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卷】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5題。

(1)積微,月不勝I”日,號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高傲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

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shù),其懸【3】日也博,

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月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國之禍敗不行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行勝日志也。財

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对姟纺浚骸暗律息热缑聃r克舉之。,,

此之謂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意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

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意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重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書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⑴

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根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若秋毫,則

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

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

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苦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p>

矣?!笨鬃右娭约?,觀化遠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釋:【1】且:連詞,表示轉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町不勝月時間:季節(jié)

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哀痛

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

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目者王王者敬月

B.亡國之禍敗不行勝悔也不行勝日志也

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基秋毫苦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事之至也數(shù)

小事出現(xiàn)得很頻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業(yè)很顯赫

D.賜失之矣

賜,你丟失了機會啊

11.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德例如毛,民鮮克舉之

②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12.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依據要求作答。

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②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標題字數(shù)限定2—5字)

【答案】8.D9.C10,D

11.(1)德行雖然看起來輕如毫毛,但人們少有能舉起它的。

(2)(你)不領取金錢的話,就不在會有人去贖人了。

12.(1)A、能積微者速成。B、(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2)A、積微。(本則內容是

重視小事,積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B、察微(本則內容是視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

所預見,避開在大事上犯錯)。

【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重到沐陽圖記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

亦不能忘之也。余軍沐陽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呂峰亭視察三札見招,十月

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灌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

轉不甚曉。余離沐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噂噂,則峰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里,峰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

躍,駢瓣同驅。食傾,望見百雉遮暹,知沐城新筑。衣冠數(shù)十輩爭來扶車。也許昔時騎竹馬

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游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斗草處,昔會來賓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

然雪涕,雖一庖混、一井屋,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

當時興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

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子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余或飲,

或吟,或弈,或寫小影,或評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

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子。主子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節(jié)筐篋,

束韁翻畢,握手問目:“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

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來乎?忍傷君而云不來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竭來舊邦,世

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

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復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別也,余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

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子亦可想。

孟子日: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提筆記之,可以風世

?,又不徒為區(qū)區(qū)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風世:勸勉世人。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刪節(jié))

6.對下列加點詞的說明,不亞頌的一項是

A.余季沐陽二年宰:治理

B.說當時※某獄決:打開

C.代為泡筐篋治:備辦

D.奉母閑居奉:侍奉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品官員呂峰亭在家閑居期間,連續(xù)寫信邀請老縣令舊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沐陽。

B.當年袁枚離開沐陽時,錢接三才斷奶,因此談及其父錢鳴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晰。

C.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遺忘了。

D.呂峰亭在寒冬季節(jié)送客至十字橋,賓主作別時,袁枚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難再來了。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遲明行六十里,峰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麟同驅。

(2)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風世”的內容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答案】6.B7.C

8.(1)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非常欣喜,便

驅車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勉,更何況親受

熏陶的人呢?

9.為官當勤政愛民,百姓會懷念他;為人當感恩重義,后代會仿效他。

【全國卷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魯芝,字世英,扶風那人也。世出名德,為西州豪族。父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離,年

十七,乃移居雍,耽思紋箱。郡舉上計吏,州辟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為雍州刺史,深敬重

之。舉孝廉,除郎中。后拜騎都尉、參軍事、行安南太守,遷尚書郎。曹真出督關右,又參

大司馬軍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驟騎軍事,轉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戶

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zhèn)衛(wèi),更造城市,數(shù)年間舊境悉復。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

老幼赴阿獻書,乞留芝。魏明帝許焉。曹爽輔政,引為司馬。芝屢有謊言嘉謀,爽弗能納。

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

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

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

嘉之赦而不誅鍛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誕

平,遷大尚書,掌刑理。武帝找拜,轉鎮(zhèn)東將軍,進爵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

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芝以年及懸車,告老遜住,章表十余上,于是征為光祿大夫,位特進,

給吏卒,門施行馬。羊祜為車騎將軍,乃以位讓芝,曰:“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欲,和而不

同,服事華發(fā),以禮終始,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從。其為人所重

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為舉哀,謚曰貞,賜瑩田百畝。(節(jié)選自《晉書?魯芝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

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

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

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

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臺,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

C.“踐昨”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戰(zhàn)勝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魯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親后,即流離失所;入仕

