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人物征文_第1頁
初中歷史人物征文_第2頁
初中歷史人物征文_第3頁
初中歷史人物征文_第4頁
初中歷史人物征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歷史人物征文TOC\o"1-2"\h\u16211第一章:華夏文明的先哲 2216731.1 322840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 4265651.1.1生平背景 4270381.1.2儒家思想核心 453801.1.3教育理念 450401.1.4生平背景 466601.1.5道家思想核心 4125851.1.6道德經 566021.1.7生平背景 542011.1.8墨家思想核心 5109951.1.9墨家學派 5287551.1.10生平背景 5288421.1.11法家思想核心 540751.1.12法家學派 623622第三章:秦朝的統(tǒng)一與變革 66155第四章:漢朝的輝煌與傳承 725772第五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紛爭 860611.1.13曹操的崛起 8107311.1.14官渡之戰(zhàn) 8203811.1.15三國鼎立 9283431.1.16晉朝的建立 9124251.1.17八王之亂 9242291.1.18五胡亂華 9181231.1.19南朝的更迭 939261.1.20北朝的統(tǒng)一 9269881.1.21隋朝的統(tǒng)一 923543第六章:隋唐的盛世 10281921.1.22隋朝的建立與隋文帝即位 10301391.1.23政治改革:加強集權 10292661.1.24經濟改革:改善財政狀況 1064671.1.25文化改革:提倡儒學教育 1024331.1.26唐太宗即位與政治改革 1061491.1.27政治清明與法治建設 10254581.1.28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 1077311.1.29文化繁榮與民族融合 10207411.1.30武則天崛起與稱帝 1083821.1.31政治改革與權謀手段 1012051.1.32經濟政策與民生發(fā)展 10318321.1.33文化成就與宗教信仰 1051271.1.34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與原因 10219281.1.35戰(zhàn)亂中的政治動蕩 10106051.1.36經濟蕭條與社會矛盾 1030891.1.37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 104729第六章:隋唐的盛世 10234811.1.38隋朝的建立與隋文帝即位 10297641.1.39政治改革:加強集權 10288471.1.40經濟改革:改善財政狀況 111221.1.41文化改革:提倡儒學教育 11318441.1.42唐太宗即位與政治改革 1160021.1.43政治清明與法治建設 11101981.1.44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 11266671.1.45文化繁榮與民族融合 11205061.1.46武則天崛起與稱帝 11259081.1.47政治改革與權謀手段 11102781.1.48經濟政策與民生發(fā)展 11239991.1.49文化成就與宗教信仰 12292011.1.50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與原因 12175291.1.51戰(zhàn)亂中的政治動蕩 12212751.1.52經濟蕭條與社會矛盾 12148021.1.53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 128516第七章:宋元時期的變革與繁榮 12240301.1.54宋朝的建立 12159221.1.55政治制度 12199641.1.56經濟發(fā)展 12293711.1.57文化繁榮 1353401.1.58遼朝的崛起與衰落 1359661.1.59金朝的崛起與衰落 13183411.1.60西夏的崛起與衰落 13309881.1.61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 1385121.1.62政治制度 13103291.1.63經濟發(fā)展 13135951.1.64多元文化 141314第八章:明清時期的輝煌與轉折 14237721.1.65明朝的建立 14159181.1.66海外拓展 14248011.1.67康乾盛世的背景 14256611.1.68康乾盛世的成就 1565251.1.69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 15303911.1.70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與影響 15第一章:華夏文明的先哲1.1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黃帝與炎帝作為華夏文明的兩位先哲,他們的形象和傳說早已深入人心。黃帝,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其英明與智慧,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黃帝生于有熊氏,以仁德治理天下,深受人民愛戴。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在涿鹿之戰(zhàn)中,黃帝擊敗了蚩尤,確立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地位。黃帝在文化、科技、醫(yī)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相傳,黃帝曾與岐伯討論醫(yī)學,所著《黃帝內經》至今仍為中醫(yī)學的重要經典。與黃帝并稱的炎帝,則被視為農業(yè)文明的奠基者。炎帝以火德治理天下,教導人民耕作、漁獵,改善生活條件。他的形象,象征著光明與溫暖,代表了中華民族對火的敬畏與利用。炎帝與黃帝的傳說,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的追求。第二節(jié):堯、舜、禹的治理繼黃帝與炎帝之后,堯、舜、禹三位先哲在治理國家、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堯,上古五帝之一,以仁德著稱。他推崇“禪讓制”,將帝位傳給了德才兼?zhèn)涞乃?,開創(chuàng)了華夏民族民主禪讓的先例。堯在位期間,重視農業(yè)發(fā)展,關心民生,使得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和諧。舜,繼堯之后,繼續(xù)推行禪讓制。他在位期間,廣納賢才,重視法治,使得國家治理更加有序。舜還親自考察各地,了解民情,關心民生,使得國家日益強盛。禹,則是夏朝的開國君主。他繼承了堯、舜的遺志,以治理洪水聞名。禹采取了疏導的方法,成功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安全。禹還制定了《禹貢》,規(guī)定了各地的賦稅制度,為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第三節(jié):周公旦的智慧周公旦,周朝的開國元勛,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為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公旦在周武王去世后,輔佐年幼的成王,制定了《周禮》,規(guī)范了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他提出的“禮治”思想,強調道德教化與法律規(guī)范相結合,為后世的政治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周公旦還重視文化教育,倡導“師道尊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對儒家學派的興起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旦的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治理上,更體現(xiàn)在他對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的深刻見解。通過對黃帝、炎帝、堯、舜、禹以及周公旦等先哲的了解,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追求進步、摸索真理的精神風貌。