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_第1頁
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_第2頁
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_第3頁
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_第4頁
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局部解剖學復習筆記一、體壁1、層次:皮膚、淺筋膜(皮下組織)、深筋膜淺層、肌血管神經(jīng)干層、深筋膜深層、疏松結締組織層、漿膜層。2、背部體表標志:第7頸椎椎骨棘突--辨認椎骨序數(shù)的標志,第4腰椎棘突--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肩胛骨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下方第8肋,腎區(qū)/脊肋角--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3、背部層次結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淺層,肌肉血管神經(jīng)干層,深筋膜深層。4、聽診三角(名詞解釋):又稱肩胛旁三角,該三角上界為斜方肌外下緣、外側界為肩胛骨脊柱緣、下界為背闊肌上緣,因缺少一層肌肉,故是背部聽診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5、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詞解釋):位于背闊肌深面,三角的內(nèi)側界為豎脊肌外緣,外下界為腹內(nèi)斜肌后緣,外上界為第12肋。除以上三邊,下后鋸肌構成四角的上界。底為腹橫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經(jīng)、髂腹下神經(jīng)和髂腹股溝神經(jīng)。此處是經(jīng)腹膜外入路行腎臟手術必經(jīng)之處,是腰部的薄弱區(qū)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膿腫也可自此穿破。6、腰下三角(名詞解釋):圍成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緣,內(nèi)上界背闊肌前下緣,底腹內(nèi)斜肌。該三角是腰部的另一個薄弱區(qū),腹膜后膿腫也可自此穿破。7、胸腰筋膜(名詞解釋):包裹豎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顯增厚,分為淺、中、深三層,這三層筋膜在腰方肌外側緣匯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為腹內(nèi)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部。在劇烈運動中,其常被扭傷,是造成背部勞損病因之一。8、胸腰筋膜包括淺、中、深三層,分別是背闊肌和下后鋸肌、腹內(nèi)斜肌和腹橫肌、膈肌的起點。9、脊柱區(qū)后正中線進行穿刺,經(jīng)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脊膜、脊髓蛛網(wǎng)膜等層次結構進入蛛網(wǎng)膜下隙。10、副神經(jīng)自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中、上1/3交點穿出,經(jīng)枕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緣的中、下1/3交點處進入該肌,并支配該肌。11、簡述腰上三角的組成和臨床意義。12、簡述腰下三角的組成和臨床意義。13、腰穿的位置、體位、層次;背部胸腔穿刺的位置、標志、層次。答:腰穿(腰麻):位置——L3~4、L4~5;體位——胸膝位(抱膝位);層次——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脊膜、脊髓蛛網(wǎng)膜。背部胸腔穿刺:位置——肩胛線第8(靠第9肋上緣)~9(靠第10肋上緣)肋間隙;標志——肩胛骨下角;層次——①皮膚,②皮下組織,③深筋膜,④背闊肌→(下后鋸肌)→肋間外肌→肋間內(nèi)肌,⑤胸內(nèi)筋膜,⑥漿膜外脂肪,⑦胸膜壁層。