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_第1頁
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_第2頁
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_第3頁
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_第4頁
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論語》筆記學而篇第一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1。孔子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1。>按:“不亦……乎”中的“不亦”是完整且不能分割的單位,“亦”并不是“也”的意思。>(參看竺家寧:《訓詁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17。)>“不亦說乎?”應譯為“不是令人高興嗎?”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1。按:論語中的“子曰”,均是指孔子說的話?!皶r”字在周秦時候用作副詞,表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朱熹把它解釋為“時?!睂嶋H上是在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這句話的“習”可以理解為“實習”、“演習”。>參看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1。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楊伯峻以為此處“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之“仁”為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他也提到另外一種解釋,即認為“仁”和“人”互訓,則這句話的意思“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楊氏以為此說雖也可講得通,卻不能和“本立而道生”相呼應。(參看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3。)有子說:“一個人能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作亂的,那是不曾有過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穩(wěn)了,人生正途就會隨之展現開來。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就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2。>有子即有若,字子有,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三歲。>古代“仁”與“人”可以通用。(參看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2。)>傅佩榮以為此處“仁”即“人”,“其為人之本”當解為“做人的根基”;楊伯峻則以為這里的“仁”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則這句話的解釋就成了:孝順父母與兄長,為“仁”的基礎。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3??鬃诱f:“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這種人是很少有真誠心意的?!?gt;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3。>《論語》中,仁字有三義: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來彰顯人的整個生命歷程,就是如何從潛能走向實現,再抵達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擇善”,人之成是“至善”?!跋蛏啤币空嬲\,"擇善"需要勇氣與智慧,“至善”則須“死而后已”,所以孔子從不稱贊同一時代的人為“仁”,對自己也不例外。(參看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3。)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呢?”>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3。曾子說:“我每天好幾次這樣省察自己:為別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來往,沒有信守承諾嗎?傳授學生道理,沒有印證練習嗎?”>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3-4。>按:此處傅佩榮的解釋更好一點,“習”解釋為印證練習更佳?!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中的“習”,也當作“印證練習”解。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jié)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間。”>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4。楊伯峻以為“使民以時”即是《孟子》中的“不違農時”,因此這一句他采用意譯。孔子說:“治理諸侯之國,要盡忠職守、令出必行,節(jié)省支出而愛護眾人,選擇適當的時候征用百姓服勞役。”>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4。>按:傅佩榮則沒有直接把“以時”界定在農閑時間,傅解更保險。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诱f:“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4-5。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5?!百t賢易色”指夫妻相處的原則,表示丈夫應重視妻子品德而輕忽其容貌。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笨鬃诱f:“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6??鬃诱f:“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多方學習就不會流于固陋。為人處世以忠信為原則,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6-7。>傅佩榮以為“如”不當解釋成比較,而因理解為“相似”。這種解釋比楊伯峻的解釋更好。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痹诱f:“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6。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嚴肅、節(jié)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6-7。子禽請教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該國政治的詳細資料。這是他自己去找的,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子貢說:“老師為人溫和、善良、恭敬、自制、謙退,靠著這樣才得到的機會。老師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還是大不相同的。”>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7-8。>按:傅佩榮以為“儉”是“自制”,楊伯峻以為“儉”是“節(jié)儉”,未知孰是?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鬃诱f:“當他父親活著,[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7??鬃诱f:“觀察一個人,要看他在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么志向,在父親過世之后有什么行為表現。如果他能夠三年不改變父親為人處世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gt;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8。>按:孔子原文似乎沒有說是對父親“合理的部分”,故而傅佩榮的解釋更好。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庇凶诱f:“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guī)矩制度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7-8。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循禮的規(guī)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為了求和諧而和諧,沒有禮來節(jié)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gt;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9。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庇凶诱f:“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tài)度容貌的莊矜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8。>楊伯峻以為“因”是依靠、憑借。有子說:“與人約信,盡量合乎道義,說話才能實踐。謙恭待人,盡量合乎禮節(jié),就會避開恥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愛心,也就值得尊敬了?!?gt;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頁9-10。>按:傅佩榮以為“因”與“恩”通用,楊伯峻以為“因”是依靠,此一句解釋有爭議。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笨鬃诱f:“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gt;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9。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弊迂曊f:“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