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J08-81-2000 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_第1頁
DGJ08-81-2000 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_第2頁
DGJ08-81-2000 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_第3頁
DGJ08-81-2000 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_第4頁
DGJ08-81-2000 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編制單位:同濟大學批準部門:上海市建設委員會施行日期:2000年7月1日滬建建(2000)第0216號各有關單位:根據(jù)我委滬建建(97)第413號文下達的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編制計劃的要求,由同濟大學主編的《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經(jīng)有關專家審查和我委審核,現(xiàn)批準為上海市工程建設強制性規(guī)范,統(tǒng)一編號為DGJ08-81-2000,自2000年7月1日起實該強制性規(guī)范由上海市工程建設標準化辦公室負責組織實上海市建設委員會二000年四月十三日根據(jù)上海市建設委員會滬建建(97)第0413號文下達的上海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由同濟大學工程結構研究所(現(xiàn)改名為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會同有關設計、勘察、施工和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組成編制組,參考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95)和行業(yè)標準《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JGJ116-98),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編制了這本《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以作為地方工程建設規(guī)范在上海市施行。在編制過程中,開展了專題研究,調查總結了近年來大地震的經(jīng)驗教訓,特別是近幾年來上海地區(qū)現(xiàn)有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的經(jīng)驗,采用了近年來在抗震鑒定和加固方面的研究成果,考慮了上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條件和對現(xiàn)有建筑工程進行鑒定和加固的實際,并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規(guī)程》的條文。廣泛征求了有關設計、施工、科研、教學等有關單位和抗震管理部門的意見,最后由上海市建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審查定稿。本規(guī)程在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的基礎上作了如下調整和補充:(1)只適用上海地區(qū)IV類場地,刪去了8度、9度地震作用的驗算和9度抗震構造措施的有關規(guī)定;(2)在混凝土結構房屋的抗震鑒定中新增加了鋼筋混凝土板柱體系抗震鑒定的內容;(3)對多層砌體房屋的墻體類別作了修改,取消了上海地區(qū)不曾使用的粘土磚空心墻,增加了KP1型承重多孔磚墻體類別;(4)在木結構房屋中刪去了康房木結構房屋及土坯墻、土筑墻等墻體的有關規(guī)定;(5)新增加了優(yōu)秀近代建筑的抗震鑒定內容;(6)新增加了改建、擴建和加層建筑的抗震鑒定內容;(7)對抗震加固的要求和措施進行了較多的補充,新增加了采用減震措施進行加固的內容。限于條件,本規(guī)程尚有不少問題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通過調查(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內,郵編200092),以便今后進一步修訂。第一部分抗震鑒定 1.1總則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2主要符號 3.1場地 4.1一般規(guī)定 4.4鋼筋混凝土板柱體系的抗震驗算 5多層砌體房屋 5.1一般規(guī)定 5.2第一級鑒定 6.1一般規(guī)定 6.2第一級鑒定 6.3第二級鑒定 7.1一般規(guī)定 7.2結構布置和構造鑒定 8單層磚柱廠房和空曠房屋 8.1一般規(guī)定 8.2結構布置和構造鑒定 8.3抗震承載力驗算 9木結構房屋 10煙囪和水塔 11優(yōu)秀近代建筑 11.1一般規(guī)定 11.2第一級鑒定 11.3第二級鑒定 12改建、擴建和加層建筑的鑒定 第二部分抗震加固13抗震加固總則和基本規(guī)定 13.2基本規(guī)定 14地基和基礎的加固 14.1一般規(guī)定 14.2地基承載力不足的加固措施 14.3消除或減輕地基液化的措施 14.4基礎結構的加固措施 15混凝土結構的加固 15.1一般規(guī)定 15.2加固方法及其選擇 15.3增設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加固法 15.4加大截面加固法 15.5置換混凝土加固法 15.6外包型鋼加固法 15.7預應力加固法 15.8構件外部粘鋼加固法 16砌體結構的加固 16.1一般規(guī)定 16.2加固方法 16.3加固設計及施工 17木結構的加固 17.1一般規(guī)定 17.2加固范圍及方法 18煙囪和水塔的加固 18.2水塔 19采用減震措施進行加固 19.1層間隔震 19.2消能支撐 19.3基礎隔震 附錄A上海地區(qū)地震基本烈度分布 附錄B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層受剪承載力 附錄C膠的粘結能力檢驗標準 附錄D磚房抗震墻基準面積率 附錄E木構件常用截面尺寸 附錄F本規(guī)程用詞說明 11.1.1為了貫徹地震工作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減輕地震破壞和財產(chǎn)損失,對現(xiàn)有建筑的抗震能力進行鑒定,并為抗震加固或采用其他抗震減災對策提供依據(jù),特制定本規(guī)程。符合本規(guī)程要求不需加固的建筑或按本規(guī)程進行加固后的建筑,在遭遇到相當于上海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地致倒塌傷人或砸壞重要生產(chǎn)設備,經(jīng)修理后仍可繼續(xù)使用。1.1.2本規(guī)程適用于上海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8度及場地類別為IV類的現(xiàn)有建筑的抗震鑒定和抗震加固設計。行業(y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應按專門的規(guī)定進行鑒定和加固設計。1.1.3現(xiàn)有建筑應根據(jù)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分為下列四類,分類標準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DBJ08-9-92)確定,其抗震驗算和構造鑒定應符合下列要求:甲類建筑——抗震驗算和構造均應按專門規(guī)定采用;乙類建筑——抗震驗算,可按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乙類建筑應按8度采取構造措施;丙類建筑——抗震驗算和構造均應按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丁類建筑7度時,抗震驗算可適當降低要求,抗震構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6度時可不做抗震鑒2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JGJ116-98)為基礎,結合上海具體情況制訂。1.1.5按本規(guī)程進行抗震鑒定和加固時,尚應符合現(xiàn)行的其他有關設計標準和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1.1.6列為抗震鑒定的項目,首先應檢查并滿足非抗震設計時結1.2基本規(guī)定1.2.1現(xiàn)有建筑的抗震鑒定應包括下列內容及要求:紙和工程驗收文件等原始資料;當資料不全時,應進行必要的補充勘查和檢測。2調查建筑現(xiàn)狀與原始資料的相符合程度、施工質量和維護3根據(jù)各類建筑結構的特點、結構布置、構造和抗震承載力等因素,采用相應的逐級鑒定方法,進行綜合抗震能力分析。4對現(xiàn)有建筑整體抗震性能做出評價,對不符合抗震鑒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應的抗震減災措施和處理意見。1.2.2現(xiàn)有建筑的抗震鑒定應根據(jù)下列情況區(qū)別對待:1一建筑結構類型不同的結構,其檢查的重點、項目求不同,應采用不同的鑒定方法。2對重點部位與一般部位,應按不同的要求進行檢查和鑒定。重點部位指影響該類建筑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關鍵部位和易導致局部倒塌傷人的構件、部件,以及地震時可能造成次生災害的部位。33對抗震性能有整體影響的構件和僅有局部影響的構件,在綜合抗震能力分析時應區(qū)別對待。1.2.3建筑抗震鑒定的方法可分為兩級。第一級鑒定應以宏觀控制和構造鑒定為主進行綜合評價,第二級鑒定應以抗震驗算為主結合構造影響進行綜合評價。當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要求時,建筑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當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本規(guī)程各章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外,應由第二級鑒定做出判斷。