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_第1頁
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_第2頁
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_第3頁
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_第4頁
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yè)種植技術手冊TOC\o"1-2"\h\u12551第一章:概述 3197371.1農業(yè)種植技術發(fā)展概況 388041.2主要種植作物及技術特點 39073第二章:土壤管理與改良 4259042.1土壤性質與分類 4148972.1.1土壤的物理性質 4290882.1.2土壤的化學性質 5226392.1.3土壤的生物性質 5111012.1.4土壤分類 5205902.2土壤養(yǎng)分管理 5112272.2.1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 533702.2.2土壤養(yǎng)分的補充 5215462.2.3土壤養(yǎng)分的調控 5115972.3土壤改良技術 627322.3.1物理改良技術 678492.3.2化學改良技術 6274092.3.3生物改良技術 61712第三章:種子處理與播種技術 690863.1種子選擇與處理 6264983.1.1種子選擇 6204453.1.2種子處理 6119083.2播種方法與時間 7278033.2.1播種方法 71603.2.2播種時間 711213.3播種后的管理 7311373.3.1土壤管理 762823.3.2水分管理 7325793.3.3病蟲害防治 7617第四章:施肥技術 835694.1肥料種類與作用 8152594.1.1有機肥料 8215764.1.2無機肥料 8117614.1.3生物肥料 8235094.2施肥原則與方法 8286084.2.1施肥原則 8124594.2.2施肥方法 8142294.3施肥量的計算 9181164.3.1目標產量法 9272944.3.2土壤測試法 949384.3.3經驗法 9841第五章:灌溉與排水 9166945.1灌溉方法與設備 9148205.2灌溉制度的制定 9255805.3排水技術與措施 1026442第六章:病蟲害防治 11245126.1病蟲害種類與識別 1166206.1.1病害種類與識別 11162576.1.2蟲害種類與識別 11223576.2防治方法與策略 11101126.2.1農業(yè)防治 1167206.2.2化學防治 12229566.2.3物理防治 12205026.3生物防治技術 1270996.3.1天敵昆蟲防治 1213586.3.2微生物防治 1260146.3.3植物源農藥防治 125859第七章:作物栽培管理 12201657.1作物生長習性 13156467.2栽培技術要點 13183097.3管理措施 148618第八章:收獲與產后處理 14312658.1收獲方法與時機 148208.2產后處理技術 1469178.3儲存與保鮮 1515144第九章:農業(yè)機械化 16250669.1農業(yè)機械種類與用途 16241469.1.1土壤耕作機械 16175419.1.2播種機械 16141729.1.3施肥機械 1619059.1.4收獲機械 1647519.1.5灌溉機械 16244619.1.6農產品加工機械 16195169.2機械化作業(yè)流程 16284569.2.1土地準備 16244939.2.2播種 1614559.2.3施肥 17252549.2.4灌溉 17321919.2.5收獲 17311449.2.6農產品加工 17135089.3機械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17295939.3.1定期檢查 17124289.3.2清潔保養(yǎng) 17285559.3.3潤滑保養(yǎng) 17272569.3.4更換零部件 17178299.3.5操作培訓 17136169.3.6安全管理 1729831第十章:農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 17640910.1農業(yè)生態(tài)平衡 17784010.1.1農業(yè)生態(tài)平衡的構成要素 18933610.1.2農業(yè)生態(tài)平衡的調控方法 181619810.2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技術 182285910.2.1精準農業(yè) 181577110.2.2節(jié)能減排技術 182572910.3農業(yè)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192956510.3.1農業(yè)廢棄物處理方法 193224010.3.2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 19特點第一章:概述1.1農業(yè)種植技術發(fā)展概況自古以來,農業(yè)種植技術便在我國農業(yè)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早期的粗放經營到現代的精細化種植,我國農業(yè)種植技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在此過程中,農業(yè)種植技術不斷發(fā)展、完善,為我國農業(yè)生產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古至今,我國農業(yè)種植技術的發(fā)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原始階段:早期農業(yè)以狩獵、采集為主,種植技術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主要以自然生長為主,缺乏人工干預。(2)傳統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對土地進行開墾、改良,種植技術逐漸形成。這一階段的種植技術以人力、畜力為主,生產效率較低。(3)近代階段: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yè)種植技術得到了顯著提高?;省⑥r藥、農業(yè)機械等現代農業(yè)技術的應用,使農業(yè)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4)現代階段: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的應用,使我國農業(yè)種植技術邁入了智能化、信息化時代。