14、胸壁體表標志: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向后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計數(shù)肋和肋間隙的標志,T2—胸骨角平面,T4—乳頭平面,T6—劍胸結合(劍突)平面,T8—肋弓,T10—臍平面,T12—臍與恥骨聯(lián)合上緣連線中點平面。15、胸壁層次結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肉骨血管神經(jīng)干層、胸內(nèi)筋膜、疏松結締組織層、胸膜。16、簡述乳房的位置、結構、動脈供血、靜脈回流和淋巴回流及其臨床意義。答:位置:乳頭位置較恒定,多位于第4肋間,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為定位標志。結構:由乳腺、脂肪、纖維組織和皮膚等構成。乳腺與輸乳管放射狀排列;乳房懸韌帶(Cooper韌帶);乳房后隙,位于乳房深部與胸肌筋膜間,隆胸收入假體植入的間隙。動脈供血:胸外側動脈、胸廓內(nèi)動脈、肋間后動脈(不重要)。靜脈回流:主要是胸廓內(nèi)靜脈,也是乳腺癌肺轉移的主要途徑之一。淋巴回流:分為淺、深兩組,兩組之間廣泛吻合,左右間也有吻合;外側部和上部3/4→胸肌LN;上部→尖LN(也可→鎖骨上LN);內(nèi)側部→胸骨旁LN;內(nèi)下部→膈上LN及肝LN;乳腺癌發(fā)生淋巴轉移時,可累及腋Ln和胸骨旁Ln,如果回流受阻,也可轉移到對側乳房和肝臟。17、乳房懸韌帶(名詞解釋):乳腺周圍的纖維組織發(fā)出許多小的纖維束,分別向深面連于胸筋膜,向淺面連于皮膚和乳頭,對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成為乳房懸韌帶,或Cooper韌帶。當乳腺癌侵及此韌帶時,皮膚表面出現(xiàn)橘皮樣變。18、鎖胸筋膜(名詞解釋):胸壁深筋膜深層位于胸小肌上緣、喙突和鎖骨下肌之間的部分稱鎖胸筋膜,有胸外側神經(jīng)、胸肩峰動脈穿出該筋膜,頭靜脈和淋巴管穿入該筋膜。19、腋腔前壁層次: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和鎖胸筋膜。腋腔的頂由鎖骨、第1肋和肩胛骨圍成,腋腔的前壁為鎖胸筋膜;后壁為肩胛下肌,大圓肌和背闊肌及其前方的胸背神經(jīng)和血管;外側壁為肱骨上端、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肱??;內(nèi)側壁為前鋸肌及其表面的胸長神經(jīng)和胸外側血管。腋腔的淋巴結包括有外側Ln.、胸肌Ln.、肩胛下Ln.、中央Ln.和尖Ln.。20、腋鞘(名詞解釋):椎前筋膜延續(xù)而成,包裹腋動靜脈,臂叢進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21、三邊孔(名詞解釋):位于大、小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之間的間隙,有旋肩胛A.通過。22、四邊孔(名詞解釋):位于大、小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間的間隙,有腋N.和旋肱后A.V.通過。23、肋間隙從上到下為V.A.N.。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側和腋中線之間,并于下位肋骨上緣進針;在腋中線和胸骨之間穿刺宜在肋間隙中部,以免損傷到肋間神經(jīng)血管。心腔穿刺進行心內(nèi)注射,可在左側胸骨線第4~5肋間隙進行;臨床常在左劍肋角處進行心包穿刺。24、胸骨角(名詞解釋):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摸到,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shù)肋的重要標志,向后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平降主動脈的起始處,氣管分叉處,左主支氣管與食管交叉處。25、損傷胸長神經(jīng)——“翼狀肩”;損傷尺神經(jīng)——“爪形手”;損傷腋神經(jīng)——“方肩”;損傷橈神經(jīng)——“垂腕”;損傷正中神經(jīng)——“猿手”;損傷脛神經(jīng)——“鉤狀足”;損傷腓總神經(jīng)——“馬蹄內(nèi)翻足”。26、劍肋角(名詞解釋):劍突與肋弓之間的夾角為劍肋角,左劍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部位。27、腹前外側壁層次結構:皮膚、淺筋膜、固有筋膜淺層、肌肉血管神經(jīng)干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層。28、腹前外側壁下腹部的淺筋膜可分為兩層,即淺層的Camper筋膜和深層的Scarpa筋膜。29、簡述腹直肌鞘組成和內(nèi)容。