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北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晚清學者薛福成認為西方光學、力學出自《墨子》,西方重商思想暗合《管子》之宗旨,梁啟超認為基督教的博愛思想與墨家兼愛主張相同。他們將近代西學與諸子學說比附,其意在A.減輕西學傳播阻力B.復興傳統文化C.啟發(fā)國人救亡意識D.宣傳維新變法2、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考古發(fā)現中華龍的起源與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仰韶時代以單一物為原形的龍紋;龍山時代以鱷魚、蛇紋為主體兼取一兩種動物特征的龍紋;夏商時期以鱷、蛇為主體,兼容魚、虎、鹿、鳥等多種動物特征的龍紋。龍紋的演變折射中華文明的A.源遠與流長B.融合與涵育C.借鑒與創(chuàng)新D.神秘與朦朧3、1982年春,一場國民性的“東方價值觀教育運動”在新加坡開展起來。運動的發(fā)起者對此解釋說:“首要任務就是要增強國民對新加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yǎng)出‘新加坡人’,讓每個新加坡國民將自己歸屬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鄉(xiāng)土?!边@場運動興起的背景是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凸顯B.國內封建思想殘余的持續(xù)蔓延C.美蘇冷戰(zhàn)對文化上的角逐加劇D.外向型經濟對移民社會的沖擊4、如圖為懸泉置遺址,位于今敦煌市,為漢唐時期西域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接待、中轉驛站。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此推知,懸泉置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理由是()
A.可佐證張騫“鑿空”西域的壯舉B.印證了漢代和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C.見證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盛況D.實證了漢至唐代均有效管理西域5、孫中山曾以“世界大同”來表達自己的最高社會理想,其在解釋“民生主義”時說,“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據此可知,孫中山的民生觀()A.受到西方民族觀念的影響B(tài).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C.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D.深諳民生問題的艱巨6、15~18世紀部分年份世界人口統計表(單位:百萬)。年份。
地區(qū)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歐洲456989115140亞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世界總計373446486671749
據表可知,17~18世紀亞洲人口變動是由于()A.奴隸貿易的泛濫B.種族滅絕政策的實施C.工業(yè)革命的推動D.高產農業(yè)作物的引進7、下圖是瑞士雕塑家賈克梅蒂1953年創(chuàng)作的《手指向某處的男子》。該作品表面嶙峋,像是被燒焦的尸體,體現出人凄惶的靈魂,感覺與人隔著不可逾越的距離。作者意在()
A.反思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傷痛B.揭露兩極格局下的人性扭曲C.表達對歐洲社會失去信心D.同情經濟蕭條下的民眾境遇8、下圖是1949—1956年我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數量變化曲線示意圖。據此可知,圖書館數量的變化()
A.反映出右傾錯誤得到了糾正B.滿足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C.促進了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D.使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得以提前實現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9、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舂秋戰(zhàn)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戰(zhàn)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嗚”局面出現。這一時期思想文化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思想史》上卷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并分析這些主張產生的時代背景。
材料二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域廣闊。兩漢之際,來自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學形成。中國建塔藝術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中華文化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文化的歷史特點及價值。
材料三公元前4世紀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
3——5世紀;儒學在東南亞地區(qū)傳播。
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為藍本。
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和歐洲。
15世紀;鄭和下西洋。
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11、擴張之路。
美國在19世紀末的擴張。
問題:
(1)根據以上材料;美國的擴張呈現出哪些特點?