1.2主要種植作物及技術特點我國農業(yè)種植作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等。以下簡要介紹幾種主要種植作物及其技術特點:(1)糧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技術特點如下:(1)選用優(yōu)質、抗病、高產良種;(2)合理安排播種期,保證生長發(fā)育良好;(3)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加強病蟲害防治,保證產量和品質;(5)適時收獲,降低損失。(2)經濟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菜、甘蔗等。經濟作物種植技術特點如下:(1)選用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良種;(2)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提高產量和品質;(3)注重輪作和間作,提高土地利用率;(4)加強病蟲害防治,降低損失;(5)適時收獲,保證產品質量。(3)蔬菜作物:主要包括大白菜、西紅柿、黃瓜等。蔬菜作物種植技術特點如下:(1)選用抗病、優(yōu)質、高產良種;(2)采用設施農業(yè)技術,實現周年生產;(3)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加強病蟲害防治,保證產量和品質;(5)適時收獲,滿足市場需求。第二章:土壤管理與改良2.1土壤性質與分類土壤是農業(yè)生產的基礎,其性質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土壤性質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2.1.1土壤的物理性質土壤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土壤顆粒組成、土壤結構、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土壤顆粒組成決定了土壤的質地,如沙土、壤土和黏土。土壤結構是指土壤顆粒之間的排列和連接方式,影響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和保水性。土壤容重是指單位體積土壤的質量,反映土壤的緊實程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的體積與土壤總體積的比值,影響土壤的保水和透氣功能。2.1.2土壤的化學性質土壤的化學性質主要包括土壤酸堿度、土壤鹽分、土壤有機質含量等。土壤酸堿度影響土壤中養(yǎng)分的有效性,一般認為,pH值在6.07.5的土壤適宜大多數作物生長。土壤鹽分過高會導致土壤滲透壓增大,影響作物吸水。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均有影響。2.1.3土壤的生物性質土壤的生物性質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和植物殘體等。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和循環(huán),對土壤肥力有重要影響。土壤動物如蚯蚓、昆蟲等,通過其活動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植物殘體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對土壤肥力有積極作用。2.1.4土壤分類根據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我國將土壤分為以下幾類:沙土、壤土、黏土、沙壤土、壤黏土、泥炭土等。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種植不同的作物,了解土壤類型對指導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2.2土壤養(yǎng)分管理土壤養(yǎng)分管理是保證作物生長所需養(yǎng)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土壤養(yǎng)分管理主要包括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土壤養(yǎng)分的補充和土壤養(yǎng)分的調控。2.2.1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主要包括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鉀等指標的測定。通過測定這些指標,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狀況,為科學施肥提供依據。2.2.2土壤養(yǎng)分的補充土壤養(yǎng)分的補充主要包括有機肥料的施用、化學肥料的施用和生物肥料的施用。有機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瘜W肥料可以快速補充土壤中缺乏的養(yǎng)分,但過量施用可能導致土壤污染。生物肥料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2.2.3土壤養(yǎng)分的調控土壤養(yǎng)分的調控主要包括土壤酸堿度調節(jié)、土壤鹽分調控和土壤有機質的調控。通過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可以使土壤中的養(yǎng)分處于適宜的狀態(tài),提高養(yǎng)分的有效性。土壤鹽分調控可以防止土壤鹽漬化,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土壤有機質的調控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肥力。2.3土壤改良技術土壤改良技術是指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的技術。2.3.1物理改良技術物理改良技術主要包括深翻、鎮(zhèn)壓、客土、覆蓋等。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鎮(zhèn)壓可以增加土壤緊實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客土是將外地的土壤引入本地,改善土壤性質。覆蓋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抑制雜草生長。2.3.2化學改良技術化學改良技術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石膏、磷肥等。