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_第1頁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_第2頁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_第3頁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_第4頁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

CCSP41

6501

烏魯木齊市地方標準

DB6501/T040—2022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

術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ofbioretentionsystemforspongecityconstructioninUrumqi

2022-12-15發(fā)布2023-01-01實施

烏魯木齊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6501/T040—2022

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技術指南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烏魯木齊市生物滯留設施的基本規(guī)定、設施規(guī)模、設施設計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烏魯木齊市行政區(qū)劃內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25176混凝土和砂漿用再生細骨料

GB/T31755綠化植物廢棄物處置和應用技術規(guī)程

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

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

GB51222城鎮(zhèn)內澇防治技術規(guī)范

GB/T51345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

GB/T51403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防滲系統(tǒng)工程技術標準

GB55027城鄉(xiāng)排水工程項目規(guī)范

CJ/T340綠化種植土壤

T/CUWA40052雨水生物滯留設施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滯留設施bioretentionsystem

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tǒng)滯蓄、滲濾、凈化徑流雨水和雪融水的設施。

[來源:GB∕T39599-2020,定義3.1.2,有修改]

3.2

雨水花園raingarden

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淺洼地形種植耐旱耐澇植物的生物滯留設施。

3.3

生物滯留帶bioretentionzone

設在市政道路紅線范圍內或兩側地勢低凹區(qū)域,收集匯流道路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滯留設施。

3.4

高位花壇highplanter

利用高于地面的花壇收集匯流屋面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滯留設施。

1

DB6501/T040—2022

3.5

生態(tài)樹池ecologicaltreepit

利用樹池收集匯流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滯留設施。

3.6

土壤滲透系數permeabilitycoefficientofsoil

單位水力坡度下水在土壤中的穩(wěn)定滲透速度。

[來源:GB51222-2017,定義2.1.7]

3.7

匯流比ratioofcatchmentareatobioretentionarea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與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積之比。

3.8

雨水排空時間rainwaterdraintime

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蓄水層蓄滿的水全部下滲所需時間。

3.9

集水半徑collectingradius

排水管中心與生物滯留設施排水層邊緣的水平距離,或者相鄰排水管管中心水平距離的一半。

4符號

——安全系數;

????——徑流總量控制率;

????——生物滯留設施設計年徑流污染物總量(以SS計)削減率;

????——綜合流量徑流系數;

????——綜合雨量徑流系數;

????——介質層的平均孔隙率;

????——生物滯留設施出水SS平均濃度去除率;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包括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積;

????——孔口面積,即為豎管橫截面積;

????or——生物滯留設施表面積;

????bio——阻塞系數;

????C——堰長度,即為溢流豎管周長;

——孔口排放系數;

????Cd——堰流系數;

w——豎管直徑;

????——進水口的匯水面積;

????——植株橫截面面積占蓄水層面積的百分比;

????——重力加速度;

????——設計降雨量;

2

????

DB6501/T040—2022

——豎管管口以上水頭;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

?pond——介質層總平均厚度;

?media——路面橫向坡度;

——道路縱向坡度;

????h

????z——水力坡降;

????——土壤滲透系數;

????——開口總長度;

????——匯流比,指匯水面積與生物滯留設施面積之比;

——曼寧系數,瀝青和水泥路面取0.013;

????

????——設計重現(xiàn)期;

????——進水口設計進水流量;

????——排水管出流量;

????dr——溢流井設計流量;

????——ov設計暴雨強度;

????——排水管所需總開口面積;

????——降雨歷時;

????——雨水排空時間;

????0——場降雨時長;

????c——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徑流總量控制容積;

????——降雨期間生物滯留設施的下滲量;

????infiltration——介質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滯蓄容積;

????media——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

?pond——生物滯留設施的滯蓄容積。

????storage

5基本規(guī)定

5.1縱向結構和附屬設施

5.1.1生物滯留設施的縱向結構可包含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排水層、防滲層和隔離

