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3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詩經》中寫田園,大抵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敘述農事的,如《詩經·豳風·七月》,陶淵明的《勸農》詩即繼承了這種類型。陶詩中的“熙熙令音”一段,明顯是學習《豳風·七月》。一種則是最早表現(xiàn)隱逸情調的田園詩,以《魏風·十畝之間》為代表。朱熹《詩集傳》解釋這首詩說:“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边@也正是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基本情緒?!对娊洝贰皣L”中關于田園、農耕等生活內容的表現(xiàn),是陶淵明田園詩的重要淵源。文獻中記錄躬耕并對陶淵明有直接影響的,恐怕是司馬遷外孫楊惲的一首歌曲,見于《漢書·楊敞傳》載楊惲報孫會宗書,“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大家可能都讀過《歸園田居》(其三)的“種豆南山下”,比照上面這段文字,就清楚其對陶淵明的影響。而且此種影響不僅是文字上的,恐怕更多是生活方式上的或者說生活態(tài)度上的。后來諸葛亮自敘“躬耕于南陽”,這可能在意識上對陶淵明也有影響。從生活傳統(tǒng)變遷角度來看,從兩漢到魏晉,士人的生活方式也有變化。漢代重視力田,寒素士人在讀書的同時,多從事躬耕。其例甚多。如大家熟悉的朱買臣。魏晉以后,士族莊園逐漸形成。這種莊園具有農業(yè)經濟的功能,當時稱為“丘園”。謝靈運《答中書》詩中有云:“守道順性,樂茲丘園?!庇钟小峨]西行》:“耿耿僚志,慊慊丘園。”晉宋之際的士人,如謝靈運、顏延之等人,討論田園乃至耕植之風,頗見其跡。但士族多非真正躬耕,其“丘園”閑居或隱逸,多與山水合流,并未立即形成田園詩的風氣。不僅如此,同時還有一種輕視田園的意識在發(fā)生。而陶淵明是反對這種輕視田園意識的。黃庭堅《論詩帖》云:“陶淵明詩長于丘園,信所謂有味其言者。”則陶之田園,亦即當時的“丘園”。但陶不言丘園而言田園,正因其志在躬耕之意。正是這種對當時一般士族觀念的突破,使陶淵明形成了既不同于當時農人、亦不同于士族的田園之美的審美趣味,在悠久的田園書寫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結合的中國古代田園詩傳統(tǒng)。(摘編自錢志熙《陶淵明的田園詩藝術》)材料二:田園審美奠基于農業(yè)文明。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在距今一萬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就已不乏農耕遺跡。以農耕為基礎的文明最大特點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對穩(wěn)定,不會頻繁而輕易地遷居,于是更容易建立起以棲息之地為中心的世界觀,也更利于一代代的文明積累和傳承。生動的農事敘述出現(xiàn)在《詩經·豳風·七月》中。詩人有沒有參加農事勞動不可考,但整個作品確實是站在勞動者一員的角度,極其詳細而準確地描繪了一年的生產生活:摘苦菜、打紅棗、收稻谷、割茅草、釀酒、修房……雖然這富有節(jié)奏的敘述算是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但其旨歸卻不是指向一種田園之樂。當然這并不是說鄉(xiāng)村的生產生活沒有樂趣可言,而是農事詩與田園詩有著體察角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角色對鄉(xiāng)村和田園進行了不同的價值賦予。農事詩是沉浸于鄉(xiāng)村之中,其樂趣來自生產生活本身。自然的價值在農事詩中首先是作為勞作對象而存在的。自然之所以美好和讓人愉悅,都是源于這片土地賦予了他生存所需要依靠的一切物質來源。除此之外,這客觀的自然并沒有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義。但是田園詩不同,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田園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成為一種生活理想的表達。這在張衡的《歸田賦》中就可以體察。此賦只是張衡在混濁的政治環(huán)境中對美好田園生活的憧憬,是身不由己中對自由的渴望。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農夫,過春耕秋收的田莊生活,而是在他看來,田園的生活相比朝堂的烏煙瘴氣是一種能夠讓人身心純凈的狀態(tài)。他最終的追求顯然也是一種文人理想而不是農夫追求。張衡并非孤例。事實上,到東漢時期,對于士人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建構就已經相當成型了,完全是一派典型的莊園生活。農耕文明對于商貿密集的城市本來就常懷著一種天然的戒備,認為市井之地往往是滋生腐敗墮落的溫床。既然城市是危險的,那么走出市井融入到田園甚至走入山林,則成為一種更為合乎人性更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張衡固然沒有真正歸過田,創(chuàng)作者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勞作從來不是劃分田園詩與農事詩的標準。陶淵明是真正當了農夫的。但他也是真正的田園詩人。雖然過著農夫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仍然是一個士人,田園對他來說是一個生存之地,但更是一個求仁得仁之處。(摘編自張雨《眼前的田園與遠方的山水——中國審美傳統(tǒng)中自然元素的生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論是楊惲還是諸葛亮,其對躬耕的記錄都可能對陶淵明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或體現(xiàn)在文字層面,或體現(xiàn)在意識層面。B.從兩漢到魏晉,重視力田的生活傳統(tǒng)發(fā)生了改變,士族莊園逐漸形成,士人們雖然也討論田園、耕植,但大多并未躬耕。C.中國農耕文明的特點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對固定,不會頻繁而輕易地遷居,這與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觀點是類似的。D.田園詩并不直接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而是通過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使田園生活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朱熹對《魏風·十畝之間》的解釋能準確反映出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情緒,說明朱熹能夠深入體會陶淵明獨特的審美趣味。B.材料一對陶淵明田園詩的重要淵源的梳理,表明文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有其根源,啟發(fā)我們可以從發(fā)展脈絡的角度理解作品。C.張衡的《歸田賦》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文人理想而不是農夫追求,可見他與晉宋之際的士族一樣,也具有“輕視田園”的意識。D.正因為走入山林是一種更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所以相比于其他題材,書寫田園生活的詩歌更能體現(xiàn)出文人的精神追求。3.根據材料二,下列詩句不屬于作者理解的“農事詩”的一項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經·周南·芣苢》)B.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C.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D.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楊萬里《插秧歌》)4.為什么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會具有“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結合”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兩則材料都談及《詩經·豳風·七月》一詩,其意圖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D2.B3.B4.①因為陶淵明志在躬耕,突破一般士族的觀念,使其田園詩融入了“農耕文明”;②同時,在田園詩中注入了士人精神追求,使其田園詩融入了“士大夫精神生活”。5.①材料一談及該詩屬于“敘述農事”類,意在說明陶淵明的《勸農》詩繼承其類型。②材料二談及該詩的旨歸并非指向一種田園之樂,意在引出下文對農事詩與田園詩的差異的分析?!窘馕觥俊緦дZ】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剖析田園詩的淵源與特質。材料一聚焦《詩經》及漢魏晉傳統(tǒng),突出陶淵明對躬耕生活的獨特書寫,融合農耕實踐與士人精神,開創(chuàng)田園詩新境。材料二則從農業(yè)文明的穩(wěn)定性入手,區(qū)分農事詩與田園詩,強調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理想化表達,承載文人精神追求。二者互為補充,展現(xiàn)了田園詩的文化深度與審美價值。【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田園詩并不直接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錯誤。材料一中,開篇寫陶淵明的田園詩既敘述農事,又表現(xiàn)隱逸情調。所以田園詩會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從士族的“丘園”發(fā)展到陶淵明的“田園”,正是因為“其志在躬耕”,所以田園詩中還是出現(xiàn)農事生產相關內容的。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能力。A.“體會陶淵明獨特的審美趣味”錯誤。