(2)美國實行擴張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國擴張戰(zhàn)略在20世紀初取得了何種成果?12、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當時,部分人士看到電影、幻燈等新技術的重要作用,遂提出將展覽和相關內容拍攝制作成幻燈片和電影,面向公眾放映。1932年,歷史博物館先后籌辦了“明清重要檔案”“洪承疇遺物及史料”“明代倭寇史料”等展覽??傮w上,民國時期的歷史博物館發(fā)展緩慢。1951年,中央政府發(fā)布《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fā)展方向的意見》,明確提出:“博物館事業(yè)的總任務是進行革命的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博物館使人民大眾正確的認識歷史、認識自然、熱愛祖國、提高政治覺悟與生產熱情?!睘樨瀼刂甘揪?,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借鑒蘇聯博物館的模式,設立群眾工作部擔負起社會教育工作,開展宣傳講解、對外服務和聯絡。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閉館停業(yè),改革開放后重新恢復運行。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組建成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143萬余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當代文物、藝術品等多種門類,藏品系統完整,歷史跨度巨大,材質形態(tài)多樣,具有獨特鮮明特點,成為一座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幾酝蹙?912—196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等資料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民國時期歷史博物館發(fā)展的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紀是閩南人海外移民的高潮時期,也是臺灣移民社會形成和發(fā)展時期。16臺灣移民以閩南人為主,可說是閩南社會在海峽對岸的延伸。推動閩南人移民海外的內因是明中葉以來的人口壓力,而17世紀中葉,歐人東來以后帶動的商貿和東亞、東南亞沿海地區(qū)的開發(fā)使對中國商販和勞力的需求大增,則是吸引閩南移民的拉力。在整個18—世紀,始終存在著華人海上商貿和海外移民的互動。閩南人冒險、重商的人文精神,則是使這種推力與拉力作用得以實現的主觀原因。17——摘編自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18—世紀閩南人移民海外原因探析》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目前在其廣袤的國土上居住了100材料二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目前在其廣袤的國土上居住了100.多個民族。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就有多萬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涌入新大陸,這批最早的移民及其后裔構成1607了美利堅民族的主體,而其中英國人占了多數。他們說英語,奉行英國的習俗和文化,他們對美語、美利堅民族、美國文化的形成及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6——摘編自向瑋《淺析北美殖民地時期的英國移民(
(1)根據材料一;概括17—18世紀閩南人移民海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18世紀英國人移民北美殖民地的影響。—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修昔底德全面繼承并改進了希羅多德史學編纂方法,所著《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被認為是古代史家“如實直書”的典范,受到近現代史家的一致肯定和推崇。修昔底德面對豐富多樣、可信度參差不齊的史料,提出了自己處理史料的原則:“在敘事方面,我絕不是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寫下來,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觀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記載的,一部分是根據我親身的經歷,一部分是根據其他目擊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確鑿性,我總是盡可能用最嚴格、最仔細的方法檢驗過的。”對于時代久遠的史料,修昔底德主要采取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用其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質疑、批判,保留信史的成分?!霸谔骄窟^去的時代而給出結論時,我認為很難相信每一個具體的細節(jié)。大多數人不用批判的方式去處理所有的傳說——就是對那些和他們本國有關的傳說,他們也是這樣不加批判地接受的。”——徐松巖《修昔底德選用史料方法芻議》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修昔底德史書編纂方法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史書編寫的因素。15、人口跨區(qū)域的轉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歐國家爭相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歐洲殖民者擄掠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歐洲人因各種原因也大批遠涉重洋,到達美洲。隨著西方工業(yè)化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礦的發(fā)現,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不斷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生齒日重,地狹人稠”。鄭和下西洋之后,東南沿海民眾不斷前往東南亞;印度洋一帶謀生,這一現象被稱為“下南洋”。19世紀,東南亞錫礦的開發(fā),橡膠園的開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礦開采和鐵路建設,南美洲種植園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力。19世紀30年代,由英國殖民統治者組織首批印度“契約勞工”到達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規(guī)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貿易”。19世紀末,拉美國家鼓勵外國移民進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為改變命運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紀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路線圖。
(1)讀上圖;分別指出歐洲與亞洲人口跨地域轉移到哪些地區(qū)?
