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總論_第1頁
傳染病學總論_第2頁
傳染病學總論_第3頁
傳染病學總論_第4頁
傳染病學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學總論

總論1/11/20252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后產生的有傳染性的疾病。屬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傳染性。1/11/20253傳染病學是研究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在人體內、外環(huán)境中發(fā)生、發(fā)展、傳播和防治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臨床體現、診斷、治療,同步兼顧流行病學和防止措施的研究,以求到達防治結合的目的。

1/11/20254第一節(jié)感染與免疫

1/11/20255

感染又稱傳染,是病原體對人體的一種寄生的過程。一、感染的概念1/11/20256二、感染過程的多種體現1/11/20257㈠病原體被清除㈡隱性感染(covertinfection)㈢顯性感染(overtinfection)㈣病原攜帶狀態(tài)(carrierstate)㈤潛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感染過程的多種體現1/11/20258(一)病原體被清除病原體進人人體后,可被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也可以由特異性被動免疫(來自母體或人工注射的抗體)所中和,或特異性積極免疫(通過防止接種或感染后獲得的免疫)所清除。1/11/20259(二)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浸入人體后,僅引起機體發(fā)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癥狀、體征,甚至生化變化,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fā)現。感染后,大多人獲得不一樣程度的特異性積極免疫,病原體被清除。少數人轉變?yōu)榻】禂y帶者。1/11/202510(三)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不僅引起機體發(fā)生免疫應答,并且通過病原體自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tài)反應,而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變化和臨床體現。感染后,病原體清除,感染者獲得鞏固免疫。小部分則轉變?yōu)榛謴推跀y帶者。1/11/202511(四)病原攜帶狀態(tài)按病原體種類——帶病毒者、帶菌者與帶蟲者等。按發(fā)生于顯性或隱性感染——恢復期與健康攜帶者。發(fā)生于顯性感染臨床癥狀出現之前者稱為潛伏期攜帶者。按攜帶病原體持續(xù)時間以三個月為界——為急性與慢性攜帶者。所有病原攜帶者為重要的傳染源。但并非所有傳染病均有病原攜帶者。1/11/202512(五)潛伏性感染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在機體中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局限性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下來,等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才引起顯性感染。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tài)不一樣之點。潛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個傳染病中都存在。1/11/202513上述感染的五種體現形式在不一樣傳染病中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tài)次之,顯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一旦出現,則輕易識別。并且,上述感染的五種體現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變。1/11/202514

三、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1/11/202515病原體侵入人體后能否引起疾病,取決于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這兩個原因。致病能力包括如下幾方面:(一)侵襲力(二)毒力(三)數量(四)變異性1/11/202516(一)侵襲力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并在機體內擴散的能力。有些病原體可直接侵入人體。有些細菌需要先粘附于腸粘膜表面才能定植下來生產腸毒素或引起感染。有些細菌的表面成分有克制吞噬作用的能力而增進病原體的擴散。1/11/202517(二)毒力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構成。毒素包括外毒素與內毒素。外毒素通過與靶器官的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而起作用。內毒素通過激活單核-吞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襲能力、溶組織能力等。1/11/202518(三)數量在同一種傳染病中,入侵病原體的數量一般與致病能力成正比。但在不一樣傳染病中,則能引起疾病發(fā)生的最低病原體數量差異很大,如在傷寒為10萬個菌體,志賀菌僅為10個。1/11/202519(四)變異性病原體可因環(huán)境或遺傳等原因而產生變異。一般來說,在人工培養(yǎng)多次傳代的環(huán)境下,可使病原體的致病力減弱,如卡介苗;在宿主之間反復傳播可使致病力增強,如肺鼠疫。1/11/202520

四、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的作用1/11/202521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包括:1.天然屏障

2.吞噬作用

3.體液因子

1/11/202522(二)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是指由于對抗原特異性識別而產生的免疫。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異性免疫,并且是積極免疫,通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互相作用而產生免疫應答,分別由T淋巴細胞與B淋巴細胞來介導。1/11/202523三、重要的病理生理變化(一)發(fā)熱(二)急性期變化1/11/202524(一)發(fā)熱發(fā)熱常見于傳染病,但并非傳染病所特有。外源性致熱原(病原體及其產物等)進入體內,激活單核-吞噬細胞、內皮細胞、B淋巴細胞等,使后者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如IL-1、IL-6、TNF、干擾素等。內源性致熱原通過血循環(huán)刺激下視丘體溫調整中樞,使之釋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溫點調高,使產熱超過散熱而引起體溫上升。1/11/202525(二)急性期變化感染、創(chuàng)傷、炎癥等過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機體應答稱為急性期變化。它出現于感染發(fā)生后幾小時至幾天,也可見于某些慢性疾病。重要的變化有:1.蛋白代謝2.糖代謝3.水電解質代謝4.內分泌變化1/11/202526