根據材料一“朱熹《詩集傳》解釋這首詩說:‘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也正是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基本情緒”可知,朱熹的解釋確實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情緒相吻合,但并未提及朱熹是否能夠深入體會陶淵明的獨特審美趣味。C.“輕視田園”錯誤。根據材料二“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農夫,過春耕秋收田莊生活,而是在他看來,田園的生活相比朝堂的烏煙瘴氣是一種能夠讓人身心純凈的狀態(tài)”可知,張衡并未表現(xiàn)出“輕視田園”的意識,而是將田園視為一種理想化的精神寄托。D.“更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錯誤。根據材料二“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可知,田園詩歌更能體現(xiàn)文人精神追求的原因在于其被賦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而非因為走入山林更符合人性。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結合材料一第一段“一種是敘述農事”與材料二第二段《詩經》的例子的內容,可知農事詩指描寫農事勞動、生產生活的詩作。A.描寫的是古人采芣苢的勞動場景。B.描寫了一次農家聚會,詩人在對農家環(huán)境與場景的描寫中,寄寓了一種對寧靜、質樸的田園生活的精神追求,是田園詩。C.描寫了成人耕織和兒童模仿耕織的生產生活場景。D.描寫了農人全家在雨中緊張地插秧的勞動場景。故選B。【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結合材料一第三段,論述了在農事詩向田園詩發(fā)展過程中,丘園與田園的區(qū)別。魏晉詩人的丘園只有“閑居或隱逸,多與山水合流”,缺少真正的躬耕,甚至輕視田園的意識在發(fā)生。而陶淵明創(chuàng)造了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結合的中國田園詩傳統(tǒng),正是因為將“躬耕之意”注入田園中,對當時的士族觀念進行突破,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趣味。②材料二第二段,結合《詩經》的例子,指出對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并不是田園審美,第三段“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田園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成為一種生活理想的表達”,第四段“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可知,田園詩要能夠被寄托其他情感和意義,要有文人理想,表現(xiàn)文人的精神追求?!?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①材料一《詩經·豳風·七月》的例子出現(xiàn)在第一段,通過“如”字可知本作為例子,闡釋《詩經》中田園詩一類作品是描敘述農事的,后一句“陶淵明的《勸農》詩即繼承了這種類型”指出陶淵明《勸農》詩繼承于《詩經》田園詩中敘述農事這一類型。②材料二《詩經·豳風·七月》的例子出現(xiàn)在第二段,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分析,總結它只是“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不能說是真正的田園詩。第三段承接而來,敘述農事詩與田園詩的區(qū)別在于客觀的自然是否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義。由此可知,對本詩的探討有引起下文論述的作用。(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浴血羅霄(節(jié)選)蕭克炊事員快要做好的早飯,被敵人一個突然襲擊,吃不成了,這意外的事,對于走了一天一夜的人,是多嚴重的問題?。£犖檠刂邃伒穆吠献?。橫列在面前宛如駝背的山峰,東西綿延,又高又陡。微弱的太陽,也像疲倦了一樣,沒有光輝。山下汩羅江長長的流帶,從東邊起伏著的山邊的陰影底下出來,消失于西邊夾在兩岸的山峽的曲折處。①那里,銀色的飛機正成群結隊從東邊飛來,流連于汨羅江兩岸的上空;那里,野蠻的國民黨軍隊正跟著紅軍的腳跡,從北岸渡過南岸,用火力向南搜索。到了中午,前衛(wèi)上了大道的最高點徐家垅。路旁,星星點點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這時人們忘記了一切,不管地下怎樣潮濕,蟲蟻多少,都就地一躺。四面沒有一點聲響。②馬垂著耳朵,有的橫臥地下,有的啃著枯草,又抬起頭來輕輕嚼幾下,隨即半閉眼睛。閉著口,口中露出幾根枯草……郭楚松、杜崇惠、黃曄春、黎蘇都在想辦法找飯吃。向導告訴他們要糧食就得走路,或者后退三十里,退到敵碉堡能打到冷槍的地方;或者前進四十里,進到南山山腳下的小村莊中??墒?,后退是誰也不愿意的,因為不僅是違反南進的方針,而且要受到追擊的危險,同時空著肚子已經走了十幾個鐘頭的人,誰也沒有氣力再走三十里了。他們望著莽莽山林,一籌莫展。戰(zhàn)士們漸漸醒來了,有的抬著洋鐵桶,有的拿著洋瓷面盆,也有用洋瓷茶杯或其他東西下到深壑中去汲取清泉,回來以后,掘開地下或架起石塊,做臨時灶,又采拾些干柴野草作燃料。于是道旁的煙火便一股股地升了起來,戰(zhàn)士們不斷地添火,不斷地添水,水開了,他們一碗又一碗地喝,這樣雖然能解渴,但肚子越喝越慌。忽然有個電話員指著一匹不大瘦的青馬,那是那群瘦馬中最肥的,笑著說:“這匹馬倒有幾斤肉……”電話員的話似乎提醒了餓壞的人們,他們嘰嘰喳喳,打起馬的主意來?!鞍涯瞧ヱW東西的殺掉吧?!薄疤萘耍瑳]有幾斤肉?!薄皩?,殺了!殺了它!”人越來越多,后到的人喊:“怎么還不動手?”大家都喊殺,但誰也沒有動手。正在吵鬧的時候,人墻外面響起了一個粗大的嗓門:“站開點!”他們雖然沒有看叫喊的人,但都聽出是朱老大的聲音?!罢l說要殺馬?這匹馬馱著司令部的東西,把它殺了,你來馱?”人們看著紅了眼睛的朱老大,反問他:“你這火頭軍給我們弄飯吃啊!”“沒飯吃也不能殺馬!”朱老大說著,愛憐地拍拍馬頭。馬抬起頭拱拱他的手。“別吵了,殺吧?!比藗兟牭搅顺翋灥穆曇?,轉頭看,是郭楚松牽著他的馬過來了。朱老大說:“殺你的馬更不行?!惫裳劭粗h方,他懂得“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的道理,要保存有生力量,只有這樣辦了。歷史上能征慣戰(zhàn)的軍人,誰不愛馬?但到了“無糧食則亡”的時候,就下決心殺馬。他回頭看看大家,堅定地說:“現(xiàn)在只能這樣了。快殺吧!”“我不殺?!惫砂秧\繩遞給朱老大,說:“執(zhí)行命令。”說完轉身走了,并要黎蘇派人到各團去傳達殺馬的指示。朱老大看著馬,馬看著朱老大,人們都不再說話,沉默了片刻,朱老大撫摸著馬的脖子,說:“我,我,你們誰有本事誰干吧?!闭f完,含淚走開了。幾十分鐘后,不曉得多少把刀把馬分成幾千塊,管理員按著人數(shù)的多少,分配馬肉,于是在大伙食單位中又分成好多小伙食單位。③各單位的人都圍著鍋灶,打水的。燒火的,采樵的,挖冬筍的,沒有一個人袖手旁觀。火焰從來沒有那樣多。千百條心想的是馬肉。千百只眼睛盯著的也是馬肉,他們從來沒有殺過馬吃,更沒有整個隊伍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菜是馬肉,飯也是馬肉,而且還是無油無鹽的馬肉??墒牵l也沒有怨言,也不失望,千百人這時只有一條心,一個動作,就是煮馬肉。火焰雖然那樣多,火力雖然那樣猛,由于肚子在鬧,總覺得慢了,在馬肉還沒有切完的時候,水早燒開了,馬肉下鍋的時候,各人都拿起了碗筷,伸長脖子等了好久了。肉湯沸了不久,千萬只眼睛都集中在鍋里,喜洋洋地說:“差不多了!”但誰也沒有動手,幾分鐘后,都忍耐不住了,于是有人提議:“行了,拿下來?!薄皩?!”④沒有半點不同意見。于是,許多人都端碗圍在鍋臺邊,由掌勺的按次序分馬肉。他們或坐或立,沒有一個說話,只有筷子撥碗和咀嚼的聲音。吃完飯,郭楚松用望遠鏡向來路看了一下,敵人還沒有追來,但村莊和樹林里面,有很大的煙火,看不清什么,只知道敵人還在那里。這時他和大家一樣,也很高興,而且還有點得意,覺得五六天以來,強大的敵人總是想把他們向北面趕,把他們趕到戰(zhàn)略上非常不利的鄂南地區(qū)。但敵人的算盤落空了,敵人原來是在南面,自己在北面,經過五六天來的艱苦奮斗,敵我兩方變了個方向,敵人不能不跟自己跑,自己卻達到向預定的戰(zhàn)略方向前進。他再向北面看,汨羅江的大流帶橫在眼前,于是聯(lián)想到屈原,這時他周圍的氣氛正和《楚辭》上有一段相照應,他不覺地哼起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可喜兮。他周圍有好些人雖然不知道他念的什么,但知道他是很得意的。相關鏈接:羅霄縱隊的原型是1933年6月剛由紅八軍(由地方游擊隊、赤衛(wèi)隊擴編而來)精編而成的紅十七師,蕭克曾先后任紅八軍軍長與紅六軍團軍團長兼十七師師長。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蕭克的親歷親聞、直接體驗為基礎,書中的人物以與他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紅軍指戰(zhàn)員為原型。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微弱的太陽”疲倦得沒有“光輝”,與《哦,香雪》中“月光好像也黯淡下來”,都從側面寫出人物的處境與心理狀態(tài)。B.小說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路旁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再現(xiàn)了徐家垅遭戰(zhàn)火焚毀后的環(huán)境,營造出殘酷的戰(zhàn)爭氛圍。C.選文結尾處既寫郭楚松對打亂敵人算盤的得意心情,又描寫了郭楚松吟哦《楚辭》的場面,表現(xiàn)出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D.與《百合花》一樣,小說不刻意追求情節(jié)的驚心動魄,而是著力于對生活場景的描繪,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精神的禮贊。7.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反復以“那里”領起句子,強調國民黨軍隊的窮追不舍,突出了軍情的危急。B.句子②具體描寫了馬疲憊的神情,馬與上文的戰(zhàn)士并置,凸顯出行軍的勞累、辛苦。C.句子③運用排比手法,寫戰(zhàn)士們煮馬肉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具有畫面感、現(xiàn)場感。