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言虛詞(四)-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_第1頁
04-文言虛詞(四)-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_第2頁
04-文言虛詞(四)-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_第3頁
04-文言虛詞(四)-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_第4頁
04-文言虛詞(四)-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閱讀之虛詞講義(四)“因”“所”“若”“何”【因】“因”作為虛詞,有介詞、副詞和連詞三種用法,作為實詞有動詞和名詞的用法,經(jīng)常把動詞與介詞和副詞一起考,很少考連詞和名詞。

一、介詞“因”作為介詞,后面加名詞或者代詞,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在句子中往往作狀語等。1.介詞,譯為“依照,根據(jù)”;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依據(jù))罔不因勢象形(依照)變法者因時而化(根據(jù))善戰(zhàn)者因勢利導(dǎo)之(依照)2.介詞,譯為“憑借”“依靠”;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依靠、憑借)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依靠、憑借)踐華為城,因河為池(依靠、憑借)

3.介詞,譯為“由,通過”通過,經(jīng)由;如: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經(jīng)由)

4.介詞,譯為“因為”,“由于”;如: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因為、由于)因坐法華西亭(因為、由于)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因為、由于)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因為、由于)二、副詞“因”作為副詞,往往放在動詞前,修飾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上的連續(xù)承接。1.表示動作的連續(xù)性,修飾動詞,有種承接意味,可譯為“于是,就”“因而”;如:

相如因持璧卻立(于是,就,因而)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就、于是)

因拔刀斫前奏案。(于是,就)因求假暫歸(于是,就)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因而)2.表示動作機會間的穿插,可譯為“趁機”“趁此”“趁著”;如: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著,趁此)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趁勢、,趁機,趁著,趁此)三、動詞

“因”作動詞,很難和介詞分開,可以根據(jù)構(gòu)詞方法,瞻前顧后,慢慢推敲。1.根據(jù),依照,依靠

我欲因之夢吳越(依據(jù))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材施教善戰(zhàn)者因勢利導(dǎo)之2.沿襲,繼續(xù)蒙故業(yè),因遺策(沿襲,繼續(xù))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沿襲,繼續(xù))陳陳相因(順著,沿襲)四、名詞可譯為“原因”,緣由,機緣,機會于今無會因(原因、緣由、機緣、機會))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原因)因果竟在何處(原因)【一文串記】讀下面的小故事,寫出各句中“因”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因(1)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因(2)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yè)之因(3)。其常因(4)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此一役,動搖袁紹軍心,因(5)乘勢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許攸之力而得。途經(jīng)紹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眾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yè)。(1)(2)(3)(4)(5)(6)(7)(8)(9)【參考答案】(1)介詞,根據(jù),依靠,憑借。(2)動詞,沿襲。(3)名詞,原因。(4)介詞,趁著,趁此。(5)副詞,于是,就。(6)介詞,憑借。(7)介詞,經(jīng)由,通過。(8)介詞,因為。(9)連詞,連接分句,用于因果關(guān)系復(fù)句的前一個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舅?/p>

“所”在高考中偶有出鏡,要牢固把握“所”字結(jié)構(gòu)和其組合。一、名詞作名詞時,表示“處所、位置、地方”;如:某所,而母立于茲。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樂土樂土,爰得我所二、助詞1.“所”字結(jié)構(gòu)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翻譯時譯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的名詞。如:當(dāng)其欣于所遇(“所……的事物”)或因寄所托(“所……的事物”)及其所之既倦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所……的事物”)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所……的情況”)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所……的人)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所……的情況)不出所料(成語)(所……的事物)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所……的事情)鋒芒所向(成語)(所……的地方,指斗爭中矛頭所指的地方)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所……的地方,指到達……的地方)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3.“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若屬皆且為所虜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三、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所以”。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如:所以游目騁懷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不知所以(成語)(表示原因) 【所謂】所說的。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也。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所在】1.到處。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2.所在之處,處所。

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高考回眸】2012年廣東卷第6題C項:災(zāi)民賴之無失所/淮水所經(jīng),勸民修堤束水。第一個“所”是名詞,住所;第二個“所”與“經(jīng)”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經(jīng)過的地方。浙江卷第17題D項:其言不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第一個“所”,助詞,和介詞“為”一起表被動;第二個“所”,助詞,與“托”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一文串記】讀下面的小故事,寫出各句中“所”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拔崴裕?)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藺相如此言,足使之為天下所(2)欽。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豈他人可及?察其言,觀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釣譽矣。與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5)過之時,前訪朱亥,其度豈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上者也。(1)(2)(3)(4)(5)(6)【參考答案】(1)助詞,與“以”構(gòu)成固定復(fù)音虛詞“所以”,表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2)助詞,與“為”構(gòu)成固定結(jié)構(gòu)“為……所”,表被動。(3)(5)助詞,“所+動詞”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況)”等。(4)(6)助詞,與“以”構(gòu)成固定復(fù)音虛詞“所以”,可譯為“用來……的方法(途徑、手段)”?!救簟?/p>

“若”在考試中偶有遇到,有動詞、代詞和連詞等,一定要根據(jù)語意先判斷出詞性,然后再判斷。一、動詞作為動詞??梢愿鶕?jù)語境,靈活翻譯為“像、好像”“比,比得上”如:其險也若此(如、像、好像)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好像)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同、像、相似)其若是,孰能御之 (像)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好像)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如同、像、相似)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保ū?,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以為莫己若者(比得上)

二、用作代詞1.表第二人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你)若毒之乎(你、你的)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你、你們)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你、你的)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你、你的)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代詞,如此)3.名詞,海神名望洋向若而嘆曰三、用作連詞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表假設(shè),假如,如果)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假如)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假如,如果)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假如,如果)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假如,如果)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如果)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如果)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3.作“至,至于”來講。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四、助詞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助詞,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的樣子”)五、復(fù)音詞【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

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車后若干遞送夫。(《高祖還鄉(xiāng)》)【一文串記】讀下面的小故事,寫出各句中“若”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若(1)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逼嬖眨∪簦?)人之思,若(3)天驚石破,花開鐵樹,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治彷叺盀槠漪~之一鱗,若(5)龍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鄉(xiāng),常望月懷遠,登高作賦,若(7)柳子厚則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難抑之情,絕矣。(1)(2)(3)(4)(5)(6)(7)【參考答案】(1)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2)指示代詞,此,這個。(3)副詞,表推測,好像。(4)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5)連詞,相當(dāng)于“或”。(6)和“夫”連用,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句首語氣詞,用在一段或一層開頭,表示轉(zhuǎn)換,有“再說”“至于”的意思。(7)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相當(dāng)于“至”“至于”。【何】“何”字作為虛詞,主要是副詞何助詞,在考查時常常和代詞(文言文種代詞通常劃歸虛詞)一起考,復(fù)習(xí)時可以一起記憶。一、疑問代詞1.作謂語用作疑問代詞,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如: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2.賓語前置用作疑問代詞,作前置的賓語,有兩種情況:(1)作動詞的賓語,譯時,"何"要前置,可譯為"哪里""什么"。如:大王何來操?何陋之有?客何為者?豫州今欲何至夫晉,何厭之有(2)作介詞“以”的賓語,構(gòu)成“何以”即“以何”,介詞“以”的賓語“何”前置的形式,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如:君何以知燕王?何以戰(zhàn)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王曰:何以知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不然,籍何以至此?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如: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然則何時而樂耶二、疑問副詞用作疑問副詞,有兩種用法,如下: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作狀語,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三、語助詞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四、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五、復(fù)音虛詞1.【何如】“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