施用石灰可以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施用石膏可以降低土壤鹽分,改善土壤結構。施用磷肥可以補充土壤中的磷元素,促進作物生長。2.3.3生物改良技術生物改良技術主要包括種植綠肥、接種微生物等。種植綠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接種微生物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第三章:種子處理與播種技術3.1種子選擇與處理種子是農業(yè)生產的基礎,選擇優(yōu)質種子是保證農作物豐收的關鍵。以下是種子選擇與處理的相關內容:3.1.1種子選擇(1)品種選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市場需求,選擇具有較高產量、抗逆性強、品質優(yōu)良的品種。(2)種子質量:選擇純凈、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赏ㄟ^觀察種子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來判斷其質量。3.1.2種子處理(1)曬種:將種子攤放在陽光下,曬干種子表面的水分,以減少播種后種子發(fā)病的風險。(2)消毒:使用適當的消毒劑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3)浸種:將種子浸泡在一定溫度的水中,使其充分吸水,提高發(fā)芽率。3.2播種方法與時間3.2.1播種方法(1)條播: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輕輕鎮(zhèn)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2)點播:將種子按一定距離播種在土壤中,適用于大型種子。(3)穴播:將種子播種在預先挖好的穴中,適用于小型種子。3.2.2播種時間播種時間應根據作物種類、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來確定。一般來說,播種時間應選擇在氣溫適宜、土壤濕度適中時進行。3.3播種后的管理3.3.1土壤管理(1)鎮(zhèn)壓:播種后要及時鎮(zhèn)壓土壤,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有利于種子發(fā)芽。(2)除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3)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適時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3.2水分管理(1)灌溉:根據土壤濕度、氣候條件和作物生長需求,適時進行灌溉。(2)排水: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作物受澇。3.3.3病蟲害防治(1)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采取農業(yè)、生物、化學等多種防治方法,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2)及時發(fā)覺,及時防治:加強田間調查,發(fā)覺病蟲害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通過以上管理措施,為種子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保證農作物豐收。第四章:施肥技術4.1肥料種類與作用肥料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物質基礎,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肥料種類繁多,根據其來源和成分可分為有機肥料、無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三大類。4.1.1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主要來源于動植物殘體和殘留物,如堆肥、綠肥、動物糞便等。有機肥料具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微生物活性等作用。同時有機肥料中還含有大量植物生長激素和抗生素,對植物生長具有促進作用。4.1.2無機肥料無機肥料主要是指化學合成的肥料,包括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和鈣、鎂、硫等中量元素肥料。無機肥料具有含量高、效果迅速等特點,但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土壤鹽漬化和環(huán)境污染。4.1.3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改善植物營養(yǎng)狀況的肥料,如根瘤菌肥料、菌肥等。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減輕病蟲害等作用。4.2施肥原則與方法合理施肥是保證農作物高產、優(yōu)質、環(huán)保的重要措施。以下是施肥的基本原則與方法:4.2.1施肥原則(1)因土施肥:根據土壤類型、肥力狀況和植物需肥特點進行施肥。(2)因作物施肥:根據作物種類、生育期和需肥規(guī)律進行施肥。(3)適時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條件選擇最佳施肥時期。(4)適量施肥:根據作物需肥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確定施肥量。4.2.2施肥方法(1)基肥:播種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以提供作物生長初期所需的養(yǎng)分。(2)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作物需肥規(guī)律和土壤供肥能力追加的肥料。(3)葉面噴施:將肥料溶液直接噴施在作物葉面上,快速補充植物所需的養(yǎng)分。4.3施肥量的計算施肥量的計算是合理施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下為常用的施肥量計算方法:4.3.1目標產量法根據目標產量、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率等因素計算施肥量。施肥量(kg)=(目標產量×作物單位產量需肥量)/肥料利用率4.3.2土壤測試法根據土壤測試結果,計算施肥量。