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效種植作業(yè)指導書TOC\o"1-2"\h\u23605第一章種植前準備 333261.1土壤分析與處理 3234921.1.1土壤采樣 3215021.1.2土壤分析 3260761.1.3土壤處理 320641.2種子選擇與處理 49541.2.1種子選擇 4278721.2.2種子處理 4215521.3種植工具與設備準備 4205821.3.1種植工具 4138311.3.2種植設備 425675第二章土壤管理與改良 5128552.1土壤松耕與施肥 570972.1.1土壤松耕 533432.1.2施肥 5308212.2土壤消毒與病蟲害防治 5239502.2.1土壤消毒 5186962.2.2病蟲害防治 6175172.3土壤水分管理 611442第三章種植方法與技巧 6268073.1播種技術與要求 624543.2移栽技術與要求 6199383.3種植密度與排列 723352第四章灌溉與排水 7306454.1灌溉制度與方法 769624.2排水系統(tǒng)設計與維護 8129454.3灌溉設備的選用與安裝 824801第五章肥料管理與施用 8191585.1肥料種類與作用 8306505.1.1概述 852315.1.2氮肥 8269125.1.3磷肥 8276015.1.4鉀肥 876505.1.5復合肥 8255895.1.6有機肥 973835.2施肥方法與技巧 9125605.2.1基肥 9223225.2.2種肥 977045.2.3追肥 9144575.2.4葉面噴施 928955.3肥料施用量的確定 980145.3.1土壤肥力 998505.3.2作物種類和生育期 9198205.3.3肥料種類和養(yǎng)分含量 9208385.3.4環(huán)境條件 1042185.3.5肥料利用率 104578第六章病蟲害防治 10129776.1病蟲害識別與診斷 10323556.1.1病害識別 10310696.1.2蟲害識別 10299306.1.3診斷方法 10268226.2防治方法與技術 1055966.2.1農業(yè)防治 1056.2.2物理防治 1028076.2.3生物防治 10298996.2.4化學防治 1188366.3防治策略與實施 11302526.3.1防治策略 11187986.3.2實施步驟 1130437第七章田間管理 117637.1間苗與除草 11170827.1.1間苗 11130937.1.2除草 12327367.2施肥與灌溉 12309557.2.1施肥 1211637.2.2灌溉 12247.3修剪與整形 12271607.3.1修剪 12118567.3.2整形 1321105第八章收獲與儲存 13279988.1收獲時間與方法 13147458.1.1收獲時間 1394958.1.2收獲方法 13154858.2儲存條件與方法 13187798.2.1儲存條件 13183098.2.2儲存方法 13176438.3儲存期限與保鮮 14293068.3.1儲存期限 1441508.3.2保鮮措施 1415542第九章種植記錄與數據分析 14315649.1種植記錄的制作與保存 14132439.1.1記錄內容 14114059.1.2記錄方法 1481019.1.3記錄保存 1486739.2數據分析方法與技巧 15276719.2.1數據收集 15123929.2.2數據整理 15311149.2.3數據分析方法 1579519.2.4數據分析技巧 1587539.3種植效果評價與改進 1567649.3.1評價方法 15222139.3.2改進措施 1529898第十章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6690910.1環(huán)保種植理念與實踐 163157010.1.1環(huán)保種植理念 16985310.1.2環(huán)保種植實踐 161271510.2資源循環(huán)利用與保護 162214310.2.1資源循環(huán)利用 16399110.2.2資源保護 161575110.3生態(tài)平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73078710.3.1生態(tài)平衡 171890210.3.2可持續(xù)發(fā)展 17第一章種植前準備1.1土壤分析與處理1.1.1土壤采樣在進行種植前,首先需對土壤進行采樣,以了解土壤的基本情況。采樣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在不同地塊、不同層次進行采樣;采樣點應均勻分布,避免在土壤變異大的區(qū)域進行采樣;采樣工具需干凈、無污染。1.1.2土壤分析將采集的土壤樣本送至專業(yè)機構進行土壤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土壤類型、質地、結構;土壤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指標;土壤重金屬含量、病蟲害情況等。1.1.3土壤處理根據土壤分析結果,對土壤進行以下處理: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調整土壤pH值,使其適宜種植作物;補充土壤缺乏的營養(yǎng)元素;防治土壤病蟲害。1.2種子選擇與處理1.2.1種子選擇根據種植地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市場需求等因素,選擇適宜的種植品種。種子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選擇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選擇生長周期適中、產量高的品種;選擇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品種。1.2.2種子處理為提高種子發(fā)芽率、防治病蟲害,需對種子進行以下處理:晾曬:將種子晾曬至含水量適宜,便于保存;浸種:用適宜的藥劑浸泡種子,消滅病蟲害;催芽:將處理后的種子進行催芽,提高發(fā)芽率。1.3種植工具與設備準備1.3.1種植工具準備以下種植工具:鏟子、鋤頭、鋤頭等翻土工具;鐮刀、修枝剪等修剪工具;噴霧器、噴壺等灌溉工具;秤、尺子等測量工具。1.3.2種植設備根據種植作物及規(guī)模,準備以下種植設備:播種機:用于播種種子;移栽機:用于移栽幼苗;噴霧機:用于噴灑農藥、肥料;收割機:用于收割作物。通過以上種植前的準備工作,為高效種植作業(yè)奠定了基礎。將進入種植環(huán)節(jié)。