層,其中蓄水層又可分為雨水蓄水層和雪融水蓄水層。生物滯留設施各縱向結構的功能見附錄A,典型

結構圖見附錄B。

5.1.2生物滯留設施的附屬設施包括進水口、預處理、排水管和溢流井。

5.2生物滯留設施的分類

5.2.1按布置形式可分為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高位花壇、生態(tài)樹池等。

5.2.2按入滲程度可分為防滲型、部分入滲型和全入滲型:

3

DB6501/T040—2022

a)防滲型生物滯留設施應設置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排水層、防滲層;

b)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應設置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排水層,宜設置隔離

層;

c)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應設置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層。

5.3生物滯留設施的選型

5.3.1按布置形式分類的生物滯留設施,選型應符合表1的要求。

表1不同布置形式的生物滯留設施的適用性

類型適用性

雨水花園適用于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淺凹綠地

生物滯留帶適用于城市道路紅線范圍內或兩側地勢低凹區(qū)域的帶狀綠地

高位花壇適用于將屋面徑流通過雨落管流入的高于地面的花壇

生態(tài)樹池適用于城市交通車流量較大的街道、停車場和其他大面積不透水區(qū)域的樹池

5.3.2按入滲程度分類的生物滯留設施,選型應符合T/CUWA40052以及表2的要求。

表2不同入滲程度的生物滯留設施的適用性

類型適用性

下列場地應選用防滲型生物滯留設施:

a)徑流污染嚴重;

b)設施底部滲透面距離地下水季節(jié)性高水位或巖石層小于1m;

c)距離建筑物基礎水平距離小于5m;

防滲型d)有自重濕陷性黃土或膨脹土的區(qū)域;

e)徑流雨水入滲對道路路基造成影響的城市道路;

f)徑流雨水入滲對地下管線造成影響的場地。

注:徑流污染嚴重的場地包括加油站、車輛維修場所、垃圾轉運或填埋場、有毒有害化學品儲

存場所、水泥或瀝青生產場所等。

部分入滲型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的土壤滲透系數小于5×10-6m/s時,應選用部分入滲型。

全入滲型當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的土壤滲透系數不小于5×10-6m/s時,應選用全入滲型。

5.4設計的基本要求

5.4.1烏魯木齊市海綿城市建設應采用生物滯留設施等低影響開發(fā)設施,削減高頻次中小降雨和融雪

水帶來的徑流污染與合流制溢流,涵養(yǎng)城市地下水資源,維系城市生態(tài)本底的水文特征。

5.4.2生物滯留設施的建設與運行不得對地質安全、地下水水質、建(構)筑物安全、公眾健康和環(huán)

境衛(wèi)生等造成危害。

5.4.3生物滯留設施與其他低影響開發(fā)設施、雨水管渠系統(tǒng)、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tǒng)應在豎向、平面

和蓄排能力上相互銜接,保證各類設施充分發(fā)揮效能,應滿足GB55027和GB50014的規(guī)定。

5.4.4生物滯留設施的布置應與匯水面徑流組織設計相結合,合理分析和設計地面高程,有效布置截

流和轉輸設施,明確匯水面徑流收集、處置和排放的路徑,確保生物滯留設施匯水范圍內的徑流能進入

設施。

5.4.5屋面和高架橋的徑流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滯留設施,道路徑流雨水和雪融水可通過路緣石開口

4

DB6501/T040—2022

進入。

5.4.6對于污染嚴重的匯水區(qū)應選用沉淀池對雨水和融雪水徑流進行預處理;應采取棄流等措施防止

石油類等高濃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注:預處理的作用是去除大顆粒的污染物,同時兼具減緩流速的作用。

5.4.7生物滯留設施的雨水排空時間不應大于48h,對環(huán)境品質和安全要求較高的地區(qū),宜取24h。

5.4.8生物滯留設施所處場地應有詳細的地質勘察資料,主要包括區(qū)域內土壤種類、滲透系數、孔隙

率、蓄水層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并應收集地下建(構)筑物與管網位置、埋深,及雨水口、雨水檢查

