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ppt_第1頁
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ppt_第2頁
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ppt_第3頁
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ppt_第4頁
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3小組,行為金融學與心理學,理性人假設和有限理性,自Aristotle時期始,哲學家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其行為是由理性驅使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疲勞、醉酒和憤怒時,人們的決策和思維才會是非理性的。這個理論認為正常的人具有合理的推理能力,掌握了規(guī)范化的理智和決策原則。這些理性的決策原則表現(xiàn)在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上。在傳統(tǒng)的經濟學中也貫穿著理性人的思想,承認“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類為個人利益所驅使,決策者基于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權衡,作出最優(yōu)的抉擇。直到1947年Herbert Simon考慮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理論。他

2、認為,在當今的復雜社會里,一個人不可能獲得所有必要的信息來作出合理的決定。相反,人只能具有有限的理性。因而,人不可能全面考慮問題作出合理的決策。在現(xiàn)實社會里,人們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經驗,即采取經驗法(亦稱啟發(fā)式,heuristics)。自此,Simon開創(chuàng)了“行為經濟學”的新領域。,情感心理學與行為金融學,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存在著過度自信、保守主義、厭惡后悔和損失等心理特征,而這些特征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投資行為。,源于人們的樂觀主義。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很多方面,大多數(shù)人對自己的能力以及未來的前景都表現(xiàn)出過于樂觀。比如在駕駛水平、與人相處、幽默感等方面所做的調查顯示,90%的被調

3、查者都表示自己的能力要高出平均水平。同時由于自我強化的歸因偏差,人們常常將好的結果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將差的結果歸罪于外部的環(huán)境。所以人們難于通過不斷地理性學習來修正自己信念,導致人們動態(tài)的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指人們的思想大多存在一種惰性,改變個人的原有信念是非常困難的,新信息對原有信念的修正往往不足。,保守主義,即對主觀的或含糊的不確定性的厭惡程度要超過對客觀不確定性的厭惡。Heath和Tversky發(fā)現(xiàn)人們厭惡模糊的程度與他們對不確定性的主觀概率估計能力負相關,而Fox和Tversky指出,在有決策失誤的經歷或者周圍有能力更強的參與者時,人們將更加厭惡模糊。,模糊厭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

4、在犯錯誤之后都會感到后悔,并且后悔帶來的痛苦可能比由于錯誤引起的損失還要大,即厭惡后悔。因此,人們在決策時傾向于避免將來可能的后悔,即決策的目標可能是最小化未來的后悔。這一理論認為個人在決策前會估計自己在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處境中的感受,并且采取行動的后悔程度要遠高于沒有采取行動的后悔程度,也就是忽略偏見。,厭惡后悔,這些情感因素對人們投資決策的影響使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決策偏離了理性經濟人框架,從而能夠對一些金融學之迷做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在投資中存在著所謂的過度交易現(xiàn)象,即投資者頻繁交易,而其收益卻不足以低償交易成本。Barber與Odean的研究顯示,樣本中交易次數(shù)最多的投資者的平均收益也最低。顯

5、然,理性經濟人是不應該進行過度交易的。然而,由于人們有過度自信的傾向,他們愿意相信自己的信息能使他們在交易中獲利,而這些所謂的信息其實不具備投資獲利的意義,從而導致了過度交易的存在。,投資者的模糊厭惡和損失厭惡可以用來解釋股權溢價之謎。由于投資者不能確切地知道股票收益率的分布,當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自己心中最壞的估計。Maenhout指出,如果投資者擔心他們所依據的股票收益估計模型是錯誤的,他們將要求更高的股票溢價作為他們對概率分布認知模糊的補償。Barberis,Huang和Santos的模型論證了損失厭惡程度的變化可以產生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而損失厭惡本身使投資者不愿意看到股票

6、市場存在頻繁的下跌過程,因此投資者將對持有風險證券要求更多的溢價。,認知心理學與行為金融學,投資者的決策過程也就是投資者的選擇偏好過程,這一過程與人們的認知心理密切相關。行為金融學利用心理學關于人們的認知方式、認知偏差和認知目標的研究成果,對金融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釋,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 理性經濟人假設在認知方式上人們可以獲得完全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進而做出自己的決策。實際上,投資者無法獲得所有的信息,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分析,而且無法處理復雜的判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決策過程往往是采用一種啟發(fā)式(heuristic)的推理方法,即利用非常簡單的方法簡化復雜的問題,形成一種單一