第二章土壤管理與改良2.1土壤松耕與施肥2.1.1土壤松耕土壤松耕是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下為土壤松耕的具體操作方法:(1)松耕時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土壤狀況,合理安排松耕時間。一般在播種前、作物生長中期和收獲后進行。(2)松耕深度:根據土壤類型和作物根系分布情況,確定松耕深度。一般而言,淺根作物松耕深度為1520厘米,深根作物松耕深度為2530厘米。(3)松耕工具:選擇合適的松耕工具,如鋤頭、犁、旋耕機等。2.1.2施肥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保障作物生長需求的重要手段。以下為施肥的具體操作方法:(1)施肥種類:根據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如氮肥、磷肥、鉀肥、微量元素肥料等。(2)施肥時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土壤狀況,合理安排施肥時間。一般在播種前、作物生長中期和收獲前進行。(3)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肥料種類,確定施肥量。過量施肥可能導致土壤鹽漬化,影響作物生長。(4)施肥方法:采用穴施、條施、撒施等方法,保證肥料均勻分布在土壤中。2.2土壤消毒與病蟲害防治2.2.1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減少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病原菌和害蟲的方法,有利于作物生長。以下為土壤消毒的具體操作方法:(1)物理消毒:利用高溫、紫外線等方法對土壤進行消毒。(2)化學消毒:使用化學藥劑如氯化苦、福爾馬林等對土壤進行消毒。(3)生物消毒:利用生物農藥、微生物制劑等對土壤進行消毒。2.2.2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是保障作物生長、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以下為病蟲害防治的具體操作方法:(1)農業(yè)防治:通過輪作、間作、調整播種期等方法,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等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3)化學防治:在病蟲害嚴重時,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但要注意藥劑的選擇和使用劑量,避免對環(huán)境和人體造成危害。2.3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保證作物正常生長、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下為土壤水分管理的具體操作方法:(1)灌溉:根據作物需求和土壤水分狀況,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次數。避免過量灌溉導致土壤濕度過大,影響作物生長。(2)排水:保證土壤排水暢通,防止土壤濕度過大,引發(fā)作物病害。(3)覆蓋:采用地膜、秸稈等覆蓋材料,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保水劑:施用保水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減少灌溉次數。第三章種植方法與技巧3.1播種技術與要求播種是種植過程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正確的播種技術與要求能夠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和植株的生長質量。種子選擇。應選擇優(yōu)質、純凈、健康、無病蟲害的種子。種子在播種前需進行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溫水浸種、藥劑浸種等,以減少病原菌的侵害。播種深度應根據種子大小、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來確定。一般而言,種子越大,播種深度越深。沙質土壤播種深度應相對較深,而黏土質土壤則相對較淺。播種后要及時覆土,以保證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再者,播種時間應根據作物種類、生長周期、當地氣候等因素來確定。過早或過晚播種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3.2移栽技術與要求移栽是提高作物生長速度、增加產量的重要手段。正確的移栽技術與要求如下:移栽前需對土壤進行充分準備,包括松土、施肥、澆水等,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移栽時應選擇健康的幼苗,注意保護根系,避免損傷。移栽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幼苗在土壤外的暴露時間,以防水分蒸發(fā)和根系受損。移栽深度應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來確定。一般而言,移栽深度應略高于原土表,以保證幼苗根系能夠順利生長。3.3種植密度與排列種植密度與排列是影響作物生長、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種植密度應根據作物種類、生長周期、土壤條件等因素來確定。過密或過稀的種植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作物排列方式有單行、雙行、方形、長方形等。應根據作物特性、種植密度、土壤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排列方式。行距和株距的設置應符合作物生長需求。行距過窄,會導致作物間競爭激烈,影響生長;行距過寬,則土地利用率低,影響產量。株距的設置應保證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章灌溉與排水4.1灌溉制度與方法灌溉制度的制定需依據作物需水量、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等因素。