施肥量(kg)=(作物單位產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4.3.3經驗法根據當地農業(yè)生產經驗,結合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特點,確定施肥量。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施肥量計算方法,保證施肥效果。第五章:灌溉與排水5.1灌溉方法與設備灌溉是農業(yè)生產中的環(huán)節(jié),合理的灌溉方法與設備選擇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灌溉方法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噴灌和滴灌三種。(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利用田地地形,將水引入田間,使水流經過作物根部,達到灌溉目的。地面灌溉具有操作簡單、投資少、適應性廣等優(yōu)點,但缺點是水分分布不均勻、灌溉效率低。(2)噴灌:噴灌是利用水泵將水加壓,通過噴頭噴灑到空中,形成細小水滴,降落到作物表面的灌溉方法。噴灌具有水分分布均勻、灌溉效率高、節(jié)省勞動力等優(yōu)點,但設備投資較大。(3)滴灌:滴灌是通過管道將水輸送到作物根部,通過滴頭緩慢滴入土壤的灌溉方法。滴灌具有水分利用效率高、節(jié)省化肥、減少病蟲害等優(yōu)點,但設備投資較高,對水質要求嚴格。灌溉設備主要包括水泵、管道、噴頭、滴頭等。在選擇灌溉設備時,應根據灌溉方法、作物需求和投資預算等因素進行合理配置。5.2灌溉制度的制定灌溉制度是指根據作物需水規(guī)律、土壤性質、氣象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灌溉時間、灌溉量和灌溉次數的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制定灌溉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1)根據作物需水規(guī)律確定灌溉時期。不同作物對水分的需求不同,應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和需水規(guī)律,確定灌溉時期。(2)根據土壤性質確定灌溉量。不同土壤的保水能力不同,應根據土壤性質和水分狀況,確定灌溉量。(3)根據氣象條件調整灌溉次數。氣象條件對作物需水有很大影響,應根據降水、蒸發(fā)等氣象因素,調整灌溉次數。(4)考慮水源條件。在制定灌溉制度時,要充分考慮水源條件,保證灌溉水源的可持續(xù)利用。5.3排水技術與措施排水是指將農田多余的水分排出,防止土壤過濕和漬害的技術措施。合理的排水對于保證農作物生長和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排水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地表排水:通過修建排水溝、排水渠等設施,將農田多余的水分排出。地表排水適用于地勢較平緩、土壤滲透性較差的地區(qū)。(2)地下排水:通過修建地下排水管道,將農田多余的水分排出。地下排水適用于地勢較低、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地區(qū)。(3)井灌井排:結合灌溉和排水,通過井灌井排設施,實現農田水分的平衡。井灌井排適用于地下水資源豐富、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地區(qū)。(4)生物排水:利用植物蒸騰作用,將農田多余的水分排出。生物排水適用于水源充足、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地區(qū)。排水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修建排水設施:根據地形、土壤等條件,合理規(guī)劃排水設施,保證排水暢通。(2)改善土壤結構:通過深翻、施用有機肥料等措施,提高土壤滲透性,降低土壤濕度。(3)調整作物布局:根據水源條件,合理調整作物布局,減少水分過多的農田。(4)加強農業(yè)管理:加強農業(yè)管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農田水分過多現象。第六章:病蟲害防治6.1病蟲害種類與識別6.1.1病害種類與識別病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問題之一。病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麥銹病、番茄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通常表現為葉片、莖稈或果實出現斑點、壞死、腐爛等癥狀。(2)細菌性病害:如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等。細菌性病害的癥狀通常為葉片、莖稈或果實出現水浸狀病斑、腐爛、萎蔫等。(3)病毒性病害:如番茄病毒病、黃瓜花葉病毒病等。病毒性病害的癥狀多樣,包括葉片黃化、畸形、壞死等。(4)生理性病害:如缺素癥、日灼病等。生理性病害是由于土壤、氣候等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癥狀表現為植株生長不良、葉片失綠、果實品質下降等。6.1.2蟲害種類與識別蟲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蟲、刺吸式口器害蟲和蛀食性害蟲等。(1)咀嚼式口器害蟲:如菜青蟲、玉米螟、黏蟲等。這類害蟲以咀嚼式口器取食農作物葉片、莖稈等部位,造成葉片缺刻、植株枯萎等癥狀。(2)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紅蜘蛛、薊馬等。這類害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導致葉片失綠、植株生長不良等癥狀。(3)蛀食性害蟲:如玉米螟、棉鈴蟲等。這類害蟲以蛀食農作物果實、莖稈等部位為食,造成果實空洞、植株枯萎等癥狀。6.2防治方法與策略6.2.1農業(yè)防治農業(yè)防治是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優(yōu)化栽培技術、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手段,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和傳播。具體措施包括:(1)選用抗病、抗蟲品種;(2)合理輪作、間作套種;(3)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逆能力;(4)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越冬基數。6.2.