(2)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與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結合所學分析歐亞人口轉移不同方向的歷史原因。16、物種的交流;人口的流動,是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玉米傳入中國后,起初并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間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長的壓力,玉米“接濟民食”的功效逐漸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認識和重視,并采取措施在所屬地區(qū)進行提倡和推廣。——閻萬英、尹英華《中國農業(yè)發(fā)展》材料二1965年,《移民和歸化法》開放的政策精神也為后繼的移民法律所繼承,之所以被繼承,是因為后繼的美國歷屆總統都看到了外來移民對美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1986年,里根總統就曾指出:“外來移民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業(yè)機會并提高了生活水平,為他們自己和整個國家都帶來了益處?!崩^任的布什總統也持相似的觀點。隨著90年代美國經濟發(fā)展,美國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優(yōu)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藝術、體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寬和鼓勵?!炀S維《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玉米在中國得以傳入;推廣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65年至20世紀末美國移民政策的特點和影響。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4題,共1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大致進程如下:
。西周時期。
青鋼銘文中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區(qū),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稱為“中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中國”有了民族名稱即華夏族的含義;與“蠻夷戎狄”等相對,且華夏族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如原被視為“蠻夷”的秦;楚,在戰(zhàn)國時期逐漸成為華夏族,其分布區(qū)也因之成為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中國”。
漢代。
將漢朝所統治區(qū)域視為中國;常與西城的一些國家對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中國”一詞仍是華夏族和漢族;漢朝核心控制區(qū)的含義。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中國”一詞多指漢族;漢族政權及漢族分布的中原地區(qū);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國”自居,如拓跋魏認為自己才是中國的正統,反而把漢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島夷”。唐代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權和民族都作為一體,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國”。
宋元時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國”;把遼;金、元等看成夷狄,但遼、金、元則常常自稱“中國”。元朝的脫脫主持撰修前朝歷史時把遼、金、西夏等國與宋朝一樣,都看成“中國”的王朝。
明清時期。
明朝官私文獻中涉及與海外國家和民族交往的語境之下;“中國”一詞開始具有國家的含義。晚清時期,傳統的國家觀即“華夷觀”開始發(fā)生巨大變化,“中國”一詞的內涵和外延發(fā)生質的變化。
民國時期。
“中國”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內的歷史文化;政治主權實體的含義;成了具有近現代國家意義的正式國名。
——摘編自龍曉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國家:“中國”一詞作為國家名稱的歷史過程述論》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圍繞“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在近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種文化形態(tài),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體系,即中國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這些文化形態(tài)中,只有一種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xù)發(fā)展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共同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征,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出現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地域雖然不十分廣大,且政治上實行分封諸侯的分權制,但名義畢競是三個擁有”天下共主”的統一王朝,只是在東周后期才出現了諸侯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則是國家統一,法度統一的理想社會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導君愛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感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肯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幾浴吨袊鴤鹘y文化的特點》選取材料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特點表述明確,史實充分,表述清楚。)19、中國古代;各地方言與“官話”并行并不斷演變,折射著社會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據《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等整理根據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寫出關于中國古代語言演進的兩條結論,并聯系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依據。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圖: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3-6世紀)材料二表:表:16世紀至。世紀亞歐區(qū)域文明概況(部分)區(qū)域時間概況亞洲1世紀中葉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并西遷,聯合吐火羅人,建立貴霜帝國。