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素材_第1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素材_第2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素材_第3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素材_第4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素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5民國最終一位才女張充和在北大提起張充和,不少人會想起"民國最終一位才女"這個稱號。雖然她已于2024年在102歲高齡時逝世,但回憶她的文章仍時常見諸報端。而筆者最近在北大查閱到張充和當年的一些檔案,對她在北大求學時的一些狀況有了一些了解。1934年9月,以國文滿分、數(shù)學零分考取北京高校試讀生的張充和,起先了在文學院國文系的求學生活。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這位私塾出身的聰慧女子,后來成為陳寅恪、胡適之、張大千等一代大家的同時代好友兼詩友,在戲曲、書法和詩詞上都有很深的造詣。當時她還沒搬進北大女生宿舍,而是借住在三姐張兆和(沈從文之妻)位于西城達子營胡同28號一套簡陋的院落中。每天早晨,她戴個小紅帽,腳踏自行車,飛跨位于北海與中南海之間的那座橋,經過故宮博物院、景山公園,來到沙灘路紅樓文學院上課。這條路途她早已熟稔,自1933年到北平,她曾每天至北大旁聽一些課程。兩年多后,回憶起這段唯美、夢幻的跑堂生之路,她寫道:"自行車行過北海橋,一清早迎著太陽,晚上行過北海橋又是迎著太陽,北方的老晴天是個個都透亮,爽直,找不出一點曲折處使人愁悶。那條路是一條平坦的柏油大路,從炎炎的烈日直到滿地的冰雪,每天走過那路總是紅墻、黃瓦,若是下了次雪,黃色琉璃就變?yōu)榘琢鹆Я?。冬天的北方最干凈的時候,很少有風沙吹迷你的眼睛。我一手提著書包袋,一手把住車把,每天走那樣美麗的路。帝王的宮殿,金碧朱紅映著斜暉,映著水。那時離開家,離開姊妹與摯友,成天看書,成天聽講,別人看我生活得很孤獨,很無聊,我自己卻把生活過得又傲慢又好玩,避去很多無味的酬應,一切都是為所欲為,自由得像一只小鳥兒,輕快得像條游魚。"惋惜,這樣的日子在次年仲春,因騎車時出了事故,就戛然而止。入院檢查后,卻查出她患有嚴峻的肺病,不得不休學調養(yǎng)。而好轉以后,她也沒再回來?,F(xiàn)存在北大檔案館的三份卷宗里的有關信息記載,張充和當年用的是"張旋"這個名字,別名為"充和",年齡為19歲,籍貫是寧夏中衛(wèi),后由試讀改為旁聽。雖然在北大的時間并不長,但北大的胡適、錢穆、聞一多等眾多名師對她影響深遠,使張充和的國學基礎更為扎實。張充和的一生也以弘揚國學為己任,她在哈佛、耶魯?shù)?0多所高校執(zhí)教,傳授書法和昆曲,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靜默地耕耘了一生。1檔案記載的假身份我們現(xiàn)在有了比較多的精確材料,知道北大現(xiàn)存的檔案中對張充和的記載有好幾處錯誤。比如,張充和生于1913年5月,入學北大當時為21歲,并非19歲。她也和寧夏毫無關系,那不過是她的大弟張宗和托摯友給她偽造的一份中學學歷。姓名"張旋"是臨考時現(xiàn)起的,"充和"才是她的真名,而非別名。