D.句子④省略主語,簡潔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對提議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說明軍隊紀律嚴明。8.小說寫朱老大反對“殺馬解饑”,這一情節(jié)的設置有何藝術效果?請簡要分析。9.小說是如何做到使故事真實可感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B7.D8.①寫朱老大對“殺馬”的反對,與戰(zhàn)士們強烈的“解饑”意愿形成沖突,使故事具有波瀾;②寫朱老大由反對殺馬到無奈接受,這一妥協(xié)凸顯抉擇的艱難,使故事更具悲壯感。9.①故事情節(jié)真實: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作者的真實經歷,是基于作者真實而直接的戰(zhàn)爭體驗而創(chuàng)作的。②人物塑造真實:在具體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塑造紅軍指戰(zhàn)員的形象,真實地寫出人物面對抉擇時的復雜心理。③場景描寫真實:通過對打水、做臨時灶、燒水等的細節(jié)描寫,真實地再現(xiàn)了紅軍行軍的生活場景?!窘馕觥俊緦дZ】節(jié)選部分描繪紅軍行軍途中遭襲斷炊,面臨饑餓困境,眾人商議殺馬充饑??坍嬃藨?zhàn)士們的饑餓、抉擇與團結,展現(xiàn)艱難處境下堅韌的意志。通過描寫行軍環(huán)境、殺馬細節(jié),凸顯戰(zhàn)爭艱苦。結尾借郭楚松哼《楚辭》,表達紅軍堅定信念與戰(zhàn)略成功的得意,體現(xiàn)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小說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路旁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錯,文中“路旁,星星點點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只有這一句提到徐家垅的“斷垣殘壁”,并非細致入微地刻畫。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鑒賞能力。D.“說明軍隊紀律嚴明”錯。句子④省略主語主要是為了簡潔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對提議的態(tài)度一致,但這里主要體現(xiàn)的是戰(zhàn)士們在饑餓困境下的一種本能反應等,而不是為了說明軍隊紀律嚴明。故選D。【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①朱老大反對“殺馬解饑”,而戰(zhàn)士們因為饑餓有強烈的“解饑”意愿,這兩種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沖突。在故事中,這種沖突會使情節(jié)不再平鋪直敘,而是有了起伏和波瀾,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故事更有可讀性。②開始朱老大反對殺馬“沒飯吃也不能殺馬!”,最后“朱老大撫摸著馬的脖子,說:‘我,我,你們誰有本事誰干吧?!f完,含淚走開了”,朱老大從一開始的堅決反對到最后無奈接受,這一轉變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在戰(zhàn)爭這種艱難環(huán)境下,人們面臨抉擇時的艱難。馬對于朱老大可能有特殊意義,但在戰(zhàn)士們生存面臨威脅時又不得不殺馬,這種妥協(xié)讓整個故事籠罩著一種悲壯的氛圍,更能凸顯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們在戰(zhàn)爭中的無奈,從而深化了故事的主題?!?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技巧的能力。①故事情節(jié)真實:相關鏈接里說“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蕭克的親歷親聞、直接體驗為基礎,書中的人物以與他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紅軍指戰(zhàn)員為原型”,作者以自己的真實經歷為基礎來創(chuàng)作,這樣的故事就有了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因為是作者真實而直接的戰(zhàn)爭體驗,所以其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矛盾沖突等都更符合實際情況,能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②人物塑造真實:在具體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去塑造紅軍指戰(zhàn)員形象,比如戰(zhàn)士們在饑餓時對殺馬的不同態(tài)度,“把那匹馱東西的殺掉吧”“太瘦了,沒有幾斤肉”“對,殺了!殺了它!”以及郭楚松等人面對各種困難時的心理活動,如“這時他和大家一樣,也很高興,而且還有點得意,覺得五六天以來,強大的敵人總是想把他們向北面趕,把他們趕到戰(zhàn)略上非常不利的鄂南地區(qū)”。這樣能讓人物有血有肉,他們的行為、心理都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真實反應,而不是被刻意拔高或美化,使讀者能夠相信這些人物是真實存在過的。③場景描寫真實:如做臨時灶“掘開地下或架起石塊,做臨時灶,又采拾些干柴野草作燃料”,燒水“戰(zhàn)士們不斷地添火,不斷地添水,水開了,他們一碗又一碗地喝”等,通過對打水、做臨時灶、燒水等細節(jié)的描寫,這些生活場景在戰(zhàn)爭行軍中是非常常見的。對這些細節(jié)的真實再現(xiàn),能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紅軍行軍的現(xiàn)場,感受到那種真實的氛圍和情境,增強了故事的真實可感性。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節(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文本二:日暮抵方廣,氣象深窈,八峰環(huán)立,所謂蓮花峰也。登閣四望,霜月皎皎。寺皆版屋,問老宿,云用瓦輒為冰雪凍裂,高臺、上封皆然也。戊寅明發(fā),穿小徑,入高臺寺。門外萬竹森然,間為風雪所折,特清爽可愛。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云陰驟起,飛霰交集,頃之乃止。出西嶺,過天柱,下福巖,望南臺,歷馬祖庵,由寺背以登。路亦不至甚狹,遇險輒有石磴可步陟。逾二十余里,過大明寺,有飛雪數(shù)點。自東嶺來,望見上封寺,猶縈迂數(shù)里許乃至。山高,草木堅瘦,門外寒松皆拳曲擁腫,樛枝下垂,冰雪凝綴,如蒼龍白鳳然。予與二友始息肩,望祝融絕頂,褰裳徑往。頂上有石,可坐數(shù)十人。時煙靄未盡澄徹,然群峰峭立,遠近異態(tài),四望渺然,不知所極,如大瀛海環(huán)之,真奇觀也。湘水環(huán)帶山下,五折乃北去。寺僧指蒼莽中云,洞庭在焉。夜宿方丈,月照雪屋,寒光射人,泉聲隔窗,泠然通夕,恍不知此身踞千峰之上也。蓋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經行上下數(shù)百里,景物之美不可殫敘。間亦發(fā)于吟詠,更迭唱酬。倒囊得百四十有九篇。方己卯之夕,中夜凜然,撥殘火相對,念吾三人是數(shù)日間,亦荒于詩矣。大抵事無大小美惡,流而不返,皆足以喪志,于是始定要束,翌日當止。(節(jié)選自張栻《南岳唱酬序》)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B.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C.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D.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登閣四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高臺、上封皆然也??使之然也C.猶縈迂數(shù)里許乃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可坐數(shù)十人潭中魚可百許頭12.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二寫高臺寺竹林為風雪所折的景況,“特清爽可愛”,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露作者此時的心情。B.從西嶺到上封寺路險難行,風雪交加,可見這一段登山之旅與姚鼐的泰山之行都充滿艱辛,頗為相似。C.文本二所寫的高山草木堅硬瘦削,寒松卷曲臃腫,草木之“瘦”與寒松之“腫”相互映襯,頗有情趣。D.文本一、二都以簡馭繁,簡潔明快地記載了登山游玩的經過,記游寫景與傳情達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蓋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經行上下數(shù)百里,景物之美不可殫敘。14.文本二中,對登山途中與友人“更迭唱酬”一事,作者有何反思?得到了什么啟示?請簡要說明?!敬鸢浮?0.C11.B12.B13.(1)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從甲戌日到庚辰日一共七天,上下行走了幾百里路,景物之美無法說盡。14.第一問:登山途中詩寫得偏多,沉迷于作詩。第二問:事情一旦沉迷其中便會喪失志向,而應加以約束?!窘馕觥俊緦дZ】《登泰山記》片段描繪泰山登山途中艱難及登頂所見雪景,用詞精妙,畫面壯闊?!赌显莱晷颉吩敿氂涗浤显烙螝v,包括行程、景物,如萬竹、積雪、寒松等,結尾談游歷感悟與詩作,兩篇皆展現(xiàn)自然之美,前者簡潔,后者詳盡?!?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走出寺廟,便行走在古木寒藤之間,背陰的山崖上積雪厚達幾尺,遠望巖石,潔白得如同素錦屏風,陽光映照,林間冰棱墜落,發(fā)出清脆的聲響。“即行古木寒藤中”為省略句,相當于“即行(于)古木寒藤中”,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D;“陰崖”即背陰的山崖,是偏正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C。