井井底高程等資料。

5.4.9生物滯留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的土壤滲透系數應通過試坑滲透試驗進行實地勘測。每個

生物滯留設施建設范圍內宜至少布設1個勘測點,試坑應開挖至生物滯留設施結構底部,試驗方法應符

合GB/T50123的規(guī)定,并應取各勘測點實測值中的最小值作為設計依據。

5.4.10城市道路邊的生物滯留設施的縱向坡度應與道路坡度方向一致。若道路縱坡大于1%,應設置

擋水堰或臺坎。

5.4.11生物滯留建設應積極采用經濟實用、綠色低碳的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和新工法。

5.4.12生物滯留設施應定期進行檢查和運行評估,并應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維護、改造或更新。

6設施規(guī)模

6.1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徑流總量控制容積應按照公式(1)計算:

=10········································································(1)

?3

式中:????????????????

——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徑流總量控制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

——生物滯留設施設計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應滿足GB/T

????

51345的規(guī)定。烏魯木齊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可參考附錄C。

????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包括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生物滯留設施匯水面積的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可根據附錄E規(guī)定的雨量徑流系數,按照匯水

????

面種類的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得到,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按水面計。

????

6.2生物滯留設施的滯蓄容積不應小于設計徑流總量控制容積。

6.3生物滯留設施的滯蓄容積應包含雨水蓄水層容積、介質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

滯蓄容積以及降雨期間的下滲量。

6.3.1蓄水層容積應扣除植株占用容積,并應按照公式(2)計算:

=(1)·····························································(2)

式中:????pond????bio?pond?????

——生物滯留設施的蓄水層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

——生物滯留設施表面積,應為蓄水層除邊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pond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單位為米(m);

????bio

——植株橫截面面積占蓄水層面積的百分比,可取0.1~0.2。

?pond

6.3.2介質層滯蓄容積應為介質層的孔隙容積,并應按照公式(3)計算:

????

=·································································(3)

式中:????media????bio?media????

——生物滯留設施介質層(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滯蓄容積,單位為立方

米(m3);

????media

5

DB6501/T040—2022

——介質層總平均厚度,應按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厚度之和計算,單位為

米(m);

?media

——介質層的平均孔隙率,對土壤可取0.05,未過篩爐渣可取0.15。

6.3.3降雨期間生物滯留設施的下滲量應按照公式(4)計算:

????

.

=60+1··················································(4)

05?pond

????infiltration????bio??media?????c????

式中:

——降雨期間生物滯留設施的下滲量,單位為立方米(m3);

——土壤滲透系數,單位為米每秒(m/s),防滲型和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可取介質層的平

????infiltration

均滲透率,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宜取介質層的平均滲透系數和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滲透系數的

????

較小者;

——場降雨時長,單位為分鐘(min),可取120min。

6.3.4生物滯留設施的滯蓄容積應按照公式(5)計算:

????c

=++·················································(5)

式中:????storage????pond????media????infiltration

——生物滯留設施的滯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

6.4生物滯留設施表面積應為蓄水層除邊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積,宜按照公式(6)、公式(7)計

????storage

算:

=·········································································(6)

????

????bio????+1

式中:

——生物滯留設施表面積,應為蓄水層除邊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包括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bio

——匯流比,指匯水面積與生物滯留設施面積之比。

????.

().

????=05?pond·············································(7)

c.mediapond

60??media+1?????????+?????+?1??????0001????

式中:????0001?????????

——生物滯留設施表面積,應為蓄水層除邊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包括生物滯留設施的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bio

——匯流比,指匯水面積與生物滯留設施面積之比;

????

——綜合雨量徑流系數;

????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單位為米(m);

????

——介質層總平均厚度,應按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厚度之和計算,單位為

?pond

米(m);

?media

——土壤滲透系數,單位為米每秒(m/s),防滲型和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可取介質層的平

均滲透率,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宜取介質層的平均滲透系數和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滲透系數的

????

