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考試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考試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考試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考試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考試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1(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達爾文設想,人類和猿猴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遺傳下來的,這一觀點曾使他的許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讓那些一直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人們出離憤怒。當達爾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寫下他的遺傳思想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與智人不同的骨骼。達爾文預言,如果發(fā)現(xiàn)此類化石,它們一定會介于猿猴和人類之間。第一個“遺失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于達爾文的理論正式發(fā)表前兩年,即1857年。新發(fā)現(xiàn)的智人亞種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確實有點像猿猴。當其頭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國科學會議上展出時,有人懷疑它不屬于真正的人類,也有人認為不過是一種反常現(xiàn)象。然而,地質(zhì)學家萊伊爾發(fā)現(xiàn),“新觀察到的猿人骨骼與正常標準人類結構的差別,并不是一種偶然的或隨機的畸形。如果變異法則正合乎進化論者(如達爾文)的要求,那么這種差別是意料中事?!睆陌l(fā)現(xiàn)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歐、美、亞各洲都有過許多對人類和前人類化石“露西”的發(fā)現(xiàn),這些無一例外地都是一種實驗。總之,達爾文的預言已經(jīng)充分被證實了。因為從解剖學的角度而言,每發(fā)現(xiàn)一個較老的化石,都愈來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幾十年來,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術來檢驗共同祖先的遺傳原理。進化透過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實現(xiàn),而脫氧核糖核酸又顯示了不同種之間在生物化學和形態(tài)學方面的區(qū)別。達爾文對基因或DNA還一無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響。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語言,重新發(fā)現(xiàn)了19世紀后期孟德爾關于基因的研究之后,達爾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預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證實。這樣看來,滅絕現(xiàn)象沒有達爾文想得那么簡單。以恐龍為例,如果達爾文關于生物為生存環(huán)境而競爭的設想是正確的,那么物種形成的速率將如他所料,與物種的滅絕達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龍卻在短時間內(nèi)突然消失了;迄今為止,從未在比馬斯特里奇白堊新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過恐龍化石。是哺乳動物殺死了恐龍?幾乎沒有人真的這樣想過。當時的哺乳動物都很小,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與霸王龍或角龍之類并不相擾,當然也無力挫敗那些龐然大物。所以我們該探究的是生物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根據(jù)化石紀錄和動物的選擇性繁殖,達爾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緩慢的。生物個體在生命期限內(nèi)不能發(fā)生大的變化。比如說,一種生物無法因為氣候日趨干旱而變成駱駝,只有在經(jīng)歷了許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環(huán)境生存下來,或者形成某種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無法辦到的物種擁有某種繁殖的優(yōu)勢。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會有某些生物個體滅絕。但是,依事實看來,地質(zhì)紀錄也反映出兩種相當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時間是平靜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大多數(shù)物種保持不變,演化形成的新物種與滅絕的物種數(shù)量大致達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時期,物種形成速度極快,或者生物的滅絕更快。