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尋 教學實錄-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_第1頁
24 延安我把你追尋 教學實錄-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_第2頁
24 延安我把你追尋 教學實錄-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_第3頁
24 延安我把你追尋 教學實錄-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4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實錄-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一、課程概覽

1.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24延安,我把你追尋》,選自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2.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lián)系:本節(jié)課通過學習詩歌《延安,我把你追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的關于革命歷史的知識,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作者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有:延安的歷史背景、作者的情感表達、詩歌的修辭手法等。這些內容與四年級學生已掌握的語文知識和革命歷史知識相銜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歌。二、學情分析與內容規(guī)劃

1.學情分析: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語文閱讀和理解能力,能夠識別和運用基本的修辭手法,但對于詩歌的深層情感理解和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難度。

2.內容規(guī)劃:本節(jié)課將圍繞《24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導入:通過展示延安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閱讀理解:讓學生朗讀詩歌,分析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理解作者對延安的追尋和懷念。

-背景知識: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互動討論:組織學生討論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分享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作業(yè)布置:布置相關練習,鞏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修辭手法的應用。三、教學難點與重點

1.教學重點

-詩歌的情感理解: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深刻理解《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特別是作者對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

-舉例:通過分析詩歌中的“追尋”一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延安的思念之情,以及“追尋”背后所代表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修辭手法的識別與應用:讓學生學會識別并理解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并能夠簡單運用這些手法。

-舉例:講解詩歌中的比喻句“我把你追尋,像小船追尋燈塔”,讓學生理解比喻的作用,增強表達效果。

2.教學難點

-歷史背景的認知:由于四年級學生對革命歷史知識的掌握有限,理解詩歌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可能存在困難。

-舉例:需要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生動介紹延安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詩歌背景的認識。

-情感表達的深度理解:學生可能難以完全體會到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情感的渲染。

-舉例: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以及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詩歌中的情境,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詩歌的情感。四、教學資源

-軟硬件資源:多媒體投影儀、電腦、音響設備、電子白板

-課程平臺:學校教學管理系統(tǒng)

-信息化資源: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電子教材、延安歷史背景資料庫、詩歌朗讀音頻

-教學手段:圖片展示、視頻播放、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情感朗讀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5分鐘)

-展示延安革命圣地的圖片,引導學生回顧已知的關于延安的歷史知識。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延安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中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它為什么會成為作者追尋的對象?

2.新知學習(25分鐘)

-閱讀理解:分發(fā)《延安,我把你追尋》詩歌文本,引導學生朗讀并理解詩歌的內容,注意詩歌中的情感變化和修辭手法。

-背景介紹: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來源。

-詩歌分析: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如“追尋”、“革命的圣地”等,理解其深層含義。

-修辭手法:講解并分析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讓學生感受修辭的魅力。

3.互動討論(10分鐘)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詩歌中的情感表達,每組選取一位代表分享討論成果。

-角色扮演:選取幾位學生扮演詩人,其他學生扮演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模擬詩人追尋延安的情境。

4.實踐應用(10分鐘)

-情感體驗:要求學生閉眼,教師朗讀詩歌,讓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情感,之后分享個人的感受。

-創(chuàng)作練習: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表達對某個地方的思念之情的詩歌,可以是現(xiàn)代詩,也可以是古體詩。

5.總結與反思(5分鐘)

-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詩歌情感的理解和對修辭手法的認識。

-反思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以及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教師給予點評和鼓勵。

6.作業(yè)布置(5分鐘)

-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寫一篇關于《延安,我把你追尋》的讀后感,字數(shù)不限,但要表達真實情感。

7.結束語(5分鐘)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參與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革命歷史,培養(yǎng)愛國情懷。

-提醒學生下節(jié)課前準備好詩歌讀后感,期待與大家分享。六、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堂氣氛總體來說不錯,學生們對《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的情感把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在詩歌修辭手法的講解上,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比喻和擬人等概念還是有些模糊,今后我需要更多通過具體例子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修辭手法。另外,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顯得有些緊張,我應該在課堂中更加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偟膩碚f,今天的課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我會繼續(xù)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上有所收獲。七固定字符“七、作業(yè)布置與反饋”為開篇標識,七下是作業(yè)布置與反饋的內容:

七、作業(yè)布置與反饋

1.作業(yè)內容

-根據(jù)本節(jié)課學習的《延安,我把你追尋》詩歌內容,每位學生制定一份“追尋紅色記憶”計劃。計劃應包括參觀革命歷史遺址、閱讀相關歷史書籍、觀看革命題材電影等內容,并記錄一周的執(zhí)行情況。

-撰寫一篇短文,主題為“我心中的革命精神”,要求結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個人體驗,表達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反饋方式

-教師將批改每位學生的計劃和短文,針對內容完整性、情感真摯性、語言表達等方面給予具體反饋。

-在下一次課堂上,選取幾份優(yōu)秀的作業(yè)進行分享,讓學生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執(zhí)行情況和感悟,教師將給予點評和指導。

-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將給予表揚和獎勵,以激勵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八、教學資源拓展

1.拓展資源

-書籍資源:《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著)、《延安!延安!》(何其芳著)等書籍,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延安及革命歷史。

-影視資源:《延安頌》、《紅色之旅》等紀錄片和電影,通過視聽手段讓學生感受革命歷程和延安精神。

-網(wǎng)絡資源:中國革命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新華網(wǎng)革命歷史頻道等,提供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料和互動學習資源。

-文學作品:魯迅、毛澤東等革命先輩的文學作品,如《狂人日記》、《沁園春·雪》等,讓學生體會革命文化。

2.拓展建議

-閱讀延伸:鼓勵學生課后閱讀與延安及革命歷史相關的書籍,如《紅星照耀中國》,了解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

-觀看紀錄片: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延安頌》等紀錄片,通過生動的影像資料加深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參觀革命遺址:建議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參觀附近的革命歷史遺址,如延安革命圣地,親身體驗革命氛圍。

-互動學習: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如中國革命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進行互動學習,深入了解革命歷史。

-寫作練習: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與革命歷史相關的作文或詩歌,如寫一篇關于“我所理解的延安精神”的短文。

-交流分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和體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朗讀等方式,體驗革命先輩的情感世界,增強對革命歷史的情感認同。

-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或社區(qū)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如清明節(jié)祭掃革命烈士墓,增強社會責任感。

-家庭作業(yè):布置與革命歷史相關的家庭作業(yè),如讓學生采訪家中長輩的革命故事,記錄下來并與同學分享。

-跨學科學習:結合歷史、思想政治等學科,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歷史意識。九、結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感受到了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深思念和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