【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眺望/農歷每月十五日。句意:登上樓閣向四面眺望。/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B.均為代詞,這樣。句意:高臺寺、上封寺都是這樣。/是煣的工藝使它這樣的。C.才/竟然。句意:還要曲折盤旋好幾里路才能到達。/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比不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D.可以/大概,大約。句意:可以坐幾十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故選B?!?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都充滿艱辛,頗為相似”錯誤。文本二從西嶺到上封寺的行程中,“云陰驟起,飛霰交集,頃之乃止”,說明途中有風雪,但風雪持續(xù)時間不長,“頃之乃止”。而且“路亦不至甚狹,遇險輒有石磴可步陟”表明道路雖有險阻,但不至于過于艱難,有石階可供攀登。文本一“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描繪出泰山之行道路被迷霧籠罩且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艱難程度可見一斑。對比可知,文本二從西嶺到上封寺的登山之旅,其艱難程度與姚鼐的泰山之行相比,并不十分相似。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負”,覆蓋;“燭”,照亮。(2)“自”,從;“凡”,總共;“殫”,盡。【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第一問:由“間亦發(fā)于吟詠,更迭唱酬。倒囊得百四十有九篇。方己卯之夕,中夜凜然,撥殘火相對,念吾三人是數(shù)日間,亦荒于詩矣”可知,作者和友人在登山過程中經常吟詩唱和,最后整理竟得到一百四十九篇詩作。在己卯日夜晚,他們反思這幾日在作詩方面過于投入,已達到“荒于詩”的程度,所以作者反思登山途中詩寫得偏多,沉迷于作詩。第二問:由“大抵事無大小美惡,流而不返,皆足以喪志,于是始定要束,翌日當止”可知,作者通過對沉迷作詩這件事的反思,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即無論事情本身是大是小、是好是壞,一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都會消磨人的志向。因此,他們決定要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從次日起停止過度作詩。所以作者得到的啟示是事情一旦沉迷其中便會喪失志向,而應加以約束。參考譯文:文本一:現(xiàn)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而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文本二:傍晚時分抵達方廣寺,這里氣象幽深,八座山峰環(huán)繞聳立,這就是所說的蓮花峰。登上樓閣向四面眺望,霜華滿天,月光皎潔。寺廟都是木板屋,詢問寺中老僧,說是用瓦片的話就會被冰雪凍裂,高臺寺、上封寺都是這樣。戊寅日天亮出發(fā),穿過小路,進入高臺寺。寺門外萬竿翠竹繁密,偶爾有被風雪折斷的,格外清爽可愛。走出寺廟,便行走在古木寒藤之間,背陰的山崖上積雪厚達幾尺,遠望巖石,潔白得如同素錦屏風,陽光映照,林間冰棱墜落,發(fā)出清脆的聲響。陰云突然涌起,雪花紛紛揚揚交錯飄落,一會兒才停止。從西嶺出去,經過天柱峰,下到福巖,眺望南臺,經過馬祖庵,從寺廟背后登山。路也不是很狹窄,遇到險阻就有石階可以攀登。走過二十多里,經過大明寺,有幾點飛雪飄落。從東嶺過來,遠遠望見上封寺,還要曲折盤旋好幾里路才能到達。山很高,草木堅硬細小,寺門外的寒松都彎曲臃腫,枝條下垂,冰雪凝結在上面,好像蒼龍白鳳的樣子。我和兩位友人這才停下休息,遙望祝融峰的絕頂,提起衣裳徑直前往。峰頂上有石頭,可以坐幾十人。當時煙霧還沒有完全消散,然而群峰陡峭聳立,遠近形態(tài)各異,向四周眺望,茫茫一片,不知道邊際在哪里,就好像被大海環(huán)繞,真是奇特的景觀。湘水像帶子一樣環(huán)繞在山下,拐了五道彎后向北流去。寺里的僧人指著蒼茫的地方說,洞庭湖在那里。夜里住在方丈室,月光照在雪后的屋子上,寒光刺眼,隔著窗戶能聽到泉水聲,清幽的聲音響了一整夜,恍惚間不知道自己身處千峰之上。從甲戌日到庚辰日一共七天,上下行走了幾百里路,景物之美無法說盡。其間也通過吟詩來抒發(fā)情感,相互唱和。倒空口袋,共得到一百四十九首詩。己卯日的晚上,半夜里寒氣逼人,我們撥弄著殘火,相對而坐,想到我們三人在這幾天里,也荒廢了作詩。大概事情無論大小美丑,沉迷而不能自拔,都足以消磨意志,于是我們開始商定約束自己,第二天就停止(作詩)。(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陶淵明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①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②良可辭。當年③詎有幾?縱心復何疑!〖備注〗①巽坎:《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這里指風浪。②人間:這里指世俗官場。③當年:正當壯年。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標題不僅點明了出行的時間和地點,還交代了作者途中滯留于規(guī)林的原因。B.詩人用“一何”二字強調天地山川的廣闊,以“難”字突出旅途與人生的莫測。C.本詩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都重煉字,“崩”“卷”二字盡顯浪之猛烈。D.“靜念”一句與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都委婉傳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16.本詩最后兩句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抒發(fā)的情感有同有異,請簡要分析?!敬鸢浮?5.D16.同:都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愛。異:本詩還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表現(xiàn)了心志的堅定;《歸園田居(其一)》還表達了對污濁官場的厭惡,以及回歸自然的喜悅。【解析】【導語】這首詩寫陶淵明行役途中遇風阻的感慨。他感嘆山川曠遠,風浪難測,久行思家,決心告別官場。詩中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世俗的厭倦,體現(xiàn)了詩人追求自由、回歸自然的心境,語言質樸,情感真摯。【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都委婉傳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錯誤,二者表達的情感不一樣,“靜念園林好”主要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厭惡,“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主要表達了詞人李煜對往事、故國的思念。故選D?!?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點?!爱斈暝n有幾?縱心復何疑”的意思是人生壯年能多久?放縱情懷不猶疑。詩人感嘆繁雜的公務消磨著自己的年華,他想擺脫官場的牽制,回到園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的意思是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其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詩人因終于能夠遠離官場而回歸田園,流露出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所以都表達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不同點。本詩最后兩句“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中的“當年”指的是正當年,即壯年,“詎有幾”表示反問,即還有多少呢?在詩人看來,正因為壯年時光所剩不多,所以應放縱情懷、及時行樂,而不再疑惑。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以“樊籠”來比喻黑暗、枯燥的官場生活,自己長久地身居其中,完全違背了自己地本心,而今終于再次回歸到田園,體現(xiàn)出內心無比的暢快和喜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詩經·靜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姑娘所贈之物色紅光亮,令人喜愛。(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表明求賢若渴的心志,進而表達了自己渴望“________________”的宏愿。(3)與“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相比,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不僅描寫了特定季節(jié)中的景物,還點明了離別時的地點與人物。(4)在古代詩詞中,文人常借酒表達內心的感觸,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聲聲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5)蘇軾在《赤壁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敘寫在遼闊江面上泛舟自由來去的景象?!敬鸢浮浚?)彤管有煒說懌女美(2)周公吐哺天下歸心(3)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4)潦倒新停濁酒杯三杯兩盞淡酒(5)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三、語言文字運用(17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日,在僑博策劃的“一物一品皆世界”系列社會教育活動第三場——“泉州提線木偶”活動現(xiàn)場,伴隨著泉州提線木偶傳統(tǒng)劇目《獅子舞》的鑼鼓點響起,一只舞獅________地躍上舞臺,時而憨態(tài)可掬,時而身姿矯健。