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備戰(zhàn)2023年1月高考地理真題面對面押題精講練(原卷版)_第1頁
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備戰(zhàn)2023年1月高考地理真題面對面押題精講練(原卷版)_第2頁
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備戰(zhàn)2023年1月高考地理真題面對面押題精講練(原卷版)_第3頁
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備戰(zhàn)2023年1月高考地理真題面對面押題精講練(原卷版)_第4頁
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備戰(zhàn)2023年1月高考地理真題面對面押題精講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題組六第11-12題:板塊構(gòu)造學說〖真題回顧〗(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11.圖中海溝的成因是(

)A.歐亞板塊張裂 B.美洲板塊抬升C.太平洋板塊張裂 D.太平洋板塊俯沖12.與海溝相伴的宏觀地形有(

)①海嶺②裂谷③山脈④島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基礎(chǔ)知識〗知識點1: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板塊構(gòu)造學說是近幾十年來解釋大地構(gòu)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guī)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基本觀點:①地球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gòu)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板塊,而且每個大板塊內(nèi)部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②這些板塊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③板塊運動是內(nèi)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知識點2.六大板塊及板塊邊界1、六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特別提醒: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東南亞、小亞細亞半島、太平洋西部島弧鏈位于歐亞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馬達加斯加島屬于非洲板塊。2、板塊邊界類型:消亡邊界(擠壓、碰撞處)主要位于地中海一喜馬拉雅一線以及環(huán)太平洋東、北、西三側(cè),其余板塊交界地帶多為生長邊界。冰島一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一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新西蘭南、北二島一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消亡邊界??频侠绽较担汉0渡矫}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知識點3、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知識網(wǎng)絡(luò)〗〖押題預測〗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1.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由于(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C.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 D.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張裂2.下列地質(zhì)作用與圖中板塊運動能量來源相同的有(

)①巖漿活動

②風化作用

③風力作用

④變質(zhì)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蘇門答臘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島上河流眾多,有90余座火山,其中最高峰海拔達3800米。下圖示意蘇門答臘島山脈、河流、沼澤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3.巴里桑山脈呈西北一東南走向,主要是因為(

)A.亞歐板塊向東南俯沖 B.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擠壓C.地殼活躍程度的差異 D.島嶼呈西北一東南走向4.蘇門答臘島的地質(zhì)環(huán)境特點是(

)A.變質(zhì)巖深厚 B.多巖溶地貌 C.火山巖廣布 D.風力作用強5.蘇門答臘島的地形格局是(

)A.由西向東:山脈、平原、沼澤 B.自中部向四周:地形呈階梯狀C.西南部:海岸線平直,少港灣 D.東部與西部:相對高度差異大2022年1月,南太平洋島國湯加境內(nèi)海底火山劇烈噴發(fā),衛(wèi)星探測顯示,火山灰到達了30千米的高度,向平流層注入的二氧化硫總質(zhì)量約為40萬噸。下圖為湯加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6.湯加(

)A.是地跨東、西兩半球的群島國家 B.位于低緯地區(qū),一年當中有太陽直射C.在大洋中脊附近,多火山、地震 D.是地球上最晚進入新一天的國家7.此次火山活動(

)A.在平流層形成酸雨現(xiàn)象 B.釋放的巨大能量全部進入到地球大氣圈C.引發(fā)臺風、海嘯等災害 D.短期內(nèi)增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8.本次噴發(fā)的火山(

)A.地處東半球、赤道以南約1500千米 B.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C.位于板塊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 D.噴發(fā)物來自于莫霍面以上的軟流層中生代板塊擠壓導致北秦嶺隆升,拉開了秦巴山地地殼演化和外力塑造的序幕。在演化過程中,嘉陵江匯水面積縮小,漢江匯水面積擴大。目前,秦巴山地形成了秦嶺、大巴山、漢水谷地“兩山夾一谷”的地形格局。下圖示意秦巴山區(qū)地形和水系。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9.以下地質(zhì)事件按形成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米倉山、大巴山隆升—寧陜、安康斷裂帶形成—漢江發(fā)育—漢水谷地形成B.寧陜、安康斷裂帶形成—米倉山、大巴山隆升—漢水谷地形成—漢江發(fā)育C.米倉山、大巴山隆升—漢水谷地形成—漢江發(fā)育—寧陜、安康斷裂帶形成D.寧陜、安康斷裂帶形成—漢江發(fā)育—漢水谷地形成—米倉山、大巴山隆升10.秦巴山地的地殼演化反映出該地(

)①莫霍界面較深②古登堡界面較淺③巖漿活動頻繁④構(gòu)造運動強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塊上的薄弱部位經(jīng)過“熱點”時往往形成火山噴發(fā),隨著板塊移動,這種“熱點火山”形成連串的火山錐,在海洋上則形成島鏈。下圖示意某海洋的島鏈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1.據(jù)圖可知,“熱點”位于圖中的(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12.由島鏈的分布可知,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東南再往正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正南再往東南下圖為南大西洋裂解和大陸漂移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3.導致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分離的主要原因是(

)A.海底火山噴發(fā),巖漿重熔大陸板塊 B.洋殼隆起造斜,大陸板塊滑脫C.大洋地殼斷裂,大陸板塊發(fā)生位移 D.大陸板塊斷裂,海水浸沒低地14.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

)A.不斷增加 B.不斷減小 C.先增加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加迪納拉山脈是巴爾干半島的主要山脈,西起阿爾卑斯山,沿亞得里亞海海岸向東南延伸,長達645千米。該山脈廣泛發(fā)育有石林、漏斗、小盆地、溶洞等地貌。下圖示意迪納拉山脈位置。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5.迪納拉山脈形成得益于(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擠壓碰撞 B.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16.迪納拉山脈(

)①南部在冬季溶蝕作用更顯著②東側(cè)深受盛行西風影響③西側(cè)森林廣布④主要由花崗巖構(gòu)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下圖中甲圖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乙圖為“某種板塊邊界示意圖”。據(jù)此回答下面小題。17.關(guān)于M邊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M邊界附近會形成裂谷、海洋②M邊界附近會形成褶皺山脈、高原③M邊界屬于生長邊界④M邊界屬于消亡邊界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內(nèi)部,多火山地震B(yǎng).紅海的面積將會繼續(xù)擴大C.阿爾卑斯山是由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隆起形成D.圖乙所示邊界類型可能位于圖甲中的①處板塊構(gòu)造學說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地球環(huán)境、解釋地球運動的機理。完成下面小題。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