7、的決策過程,其中主要有代表性法則(representativeness),可利用性法則(availability)和錨定與調整法則(anchoring and adjustment)等。,指人們在不確定性的情形下,會抓住問題的某個特征直接推斷結果,而不考慮這種特征出現(xiàn)的真實概率以及與特征有關的其他原因。在很多情況下,代表性法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幫助人們迅速地抓住問題的本質推斷出結果,但有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偏差,特別是會忽視事件的基本要素(base rate neglect),即無條件概率和樣本大小。Rabin稱這種用小樣本特征反映母體特征的信念為“小數(shù)定理”。,代表性法則,指在很多時候,人

8、們只是簡單根據他們對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記憶的難易程度或記憶中的多寡,來確定該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尋找去其他相關的信息。Kahnemann和Tversky研究了根據想起(或聯(lián)想)一個例子的速度來評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問題,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存在嚴重的回憶偏向和搜索偏向,因為人們在記憶中搜尋相關的信息時,并不是所有的相關信息都能無偏差的被搜索到。,可利用性法則,指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人們通常利用某個參照點和錨(Anchor)來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過一定的調整來得出最后的結論。Slovic和Lichtenstein指出無論初始值是問題中暗示的還是粗略計算出來的,后面的調整通常都是不足的,不同的初始

9、值將產生不同的結果。Kahneman和Tversky描述的幸運輪實驗清晰地證明了這一傾向:人們過多地受到并沒有什么意義的初始值的約束與左右。,錨定與調整法,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存在著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即一旦人們形成先驗信念,他們就會有意識地尋找有利于證實先驗信念的各種證據。事后諸葛亮(hindsight bias)就是力圖尋找各種非真實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信念是正確的。這種確認偏差會使得投資者堅持錯誤的交易策略,直至非常強而有力的證據出現(xiàn)才能迫使其改變原有的信念。,心理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人們存在著阿Q精神(action-induced attitude change),即人

10、們的信念會由于行動的成功與否而改變。如果行動失敗,人們將向下修正自己的信念,人為地降低由于后悔帶來的損失,也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xiàn);如果行動成功,人們則向上修正自己的信念,顯示自己做決策的英明。Arkes和Blumer利用這種認知的偏差解釋了投資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心理學在認知方面對行為金融學的第三個影響是在認知的目標方面,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應用于行為金融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1.回避損失(Loss Aversion) 損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權重。例如,由于受市場變化的威脅,某CEO面對一個兩難問題

11、。他的財政顧問告訴他得采取行動,否則公司的3個制造廠就得倒閉,所有的6000雇員失業(yè),并提交了2個計劃: 計劃A:執(zhí)行該計劃必定可以保存1個工廠,保留2000雇員。 計劃B:執(zhí)行該計劃有1/3的概率可以保留全部3個工廠和6000員工,但是另外2/3概率則全部工廠倒閉以及全部雇員 失業(yè)。 上述2個計劃可以從損失的角度改寫為: 計劃C:執(zhí)行該計劃必定損失2個工廠,損失4000雇員。 計劃D:執(zhí)行該計劃則有2/3的概率損失全部3個工廠和6000員工,但是另外1/3概率則沒有任何工廠倒閉任何雇員失 業(yè)。 從客觀的和期望效用的觀點來看,這4個計劃可以導致相似的結果: 計劃A:1.0的概率保留1個工廠和2

12、000雇員損失2個工廠和4000雇員; 計劃C:1.0的概率損失2個工廠和4000雇員損失2個工廠和4000雇員; 計劃B:1/3的概率保留3個工廠和6000雇員1/33保留1個工廠和2000雇員損失2個工廠和4000雇員; 計劃D:2/3的概率損失3個工廠和6000雇員2/33損失2個工廠和4000雇員。,前景理論的主要假設及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但實驗結果表明,在計劃A和B中,大多數(shù)人傾向選A,表現(xiàn)為為獲益而回避風險;而對于計劃C和D,大多數(shù)人傾向選D,表現(xiàn)為為回避損失而冒風險??梢姡瑥氖找婧蛽p失2種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可以導致很不相同的結論。人們對損失更關注,以至于寧愿冒險去回避損失。 理解

13、了回避損失這個概念,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例如,面對緊急事件,有些領導者會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不去作決策或僅作無關緊要的決策。因為如果作出的決策導致了損失,這比起不作決策或作出的決策沒有效果來說,將會引起公眾更多的負性評價。這種效應在社會規(guī)范和法律中也有體現(xiàn)。對于經濟談判者來說,能夠認識到人們總是更傾向于避免損失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可以在談判中盡量回避提到對手可能有的損失,而多從增加他們的收益著手來贏得談判的成功。而在雙方的合作談判中,可以更多地強調雙贏。,2.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人們對資產的變化比對凈資產更敏感,因此人們根據參照點來定義價值

