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_第1頁
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_第2頁
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_第3頁
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_第4頁
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0年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本五篇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樺川縣第X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一、說教材。(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二)、教學目

2、標簡介:根據(jù)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三)教學重點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

3、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二、說學生。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xiàn)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

4、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fā)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shù)慕o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谶@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shù)狞c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

5、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四、說教學過程設計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如下第一課時第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第二環(huán)節(ji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6、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3.學生讀(學生根據(jù)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jù)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huán)節(jié)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huán)節(jié):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7、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fā)言。第四環(huán)節(jié):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第二課時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8、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shù)墓膭睢?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

9、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xiàn)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lián)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五、探

10、究課文、釋疑問難。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七、布置作業(yè)。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huán)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huán)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fā)現(xiàn)、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板書設計八、教后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tǒng)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

11、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xiàn)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笆裁词俏锖驅W,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后,我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xiàn)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

12、學方式和教學藝術。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八年級語文說課稿2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一、說教材。(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jù)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B.初步了

13、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三)教學重點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四

14、)教學難點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二、說學生。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fā)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shù)慕o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

15、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shù)狞c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四、說教學過程設計1、教學思路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

16、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2、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第一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如下)第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但是,現(xiàn)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第二環(huán)節(jié):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瀏覽小標題,初步感知文意。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小黑板)學生讀(學生根據(jù)個人喜好

17、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然后根據(jù)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huán)節(jié):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fā)言。第四環(huán)節(jié):精讀課文第一版塊,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學生齊讀第一版塊提問:克隆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點?舉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領的動植物。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

18、業(yè)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我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八年級語文說課稿3一、說教材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于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

19、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yǎng)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二、說教法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三、說目標(一)知識目標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二)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

20、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三)情感目標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四、說課時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五、說準備1、培養(yǎng)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六、說過程(一)導入新課如今統(tǒng)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tǒng)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

21、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并思考:(多媒體依次顯示)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qū)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明確:1、恐龍化石無處不有2、不能。因為南極地區(qū)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铸埖纳瞽h(huán)境需要的溫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知道作者寫的意圖。)由此,引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更形成了一種理論“板快構造”理論。剛

22、才同學們看書時應該發(fā)現(xiàn)文中68段對“板快構造”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有沒有同學能用自己的話把他闡述出來?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xiàn),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qū)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也就是作者將恐龍無處不在與“板快構造”理論聯(lián)系了起來,用書中的原話,就是最后一段:(請同學們

23、一起讀一遍)因此,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要研究課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課文開篇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舉一反三。)思考:1、那同學們想一想,本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構造理論)2、為了說明清楚對象,他的說明角度是什么?(通過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3、本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寫作思路)是什么?學生回答后,多媒體展示圖表。(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讀說明文的過程與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學生的歸納能力。)我們分析了恐龍無處不在,通過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塊構造理論”,知道了

24、為什么恐龍無處不在,現(xiàn)在我們依照剛才的分析,試著來看一下被壓扁的沙子從而揭開恐龍滅亡之迷?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試著填一下右邊的三個框。(設計意圖: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會讀說明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即“板快構造”理論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通過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證明恐龍的滅絕說明順序(寫作思路)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有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板快構造”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的性質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明確:撞擊說: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

25、也許深入到了地殼中,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所有恐龍和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鹕秸f: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爆發(fā),那么也可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命大量滅絕的災難。證據(jù):1、在一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性質:一般情況下會反彈,但是很緩慢,能保持幾百萬年。在850度高溫下會變成普通的沙子。為此,還特地用了金剛石與之作比較。)2、學者們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層。(三)、試一試(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今天的學習,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重現(xiàn)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場災難。明確

26、:故事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的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嬉戲,覓食。突然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shù)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铸垈凅@慌失措,爭相逃命。可撞擊激起的灰塵布滿了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大量恐龍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凍死、餓死的厄運。山洪暴發(fā),泥石流將恐

27、龍卷走并埋葬起來??铸垥r代就這樣結束了。(四)、總結全文: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知道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么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xù)探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一、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提出“唯陳言之務去”。韓愈推動了文學發(fā)展,被后世列為“唐宋八

28、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靈活多變,文筆流暢而有氣勢,對后世的文風產生了巨大影響。二、故事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韓愈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三、課文翻譯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注釋而:表示轉折,連

29、詞,但是。故:所以。祗:同“祇”,只是。雖:即使。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以:用。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只是埋沒在那些做仆役的馬夫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人們當然不會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原文: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注釋一食:吃一頓?;颍河袝r。食:喂,現(xiàn)在寫作“飼”。譯文: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去喂養(yǎng)它。原文: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釋

30、能:才能,能力。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且:尚且,況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安:怎么。得:能夠。求:要求。其:代詞,代指千里馬。譯文: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注釋策:馬鞭,這里是“鞭打”的意思。以:按照。道:規(guī)律,方法。盡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華,現(xiàn)在寫作“才”。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執(zhí):握著。臨:面對。譯文: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31、(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原文: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注釋嗚呼: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于“唉”。其:表示推測、反問的語氣。譯文: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呀。四、問題歸納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了伯樂能識馬,千里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就會被埋沒,從而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2.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的悲

32、慘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4.作者認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5.文章第段結尾句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此題考查反問句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激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6.最

33、后兩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的反詰,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7.本文有何現(xiàn)實教育意義?作為一個人才,你認為應該怎樣施展自己的才能?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安换既瞬恢?,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同時,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負埋沒了聰明才智。耽誤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一個人、尤其是自認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平臺和機

34、會。8.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扒Ю锺R”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作者以千里馬為喻,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深刻揭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五、課文主題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埋沒和摧殘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八年級語文說課稿5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

35、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二、故事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61年。為避“安史之亂”,杜甫來到成都,公元760年,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蓋了一座茅屋,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詩人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課文翻譯原文:八月

36、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注釋秋高:秋深。三重茅:幾層茅草。三,表示多數(shù)。掛罥:掛,纏繞。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譯文:八月秋深,狂風怒號,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溪邊,飛得高的茅草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茅草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積水的地方。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注釋忍能:忍心如此。入竹去:跑進竹林。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如此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著拐

37、杖獨自唉聲嘆氣。原文: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注釋俄頃:一會兒。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烏云密布。衾:被子。嬌兒惡臥踏里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惡臥,睡相不好。雨腳:雨點。喪亂:戰(zhàn)亂,指安史之亂。何由徹:如何挨到天亮。徹,通,這里是徹夜、通宵的意思。譯文:一會兒風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烏云密布,天漸漸黑下來。布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一樣,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戰(zhàn)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

38、濕,如何挨到天亮!原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注釋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護。突兀:高聳的樣子。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譯文:哪里能得到許多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全都開顏歡笑,(房子)被風吹,被雨淋都不動搖,安穩(wěn)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四、問題歸納1一個“怒”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了,寫出了秋風起勢之猛,隱含著作者的愁苦之情。2.“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本題運用動詞連用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這些動詞細致傳神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狀,再現(xiàn)了秋風破屋的過程,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茅草的動態(tài)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