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第一節(jié):孔子與儒家思想1.1.1生平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鬃右簧铝τ诮逃聵I(yè),提倡仁愛、禮儀、中庸之道,其思想影響了后世數(shù)千年。1.1.2儒家思想核心(1)仁愛:孔子認為,仁愛是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禮儀:孔子強調禮儀的重要性,認為禮儀是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的重要手段。(3)中庸之道:孔子主張在處理事物時,要遵循中庸之道,既不過分,也不不足。1.1.3教育理念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主張“溫故而知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第二節(jié):老子與道家思想1.1.4生平背景老子,又稱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關于老子的生平事跡,史籍記載較少,但他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1.1.5道家思想核心(1)道法自然:老子主張順應自然,認為萬物皆遵循道,人應當順應道,以達到和諧共生。(2)無為而治:老子認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無為而治”,即不過度干預,讓萬物自然生長。(3)貴柔守雌:老子主張貴柔守雌,認為柔能克剛,雌能勝雄。1.1.6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書中闡述了他的哲學思想,包括道德、人生、政治等多個方面。第三節(jié):墨子與墨家思想1.1.7生平背景墨子,名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出生于宋國,是一個木匠出身,后來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1.1.8墨家思想核心(1)兼愛:墨子主張兼愛,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相待,消除親疏、貴賤之別。(2)非攻:墨子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平共處,以兼愛和非攻的原則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3)節(jié)用:墨子提倡節(jié)用,反對奢侈浪費,主張人們應當節(jié)儉生活,以保障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1.1.9墨家學派墨家學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其成員多為工匠、農民等平民階層,墨子及其弟子們身體力行,實踐墨家思想。第四節(jié):韓非子與法家思想1.1.10生平背景韓非子,戰(zhàn)國時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曾師從儒家學者荀子。1.1.11法家思想核心(1)法治:韓非子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是維護國家秩序、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2)重利輕義:韓非子強調利益的重要性,認為人們的行為動機是利益驅動,主張以利益誘導人們遵守法律。(3)嚴刑峻法:韓非子主張嚴刑峻法,認為嚴厲的法律才能震懾犯罪,維護社會秩序。1.1.12法家學派法家學派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其思想主張強調法治、權謀、術數(shù)等,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章:秦朝的統(tǒng)一與變革第一節(jié):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大業(yè)秦朝的崛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秦始皇,名嬴政,是秦朝的開國皇帝,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嶄新的政治典范。秦始皇繼位之初,便著手實施統(tǒng)一大業(yè)。他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步消滅了六國,實現(xiàn)了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一。在此過程中,秦始皇采取了多種手段,包括軍事征服、政治分化、經濟滲透等,使得各國逐一歸附于秦。在軍事上,秦始皇重視軍隊建設,加強武器裝備的更新,選拔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如白起、王翦等。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秦軍成功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xiàn)了對中國的統(tǒng)一。在政治上,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集權。他設立三公九卿,實行郡縣制,使得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同時秦始皇還推行法律統(tǒng)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yè)發(fā)展,推行“均田制”,減輕農民負擔。他還下令開鑿靈渠,修建鄭國渠,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這些措施為秦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第二節(jié):李斯的法家實踐李斯,作為秦始皇的重要輔佐,是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在秦朝的政治、法律、文化等領域進行了深入實踐,為秦朝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李斯主張法治,認為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離不開嚴格的法律制度。他參與制定了《秦律》,強調法律的權威和普遍適用性。李斯還主張“重農抑商”,強調農業(yè)是國家的基礎,商業(yè)則應受到限制。在法律上,李斯主張嚴刑峻法,以維護國家的權威和秩序。他主張“法不阿貴”,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貴賤,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這種思想在秦朝得到了充分實踐,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化上,李斯主張“焚書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異端,統(tǒng)一思想觀念。這一舉措雖然引起了不少爭議,但也為秦朝的文化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第三節(jié):陳勝、吳廣的起義秦朝雖然實現(xiàn)了短暫的統(tǒng)一,但種種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繼位,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導火線是秦朝的徭役制度。他們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喚醒了廣大農民的反抗意識。起義迅速蔓延,各地紛紛響應,秦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它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tǒng)治,為后來的楚漢爭霸奠定了基礎。陳勝、吳廣的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農民階級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標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第四章:漢朝的輝煌與傳承第一節(jié):劉邦建立漢朝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其輝煌與傳承始于劉邦。