第三節(jié)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原因1/11/202527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就是傳染病在人群中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的過程。流行過程的發(fā)生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就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流行過程自身又受社會原因和自然原因的影響。1/11/202528一.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二)傳播途徑(一)傳染源(三)人群易感性1/11/202529

(一)傳染源

是指病原體己在體內生長繁殖并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傳染源包括下列4個方面。

1/11/202530

1.患者

2.隱性感染者

是重要傳染源。3.病原攜帶者

4.受感染的動物

1/11/202531(二)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后,抵達另一種易感者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傳播途徑由外界環(huán)境中多種原因所構成,從最簡樸的一種原因到包括許多原因的復雜傳播途徑都可發(fā)生。1/11/2025321.空氣、飛沫、塵埃2.水、食物、蒼蠅3.手、用品、玩具4.吸血節(jié)肢動物5.血液、體液、血制品6.土壤

1/11/202533

(三)人群易感性

對某一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決定該人群的易感性。1/11/202534

(一)自然原因(二)社會原因二、影響流行過程的原因1/11/202535傳染病的特性第四節(jié)1/11/202536一、基本特性傳染病與其他疾病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具有下列四個基本特性:(一)有病原體(二)有傳染性(三)有流行病學特性(四)有感染后免疫1/11/202537(一)有病原體每一種傳染病都是由特異性的病原體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與寄生蟲。1/11/202538(二)有傳染性這是傳染病與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區(qū)別。傳染性意味著病原體能通過某種途徑感染他人。傳染病病人有傳染性的時期稱為傳染期,在每一種傳染病中都相對固定,可作為隔離病人的根據之一。1/11/202539(三)有流行病學特性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在自然和社會原因的影響下,體現出多種特性。在質的方面有外來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發(fā)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散發(fā)性發(fā)病是指某傳染病在某地近年來發(fā)病率的一般水平,當其發(fā)病率水平明顯高于一般水平時稱為流行;某傳染病的流行范圍甚廣,超過國界或洲界時稱為大流行。1/11/202540傳染病病例發(fā)病時間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種短時間之內者稱為爆發(fā)流行。傳染病發(fā)病率在時間上(季節(jié)分布)、空間上(地辨別布)、不一樣人群(年齡、性別、職業(yè))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學特性。1/11/202541(四)有感染后免疫人體感染病原體后,無論是顯性或隱性感染,都能產生針對病原體及其產物(如毒素)的特異性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續(xù)時間在不一樣傳染病中有很大差異。1/11/202542二、臨床特點(一)病程發(fā)展的階段性急性傳染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即:1.潛伏期2.前驅期3.癥狀明顯期4.恢復期5.復發(fā)與再燃6.后遺癥1/11/2025431.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從病原體侵入人體起,至開始出現臨床癥狀為止的時期,稱為潛伏期。每一種傳染病的潛伏期均有一種范圍(最短、最長),并呈常態(tài)分布,是檢疫工作觀測、留驗接觸者的重要根據。1/11/2025442.前驅期(prodromalperiod)從起病至癥狀明顯開始為止的時期稱為前驅期。在前驅期中的臨床體現一般是非特異性的,如頭痛、發(fā)熱、疲乏、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為許多傳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續(xù)1~3日。1/11/2025453.癥狀明顯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急性傳染病患者度過前驅期后,在某些傳染病中,大部分患者隨即轉入恢復期,臨床上稱為頓挫型,僅少部分轉入癥狀明顯期。某些傳染病患者則絕大多數轉入癥狀明顯期。在此期間該傳染病所特有的癥狀和體征一般都獲得充足體現,如具有特性性的皮疹,肝、脾腫大和腦膜刺激征,黃疽等。1/11/2025464.恢復期(convalescentperiod)機體免疫力增長至一定程度,體內病理生理過程基本終止,患者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臨床上稱為恢復期。在此期間體內也許尚有殘存病理變化或生化變化,病原體尚未完全清除,許多患者的傳染性還要持續(xù)一段時間,但食欲和體力均逐漸恢復,血清中的抗體效價亦逐漸上升至最高水平。1/11/202547