這個帝國是游牧民族在入侵農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經濟文化的文明古國。3-5世紀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南遷中國黃河流域,建立多個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后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封建化改革。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南遷中國黃河流域,建立多個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后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封建化改革。4-6世紀嚈噠人自蒙古草原南遷至中亞南亞,滅亡貴霜帝國,迫使薩珊波斯稱臣納貢,并大舉進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國。嚈噠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農北牧兩個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橋梁作用。嚈噠人自蒙古草原南遷至中亞南亞,滅亡貴霜帝國,迫使薩珊波斯稱臣納貢,并大舉進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國。嚈噠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農北牧兩個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橋梁作用。歐洲4-5世紀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羅馬帝國境內不斷南遷,于476年滅亡西羅馬帝國,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國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形成中古西歐以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陨喜牧险幾詤怯阝壑骶帯妒澜缡贰す糯肪帯?/p>
綜合以上材料信息,自選視角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21分)21、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zhàn)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fā)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22、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3、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分析】
【詳解】
西學中源說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頗有影響力的一種觀點,不同時期其原因不同,梁啟超等人皆是主張學習西方的人物,將西學比附諸子學說意在減少西學傳播的阻力,故選A;B不是西學中源說的主要目的,排除;西方的自然科學的傳播不是啟發(fā)國人救亡意識,與維新變法無關,排除CD。2、B【分析】【詳解】
中華龍的形象,是擷取、拼合多種動物交融而成的神物,其形成與演變過程正是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的真實寫照:從仰韶時代以中原為主星,帶動周邊滿天星斗;到龍山時代的逐漸融合,最終形成夏商時期多元一體的格局經歷數千年的創(chuàng)造、演進、融合與涵育,龍最終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故B項正確;源遠流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借鑒意思是指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驗或教訓。解釋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吸取經驗或教訓,以便取長補短。在題干中未涉及,排除C項;神秘指的是難以捉摸,高深莫測。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加坡獨立后依托馬六甲黃金水道發(fā)展外向型經濟,躋身亞洲資本主義經濟強國行列,但新加坡公民以外來移民為主,民族成分復雜,頻繁的經濟交往對公民的國家認同感提出挑戰(zhàn),因此興起“東方價值觀教育運動”,D項正確;材料中的“東方價值觀教育運動”旨在加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封建思想無關,排除AB兩項;新加坡人的國家歸屬感較弱,是其移民社會的歷史導致的,并非美蘇文化領域冷戰(zhàn)的結果,排除C項。故選D項。4、C【分析】【詳解】
根據“位于今敦煌市,為漢唐時期西域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接待、中轉驛站?!笨傻贸鰬胰眠z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見證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盛況,C項正確;張騫“鑿空”是在漢代,與唐朝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印證與匈奴的關系,排除B項;漢至唐代有效管理西域只體現對中國的影響,而不是世界意義,因此不是入選的理由,排除D項。故選C項。5、C【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關鍵信息“孫中山”“大同世界”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期的中國。根據“以‘世界大同’來表達自己的最高社會理想”“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可知,孫中山將其民生主義與孔子的“大同世界”聯系在一起,說明其民生觀深受傳統文化影響,C項正確;材料強調“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將民權觀與民生觀相統一,并未體現民族觀念,排除A項;根據材料“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可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體現了民權,但無法得出社會主義的性質的結論,也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僅闡釋了民生主義的內涵,并沒有艱巨性的描述,排除D項。故選C項。6、D【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大肆屠殺美洲印第安人,使得美洲人口大量減少,并且進行黑奴貿易,又使得非洲喪失大量勞動人口,同時,美洲的高產作物引進亞洲,推動了亞洲人口迅速增長,D項正確;奴隸貿易的泛濫使得非洲人口減少,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種族滅絕政策的實施使得美洲人口減少,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A【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zhàn)后的世界。