置名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保ā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谑?,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官,授儒家經(jīng)典。此外,還在郡國興辦學校,亦以“五經(jīng)”作為教材教授學生?!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和郡國學校,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領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將多位丞相免職或處死,設立外朝,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在地方: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侯國權力,加強中央集權;設立13州部,每部派刺史,作為地方監(jiān)督機構;經(jīng)濟上:鹽鐵收歸國營,統(tǒng)一鑄五銖錢,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消除地方割據(jù)基礎,以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設立太學,察舉人才,選拔官吏;軍事上:抗擊匈奴,維護多民族國家的主權;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政治上:第一、建立中朝,限制丞相權力。第二、設置刺史,按六條問事。第三、建立新的選官制度,舉孝廉、興太學、舉賢良文學和上書拜官、策試。第四、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酌金奪侯。經(jīng)濟上:第一、統(tǒng)一幣制,鑄造三官錢即五銖錢為法定貨幣。第二、鹽鐵官營。第三、均輸法。唐長安城的結構和布局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nèi)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yè)區(qū)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guī)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jù)考古實測,從東墻的春明門到西墻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墻厚度)。從南墻的明德門到北墻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墻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墻和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jù)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nèi)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臺閣式門樓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毀。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墻,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墻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nèi)”,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后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nèi)西五臺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nèi)的土崗則是為數(shù)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食且酁殚L方形,位于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墻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jīng)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nèi)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筑。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guī)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筑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xiàn)皇權的威嚴。之后,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疤烊撕弦弧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征?!疤熳印本幼〉亩汲歉侨绱耍贫奸L安城這一人間杰作亦不例外。根據(jù)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環(huán)抱著它。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布置在北邊中央位置。而且北邊有渭河相倚,從防衛(wèi)的角度看,也比較安全。宋代理學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nèi)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北宋時期的石介、胡瑗、孫復被稱為理學三先生,但實際的開創(chuàng)者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他將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闡述了理學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系。邵雍是先天象數(shù)之學的創(chuàng)始人,并使之成為理學思想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張載則發(fā)展了氣一元論思想,為古代中國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成者。二程兄弟是理學的重要代表,他們?yōu)楸彼蔚睦韺W思想奠定了基礎。宋代理學思想以理為萬事萬物的本源,又稱為天理,承認事物的變化。但認為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還闡述了天人關系等問題,堅持天人相與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比較重視精致的先驗論認識論,以格物致知為基本命題概念,講求窮理。南宋學者朱熹與陸九淵是理學的發(fā)展者。朱熹也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學體系的完善與闡發(fā)上有特殊貢獻。他承續(xù)了二程的思想,認為理是存在的基礎,物質(zhì)性的氣是第二性的,“‘理在先,氣在后’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子語類》),理的最高境界為太極。但他又認為理無氣則不存,氣無理亦不能存,二者緊密相關。陸九淵為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派別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多與朱熹對立,二人曾發(fā)生激烈的辯論。他反對朱熹的讀書明理,觀察物以窮理的思想,認為這些均屬支離事業(yè),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題。