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與練】2021屆高三語文(江蘇專用)一輪課案訓練: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_第1頁
【導與練】2021屆高三語文(江蘇專用)一輪課案訓練: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_第2頁
【導與練】2021屆高三語文(江蘇專用)一輪課案訓練: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_第3頁
【導與練】2021屆高三語文(江蘇專用)一輪課案訓練: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_第4頁
【導與練】2021屆高三語文(江蘇專用)一輪課案訓練: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五《論語》《孟子》閱讀1.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后回答問題。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八佾》)②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1)從第①則文字看,孔子認為“八佾舞于庭”已經(jīng)是到了的程度。

(2)用自己的話說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結(jié)合選段②簡述其這樣說的理由。

答案:(1)確定不能容忍(意對即可)(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級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規(guī)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見克己復禮,認為每個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規(guī)定的各個等級享受權(quán)利和履行義務,否則就會導致禮樂崩壞、刑罰不當、綱?;靵y,季氏的行為明顯已經(jīng)嚴峻違反了孔子主見的“禮”,所以說“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參考譯文:①孔子評論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假如這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不行容忍呢?”②子路(對孔子)說:“衛(wèi)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那肯定是正名分吧!”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實行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肯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需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肯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沃^也?”子曰:“繪事后素②?!痹?“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注】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倩,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②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③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1)孔子總結(jié)了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樣的訓練思想?

(2)孔子為何贊揚子夏?“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德?

解析: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現(xiàn)身說法,實事求是,以自己的謙遜訓練影響著弟子。答案:(1)循序漸進的思想。(2)孔子認為子夏領(lǐng)悟到仁先禮后的道理,禮以仁義道德為基礎(chǔ)?!捌鹩枵呱桃病狈从沉丝鬃又疄橹?不知為不知,虛心好學的品德。(或準時鼓舞同學的品德)參考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始有志于學,到三十歲,能堅決獨立了,到四十歲,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不再有懷疑,到五十歲,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歲,我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穿,不再感到于心有違逆。到七十歲,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會有逾越法規(guī)法度之處了?!弊酉膯柕?“‘奇特的笑容多動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傳神啊,潔白的底子上繪彩文啊?!@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彩繪的事后于白底子?!弊酉恼f:“那么禮儀是不是后于仁義呢?”孔子說:“啟發(fā)我的是卜商啊!從今可以跟你談論《詩》了?!?.(2021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三模擬)閱讀下面文化經(jīng)典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①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②子產(chǎn)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輿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孟子·離婁下》)【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橋。③輿梁:走車的橋。④行辟人:出門時有人在前開道。(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體現(xiàn)了子產(chǎn)是個的執(zhí)政者。

(2)孔子對子產(chǎn)評價很高,但對于子產(chǎn)“乘輿濟人”這件事,孟子卻說“惠而不知為政”,請結(jié)合材料②分析孟子這么說的理由。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代文化經(jīng)典閱讀材料的理解力量。答題關(guān)鍵在于精確?????理解文意,而后提煉要點。材料①、②可以體現(xiàn)子產(chǎn)是個仁愛百姓的執(zhí)政者,孟子的評論更為深刻。答案:(1)仁愛百姓(2)①孟子認為,與其用車子渡人過河,不如建好橋梁,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表層)②執(zhí)政者不在于對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著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層)參考譯文:①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顏態(tài)度莊重敬重,他對待君上負責認真,他教養(yǎng)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雹谧赢a(chǎn)主持鄭國的政治,用所乘的車輛掛念別人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談論這事道:“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假如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走車的橋,百姓就不會再為渡河發(fā)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鳴鑼開道都可以,哪里能夠一個一個地掛念別人渡河呢?假如搞政治的人,一個一個地去討人歡心,時間也就會不夠用了?!?.(2022福建漳州一中高三測試)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行與有言也;自棄者,不行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1)請依據(jù)上面選段,用自己的話分別簡要概括“自暴者”和“自棄者”的行為表現(xiàn)。