較小者;

——場降雨時長,單位為分鐘(min),可取120min;

——介質層的平均孔隙率,對土壤可取0.05,未過篩爐渣可取0.15;

????c

——植株橫截面面積占蓄水層面積的百分比,可取0.1~0.2;

????

——生物滯留設施設計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

????

????

6

DB6501/T040—2022

6.5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地區(qū)土壤滲透系數多介于1×10m/s~1×10m/s之間,匯流比N的計算

可按下列要求取值:?6?4

a)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取0.9;

b)雨水蓄水層深度為20cm;

????

c)滯留設施介質層總厚度分別為0.6m、0.8m、1.0m和1.2m;

d)暴雨重現(xiàn)期分別取2a、3a和5a;

?media

e)降雨時長取120min;

f)土壤滲透系數分別取5×10m/s、5×10m/s和1×10m/s。

????c

6.6匯流比N可參考表3進行取值。?6?5?4

表3匯流比N的取值

(=0.9,=20cm,tc=120min,=0.05,f=0.2)

?????pond徑流總量控制率????δ

K70%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

(m/s)(m)徑流總量控制率δ

?media

8.29.611.313.413.914.515.115.89.611.315.813.914.515.8

0.6302622181717160.6151514131212

0.8312723191817170.8161514141312

5×10-6

1332823201918171161615141312

1.2342924202019181.2171616151413

0.6826959494846440.6424038363432

0.8816958494745430.8414038363432

5×10-5

1816958494745431424038363432

1.2826959494846441.2424038363432

0.6138118100848178750.6716865625855

0.813611698838076730.8706764615754

5×10-4

113511597827976731696663605753

1.213411597827976721.2696663605653

6.7生物滯留設施的雨水排空時間應按照公式(8)計算:

=·············································································(8)

?pond

????0????????????

式中:

——雨水排空時間,單位為秒(s);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單位為米(m);

????0

——安全系數,宜取0.5~0.6;

?pond

——土壤滲透系數,單位為米每秒(m/s),防滲型和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可取介質層的平

????

均滲透率,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宜取介質層的平均滲透系數和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滲透系數的

????

較小者。

——水力坡降,宜取=1。

6.8生物滯留設施設計年徑流污染物總量(以SS計)削減率宜按照公式(9)計算:

????????

7

DB6501/T040—2022

=×100%······································································(9)

式中:????????????

——生物滯留設施設計年徑流污染物總量(以SS計)削減率;

——生物滯留設施的徑流總量控制率;

????

——生物滯留設施出水SS平均濃度去除率,可取70%~90%。

????

注:公式沒有考慮降雨徑流初期沖刷等因素對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的影響,計算結果較實際偏小。

????

6.9烏魯木齊市雨水和雪融水徑流水質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

a)雨水和雪融水徑流水質應以實測資料為準。

b)無初期雨水實測資料時,可采用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地區(qū)的歷史數據。

c)無初期雨水實測資料且無其它可參考資料時,可根據下墊面類型,參考附錄F確定。

7設施設計

7.1進水口

7.1.1進水口可采用集中進水和漫流進水兩種方式,集中進水可采用路緣石開口、雨落管、蓋篦溝等

形式。

7.1.2進水口與匯水面徑流組織路徑應在平面和豎向上有效銜接。

7.1.3采用集中進水方式的生物滯留設施,應在進水口內側鋪設一層礫石,礫石層寬度應大于進水口

寬度。

注:礫石層起到降低流速并分散水流,防止水流沖刷的作用。

7.1.4在地表徑流污染特別嚴重的區(qū)域,進水口處應設置初雨棄流設施。

7.1.5進水口緩沖帶應種植根系發(fā)達、耐沖刷能力強的本地植物。

7.1.6進水口進水流量應按照公式(10)計算:

=(1.5~3)×·························································(10)

1

????1000????????????

式中:

——進水口設計進水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設計暴雨強度,單位為升每秒每公頃(L/(s·hm2)),按照附錄D計算。對于城市路面,設計降

????