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既能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又能節(jié)約水資源。灌溉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溝灌:將水引入作物行間的溝內,使水分沿溝底滲透至作物根系。適用于寬行距作物。(2)畦灌:將水引入畦面,使水分沿畦面流動,滲透至作物根系。適用于窄行距作物。(3)噴灌:利用噴頭將水噴灑到空中,形成細小水滴,均勻降落在作物上。適用于各種作物。(4)滴灌:通過管道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系附近,水分利用率高。適用于果園、蔬菜等高價值作物。4.2排水系統(tǒng)設計與維護排水系統(tǒng)設計應考慮以下幾點:(1)排水面積:根據作物種類、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排水面積。(2)排水溝(管)布局:合理布置排水溝(管),使排水暢通,降低地下水位。(3)排水設施:選擇合適的排水設施,如排水井、排水泵等。(4)排水系統(tǒng)維護:定期清理排水溝(管),保證排水系統(tǒng)暢通。4.3灌溉設備的選用與安裝灌溉設備選用與安裝應遵循以下原則:(1)設備選型:根據灌溉方法、作物需求、水源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灌溉設備。(2)設備質量:選用質量可靠、功能穩(wěn)定的灌溉設備。(3)設備安裝:按照設計要求進行設備安裝,保證灌溉系統(tǒng)正常運行。(4)設備維護:定期檢查、維修灌溉設備,保證灌溉效果。第五章肥料管理與施用5.1肥料種類與作用5.1.1概述肥料是提供植物所需養(yǎng)分、改善土壤性狀、增加作物產量的重要物質。根據肥料中主要養(yǎng)分的不同,可分為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有機肥等類型。5.1.2氮肥氮肥主要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氮元素,促進植物生長,增加葉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常見氮肥包括尿素、碳酸氫銨、硫酸銨等。5.1.3磷肥磷肥能促進植物根系發(fā)達,增強植物抗逆能力,提高果實品質。常見磷肥有磷酸二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等。5.1.4鉀肥鉀肥能增強植物的抗病、抗旱能力,促進糖分積累,改善果實品質。常見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草木灰等。5.1.5復合肥復合肥含有多種養(yǎng)分,具有養(yǎng)分均衡、施用方便等特點。根據養(yǎng)分組合,可分為二元復合肥、三元復合肥等。5.1.6有機肥有機肥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微生物,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常見有機肥有廄肥、綠肥、堆肥等。5.2施肥方法與技巧5.2.1基肥基肥是在播種或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化肥,以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的養(yǎng)分需求。5.2.2種肥種肥是在播種時施入土壤的肥料。種肥應以速效化肥為主,適量施用,避免過量影響種子發(fā)芽。5.2.3追肥追肥是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進行的補充施肥。追肥應遵循“少量多次、適時施用”的原則。5.2.4葉面噴施葉面噴施是將肥料溶液直接噴施在植物葉片上的施肥方法。葉面噴施具有快速補充養(yǎng)分、減少土壤污染等優(yōu)點。5.3肥料施用量的確定肥料施用量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5.3.1土壤肥力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合理確定肥料施用量。土壤肥力較低時,應適當增加肥料施用量;土壤肥力較高時,可適當減少肥料施用量。5.3.2作物種類和生育期不同作物和生育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不同,應根據作物種類和生育期確定肥料施用量。5.3.3肥料種類和養(yǎng)分含量不同肥料種類和養(yǎng)分含量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不同,應根據肥料種類和養(yǎng)分含量合理確定施用量。5.3.4環(huán)境條件環(huán)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對肥料利用率有較大影響,應根據環(huán)境條件調整肥料施用量。5.3.5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是衡量肥料施用效果的重要指標。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肥料利用率合理調整肥料施用量。第六章病蟲害防治6.1病蟲害識別與診斷6.1.1病害識別病害識別是病蟲害防治的基礎。應根據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階段,觀察葉片、莖蔓、果實等部位的癥狀,結合病原菌特征,進行準確判斷。常見的病害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6.1.2蟲害識別蟲害識別同樣。應通過觀察作物受害部位、蟲態(tài)變化、危害特點等,對害蟲進行準確鑒定。常見的害蟲包括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6.1.3診斷方法病蟲害診斷方法包括田間調查、實驗室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等。田間調查主要包括觀察植株生長狀況、受害程度、癥狀特點等;實驗室檢測主要借助顯微鏡、生物技術等手段,對病原體或害蟲進行鑒定;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PCR、基因測序等,用于精確診斷病蟲害。