見戲不見人,是偶戲的特點之一。在泉州提線木偶戲舞臺上,作為主角的木偶身著光鮮戲服,演繹精彩故事。操縱木偶的演員們則身著與幕布同色的黑衣,________在舞臺背景當中。公眾視野中,偶戲從業(yè)者是一組模糊的群像。在舞臺上,演員們訓練有素,從不突出展示自己,________把舞臺讓給木偶。如今,泉州市木偶劇團的隊伍中,老、中、青三代傳承人通力合作,()。年長一些的已經成為木偶戲的“代言人”,操縱木偶的技術________,令人驚嘆;年輕一些的對木偶戲充滿熱情,常在自媒體、朋友圈里抒發(fā)對木偶的“滿心歡喜”。未來,泉州市木偶劇團也會繼續(xù)砥礪前行,讓泉州提線木偶戲這株“千年古樹”永遠枝繁葉茂、生生不息。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呼之欲出隱沒而是鬼斧神工B.活靈活現(xiàn)隱藏反而爐火純青C.活靈活現(xiàn)隱沒而是爐火純青D.呼之欲出隱藏反而鬼斧神工19.文中括號處應該選用下列的哪一種表述?請簡要說明理由。A.共同書寫著他們與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不盡緣分B.共同書寫著泉州提線木偶戲與他們的不盡緣分20.最后一段的“千年古樹”加引號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案】18.C19.選用:A理由:括號處與前文合為完整的一句,前文以傳承人為主體,括號處也應該以傳承人為主體,前后表述才能連貫一致、銜接更緊密。20.既標識“千年古樹”具有特殊含義;又起到強調的作用,突出泉州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根基深厚。【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熟語)的能力。第一空,“活靈活現(xiàn)”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動逼真,可用于各種場景、故事、表演等?!昂糁觥毙稳萑讼癞嫷帽普?,泛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描寫十分生動,也指某事即將揭曉或出現(xiàn),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此處形容舞獅躍上舞臺的狀態(tài),選用“活靈活現(xiàn)”。第二空,“隱沒”指隱蔽、漸漸看不見,更強調自然地融入背景中。“隱藏”指藏起來不讓發(fā)現(xiàn),更側重主動藏起來。這里說演員身著黑衣融入舞臺背景,選用“隱沒”。第三空,“而是”表并列關系,“反而”表轉折關系?!皬牟煌怀稣故咀约骸焙汀鞍盐枧_讓給木偶”是并列關系,選用“而是”。第四空,“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肮砀窆ぁ毙稳萁ㄖ⒌袼艿人囆g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來的。這里形容操縱木偶的技術,選用“爐火純青”。故選C。【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句復位的能力。前文“泉州市木偶劇團的隊伍中,老、中、青三代傳承人通力合作”,句子的主語是“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為了保持句子主語的一致性,使前后表述連貫,括號處句子也應以傳承人為主體,即主語為“他們(老、中、青三代傳承人)”,故選A。若選B“共同書寫著泉州提線木偶戲與他們的不盡緣分”,主語變成了“泉州提線木偶戲”,與前文主語不一致,銜接不緊密。【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標點符號作用的能力?!扒旯艠洹奔右枺环矫鏄俗R它具有特殊含義,不是指真正的千年古樹,而是用來比喻泉州提線木偶戲;另一方面起到強調的作用,通過“千年古樹”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泉州提線木偶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如同千年古樹一般根基深厚,歷經歲月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枝繁葉茂、生生不息。(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秋后的西湖,自中秋節(jié)起,到十月朝的前后,有時候也竟可以一直延長到陰歷十一月的初頭,我以為世界上更沒有一處比西湖再美麗,再沉靜,再可愛的地方。天氣漸漸涼了,可是還不至于感到寒冷,蚊蠅自然也減少了數(shù)目。環(huán)抱在湖西一帶的青山,木葉稍稍染一點黃色,看過去仿佛是嫩草的初生。夏季的雨期過后,秋天百日,大抵是晴天多,雨天少。萬里的長空,一碧到底,早晨也許在東方有幾縷朝霞,晚上在四周或許上一圈紅暈,但是皎潔的月中,與深沉的半夜,總是青天渾同碧海,教人舉頭越看越感到幽深。這中間若再添上幾聲絡緯的微吟和蟋蟀的低唱,以及山間報時刻的雞鳴與湖中代步行的棹響,那湖上的清秋靜境,就可以使你感味到點滴都無馀滓的地步?!扒锾旌?,最好在西湖……”我若要唱一闋小令的話,開口就得念這么的兩句。西湖的秋日真是一個多么發(fā)人深省、迷人入骨的季節(jié)啊!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我以為西湖是世界上最美麗,沉靜,可愛的地方”,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22.文中畫橫線句用“發(fā)人深省”來修飾“季節(jié)”,有何好處?請簡要說明?!敬鸢浮?1.原句采用比較的形式,并借助“再”字的重復,語氣更加強烈,更能凸顯秋季西湖景色的獨一無二及作者的喜愛之情。22.①搭配新奇,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②強調西湖秋日令人回味。【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我以為世界上更沒有一處比西湖再美麗,再沉靜,再可愛的地方”,通過“更沒有一處比……再……再……再”這樣的比較句式,將西湖與世界上其他地方進行對比,明確指出在作者心中,沒有任何地方能與西湖相媲美,突出了西湖在作者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霸佟弊种貜褪褂昧巳?,分別強調了西湖的“美麗”“沉靜”“可愛”,增強了語氣,使作者對西湖的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充分、強烈。而改后的句子“我以為西湖是世界上最美麗,沉靜,可愛的地方”,只是簡單地陳述西湖是最美麗、沉靜、可愛的,語氣平淡,缺乏原句那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韻味,難以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西湖的極度喜愛和高度贊美?!?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①通常情況下,“發(fā)人深省”一般用來形容事情、話語、故事等能夠啟發(fā)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很少用來修飾“季節(jié)”。作者在這里用“發(fā)人深省”來修飾“西湖的秋日”,打破了常規(guī)的詞語搭配習慣,這種新奇的搭配方式會讓讀者感到意外,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②西湖的秋日景色優(yōu)美,有“環(huán)抱在湖西一帶的青山,木葉稍稍染一點黃色”“皎潔的月中,與深沉的半夜,總是青天渾同碧?!?,還有“絡緯的微吟和蟋蟀的低唱,以及山間報時刻的雞鳴與湖中代步行的棹響”等,這些獨特的景致不僅給人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還能觸動人們的心靈,引發(fā)人們對自然、對生活的思考。所以用“發(fā)人深省”來修飾“季節(jié)”,強調了西湖的秋日不僅是景色迷人,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種能讓人深思、回味的內在魅力。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學者認為,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更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必須犧牲,而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自然可以啃出滋味來。振華中學圖書館計劃舉辦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請結合你的讀書體驗寫一篇發(fā)言稿。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則任務驅動類作文題。材料指出讀書的目的不只是滿足興趣,更是一種能力訓練和知識儲備。強調讀書不能僅挑選有趣的書,對于那些看似枯燥卻有價值的書,也需要克服困難去研讀,隨著閱讀深入,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價值與樂趣。這體現(xiàn)了讀書要兼顧興趣與深度,不能只追求輕松愉悅,還需具備克服困難的毅力和追求知識深度的決心。要求在振華中學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上發(fā)言,結合自身讀書體驗寫作。這就限定了寫作的場景為讀書會發(fā)言,身份是學生,要以交流分享的口吻展開;同時要緊密聯(lián)系自己的讀書經歷,不能脫離實際空談讀書的理論。可以采用總分總結構。開頭點明在讀書會上發(fā)言的主題,如“讀書:興趣與深度的平衡”。中間部分先談對有趣書籍的閱讀感受及收獲,再著重闡述啃讀枯燥書籍的經歷,包括遇到的困難、克服的過程以及最終的收獲,結尾總結讀書既要享受興趣閱讀,也要重視深度閱讀。也可以采用遞進式結構。先寫最初單純憑興趣讀書的階段,接著講述意識到深度閱讀重要性后,開始嘗試啃讀枯燥書籍的轉變,最后論述通過不同類型閱讀,自身在知識、思維等方面的成長與提升。舉例論證,列舉自己讀《平凡的世界》這類既有深度又具一定趣味性書籍的感悟,以及啃讀《資本論》等專業(yè)晦澀書籍的艱難過程與最終收獲,增強說服力。對比論證,對比閱讀有趣小說和枯燥學術著作的不同體驗,突出兩者在讀書過程中的不同作用。語言要親切自然,符合學生在讀書會上發(fā)言的交流氛圍,可適當運用口語化表達。