據材料“1953年創(chuàng)作的”“表面嶙峋,像是被燒焦的尸體,體現出人凄惶的靈魂,感覺與人隔著不可逾越的距離”并結合所學可知,賈克梅蒂經歷了二戰(zhàn),親身體會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他的這幅作品充分表達了對世界大戰(zhàn)的反思,A項正確;1953年兩極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排除B項;作品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的反思,不僅僅是針對歐洲,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經濟大危機大蕭條是1929-1933年,距離該雕塑的創(chuàng)作時間較久遠,兩者無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8、C【分析】【詳解】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題干提及1949—1956年中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數逐漸增加,特別是1955—1956年劇增,圖書館的增加促進了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至1956年,并沒有嚴重的右傾錯誤,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我國尚未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排除D項。故選C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9、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0、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是仁,禮;時代背景綜合所學內容可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
(2)歷史特點:根據“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域廣闊”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博大精深,領域廣闊;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同時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價值根據“中華文化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
(3)本題結合所學內容進行作答即可。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qū)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fā)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窘馕觥浚?)內涵:仁;禮;時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社會生產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小農經濟形成;思想上私學出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2)歷史特點:博大精深;領域廣闊;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價值:中國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
(3)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qū)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fā)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11、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
(1)重視海上擴張;特別是1898年的擴張;從1900年貿易狀況看,擴張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商業(yè)利益;擴張的區(qū)域主要集中于亞太地區(qū)的日本;中國、菲律賓,主要目標是中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贏得了與列強均等的機會。
(2)南北戰(zhàn)爭結束;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吸收工業(yè)化的成果,迎來了工業(yè)化的高潮,資源豐富,發(fā)展后勁足,通過西進運動使國力大增,地理位置優(yōu)越,沒有卷入與列強的斗爭中去,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yè)強國。
(3)總體上通過華盛頓會議在亞太取得主導地位。具體體現在一戰(zhàn)后;美國通過《四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通過《五國海軍協定》取得了與英國同等的制海權,通過《九國公約》保證了門戶開放政策,奠定了在亞太地區(qū)的霸主地位。
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的形成·美國的擴張和強盛·南北戰(zhàn)爭?!窘馕觥浚?)水平1:能根據地圖發(fā)現美國擴張的多個特點。
·重視海上擴張;擴張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商業(yè)利益;擴張的區(qū)域主要集中于亞太地區(qū);主要目標是中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贏得了與列強均等的機會。
水平2:能根據地圖發(fā)現美國擴張的一個特點。
其他答案:回答與材料;問題無關聯性。
(2)水平1:能根據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合理解釋。
·南北戰(zhàn)爭結束;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迎來了工業(yè)化的高潮,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yè)強國。
其他答案:回答與材料;問題無關或不符合史實。
(3)水平1:能根據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合理解釋。
·一戰(zhàn)后;美國通過《四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通過《五國海軍協定》取得了與英國同等的制海權,通過《九國公約》保證了門戶開放政策,奠定了在亞太地區(qū)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與問題無關或不符合史實12、略
【分析】【詳解】
(1)因素:結合民國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進行分析;政治上,民國時期,長期戰(zhàn)亂,戰(zhàn)爭破壞,政治持續(xù)動蕩;經濟上,特別是一戰(zhàn)期間,經濟發(fā)展,技術不斷進步;文化上,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政策上,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2)由材料“1951年,中央政府發(fā)布《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fā)展方向的意見》”“博物館事業(yè)的總任務是進行革命的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博物館使人民大眾正確的認識歷史、認識自然、熱愛祖國、提高政治覺悟與生產熱情”,可分析得出新中國初期,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yè),將其納入革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服務于人民和社會主義建設;由材料“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借鑒蘇聯博物館的模式,設立群眾工作部擔負起社會教育工作,開展宣傳講解、對外服務和聯絡”,可得出在傳承歷史并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