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為核心,把格物致知的命題變?yōu)橐缀喒Ψ颍鲝埌l(fā)明人之本心,反對著述立說與博取群書。宋代理學的這兩派對后來影響較大,王陽明為明代理學代表,他基本上承續(xù)了陸九淵一派思想,對后代影響巨大。宋代經(jīng)學的特點是,儒家學者們大都不顧舊有的傳注,他們往往拋棄傳統(tǒng)的訓詁、義疏,直接從經(jīng)書原文中闡釋義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稱為“性理之學”,簡稱“理學”。由于宋儒認為這種理學是由孔子傳給子思、子思再傳給孟子的,而他們自己則是繼承了孔孟的道統(tǒng),于是又稱之為“道學”。宋朝的理學家們大講“存天理、棄人欲”,強調(diào)三綱五常,標榜自己是儒學的正統(tǒng)。其實所謂理學,不過是把先秦的思孟學派、漢代的公羊?qū)W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玄學、佛學等思想糅合在一起的產(chǎn)物,是儒家天命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頤、程頤等人,至南宋時,朱熹為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什么是理?朱熹解釋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fā)育萬物?!憋@然他所說的“理”,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么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因此“理”也就是“天”、“上帝”。所以朱熹又說:“帝是理、是主?!边@樣一來,他又把理同天命聯(lián)系起來了。朱熹還把所謂永恒的理引申到封建道德范疇中來,借以大肆宣揚封建的“三綱五?!彼枷?。所謂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朱熹把這些封建倫常說成是天理,是先天就有的。他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里面”。(3)朱熹還進而把天理同人性、人欲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具有封建的倫常是人的本性,因此人應該是善良的。有的人所以有“不善”的表現(xiàn),是由于被人的欲望所蒙蔽。因此人們必須放棄私欲,服從天理。朱熹于是提出“存天理,棄人欲”的號召,要求人們都必須遵守封建倫理綱常,聽命于封建統(tǒng)治。朱熹運用這些理學思想去闡釋儒家經(jīng)典,著作除《四書章句集注》外,還有《周易本義》、《詩集傳》等,被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
在宋代,除了以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外,還有另一派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它始于北宋的邵雍、程顥,至南宋陸九淵發(fā)展為“心學”而總其成。陸九淵把思孟學派的主觀唯心主義同佛教禪宗的某些思想結合起來,提出“心即理”之說。他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張“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以此證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條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變的。他還認為,人們要了解、認識客觀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連書都不必多讀。于是提出“六經(jīng)皆我注腳”的說法。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陸九淵號召人們“存心”而“去欲”,反對人民為改善受壓迫的處境去同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斗爭。陸九淵的理學思想雖然同朱熹有很大分歧,但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都是為封建統(tǒng)治提供理論根據(jù)的。
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宋朝,統(tǒng)治階級需要更嚴密、更具有欺騙性的思想理論來控制人民的言行,保證封建秩序不受沖擊。宋代理學的綱常倫理思想可以更有力地維護封建社會那套嚴格的貴賤尊卑的等級制度、箝制人民的思想,因此這時宣揚忠孝節(jié)義的義理性命之學便得以發(fā)展起來,后世也稱它為程朱理學。宋代理學受到明、清封建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儒學的正統(tǒng)思想。
另一方面,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強化思想文化的專制,他們不僅要借助于儒學,而且也要利用佛教、道教來麻醉被統(tǒng)治者。而佛教作為外來的宗教,也必須同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因此自魏晉以來,便出現(xiàn)了儒、釋(佛)、道三家合流的趨勢。在宋代的理學中,朱熹講“棄人欲”與佛教的禁欲主義有相通之處;周敦頤說太極是從“無”產(chǎn)生的,與道家的“有生于無”思想也是相近的,他的太極圖就是從道教那里學來的;佛教、道教宣揚的“行善”內(nèi)容,又都與儒家的仁義、天命思想相合拍。這些表明,儒、釋、道三家的相互融合、滲透,在宋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所以建于五代、宋朝的四川大足石窟中,竟然出現(xiàn)了佛、道、儒三教教主釋迦牟尼、老子、孔子造像同時供奉在一窟中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正是上述三家合流的形象反映。宋代瓷窯宋代形成了“窯”的概念,但是宋人對瓷器的記載還比較零散。最早對宋代瓷器進行系統(tǒng)介紹的是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一書,記載了包括高麗窯、大食窯在內(nèi)的15個古窯,其中絕大部分是宋代的。明中后期以來,在文人學者的清賞類著作中,對瓷器的記載更多、更系統(tǒng)。清代,隨著從宮廷到士庶對宋瓷的追逐、收藏,開始出現(xiàn)專門的陶瓷專著,也開始記述鑒定要點,并涉及了一些制造工藝。從收藏的觀點出發(fā),開始形成官窯、私窯、大窯、小窯等收藏品的不同觀點。這類記載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并大體上形成了宋代“五大名窯”的觀點。宋代的制瓷業(yè)有官窯、私窯之分,并且出現(xiàn)了御窯。官窯由監(jiān)窯官管理,部分產(chǎn)品上交官府或?qū)m廷,同時也有相當部分的產(chǎn)品供出售。私窯則由民間投資經(jīng)營,產(chǎn)品供給的對象既有品官、士大夫,也有平民百姓,因此種類豐富。御窯大約是在北宋末期才興起的,其規(guī)模雖小,產(chǎn)品質(zhì)量卻非常高,全部供給宮廷或官府的大型儀式使用,不合要求的產(chǎn)品全部打碎,禁止流入市場。宋代五大名窯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nèi)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diào),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銅金屬,經(jīng)高溫產(chǎn)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汝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笨梢娙旮G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官瓷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jù)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后,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nèi)司窯,也稱“內(nèi)窯”。