首先,歷史上存在著諸如恐龍滅絕那樣的大規(guī)模生物滅絕事件,然后是一個間歇期。這時期生物按照馬爾薩斯的說法,像兔子一樣成倍地增長。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種。有時演化速度之快,謂之“爆炸”實非夸大其詞。如果我們注意到環(huán)境可能與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關的變化,那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顯而易見的有趣聯(lián)系。快速的環(huán)境變化,必將加速生物滅絕的速率,使后者超過物種的形成速度。因為任何生物通過演化而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速度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舊種屬的滅絕與新種屬形成所引起的競爭風馬牛不相及,達爾文卻反過來強調(diào)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鑒于此,環(huán)境變化速率理應處于生物滅絕公式的核心地位。環(huán)境變化速率愈快,生物滅絕的速率也愈快。沿著這條線索思考,近一個世紀來,古生物學家四處挖掘所發(fā)現(xiàn)的奇珍異獸大規(guī)模滅絕,很可能是由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種災變能夠證明對這種或那種生物滅絕現(xiàn)象的解釋是正確的,那么達爾文的“規(guī)律”就從根本上發(fā)生了動搖。如果我們不能透過鑒定古生物遺骸和現(xiàn)代物種的研究,預言何種生物將幸存,何種生物將滅絕,那么適者生存又有什么意義呢?預測結果是對適者生存說的最后檢驗。我們或許可以說,適應能力是判斷幸存者的標準,適應能力決定生物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程度。從這個看法,我們甚至可以預言哪一種農(nóng)作物具備從一場為時短暫的旱災中幸存下來的能力。但是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災難性變化,我們能不能預言哪一種具備最快的適應能力?即使我們能夠猜度未來災變的情況,又能否預言即將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情況呢?現(xiàn)在沒有食草蛇類的小動物,因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類。如果假設有一場災變使嚙齒動物和昆蟲急劇減少,我們根據(jù)蛇的適應能力,仍難以預言它們能否靠藻類幸存下去,也無法預言經(jīng)過幾代的演化,它們能否有機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環(huán)境而不致滅絕。(摘編自許靖華《達爾文的錯誤》)1.(3分)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達爾文于1833年寫下的遺傳思想認為人猿有共同祖先,該理論雖飽受質(zhì)疑,終由一系列的實驗證實。B.萊伊爾認為,猿人骨骼與人類結構的差別,是合乎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論的支撐。C.文章說,平靜期內(nèi)物種數(shù)量相對平衡,另一時期中物種的形成和滅絕會先后快速而且是成倍地增長。D.環(huán)境變化速率處于生物滅絕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關系,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達爾文的進化論。2.(3分)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達爾文的共同祖先理論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為他的共同祖先理論觸犯了人作為高等動物的尊嚴。B.“草草”一詞,看似批評達爾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論時草率而沒有依據(jù),實則體現(xiàn)了大膽預言的科學精神。C.“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會有某些生物個體滅絕”,是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已超出了該生物個體的適應能力。D.從最后一段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環(huán)境中,我們難以預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適應環(huán)境生存下來的能力。3.(3分)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本文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全球因大陸板塊的運動快速變冷,進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平面因此大幅度下降,突然的環(huán)境變化造成了大量物種集群性滅絕。B.泥盆紀晚期,地核熔巖泄露,西伯利亞地區(qū)熔巖噴涌而出,瞬間殺死大量海洋生物,熔巖中大量有毒物質(zhì)融入海洋,海洋動物大量死亡。C.