5.復發(fā)(relapse)與再燃(recrudescence)

有些傳染病患者進入恢復期后,已穩(wěn)定退熱一段時間,由于潛伏于組織內的病原體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發(fā)病的癥狀再度出觀,稱為復發(fā)。見于傷寒、瘧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復期時,體溫未穩(wěn)定下降至正常,又再發(fā)熱時,稱為再燃。1/11/202548

6.后遺癥(sequela)

傳染病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后,機體功能仍長期未能復常者稱為后遺癥,多見于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腦炎、腦膜炎等。1/11/202549(二)常見的癥狀與體征1.發(fā)熱2.皮疹3.毒血癥狀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反應1/11/2025501.發(fā)熱發(fā)熱可以由感染也可以由非感染性原因所引起。在感染性發(fā)熱中,急性傳染病占重要地位。傳染病的發(fā)熱過程可個為3個階段:①體溫上升期,②極期,③體溫下降期。熱型是傳染病重要特性之一,具有鑒別診斷意義。常見熱型有五型,見下表:1/11/202551表:臨床常見熱型及體現熱型體現稽留熱24小時體溫相差不超過1℃。弛張熱24小時體溫相差超過1℃,但最低點未達正常。間歇熱24小時內體溫波動于高熱與常溫之下?;貧w熱驟起高熱,持續(xù)數日,高熱反復出現。馬鞍熱發(fā)熱數日,退熱一日又再發(fā)熱數日。1/11/2025522.皮疹許多傳染病在發(fā)熱的同步伴有發(fā)疹,稱為發(fā)疹性感染。發(fā)疹包括皮疹(外疹)和粘膜疹(內疹)兩大類。疹子的出現時間和先后次序對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參照價值。疹子的形態(tài)可分為四大類:(1)斑丘疹(2)出血疹(3)皰疹或膿皰疹(4)蕁麻疹1/11/2025533.毒血癥狀病原體的多種代謝產物可引起除發(fā)熱以外的多種癥狀如疲乏、全身不適、厭食、頭痛,肌肉、關節(jié)、骨骼疼痛等。嚴重者可故意識障礙、譫妄、腦膜刺激、中毒性腦病、呼吸及外周循環(huán)衰竭(感染性休克)等體現;有時還可引起肝、腎損害,體現為肝、腎功能的變化。1/11/202554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反應在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下,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可出現充血、增生等反應,臨床上體現為肝、脾和淋巴結腫大。1/11/202555(三)臨床類型根據傳染病臨床過程的長短、輕重及臨床特性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輕型、中型、重型、爆發(fā)型、經典及非經典等。經典相稱于中型或一般型,非經典則可輕可重,極輕者可照常工作,又稱逍遙型。1/11/202556第五節(jié)傳染病的診斷1/11/202557對的的初期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先決條件,又是初期隔離患者所必需。傳染病的診斷要綜合分析下列三個方面的資料。一、臨床資料二、流行病學資料三、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1/11/202558傳染病的治療第六節(jié)1/11/202559一、治療原則治療傳染病的目的,不僅在于增進患者的康復,還在于控制傳染源,防止深入傳播。要堅持綜合治療的原則,即治療、護理與隔離、消毒并重,一般治療、對癥治療與特效治療并重的原則。1/11/202560二、治療措施(一)一般及支持療法(二)病原或特效療法(三)對癥療法(四)康復療法(五)中醫(yī)中藥及針灸療法1/11/202561

傳染病的防止第七節(jié)1/11/202562傳染病的防止也是傳染病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應當掌握針對構成傳染病流行過程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采用綜合性措施的原則和根據各個傳染病的特點針對主導環(huán)節(jié)重點采用合適措施的原則。1/11/202563一、管理傳染源傳染病匯報制度是初期發(fā)現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須嚴格遵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行細則,將法定傳染病分為3類39種。1/11/202564甲類2種:①鼠疫、②霍亂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城鎮(zhèn)規(guī)定發(fā)現后6小時內上報,農村不超過12小時。1/11/2025651/11/2025661/11/202567乙類26種:為嚴格管理傳染病,規(guī)定于發(fā)現后12小時內上報。傳染性非經典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1/11/202568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1/11/202569丙類(包括11種)為監(jiān)測管理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1/11/202570上述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爆發(fā)、流行狀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