賦予博物館更多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由材料“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閉館停業(yè),改革開放后重新恢復運行”,可分析得出博物館涉及歷史范疇較多,也深受政治局勢影響,曾一度陷入低谷;由材料“涵蓋古代文物、近現當代文物、藝術品等多種門類,藏品系統完整,歷史跨度巨大,材質形態(tài)多樣,具有獨特鮮明特點,成為一座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可分析得出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水平提高,現代中國的博物館在藏品、內涵、功能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具備了歷史文化、革命與公共教育、國際國內交流等綜合性功能,在保存和傳承文化、社會教育、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解析】(1)因素:戰(zhàn)爭破壞;政治持續(xù)動蕩;經濟發(fā)展,技術不斷進步;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2)簡述:新中國初期,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yè),將其納入革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服務于人民和社會主義建設;在傳承歷史并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賦予博物館更多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博物館涉及歷史范疇較多,也深受政治局勢影響,曾一度陷入低谷;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水平提高,現代中國的博物館在藏品、內涵、功能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具備了歷史文化、革命與公共教育、國際國內交流等綜合性功能,在保存和傳承文化、社會教育、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3、略
【分析】【詳解】
(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一“推動閩南人移民海外的內因是明中葉以來的人口壓力”可知;明代中期以來,閩南地區(qū)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據材料一“16世紀中葉,歐人東來以后帶動的商貿和東亞;東南亞沿海地區(qū)的開發(fā)使對中國商販和勞力的需求大增,則是吸引閩南移民的拉力”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海外貿易增多,東亞、東南亞開發(fā)需要大量勞動力;據材料一“閩南人冒險、重商的人文精神,則是使這種推力與拉力作用得以實現的主觀原因”可知,閩南人具有冒險、重商精神;綜合材料一“在整個17—18世紀,始終存在著華人海上商貿和海外移民的互動”等信息可知,明清易代,國內政局動蕩和下南洋謀生的需要。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二“北美殖民地時期,就有100多萬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涌入新大陸,這批最早的移民及其后裔構成了美利堅民族的主體,而其中英國人占了多數”“他們說英語,奉行英國的習俗和文化,他們對美語、美利堅民族、美國文化的形成及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角度思考可知,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使美洲原居民遭驅趕屠殺,數量銳減,販奴貿易等促使美國移民數量大,種群多,推動英語為主,形成了美利堅民族和美國文化,推動了新大陸的開發(fā)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英國的民主傳統、政治思想和社會風俗等被帶到北美,奠定了美國式民主的基礎,受狹隘民族優(yōu)越論影響,美國長期存在種族歧視。【解析】(1)原因:明代中期;閩南地區(qū)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新航路開辟后,海外貿易增多;東亞;東南亞開發(fā)需要大量勞動力;閩南人富于冒險、重商精神;明清易代,國內政局動蕩和下南洋謀生的需要。
(2)影響: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使美洲原居民遭到驅趕屠殺,數量銳減;奴隸貿易等促使美國移民數量大,種群多;推動以英語為主的美利堅民族和美國文化形成,推動了新大陸的開發(fā)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英國的民主傳統、政治思想和社會風俗等被帶到北美,奠定了美國式民主的基礎,同時,受狹隘民族優(yōu)越論影響,美國長期存在種族歧視。14、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修昔底德全面繼承并改進了希羅多德史學編纂方法”可知;昔底德史書編纂繼承傳統并改進;根據材料“對于時代久遠的史料,修昔底德主要采取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可知,修昔底德史書編纂蘊含理性精神;根據材料“所著《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被認為是古代史家“如實直書”的典范”可知,修昔底德史書編纂嚴謹求實,追求客觀真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修昔底德史書編纂有獨特見解;有創(chuàng)新性。
(2)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史書編寫的不確定因素多,比如作者的階級立場、價值觀;史料的選用,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還有時代變遷等等?!窘馕觥?1)繼承傳統并改進;蘊含理性精神;嚴謹求實;追求客觀真實;有獨特見解;有創(chuàng)新性;
(2)時代變遷;史學家的立場、價值觀;史料的選用、考證;歷史研究方法;(4點)1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根據路線圖看出;西歐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轉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亞、新西蘭轉移;俄羅斯人口向亞洲北部轉移;亞洲:中國人向東南亞、美洲、大洋洲轉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東部海岸;東南亞和加勒比海地區(qū)轉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歐洲人口轉移原因:根據“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歐國家爭相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得出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之后,歐洲國家開展對外殖民擴張。根據“隨著西方工業(yè)化的開展,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不斷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得出19世紀,工業(yè)革命對原材料及商品市場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根據所學,還可從歐洲革命;戰(zhàn)爭導致政局的動蕩;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促進思想解放;交通的進步等分析總結。