答:分為前、后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nèi)斜肌腱膜前層構成;后層由腹內(nèi)斜?、卩徑?。前——皮膚、淺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間隙和頸靜脈弓、舌骨下肌群和氣管前筋膜、氣管前隙(氣管前隙內(nèi):甲狀腺峽、甲狀腺奇叢、和頭臂V等)。兩側——甲狀腺葉后——食管和喉返N后外——頸血管鞘,頸交感干等③血管神經(jīng)。動脈來自甲狀腺下動脈的分支,靜脈回流到甲狀腺下靜脈,淋巴匯入頸外深淋巴結,交感神經(jīng)來自頸中神經(jīng)節(jié),副交感神經(jīng)為喉返神經(jīng)的分支。④氣管切開術的臨床解剖要點:體位:仰臥位。切口及層次:切口取環(huán)狀軟骨向下至胸骨柄上緣的頸前正中線,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間隙和頸靜脈弓、舌骨下肌群和氣管前筋膜、氣管前隙。切開氣管部位:第2~4氣管軟骨環(huán)處。⑤術中可能損傷的結構:周圍的血管、環(huán)狀軟骨、胸膜頂、甲狀腺、氣管后壁、食管前壁。三、四肢1、四肢的層次結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經(jīng)干層、骨和骨連結。2、肘窩(名詞解釋):位于肘關節(jié)前面,由肱橈肌、旋前圓肌和肱骨內(nèi)、外上髁的連線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由內(nèi)向外有正中神經(jīng)、肱A.V(橈A.V和尺A.V)、肱二頭肌腱、橈神經(jīng)。3、腕管(名詞解釋):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內(nèi)有九條屈肌腱(1條拇長屈肌腱及包繞其表面的橈側囊、4條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及包繞其表面的尺側囊)和一條正中神經(jīng)通過。4、下列部位骨折易損傷的神經(jīng):肱骨外科頸腋N,肱骨中段橈N,肱骨內(nèi)上髁尺N。5、上肢有哪些淺靜脈?它們的起始、經(jīng)過和注入部位如何?有何臨床意義?答:(1)頭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wǎng)的橈側,沿前臂橈側,經(jīng)肘窩前面,再沿肱二頭肌外側向上,經(jīng)三角肌胸大肌間溝,穿鎖胸筋膜,注入腋V.或鎖骨下V.。貴要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wǎng)的尺側,逐漸轉至前臂屈側,經(jīng)肘窩處接受肘正中靜脈,沿肱二頭肌內(nèi)側繼續(xù)上行,至臂中點稍下方穿深筋膜,延續(xù)為肱靜脈或伴隨肱靜脈向上注入腋靜脈。肘正中靜脈:粗而短,變異較多,斜位于肘窩,連接貴要V.和頭V.。常接受前臂正中靜脈,后者有時呈分叉狀,注入貴要V.和頭V.,分別稱貴要正中V.和頭正中V.。6、上肢有哪些重要的肌間結構?其位置、圍成、內(nèi)容及交通如何?答:肘窩:位于肘關節(jié)前面,由肱橈肌、旋前圓肌和肱骨內(nèi)、外上髁的連線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由內(nèi)向外有正中神經(jīng)、肱A.V(橈A.V和尺A.V)、肱二頭肌腱、橈神經(jīng)。向上內(nèi)方與肱二頭肌內(nèi)側溝相通,上外方與橈神經(jīng)管的延續(xù)部相通,向下與前臂的肌間隙相通。腕管:位于腕前上部,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內(nèi)有九條屈肌腱(1條拇長屈肌腱及包繞其表面的橈側囊、4條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及包繞其表面的尺側囊)和一條正中神經(jīng)通過。7、大隱靜脈五個屬支:腹壁淺V、旋髂淺V、陰部外V、股內(nèi)側淺V、股外側淺V.。大隱靜脈與臨床:靜脈穿刺、靜脈切開——內(nèi)踝前,大隱V曲張,剝脫術——注意保護隱神經(jīng),高位結扎——處理屬支。8、隱靜脈裂孔在股三角部,闊筋膜形成以卵圓窩稱隱靜脈裂孔,其表面覆蓋一層有多孔的疏松結締組織膜,稱篩筋膜或外篩板。9、肌腔隙(名詞解釋):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后界為髂骨,內(nèi)界為髂恥弓,內(nèi)有髂腰肌和股N,其與腹后筋膜下腔連通。10、血管腔隙(名詞解釋):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后界為恥骨梳韌帶,外界為髂恥弓,內(nèi)界為腔隙韌帶。