6.2防治方法與技術6.2.1農業(yè)防治農業(yè)防治主要包括輪作、間作、抗病品種選用、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等。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優(yōu)化栽培技術,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風險。6.2.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措施包括人工捕殺害蟲、設置誘蟲燈、防蟲網等。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對環(huán)境污染較小。6.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控制。主要包括天敵昆蟲釋放、病原微生物制劑應用等。6.2.4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應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規(guī)范,合理選擇藥劑、用藥時機和用藥量,保證防治效果。6.3防治策略與實施6.3.1防治策略防治策略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強病蟲害監(jiān)測,及時發(fā)覺病情、蟲情。(2)實施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措施。(3)推廣抗病品種,提高作物抗病能力。(4)加強栽培管理,改善作物生長環(huán)境。6.3.2實施步驟防治實施步驟如下:(1)開展病蟲害監(jiān)測,掌握病情、蟲情動態(tài)。(2)根據監(jiān)測結果,制定防治方案。(3)按照防治方案,實施各項防治措施。(4)定期檢查防治效果,調整防治方案。(5)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防治水平。通過以上措施,保證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高效實施,為我國農業(yè)生產提供保障。第七章田間管理7.1間苗與除草7.1.1間苗間苗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為了保持作物合理的群體結構,提高光合效率,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具體操作如下:(1)間苗時間:應在作物生長至34葉期進行,此時作物生長較快,易于識別和操作。(2)間苗方法:采用人工或機械間苗,根據作物品種和種植密度,合理確定留苗距離。(3)間苗標準:間苗后,作物行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葉片相互遮擋,但不過于密集。7.1.2除草除草是保持田間清潔、減少病蟲害的關鍵措施。具體操作如下:(1)除草時間:根據雜草生長規(guī)律,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除草,一般在作物生長前期進行。(2)除草方法:采用人工或機械除草,注意除草深度,避免傷及作物根系。(3)除草標準:除草后,田間無雜草,作物生長環(huán)境清潔。7.2施肥與灌溉7.2.1施肥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具體操作如下:(1)施肥時間: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分階段進行施肥。(2)施肥種類: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選擇合適的肥料。(3)施肥方法:采用撒施、沖施、穴施等多種方式,保證肥料均勻施入土壤。7.2.2灌溉灌溉是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的關鍵措施。具體操作如下:(1)灌溉時間:根據氣候變化、土壤濕度及作物生長需求,合理安排灌溉時間。(2)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噴灌、漫灌等多種方式,提高灌溉效率。(3)灌溉標準:保證作物生長過程中,土壤水分保持在適宜范圍,避免水澇和干旱。7.3修剪與整形7.3.1修剪修剪是調整作物生長形態(tài)、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具體操作如下:(1)修剪時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修剪。(2)修剪方法:采用人工修剪,根據作物品種和生長特點,合理確定修剪強度。(3)修剪標準:修剪后,作物生長平衡,枝條分布均勻。7.3.2整形整形是保持作物良好生長狀態(tài)、提高光合效率的重要措施。具體操作如下:(1)整形時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整形。(2)整形方法:采用人工整形,根據作物品種和生長特點,合理確定整形方式。(3)整形標準:整形后,作物生長態(tài)勢良好,枝條分布合理,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第八章收獲與儲存8.1收獲時間與方法8.1.1收獲時間為保證作物品質與產量,收獲時間應根據作物種類、成熟度及氣候條件進行合理選擇。一般來說,作物應在成熟期達到最佳品質時進行收獲。具體收獲時間需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狀況及作物生長周期確定。8.1.2收獲方法(1)人工收獲:適用于小規(guī)模種植或珍貴作物。人工收獲可保證作物不受損傷,但勞動強度較大,效率較低。(2)機械收獲:適用于大規(guī)模種植。機械收獲效率高,但可能對作物造成一定損傷。根據作物種類和地形條件,可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8.2儲存條件與方法8.2.1儲存條件(1)溫度:不同作物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儲存溫度應保持在0℃至10℃之間,以降低呼吸作用,延長儲存期限。(2)濕度:儲存濕度應保持在60%至80%之間,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作物的儲存質量。