1.2.4現(xiàn)有建筑宏觀控制和構造鑒定的基本內容及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多層建筑的高度和層數(shù),應符合本規(guī)程各章規(guī)定的最大的布置在平面內明顯不對稱時,應進行地震扭轉效應不利影響的分析;當結構豎向構件上下不連續(xù)或剛度沿高度分布有突變時,應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應的要求鑒定。3檢查結構體系,應找出其破壞會導致整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或喪失對重力的承載能力的部件或構件;當房屋有錯層或不同類型結構體系相連時,應提高其相應部位的抗震鑒定要求。4、當結構構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時,宜提高該構件的配筋等構造的抗震鑒定要求。5結構構件的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整體性的要求;裝配式廠房應有較完整的支撐系統(tǒng)。6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構造應滿足不倒塌傷人的7結構材料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應符合本規(guī)程各章規(guī)定的最低要求。8當建筑場地位于不利地段時,尚應符合地基基礎的有關鑒4定要求。1.2.56度和本規(guī)程各章有具體規(guī)定時,可不進行抗震驗算;其他情況,一般宜在兩個主軸方向分別按本規(guī)程各章規(guī)定的具體方法進行結構的抗震驗算;對于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宜在各抗側力構件的方向,分別按本規(guī)程各章規(guī)定的具體方法進行結構的抗震驗算。當本規(guī)程未給出具體方法時,可采用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規(guī)定的方法,按下式進行結構構件抗震驗算:式中S——結構構件內力(軸向力、剪力、彎矩等)組合的設計組合值系數(shù)和作用效應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規(guī)定采用;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YRa——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除本規(guī)程各章有具體規(guī)定外,一般情況下,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值的0.85倍采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值采用。1.2.6現(xiàn)有建筑的抗震鑒定要求,可根據(jù)建筑所在場地、地基和基礎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列調整:抗震鑒定要求。2復雜地形、嚴重不均勻土層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單元存在不同類型基礎時,可提高抗震鑒定要求。3對密集的建筑,應提高相關部位的抗震鑒定要求。51.2.7對不符合抗震鑒定要求的建筑,可根據(jù)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對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影響的大小,以及有關的非抗震缺陷等實際情況,結合使用要求、城市規(guī)劃和加固難易等因素的分析,通過技術經(jīng)濟比較,提出相應的維修、加固、改造或更新等抗震減災對策。62.1.1抗震鑒定seismicappraiser通過檢查現(xiàn)有建筑的設計、施工質量和現(xiàn)狀,按規(guī)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對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進行評估。2.1.2綜合抗震能力compoundseismiccapability整個建筑結構綜合考慮其構造和承載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2.1.3墻體面積率ratioofwallsectionalareatofloorarea,墻體在樓層高度1/2處的凈截面面積與同一樓層建筑平面面積的比值。2.1.4抗震墻基準面積率characterisiticratioofseismicwall以墻體面積率進行砌體結構簡化的抗震驗算時,表示7度抗震設防的基本要求所取用的代表值。2.1.5結構構件現(xiàn)有承載力availablecapacityofmember現(xiàn)有結構構件由材料強度標準值、結構構件(包括鋼筋)實有的截面面積和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向力所確定的結構構件承載力。包括現(xiàn)有受彎承載力和現(xiàn)有受剪承載力等。2.1.6抗震加固seismicstrengtheningofbuildings使現(xiàn)有建筑達到規(guī)定的抗震設防要求而進行的設計及施工。2.1.7面層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plastersplity在砌體墻表面增抹一定厚度的配有鋼筋網(wǎng)或無筋的水泥砂漿,形成組合墻體的加固方法。2.1.8·板墻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concretespli在砌體墻側面澆注或噴射鋼筋混凝土,形成抗震墻的加固方7法。2.1.9外加柱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tie-columns在砌體墻交接處等部位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形成約束砌體墻的加固方法。2.1.10包角或鑲邊加固brickcolumnstrengtheningwithcon-在砌體墻垛(柱)側面增設鋼筋混凝土柱,形成組合構件的加固方法。2.1.11混凝土套加固法structurememberstrengtheningwithre-在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梁、柱或砌體柱外包一定厚度的鋼筋混凝土,擴大原構件截面的加固方法。2.1.12鋼架套加固法structurememberstrengtheningwithsteel在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梁柱或砌體柱外包角鋼、扁鋼等制成的構架,約束原有構件的加固方法。2.2主要符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N——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向壓力V.——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S——結構構件地震基本組合的作用效應設計值Po——基礎底面實際平均壓力2.2.2材料性能和抗力M,——構件現(xiàn)有受彎承載力Vy——構件或樓層現(xiàn)有受剪承載力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8f——材料現(xiàn)有強度設計值f-——材料現(xiàn)有強度標準值2.2.3幾何參數(shù)A?——實有鋼筋截面面積Aw——抗震墻面面積Ab——樓層建筑平面面積B——房屋寬度b——構件截面寬度h——構件截面高度t——抗震墻厚度2.2.4計算系數(shù)β——綜合抗震承載力指數(shù)YRa——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5——磚房抗震墻的基準面積率ψ1——結構構造的體系影響系數(shù)42——結構構造的局部影響系數(shù)93.1.1上海市的建筑場地,除遠郊低丘陵地區(qū)少數(shù)基巖露頭或淺筑抗震不利地段。3.1.2在河岸或海邊的乙類建筑,當液化層面向河心或向海邊傾斜時,應判別液化后土體滑動與開裂的危險。用淺埋基礎的甲類建筑,應進行專門的抗震鑒定或加固研究。3.2地基和基礎3.2.1符合下列的情況,可不進行地基基礎的抗震鑒定:1丁類建筑;26度時各類建筑;37度時地基基礎現(xiàn)狀無嚴重靜載缺陷的丙類建筑。3.2.2地基基礎現(xiàn)狀的鑒定,應著重調查上部結構的不均勻沉降沉降裂縫和傾斜,或雖有裂縫、傾斜但不嚴重且無發(fā)展趨勢,該地基基礎可評為無嚴重靜載缺陷。3.2.3存在軟弱下臥層、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的地基,可根據(jù)烈度、建筑形狀和基礎類型,進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載力的兩級鑒定。符合第一級鑒定的規(guī)定時,可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靜載下已出現(xiàn)嚴重缺陷的地基基礎,應同時復核其靜載下的承載力。3.2.4地基基礎的第一級鑒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基礎下主要受力層存在飽和砂土或飽和粉土時,對下列情3)液化土的上界與基礎底面的距離大于1.5倍基礎寬度的2天然地基的基礎底面以下的軟弱土層厚度不大于5m時,s—地基土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fs——地基土靜承載力設計值(kPa),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ζc——地基土長期壓密提高系數(shù),當建筑物建成年限為10年到20年時,取ζ=1.10;當建筑物建成年限大于據(jù)實際情況確定。2承受水平力為主的天然地基驗算水平抗滑時,抗滑阻力可采用基礎底面摩擦力和基礎正側面土的水平抗力之和;基礎正側面土的水平抗力,可取其被動土壓力的1/3;抗滑安全系數(shù)不宜小于1.1;當剛性地坪的寬度不小于地坪孔口承壓面寬度的3倍時,才可利用剛性地坪的抗滑能力。3.2.7樁基抗震承載力驗算時,非液化土的單樁抗震豎向承載力設計值可按靜載時的1.5倍采用;單樁抗震水平承載力設計值可按靜載時的1.2倍采用。