內(nèi)有股鞘(包括股A.V.、股管),其與腹膜后間隙連通。11、簡述股三角的位置、圍成、內(nèi)容及交通。答:①位置股前區(qū)上1/3;②圍成上界腹股溝韌帶外側界縫匠肌內(nèi)側緣內(nèi)側界長收肌內(nèi)側緣前壁闊筋膜后壁從外到內(nèi)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③內(nèi)容從外到內(nèi)為股N、股A、股V、股管④交通上肌腔隙和血管腔隙下收肌管⑤應用股A.V穿刺插管12、股鞘:為腹橫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繞股A.V而成,漏斗狀,長3-4cm。2條縱向纖維隔將其分為3部分,分別是股A(外)、股V(中)、股管(內(nèi))。13、股管(名詞解釋):是一個漏斗狀間隙,前壁為腹股溝韌帶,后壁為恥骨梳韌帶、恥骨肌及其筋膜,內(nèi)側壁為腔隙韌帶、股鞘內(nèi)側壁,外側壁為股V內(nèi)側的纖維隔。內(nèi)有腹股溝深淋巴結,上經(jīng)股環(huán)通腹腔,下為盲管。14、股環(huán):為股管上口,呈卵圓形,前為腹股溝韌帶,后為恥骨梳韌帶,內(nèi)側為腔隙韌帶,外側為股V內(nèi)側的纖維隔。形成股疝時易發(fā)生絞窄,女性多見。異常的閉孔A從上方經(jīng)過。15、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前內(nèi)側,前壁為收肌腱板,外側壁為股內(nèi)側肌,內(nèi)側壁為長收肌和大收肌。館內(nèi)從前到后有隱N、股A、股V以及淋巴管。上口接股三角,下口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腘窩。16、梨狀肌下孔(名詞解釋):梨狀肌經(jīng)坐骨大孔時,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稱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前者,自外到內(nèi)依次有臀上N、臀上A和臀上V,后者自外到內(nèi)有坐骨神經(jīng)、股后皮神經(jīng)、臀下神經(jīng)、臀下動脈、臀下靜脈、陰部內(nèi)靜脈、陰部內(nèi)動脈和陰部神經(jīng)穿過。(排列不要求)17、踝管(名詞解釋):位于內(nèi)踝下方,由屈肌支持帶、內(nèi)踝和跟骨共同構成。管內(nèi)從前到后為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后A.V.、脛N.、拇長屈肌腱。小腿或足底感染時可經(jīng)踝管相互蔓延,外傷、出血或膿腫擠壓脛N會引起踝管綜合癥。18、股外側皮神經(jīng)來源于C2~3神經(jīng)根,股內(nèi)側皮神經(jīng)來源于股N.,隱神經(jīng)來源于股N.,腓淺神經(jīng)來源于坐骨N.,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來源于腓N.,腓腸內(nèi)側皮神經(jīng)來源于脛N.。19、腘窩上外側壁為股二頭肌,上內(nèi)側壁為半腱肌、半膜肌,下外側壁和下內(nèi)側壁分別為腓腸肌的外側頭和內(nèi)側頭。在腘窩中線上的血管神經(jīng)由淺入深依次為脛N.、腘V.和腘A.。腘窩向上通收肌管和股后間隙、下通小腿后間隙。20、大隱靜脈位于內(nèi)踝的前方、股骨內(nèi)側踝的后內(nèi)方。 隱神經(jīng)與在小腿內(nèi)側與大隱靜脈伴行,腓腸神經(jīng)在小腿中、下與小隱靜脈伴行。21、臀大肌下間隙內(nèi)有臀上血管和神經(jīng)、臀下血管和神經(jīng)、坐骨神經(jīng)、陰部內(nèi)動脈、陰部神經(jīng)。它向深部經(jīng)梨狀肌下孔、上孔通盆腔,向前下方通髖關節(jié),向下通股后間隙,向內(nèi)下方經(jīng)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腸窩。四、胸腔試述從肩胛線第8肋間隙從胸壁到胸膜腔的層次。答:皮膚、淺筋膜、肋間外肌、肋間內(nèi)肌、肋間最內(nèi)肌、胸內(nèi)筋膜、壁胸膜。2、試述胸膜的分部。答:壁胸膜——肋胸膜、膈胸膜、縱隔胸膜、胸膜頂;臟胸膜——2層包繞肺根,互相移行。肺根下方,移行部成雙層肺韌帶。肋膈隱窩(名詞解釋):壁胸膜相互移行處,即使在肺深吸氣時,肺緣也不能深入其中,稱胸膜隱窩。其中最大的胸膜隱窩位于肋胸膜與膈胸膜的轉折處,稱肋膈隱窩,是胸膜腔位置的最低點,發(fā)生炎癥時滲出液首先積聚于此。4、肺根(名詞解釋):為出入肺門各結構總稱。兩肺根前方有膈神經(jīng)和心包膈動、靜脈,后方有迷走神經(jīng),下方有肺韌帶。右肺根前方還有上腔靜脈和右心房,后上方有奇靜脈弓跨越;左肺根上方尚有主動脈弓跨越,后方有胸主動脈。