(2)請依據(jù)上面選段,簡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對“仁”的各自看法。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代文化經(jīng)典閱讀材料的理解力量。第(1)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概括。第(2)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分析。答題時,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觀點,然后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對其觀點的論述過程或理由進行解說。第一段中孔子對于“仁”并沒有直接的觀點,考生要懂得將反問句改為陳述句,從而得出孔子對“仁”的態(tài)度是“仁是實現(xiàn)禮樂的前提”;其次段中孟子對于“仁”有明確的表達,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曠安宅而弗居”“哀哉!”,將其中的比方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個人的歸依,不仁是可悲的”。答案:(1)自暴者:詆毀禮義。自棄者:自認為不能守仁行義。(2)(示例)孔子認為仁是根本,離開了仁這個根本,就無法很好地實施禮和樂,禮和樂的意義也會丟失。孟子認為仁是人最安適的住宅,是人的歸依,人要擁有仁,否則是可悲的。參考譯文:孔子說:“做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音樂呢?”孟子說:“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話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詆毀禮義,這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認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最正確的道路??罩畎策m的住宅不去住,舍棄最正確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5.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1)上述文字著重體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交往”原則?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觀點的理解。答案:“適中(度)”交往。(2)結(jié)合上述話語,具體闡述孔子“交往觀”的要求。

解析:孔子的“交往觀”涉及交往的對象、交往過程、交往要誠懇等。答案:首先,交往的對象要有選擇,當以“仁”為標準;其次,交往過程中要保持自我(主體)的獨立性(“矜而不爭”),堅持原則,不能放棄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過也,各于其黨”);其三,交往既要誠懇(“忠告”“善道”),又要適度(“不行則止”),避開自討沒趣。參考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拘謹與世無爭,(雖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結(jié)黨營私?!笨鬃诱f:“人們?yōu)槿俗鍪碌氖д`,總是與他們的社會地位相適應,考察他們的過失,就知道這個人仁道的修養(yǎng)了。”子貢問交友的道理??鬃诱f:“伴侶有過失,要盡心盡力勸告他,并引導他向善,伴侶要是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了?!?.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同是“問政”,孔子的回答卻不相同。(1)從這些不同的回答中體現(xiàn)出孔子怎樣的治國思想?

(2)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么分別作了不同的回答?請說說你的理解。

解析:(1)解答此題要扣住孔子話中的一些關(guān)鍵詞如“信”“德”等。(2)由于“問政”的對象不同,要求自然不同。解題時應留意子貢是孔子的同學,季康子和齊景公是執(zhí)政者,孔子要求尚未入仕的同學治理一個國家要有三個必備條件,即糧食充分,軍備充分,老百姓的信任,而以“信”為重;對于有暴政傾向的執(zhí)政者則要求要善理政事、維持正常的等級秩序。答案:(1)取信于民;為政以德;講究禮節(jié)。(回答其中任何兩個即可)(2)由于“問政”的對象不同。子貢是孔子的同學,尚未入仕參政,需要告知他立國的必備條件;而季康子是大權(quán)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傾向,因而孔子期望他能“為政以德”;齊景公是一國之君,故孔子提示他要講究禮節(jié)秩序。參考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分,軍備充分,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奔究底訂柨鬃尤绾沃卫碚?說:“假如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饼R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注】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唱歌。(1)在“割雞焉用牛刀”這一比方中,“割雞”與“用牛刀”是喻體,在原文中其相對應的本體分別是什么?

(2)孔子對子游在武城施行禮樂教化的態(tài)度如何?請簡述。

解析:第(1)題要分清本體與喻體。第(2)題要留意孔子的“割雞焉用牛刀”并非反對治理武城縣運用禮樂之道,而是為禮樂之道只能在小小的武城不能用于大國而惋惜。答案:(1)治理武城縣運用禮樂之道(2)孔子對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禮樂之道而感到歡愉,同時也對子游不能治大國以施展其禮樂之道感到惋惜。參考譯文: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鬃游⑿χf:“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卑賤的人學習了禮樂就簡潔指使?!笨鬃诱f:“同學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8.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鬃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薄都臼稀?1)孔子所說的擇友的標準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2)從交友有益的角度來說,你認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較適合做自己的伴侶?請舉一例并說明理由。