在環(huán)境幾乎沒有變化的短時間內(nèi),外來物種比當?shù)匚锓N更能適應環(huán)境,取而代之成為優(yōu)勢物種,那些原來的生物反而數(shù)量銳減甚至滅絕。D.二疊紀時期,因多個隕石撞擊地球?qū)е禄鹕絿姲l(fā),海洋中大量甲烷水合物汽化,造成全球溫室效應,導致了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重新洗牌。4.(4分)在作者看來,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哪些錯誤?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5.(6分)文章在指出達爾文的疑點、錯誤的同時,為什么竭力證明達爾文進化論中“共同祖先”理論的正確性?請談談你的理解。(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墻下短記史鐵生近些年我常記起一道墻,碎磚頭壘的,風可以吹落磚縫間的細土。那墻很長,至少在一個少年看來是很長,很長之后拐了彎,拐進一條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處有一盞街燈,緊挨著往前是一個院門,那里住過我少年時的一個同窗好友。我們一度形影不離,我曾把一件珍愛的東西送給他。是什么,已經(jīng)記不清??墒怯幸惶煳覀兇蛄思?,為什么打架也記不清了,但絲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東西。我搖著輪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墻叫我怦然心動,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兒園了。青灰色的墻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樹。樹頂上曾有鳥窩,現(xiàn)在沒了。到幼兒園去必要經(jīng)過這墻下。一俟見了這面高墻,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斷滅。那青灰色幾近一種嚴酷的信號,令童年分泌恐怖。這樣的“條件反射”確立于一個盛夏的午后,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那時的蟬鳴最為浩大。那個下午母親要出長差,到很遠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兒園,在家,不離開奶奶。但兩份提案均遭否決,據(jù)哭力爭亦不奏效。如今想來,母親是要在遠行之前給我立下嚴明的紀律。哭聲不停,母親無奈說帶我出去走走?!安蝗ビ變簣@!”出門時我再次申明立場。母親領我在街上走,沿途買些好吃的東西給我,形勢雖然可疑,但看看走了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兒園的路,牽著母親的長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墒?!好吃的東西剛在嘴里有了味道,迎頭又來了那面青灰色高墻,才知道條條小路相通。雖立刻大哭,料已無濟于事。但一邁進幼兒園的門檻,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沒了依靠,惟規(guī)規(guī)矩矩做個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兒園墻內(nèi),是必度的一種“災難”,抑或只因為這一個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兒園,常在清晨的懶睡中就聽見孩子進園前的嘶嚎。我特意去那園門前看過,抗拒進園的孩子其壯烈都像寧死不屈,但一落入園墻便立刻吞下哭聲,恐懼變成冤屈,淚眼望天,抱緊著對晚霞的期待。不見得有誰比我更能理解他們,但早早地對墻有一點兒感受,不是壞事。我們有時千里迢迢,只像是為了去找一處不見墻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脫。墻永久地在你心里,構筑恐懼,也牽動思念。把所有的墻都拆掉不就行嗎?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時間去幻想一種魔法,唰啦一下墻都不見。怎樣呢?料必大家一齊慌作一團(就像熱油淋在蟻穴),上哪兒的不知道要上哪兒了,干嘛的忘記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覺去么?畢竟又嫌趣味不夠,然后大家埋頭細想,還是要砌墻。砌墻蓋房,不單為避風雨,因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設這心靈之墻可以輕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墻,天和地都是墻,時間和空間都是墻,命運是無窮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盡的墻。不要熄滅破墻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墻。為了逃開墻,我曾走到過一面墻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廢的古園,圍墻殘敗但仍堅固,失魂落魄的那些歲月里我搖著輪椅走到它眼前。四處無人,寂靜悠久,寂靜的我和寂靜的墻之間,膨脹和盛開著野花,膨脹和盛開著冤屈。我用拳頭打墻,用石頭砍它,對著它落淚、喃喃咒罵,但是它輕輕掉落一點兒灰塵再無所動。天不變道亦不變。老柏樹千年一日伸展著枝葉,云在天上走,鳥在云里飛,風踏草叢,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轉(zhuǎn)而祈求墻,雙手合十,創(chuàng)造一種禱詞或讖語,出聲地誦念,求它給我死,要么還給我能走路的腿……但睜開眼,偉大的墻還是偉大地矗立,墻下呆坐一個不被神明過問的人??