5、肺根內(nèi)的結構從前向后(兩側相同)為肺上V.、肺A.、主支氣管,左肺根從上到下為左肺A、左主支氣管、左肺下V,左肺上V位于左主支氣管的前方;右肺根從上到下為右上葉支氣管、右肺A.、右中下葉支氣管、右肺下V,右中下葉支氣管前方為右肺上V。兩側肺下V最下,有肺韌帶包繞。6、試述胸膜和肺的體表投影。答:胸膜前界兩側起自胸膜頂(鎖骨內(nèi)側1/3上方2-3cm),經(jīng)胸鎖關節(jié)后方至胸骨柄的后面,約在第2胸肋關節(jié)(靠攏下降),右側在第6胸肋關節(jié)向右移行于下界,左側于第4胸肋關節(jié)轉向外下方,達第6肋軟骨中點移行于下界。肺尖和胸膜頂鎖骨內(nèi)側1/3上方2.5cm.后方與C7同高.肺前界同胸膜肺門和肺根前—2-4肋間隙前端后—4-6胸椎棘突.肺斜裂后正中線—C3棘突肩胛線—第4肋腋中線—第4肋鎖骨中線—第6肋水平裂右第4胸肋關節(jié)→沿第4肋向外→腋中線與斜裂相交下界 鎖骨中線 腋中線 肩胛線 后正中線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7、上縱隔的層次及內(nèi)容。答:第一層:胸腺;第二層:大靜脈血管架(左、右頭臂靜脈、上腔靜脈)和右膈神經(jīng);第三層:大動脈血管架(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經(jīng)、左迷走神經(jīng)、動脈導管;第四層:氣管胸段、主支氣管及其周圍淋巴結、右迷走神經(jīng);第五層:食管胸段,主動脈弓末段;第六層:胸導管、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肋間后血管、肋間神經(jīng)以及胸交感干。8、動脈導管三角(名詞解釋):位于主動脈弓左前方,由左膈神經(jīng)(前)、左迷走神經(jīng)(后)、左肺動脈(下)圍成的區(qū)域稱為動脈導管三角,內(nèi)有動脈韌帶、左喉返神經(jīng),是手術尋找動脈導管的標志。9、心包橫竇(名詞解釋):位于升主A、肺A與上腔靜脈、左心房之間的腔隙,可容一指,心臟直視手術時,可通過此處暫時中斷主動脈和肺動脈血流。10、食管的三個生理狹窄。食管胸段的主要鄰接。答:①第一個狹窄位于食管起始處,平對C6;第二個狹窄位于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平對胸骨角(T4椎體下緣);第三個狹窄位于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處,平對T10。②前方——氣管、氣管杈、主A弓、左主支氣管、左心房、左迷走神經(jīng)、氣管杈淋巴結等。后方——與脊柱間為食管后間隙,間隙內(nèi)有奇靜脈、胸導管等。左側——左頸總A、左鎖骨下A、胸導管上段、主動脈弓、胸主A、左縱隔胸膜等。右側——奇靜脈和右縱隔胸膜,肺根以下,右縱隔胸膜深入到食管后,形成食管后隱窩。11、試述胸導管胸段的走行。答:起自乳糜池在腹主動脈右后方上行,穿膈的主動脈裂孔入后縱隔,在食管后方、胸主動脈和奇靜脈之間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達第4~5胸椎平面,逐漸從胸主動脈和食管的后方越過中線至脊柱的左前方,經(jīng)胸廓上口進入頸根部,注入左靜脈角。試述膈神經(jīng)和迷走神經(jīng)在胸腔內(nèi)走行情況。答、:右膈神經(jīng)沿右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右側下行,左膈神經(jīng)在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行,越主動脈弓前方。然后左、右膈神經(jīng)行于肺根前方,經(jīng)縱隔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至膈。左迷走神經(jīng)經(jīng)過主動脈弓前方和左肺根后方至食管前面,下延為迷走神經(jīng)前干穿膈如腹腔。右迷走神經(jīng)經(jīng)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下延為迷走神經(jīng)后干穿膈入腹腔。胸腔1、簡述膈下間隙的分部。答:結腸上區(qū),又稱膈下間隙,被肝分為肝上間隙和肝下間隙。肝上間隙:被縱行的鐮狀韌帶分為左肝上間隙和右肝上間隙,其中左肝上間隙又可被左三角韌帶分為左肝上前間隙和左肝上后間隙。肝上面后部沒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稱裸區(qū),它與膈相接之部稱為膈下腹膜外間隙。肝下間隙:以肝圓韌帶為界分為左肝下間隙和右肝下間隙(肝腎隱窩),左肝下間隙又以小網(wǎng)膜和胃為界分為左肝下前間隙和左肝下后間隙(即網(wǎng)膜囊)。