3.2.8同一建筑單元存在不同類型基礎或基礎埋深不同時,宜根據(jù)地震時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檢查基礎抵抗差異沉降的能力,并檢查上部結構相應部位的構造抵抗附加地震作用和差異沉降的能力。4.1一般規(guī)定4.1.1本章適用于不超過10層的現(xiàn)澆及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墻框架)、鋼筋混凝土板柱體系和框架一抗震墻結4.1.2抗震鑒定時,下列薄弱部位應重點檢查:1應檢查局部易掉落傷人的構件、部件;27、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梁柱節(jié)點的連接方式及不同結構體系之間的連接構造;3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梁、柱的配筋,材料大小和分布等。4.1.3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1梁、柱及其節(jié)點的混凝土無開裂或僅有少量非結構性微小2填充墻無明顯開裂或與框架脫開;3主體結構構件無明顯變形、傾斜或歪扭。4.1.4鋼筋混凝土房屋可按結構體系、結構構件的配筋、填充墻等與主體結構的連接及構件的抗震承載力,對整幢房屋的綜合抗震能力進行兩級鑒定。符合本章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本章第4.2節(jié)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外,應由第二級鑒定做出判斷。4.1.5當砌體結構與框架結構相連或依托于框架結構時,應加大砌體結構所承擔的地震作用,再按本規(guī)程第5章進行抗震鑒定;對框架結構的鑒定,應計入兩種不同材料性質的結構相連而產(chǎn)生的28度時,結構體系宜符合下列規(guī)則性的要求:方向總長度的30%;2)立面局部縮進的尺寸不宜大于該方向水平總尺寸的3)樓層剛度不宜小于其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xù)三層總剛度降低不宜大于50%;38度時,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或抗側力粘土磚填充墻之間樓、屋蓋的最大長寬比宜符合表4.2.1-1的規(guī)定:表4.2.1-18度時抗震墻之間樓、屋蓋的最大長寬比48度時,厚度不小于240mm,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2.5的抗側力粘土磚填充墻,其平均間距宜符合表4.2.1-2規(guī)定的限值。三四五六間距(m)柱內的錨固長度,I級鋼不宜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25倍,Ⅱ級鋼不宜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30倍,混凝土強度等級C13~C15時,1框架角柱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8度時不宜小于0.8%;其他各柱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8度時不宜小于0.6%。3)凈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短柱,包括因嵌砌粘土小于φ8,箍筋間距,7度不應大于200mm,8度時不應大于150mm。3框架柱截面寬度,6、7度時不宜小于300mm,8度時不宜小于400mm;一般情況下,柱的軸壓比6、7度時不應大于0.9,8度時不應大于0.8。48度時,框架一抗震墻結構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2)墻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墻板凈高的1/30,墻板中豎向及橫向鋼筋的配筋率均不應小于1)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35(L為區(qū)格長邊尺寸);3)柱上板帶中的鋼筋直徑不宜小于φ12,間距不宜大于直徑不小于6,間距不大于150mm。1考慮填充墻抗側力作用時,填充墻的厚度不應小于180mm;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2.5;填充墻應嵌砌于框架平面2填充墻沿柱高每隔600mm左右應有246拉結筋伸入墻內,8度時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當墻高大于5m時,墻內宜有連系梁與柱連接;對于長度大于6m的粘土磚墻或長度大于5m的空心磚墻,8度時墻頂與梁大于6m,8度時墻頂尚應與梁板連接。4.2.6鋼筋混凝土房屋符合本節(jié)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為綜合抗震能28度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13;3與框架結構相連的承重砌體結構不符合要求;或女兒墻、門口裝飾等非結構構件不符合本規(guī)程第5.2.4條第2款的有關要4本節(jié)的其他規(guī)定有多項明顯不符合要求。式中β—平面結構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ψ1——體系影響系數(shù),可按第4.3.2條第2款確定;4?——局部影響系數(shù),可按第4.3.2條第3款確定;,——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Ve——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可按第4.3.2條第4款計算。2體系影響系數(shù)ψ1可根據(jù)結構體系、梁柱箍筋、軸壓比等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和部位,按下列情況確定:1)當上述各項構造均符合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2)當各項構造均符合第一級鑒定的規(guī)定時,可取1.0;3)當各項構造均符合非抗震設計規(guī)定時,可取0.8;4)當結構受損傷或發(fā)生傾斜而已修復糾正,上述數(shù)值尚宜乘以0.8~1.0。3局部影響系數(shù)4可根據(jù)局部構造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采用下列三項系數(shù)選定的最小值:1)與承重砌體結構相連的框架,取0.8~0.95;2)填充墻等與框架的連接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取0.7~0.95;3)抗震墻之間樓、屋蓋長寬比超過表4.2.1-1的規(guī)定值,可按超過的程度,取0.6~0.9。4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對規(guī)則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計算,地震影響系數(shù)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截面抗震驗算的規(guī)定取值,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取1.0;對考慮扭轉影響的邊榀結構,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規(guī)定的方法計算。4.3.3對鋼筋混凝土板柱體系,應按本章第4.4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抗震分析和截面驗算。4.3.4符合下列規(guī)定之一的多層鋼筋混凝土房屋,可評定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不符合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不小于1.0的結構;2按本規(guī)程第1.2.5條規(guī)定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并滿足要求的其他結構。驗算時,應采用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規(guī)定的有關方法,其中,宜按三級抗震等級進行地震作用效應式中cr——受力方向柱截面高度(mm);l?——受力方向板的跨度(mm)。f——混凝土抗拉強度設計值(N/mfm——混凝土彎曲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計算時取4.4.3板柱體系中鋼筋混凝土柱的承載力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4.4.4板柱體系中板的承載力采用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各自分樓板沖切面,按(4.4.5-1)式進行沖切驗算(圖4.4.5)。um——距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周邊h?/2處的5.1一般規(guī)定5.1.1本章適用于磚墻體和砌塊墻體承重的多層房屋,其高度和層數(shù)不宜超過表5.1:1所列的范圍。對隔開間或多開間設置橫向抗震墻的房屋,其適用高度和層數(shù)宜比表5.1.1的規(guī)定分別降低3m或一層。高度承重多孔磚墻(KP1型)八七六五五四五五四三三三六六四七七五六六四五五三屋層高不宜超過3.6m;2.房屋高度指竄外地面到檐口(不包括女兒墻)高度,半地下室從地下室室內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從室外地面算起;斜屋面時,高度應算至三角形墻一半高度處;3.房屋上、下部分的墻體類別不同時,應按上部墻體的類別查表。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和砌筑質量、墻體交接處的連接以及女兒墻、雨墻體的連接構造,墻體布置的規(guī)則性。5.1.3多層砌體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交接處無明顯裂縫;4混凝土構件符合本規(guī)程第4.1.3條的有關規(guī)定。易倒部位的構造及墻體抗震承載力,對整幢房屋的綜合抗震能力進行兩級鑒定。