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在使用化學農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合適的農藥品種和劑型;(2)掌握適宜的用藥時期和用量;(3)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4)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保證農產品質量。6.2.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具體措施包括:(1)利用誘殺燈、色板等誘殺害蟲;(2)設置防蟲網、遮陽網等阻隔害蟲;(3)利用高溫、低溫等物理方法殺死病蟲害。6.3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引入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對病蟲害進行控制。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6.3.1天敵昆蟲防治利用天敵昆蟲對害蟲進行捕食或寄生,以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如利用瓢蟲防治蚜蟲、利用草蛉防治紅蜘蛛等。6.3.2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如利用蘇云金桿菌防治鱗翅目害蟲、利用真菌防治土傳病害等。6.3.3植物源農藥防治利用植物源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植物源農藥具有對人、畜、環(huán)境安全性高,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yōu)點。如利用除蟲菊素防治害蟲、利用魚藤酮防治細菌性病害等。第七章:作物栽培管理7.1作物生長習性作物生長習性是指作物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環(huán)境條件的需求和適應性。了解作物的生長習性,有助于我們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作物生長習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種子萌發(fā):種子萌發(fā)是作物生長的第一階段。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氧氣。不同作物對種子萌發(fā)條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溫度、水分和光照等。(2)幼苗生長:幼苗生長階段,作物對光照、溫度、水分和養(yǎng)分的需求較為敏感。此階段應保持土壤濕潤,適當增加光照,提高溫度,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3)營養(yǎng)生長:營養(yǎng)生長階段,作物以增加生物量為目的,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大。此階段應保證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合理調控水分和光照。(4)生殖生長:生殖生長階段,作物開始分化生殖器官,對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的需求發(fā)生變化。此階段應適當減少氮肥施用,增加磷、鉀肥,以促進生殖器官的發(fā)育。7.2栽培技術要點作物栽培技術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種子處理:選擇優(yōu)質種子,進行消毒、浸種和催芽等處理,以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幼苗生長速度。(2)土壤準備:深翻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根據作物需求,調整土壤pH值,保證土壤適宜作物生長。(3)播種:根據作物生長習性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方法。合理密植,保證作物生長空間。(4)施肥:根據作物需肥規(guī)律,合理施用氮、磷、鉀等肥料,保證作物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5)水分管理: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水分狀況,適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同時注意排水,防止土壤濕度過大。(6)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監(jiān)測,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7.3管理措施作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間苗與定苗:根據作物生長狀況,適時進行間苗和定苗,保證作物生長空間和光照。(2)中耕除草:定期進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減少雜草對作物生長的影響。(3)灌溉與排水: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作物需水規(guī)律,適時灌溉和排水,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4)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適時施用氮、磷、鉀等肥料,補充作物所需養(yǎng)分。(5)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監(jiān)測,采取生物、化學和物理等手段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6)調整作物生長環(huán)境:根據作物生長需求,調整光照、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促進作物生長。第八章:收獲與產后處理8.1收獲方法與時機收獲是農業(yè)生產中的環(huán)節(jié),正確的收獲方法與時機對于保證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收獲方法與時機取決于作物種類、生長周期、氣候條件等因素。作物收獲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收獲和機械收獲兩種。