張充和祖籍合肥,1913年5月17日誕生于上海,曾祖是曾任兩廣總督的晚清名臣張樹聲,父親是思想開明的教化家張武齡,她與三個姐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出身名門、蘭心蕙質。張充和在10歲時隨一代宗師吳昌碩之高足朱謨欽習古文和書法,17歲起跟昆曲世家出身的名角沈傳芷、張傳芳等學昆曲,又跟著"江南笛王"李榮忻學吹笛。雖然她的國學功底特別扎實,但數(shù)學卻極差,因此在報考北大時用了假名。不過,在校時,人們了解真相前,是叫她"張旋"的。比如,胡適就給她打官腔,恐嚇她說:"張旋,你的算學不大好!要好好補!"直到離開學校后,胡適才知道她的真名及與沈從文、張兆和的關系。但這樣一來,可把不了解其中曲折的人們搞糊涂了。以致人們傳來傳去,有的以為她叫"張玄",比如抗戰(zhàn)時與她在重慶北碚作鄰居多年的"江南才子"盧前,還附會一番稱,"'張玄',就是'張黑女',她或許因為皮膚有一些黑,所以襲了黑女之名";有的以為她曾名"張仲和",比如鄭天挺、吳宓就在日記中這樣寫?;蛟S人們把她與同擅長唱昆曲的大弟張宗和弄混了。這份檔案最大的價值在于供應了張充和因病休學的詳細時間。此前的相關文章中,有的說是1936年初,有的又說1935年讀大二時,但休學時間應據(jù)患病時間推定。據(jù)1935年她寫于臥病香山時的一組詞推想,她患病時間,至少在當年暮春。檔案說她"二十四年四月:改旁聽",除非她學業(yè)極差,才從試讀生被降為旁聽生(是否存在這一制度暫且不論,即使學業(yè)真差,即上學期好多科考試成果相當糟糕,那也是新學期起先就確定的,似不應等到期中)。那么,結合她騎車發(fā)生事故及后來查出患病一事,可以揣測她是因病改"旁聽",實際即休學,時為1935年4月。有關張充和在校的這段時間(加上旁聽那段時間)的聽課受教狀況,沒有一份比較完整的記錄,只能從她的零散回憶、文字碎片,她日后的行跡,當年國文系課程表,當時在校其他師生所留記錄中,連綴出一個近似的張充和課堂學習狀況。2胡適講課深化淺出晚年的張充和記得,她聽過國文系主任胡適的文學史和哲學史課程。在1934年,對胡適來說,講授中國哲學史駕輕就熟,但中國文學史卻是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起先。他在日記中寫道:"我今年起先講授'中國文學史概要',是我第一次'改行',雖然吃力,頗感覺愛好。有很多問題,始終不留意的,此時經過一番探討,都呈現(xiàn)新的意義。或許我的文學史是可以寫的了。"他的中國文學史,實乃白話文學史。作為以"白話運動"而爆紅的大人物,他高揚"白話文學"的大旗,從被廟堂之上、高人雅士把持的"僵化了的死文學"所遮掩的中國數(shù)千年文學中,挖空心事,刻意搜求,整理出一部"由民間興起的生動的活文學"組成的白話文學史。對此,贊成者如魯迅,譽其為"警辟之至,大快人也",反感者如錢鐘書,諷刺其為"仿佛野孩子認父母,暴發(fā)戶造家譜,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誥贈三代祖宗"。不管如何,經胡適的處理,困難紛繁幾千年的文學現(xiàn)象被給予某種所謂的條理,變成線性發(fā)展,簡單理解,便利記憶,加之胡適超群的口才,引來經久不息的叫好。對于胡適的講授,張充和點評道:"他講得不錯的,深化淺出。"這一感受,可引當時在校的大四學長張中行的回憶作為印證。張中行在《胡博士》一文寫道:"現(xiàn)在回想,同學們所以愛聽,主要還不是內容新奇深刻,而是話講得美麗,不只是不催眠,而且使發(fā)困的人不想睡。"