同時,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那些枯燥的書籍就像一座難以攀登的山峰,當我們咬著牙登頂,便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讓語言更生動形象。素材選擇:除了自己讀過的具體書籍,還可引用名人的讀書故事,如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大量經濟學著作,雖過程枯燥但收獲巨大;也可引用名言,如“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豐富文章內容。立意:1.讀書,兼顧興趣與深度。2.啃讀枯燥書,收獲大成長。3.以興趣為帆,向深度遠航。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3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詩經》中寫田園,大抵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敘述農事的,如《詩經·豳風·七月》,陶淵明的《勸農》詩即繼承了這種類型。陶詩中的“熙熙令音”一段,明顯是學習《豳風·七月》。一種則是最早表現(xiàn)隱逸情調的田園詩,以《魏風·十畝之間》為代表。朱熹《詩集傳》解釋這首詩說:“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边@也正是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基本情緒?!对娊洝贰皣L”中關于田園、農耕等生活內容的表現(xiàn),是陶淵明田園詩的重要淵源。文獻中記錄躬耕并對陶淵明有直接影響的,恐怕是司馬遷外孫楊惲的一首歌曲,見于《漢書·楊敞傳》載楊惲報孫會宗書,“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大家可能都讀過《歸園田居》(其三)的“種豆南山下”,比照上面這段文字,就清楚其對陶淵明的影響。而且此種影響不僅是文字上的,恐怕更多是生活方式上的或者說生活態(tài)度上的。后來諸葛亮自敘“躬耕于南陽”,這可能在意識上對陶淵明也有影響。從生活傳統(tǒng)變遷角度來看,從兩漢到魏晉,士人的生活方式也有變化。漢代重視力田,寒素士人在讀書的同時,多從事躬耕。其例甚多。如大家熟悉的朱買臣。魏晉以后,士族莊園逐漸形成。這種莊園具有農業(yè)經濟的功能,當時稱為“丘園”。謝靈運《答中書》詩中有云:“守道順性,樂茲丘園?!庇钟小峨]西行》:“耿耿僚志,慊慊丘園。”晉宋之際的士人,如謝靈運、顏延之等人,討論田園乃至耕植之風,頗見其跡。但士族多非真正躬耕,其“丘園”閑居或隱逸,多與山水合流,并未立即形成田園詩的風氣。不僅如此,同時還有一種輕視田園的意識在發(fā)生。而陶淵明是反對這種輕視田園意識的。黃庭堅《論詩帖》云:“陶淵明詩長于丘園,信所謂有味其言者。”則陶之田園,亦即當時的“丘園”。但陶不言丘園而言田園,正因其志在躬耕之意。正是這種對當時一般士族觀念的突破,使陶淵明形成了既不同于當時農人、亦不同于士族的田園之美的審美趣味,在悠久的田園書寫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結合的中國古代田園詩傳統(tǒng)。(摘編自錢志熙《陶淵明的田園詩藝術》)材料二:田園審美奠基于農業(yè)文明。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在距今一萬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就已不乏農耕遺跡。以農耕為基礎的文明最大特點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對穩(wěn)定,不會頻繁而輕易地遷居,于是更容易建立起以棲息之地為中心的世界觀,也更利于一代代的文明積累和傳承。生動的農事敘述出現(xiàn)在《詩經·豳風·七月》中。詩人有沒有參加農事勞動不可考,但整個作品確實是站在勞動者一員的角度,極其詳細而準確地描繪了一年的生產生活:摘苦菜、打紅棗、收稻谷、割茅草、釀酒、修房……雖然這富有節(jié)奏的敘述算是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但其旨歸卻不是指向一種田園之樂。當然這并不是說鄉(xiāng)村的生產生活沒有樂趣可言,而是農事詩與田園詩有著體察角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角色對鄉(xiāng)村和田園進行了不同的價值賦予。農事詩是沉浸于鄉(xiāng)村之中,其樂趣來自生產生活本身。自然的價值在農事詩中首先是作為勞作對象而存在的。自然之所以美好和讓人愉悅,都是源于這片土地賦予了他生存所需要依靠的一切物質來源。除此之外,這客觀的自然并沒有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義。但是田園詩不同,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田園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成為一種生活理想的表達。這在張衡的《歸田賦》中就可以體察。此賦只是張衡在混濁的政治環(huán)境中對美好田園生活的憧憬,是身不由己中對自由的渴望。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農夫,過春耕秋收的田莊生活,而是在他看來,田園的生活相比朝堂的烏煙瘴氣是一種能夠讓人身心純凈的狀態(tài)。他最終的追求顯然也是一種文人理想而不是農夫追求。張衡并非孤例。事實上,到東漢時期,對于士人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建構就已經相當成型了,完全是一派典型的莊園生活。農耕文明對于商貿密集的城市本來就常懷著一種天然的戒備,認為市井之地往往是滋生腐敗墮落的溫床。既然城市是危險的,那么走出市井融入到田園甚至走入山林,則成為一種更為合乎人性更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張衡固然沒有真正歸過田,創(chuàng)作者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勞作從來不是劃分田園詩與農事詩的標準。陶淵明是真正當了農夫的。但他也是真正的田園詩人。雖然過著農夫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仍然是一個士人,田園對他來說是一個生存之地,但更是一個求仁得仁之處。(摘編自張雨《眼前的田園與遠方的山水——中國審美傳統(tǒng)中自然元素的生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論是楊惲還是諸葛亮,其對躬耕的記錄都可能對陶淵明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或體現(xiàn)在文字層面,或體現(xiàn)在意識層面。B.從兩漢到魏晉,重視力田的生活傳統(tǒng)發(fā)生了改變,士族莊園逐漸形成,士人們雖然也討論田園、耕植,但大多并未躬耕。C.中國農耕文明的特點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對固定,不會頻繁而輕易地遷居,這與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觀點是類似的。D.田園詩并不直接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而是通過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使田園生活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朱熹對《魏風·十畝之間》的解釋能準確反映出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情緒,說明朱熹能夠深入體會陶淵明獨特的審美趣味。B.材料一對陶淵明田園詩的重要淵源的梳理,表明文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有其根源,啟發(fā)我們可以從發(fā)展脈絡的角度理解作品。C.張衡的《歸田賦》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文人理想而不是農夫追求,可見他與晉宋之際的士族一樣,也具有“輕視田園”的意識。D.正因為走入山林是一種更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所以相比于其他題材,書寫田園生活的詩歌更能體現(xiàn)出文人的精神追求。3.根據材料二,下列詩句不屬于作者理解的“農事詩”的一項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經·周南·芣苢》)B.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C.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D.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楊萬里《插秧歌》)4.為什么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會具有“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結合”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兩則材料都談及《詩經·豳風·七月》一詩,其意圖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D2.B3.B4.①因為陶淵明志在躬耕,突破一般士族的觀念,使其田園詩融入了“農耕文明”;②同時,在田園詩中注入了士人精神追求,使其田園詩融入了“士大夫精神生活”。5.①材料一談及該詩屬于“敘述農事”類,意在說明陶淵明的《勸農》詩繼承其類型。②材料二談及該詩的旨歸并非指向一種田園之樂,意在引出下文對農事詩與田園詩的差異的分析。【解析】【導語】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剖析田園詩的淵源與特質。材料一聚焦《詩經》及漢魏晉傳統(tǒng),突出陶淵明對躬耕生活的獨特書寫,融合農耕實踐與士人精神,開創(chuàng)田園詩新境。材料二則從農業(yè)文明的穩(wěn)定性入手,區(qū)分農事詩與田園詩,強調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理想化表達,承載文人精神追求。二者互為補充,展現(xiàn)了田園詩的文化深度與審美價值?!?