答案:(1)孔子所說的擇友的標準是正直、誠懇和博學多識。(2)(示例)顏回。顏回雖然家境貧寒,缺衣少食,生活艱苦,卻能忍受困苦,不為物質(zhì)所累,得意其樂,始終保持心境的恬淡和清靜。以顏回為友,能夠讓自己也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歡快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為例亦可)參考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伴侶有三種,有害的伴侶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伴侶,與誠信的人交伴侶,與博學多識的人交伴侶,這是有好處的。與逢迎諂媚的人交伴侶,與表面溫存,內(nèi)心狡詐的人交伴侶,與用花言巧語來取悅別人的人交伴侶,這是有害的?!?.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①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必聞?!弊釉?“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③。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顏淵》)【注】①達:通達,顯達。②聞:出名望。③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1)子張與孔子對“達”的看法有何區(qū)分?

(2)請簡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張時所闡述的觀點。

答案:(1)子張留意表面名聲,而孔子更留意品德和禮義。(意思對即可)(2)孔子從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對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擅長體察人情、不慕虛名,才算是真正的通達。參考譯文: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出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出名望?!笨鬃诱f:“這只是虛假的名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那是要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擅長揣摩別人的話語,觀看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望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是違反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騙取名望?!?0.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公孫丑上》)【注】①贍:足。(1)用原文詞句填空。孟子認為“霸”與“王”的區(qū)分在于,“霸”是,而“王”是;行“仁德”才可以使人。

(2)結(jié)合上面選段簡要分析一下仁政與國家強大的關(guān)系。

答案:(1)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心悅而誠服也(心悅誠服)(2)大國無論實力多強大,要想稱霸諸侯,使天下歸心,就必需推行仁義,弱小的國家,只要推行仁政,也會由小弱變大、變強。參考譯文: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需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肯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制服別人的,別人并不是真心聽從他,只不過是力氣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泵献诱f:“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F(xiàn)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敬重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肯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當肯定的職務。并且趁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1.閱讀《孟子》選段,完成文后習題。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鄉(xiāng)鄰有斗者,被發(fā)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選自《孟子·離婁下》)(1)下列有關(guān)選段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禹、稷處于太平之世,急民之所苦,以挽救天下百姓為己任,因而孔子格外觀賞他們。B.顏回處于亂世,簞食瓢飲,安貧樂道而得意其樂,孟子認為他和樂觀救助天下的禹、稷在道上沒有什么不同。C.孟子認為禹、稷和顏回處世的具體表現(xiàn)不同,但他們遵守的道義是相同的,即使他們所處的時空地位互換,他們也不會轉(zhuǎn)變他們的行為。D.孟子舉同室之人或鄉(xiāng)鄰相斗的狀況,是為了說明君子治世兼濟天下,亂世獨善其身的原則。解析:C他們的行為會符合相應的地位和世情,隨境況變化。(2)孟子以為禹、稷、顏回同道。依據(jù)上面文段的內(nèi)容,簡要分析孟子這樣認為體現(xiàn)了怎樣的儒家思想。

答案:①不管亂世治世,行為可以因勢而變,而道義始終是必需堅守的原則。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參考譯文:禹、后稷處在太平常代,三次路過家門都不進去,孔子贊揚他們。顏子處在亂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個小竹筐裝飯吃,一個瓢舀水喝,別人忍受不了那種清苦,顏子卻不轉(zhuǎn)變他的歡快,孔子贊揚他。孟子說:“禹、后稷、顏回(遵循)同一個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使他們受淹;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還有挨餓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讓他們挨餓,所以才那樣急迫(地去挽救他們)。禹、后稷和顏回假如互換一下境況,也都會這樣。假設現(xiàn)在有同室的人打架,(為了)阻擋他們,即使(匆忙得)披散著頭發(fā)就戴上帽子去阻擋,也是可以的;假如鄉(xiāng)鄰中有打架的,也披散著頭發(fā)就戴上帽子去阻擋,那就太糊涂了;(對這種事)即使關(guān)起門來(不管它)也是可以的?!?2.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殺人以梃①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耙匀信c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上·四》)【注】①梃:木棒。(1)下面各項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情愿誠意接受指教。B.“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驅(qū)獸食人的殘暴行徑。C.上述文字體現(xiàn)了孟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論辯技巧。D.孟子提到孔子的話,是為了用孔子的仁義更有力地勸告梁惠王實行仁政。解析:B這句話說的是統(tǒng)治者殘酷地剝削老百姓,使百姓餓死,這就好比驅(qū)除著野獸去吃人。(2)分析上面的選段,你認為和下面的選段在表現(xiàn)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簡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①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笔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蓖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三》)【注】①莩:通“殍”,餓死的人。