豈止如此,據(jù)另一位回憶者朱海濤回憶,胡適所講的文學史,"是一門極叫座的課。他講《詩經》,講諸子,講《楚辭》,講漢晉古詩,都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明,逸趣橫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學長嚴薇青還補充道:"他上課不發(fā)講義,自己也沒有講稿。每次上課都是抱一大摞書,講到須要引書的地方,就打開書向學生宣讀其中有關的章節(jié)。學生只能一邊聽講,一邊做筆記。即使這樣,沙灘紅樓最大的教室還是人滿為患,有的是本系的,有的是外邊來旁聽的。因此,不少學生事前拿書去占'座'。"張充和后來寫詩,絕少用生僻字眼,基本不用古代典實,寫了今典,也會特地備注出來,便利讀者理解,絕不有意設置迷障,讓人猜啞謎,并擅長將日常生活和感悟入詩,以清淺文字寫出蘊藉詩意。她說:"我不喜愛把詩寫得曲里拐彎的,費解,讓別人看不懂。其實,文字的淺白,也可以寫出詩味來。古人的好詩,大都是明白曉暢的。"她的這一觀念與胡適的文學史觀相當吻合,確否受到胡適的深刻影響,不宜妄自揣測?;蛟S,張充和的寫詩生涯中,她天性中的直率活潑讓她更偏好這種詩風,而面對詩壇派別林立的紛繁擾攘局面,胡適的主見支持或堅決了她的選擇。在學校時,胡適曾數(shù)次贊許張充和的學問,后來她因病離校,胡適還勸告她不要放棄。因此,留在北大檔案中的"張旋"最終的信息,是"改旁聽",而非"休學"等字眼。當然,由于張充和不久南歸蘇州,旁聽也就無從談起了。其后二十多年的歲月中,他們往來不斷,胡適日記中,也多次出現(xiàn)"張充和"之名,茲不贅述。3錢穆的腔調不成問題另一位在晚年回憶錄《師友雜憶》里記了"北大舊生張充和"一筆的是胡適的學術對頭、時任北大史學系教授的錢穆。錢穆所教為國文系可以選修的中國通史。他的無錫腔調很重,很多學生不簡單聽懂。雖然如此,據(jù)何茲全回憶,錢穆的課還是很有吸引力:"錢先生講課,很有聲勢,也很有特點。雖然一口無錫方言,不怎么好懂,但仍舊吸引人。我聽過他的先秦史、秦漢史。他講先秦史,倒著講,先講戰(zhàn)國,再往上講春秋、西周。我聽他一年課,戰(zhàn)國講完,也就到學年結束了。他講課每講到得意處,像和人爭辯問題一樣,高聲辯論,面紅耳赤,在講臺上龍行虎步,走來走去。"當然,錢穆的腔調對張充和而言并不成問題。她的其次家鄉(xiāng)蘇州,與無錫毗鄰,兩地方言相差不大,雖然她從17歲起才在此居住,但耳濡其間,早已熟習。二人在后來漫長的歲月里仍保持往來。1958年1月,錢穆年僅29歲的妻子胡美琦欲赴加州伯克利高校教化探討院進修一年,錢穆寫信給"充和同學",托其照看。當時張充和早已赴美定居,直至2024年她102歲高齡時在美國去世。1960年7月,錢穆攜妻子游美,途經舊金山,受到張充和夫婦款待,住了一晚。錢穆其后不久致信表示感謝道:"此次來西部,在尊府下榻一宵,誠為此游程中大堪惦念之事。賢伉儷情意殷濃,尤深感動,惟恨匆忙,未獲聆充和一曲清唱,大以為憾耳。"除錢穆外,從清華高校過來兼職講授楚辭的聞一多,也給張充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晚年回憶道:"聞一多在北大上課,給我們讀楚辭。他似乎是湖北人吧,用老輩人的吟誦法給我們吟唱,很好聽,那是真正的楚聲呀……"這"楚聲",引發(fā)張充和內心經久不息的共鳴。她的成長地合肥也是楚地,她特請王壯為治一枚印章,叫"楚人"。她應當特別喜愛這一自我稱謂,因此把它鈐在了她的很多字畫作品上。楚辭中,她尤其偏愛《離騷》,曾以其勁秀的小楷在人生不同階段一再書寫這一鴻篇。目前所見,至少有1946年、1971年兩個版本。