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tǒng)稱南宋官窯。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diào)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zhì)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哥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zhì)地優(yōu)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fā)現(xiàn),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fā)現(xiàn);另一個是修內(nèi)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根據(jù)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nèi)司官窯特征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nèi)司官窯。宋代是中國的瓷器藝術臻于成熟的時代。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fā)展著稱,其色調(diào)之優(yōu)雅,無與倫比。當時出現(xiàn)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窯和名瓷,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在燦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窯中,景德鎮(zhèn)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滿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最為精美,冠絕群窯。它的胎土采用當?shù)馗邘X土,素白細密,潔凈緊實,經(jīng)過一道道繁復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奪人的藝術效果。燒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澤瑩潤,清素淡雅,純凈細膩。宋代是中國陶瓷發(fā)展的輝煌時期,不管是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位于巔峰地位。難怪當代陶瓷收藏高手對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會愛不釋手: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輝燦爛,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云流水。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于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钡冉Y晶釉正是宋人的創(chuàng)舉。宋代定窯的印花、耀窯的刻花是瓷器裝飾手法的新貢獻。唐、五代時期窯工們創(chuàng)造的越窯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窯白瓷,已不能同宋瓷爭高低了清代思想學術明末清初,涌現(xiàn)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相互間多有聯(lián)系和交往,互贈著作,互有評論。如顧炎武在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待訪錄》讀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王之弊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庇终f,他自己有《日知錄》一書,“竊自幸其中所論,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顧炎武:《與黃太沖書》,《顧亭林詩文集·佚文輯補》。)這封信,不僅對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做了高度評價,同時也表明了他與黃宗羲思想的異同。這顯然是對黃宗羲的著作進行了一番研究之后而得出的結論。再如黃宗羲為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所作的《序》中說:“淮海閻百詩寄《尚書古文疏證》方成四卷,屬余序之。余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中間辨析三代以上之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名諱、句讀、字義、因《尚書》以證他經(jīng)史者,皆足以祛后儒之蔽,如此方可謂之窮經(jīng)”。(黃宗羲:《古文尚書疏證序》,《南雷文定》三集卷一。)黃宗羲對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的評價,幾乎成為日后評論閻若璩此書的定論,也奠定了閻若璩在清初經(jīng)學史及考據(jù)學中的地位。類似顧炎武、黃宗羲這些論學的“書信”和“序”、“跋”還大量散見于當時學者的著述之中,都應看做是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第一手寶貴的歷史資料。
及至清中葉,隨著清朝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政治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及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發(fā)展學術,頒布了一系列獎掖學術發(fā)展的政策,學術思想史的研究也更加蔚然成風。當時的學者全祖望長于明末清初史事,重視對文人、學者軼聞掌故的搜集整理,在其文集《鮚亭集》中,撰寫了不少學者的墓志碑銘,諸如《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二曲先生石文》、《桐城方公(苞)神道碑銘》,以及為清初大批學者諸如傅山、何焯、姜宸英、沈彤、厲鶚、劉獻廷、毛奇齡等人撰寫的《墓志》、《事略》、《傳記》等等。其中不僅記述了這些學者的生平經(jīng)歷,而且評述了他們的治學方法、學術著述和成就及師友交往。繼全祖望之后,杭世駿、錢大昕、彭紹升、阮元等,也都分別在他們的文集《道古堂文集》、《潛研堂文集》、《二林居集》、《研經(jīng)室集》中,都或多或少、或詳或略地為明末清初及中期大批學者,如閻若璩、胡渭、王錫闡、梅文鼎等撰寫了學術傳記。由于這些人本身都是著名學者,他們?yōu)榍拜吋巴瑫r代學者撰寫的學術傳記,不僅史實較為可信,評論也較為公允得當。當然應視為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也是爾后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史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寶貴資料。