人工收獲適用于小面積種植、珍貴作物或不宜機械操作的作物。人工收獲時,應選擇成熟度適中、天氣晴朗的時期進行。機械收獲則適用于大面積種植、生長周期較短、易于機械操作的作物。機械收獲時,需根據作物特點和機械功能選擇合適的機型和作業(yè)速度。確定收獲時機的主要依據包括作物成熟度、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等。一般來說,作物成熟度是決定收獲時機的關鍵因素。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成熟度標準,如糧食作物以籽粒成熟度為標準,蔬菜作物以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為標準。氣候條件對收獲時機也有較大影響,如降水、低溫等可能導致作物品質下降。市場需求則是決定收獲時機的經濟因素,適時收獲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8.2產后處理技術產后處理是農產品從收獲到儲存、運輸、銷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產后處理技術的合理運用有助于保證農產品品質、延長貨架期、提高經濟效益。產后處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清潔:收獲后的農產品表面往往附著泥沙、雜質等,需進行清潔處理。清潔方法有水洗、刷洗、吹洗等,應根據農產品特點和清潔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2)分級:分級是根據農產品的大小、形狀、色澤、品質等特征進行分類。分級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商品價值,滿足不同市場需求。(3)包裝:包裝是保護農產品、延長貨架期的重要手段。包裝材料有紙箱、塑料袋、泡沫箱等,應根據農產品特點和運輸距離選擇合適的新型包裝材料。(4)預冷:預冷是指在農產品收獲后迅速降低其溫度,以減緩新陳代謝、延長貨架期。預冷方法有空氣預冷、水預冷等。(5)保鮮:保鮮是指采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抑制農產品新陳代謝,延長其貨架期。保鮮方法有冷藏、冷凍、輻射等。8.3儲存與保鮮儲存與保鮮是農產品產后處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合理的儲存與保鮮有助于保證農產品品質、延長貨架期、降低損耗。儲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倉儲設施:倉儲設施應具備良好的通風、隔熱、防潮、防蟲等條件,以保證農產品在儲存過程中不受損失。(2)儲存方法:根據農產品特點選擇合適的儲存方法,如糧食作物宜采用干燥、低溫儲存;蔬菜水果宜采用冷藏、氣調儲存。(3)儲存期限:儲存期限應根據農產品種類、品質、市場需求等因素確定。儲存期限過長可能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保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物理保鮮:通過降低農產品溫度、濕度等物理手段,減緩其新陳代謝,延長貨架期。(2)化學保鮮:利用化學物質抑制農產品微生物生長、減緩新陳代謝,延長貨架期?;瘜W保鮮劑應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guī)定,保證食品安全。(3)生物保鮮:利用生物技術抑制農產品微生物生長、減緩新陳代謝,延長貨架期。生物保鮮方法包括生物活性物質提取、微生物發(fā)酵等。第九章:農業(yè)機械化9.1農業(yè)機械種類與用途農業(yè)機械化是現代農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多種類型的農業(yè)機械。以下是農業(yè)機械的主要種類與用途:9.1.1土壤耕作機械土壤耕作機械主要包括犁、耙、旋耕機等。這些機械主要用于土壤的翻耕、破碎、平整,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9.1.2播種機械播種機械包括播種機、穴播機、條播機等,用于將種子均勻地播撒到土壤中,提高播種效率。9.1.3施肥機械施肥機械包括撒肥機、施肥槍等,用于將肥料均勻地施入土壤,滿足作物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9.1.4收獲機械收獲機械包括收割機、脫粒機、割曬機等,用于作物的收割、脫粒、晾曬等環(huán)節(jié),提高收獲效率。9.1.5灌溉機械灌溉機械包括噴灌機、滴灌系統等,用于為作物提供適宜的水分,保證其正常生長。9.1.6農產品加工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包括磨粉機、榨油機、切片機等,用于農產品的初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9.2機械化作業(yè)流程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9.2.1土地準備使用土壤耕作機械對土地進行翻耕、破碎、平整,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9.2.2播種利用播種機械將種子均勻地播撒到土壤中,提高播種效率。9.2.3施肥使用施肥機械將肥料均勻地施入土壤,滿足作物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9.2.4灌溉通過灌溉機械為作物提供適宜的水分,保證其正常生長。9.2.5收獲利用收獲機械完成作物的收割、脫粒等環(huán)節(jié),提高收獲效率。9.2.6農產品加工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9.3機械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為保證農業(yè)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以下維護與管理措施應得到嚴格執(zhí)行:9.3.1定期檢查定期對機械設備進行檢查,發(fā)覺并及時排除故障,保證設備正常運行。9.3.2清潔保養(yǎng)保持機械設備的清潔,定期進行保養(yǎng),避免因灰塵、油污等原因導致設備故障。9.3.3潤滑保養(yǎng)定期對機械設備進行潤滑保養(yǎng),減少磨損,延長使用壽命。9.3.4更換零部件及時更換損壞或磨損嚴重的零部件,保證設備功能穩(wěn)定。9.3.5操作培訓對操作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保證其熟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