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醫(yī)學:第十五章 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_第1頁
社會醫(yī)學:第十五章 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_第2頁
社會醫(yī)學:第十五章 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_第3頁
社會醫(yī)學:第十五章 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_第4頁
社會醫(yī)學:第十五章 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學習目標掌握弱勢群體的概念、社會影響因素及社會保健措施;熟悉婦幼、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群、下崗失業(yè)人群、低保貧困人群的生理心理狀況,弱勢群體的健康促進措施及相關政策;了解自然性弱勢群體的現(xiàn)狀。章前案例:十四歲少女外出打工遭強奸陳曉云(化名)是一名14歲的廣東少女,在廣東省佛山市一家私營的紐扣廠打工,晚上就睡在旁邊的一個不足8平方米的平房里。平房進門左邊擺著一張木板床,右面是一個架子床,陳曉云住在架子床的下鋪,她有智障的哥哥和紐扣作坊的老板莫炳言睡在旁邊的木板床上。2012年8月5日夜里,陳曉云在睡夢中被她的老板強奸。一向隱忍的她在事發(fā)后并沒有直接報警,而是向年邁的爺爺打電話說要換工作。后來,在堂叔堂伯的勸說下才將事件的真相說了出來。這時候家人才了解了事件的嚴重性而報了警??墒敲鎸欤瑫栽茀s一度不愿把事情的經過完整的說出來??尚Φ氖牵斢浾吆湍胰寺?lián)系上時,莫家人竟聲稱曉云和莫炳言正在談戀愛,發(fā)生性關系是曉云自愿的。據(jù)了解,曉云家庭生活在一個小村里,母親在生下她一年后和別的男人私奔,爸爸因此精神不正常,她和哥哥由年邁的奶奶爺爺照料。曉云從小特別懂事,因為不想爺爺奶奶那么辛苦,她小學畢業(yè)后就外出打工,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給家中寄回2000多元,而在紐扣廠做一個紐扣曉云只能得到1.2分。曉云的遭遇無疑為這個本來就充滿著悲劇氣氛的家庭里蒙上一層陰影。老年人,精神病人,悲情的兒童,這樣一個家庭充分詮釋了弱勢群體在社會中面臨的種種困境。而最讓我們唏噓感嘆的是,處在豆蔻年華的曉云卻承受了這樣一個不應該在她這個年紀承受的傷痛。討論:如何解決留守老年人、流動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社會問題?弱勢群體(vulnerablegroup)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無法保持個人及其家庭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社會群體。社會弱勢群體也稱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社會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yè)者、貧困者。在有些國家,還包括單身母親、吸毒者、酗酒者等。一般學術界把社會弱勢群體分為兩類: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有著明顯的生理原因,如孕產婦、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患病者等。社會性弱勢群體,基本上是社會原因造成的,如下崗職工、社會低保對象、失業(yè)者、流動人口等。也有學者補充了自然性社會弱勢群體,主要包括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的人口、自然災害的災民。第一節(jié)婦幼社會醫(yī)學一、婦幼生理、心理特點(一)婦女生理、心理特點1、青春期2、生育期3、更年期4、老年期(二)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1.嬰兒期(infancy)2.幼兒期(earlychildhood)3.學齡前期(preschoolperiod)4.學齡期(learningperiod)5.青春期(adolescence)

二、婦女、兒童青少年的主要社會衛(wèi)生問題(一)留守婦女、兒童的問題(二)兒童意外傷害問題(三)兒童肥胖和營養(yǎng)不良問題(四)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問題(五)兒童青少年網癮問題三、影響婦幼健康的社會因素(一)影響婦女健康的社會因素1.社會地位

2.就業(yè)狀況

3.教育狀況

4.風俗、習俗

5.經濟因素6.地域因素

(二)影響兒童健康的社會因素1.營養(yǎng)因素2.體育鍛煉3.家庭因素4.社會經濟因素5.生活作息因素6.環(huán)境因素四、提高婦幼健康的社會保健措施(一)婦女社會保健措施1.青春期保健2.成年期保健3.更年期保健4.建立婦女保健機構5.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信息建設6.提高婦女地位和權利(二)兒童青少年社會保健措施1.兒童期心理衛(wèi)生保健2.學校的健康教育3.留守兒童的社會保護4.兒童青少年的網絡利用5.意外傷害的預防第二節(jié)老年社會醫(yī)學一、概念國際上將65歲以上的人口定義為老年人,我國界定60歲以上的公民為老年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或年滿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則標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進入老年型社會。