2、肝腎隱窩(名詞解釋):為右肝下間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葉下方與右腎上端之間故得名,是平臥位腹膜腔最低點。3、肝腎隱窩是平臥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采取半臥位,使炎癥滲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腸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腸子宮陷凹,以減少腹膜對其吸收,并可通過直腸或女性陰道穿刺技術來確診和治療。4、試述網(wǎng)膜囊的位置和境界。答:網(wǎng)膜囊位于小網(wǎng)膜和胃的后方。境界:①前壁——小網(wǎng)膜、胃后壁和胃結腸韌帶;②后壁——橫結腸系膜及覆蓋于胰、膈、腹主動脈、左腎及左腎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狀葉;④下壁——大網(wǎng)膜前、后兩層的愈著部;⑤左界——脾、胃脾韌帶、脾腎韌帶;⑥右界——網(wǎng)膜孔。5、網(wǎng)膜孔可通過1-2橫指,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肝固有A.、膽總管、肝門靜脈),后界是下腔靜脈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狀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網(wǎng)膜孔是網(wǎng)膜囊與腹膜腔的唯一通路。6、結腸下區(qū)以升結腸、降結腸和小腸系膜為界,分為右結腸旁溝、左結腸旁溝、右結腸系膜竇、左結腸系膜竇四個間隙?!?、簡述胃的位置、毗鄰、動脈、靜脈和淋巴結,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彎和胃小彎處切除的標志。答:①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賁門位于T11左側,幽門位于L1右側。②毗鄰:胃前壁的前方右側有肝、左側有膈,下部接觸腹前壁,胃后壁隔胃網(wǎng)膜與胃床(膈、脾、胰、左腎、左腎上腺、橫結腸及其系膜等)相鄰。③動脈:胃的動脈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彎有胃左動脈(腹腔干分支)、胃右動脈(肝固有動脈或肝總動脈的分支)。胃大彎有胃網(wǎng)膜左動脈(脾動脈分支)、胃網(wǎng)膜右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支)。還有胃短動脈,可能有胃后動脈(都是脾動脈分支)。④靜脈:與同名靜脈伴行,最后均注入肝門靜脈。⑤淋巴結:均注入腹腔淋巴結。⑥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彎和胃小彎處切除的標志:胃小彎——胃左動脈第1~2支分支之間,胃大彎——胃網(wǎng)膜左動脈第1~2支分支。8、手術時區(qū)分胃與十二指腸上部的標志是幽門前靜脈,辨認空腸起始的標志是十二指腸懸韌帶,辨認幽門竇與幽門管的標志為胃大彎側的中間溝。9、肝外膽道由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和膽總管等組成。膽總管分為十二指腸上段、十二指腸后段、胰腸腺和十二指腸壁段四段,膽總管手術多在十二指腸上段進行。10、膽囊三角(名詞解釋):又稱Calot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圍成,手術中常在此區(qū)尋找膽囊動脈。11、膽囊底的體表投影為右鎖骨中線或右腹直肌外側緣與右肋弓的交點,膽囊動脈一般發(fā)自肝右動脈,手術時在膽囊三角容易找到該動脈;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為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闌尾動脈一般發(fā)自回結腸動脈,沿闌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動脈。12、McBurney點(名詞解釋):即麥氏點,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闌尾炎時此處常有明顯的壓痛?!?3、闌尾的位置和形態(tài),體表投影,血管、神經(jīng)和淋巴結,臨床意義。答:①位置和形態(tài):為一蚓狀盲突,直徑約0.5cm,一般位于右髂窩內(nèi),附于盲腸后內(nèi)側壁近下端處。三條結腸帶匯合于闌尾根部,手術時可作為尋找標志。闌尾系膜為三角形,連于小腸系膜下部,內(nèi)有血管、神經(jīng)和淋巴管。