雨歷時取5min;重現(xiàn)期按照雨水管渠設計重現(xiàn)期取值;

????

——進水口的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綜合流量徑流系數;

????

1.5~3——安全系數。

????

注:GB55027-2022規(guī)定雨水口和雨水連接管流量應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xiàn)期計算流量的1.5倍~3.0倍。

7.1.7路緣石開口應滿足下列要求:

a)坡道上的路緣石開口總長度可按照公式(11)計算:

=4...·····························································(11)

04203?06

式中:????????????z????h

——路緣石開口總長度,單位為米(m);

——進水口設計進水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

——道路縱向坡度;

????

——路面橫向坡度。

????z

注:系數4由截留率0.5和路面曼寧系數0.013計算得到。

????h

8

DB6501/T040—2022

b)道路凹形豎曲線底部的路緣石開口總長度可按照公式(12)計算:

=/·········································································(12)

2????

32

?????

式中:

——路緣石開口總長度,單位為米(m);

——進水口設計進水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

——路緣石開口處水深,可取0.05m~0.1m;

????

c)根據上式求得路緣石開口總長度后,可按比例均勻分配,單個路緣石開口長度不宜小于30cm,

?

路緣石開口的間距不應大于50m;

d)路緣石開口長度還可按開口率(豁口長度占生物滯留帶長度的比例)計算,路緣石開口率宜

取1%~5%;

e)對于縱坡坡度大于4%的道路,以及其他需要提高生物滯留設施進水能力的區(qū)域,開口率應適

當提高;

f)路緣石豁口底應低于路面30mm~50mm,豁口高度不應小于100mm;

g)路緣石的開口形式可以為垂直開口或者45°倒角;

h)路緣石開口的底部應該朝向生物滯留設施,確保雨水能夠順流進入生物滯留設施。

7.2預處理

7.2.1建筑雨水管、植草溝進水口處應設置消能池等消能設施,其他集中進水口處應設置沉泥池或沉

泥槽等沉淀設施,沉泥池或沉泥槽的消能效果不足時,應在沉泥池或沉泥槽的外圍鋪設防沖蝕碎石或卵

石。

7.2.2漫流進水口應根據匯水面徑流污染情況和進水沖刷情況設置植被緩沖帶、碎石槽、沉泥池或沉

泥槽等預處理設施。

7.2.3沉泥池或沉泥槽的深度不宜小于100mm,底部應為便于清淤的硬質結構,側壁應間隔設置孔或

縫,也可采用散置碎石結構。

7.2.4應適當增大沉泥池和沉泥槽入口的面積作為堆雪容積。

7.3蓄水層

7.3.1生物滯留設施的蓄水層可區(qū)分為雨水蓄水層和融雪水蓄水層。

7.3.2雨水蓄水層的深度應為200mm~300mm。如果設置了融雪水蓄水層,其深度宜為200mm~500mm。

蓄水層應設置50mm~100mm的超高。

注:融雪水蓄水層容積包含雨水蓄水層容積,融雪水蓄水層的深度即為蓄水層深度。

7.3.3蓄水層邊坡可采用植被緩坡或硬質護坡,植被緩坡邊坡系數不宜小于1:3(垂直:水平),硬質

護坡可采用道路路緣石、漿砌塊石、石籠或混凝土結構。

7.4覆蓋層

7.4.1覆蓋層的厚度宜為100mm。

7.4.2覆蓋層材料應選用防漂浮、耐沖蝕且有保水功能的骨料。

7.4.3覆蓋層材料宜為粗碎木屑、樹皮、卵石等,不得含有雜草種子、土、樹根等;草屑或動物排泄

物不宜用作覆蓋材料。

7.4.4覆蓋物不得阻塞溢流口。

7.5種植土層

9

DB6501/T040—2022

7.5.1種植土層的厚度應根據植物種植和雨水凈化的要求確定,宜為450mm~1200mm。

7.5.2種植土層土壤一般應選用當地的天然土壤或人工土壤。種植土層土壤控制指標與技術要求宜符

合表4的規(guī)定。種植土層土壤取樣送樣及檢測方法應符合CJ/T340的規(guī)定。

表4種植土層土壤技術要求

控制指標技術要求

質地壤土、粉砂壤土、砂質壤土

有機質(g/kg)30~50

陽離子交換量(CEC)[cmol(+)/kg]≥10

2.5:1水土比5.0~8.3

pH值(一般植物)