(一)老年人生理特點老年人呼吸肌萎縮,易形成老年性肺氣腫;心臟組織也會產生明顯的功能減退,容易發(fā)生心力衰竭,引起老年人血壓增高、心肌缺血,出現(xiàn)心梗癥狀;腦細胞逐漸萎縮,腦血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出現(xiàn)記憶力減退,視力和聽力減弱,反應遲鈍及運動不準確等功能衰退的癥狀;胃腸粘膜萎縮,消化腺分泌減少,蠕動減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各種類型的淋巴細胞數(shù)量比例失調和活動改變,使機體防御感染的能力減弱,自身穩(wěn)定功能紊亂和免疫監(jiān)視功能減退,易受到細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生率也較高。二、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及健康問題(二)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狀態(tài)也隨之出現(xiàn)異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一旦離開原有的生活環(huán)境,往往會有失落感,加之親朋亡故,更加孤獨寂寞。特別是生病后常擔心自己的康復問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往往因一些小事發(fā)脾氣,性格孤僻、固執(zhí)。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遇事好嘮叨,使年青人討厭他們,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觀情緒。(三)老年人健康狀況1.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我國居民年齡別兩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年齡組2003年2008年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0-4歲133.06.3174.26.45-14歲72.29.676.98.715-24歲49.818.549.720.225-34歲82.558.374.951.335-44歲126.2117.1136.0121.745-54歲191.5219.5227.2259.555-64歲251.8362.1322.7419.965歲及以上338.3538.8465.9645.4我國居民年齡別患病就診情況年齡組2003年2008年兩周就診率(‰)兩周患病未就診率(%)住院率(‰)應住院未住院率(%)兩周就診率(‰)兩周患病未就診率(%)住院率(‰)應住院未住院率(%)0-4歲202.423.733.35.2248.019.781.06.95-14歲77.438.611.715.391.027.821.010.115-24歲47.044.128.112.847.038.446.08.725-34歲78.347.139.516.861.040.069.09.935-44歲112.649.225.933.4114.039.647.027.445-54歲176.251.236.638.0160.041.862.034.455-64歲227.552.353.338.4216.041.193.032.665歲及以上280.654.384.134.7303.035.8153.028.02.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第四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顯示,4%的老年人長期臥床,2%的老年人無人幫助不能行走,8.2%的老年人不能獨自出門,7.3%的老年人很難聽清楚,22%的老年人需別人提高聲音說話才能聽到,14.5%的老年人說話有困難,25.7%的老年人視力存在中度困難。

3.心理和社會健康狀況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軀體健康減弱,收入減少,家庭、社會關系改變,生活圈子縮小,社會支持減少,子女陪伴時間縮短,使得老年人的心理和社會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第四次衛(wèi)生調查顯示老年人社會參與明顯下降,僅10.9%的老年人每周能參加社會聚會,而城市老人與鄰居、親朋交往頻率很低。

三、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社會因素(一)社會交往

老年人和鄰居的交往頻率比較高,與鄰居“每周有交往”和“每月有交往”的比例分別達到了76.1%和8.3%,只有13.3%的老年人與鄰居“基本不交往”

2008年調查城市地區(qū)老年人口參加社會聚會頻率構成(%)頻率合計性別年齡別男性女性60-69歲70-79歲80歲及以上每周活動10.911.010.912.510.36.4每月活動10.311.09.611.110.17.1每年幾次17.118.216.118.417.411.2基本不參加61.759.763.458.062.275.3(二)社會支持

雖然老年人體力減退,智力和性格上也發(fā)生一些變化,但完整和睦的家庭關系、親朋對老年人關懷備至,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第四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顯示,城市老年人每周或每天與子女見面的合計比例達到85.8%,而農村只有71.7%。因此,應鼓勵老年人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運動大腦,發(fā)揮潛力,提高生活質量。(三)經濟收入