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田園詩并不直接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錯誤。材料一中,開篇寫陶淵明的田園詩既敘述農事,又表現(xiàn)隱逸情調。所以田園詩會描寫鄉(xiāng)村生產生活。從士族的“丘園”發(fā)展到陶淵明的“田園”,正是因為“其志在躬耕”,所以田園詩中還是出現(xiàn)農事生產相關內容的。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能力。A.“體會陶淵明獨特的審美趣味”錯誤。根據材料一“朱熹《詩集傳》解釋這首詩說:‘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也正是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基本情緒”可知,朱熹的解釋確實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情緒相吻合,但并未提及朱熹是否能夠深入體會陶淵明的獨特審美趣味。C.“輕視田園”錯誤。根據材料二“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農夫,過春耕秋收田莊生活,而是在他看來,田園的生活相比朝堂的烏煙瘴氣是一種能夠讓人身心純凈的狀態(tài)”可知,張衡并未表現(xiàn)出“輕視田園”的意識,而是將田園視為一種理想化的精神寄托。D.“更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錯誤。根據材料二“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可知,田園詩歌更能體現(xiàn)文人精神追求的原因在于其被賦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而非因為走入山林更符合人性。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結合材料一第一段“一種是敘述農事”與材料二第二段《詩經》的例子的內容,可知農事詩指描寫農事勞動、生產生活的詩作。A.描寫的是古人采芣苢的勞動場景。B.描寫了一次農家聚會,詩人在對農家環(huán)境與場景的描寫中,寄寓了一種對寧靜、質樸的田園生活的精神追求,是田園詩。C.描寫了成人耕織和兒童模仿耕織的生產生活場景。D.描寫了農人全家在雨中緊張地插秧的勞動場景。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結合材料一第三段,論述了在農事詩向田園詩發(fā)展過程中,丘園與田園的區(qū)別。魏晉詩人的丘園只有“閑居或隱逸,多與山水合流”,缺少真正的躬耕,甚至輕視田園的意識在發(fā)生。而陶淵明創(chuàng)造了農耕文明與士大夫精神生活結合的中國田園詩傳統(tǒng),正是因為將“躬耕之意”注入田園中,對當時的士族觀念進行突破,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趣味。②材料二第二段,結合《詩經》的例子,指出對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并不是田園審美,第三段“田園詩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旁觀與反省,田園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農事本身的價值和希望,成為一種生活理想的表達”,第四段“被不斷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園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被歌頌、被美化的對象”可知,田園詩要能夠被寄托其他情感和意義,要有文人理想,表現(xiàn)文人的精神追求?!?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①材料一《詩經·豳風·七月》的例子出現(xiàn)在第一段,通過“如”字可知本作為例子,闡釋《詩經》中田園詩一類作品是描敘述農事的,后一句“陶淵明的《勸農》詩即繼承了這種類型”指出陶淵明《勸農》詩繼承于《詩經》田園詩中敘述農事這一類型。②材料二《詩經·豳風·七月》的例子出現(xiàn)在第二段,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分析,總結它只是“生產生活的詩化記錄”,不能說是真正的田園詩。第三段承接而來,敘述農事詩與田園詩的區(qū)別在于客觀的自然是否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義。由此可知,對本詩的探討有引起下文論述的作用。(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浴血羅霄(節(jié)選)蕭克炊事員快要做好的早飯,被敵人一個突然襲擊,吃不成了,這意外的事,對于走了一天一夜的人,是多嚴重的問題??!隊伍沿著石板鋪的路往上走。橫列在面前宛如駝背的山峰,東西綿延,又高又陡。微弱的太陽,也像疲倦了一樣,沒有光輝。山下汩羅江長長的流帶,從東邊起伏著的山邊的陰影底下出來,消失于西邊夾在兩岸的山峽的曲折處。①那里,銀色的飛機正成群結隊從東邊飛來,流連于汨羅江兩岸的上空;那里,野蠻的國民黨軍隊正跟著紅軍的腳跡,從北岸渡過南岸,用火力向南搜索。到了中午,前衛(wèi)上了大道的最高點徐家垅。路旁,星星點點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這時人們忘記了一切,不管地下怎樣潮濕,蟲蟻多少,都就地一躺。四面沒有一點聲響。②馬垂著耳朵,有的橫臥地下,有的啃著枯草,又抬起頭來輕輕嚼幾下,隨即半閉眼睛。閉著口,口中露出幾根枯草……郭楚松、杜崇惠、黃曄春、黎蘇都在想辦法找飯吃。向導告訴他們要糧食就得走路,或者后退三十里,退到敵碉堡能打到冷槍的地方;或者前進四十里,進到南山山腳下的小村莊中??墒?,后退是誰也不愿意的,因為不僅是違反南進的方針,而且要受到追擊的危險,同時空著肚子已經走了十幾個鐘頭的人,誰也沒有氣力再走三十里了。他們望著莽莽山林,一籌莫展。戰(zhàn)士們漸漸醒來了,有的抬著洋鐵桶,有的拿著洋瓷面盆,也有用洋瓷茶杯或其他東西下到深壑中去汲取清泉,回來以后,掘開地下或架起石塊,做臨時灶,又采拾些干柴野草作燃料。于是道旁的煙火便一股股地升了起來,戰(zhàn)士們不斷地添火,不斷地添水,水開了,他們一碗又一碗地喝,這樣雖然能解渴,但肚子越喝越慌。忽然有個電話員指著一匹不大瘦的青馬,那是那群瘦馬中最肥的,笑著說:“這匹馬倒有幾斤肉……”電話員的話似乎提醒了餓壞的人們,他們嘰嘰喳喳,打起馬的主意來。“把那匹馱東西的殺掉吧?!薄疤萘?,沒有幾斤肉。”“對,殺了!殺了它!”人越來越多,后到的人喊:“怎么還不動手?”大家都喊殺,但誰也沒有動手。正在吵鬧的時候,人墻外面響起了一個粗大的嗓門:“站開點!”他們雖然沒有看叫喊的人,但都聽出是朱老大的聲音?!罢l說要殺馬?這匹馬馱著司令部的東西,把它殺了,你來馱?”人們看著紅了眼睛的朱老大,反問他:“你這火頭軍給我們弄飯吃??!”“沒飯吃也不能殺馬!”朱老大說著,愛憐地拍拍馬頭。馬抬起頭拱拱他的手?!皠e吵了,殺吧?!比藗兟牭搅顺翋灥穆曇?,轉頭看,是郭楚松牽著他的馬過來了。朱老大說:“殺你的馬更不行?!惫裳劭粗h方,他懂得“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的道理,要保存有生力量,只有這樣辦了。歷史上能征慣戰(zhàn)的軍人,誰不愛馬?但到了“無糧食則亡”的時候,就下決心殺馬。他回頭看看大家,堅定地說:“現(xiàn)在只能這樣了??鞖?!”“我不殺?!惫砂秧\繩遞給朱老大,說:“執(zhí)行命令?!闭f完轉身走了,并要黎蘇派人到各團去傳達殺馬的指示。朱老大看著馬,馬看著朱老大,人們都不再說話,沉默了片刻,朱老大撫摸著馬的脖子,說:“我,我,你們誰有本事誰干吧。”說完,含淚走開了。幾十分鐘后,不曉得多少把刀把馬分成幾千塊,管理員按著人數(shù)的多少,分配馬肉,于是在大伙食單位中又分成好多小伙食單位。③各單位的人都圍著鍋灶,打水的。燒火的,采樵的,挖冬筍的,沒有一個人袖手旁觀?;鹧鎻膩頉]有那樣多。千百條心想的是馬肉。千百只眼睛盯著的也是馬肉,他們從來沒有殺過馬吃,更沒有整個隊伍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菜是馬肉,飯也是馬肉,而且還是無油無鹽的馬肉。可是,誰也沒有怨言,也不失望,千百人這時只有一條心,一個動作,就是煮馬肉?;鹧骐m然那樣多,火力雖然那樣猛,由于肚子在鬧,總覺得慢了,在馬肉還沒有切完的時候,水早燒開了,馬肉下鍋的時候,各人都拿起了碗筷,伸長脖子等了好久了。肉湯沸了不久,千萬只眼睛都集中在鍋里,喜洋洋地說:“差不多了!”但誰也沒有動手,幾分鐘后,都忍耐不住了,于是有人提議:“行了,拿下來?!薄皩?!”④沒有半點不同意見。于是,許多人都端碗圍在鍋臺邊,由掌勺的按次序分馬肉。他們或坐或立,沒有一個說話,只有筷子撥碗和咀嚼的聲音。吃完飯,郭楚松用望遠鏡向來路看了一下,敵人還沒有追來,但村莊和樹林里面,有很大的煙火,看不清什么,只知道敵人還在那里。這時他和大家一樣,也很高興,而且還有點得意,覺得五六天以來,強大的敵人總是想把他們向北面趕,把他們趕到戰(zhàn)略上非常不利的鄂南地區(qū)。但敵人的算盤落空了,敵人原來是在南面,自己在北面,經過五六天來的艱苦奮斗,敵我兩方變了個方向,敵人不能不跟自己跑,自己卻達到向預定的戰(zhàn)略方向前進。他再向北面看,汨羅江的大流帶橫在眼前,于是聯(lián)想到屈原,這時他周圍的氣氛正和《楚辭》上有一段相照應,他不覺地哼起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可喜兮。他周圍有好些人雖然不知道他念的什么,但知道他是很得意的。相關鏈接:羅霄縱隊的原型是1933年6月剛由紅八軍(由地方游擊隊、赤衛(wèi)隊擴編而來)精編而成的紅十七師,蕭克曾先后任紅八軍軍長與紅六軍團軍團長兼十七師師長。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蕭克的親歷親聞、直接體驗為基礎,書中的人物以與他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紅軍指戰(zhàn)員為原型。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微弱的太陽”疲倦得沒有“光輝”,與《哦,香雪》中“月光好像也黯淡下來”,都從側面寫出人物的處境與心理狀態(tài)。B.小說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路旁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再現(xiàn)了徐家垅遭戰(zhàn)火焚毀后的環(huán)境,營造出殘酷的戰(zhàn)爭氛圍。C.選文結尾處既寫郭楚松對打亂敵人算盤的得意心情,又描寫了郭楚松吟哦《楚辭》的場面,表現(xiàn)出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D.