亞洲人口轉移原因:根據“生齒日重;地狹人稠”“鄭和下西洋之后,東南沿海民眾不斷前往東南亞;印度洋一帶謀生”得出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地區(qū)農耕經濟發(fā)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鄭和下西洋影響,民眾前往東南亞、印度洋一帶謀生。根據“東南亞錫礦的開發(fā),南美洲種植園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力”得出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根據“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得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華招募華工。民眾為生活所迫或被綁架欺騙,成為華工勞力。根據“英國殖民統治者組織首批印度‘契約勞工’到達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國殖民地。根據“19世紀末,拉美國家鼓勵外國移民進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為改變命運移民拉美”得出19世紀末,拉美國家實現獨立后,發(fā)展經濟的需要,鼓勵外國移民進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區(qū)。
【點睛】【解析】示例:
(1)歐洲:西歐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轉移。俄羅斯人口向亞洲北部轉移。
亞洲:中國人向東南亞;美洲、大洋洲轉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東部海岸;東南亞和加勒比海地區(qū)轉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之后,歐洲國家開展對外殖民擴張。19世紀,工業(yè)革命對原材料及商品市場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歐洲革命;戰(zhàn)爭導致政局的動蕩,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及追求財富思想的推動,以及交通的進步,促使歐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亞不斷轉移。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地區(qū)農耕經濟發(fā)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鄭和下西洋影響,民眾前往東南亞;印度洋一帶謀生。
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華招募華工。民眾為生活所迫或被綁架欺騙,成為華工勞力,被迫前往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印度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國殖民地。19世紀末,拉美國家實現獨立后,發(fā)展經濟的需要,鼓勵外國移民進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區(qū)。1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原因:根據“玉米”;結合所學得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根據“受到人口增長的壓力”得出緩解人口增長壓力的需要;根據“玉米傳入中國后,起初并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提倡”得出部分政府官員的支持;根據“玉米‘接濟民食’的功效”得出玉米的適應性較強,玉米的高產性。
(2)特點:根據“開放的政策”得出開放性;根據“1965年;《移民和歸化法》”“90年代”得出持續(xù)性;根據“《移民和歸化法》開放的政策精神也為后繼的移民法律所繼承”得出政府推動,立法保障;根據“”得出立足于提升競爭力,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影響:根據“外來移民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業(yè)機會并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出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根據“外來移民對美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得出促進了美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根據“在吸引教育、藝術、體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寬和鼓勵”得出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文化交流。
【點睛】【解析】(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緩解人口增長壓力的需要;部分政府官員的支持;玉米的適應性較強,玉米的高產性。
(2)特點:開放性;持續(xù)性;政府推動;立法保障;立足于提升競爭力,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
影響: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促進了美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文化交流。四、論述題(共4題,共16分)17、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這些含義說明“中國”的內涵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結合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代、魏晉南朝時期和明清時期“中國”的含義進行概括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變化即可?!窘馕觥渴纠?“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體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fā)展的趨勢。
“中國”一詞含義的演變與古代民族關系有內在聯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服從于周天子,故此時的“中國”指周天子所在的國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國”逐漸指代擁有禮樂文化的華夏族。在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頻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邊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多,推動了周邊民族對華夏的認同;“中國”所指的地域范圍和人群也在擴大,但華夷之別的色彩還較為濃厚。
秦漢時期;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中國”已用以指代整個王朝統治區(qū)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遷徙與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強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國”一詞被少數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稱,加上隋唐時期的再度統一與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進一步加強,華夷之別也受到沖擊。