②體表投影: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為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③血管、神經(jīng)和淋巴結:闌尾動脈一般發(fā)自回結腸動脈,闌尾靜脈與之伴行,經(jīng)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匯入肝門靜脈;神經(jīng)來自腸系膜上叢的交感神經(jīng)和迷走神經(jīng);淋巴結均引流至腸系膜上淋巴結,經(jīng)腸干入乳糜池。④臨床意義:化膿性闌尾炎時,細菌栓子可隨肝門靜脈入肝,導致化膿性門靜脈炎和肝膿腫;小孩闌尾炎易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因為小孩闌尾壁薄,大網(wǎng)膜較短,診斷遲緩。闌尾的位置可有回腸前位、盆位、盲腸后位、回腸后位、盲腸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闌尾等。14、小腸系膜根的位置是從左上到右下,其長度遠遠短于小腸,因而小腸系膜呈扇形。15、系膜三角(名詞解釋):空、回腸被腹膜包繞形成系膜時,在系膜緣處留有小部分腸壁裸露,此裸露腸壁與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間隙,稱系膜三角。在小腸吻合術是,應注意縫閉此三角,以促進愈合,防止發(fā)生腸瘺。16、試述肝門靜脈的組成、合成部位、屬支和特點及其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答:①組成: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和脾靜脈;②合成部位:胰頸后方;③屬支與收集范圍: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胃左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和附臍靜脈,主要收集腹腔內(nèi)除肝以外未成對臟器的靜脈血;④特點:肝門靜脈是肝的功能性血;門靜脈及其屬支內(nèi)缺少功能性靜脈瓣,肝門靜脈內(nèi)壓力過高時血液易發(fā)生逆流,當門靜脈阻塞時,可導致門脈高壓癥,并可引起嘔血、便血、臍周靜脈曲張、腹水和脾腫大等癥狀;⑤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食管靜脈叢、直腸靜脈叢、臍周靜脈叢和Retzius靜脈。17、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和腹內(nèi)筋膜之間,向上與后縱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后間隙。腹膜后隙的層次:第一層主要為胰和十二指腸;第二層包括十字形血管架和腎、腎上腺及輸尿管,血管為縱行的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橫行的腎動、靜脈,斜行的睪丸(卵巢)動脈;第三層包括胸導管、乳糜池和腰干等?!?8、胰的位置與毗鄰、分部、血管與淋巴回流、占位病變時出現(xiàn)癥狀。答:①位置與毗鄰:位于腹后壁,前面隔網(wǎng)膜囊與胃相鄰,后方有下腔靜脈、膽總管、肝門靜脈和腹主動脈,右端胰頭被十二指腸環(huán)抱,左端胰尾接脾門。②分部:胰分為頭、頸、體、尾4部,胰管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副胰管開口于十二指腸小乳頭。③血管與淋巴回流:胰頭——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胰頸——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胰體、胰尾——脾動脈。靜脈主要回流到肝門靜脈系。胰的淋巴回流到胰上、下淋巴結和脾淋巴結,再注入腹腔淋巴結。④占位病變時出現(xiàn)癥狀:胰頭部腫瘤可壓迫十二指腸引起梗阻;壓迫下腔靜脈引起下肢水腫;壓迫肝門靜脈引起腹水;壓迫膽總管引起膽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黃疸。19、腎的位置和體表投影,手術入路位置及層次。答:①位置和體表投影:位于腹后壁,在脊柱腰段兩側。右腎上端平T12,下端平L3,第12肋斜過其后面上部。左腎上端平T11,下端平L2,第12肋斜過其后面中部。腎門的體表投影為第12肋與豎脊肌外側緣的夾角處,即腎區(qū)。②手術入路位置及層次:經(jīng)腰上三角,層次為皮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