水飽和浸提5.0~8.0

有效磷(P)(mg/kg)5~30

EC值(mS/cm)5:1水土比0.15~0.9

(適用于一般綠化)水飽和浸提0.30~3.0

含鹽量

質量法(g/kg)基本種植≤1.0

(適用于鹽堿土)栽植耐鹽植物≤1.5

7.5.3人工土壤介質可由骨料、天然土壤、有機基質構成。骨料可采用機制砂,有機基質可采用綠化

植物廢棄物堆肥產品,植物廢棄物堆肥后的技術指標應滿足GB/T31755的規(guī)定。

7.5.4土壤滲透系數宜在5×10m/s~5×10m/s之間。若土壤滲透系數較小,可將砂混入土壤

中以提高滲透性能。?6?4

7.6過渡層

7.6.1過渡層的厚度宜為100mm。

7.6.2過渡層填料宜為2mm~7mm粒徑的級配粗砂、碎石,應清洗干凈。

注:為防止過渡層堵塞,過渡層不宜采用透水土工布。

7.7排水層

7.7.1排水層厚度不宜小于250mm。

7.7.2排水層填料可選用粒徑5mm~14mm的礫石或碎石,含泥量按質量計不應大于1%。

7.7.3排水層應優(yōu)先選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的堅固性、壓碎指標應符合GB/T25176的要求。

7.8排水管

7.8.1排水管應采用開縫或開孔的PE、PVC管,開孔后環(huán)剛度不應小于4kN/m2。

7.8.2排水管應在生物滯留設施長度方向上通長鋪設,排水管服務半徑不宜大于3m。

7.8.3排水管集水半徑大于2m時,管徑應為150mm;集水半徑小于等于2m時,管徑宜取100mm。

7.8.4排水管開口面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生物滯留設施的排水管出流量應不小于設計下滲流量,應按照公式(13)計算:

=+1···························································(13)

?pond

????dr????bio??media?????

式中:

——排水管出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10????dr

DB6501/T040—2022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單位為米(m);

——介質層總平均厚度,應按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厚度之和計算,單位為

?pond

米(m);

?media

——土壤滲透系數,單位為米每秒(m/s),防滲型和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可取介質層的平

均滲透率,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宜取介質層的平均滲透系數和設施結構底部以下原有土層滲透系數的

????

較小者。

b)排水管的最小開口總面積應按照公式(14)計算:

=··························································(14)

××????dr

????????????d?2??????pond+?media?

式中:

——排水管所需總開口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排水管出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

——阻塞系數,取0.5;

????dr

——孔口排放系數,取0.61;

????2

——重力加速度,9.8m/s;

????d

——雨水蓄水層設計水深,單位為米(m);

????

——介質層總平均厚度,應按覆蓋層、種植土層、過渡層和排水層的厚度之和計算,單位為

?pond

米(m)。

?media

c)估算時,排水管開口面積率宜為1.5%~3%。

7.8.5排水管開孔孔徑應為5mm~10mm,并應采用橫縱向斷裂強度不小于3kN/m的透水無紡土工布

包裹;排水管的開縫尺寸能阻止排水層材料進入排水管時,可不設透水無紡土工布包裹。

7.8.6排水管坡度不應不小于0.5%,且排水管底部以下排水層材料厚度不應小于50mm。

7.8.7排水管出水應排入溢流井、雨水檢查井或集蓄利用類設施。排水管出口管底應高于溢流井或雨

水檢查井井底200mm。

7.8.8排水管伸出排水層的管段不得開口。

7.8.9每根排水管起始端應設置密封管帽。

7.8.10每根排水管靠近起始端應設置一節(jié)垂直布置并不低于溢流口標高且與排水管管徑相同的檢查

豎管,檢查豎管不得開口,管口應設置可摘卸管帽。單根開口排水管長度超過12m時,應增設檢查豎

管且間距不宜大于6m。

7.9防滲層和隔離層

7.9.1防滲層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防滲型生物滯留設施應在底部和側面鋪設防滲層;