諘绲南﹃栕邅韴@中,若是昏昏睡去,夢里常掉進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聲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沒人能聽見,井口上的風中也仍是寂靜的冤屈。喊醒了,看看還是活著,喊聲并沒驚動誰,并不能驚動什么,墻上有青潤的和干枯的苔蘚,有蜘蛛細巧的網(wǎng),死在半路的蝸牛身后拖一行鱗片似的腳印,有無名少年在那兒一遍遍記下的3.1415926……在這墻下,某個冬夜,我見過一個老人。記憶和印象之間總要鬧出一些麻煩:記憶對我說未必是在這墻下,但印象總是把記憶中的那個老人搬來這墻下,說就是在這兒……雪后,月光朦朧,車輪吱吱唧唧軋著雪路,是園中唯一的聲響。這么走著,聽見一縷悠沉的簫聲遠遠傳來,在老柏樹搖落的雪霧中似有似無,尚不能識別那曲調(diào)時,已覺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緒。側(cè)耳屏息,聽出是《蘇武牧羊》。曲終,心里正有些凄愴,忽覺墻影里一動,才發(fā)現(xiàn)一個老人盤腿端坐于墻下的石凳,黑衣白發(fā),有些玄虛。雪地和月光,安靜得也似非凡。竹簫又響,還是那首流放絕地、哀而不死的詠頌。原來簫聲并不傳自遠處,就在那老人唇邊。也許是氣力不濟,也許是這古典一路至今光陰坎坷,簫聲若斷若續(xù)并不高亢,老人顫顫地吐納之聲亦可悉聞。一曲又盡,老人把簫管輕橫腿上,雙手攤放膝頭,看不見他是否閉目。我驚詫而至感激,一遍遍聽那簫聲和簫聲斷處的空寂,以為是天喻或是神來引領。那夜的簫聲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領指向何處。僅僅讓我活下去似不必這樣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墻說話,才聽出那夜簫聲是唱著“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墻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離它,怒和罵都是要逃離它,恭維和跪拜還是想逃離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墻談話,對,說出聲,以為這樣才更虔誠或者鄭重,出聲地請求,也出聲地責問,害怕惹怒它就又出聲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謂軟硬兼施。但毫無作用,談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條件它都不答應。墻,要你接受它,就這么一個意思反復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聽見。直到你不是更多地問它,而是聽它更多地問你,那談話才稱得上談話。(寫于1994年9月,有刪改)6.(3分)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記述了童年時的一件小事,墻見證了作者年少時的一段友情,墻與情感的關聯(lián)就此展開,呼應了標題。B.作者見到一面青灰色的墻會怦然心動,是因為他童年時上幼兒園曾產(chǎn)生恐懼與無助的感受,墻喚起了他的回憶。C.人們想找一處不見墻的地方卻不得,意寓人們無法逃脫“墻”的限制,有形的或可消弭,但心靈之墻卻難以拆除。D.“直到你不是更多地問它,而是聽它更多地問你”說明人不應執(zhí)著外界尋求答案,而應靜待外界對自己的追問。7.(3分)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用第一人稱來表情達意,體現(xiàn)了作者對精神困境的生命體認,這不僅是個體生命,也是人類生存窘境的寫照。B.本文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將關于墻的不同記憶疊合在一起,表達了對墻的多重心理感受,彰顯了形散神聚的特點。C.本文和《我與地壇》都寫到了“家附近荒廢的古園”,“古園”是精神家園,作者多次前往,處境和心緒始終如一。D.“墻”象征意蘊豐富,制造距離、構筑恐懼、隔離思想,是人們生命中的苦難與缺憾,是無法擺脫與掌控的命運。8.(4分)文中畫橫線部分充滿了詩意與哲思,這種效果是怎樣取得的?9.(6分)文中老人吹奏的《蘇武牧羊》令作者動容,請聯(lián)系蘇武的人生經(jīng)歷,簡要分析史鐵生聽曲時和聽曲后的心理活動。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時載①多引私黨,畏群臣論奏,乃紿帝曰:“群臣奏事,多挾讒毀。請每論事,皆先白長官,長官以白宰相,宰相詳可否以聞。”真卿上疏曰:諸司長官者,達官也,皆得專達于天子。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無細大得失皆俾訪察還以聞。此古明四目、達四聰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聰明,則天下何望焉?《詩》曰:“營營青蠅,止于棘;讒言罔極,交亂四國。”以其能變白為黑,變黑為白也。陛下惡之,宜矣。胡不回神省察?其言虛誣,則讒人也,宜誅殛之。舍此不為,使眾人謂陛下不能省察而倦聽覽,以是為辭,臣竊惜之。昔太宗勤勞庶政,其《司門式》曰:“無門籍者有急奏,令監(jiān)司與仗家引對,不得關礙?!狈罁肀我?。置立仗馬二,須乘者聽。此其平治天下也。天寶后,李林甫得君,群臣不先咨宰相輒奏事者,托以他故中傷之,猶不敢明約百司使先關白。后權寵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達,此權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也。陵夷至于今,天下之敝皆萃陛下,其所從來漸矣。