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爭霸中戰(zhàn)勝項羽,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zhàn)爭,建立了漢朝。劉邦,字季,是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他順應時代潮流,推翻了秦朝的暴政,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劉邦稱帝后,定都長安,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減輕賦稅、廢除嚴刑峻法、選拔賢能等。他還重視農業(yè)生產,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劉邦還推行儒家思想,強調禮制,使社會風氣逐漸好轉。第二節(ji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漢武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實現(xiàn)了漢朝的繁榮與強盛。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堪稱一代明君。在政治方面,漢武帝加強集權,設立郡縣,選拔賢能,整頓吏治。他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使諸侯王的勢力得到限制。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推廣鐵犁牛耕,提高農業(yè)生產力。他還開疆拓土,設立西域都護府,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在文化方面,漢武帝重視教育,設立太學,選拔人才。他推崇儒家思想,使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漢武帝還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第三節(jié):東漢的繁榮與衰落東漢時期,漢朝繼續(xù)繁榮發(fā)展,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衰落的跡象。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繼承和發(fā)揚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使東漢初年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在政治方面,東漢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減輕賦稅、整頓吏治、選拔賢能等。在經濟方面,東漢時期農業(yè)生產繼續(xù)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在文化方面,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張衡、蔡文姬等。但是東漢末年,由于宦官專權、豪族并起等原因,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標志著東漢的衰落。此后,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群雄割據(jù),最終導致了三國時期的到來。東漢的繁榮與衰落,反映了漢朝歷史的曲折發(fā)展。在的三國時期,歷史將繼續(xù)演繹著中華民族的輝煌與傳承。第五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紛爭第一節(jié):曹操與三國鼎立1.1.13曹操的崛起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曹操憑借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迅速崛起,成為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曾任洛陽北部尉,后因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濟南相。曹操善于選拔和使用人才,使得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荀彧、郭嘉等。1.1.14官渡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重要戰(zhàn)役。公元198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zhàn)。經過長時間的消耗,曹操最終在官渡之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奠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1.1.15三國鼎立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進占冀州,逐漸統(tǒng)一了黃河以北地區(qū)。隨后,曹操率軍南征,擊敗了劉備、孫權等勢力,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國,劉備在蜀地建立蜀漢,孫權在江東建立吳國。第二節(jié):晉朝的興衰1.1.16晉朝的建立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晉朝統(tǒng)一了中國,結束了三國時期的紛爭。晉朝初年,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1.1.17八王之亂晉武帝晚年,皇族內部矛盾加劇,爆發(fā)了八王之亂。這場內亂使得晉朝的政治穩(wěn)定受到嚴重破壞,國力大減。1.1.18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后,晉朝國力衰弱,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紛紛乘機起兵,史稱五胡亂華。晉朝逐漸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第三節(jié):南北朝的分裂與統(tǒng)一1.1.19南朝的更迭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更迭頻繁。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這些政權雖然統(tǒng)治時間不長,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南方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1.1.20北朝的統(tǒng)一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均田制、府兵制等,使得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北齊和北周分別統(tǒng)一了北方。其中,北周在宇文泰的統(tǒng)治下,國力逐漸強盛。1.1.21隋朝的統(tǒng)一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朝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tǒng)治下,實現(xiàn)了對南北朝的統(tǒng)一。