乾隆中期,清朝的統(tǒng)治已達鼎盛階段,學術文化也呈現(xiàn)出繁榮興盛景象,學派林立,學者輩出,考據(jù)學盛行一時,清政府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繼康熙、乾隆朝之后,又編纂了各種大規(guī)模的書籍,其中以《四庫全書》為最。當時一大批學者如紀昀、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都參與纂修全書。與之同時,還編寫了《四庫全書總目》,該書不僅按經(jīng)、史、子、集分類收錄了歷史上留存的包括清代在內(nèi)的大量文獻典籍、學術著述,而且還對收錄圖書按類撰寫了小序及每本書的提要,《序》和《提要》既闡述了學術流變,又介紹了各書作者的生平、著述內(nèi)容、版本流傳及其在學術上的得失。這些文字既反映了編撰者的學術觀點,也為后人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留下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至嘉慶、道光之際,清朝的統(tǒng)治逐漸由盛轉衰,風靡一時的乾嘉考據(jù)學逐步走向衰落,今文經(jīng)學再度興起,漢學與宋學的門戶之爭再起。這時出現(xiàn)了對考據(jù)學或進行總結、或進行抨擊的著作。較為有代表性的有江藩站在漢學家立場撰寫的《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其中《漢學師承記》,對清代的漢學家顧炎武、黃宗羲、閻若璩、胡渭、惠棟、戴震、錢大昕、王鳴盛……等一一為之立傳,分別厘清了漢學的師承源流和各自的學術成就。與之同時,方東樹則站在宋學立場上撰寫了《漢學商兌》,對漢學大張撻伐,甚至將其比喻為“鴆酒毒哺”,“洪水猛獸”,不過,確也道出了漢學“支離煩瑣”的弊端。稍后,唐鑒也站在宋學立場編撰了《清學案小識》。這些著述雖有很深的門戶之見,但畢竟是清代當時人關于清代學術思想較為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之作。除上述著述外,阮元編纂有《皇清經(jīng)解》、王先謙又編纂了《續(xù)皇清經(jīng)解》,匯集了清代的注經(jīng)成果,為研究清代經(jīng)學史、學術史提供了資料上的方便。
此外,進入中華民國之后,趙爾巽主持編纂了《清史稿》,其中的《藝文志》與《儒林傳》、《文苑傳》,還有徐世昌主持的《清儒學案》,其內(nèi)容都集中論述了清代的學術文化。由于編撰者都以清朝遺老自居,并堅持清朝立場評論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上述著作雖有一定的學術資料價值,但觀點甚為守舊,從其內(nèi)容與實質(zhì)看,更反映了清代當時人對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特點。
清代當時人關于清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和整理,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價值,反映了對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一個歷史階段,提供和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和觀點。但總起來看,這些著述大都是封建時代站在封建主義立場上的學者的著述,在政治立場與學術觀點上,不可避免的具有時代的烙印與局限。間或觀點守舊,或者有很深的門戶之見,尚不能對清代的學術思潮、學術流派及一些重要的學者、思想家,做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更談不到闡述總結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總之,它們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嚴格地說還談不上是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科學研究。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辛亥革命前后一些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對封建主義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掃蕩,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啟蒙和宣傳。特別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尊孔讀經(jīng)”,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了更尖銳、更深刻的批判。這些思想在清代學術思想研究領域也有所反映。一些學者開始運用自晚清以來傳入中國的西方資產(chǎn)階級學說來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如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錢穆等。他們都先后發(fā)表了一些專門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論著。胡適曾發(fā)表了《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戴東原的哲學》以及有關顏李學派的論文,用實用主義哲學分析研究清代學術思想,比之于封建時代學者對清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大大前進了一步,甚至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章太炎、梁啟超、錢穆等對清代學術思想的研究更有劃時代的貢獻。
章太炎在青少年時代,就師從國學大師俞樾,在其“詁經(jīng)精舍”中受過嚴格的漢學訓練,對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思想有著深厚功底和精深造詣。而后投入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并留學日本,大量學習閱讀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方面的著述,深受西方進化論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學影響,且成為自身思想觀點的理論基礎,他以這些思想理論來分析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史,大大超越了清代當時的學者。他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1900年出版并于1904年修訂再版的《書》中。特別是修訂后的《書》曾在中國思想界、知識界引起極大震動。該書的《訂孔》一文,在近代中國首次從正面批評和斥責了孔子與孔學,對孔子與孔學的獨尊地位發(fā)動了凌厲的攻勢,另外書中的《學變》、《學蠱》、《王學》、《清儒》諸篇,也對漢、晉以來的中國思想學說變遷做了綜合的考察。其中《清儒》則對清代200多年的學術發(fā)展做了系統(tǒng)的清理和總結。文中對乾嘉漢學的派別劃分和吳、皖兩派的治學特點都做了精辟分析,尤其是對戴震的治學態(tài)度與治學方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也指出了清朝統(tǒng)治者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文字獄,對清代學術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即所謂:“多忌,故詩歌文史梏;愚民,故經(jīng)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湊于說經(jīng),亦以紓死,而其術近工眇踔善矣”!(章太炎:《清儒》,見《章太炎全集》《檢論》卷四。)文字言簡意賅,其基本思想觀點幾乎成為此后研治清代學術思想史的圭臬,對20世紀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有重大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章氏此后正式出版于辛亥革命前夕,反對封建專制與反滿革命是當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鋒芒所向,出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宣傳的需要,文中的某些觀點,如關于文字獄對于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的消極影響,未免估計過于嚴重,有些偏頗。