與《百合花》一樣,小說不刻意追求情節(jié)的驚心動魄,而是著力于對生活場景的描繪,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精神的禮贊。7.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反復以“那里”領起句子,強調國民黨軍隊的窮追不舍,突出了軍情的危急。B.句子②具體描寫了馬疲憊的神情,馬與上文的戰(zhàn)士并置,凸顯出行軍的勞累、辛苦。C.句子③運用排比手法,寫戰(zhàn)士們煮馬肉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具有畫面感、現(xiàn)場感。D.句子④省略主語,簡潔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對提議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說明軍隊紀律嚴明。8.小說寫朱老大反對“殺馬解饑”,這一情節(jié)的設置有何藝術效果?請簡要分析。9.小說是如何做到使故事真實可感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敬鸢浮?.B7.D8.①寫朱老大對“殺馬”的反對,與戰(zhàn)士們強烈的“解饑”意愿形成沖突,使故事具有波瀾;②寫朱老大由反對殺馬到無奈接受,這一妥協(xié)凸顯抉擇的艱難,使故事更具悲壯感。9.①故事情節(jié)真實: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作者的真實經歷,是基于作者真實而直接的戰(zhàn)爭體驗而創(chuàng)作的。②人物塑造真實:在具體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塑造紅軍指戰(zhàn)員的形象,真實地寫出人物面對抉擇時的復雜心理。③場景描寫真實:通過對打水、做臨時灶、燒水等的細節(jié)描寫,真實地再現(xiàn)了紅軍行軍的生活場景?!窘馕觥俊緦дZ】節(jié)選部分描繪紅軍行軍途中遭襲斷炊,面臨饑餓困境,眾人商議殺馬充饑。刻畫了戰(zhàn)士們的饑餓、抉擇與團結,展現(xiàn)艱難處境下堅韌的意志。通過描寫行軍環(huán)境、殺馬細節(jié),凸顯戰(zhàn)爭艱苦。結尾借郭楚松哼《楚辭》,表達紅軍堅定信念與戰(zhàn)略成功的得意,體現(xiàn)革命樂觀主義精神。【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小說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路旁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錯,文中“路旁,星星點點散落著被火毀了的破垣斷壁”只有這一句提到徐家垅的“斷垣殘壁”,并非細致入微地刻畫。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鑒賞能力。D.“說明軍隊紀律嚴明”錯。句子④省略主語主要是為了簡潔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對提議的態(tài)度一致,但這里主要體現(xiàn)的是戰(zhàn)士們在饑餓困境下的一種本能反應等,而不是為了說明軍隊紀律嚴明。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①朱老大反對“殺馬解饑”,而戰(zhàn)士們因為饑餓有強烈的“解饑”意愿,這兩種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沖突。在故事中,這種沖突會使情節(jié)不再平鋪直敘,而是有了起伏和波瀾,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故事更有可讀性。②開始朱老大反對殺馬“沒飯吃也不能殺馬!”,最后“朱老大撫摸著馬的脖子,說:‘我,我,你們誰有本事誰干吧。’說完,含淚走開了”,朱老大從一開始的堅決反對到最后無奈接受,這一轉變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在戰(zhàn)爭這種艱難環(huán)境下,人們面臨抉擇時的艱難。馬對于朱老大可能有特殊意義,但在戰(zhàn)士們生存面臨威脅時又不得不殺馬,這種妥協(xié)讓整個故事籠罩著一種悲壯的氛圍,更能凸顯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們在戰(zhàn)爭中的無奈,從而深化了故事的主題?!?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技巧的能力。①故事情節(jié)真實:相關鏈接里說“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蕭克的親歷親聞、直接體驗為基礎,書中的人物以與他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紅軍指戰(zhàn)員為原型”,作者以自己的真實經歷為基礎來創(chuàng)作,這樣的故事就有了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因為是作者真實而直接的戰(zhàn)爭體驗,所以其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矛盾沖突等都更符合實際情況,能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②人物塑造真實:在具體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去塑造紅軍指戰(zhàn)員形象,比如戰(zhàn)士們在饑餓時對殺馬的不同態(tài)度,“把那匹馱東西的殺掉吧”“太瘦了,沒有幾斤肉”“對,殺了!殺了它!”以及郭楚松等人面對各種困難時的心理活動,如“這時他和大家一樣,也很高興,而且還有點得意,覺得五六天以來,強大的敵人總是想把他們向北面趕,把他們趕到戰(zhàn)略上非常不利的鄂南地區(qū)”。這樣能讓人物有血有肉,他們的行為、心理都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真實反應,而不是被刻意拔高或美化,使讀者能夠相信這些人物是真實存在過的。③場景描寫真實:如做臨時灶“掘開地下或架起石塊,做臨時灶,又采拾些干柴野草作燃料”,燒水“戰(zhàn)士們不斷地添火,不斷地添水,水開了,他們一碗又一碗地喝”等,通過對打水、做臨時灶、燒水等細節(jié)的描寫,這些生活場景在戰(zhàn)爭行軍中是非常常見的。對這些細節(jié)的真實再現(xiàn),能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紅軍行軍的現(xiàn)場,感受到那種真實的氛圍和情境,增強了故事的真實可感性。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節(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文本二:日暮抵方廣,氣象深窈,八峰環(huán)立,所謂蓮花峰也。登閣四望,霜月皎皎。寺皆版屋,問老宿,云用瓦輒為冰雪凍裂,高臺、上封皆然也。戊寅明發(fā),穿小徑,入高臺寺。門外萬竹森然,間為風雪所折,特清爽可愛。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云陰驟起,飛霰交集,頃之乃止。出西嶺,過天柱,下福巖,望南臺,歷馬祖庵,由寺背以登。路亦不至甚狹,遇險輒有石磴可步陟。逾二十余里,過大明寺,有飛雪數(shù)點。自東嶺來,望見上封寺,猶縈迂數(shù)里許乃至。山高,草木堅瘦,門外寒松皆拳曲擁腫,樛枝下垂,冰雪凝綴,如蒼龍白鳳然。予與二友始息肩,望祝融絕頂,褰裳徑往。頂上有石,可坐數(shù)十人。時煙靄未盡澄徹,然群峰峭立,遠近異態(tài),四望渺然,不知所極,如大瀛海環(huán)之,真奇觀也。湘水環(huán)帶山下,五折乃北去。寺僧指蒼莽中云,洞庭在焉。夜宿方丈,月照雪屋,寒光射人,泉聲隔窗,泠然通夕,恍不知此身踞千峰之上也。蓋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經行上下數(shù)百里,景物之美不可殫敘。間亦發(fā)于吟詠,更迭唱酬。倒囊得百四十有九篇。方己卯之夕,中夜凜然,撥殘火相對,念吾三人是數(shù)日間,亦荒于詩矣。大抵事無大小美惡,流而不返,皆足以喪志,于是始定要束,翌日當止。(節(jié)選自張栻《南岳唱酬序》)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B.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C.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日影下照林間/冰墮鏘然有聲D.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shù)尺/望石凜如素錦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區(qū)重陽節(jié)工作總結模版
- 小學數(shù)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模版
- 統(tǒng)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春游去哪兒玩》示范公開課教學課件
- 蘇少版四年級音樂下冊第一單元四季放歌教學設計
- 災害急救護理體系構建
- 員工心態(tài)培訓總結模版
- 陜西省2025屆七下數(shù)學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新員工入職工作心得體會模版
- 級長工作總結大班級級長工作總結模版
- 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經濟統(tǒng)計學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長會
-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utc無人機考試試題及答案
- 咖啡加工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 倉儲物流管理試題及答案
- 漢字介紹課件
- 2025年熔化焊接與熱切割作業(yè)證理論考試試題(1000題)附答案
- 《基于PLC的游泳池水處理控制系統(tǒng)設計》15000字(論文)
- 技術文檔的撰寫要求試題及答案
- 《任務三表達與呈現(xiàn)》(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