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隨從曹真出督關右,官職也不斷得到升遷。

B.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削減,他全力保衛(wèi),

修建城池,復原舊境;離開時,天水各族百姓均懇求讓他留任。

C.魯芝審時度勢,進營勸諫曹爽。曹爽輔政時,他在曹手下任四馬,曹受到討伐,他率部

下馳援,并提出應對策略,勸曹挾天子以號令四方,然而未被接受。

D.魯芝明哲保身,深受羊祜舉薦。羊祜任車騎將軍時辭讓說,魯芝為人清心寡欲,與人和

諧又不茍同,任職到老,以禮始終,自己情愿將車騎將軍禮讓魯芝。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答案】10.c11.C12.B

13.(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

(2)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立五十間房屋。

【全國卷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及工徒于一

路獨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韓琦,琦目:“范純禮豈不知此?將必有說。"他日,眾質

之,純禮曰“陵寢皆在邑境,歲時繕治無虛日,今乃與百縣均賦,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時用

乎?”琦是其對。還朝,用為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遂州。滬南有邊事,調度苛棘,

純禮一以靜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圖像于廬,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

場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誅。純禮日:“草濕則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償之。庫吏盜

絲多罪至死,純禮日:“以舜然之絲而殺之,吾不忍也?!甭犉浼胰べI以贖,命釋其林違者。

除戶部郎中、京西轉運副使?;兆诹?,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蟊疽钥躺顬橹危兌Y日:

“寬猛相濟,圣人之訓。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庇墒且磺幸詫捥幹?/p>

中旨鞫享澤村民謀逆,純禮審其故,此民入戲場觀優(yōu),歸途見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日:“與

劉先生如何?”遂為匠擒。明日入對,徽宗問何以處之,對日:“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應為杖之,足矣?!痹唬骸昂我越浜笕??”目:“正欲外間知

陛下刑憲不濫,足以為訓爾?!被兆趶闹?。純禮沉毅剛正,曾布憚之,激駙馬都尉王詵日:

“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行?!痹柵栶^遼使,純禮主宴,詵誣其輒斥怦多,罷為端

明殿學士、知潁昌府,提舉崇福宮。崇寧五年,復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

(節(jié)選自《宋史?范純禮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凳及工徒于

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B.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器及工徒于

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C.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髭及工徒于

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D.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嬖及工徒于

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陵寢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還需設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wèi)。

B.“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

D.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純禮敢于抗言,受到韓琦賞識。主管官員安排勞賦不當,他有理有據地提出異議,認為

永安縣負責陵寢日常維護,不應與各縣均等,得到陵使韓琦認同。

B.純禮關懷下屬,處分重在懲戒。他在遂州任上對下屬寬厚,草場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誅

殺,庫吏因盜絲將被處死,他均認為罪不至死而接受賠償?shù)膽吞帯?/p>

C.純禮鑒察往事,治事去苛從寬。在開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誤告謀逆,他發(fā)覺事實并非如

此,認為應判杖刑,并以彰顯皇上刑罰不濫為由,征得皇上認可。

D.純禮堅毅剛直,不幸遭人算計。他的正直讓曾布恐驚,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

王即借純禮宴請遼使事構陷純禮,致使純禮蒙冤,最終遭到撤職。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

(2)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答案】10.D11.C12.D

13.(1)正盡力去除從前的苛責,尚且擔憂做得不夠,哪有寬松成為禍害的呢。(2)愚人粗

魯無知,假如以叛逆定靠,唯恐會辜負陛下疼惜生靈的仁德。

【全國卷3】(-)文言文閱讀

王逸生建于廣漢郊人也久順安定太空速少好供曲氣力,教通剽輕少年。皖面政節(jié)教篩學

習《尚書》讀律令咯舉太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拳有。寵風聲大行,入為大

司農。和帝問日:“在郡何以為理?”寵掣苜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薄鋒顯

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钡鄞髳?,渙由此顯名。州舉殘才,除溫令??h多奸滑,積為

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

無侵擾。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

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

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謫數(shù)發(fā)捕奸伏。本呼稱嘆,以為

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致,致奠釀以千數(shù)。渙

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感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鈔,恒亡

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

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

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嚴猛于渙,而文

理不及之。峻字叔高,最終太山太守。

(選自《后漢書?王渙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王渙字稚子/廣漢部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

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B.王渙字稚子/廣漢部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

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C.王渙字稚子/廣漢部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