(3)通風:儲存環(huán)境應保持良好的通風,以降低病原菌的繁殖速度,防止腐敗。8.2.2儲存方法(1)地面堆藏:適用于短期內大量儲存。將作物平鋪在地面上,厚度不超過1米,注意保持通風。(2)倉庫儲存:適用于長期儲存。將作物放入倉庫,分層堆放,注意控制溫度、濕度和通風。(3)冷庫儲存:適用于珍貴作物或特殊要求。將作物放入冷庫,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8.3儲存期限與保鮮8.3.1儲存期限不同作物的儲存期限不同,一般而言,儲存期限應在作物收獲后3個月至6個月之間。具體儲存期限需結合作物種類、成熟度和儲存條件確定。8.3.2保鮮措施(1)降低溫度:通過降低儲存溫度,減緩作物的新陳代謝,延長保鮮期。(2)控制濕度:通過調節(jié)儲存濕度,減少水分蒸發(fā),保持作物新鮮度。(3)通風:保持儲存環(huán)境通風,降低病原菌繁殖速度,防止腐敗。(4)化學保鮮:采用適量的保鮮劑,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保鮮期。(5)生物保鮮:利用生物技術,如接種有益微生物,降低病原菌繁殖速度,延長保鮮期。第九章種植記錄與數據分析9.1種植記錄的制作與保存9.1.1記錄內容種植記錄應包括以下內容:(1)基本信息記錄:種植地點、種植時間、作物種類、品種、種植面積等;(2)種植過程記錄:播種、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蟲害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時間、方法及用量;(3)生長狀況記錄: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高度、葉色、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等;(4)收獲記錄:收獲時間、產量、質量等。9.1.2記錄方法(1)采用表格形式進行記錄,保證清晰、簡潔;(2)記錄數據應準確無誤,如有錯誤,應及時更正;(3)記錄過程中,應遵循客觀、真實、全面的原則。9.1.3記錄保存(1)種植記錄應以電子文檔和紙質文檔兩種形式保存;(2)電子文檔應備份至云盤或外部存儲設備,以防丟失;(3)紙質文檔應存放于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中,避免受潮、蟲蛀。9.2數據分析方法與技巧9.2.1數據收集(1)收集種植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包括種植面積、產量、質量等;(2)收集生長過程中的關鍵數據,如作物高度、葉色、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等。9.2.2數據整理(1)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排序,便于分析;(2)對異常數據進行標注,以便進一步分析。9.2.3數據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通過圖表、表格等形式,展示種植過程中的各項數據;(2)相關性分析:分析各項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找出影響種植效果的關鍵因素;(3)聚類分析:將相似的數據進行歸類,以便于對不同種植模式進行比較。9.2.4數據分析技巧(1)利用專業(y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提高分析效率;(2)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3)注重數據分析過程中的邏輯性和客觀性。9.3種植效果評價與改進9.3.1評價方法(1)產量評價:以實際產量與目標產量之間的差距作為評價指標;(2)質量評價:以作物品質、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等作為評價指標;(3)效益評價:以投入產出比作為評價指標。9.3.2改進措施(1)針對產量不足的原因,調整種植模式、優(yōu)化管理措施;(2)針對質量問題,加強病蟲害防治、提高栽培技術;(3)針對效益不高的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值。通過以上評價與改進措施,不斷提高種植效果,實現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章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10.1環(huán)保種植理念與實踐10.1.1環(huán)保種植理念環(huán)保種植理念是指在種植過程中,充分考慮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內容概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移動設備的安全隱患與應對措施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行業(yè)戰(zhàn)略優(yōu)化試題及答案
- 數據保護與用戶隱私的法律與政策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件考試知識傳授創(chuàng)意試題及答案
- 消防考試題目整套圖片及答案
- 技術依賴與風險防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法學概論的學術前沿和試題及答案
- 企業(yè)數字化升級的員工適應性研究
- 教育的情調讀書分享會PPT
- C-TPAT反恐程序文件(完整版)
- 托福詞匯10000電子講義
- 教學茶樹植物保護茶樹常見害蟲及防治
- 連用文件云通用方案
- 電力安裝EC總承包工程技術投標文件
- 施工單位與勞務分包工程量結算單
- 廣告設計制作、施工安裝及售后服務方案
-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第1課時) 教學設計
- 建筑工程概預算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大學
- 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申報指南(第一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