14、,而不是根據凈資產本身。例如:Kahneman和Tversky讓2組不同的被試分別回答下列2組問題。 第一組:假設你現(xiàn)在已經有1000美元,除了你所擁有的之外,現(xiàn)在你可以在下面兩項中選擇 一項。 A:必定獲得500美元; B:50%的可能獲得1000美元,50%一無所得。 第二組:假設你現(xiàn)在已經有2000美元,除了你所擁有的之外,現(xiàn)在你可以在下面兩項中選擇 一項。 A:必定獲得500美元; B:50%的可能獲得1000美元,50%一無所得。,在第一組中84%的被試選A。第二組中69%的被試選B。對于被試可以獲得的凈收益來說,2個問題都是一樣的。然而由于2個組被試的參照點不同,被試的選擇也會不同

15、。第一組被試以已擁有的1000美元為參照,選擇比較保守;而第二組被試以2000美元為參照,傾向于選擇冒險。可見,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參照點來改變其行為。政治競選者可以通過降低公眾對自己的期望及增高公眾對其對手的期望來影響投票者的參照點,從而提高自己在投票者中的地位。,3.捐贈效應(Endowment Effect) 對于獲得的自己財產之外的東西,人們傾向于給予更高的評價。例如:許多商家都提供產品的“試用期”。比如顧客可以先免費試用該產品90天,試用期滿后如果顧客愿意可以選擇退回該產品。然而,到那時該產品已經像是家中財產的一部分了,捐贈效應使得人們不愿意歸還而更愿意購買該產品。 在Kahneman

16、等的一個研究中,給第一組被測試者每人一個杯子,第二組則什么都不給,第三組可以選擇要杯子還是要等量的錢。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擁有杯子的被測試者期望以不低于7.12美元的價格賣出杯子,而第二組則期望以不高于2.87美元的價格得到杯子,第三組被測試者對杯子的估價是3.12美元。Kahneman對此結果的解釋是,擁有杯子的被測試者定價最高,因為對于獲得的本來非自己財產的杯子的評價更高,不想放棄,所以對杯子的估價更高。,社會心理學與行為金融學,作為群體中的一員,人們容易受到群體情感的感染,傾向于采取與群體行為相近的行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己的偏好與習慣,并忽略自身可獲得的信息,而對于個體來說這些行為往往

17、是不可思議的。一些典型的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包括認知的系統(tǒng)偏差(systematic biases)、信息串流(information cascades)和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指社會特有因素對人的信念與決策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背景的人們由于文化差異、收入差異、地域差異等,可能會形成若干個具有不同信念的群體,群體內部無明顯差異,但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差異。也就是說,人們的認知受到整個系統(tǒng)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所在群體的因素的影響。,認知的系統(tǒng)偏差,指人們在決策時都會參考其他人的選擇,而忽略自己已有的信息或可獲得的信息。信息串流理論刻畫了大量信息在傳播與評估中的丟失現(xiàn)象。Stas

18、ser等通過心理學實驗證實人們在相互交流時,交流最多的是共同知識,私有信息得不到交換,即認知過載(cognitive overload)。Shiller指出由于人們注意力的限制,只能關注那些熱點信息,并形成相似的信念,而人們的交流以及媒體的宣傳使得這些信念得到進一步加強。Kuran和Sunstein刻畫了這種集體信念形成的過程,即可獲得性串流(availability cascades)。,信息串流,也就是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信息串流從認知的角度刻畫了群體認知的偏差,而羊群效應則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fā),刻畫群體的行為。在一個群體中,人們彼此模仿,彼此傳染。通過相互間的循環(huán)反應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人們逐漸失去理性。這種行為往往都是難以預測和控制的,并會對社會潛藏極大的破壞性。通常這種影響有兩種形式:第一,通過情緒傳染。當人們有共同的態(tài)度、信息時,情緒傳染更有可能、更迅速;第二,通過行為傳染。當情緒激動之后,由不斷激發(fā)的情緒引發(fā)的行動也不斷升級,并進一步刺激人們的情緒。這種形式在羊群受驚時的表現(xiàn)非常相似,從而稱之為羊群效應的原因。,羊群效應,小結,行為金融學不是從抽象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出發(fā),而是從人們實際決策行為出發(fā)研究和解釋經濟市場運行等問題,因此,行為金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