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D.王渙字稚子/廣漢郭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

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

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經常用于書信、奏表中作為敬辭。

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為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渙初入仕途,才能受到賞識。他在太守陳寵手下?lián)敼Σ?,遇事敢于決斷;陳入朝為

大司農,回答皇上詢問時褒獎他擅長簡賢選能,王由此得以顯赫。KS5U

B.王渙掃除積弊,境內風清氣正。他擔當溫縣縣令,以謀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

任兗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肅下屬部門,極有聲威。

C.王渙辦案嚴謹,治事寬猛相濟。他對于疑難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尋原來面目,盡力

還以公正;又能夠揭發(fā)奸隱之事,深受外界稱嘆,被譽為神算。

D.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

后來選用任俊,任充分發(fā)揮文武屬吏才能,仍舊忙得無法分身。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

(2)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嚴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10.B11.D12,D

13.(1)百姓思念王渙恩德,在安陽亭西為他建立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

(2)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而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

【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白演洲五亭記[唐]白居易

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雪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演。梁吳興守柳I軍于此賦詩云“汀洲

采白頻”,因以為名也。前不知幾十萬年,后又數(shù)百載,出名無亭,鞠①為荒澤。至大歷

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游息焉。旋屬災潦薦②至,沼埋臺

圮。后又數(shù)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

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觀其架大漠,跨長汀者,謂

之白演亭。介二園、閱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玩晨曦者,

謂之朝霞亭。陽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送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聾至

遼風春溪月愁花繁鳥噴之黑丞杰香之名賓友集歌吹作舟徐動詠至酎飄然恍然9游者相顧,

成日:此不知方外也?人間也?又不知蓬瀛昆闔,復何如哉?

時予守宮在洛,楊君緘書堂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猊縷?梗概,十不

得其二三。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后發(fā);人有心匠,得物而后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

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由,革興利,芾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

恭財;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濟高情,成勝磐,三者旋相為用,豈偶然哉?昔謝、

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那,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

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公,字用乂??帜觎刖眠h,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記。

(選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盡②薦:連續(xù)③猊縷:逐條陳述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羿清漣者,謂之碧波亭狎:親近

B.萬象速入迭:重疊

C.楊君緘書篡圖赍:送

D.成勝欖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國以為名也君國我降,與君為兄弟

B.作八角亭/游息焉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興利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有屬皆且為所虜

1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記,是我國古代常用文章體裁,以敘事為主,兼及爭論、抒情和描寫?!坝洝钡姆N類許

多,本文是一篇游記。

B.步,古人稱跨出一腳為“蹉”,再跨一腳為“步”,后即以“步”作為長度單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職,如如《陳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

史臣榮舉臣秀才”。

D.蓬瀛,指蓬萊和瀛洲,是傳聞中的海上仙山,為仙人所居之處,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每至河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且/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舟棹徐動/觴詠半酣/

飄然恍然

B.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

詠半酣/飄然恍然

C.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

詠半酣/飄然恍然

D.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

詠半酣/飄然恍然

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文章記敘白洲等的由來,描寫白頻洲勝景,贊美楊漢公“樂山水”“有善政”,敘體合,

言簡意賅。

B.文章通過豐富的想象,呈現(xiàn)了白演洲五亭的美麗風光,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江南山水的

酷愛。

C.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指責之意。

D.文章對楊漢公大加褒美,這從側面體現(xiàn)了白居易“革弊興利”、關切民生的政治情懷。

【答案】8.B9.B10.A11.A12.C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

(2)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

【答案】(1)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稱它為山光亭。

(2)楊君從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現(xiàn)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

康。

(3)二者都具備的,也許就是我的摯友楊君了吧?

【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顏太初雜文序

司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岑官必自稱日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

之衣謂之儒邪?執(zhí)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耶?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

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麟、胡廣,

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假之名乎?

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

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與鄉(xiāng)黨無余,于若外則不光。不光,先王之

道猶翳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為詩歌洎文以宣暢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

淫放蕩為事,慕嵇康、阮籍之為人,當時四方士大夫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

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郛州

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

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廖。

于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jiān)直講。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行任學官。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太初為人,實寬良有迨彳了,非狂人也。自

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f"睢陽。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①,例為令

錄。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shù),必得之。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

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年四十余。噫,天喪儒者,使必至于大壞乎!將大吠

可?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