答案:共同體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由于兩處文字都規(guī)勸君王為政要讓百姓免于饑餓。參考譯文:梁惠王說:“我情愿誠意接受您的指教?!泵献诱f:“用木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么區(qū)分嗎?”(惠王)說:“沒有什么區(qū)分?!?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段害死人,有什么區(qū)分嗎?”(惠王)說:“也沒有什么區(qū)分?!?孟子又)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欄里有健壯的馬,(而)百姓面帶饑色,郊野橫陳著餓死的尸體,這就(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吞食,人們尚且厭惡它;身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卻不免也率領(lǐng)獸類來吃人,哪里配當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過:‘第一個制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生怕理該斷子絕孫吧!’這正是由于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原因。(試想連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許,)又怎能讓這些百姓活活地餓死呢?”豬狗吃著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消滅了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guān),是年成不好的原因。”這和把人殺了卻說:“與我無關(guān),是武器殺的?!庇钟惺裁床煌?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兇歲,那么,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會歸順于您了。13.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故意也。君子以仁故意,以禮故意。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認為克制自己、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養(yǎng)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別人。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由于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D.君子踐仁存禮,是一個基于仁和禮的人,也就是懂得愛與敬的人。解析:B行仁在于自己。(2)結(jié)合上面選段,你認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禮”的關(guān)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答案:孔子認為,“仁”是內(nèi)在的,“禮”是外在的;“仁”是“禮”的基礎(chǔ),“禮”是“仁”的表現(xiàn)形式。(或“仁”比“禮”重要。)孟子認為,“仁”和“禮”都是格外(同樣)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禮”存在心里,才能成為君子。參考譯文:顏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莫非還在于別人嗎?”孟子說:“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由于他保存在內(nèi)心里的想法不同于一般人。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禮保存在心里。仁人愛人,有禮的人敬重人。愛人的人,別人就始終愛他;敬重人的人,別人就始終敬重他。”14.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1)下列各項中不能用來說明孟子論涵養(yǎng)功夫的一項是()A.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離婁上》B.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峨墓隆稢.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D.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離婁上》解析:D說明“行道”應由近及遠。(2)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告子上》)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其中的“小者”和“大者”分別指什么?

答案:中心內(nèi)容是養(yǎng)身要與養(yǎng)心結(jié)合起來。本文所謂“小者”是指口腹之欲;“大者”是說尊貴者,是指保養(yǎng)心志。參考譯文:(1)愛別人,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轉(zhuǎn)變他的操守,威猛不能屈服他的意志。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歡快沒有比這更大的了。道路就在眼前,卻向遠處去查找;事情原來簡潔,卻找難的去做。(2)孟子說:“人對于自己的身體,是各部分都疼惜的。都疼惜,便都加以保養(yǎng)。沒有哪點兒肌膚不疼惜,便沒有哪點兒肌膚不保養(yǎng)。用來考察他保養(yǎng)得好不好,莫非有別的方法嗎?在于看他留意保養(yǎng)哪一部分罷了。身體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由于(保養(yǎng)了)小的部分而損害了大的部分,不能由于(保養(yǎng)了)次要部分而損害了重要部分。只保養(yǎng)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養(yǎng)大的部分的,是君子?!?5.閱讀選段,回答問題。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公孫丑下》)(1)孟子認為有大作為的君主與賢才商討大事,就應“”,而賢才假如君主不能“”就不值得與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說的“”。(用原文詞語回答)(2)孟子主見君主“欲有謀焉,則就之”,請簡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