自艱難之初,百姓尚未凋竭,太平之治猶可致,而李輔國當權,宰相用事,遞為姑息。開三司,誅反側(cè),使余賊潰將北走黨項,裒嘯不逞,更相驚恐,思明②危懼,相挻而反,東都陷沒,先帝由是憂勤損壽。臣每思之,痛貫心骨。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豈得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忠諫乎?陛下在陜時,奏事者不限貴賤,群臣以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且君子難進易退,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況懷厭怠,令宰相宣進止,御史臺作條目,不得直進,從此人不奏事矣。陛下聞見,止于數(shù)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鉗口結舌,陛下便謂無事可論,豈知懼而不敢進,即林甫、國忠復起矣。臣謂今日之事,曠古未有,雖林甫、國忠猶不敢公為之。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后悔無及矣。(選自《新唐書·顏真卿傳》)【注】①載:指元載(713-777年),唐朝中期宰相,曾因協(xié)助代宗鏟除李輔國和魚朝恩兩個權宦,深得寵信。②思明:指史思明,唐朝叛臣,于759年9月攻陷東都洛陽。10.(3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出A使B天下C事D無細大E得失F皆俾G訪察H還以聞。11.(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詳,審查、審核,與蘇軾《石鐘山記》“而言之不詳”中“詳”意思不同。B.達,通、通達,與《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中“達”意思相同。C.聽,聽任,與《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中的“聽”意思不同。D.“豈知懼而不敢進”與蘇洵《六國論》“賂秦而力虧”中“而”用法相同。12.(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宰相元載出于一己之私心,奏請皇上限制群臣直接奏事,顏真卿上書予以激切抨擊。B.唐太宗頒布《司門式》法規(guī),宮門不再設置司門官,以便有急事稟報的人直接上奏。C.顏真卿言辭懇切,直言國運衰落、當朝弊病由來已久,而擅自弄權的官宦難辭其咎。D.顏真卿認為,心懷厭倦怠慢,設置相關限制,只能使眾人閉口,陷皇上于孤立之境。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群臣不先咨宰相輒奏事者,托以他故中傷之,猶不敢明約百司使先關白。(2)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豈得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忠諫乎?14.(3分)奏章中引用李林甫的事例有何用意?(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小題。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節(jié)選)蘇軾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澤①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咀ⅰ竣僬饾桑褐柑?。15.(3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為紀游詩,以時間為序,以行蹤為線,描述了詩人游歷時的所觀、所感。B.前四句描繪五月景色,細雨蒙蒙,窗外之景清幽妍麗,環(huán)山蔽日,草木蔥郁。C.五、六句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異曲同工,表達出登高極目的愿望。D.最后兩句寫詩人尋幽探趣未盡之際,又逢傍晚炊煙裊裊升起之妙,別有情致。16.(6分)“詩人所得之‘禪’,唯平常心而已?!闭埥Y合文本,具體說明。(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本題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里仁》中孔子用“,”兩句來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2)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提到自己編撰的這本史書的取材范圍的句子是:“,。”(3)“扁舟”是我國古典詩文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羈旅的愁思,或承載悠然自由的情懷,或暗含淡泊隱逸的愿望,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最近,香甜軟懦的無花果正大量上市。我們熟悉的無花果,按照植物學分類,應為??迫軐俚囊环N落葉灌木或小僑木。從植物學角度看,榕屬植物有一個共同特點——隱頭花序,就是看不見它們開花的景象。實際上,它們也有自己的花,只是開花方式獨特,在甕狀花托內(nèi)部開花,不易被察覺,導致不少人認為它們沒有開花就結出了果實,“無花而實”,通稱無花果。無花果不僅有花,(甲)。無花果的花藏于被稱為隱頭花序的特殊構造內(nèi),花序高度特化,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掰開無花果,會看到密密麻麻、小而繁多的絲狀物,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