符合本章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本章第5.2節(jié)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外,應由第二級鑒定做出判斷。5.2.1現(xiàn)有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房屋實際的高寬比和橫墻間距應符合下列剛性體系的要1)房屋的高度與寬度(對外走廊房屋,此寬度不包括其走廊寬度)之比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層平面的最長2)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5.2.1的規(guī)定。2房屋結構單元的平、立面和墻體布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則性的1)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規(guī)則均勻,立面高度變化不超過一層,同一樓層的樓板標高相差不大于500mm;2)樓層的質心和計算剛性基本重合或接近。墻體類別墻體厚度(mm)7775.2.2承重墻體的磚、砌塊和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要求:1磚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中型砌塊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塊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5。磚、砌塊的強度等級低于上述規(guī)定一級以內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宜按比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降低一級采用。2墻體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6度時或7度時三層及以下的磚砌體不應低于M0:4,當7度時超過三層或8度時不宜低于M1;砌塊墻體不宜低于M2.5。砂漿強度等級高于磚、砌塊的強度等級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宜按磚、砌塊的強度等級采用。5.2.3現(xiàn)有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縱橫墻交接處應有可靠連接,當不符合下列要求時,應采取加固或其它相應措施:2)縱橫墻交接處應咬槎較好;當為馬牙槎砌筑或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時,沿墻高每10皮磚(中型砌塊每道水平灰縫)應有246拉結鋼筋;空心砌塊有鋼筋混凝土芯柱時,芯柱在樓層上下應連通,且沿墻高每隔0.6m應有φ4點焊鋼筋網(wǎng)片與墻拉結。1)混凝土預制構件應有座漿;預制板縫應有混凝土填實,板上應有水泥砂漿面層;2)木屋架不應為無下弦的人字屋架,隔開間應有一道豎向支撐或有木望板或木龍骨頂棚;當不符合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3)樓、屋蓋構件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表5.2.3-1的規(guī)定;3圈梁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現(xiàn)澆和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當樓屋蓋與墻體有可靠連接時可無圈梁;2)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或木屋蓋)磚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應少于表5:2.3-2的規(guī)定,圈梁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20mm,圈梁布置與樓、屋蓋宜在同一標高或緊靠板底;縱橫墻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應相應提高;空斗墻和180mm厚磚墻的房屋;外墻每層應有圈梁,內墻隔開宜有圈梁;3)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的砌塊房屋,每層均應有圈梁;內墻上圈梁的水平間距,7度時不宜大于表5.2.3-2中8度時相應的規(guī)定。圈梁截面高度,中型砌塊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塊房屋不宜小于150mm;4)磚拱樓、屋蓋房屋,每層所有內外墻均應有圈梁,當圈梁高度不小于4皮磚,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總配筋量不少于表5.2.3-2中的規(guī)定;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墻盤蓋除層數(shù)為二層的預制板或有木望內墻同外墻,且縱橫墻上圈粱的水平樓蓋橫墻間距大于8m或層數(shù)超過四墻間距不大于8m層數(shù)超過三層時,應隔層有內墻橫墻間距大于8m或層數(shù)超過四層時,應隔層有且圖梁的水平間距不應大于16m同外墻,且圈梁的水平間距不應及支承跨度大于5m大梁的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距于0.8m;3)樓梯間及門廳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在墻體轉角處的支承長度不宜小于490mm;4)出屋面的樓、電梯間和水箱間等小房間,8度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2.5;門窗洞口不宜過大;預制屋蓋與墻體應有連接。2非結構構件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當不符合時位于出入口或臨街處應加固或采取相應措施:1)隔墻與兩側墻體或柱應有拉結,長度大于5.1m或高度2)無拉結女兒墻和門口裝飾物等,當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不低于M2.5且厚度為240mm時,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對整體性不良或非剛性結構的房屋不應大于0.5m;對剛性結構房屋的封閉女兒墻不宜大于0.9m;3)出屋面小煙囪在出入口或臨街處應有防倒塌措施;4)鋼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懸挑構件應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3懸挑樓層、通長陽臺,或房屋盡端有局部懸挑陽臺、樓梯間、過街樓的支撐墻體,或與獨立承重磚柱相鄰的承重墻體,應提高有關墻體承載能力的要求。5.2.5第一級鑒定時,房屋的抗震橫墻間距和寬度不應超過下列1層高在3m左右,墻厚為240mm的粘土磚實心墻房屋,當在層高的1/2處門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積,對承重橫墻不大于總截面面積的25%、對承重縱墻不大于總截面面積的50%時,其承重橫墻間距L和房屋寬度B的限值宜按表5.2.5-1采用;其他墻體的房屋,應按表5.2.5-1的限值乘以表5.2.5-2規(guī)定的墻體類別修正系數(shù)采用;樓層總數(shù)檢查樓層LLLBLBLLBLBLB7度二21三四五554六65654七675675八注:1.L指240mm厚承重橫墻間距限值;樓、屋蓋為剛性時取平均值,柔性時取最2.B指240mm厚縱墻承重的房屋寬度限值;有一道同樣厚度的內縱墻時可取1.4倍,有2道時可取1.8倍;平面局部突出時,房屋寬度可按加權平均值計3.樓蓋為混凝土而屋益為木屋架或鋼木屋架時,表中頂層的限值宜乘以θ.7。2自承重墻的限值,可按本條第1款規(guī)定值的1.25倍采用;3對本節(jié)第5.2.4條第3款規(guī)定的情況,其限值按本條第小房間,其限值宜按本條第1、第2款規(guī)定值的1/3采用。表5.2.5-2抗震墻體類別修正系數(shù)墻體類別空斗墻中型砌塊墻厚度(mm)tt5.2.6多層砌體房屋符合本節(jié)各項規(guī)定可評為綜合抗震能力滿1房屋高寬比大于3,或橫墻間距超過剛性體系最大值4m;5.3.1多層砌體房屋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的方法進行第二級平均抗震能力指數(shù)方法、樓層綜合抗震能力定要求,但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均超過或其中一項超式中β——第i樓層的縱向或橫向墻體平均抗震能力指數(shù);A——第1樓層的縱向或橫向抗震墻在層高1/2處凈截面的總面積,其中不包括高寬比大于4的墻段截面面采用。42局部影響系數(shù),可按第5.3.3條第3款確定。5.3.3-1各項系數(shù)的乘積確定。當磚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為表5.3.3-1體系影響系數(shù)值中影響范圍房屋高寬比η4m以內樓層的Ri墻段的ij體剛度比λ剛虔小的樓層剛度小的樓層比規(guī)定少15%以內比規(guī)定少15%~25%不滿足的樓層不滿足的樓層圖梁布置和構造內墻不符合0.90不滿足的上、下樓層注:單項不符合的程度超過表內規(guī)定或不符合的項目超過3項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3局部影響系數(shù)4可根據(jù)易引起局部倒塌各部位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經(jīng)綜合分析后確定;也可由表5.3.3-2各中影響范圍比規(guī)定少10%以內比規(guī)定少10%~20%長度l該樓層的Ri該墻段的Piy:出屋面小房間出屋面小房間房屋盡端設過街樓或樓梯間有獨立砌體柱承重的注:不符合的程度超過表內規(guī)定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弱的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小于1.0時,可采用墻段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方法進行第二級鑒定。