家庭收入水平對老年人健康有很大影響。老年人家庭收入越高,會有更多資金選擇保健產品,發(fā)生疾病時能選擇高效的藥品和設備進行治療。在城市地區(qū)第四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中,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自己或配偶(占83.5%),子女或孫子女(占11.8%),社會救濟占2.2%,其它2.6%;而在農村地區(qū),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子女或孫子女占53.9%,自己或配偶占41.3%,社會救濟占2.9%,其它占2.0%。(四)家庭生活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孝敬老人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成員給予老人的照料,有利于老年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提高健康水平。同時,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夫妻關系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五)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極為密切。許多老年人慢性疾病都是因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這些疾病導致老年人死亡的占總數(shù)的50%以上,吸煙、飲酒行為都是老年人常見的不良生活方式,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慢性支氣管炎的危險性高2~8倍,肺氣腫高4.2倍,惡性高血壓高3倍。飲酒的老年人易患腎炎、胃潰瘍、肝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因此,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四、老年人的社會保健措施(一)提高對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認識(二)完善老年人醫(yī)療保險制度(三)開展老年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大慢性病防控(五)創(chuàng)建和睦家庭,做好老年人家庭保健第三節(jié)殘疾人社會醫(yī)學一、殘疾、殘疾人概念及分類(一)殘疾、殘疾人的概念1.殘疾(disability)指人的身心功能缺陷,包括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缺、活動障礙、體內器官功能不全、精神和行為異常、智能缺陷等。2.殘疾人(thedisabledpersons)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部分或全部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二)殘疾的分類1.缺損(impairment)2.殘疾(disabilities)3.殘障(handicaps)

二、殘疾人生理、心理特點

(一)認知方面特點(二)情感方面特點(三)性格方面特點三、影響殘疾人健康的社會因素(一)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未上學小學初中高中特殊中等職業(yè)大專大專及以上其他6~17歲殘疾兒童0.068.220.22.56.52.40.00.00.118周歲及以上殘疾人37.736.918.04.40.01.436.90.50.0殘疾人受教育情況(%)(二)就業(yè)與經濟來源

目前,殘疾人的生活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殘疾人小康實現(xiàn)程度達到63.1%;2011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勞動年齡段生活能自理的城鎮(zhèn)殘疾人就業(yè)比例為33.2%,農村殘疾人就業(yè)比例為50.3%。有勞動能力但未就業(yè)的殘疾人的生活來源:城鎮(zhèn)中依靠領取基本生活費的占32.2%,依靠離退休金的占16.9%;農村中依靠領取基本生活費的占13.5%。(三)家庭與婚姻

2011年全國殘疾人抽樣結果顯示,未婚人口占殘疾人總人口的11.9%,已婚占殘疾人總人口的63.5%,離婚及喪偶占殘疾人總人口的24.5%。2011年適齡殘疾人再婚率為63.5%,遠低于全社會人群再婚率83.1%的水平。因此,殘疾人的婚姻狀況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四)殘疾人地區(qū)分布

殘疾人在農村的數(shù)量高于城市,比例約為2:1。2011年全國殘疾人抽樣結果顯示:城市殘疾人口占33.8%,農村殘疾人口占66.2%,某些偏遠、貧困地區(qū)殘疾人口所占比例更大。由于地域差別,某些貧困地區(qū)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更窘迫。(五)社會環(huán)境

影響殘疾人健康狀況的社會因素主要指無障礙環(huán)境,這種社會環(huán)境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平等地參與社會、共享社會文明的權利。社區(qū)活動參與率依然較低,殘疾人未能真正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殘疾人總體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明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殘疾人的健康。精神環(huán)境建設有待提高,公民之間相互理解與交流、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風尚應大力倡導,全社會都應關心、幫助殘疾人,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六)法律保障

聯(lián)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都十分重視殘疾人的權利問題,制定《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和《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我國于199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yè)條例》和《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2008年各項法律、條例進行重新修訂。此外,在我國的其它法律中,對于殘疾人均給予了特殊的保護。目前,法律法規(guī)已經較為完善,但還不夠健全,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四、提高殘疾人健康的社會保健措施

(一)完善各種政策(二)預防殘疾措施1.一級預防2.二級預防3.三級預防(三)殘疾人康復服務1.專業(yè)康復(institutebasedrehabilitationIBR)2.社區(qū)康復(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RB)3.社會康復(socialbasedrehabilitationSBR)4.家庭康復(familybasedrehabilitationFBR)第四節(jié)流動人口社會醫(yī)學一、流動人口的概述(一)流動人口的概念

流動人口(floatingpopulation)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市、縣或市轄區(qū),到戶口所在地以外的地區(qū)從事務工、經商、社會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的人群,排除旅游、上學、訪友、探親、從軍等人群。