此一時期研治清代學術思想史的學者中成就更為突出、影響更大的當推梁啟超。他幾乎與章太炎撰寫《書》的同時,也于1904年發(fā)表了自己研治清代學術思想的處女作——《近世之學術》。他在該文中概述了其對清代學術思想的一些基本觀點,諸如清代學術的基本特征、清代學術史的基本分歧、清初的經(jīng)世思潮、乾嘉學派及今文經(jīng)學的評價、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等。當然,梁氏對清代學術思想史最主要的代表作,還是1920年發(fā)表的《清代學術概論》及于1929年正式結集出版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氏發(fā)展了其在《近世之學術》中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進一步對清代學術史的分期、清代學術的基本特征、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清代各時期的主要學者、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與成就,均進行了闡述、歸納與概括。這本關于清代學術思想史綱領性的著作,奠定了至今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框架和基礎?!吨袊倌陮W術史》則是梁啟超晚年研治清代學術史的重要論著,比之《清代學術概論》更為縝密、成熟和豐富。全書既保持了作者對清代學術思想進行宏觀研究的特色,同時又對專人、專題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論述,將宏觀研究同局部的、微觀的分析考察相結合,把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引向深入。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可概括為三部分:一是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深入分析了清代政治對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的關系;二是論述清初經(jīng)世思潮及主要學者的成就;三是綜述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成績,就清代學者在經(jīng)學、小學及音韻、??薄⒈?zhèn)?、輯佚、史學、方志學、地理學及譜牒學、歷算學、科學、樂曲學等方面做出的成績,一一排比、歸納和概括,反映了作者搜討之勤與功力之厚。
梁啟超是清代學術思想的直接參與者,他既有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深厚造詣,又大量吸收了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學說;既有博覽群書的淵博學識與高屋建瓴的廣闊視野,又有匯通中西文化的觀點和方法。以這樣的學術造詣、思想見識、觀點方法來研治清代學術思想,自然會使其著作有獨到的特點和貢獻,能取得遠超前人的卓越成就。他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無論是在開創(chuàng)性的宏觀研究,及對重要學者、學術流派的個案分析與評價,以及其對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與對東西文化比較研究的嘗試,乃至于在學術史編纂體例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將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在整個20世紀都有重要影響。
但也必須指出,梁啟超關于清代學術思想史的兩部代表性著作,畢竟寫于70年之前,以今天的視角衡量,自然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如作者對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入侵中國這一促使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的重要的社會政治因素,幾乎沒有涉及;對于孫中山、章太炎的思想學說,因帶有成見和偏見,也只是一筆帶過;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中國思想學術界發(fā)生的變化也避而不談,對于晚清人民群眾的反抗運動仍誣稱為“亂”和“匪”。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偏見與學術成見。此外,由于作者聰慧異常、讀書極多、記憶驚人,撰寫論著,引用資料常不查原著,僅憑記憶寫出,導致書中人名、字號、書名及引語常有錯亂,使其著作不夠嚴謹和準確。
繼梁啟超之后,20世紀前半葉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另一有重大成就的學者則是錢穆先生。其代表性著作是與梁啟超所著同名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此書是錢先生于1931年秋季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在此基礎上修改整理成書,于1937年出版。作者在該書《自序》中說“斯編初講,正值‘9·18’事變驟起,五載以來,身處故都,不啻邊塞,大難目擊,別有會心”,還表明自己寫作的目的是“將以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求以合之當世,備一家之言”。(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自序》上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年級語文下學期工作總結
- 商場美工工作計劃范文
- 協(xié)會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 湘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3.1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聽評課記錄3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1.3 平行線的判定》聽評課記錄1
- 四年級信息上冊 7-8課制作統(tǒng)計圖說課稿 人教版
- 蘇州蘇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聽評課記錄
- 電能電功聽、評課記錄
- 市場營銷策劃與分析
- 2022年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附答案
- 2023版思想道德與法治專題2 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講 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
- 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技術方案
- 小報:人工智能科技科學小報手抄報電子小報word小報
- GB/T 41509-2022綠色制造干式切削工藝性能評價規(guī)范
- 企業(yè)生產(chǎn)現(xiàn)場6S管理知識培訓課件
-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 第10課時 練習課 蘇教版(共11張PPT)
- 電梯口包邊施工方案正式
-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我是獨特的
- 土木工程畢業(yè)設計(論文)-五層宿舍樓建筑結構設計
- 青年卒中 幻燈
- 典型倒閘操作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