墻段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應按β——第i層j墻段抗震能力指數(shù);A;——第i層第j墻段在1/2層高處的凈截面面積;注:考慮扭轉效應時,式(5.3.4-1)中尚包括扭轉效應系數(shù),其值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規(guī)定,取該墻段不考慮與考慮扭轉時的內力比。5.3.5房屋的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明顯不均勻,或7、8度時房屋的層數(shù)分別超過六、五層,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方法驗算其抗震承載力,并可按照本節(jié)的規(guī)定估算構造的6.1一般規(guī)定6.1.1本章適用于粘土磚(包括多孔磚)墻和鋼筋混凝土柱混合承重的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其最大高度和層數(shù)宜符合表6.1,1的規(guī)定。房屋類別高度高度高度六六五四四三四四三7二7二7二多排柱內框架磚房五五四四四三3m,層數(shù)相應減少一層;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和砌筑質量、底層框架和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樓蓋類型及底層與第二層的側移剛度比、多層內框架磚房的屋蓋類型和縱向窗間墻寬度,應重點檢查;7、8度時,尚應檢查圈梁和其他連接構造;8度時,尚應檢查框架的配筋。6.1.3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外觀和內在質量應符合下列要1磚墻體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5.1.3條的有關規(guī)定;2混凝土構件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1.3條的有關規(guī)定。6.1.4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可按結構體系、房屋整體性連接、局部易損部位的構造及磚墻和框架的抗震承載力,對整幢房屋的綜合抗震能力進行兩級鑒定。符合本章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本章第6.2節(jié)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外,應由第二級鑒定做出判斷。6.1.5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砌體部分和框架部分,除符合本節(jié)規(guī)定外,尚應分別符合本規(guī)程第5:1節(jié)和第4章的有關規(guī)定。6.2第一級鑒定6.2.1現(xiàn)有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6.2.1的規(guī)定,超過時應采取相應措施;2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在縱橫兩個方向均應有磚或鋼筋混凝土抗震墻,且每個方向第二層與底層側移剛度的比值,7度時不宜大于3.0,8度時不宜大于2.0。3內框架磚房的縱向窗間墻的寬度,6、7、8度時,分別不宜小于0.8m、1.0m、1.2m;8度時厚度為240mm的抗震墻應有墻表6.2.1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m)房屋類別6度8度多排柱內框架磚房抗震墻,厚度不應小于240mm,磚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8度時不應低于M5。2多層內框架磚房的圈梁,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5.2.3條第3款2)6度時和7度不超過三層時,隔層應有圈梁;3)7度超過三層和8度時,各層均應有圈梁。3內框架磚房大梁在外墻上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240mm,應有246拉結鋼筋。房屋寬度的限值應按本規(guī)程第5.2.5條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2底層框架磚房的底層,橫墻厚度為370mm時間距和縱墻厚度為240mm時的房屋寬度,其限值宜按表6.2.5采用,其他厚度的墻體,表內數(shù)值可按墻厚的比例相應換算。3底層內框架房屋的底層,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的限值,可按底層框架磚房的0.85倍采用;4多排柱到頂?shù)膬瓤蚣艽u房的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限值,頂層可按本規(guī)程第5.2.5條規(guī)定限值的0.9倍采用,底層可分別按本規(guī)程第5.2.5條規(guī)定限值的1.4倍和1.15倍采用;其他各層限值的調整可用內插法確定;5單排柱到頂磚房的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限值,可按多排柱到頂磚房相應限值的0.85倍采用。表6.2.5底層框架磚房第一級鑒定的底層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限值(m)樓層總數(shù)LBLBLBLBLBLB98899注:L指370mm厚橫墻的間距限值,B指240mm厚縱墻的房屋6.2.6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符合本節(jié)各項規(guī)定可評為綜合抗震能力滿足抗震要求;當遇下列情況之一時,可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但應對建筑物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橫墻間距超過表6.2.1的規(guī)定;或構件支承長度小于規(guī)定值的75%,或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第二層與底層側移剛度比大于3;28度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13;3非結構構件的構造不符合本規(guī)程第5.2.4第2款的有關要求;4本節(jié)的其他規(guī)定有多項明顯不符合要求。6.3第二級鑒定6.3.1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第二級鑒定,一般情況下,可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的方法;房屋層數(shù)超過本規(guī)程表6.1.1所列數(shù)值時,應按本規(guī)程第1.2.5條的規(guī)定,采用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方法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并可按照本節(jié)規(guī)定計入構造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定。6.3.2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方法進行第二級鑒定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各層應按本規(guī)程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2底層的磚抗震墻部分,可根據(jù)房屋的總層數(shù)按照本規(guī)程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其抗震墻基準面積率,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D.0.3底層的框架部分,可按本規(guī)程第4.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其中,框架承擔的地震剪力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6.3.3多層內框架磚房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方法進行第二級1磚墻部分可按照本規(guī)程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其中,縱向窗間墻不符合第一級鑒定時,其影響系數(shù)應改按體系影響系數(shù)處理;抗震墻基準面積率,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D.0.3采用;烈度影響系2框架部分可按照本規(guī)程第4.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其外墻磚柱(墻垛)的現(xiàn)有受剪承載力,可根據(jù)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磚強度標準值等計算確定。7.1一般規(guī)定7.1.1本章適用于裝配式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和混合排架廠注:①鋼筋混凝土柱廠房包括由屋面板、三角剛架、雙梁和牛腿柱組成的鋸齒形②混合排架廠房指邊柱列為磚柱,中柱列為鋼筋混凝土柱的廠房;磚柱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8章的有關規(guī)定。7.1.2抗震鑒定時,下列關鍵薄弱環(huán)節(jié)應重點檢查:1應檢查鋼筋混凝土天窗架的型式和整體性,并注意出入口等處的高大山墻山尖部分的拉結;27、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屋蓋中支承長度較小構件連接的可靠性,并注意出入口等處的女兒墻、高低跨封墻等構件的拉結構造;3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各支撐系統(tǒng)的完整性、大型屋面板連接的可靠性、高低跨牛腿(柱肩)和柱變形受約束部位的構造,并注意圖梁、抗風柱的拉結構造及平面不規(guī)則、墻體布置不勻稱等和相連建筑物、構筑物導致質量不均勻、剛度不協(xié)調的影響。