b)防滲層可采用結構防滲、土工膜防滲或結構防滲與土工膜防滲結合:

c)結構防滲可利用砌磚、砌石或混凝土等結構的邊墻或基礎進行防滲;

d)土工膜防滲可采用兩布一膜復合土工膜或采用土工膜并在膜上膜下分別鋪設土工布進行防滲。

7.9.2隔離層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應設置底部隔離層和側面隔離層;

b)全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采用人工土壤介質時可設置側面隔離層;

c)底部隔離層應采用透水無紡土工布,側面隔離層可采用透水無紡土工布、擋土墻等。

7.9.3土工材料規(guī)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土工膜可選用聚乙烯(PE)膜、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或聚氯乙烯(PVC)膜,膜厚度不應小于0.5

mm;

11

DB6501/T040—2022

b)透水無紡土工布規(guī)格不應小于200g/m2;

c)土工布橫縱向斷裂強度不應小于3kN/m。

7.9.4土工材料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土工布、土工膜可與邊坡?lián)跬两Y構、邊墻或相鄰道路結構連接,也可在邊坡上設置錨固槽連

接,并應符合GB/T51403的要求;

b)土工膜與相鄰結構連接應保證密閉性;

c)HDPE土工膜應采用熱熔焊接,搭接寬度應為100mm±20mm,局部修補可采用膠粘;無紡土

工布應采用縫合連接,搭接寬度應為75mm±15mm;

d)排水管穿過士工膜應局部采取密閉措施。

7.10溢流井

7.10.1生物滯留設施應設置溢流設施。可通過設置高位溢流井的形式滿足蓄水層深度,使用帶格柵的

豎管作為溢流井。

7.10.2溢流井高度應滿足雨水徑流蓄水高度和融雪水蓄水高度的要求,可分別設置雨水溢流口和雪融

水溢流口。

7.10.3冬季降雪來臨前,應將雨水溢流口關閉;春季融雪結束,應將雨水溢流口打開。

7.10.4溢流井宜布置在進水區(qū)附近,以防止高速水流進入設施。

注:溢流井是生物滯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雨洪通過溢流井轉輸到市政排水系統(tǒng),確保生物滯留設施正常運行。

如果不能將溢流口布置在進水區(qū)附近,則需滿足2年~10年一遇降雨產生的徑流速度低于0.5m/s,50年~

100年一遇降雨最大不超過1.5m/s,以防止對植物和墊層的沖刷。

7.10.5豎管式雨水溢流口的豎管直徑宜分別按照寬頂堰自由溢流公式和孔口淹沒出流公式計算,并取

直徑較大者作為豎管最小設計直徑。

7.10.5.1溢流井設計流量應按照公式(15)計算:

=(1.5~3)×························································(15)

1

????ov1000????????????

式中:

——溢流井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

——設計暴雨強度,單位為升每秒每公頃(L/(s·hm2)),按照附錄D計算。重現(xiàn)期按照雨水管渠設

????ov

計重現(xiàn)期取值;

????

——生物滯留設施的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綜合流量徑流系數;

????

1.5~3——安全系數,GB55027規(guī)定源頭減排設施的溢流排水口的設計流量應為雨水管渠設計重

????

現(xiàn)期計算流量的1.5倍~3.0倍,并應滿足GB51222的規(guī)定。

7.10.5.2寬頂堰應按照公式(16)計算:

=/·····································································(16)

????ov

32

????????????w?