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開展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工程建設,如大運河、長城等,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隋朝的統(tǒng)一,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目錄第六章:隋唐的盛世第一節(jié):隋文帝的改革1.1.22隋朝的建立與隋文帝即位1.1.23政治改革:加強集權1.1.24經濟改革:改善財政狀況1.1.25文化改革:提倡儒學教育第二節(jié):唐太宗的貞觀之治1.1.26唐太宗即位與政治改革1.1.27政治清明與法治建設1.1.28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1.1.29文化繁榮與民族融合第三節(jié):武則天的女皇時代1.1.30武則天崛起與稱帝1.1.31政治改革與權謀手段1.1.32經濟政策與民生發(fā)展1.1.33文化成就與宗教信仰第四節(jié):安史之亂與唐朝的衰落1.1.34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與原因1.1.35戰(zhàn)亂中的政治動蕩1.1.36經濟蕭條與社會矛盾1.1.37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正文第六章:隋唐的盛世第一節(jié):隋文帝的改革1.1.38隋朝的建立與隋文帝即位隋朝成立于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即位,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隋文帝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為隋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1.39政治改革:加強集權隋文帝為加強集權,廢除了州、郡、縣三級制度,實行州、縣二級制度。同時設立監(jiān)察機構,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jiān)督。這些改革有效地提高了的權威。1.1.40經濟改革:改善財政狀況隋文帝在經濟方面進行了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國家收入。他還提倡節(jié)儉,減少開支,使國家財政狀況得到改善。1.1.41文化改革:提倡儒學教育隋文帝重視文化教育,提倡儒學,設立國子監(jiān),選拔優(yōu)秀人才入學。這些改革為隋朝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第二節(jié):唐太宗的貞觀之治1.1.42唐太宗即位與政治改革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以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他選拔賢能,實行科舉制度,使政治清明。1.1.43政治清明與法治建設唐太宗重視法治,制定《唐律疏議》,規(guī)范國家治理。同時他加強集權,設立監(jiān)察機構,嚴懲腐敗,使政治清明。1.1.44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唐太宗重視經濟發(fā)展,實行農業(yè)優(yōu)惠政策,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他還提倡節(jié)儉,減輕百姓負擔,使民生得到改善。1.1.45文化繁榮與民族融合唐太宗時期,文化繁榮,儒、道、佛三教并存。他還重視民族融合,實行和親政策,促進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合作。第三節(jié):武則天的女皇時代1.1.46武則天崛起與稱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崛起于唐高宗時期,通過一系列政治斗爭,最終在公元690年稱帝,建立武周。1.1.47政治改革與權謀手段武則天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選拔賢能、實行科舉制度等。同時她善于運用權謀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1.1.48經濟政策與民生發(fā)展武則天重視經濟發(fā)展,實行土地制度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她還提倡節(jié)儉,改善民生。1.1.49文化成就與宗教信仰武則天時期,文化成就顯著,佛教得到發(fā)展。她本人也信仰佛教,大力推廣佛教文化。第四節(jié):安史之亂與唐朝的衰落1.1.50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與原因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戰(zhàn)亂,爆發(fā)于公元755年。此次戰(zhàn)亂的原因包括政治腐敗、民族矛盾、財政危機等。1.1.51戰(zhàn)亂中的政治動蕩安史之亂期間,唐朝政治動蕩,皇帝頻繁更迭,導致國家治理混亂。1.1.52經濟蕭條與社會矛盾戰(zhàn)亂導致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同時社會矛盾加劇,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1.1.53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安史之亂后,唐朝逐漸衰落,最終導致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一時期,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目錄第七章:宋元時期的變革與繁榮第一節(jié):宋朝的建立與發(fā)展1.1.54宋朝的建立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1.1.55政治制度宋朝實行集權制度,設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等機構,以三司使為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地方實行路、府、州、縣四級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1.1.56經濟發(fā)展宋朝時期,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方面,推廣了占城稻、稻麥輪作等農業(yè)技術,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手工業(yè)方面,瓷器、紡織、印刷等產業(yè)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商業(yè)方面,城市繁榮,海外貿易興起,形成了以汴梁、杭州等城市為中心的商業(yè)網(wǎng)絡。1.1.57文化繁榮宋朝文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儒學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程朱理學;文學方面,詩詞、散文、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藝術方面,繪畫、書法、建筑等都有很高的水平。第二節(jié):遼、金、夏的崛起與衰落1.1.58遼朝的崛起與衰落遼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終在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滅。1.1.59金朝的崛起與衰落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金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在公元年被元朝所滅。1.1.60西夏的崛起與衰落西夏是由項族建立的,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西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第三節(jié):元朝的統(tǒng)一與多元文化1.1.61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在忽必烈的統(tǒng)治下,實現(xiàn)了對中國的統(tǒng)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1.1.62政治制度元朝實行集權制度,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等機構,以皇帝為最高統(tǒng)治者。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1.1.63經濟發(fā)展元朝時期,我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方面,推廣了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手工業(yè)方面,瓷器、紡織、印刷等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