7.1.3廠房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承重構件無裂縫或僅有少量微小裂縫或局部剝落,但無露筋和鋼筋銹蝕;2屋蓋構件無嚴重變形和歪斜;3屋面板與屋架連接當采用焊接時,應三點點焊,且焊接牢28度時,結構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分開。防震縫寬度一般宜為50~90mm,縱橫跨交接處宜為100~150mm。廠房內的工作平臺宜與排架柱脫開18度時,現(xiàn)有的鋼筋混凝土Ⅱ型天窗架的立柱不應采用T27、8度時,屋架上弦端部支承屋面板的小立柱,截面兩個方向的尺寸均不宜小于200mm,高度不宜大于500mm;小立柱主筋,7度有屋架上弦橫向支撐和上柱柱間支撐的開間處不宜小于3現(xiàn)有的組合屋架的下弦桿宜采用型鋼;8度時,其上弦桿不宜采用T形截面。48度時,排架柱底部和階形柱上柱自牛腿面至吊車梁面以上300mm范圍內的截面宜為矩形,對薄壁工字形柱、腹板大開孔工字形柱和雙肢管柱的構造鑒定要求應適當提高。58度時,山墻現(xiàn)有的抗風磚柱應有豎向配筋。7.2.3屋蓋現(xiàn)有的支撐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屋蓋支撐布置應符合表7.2.3-1、表7.2.3-2、表7.2.3-3的規(guī)定,缺支撐時應增設。8度屋架支撐同非抗震要求同非抗震要求向支撐同非抗震要求同非抗震要求天窗兩側豎向支撐8度大于66m的柱間支撐開間各設的支撐一道同非抗震要求廠房單元的天窗端開間各有一道廠房單元的天窗端開間表7.2.3-3中間井式天窗無檁屋蓋支撐布置8度廠房單元端開間及柱間支撐開間羊在天窗兩側及天窗范圍內屋架下弦節(jié)點處有通長水平系桿豎向同非抗震要求同上弦橫向支撐且間距不大于1)廠房單元端開間有天窗時,天窗開洞范圍內相應部位的屋架支撐布置要求應適當提高;2)拼接屋架(屋面梁)的支撐布置要求應按本規(guī)程7.2.3條第1款的規(guī)定適當提高;3)鋸齒形廠房的屋面板之間用混凝土連成整體時,可不設上弦橫向支撐;4)跨度不大于15m的無腹桿鋼筋混凝土組合屋架,在廠房單元的兩端應各有一道上弦橫向支撐,8度時每隔36m尚應有一道;屋面板之間如用混凝土連成整體時,弦橫向支撐;5)8度天窗跨度大于6m時,在天窗開洞范圍的兩端宜有局部的屋架上弦橫向支撐;6)8度時,柱距不小于12m的托架(梁)區(qū)段及相鄰柱距段的一側(不等高廠房為兩側)應有下弦縱向水平支撐。3鋸齒形廠房三角形剛架立柱間的豎向支撐布置,應符合表7.2.3-4的規(guī)定。表7.2.3-4鋸齒形廠房三角剛架立柱間豎向支撐布置窗框類型8度同非抗震要求廠房單元端開間及每隔36m各有一道4屋蓋支撐的構造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7、8度時,上、下弦橫向支撐和豎向支撐的桿件應為型2)8度時,橫向支撐的直桿應符合壓桿要求,交叉桿在交叉3)8度時,當跨度大于24m時,屋架上弦橫向支撐宜采用較17、8度時,有柱間支撐的排架柱,在下列范圍內箍筋直徑1)柱頂以下500mm范圍內;2)柱底至設計地坪以上500mm的范圍內;3)柱的變形受到約束的部位上下各300mm的范圍內。38度時,階形柱牛腿面至吊車梁面以上300mm范圍內,箍筋直徑小于8或間距大于100mm時宜加固。17、8度時,廠房單元中部應有一道上下柱柱間支撐。8度高且與柱可靠拉結的嵌砌縱墻,當墻厚不小于240mm,開洞所占水平截面不超過總截面面積的50%,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2.527度時,下柱柱間支撐的下節(jié)點在地坪以上時應靠近地坪38度時,中柱列的上柱柱間支撐的頂部應設有水平壓桿。17、8度時,檁條在屋架(屋面梁)上的支承長度不宜小于50mm,且與屋架(屋面梁)應焊牢,槽瓦等與檁條的連接件不應漏27、8度時,大型屋面板在天窗架、屋架(屋面梁)上的支承長度不宜小于50mm,8度時尚應焊牢。37、8度時,鋸齒形廠房雙梁在牛腿柱上的支承長度,梁端為直頭時不應小于120mm,梁端為斜頭時不應小于150mm。支撐與排架柱之間應有可靠連接;6、7.度時Ⅱ形天窗架豎向支撐與T形截面立柱連接節(jié)點的預埋件及8度時柱間支撐與柱連接節(jié)點的預埋件應有可靠錨固。58度時,吊車走道板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mm。6山墻抗風柱與屋架上弦應有可靠連接。當設有下弦橫向水平支撐時,山墻抗風柱應同時與屋架下弦有可靠連接。7天窗端壁板、天窗側板與大型屋面板之間的縫隙不應為磚塊封堵。7.2.7粘土磚圍護墻現(xiàn)有的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隔500~600mm均應有246鋼筋與柱拉結,拉結筋長度不小于500mm。高低跨廠房的高跨封墻不應直接砌筑在低跨屋面上。2磚圍護墻的圈梁應符合下列要求:1)7、8度時,屋架端部上弦或柱頂高度處應有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圈梁一道。8度時,梯形屋架端部高度大于900mm時,在上述兩個部位宜各有圈梁一道;2)8度時,沿墻高每隔4~6m宜有圈梁一道,沿山墻頂應有臥梁并宜與屋架端部上弦高度處的圈梁連接;3)圈梁與屋架或柱應有可靠連接;山墻臥梁與屋面板之間宜有拉結;頂部圈梁與柱錨拉的鋼筋不宜少于4φ12,變形縫處錨拉的鋼筋應有所加強。3預制墻梁與柱應有可靠連接,梁底與其下的墻頂宜有拉4女兒墻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5.2.4條中的有關規(guī)定。7.2.8砌體內隔墻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7、8度時,獨立隔墻的砌筑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2.5;墻厚度為240mm時,高度不宜超過3m,當超過時應采取增設構造柱與圈梁的措施。2到頂?shù)膬葯M墻與屋架(屋面梁)下弦之間不應有拉結,但墻體應有穩(wěn)定措施;38度時,排架平面內的隔墻和局部柱列間的隔墻應與柱柔性連接或脫開,并應有穩(wěn)定措施。8.1一般規(guī)定8.1.1本章適用于粘土磚柱(墻垛)承重的單層廠房和空曠房屋。8.1.2抗震鑒定時,應重點檢查影響房屋整體性、抗震承載力和易倒塌傷人的下列關鍵薄弱部位:1變截面柱和不等高排架柱的上柱,女兒墻、門口裝飾和出屋面小煙囪;27、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封檐墻、舞臺口大梁上的磚墻、山墻山尖,與排架柱剛性連接但不到頂?shù)钠鲶w隔墻;38度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檢查承重柱(墻垛),舞臺口橫墻,屋蓋支撐及其連接構件,圈梁,較重裝飾物的連接以及相連附屬房屋的連接情況對主體房屋的影響。8.1.3磚柱廠房和空曠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3混凝土構件符合本規(guī)程第4.1.3條的有關規(guī)定。8.1.4磚柱廠房和空曠房屋可按結構布置、構件型式、材料強度、整體性連接和易損部位的構造等各個方面進行抗震鑒定;對本規(guī)程第8.3.1條所規(guī)定的情況,尚應結合抗震承載力驗算進一步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評定。當關鍵薄弱部位不符合本章規(guī)定時,應進行加固或處理;當一般部位不符合規(guī)定時,可根據(jù)不符合的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相應對策。8.1.5磚柱廠房和空曠房屋的鋼筋混凝土部份和附屬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根據(jù)其結構類型分別按本規(guī)程相應章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進磚柱截面。2有橋式吊車或跨度大于15m且柱頂標高大于6.6m的廠4承重山墻厚度不宜小于240mm,開洞的水平截面面積不應超過山墻截面總面積的50%。57、8度時,縱向邊柱列應有與柱等高且整體砌筑的磚墻;6雙曲磚拱屋蓋的跨度,7、8度時分別不宜大于15m和78度時附屬房屋與大廳相連處應設有圈梁連接8.2.2磚柱(墻垛)的材料強度等級和配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關規(guī)定。屋架支撐窗開洞范圍內各有屋架跨度大于6m及每隔38m左右各同非抗震要求同非抗震要求同非抗震要求開洞范圍內的蜃架脊點處應有通長系桿)墻上的擱置長度不宜小于120mm。3屋架或大梁的支承長度不宜小于240mm,8度時尚應通過應有混凝土墊塊,8度時支承鋼筋混凝土屋蓋的混凝土墊塊宜配大于8m時,在外墻轉角及抗震內墻與外墻交接處,沿墻高每隔500~600mm應有2中6拉結鋼筋且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1)7度時屋架底部標高大于4m和8度時,屋架底部標高沿2)8度時,屋架底部標高大于7m時,沿高度每隔4m左右在窗頂標高處還應增加閉合圈梁一道。67度時,屋蓋構件應與山墻可靠連接,山墻壁柱宜通到墻入臥梁內。78度時,支承舞臺口大梁的墻體應有保證穩(wěn)定的措施。28度時,舞臺口橫墻頂部宜有臥梁,并應與構造柱、圈梁、屋蓋等構件有可靠連接。3懸吊重物應有錨固和可靠的防護措施。48度時,頂棚等宜采用輕質材料。符合本規(guī)程第5.2.4條第2款的有關規(guī)定。8.3.17度時,無筋磚柱(墻垛)的單層磚柱廠房和空曠房屋的磚9.0.1本章主要適用于屋蓋、樓蓋以及支承柱均由木材制作的房單層的柁木檁架房屋。3.木柱和磚墻柱混合承重的房屋,磚砌體部分可按照本規(guī)程第8章的有關要求鑒定。9.0.2木結構房屋可不作抗震承載力驗算,8度時應適當提高木結構房屋的抗震構造要求。9.0.3木結構房屋抗震鑒定時,尚應按有關規(guī)定檢查消防設施的現(xiàn)狀和地震時的防火問題。9.0.4抗震鑒定時,應重點檢查承重木構架、樓蓋和屋蓋的質量(品質)和連接、墻體與木構架的連接、房屋所處場地條件的不利影9.0.5木結構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變形、歪扭、腐朽、霉變、蟲蝕、影響受力的裂紋和庇??;2木構件的節(jié)點無明顯松動、拔榫或榫頭折斷;3連接鐵件無嚴重銹蝕、變形或殘缺;4.7度時,木構架傾斜不應超過木柱直徑的1/3,8度時不應9.0.6現(xiàn)有木構架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舊式木骨架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3)木構件的常用截面尺寸宜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E的規(guī)定;4)木柱的柱腳與磚墩連接時,墩的高度不宜大于300mm,且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2.5;8度無橫墻處的柱腳,時不應小于80mm;8)樓蓋的木龍骨間應有剪刀撐,龍骨在大梁上的支撐長度不應小于80mm。