從北大分別后,1939年初,師生又相遇于戰(zhàn)火中的昆明。得知張充和在學寫字,聞一多就用云南當?shù)靥赜械狞S藤給她治了一方印,上刻"張充和"三字。帶著這枚留有恩師手澤余溫的輕細卻堅硬的圓藤,她輾轉西南,飄泊異域,一生堅持著書藝的錘煉。由聞一多,張充和又想到另一位同樣吟唱的老師羅庸:"羅膺中(羅庸)的吟唱也很好聽,他教詞,從清華過來兼課,他的唱詞法也很受學生歡迎,后來我們就在一起唱昆曲。"她應當將聞一多和羅庸的職位講混了,羅庸才是北大國文系教授,1934年秋冬這一學期,他開有中國中古文學史、李白與杜甫、宋詞等三門課,還指導著一門課堂實踐。來年暮春,張充和臥病香山,寫出了人生第一批高水準的詩詞作品。后來她曾拿給羅庸教授看,羅指著《浣溪沙》一闕末句"駐篙低唱牡丹亭",提出疑問:一個"低唱牡丹亭"的閨秀盡然撐篙?張充和遂改"駐篙"為"倚舷"。晚年張充和回憶中提及的名師還有俞平伯、沈兼士、馮友蘭、劉文典等人。據(jù)當年國文系課程表,或許還有羅常培、傅斯年、唐蘭、馬衡等人。這些人在張充和以后的人生中,還將以各種因緣與她發(fā)生交集。4張充和的同學們說了老師,該到同學了。1934年,北大文學院錄用了132名新生,其中女生四人,除張充和外,還有魏蓁一、曹美英、嚴倚云。進入錄用名單的人,后來并非都上了北大。因有人考取多個院校,經選擇后去了其他高校。如魏蓁一,即后來長期擔當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晚年以所撰《思痛錄》產生深遠影響的韋君宜,就進了清華哲學系。這樣,整個北大文學院,與張充和同級的女生只有曹美英、嚴倚云二人。三人后來保持了終身的友情。嚴倚云是嚴復的長孫女,入北大教化系,1947年赴美,先后任南加州高校、西雅圖華盛頓高校教授。1961年元旦,嚴倚云攜夫君高叔哿教授來到張充和位于斯坦福的家共度新年。嚴倚云用海蟹做了一菜,張充和又以蚌肉做了一道"還珠",意謂珠還合浦,有一天大家都回國的意思。曹美英與張充和同系,后來參與了張充和在1948年11月匆忙實行、親友不多的結婚典禮。1986年,張充和回國時,參與"紀念湯顯祖逝世370周年活動周"在政協(xié)禮堂的《游園驚夢》演出,贈以曹美英及夫君何兆武戲票。臺上臺下,共享此時。至于何兆武講解并描述中一再稱1934年國文系錄用了三位女生張充和、容婉和曹美英,且三人友情甚篤云者,實為何氏誤記。容婉是1935年考取的,入學時張充和已經離開北大。兩人或許壓根就不相識,或許后來同在昆明,經曹美英居間介紹相識。此點有必要澄清。至于與男生的往來,據(jù)大張充和四屆、時剛離校的學姐馬玨晚年回憶,當時男女雖然同學,卻不輕易交談,相互不知姓名,因為注冊室的人每堂課來點名是看椅子上有人即在點名冊上畫"到"。馬玨還謙遜地寫道,"六十年前我正好十八歲,當時女生很少,所以我顯得很突出",于是遭到不少男生這樣的"欺壓":或被人在書桌上寫"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曖昧語,或一封封地收信。馬小姐見信就不興奮,不興奮還愛看,看完了又哭,哭完了還裝訂成冊。信的內容,從不知她的名"玨"字怎么念說起,然后介紹自傳,直至求婚。還有一個常常來信而不署名,發(fā)信地址又老變的。最終馬玨寫道:"事隔多年,這些信始終留在我腦子里,我的看法可是大變了。"可謂滄桑之語。學妹張充和,亦如學姐當時,"萬綠叢中一點紅",才貌雙全,難免沒有這樣子的"受欺壓"之事,況且早有她的三姐張兆和在中國公學的"遭受"作為鏡鑒。然而,雖有卞之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