式中:

——堰長度,即為溢流豎管周長,單位為米(m);

——阻塞系數,取0.5;

????

C——堰流系數,取1.7;

????

w——豎管管口以上水頭,單位為米(m);

?=·········································································(17)

????

12

????????

DB6501/T040—2022

式中:

——堰長度,即為溢流豎管周長,單位為米(m);

——豎管直徑,單位為米(m)。

????

7.10.5.3孔口淹沒出流應按照公式(17)計算:

????

=····································································(18)

????ov

????or????????d?2?????

式中:

——孔口面積,即為豎管橫截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or——孔口排放系數,全淹沒時為0.6;

????2

——重力加速度,9.8m/s。

????d

????

=·······································································(19)

4????or

式中:?????????

——孔口面積,即為豎管橫截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7.10.6豎管式雪融水溢流口的豎管直徑宜取150mm。

????or

7.11植物選型

7.11.1生物滯留設施應優(yōu)先選用鄉(xiāng)土植物;不應選用多毛、多果、多流膠、多病蟲害的植物。

7.11.2根據濕水環(huán)境應將雨水花園和生物滯留帶分為表面、邊坡和外圍3個空間區(qū)域,植物選擇應符

合下列要求:

a)表面應選擇抗逆性強、耐淹、耐濕、耐旱、耐寒、耐鹽堿、耐粗放管理、根系發(fā)達、莖葉茂

盛、生長能力強和凈化能力強的植物;應選擇多年生須根系植物,不應選擇喬木和高大灌木;

草皮自帶泥土不得影響表層土壤介質的入滲能力;種植密度應適中,避免植物對蓄水層空間

侵占,影響滯蓄能力;

b)邊坡應選擇耐濕、耐旱、地表覆被能力和抗沖刷能力強的植物;

c)外圍植物選擇應注重與邊坡、表面植物搭配,選擇喬木、高大灌木時,應與生物滯留設施保

持適當距離,避免根系對生物滯留設施的結構造成影響;

d)防滲型與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不應選擇高大喬木。

7.11.3髙位花壇植物應選擇能耐長期干旱短期水淹、抗土壤板結的植物。宜選用植株低矮的中小型木

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建筑被陰面應選用耐陰植物。

7.11.4植物配置應考慮所處環(huán)境和功能定位,應與周圍綠地的生態(tài)、美化、游憩等功能相協(xié)調,可將

植物造景和溢流排水口、路緣石等空間元素綜合考慮,共同營造美好的景觀效果。

13

DB6501/T040—2022

A

A

附錄A

(資料性)

生物滯留設施縱向結構的主要功能

表A.1生物滯留設施縱向結構的主要功能

結構層主要功能

雨水蓄水層臨時儲存徑流雨水

蓄水層

雪融水蓄水層冬季臨時儲存徑流雪融水

覆蓋層保護植物和土壤不干燥,防止雜草生長,防止設施水土流失

種植土層以吸附、攔截等物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和植物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為植物提供營養(yǎng)等

過渡層防止種植土層中較細的填料遷移到排水層

排水層將下滲的雨水或雪融水收集到穿孔排水管,并排出生物滯留設施

防滲層防止雨水或雪融水滲入地下土層

隔離層防止周圍土壤介質進入排水層

14

DB6501/T040—2022

附錄B

(資料性)

生物滯留設施典型結構圖

雨水雪融水雪融水

溢流口溢流口蓄水層檢查豎管

雨水蓄水層

溢流井覆蓋層

種植土層

溢流管過渡層

排水層

防滲層排水管

圖A.1防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典型結構圖

雨水雪融水雪融水

溢流口溢流口蓄水層檢查豎管

雨水蓄水層

溢流井覆蓋層

種植土層

溢流管過渡層

排水層

隔離層排水管

圖A.2部分入滲型生物滯留設施典型結構圖

雨水雪融水雪融水

溢流口溢流口蓄水層

雨水蓄水層

溢流井覆蓋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