2木柱木屋架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3)柱頂在兩個方向均應有可靠連接;被木梁間斷的木柱與基礎應有鐵件錨固;4)柱頂宜有通長水平系桿,房屋兩端的屋架間應有豎向支柱間和屋架間均應有支撐;跨度小于9m且有密鋪木望板或房屋長度小于25m且呈四坡頂時,屋架間可無支5)檁與橡和屋架,龍骨與大梁和樓板應釘牢;對接檁下方應有替木或爬木;對接檁在屋架上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6)木構件在墻上的支承長度,對屋架和樓蓋大梁不應小于250mm,對接檁和木龍骨不應小于120mm;7)屋面坡度超過30°時,瓦與屋蓋應有拉結;座泥掛瓦的坡屋面,座泥厚度不宜大于60mm。3.柁木檁架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的檐口高度,6、7度時不宜超過2.9m,8度時不宜超2)柁(梁)與柱之間應有斜撐;房屋宜有排山架,無排山架時山墻應有足夠的承載能力;3)瓜柱直徑,6、7度時不宜小于120mm,8度時不宜小于4)檁與橡和柁(梁)應釘牢;對接檁下方應有替木或爬木,并與瓜柱釘牢或為燕尾榫;5)檁條支承在墻上時,檁下應有墊木或臥泥墊磚;檁在柁(梁)或墻上的最小支承長度應符合表9.0.6的規(guī)定;表9.0.6檁的最小支承長度(mm)240且不小于墻厚240且不小于墻厚4穿斗木構架在縱橫兩方向均應有穿枋,梁柱節(jié)點宜為銀錠榫,木柱被榫槽減損的截面面積不宜大于全截面的1/3。9.0.7現(xiàn)有墻體的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舊式木骨架、木柱木屋架房屋的墻體應符合下列要求:1)厚度不小于240mm的磚抗震橫墻,其間距不應大于3開間;6、7度時,有前廊的單層木構架房屋,其間距可為5開間;2)8度時,磚實心墻可為白灰砂漿或M0.4砂漿砌筑,外整里碎磚墻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3)山墻與檁條、檐墻頂部與柱應有拉結;4)7度時墻高超過3.5m和8度時,外墻沿柱高每隔1m與柱應有一道拉結;房屋的圍護墻,應在樓蓋附近和檐口下每隔1m與梁或木龍骨有一道拉結;5)用砂漿強度等級為M1砌筑的厚度120mm高度大于2.5m且長度大于4.5m的后砌磚隔墻,7、8度時高度大于3m且長度大于5m的后砌磚隔墻,應沿墻高每隔1m與木構架有鋼筋或鉛絲拉結;8度時墻頂尚應與柁(梁)拉結;6)空曠的木柱木屋架房屋,圍護墻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7度時柱高大于4m和8度時,墻頂應有閉合圈梁一道。2柁木檁架房屋的墻體應符合下列要求:大于二個開間;2)承重墻體內無煙道。3穿斗木構架房屋的墻體應符合下列要求:1)6、7度時,抗震橫墻間距不宜大于五個開間,輕質抗震墻間距不宜大于四個開間;8度時,磚墻或輕質抗震墻的間距不宜大于三個開間;2)6、7度時,空斗磚墻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8度時,磚實心墻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0.4;3)圍護墻宜貼砌在木柱外側或半包柱;4)磚墻在7度時高度大于3.5m和8度時,沿墻高每隔1m2抹灰頂棚不應有明顯的下垂;抹面層或墻面裝飾不應松規(guī)程第5章的有關規(guī)定;3木構架的構件連接不牢或支承長度少于規(guī)定值的75%;10.1.1本節(jié)適用于普通類型的獨立磚煙囪和鋼筋混凝土煙囪,磚煙囪筒壁,磚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砌筑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2.5;鋼筋混凝土煙囪筒壁混凝土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8。度超過30m的煙囪或7度時,其配筋宜符合表中的規(guī)定。表10.1.3磚煙囪的最少配筋要求配筋范圍豎向配筋8,間距500~750mm且不少于6根中8,間距500~750mm且不少于6根中6,間距500mm16度時,磚和鋼筋混凝土煙囪;27度時,高度不超過60m的磚煙囪;37度時,高度不超過100m的鋼筋混凝土煙囪。對不符合上述規(guī)定的情況,可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并按本規(guī)程第1.2.5條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10.1.5煙囪符合本節(jié)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定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不符合時,可根據(jù)構造和抗震承載力不符合的程度,通過綜合分析確定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種使用功能的綜合水塔,應采用專門的鑒定方法:1容積不大于500m3、高度不超過35m的鋼筋混凝土筒壁式和支架式水塔;2容積不大于200m3、高度不超過30m的磚、石筒壁水塔;3容積不大于20m3、高度不超過10m的磚支柱水塔。10.2.2容積不大于50m3、高度不超過20m的鋼筋混凝土筒壁式和支架式水塔,容積不大于30m3、高度不超過15m的磚、石筒壁水塔,可適當降低其抗震鑒定要求。礎的不均勻沉降等,應重點檢查。10.2.4水塔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1鋼筋混凝土筒壁和支架僅有少量微小裂縫,鋼筋無露筋和銹蝕;3基礎無嚴重傾斜,水塔高度不超過20m時,傾斜率不應超過0.8%;水塔高度為20~45m時,傾斜率不應超過0.6%。平臺等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3;2砌磚體的砂漿強度等級,6度時不應低于M2.5,7度時不應低于M5;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對本規(guī)程第10.2.2條規(guī)定的水塔,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2.5,3石砌體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7.5,石料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20;對本規(guī)程第10.2.2條規(guī)定的水塔,砂漿強道。16度時的各種水塔;.27度時每4~5m有鋼筋混凝土圖梁并配有縱向鋼筋或有37度時的鋼筋混凝土支架式水塔;47、8度時的水柜直徑與筒壁直徑比值不超過1.5的鋼筋57度時水塔的水柜。支架式水塔和平面為多角形的水塔,應分別按正方向和對角方向進行驗算。析確定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2主體結構無明顯變形、傾斜或歪扭。外裝修保護狀況良5內裝修未明顯增加樓面荷載或改變結構受力狀態(tài)。11.1.6優(yōu)秀近代建筑抗震鑒定,應根據(jù)其結構類型,按本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鑒定時應按其結構體系、結構構件承載能力和節(jié)點構造等,對整幢房屋綜合抗震能力進行兩級鑒定。符合本章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guī)定時,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滿足第一級鑒定各項規(guī)定時,應進行第二級鑒定。11.2.1優(yōu)秀近代建筑的抗震鑒定,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其他各相關章節(jié)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若結構體系清晰明了,應重點對薄弱樓層、薄弱部位進行鑒定;2結構體系復雜,或經(jīng)多次改建后難以區(qū)分結構類型時,應進行第二級鑒定。11.2.2構件實際達到的強度,應符合本規(guī)程相應的規(guī)定。在不滿足規(guī)定或構件截面尺寸、形狀不合理時,應采取替換、加固等措11.2.3結構整體性的要求,應符合本規(guī)程相應的規(guī)定。在不滿11.2.4非結構構件應符合本規(guī)程相應的規(guī)定。沉重的裝飾物等11.2.5承受地震作用的主要構件的構造要求,應符合本規(guī)程相應的規(guī)定。11.2.6當滿足以上規(guī)定時,還應考慮下列因素。不利時可適當提高抗震鑒定要求。1建筑所處小區(qū)場地屬中度以上液化區(qū);3建筑有明顯火災等次生災害隱患的。11.3第二級鑒定11.3.1對優(yōu)秀近代建筑進行第二級鑒定時,應根據(jù)其結構類型,分別按本規(guī)程相應的計算方法進行。11.3.2計算時荷載選取按建筑實際使用狀況確定,也可按現(xiàn)行11.3.3當結構體系復雜,難以評定構件的抗震能力時,宜通過整體結構抗震分析來評定。11.3.4對優(yōu)秀近代建筑進行綜合評定時,尚應考慮周圍環(huán)境和次生災害等情況。有影響時可提高抗震鑒定要求,直至采取相應的保護或加固措施。取加固或其他相應的措施。必須按改建或擴建后的結構狀態(tài)建立力學計算模型,進行抗震分析和鑒定,并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12.0.2未經(jīng)抗震設計的現(xiàn)有建筑一般不宜進行加層,如確需加層時,必須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12.0.3對加層建筑應進行整體抗震計算,計算時應將原建筑與加層部分一并考慮,其強度驗算和構造措施應滿足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各項規(guī)定,不滿足要求的結構應進行抗震加固。