(二)流動人口的特征1.規(guī)模特征2.年齡結構3.文化結構4.性別結構5.就業(yè)結構6.家庭結構7.經濟基礎8.權益保障二、流動人口的社會健康問題1.婦幼健康問題2.傳染病3.職業(yè)病4.心理健康問題三、影響流動人口健康的社會因素(一)經濟因素(二)文化因素(三)行為因素(四)環(huán)境因素四、流動人口健康的社會保健措施(一)政府政策支持(二)提供衛(wèi)生保健服務1.健康教育2.職業(yè)病防控3.婦幼健康與計劃生育4.傳染病控制(三)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醫(yī)療保障制度第五節(jié)其它弱勢群體社會醫(yī)學一、其它弱勢群體概念的界定

對于弱勢群體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學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標。主要包括:(1)下崗職工,或已經出了就業(yè)指導中心但仍沒有找到工作的人;(2)低保貧困人群;(3)遭受自然災害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個人和家庭;(4)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生活低于基本標準的個人或家庭。(一)下崗失業(yè)人群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失業(yè)是指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分離的一種狀態(tài);狹義的失業(yè)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處于法定勞動年齡階段的并有就業(yè)愿望的勞動者失去或沒有得到相應報酬的工作崗位的社會現(xiàn)象。

失業(yè)(unemployment)1.失業(yè)人群的基本情況(1)規(guī)模

年份登記失業(yè)人數(shù)登記失業(yè)率(%)20078304.020088864.220099214.320109084.120119224.1

2007~2011年度全國下崗失業(yè)人數(shù)統(tǒng)計表(單位:萬人)

(2)特征:

從地域分布看,失業(yè)人員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集中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東北三省占25%;從行業(yè)分布看,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yè)。1998年調查顯示,工業(yè)制造和采礦業(yè)的失業(yè)人員最多,占45.8%。我國男性失業(yè)率為8.1%,女性失業(yè)率為7.8%。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城鎮(zhèn)失業(yè)率分布呈U字型。26歲以下及46歲以上勞動者失業(yè)率相對偏高。文化程度越低,失業(yè)率越高。同時失業(yè)人員大都肩負著贍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子女的家庭重任;加上近年來住房、子女上學、醫(yī)療費用的增加,使他們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3)發(fā)展趨勢:

隨著計劃經濟轉型的延續(xù),國家對失業(yè)再就業(yè)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培訓范圍的更廣泛,國企失業(yè)的人數(shù)將逐步減少。但是40~50歲失業(yè)人員的再就業(yè)困難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就業(yè)困難人群。(二)低保貧困人群1.低保貧困人群概念

低保貧困人群,也稱低保戶,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縣)低保標準的居(村)民,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家庭。包括城市低保人群和農村低保人群。農村貧困人群還包括:五保供養(yǎng)戶(簡稱五保戶)、農村特困救濟困難戶等。2007~2011年度全國低保人數(shù)統(tǒng)計表(單位:萬人)年份城市低保人數(shù)農村低保人數(shù)農村五保人數(shù)20072270.93451.9525.720082334.64284.3543.420092347.74759.3554.320102311.15228.4554.820112276.85313.5551.02.低保貧困人群的基本情況(1)規(guī)模:據(jù)國家民政部統(tǒng)計資料,2011年我國城市低保人群為2276.8萬人,農村貧困救助人群為5864.5萬人。(2)特征:低保人群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shù)厣顦藴实木樱ù澹┟?,主要有以下四類人員: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yǎng)人或撫養(yǎng)人的居(村)民;領取失業(yè)救濟金期間或失業(yè)救濟期滿仍未能重新就業(y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在職人員在領取工資或最低工資及退休人員領取養(yǎng)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其它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標準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對象)。主要為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難的人群。(3)發(fā)展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低保將惠及更多的貧困人口,并且將由廣覆蓋性向高標準性飛躍;隨著低保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補貼金額的提高,農村低保人群將進一步增加。二、其他弱勢群體的健康問題(一)下崗失業(yè)人群的健康問題

下崗失業(yè)人群多為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多為女性。第四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顯示,失業(yè)人員多受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困擾,給家庭造成沉重負擔。由于下崗失業(yè),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滿足家庭的需要,對家人存在歉意,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在再就業(yè)過程中多次遭到挫折便心生膽怯,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減少,表現(xiàn)為頹廢和自我閉塞傾向;大多數(shù)下崗人員沒有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等各種福利待遇,在這種情況下會使人產生絕望甚至輕生的想法。(二)低保貧困人群的健康問題低保人群兩周患病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