宋元時期;兩宋與遼金對峙;元代版圖空前遼闊,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拓展,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自稱中國”并寫入官方正史,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明清時期,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沖擊與影響“中國”成為我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具有了國家的含義,與外國相對,體現了轉是之汕的進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綜上所述,“中國”一詞的演變,反映了古代境內各族交融日益密切,華夷之別逐漸消除,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趨勢。18、略
【分析】【詳解】
根據“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共同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征”可提煉出主題為崇尚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論述時可根據“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出現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地域雖然不十分廣大,法度統一的理想社會”等信息,結合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發(fā)展過程,理解概括中國古代統一的相關史實。同時可結合思想文化領域中關于統一的思想內涵進行說明?!窘馕觥渴纠?/p>
特點:凝聚性;延續(xù)性和包容性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特征。
闡釋:中國古代雖然爆發(fā)過許多次戰(zhàn)爭,也出現過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情況,如十六國時期五胡內遷,宋元時期契丹;女真族的相繼南下,乃至蒙古、滿清入主中原,但都未能中斷中國傳統文化,相反這些民族的文化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族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與中國文化融合,如佛教文化等。
示例二。
特點:崇尚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
闡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歌頌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企圖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局面。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并根據法家思想采取了一系現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不僅繼承了秦朝天下一統的局面,而且實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從秦漢一直到清朝我國統一的時間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這說明,在我國歷史上,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在統一時,多數政治家、思想家和廣大人民都反對分裂;而在分裂時,人民盼望統一,進步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則為爭取國家統一而奮斗不息。(“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1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①結論:根據“雅言(西周王畿一帶王室所用方言)成為貴族通用的‘標準音’”“(隋唐)長安音逐漸成為正統”;概括得出:官話的演進體現了統治者的意志。依據:根據所學可知,西周王畿一帶是都成所在地,長安是隋唐時期的都城,說明各朝代;政權都將都城一帶的方言確定為正統語言。②結論:根據“雅言(西周王畿一帶王室所用方言)成為貴族通用的‘標準音’”、“(戰(zhàn)國)雅言失去標準音地位,各諸侯國‘言語異聲’”、“(隋唐)長安音逐漸成為正統”,概括得出語言的演進與政局的變化密切相關。依據:根據所學可知,西周、隋唐統一時期有統一的“官話”,語言融合步伐加快;戰(zhàn)國、南北朝時期等分裂時期語言不統。任意兩條,言之成理即可。
【點睛】【解析】(1)示例(任意兩條;言之成理即可。)
①結論:官話的演進體現了統治者的意志。
依據:各朝代;政權都將都城一帶的方言確定為正統語言。
②結論:語言的演進與政局的變化密切相關。
依據:統一時期有統一的“官話”;語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時期(如戰(zhàn)國時期;南北朝時期)語言不統。
③結論:語言的地域分布與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
依據:漢代南北發(fā)展差異較大;形成南北兩派方言;魏晉以后南方發(fā)展加快,南方方言的地位提高。
④結論:人口流動;民族交融促進語言融合、傳播。
依據:漢代官話隨著疆域擴展向周邊擴展;魏晉以來北方人口南遷;帶動北方方言向南方擴展并與南方方言交融。
⑤結論:語言的演進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依據: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樣化,隨后逐漸融合,統一趨勢明顯。20、略
【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浙科版七年級科學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浙教版選擇性必修1語文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冀教新版選修4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滬科新版七年級數學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技能拓展培訓合同(2篇)
- 抵押變更合同(2篇)
- 承包的合同范本(2篇)
- 2025版農場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建筑項目搭建委托合同4篇
- 2025河北邯鄲世紀建設投資集團招聘專業(yè)技術人才30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數學試卷
- 天津市武清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含解析)
- 《徐霞客傳正版》課件
- 江西硅博化工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硅樹脂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價
- 高端民用航空復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項目環(huán)評資料環(huán)境影響
- 貴州省黔東南州2024年七年級上學期數學期末考試試卷【附答案】
- 量子醫(yī)學成像學行業(yè)研究報告
- DB22T 3268-2021 糧食收儲企業(yè)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規(guī)范
- 辦事居間協議合同范例
- 正念減壓療法詳解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