12.0.4進行抗震強度驗算時,材料標準強度應取用實測材料強度推定值,構件截面尺寸以實測為準,荷載應根據(jù)使用要求,按現(xiàn)12.0.5直接在建筑物上加層時,必須加強加層部分與原建筑之間的連接,連接要確保能有效傳遞地震作用。I2.0.6改建、擴建和加層建筑經(jīng)驗算后確定原有建筑需進行加固時,應先對原有建筑進行加固施工后才可進行上部的施工。13.1.1現(xiàn)有建筑結構經(jīng)抗震鑒定需要加固時,則必須進行加固。加固設計的內容和范圍,應根據(jù)抗震鑒定結論和委托方提出的要求確定??拐鸺庸痰闹攸c應是建筑的整體抗震強度與變形能力,同時還應注意薄弱部位與易倒塌部位。13.1,2加固后的房屋建筑安全等級應根據(jù)結構破壞后果的嚴重程度及使用單位的具體要求由設計者按實際情況確定。在堅持安全可靠、經(jīng)濟合理的前提下,抗震加固應適當與改善房屋使用條件和建筑的美觀相結合。13.1.3抗震加固設計中,應力求使加固后的建筑物的重量和剛度沿平面和豎向分布均勻對稱,使結構的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盡量接近。對于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偏離較大的原有建筑物宜采取措施,減小偏心以降低扭轉作用,并對易遭扭轉破壞的部位從構造上予以加強??拐鸺庸淘O計中還應避免由于局部剛度突變而產(chǎn)生新的薄弱部位。13.1.4現(xiàn)有建筑結構的加固設計應與施工方法緊密結合,并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加固部分與原結構連接可靠、協(xié)同工作。13.1.5對擬加固結構上的荷載作用應進行實地調查,其取值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根據(jù)使用的實際情況,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取值;2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未做規(guī)定的永久荷載,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抽樣實測確定,抽樣數(shù)不得少于5個,以其平均值的1.1倍作為該荷載的荷載標準值;3對工藝荷載、吊車荷載等應根據(jù)使用單位提供的數(shù)據(jù)取13.1.6抗震加固結構可按下列原則進行承載力驗算:1結構的計算簡圖應與抗震鑒定計算時的簡圖一致,并符合加固后結構的實際受力情況;2結構構件的計算截面積,應根據(jù)加固后的有效截面積并考慮加固部分與原結構協(xié)同工作的程度來確定;3抗震加固后使結構重量增大時,還應對被加固的相關結構及建筑物基礎進行驗算。13.1.7結構的抗震加固應綜合考慮其經(jīng)濟效果,盡量少損傷原結構,并保留具有利用價值的結構構件,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13.1.8因加層需要而進行的加固設計應按現(xiàn)行上海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和進行抗震驗算。13.2基本規(guī)定13.2.1抗震加固工作應按抗震性能鑒定→抗震加固設計方案→抗震加固設計→施工組織設計→施工→驗收等程序進行。13.2.2應根據(jù)抗震鑒定結果和加固方案進行加固設計,應考慮適當?shù)氖┕し椒昂侠淼臉嬙齑胧?3.2.3應按照抗震加固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時采取確保質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并應按照本規(guī)程和有關現(xiàn)行規(guī)范進行施工和驗收。13.2.4在加固施工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原結構或相關工程隱蔽部位的結構構造有嚴重缺陷時,應立即停止施工,會同抗震加固設計者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后方能繼續(xù)施工。13.2.5對于可能出現(xiàn)傾斜、開裂或倒塌等不安全因素的現(xiàn)有建筑,在加固施工前,應采取臨時措施以防止發(fā)生安全事故。13.2.6現(xiàn)有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所用的鋼筋宜為I級、Ⅱ級鋼筋,必要時可選用Ⅲ級、IV級或其他高強度鋼材,其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鋼板、扁鋼和鋼管宜選用3號鋼或16錳鋼,其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13.2.7抗震加固所用的水泥宜優(yōu)先選用硅酸鹽水泥與普通硅酸鹽水泥,或選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硅酸鹽水泥,必要時可選用快硬硅酸鹽水泥。水泥的標號不應低于425號。水泥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嚴禁使用過期水泥和受潮水泥。13.2.8抗震加固所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計時宜比原結構的設計強度提高一級,且不應低于C20。原結構中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宜通過現(xiàn)場實測的方法確定,當資料可靠時,也可以按有關的施工文件中的記錄取值。在所有情況下,混凝土的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取用。13.2.9當加固選用樹脂混凝土、微膨脹混凝土、噴射加固的混凝土須采用早強或其他摻合劑時,宜在施工前進行試配并檢驗其強度,必要時尚應檢驗其干縮、腐蝕及耐久性等性能。上述混凝土強度等級的確定,可按照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強度檢驗13.2.10混凝土用砂應符合建設部部頒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的規(guī)定?;炷劣檬蠎辖ㄔO部部頒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的規(guī)定。13.2.11抗震加固用的水泥砂漿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0,混合砂漿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當采用水泥砂漿面層加固墻體時,水泥砂漿的強度等級應通過計算確定。砂漿中所用的水泥應符合第13.2.7條的要求。13.2.12當抗震加固需要用砌體墻時,磚或砌塊的強度不應低于MU10,砂漿的強度不應低于第13.2.11條的規(guī)定。13.2.13當抗震加固時采用化學漿液作為連接劑時,其漿液組成固化時間可調整、耐久性較好,且材料是無毒的漿液。漿液固化后,其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應高于被粘結的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和抗剪強度。13.2.14當抗震加固時采用焊縫連接時,焊接采用的焊條質量應型號應與被焊鋼材的強度相適應。焊縫連接的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13.2.15當抗震加固時采用螺栓連接時,螺栓可采用3號鋼制作,其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普通碳素結構鋼技術條件》的規(guī)定。螺栓連接的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取用。螺栓與原有混凝土的連接應采用膠泥錨固,并應符合本規(guī)程有關章節(jié)的規(guī)定,不應采用鋼制膨脹螺栓錨固。14.1一般規(guī)定14.1.1本章適用于按本規(guī)程第3章抗震鑒定后確認需要進行加固的地基和基礎。14.1.2當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或傾斜嚴重,或基礎存在嚴重的結構隱患時,首先應采取措施解決地基或基礎現(xiàn)狀存在嚴重靜載缺陷的問題。14.1.3抗震加固時,天然地基承載力可計入建筑長期壓密的影響,并按本規(guī)程第3.2.6條第1款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驗算。其中,基礎底面壓力設計值應按加固后的情況計算。14.1.4當?shù)鼗鶠閲乐匾夯瘯r,對液化敏感的丙類及其以上的建筑,應采取消除地基液化和加固上部結構的措施。14.1.5對中等和輕微液化地基的建筑,可采取增強上部建筑的整體性、合理調整荷載和加強圈梁與墻體的連接等措施來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抗震能力。14.2地基承載力不足的加固措施14.2.1當?shù)鼗Q向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可按下述方法處理:1當基礎底面壓力設計值超過地基承載力設計值并在10%以內時,可采用加強上部結構,提高抵抗不均勻沉降能力的措施。2當基礎底面壓力設計值超過地基承載力設計值的10%以上,或建筑已出現(xiàn)不容許的沉降和裂縫時,可采取加大基礎底面積、加固地基或減少荷載的措施。3當加大基礎底面積時,可根據(jù)基礎中心受壓或偏心受壓的不同情況,采用對稱或不對稱加寬基礎。當原有基礎為剛性基礎,采用混凝土套加寬時,加固后的基礎應滿足剛性基礎寬高比的要求;當原有基礎為鋼筋混凝土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套加寬時,應參照鋼筋混凝土迭合構件的設計方法進行設計計算,且必須保證新老混凝土結合面的粘結牢靠,確保兩者共同工作。4當不宜采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礎底面積時,可將原獨立基礎改成條形基礎;將原條形基礎改成十字交叉條形基礎或筏形基礎;將原筏形基礎改成箱形基礎。凝土托梁、抬梁或注漿加固等適合于上海地區(qū)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的方法。6對條形基礎加寬時,應按長度1.5~2.0m,劃分成單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