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doc_第1頁
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doc_第2頁
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doc_第3頁
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doc_第4頁
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進程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商品化進程是否必然導致小農經濟的瓦解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生發(fā)展?所有主要的社會科學傳統(tǒng)理論對此均持有肯定的回答。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商品化及市場機會的出現,會使小農趨于專業(yè)化生產、競爭、革新和積累?!皞鹘y(tǒng)的”小農農業(yè)由此而轉化為資本主義式的農業(yè)。與此類似,新馬克思主義者著重探尋商品化進程帶來的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小農由此“分化”為資本主義的經營式農場主和農村無產者,“新資本主義”方式就此讓位于資本主義。甚至反傳統(tǒng)的蔡雅諾夫學派也認為小農經濟會隨著商品化進程而消失。“小農經濟”的實質在為家庭消費而生產,市場的發(fā)展會促使這一經濟的瓦解,并為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農業(yè)所取代。然而,長江三角洲自1350年至1950年六百年間的歷史記載卻顯示了相反的事實:蓬勃發(fā)展的商品化進程所帶來的不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yè)的興盛,而恰是它的衰亡;不是小農生產方式的消滅或削弱,而是它全盤戰(zhàn)勝了經營式農業(yè)。這是令人驚訝的,因為如同1985年拙作中論及那樣,華北的商品化進程確實伴隨著經營式農業(yè)某種程度的擴展,如果照此推論,商品化程度遠甚于華北的長江三角洲經營式農業(yè)的程度應該更高,就象“資本主義萌芽”模式所估計的那樣。然而詳細的考察卻顯示出相反的狀況:長江三角洲的經營式農業(yè)在此時期內不斷萎縮,到十九、二十世紀時實際上已基本消滅了。本文從揭示這一歷史現象入手,進而探究其發(fā)生的原因。(一)二十世紀長江三角洲的經營式農業(yè)長江三角洲經營式農業(yè)的實際狀況由于現存統(tǒng)計資料的局限而變得模糊不清。在華北平原,關于河北、山東省的總體資料真切地反映了當地的實況。而就長江三角洲而言,江蘇省的資料實際由兩個非常不同的地區(qū)的狀況拼湊而成:一是災害頻繁的淮北旱作區(qū),即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另一是相對安定的稻作區(qū),包括長江三角洲。因此,全省的資料很容易引起誤解。如果就全省籠統(tǒng)而言,人們會覺得與華北平原的情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九至十屬經營式農業(yè)大體略同。江蘇省擁有百畝以上耕地的農戶為1.3%,而河北為1.71%。江蘇12.1%的農活由雇工完成,而河北為23.4%。江蘇人口的8.8%為雇農,而河北則為11.6%。然而,對單個村莊的的人類學實地調查卻產生了非常不同的結果。在河北和山東西部,調查結果與全省的總體資料相吻合,滿鐵對該地區(qū)三十個村莊的調查表明,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九至十屬于經營式農業(yè),長工占農戶總數的12.5%,完成的農活為所有雇工工作量的五分之三(其余部分系由短工承擔)。但是在長江三角洲,單個村莊的調查結果卻與全省總體資料大相徑庭。如表一所示,在選樣調查的八個村莊中無一例可定性為經營式農場,即靠雇工(通常雇傭三個或更多人手)維持的農場。其中四個村莊根本就沒有雇傭長工的農場,其余村莊中有的富農雇傭了一兩個長工,但沒有主要依賴于雇工的大型經營式農場。至于雇傭勞動力方面,四個村莊沒有人以充當長工為業(yè);另四個村莊中,長工占農戶總數的1.9%至4.7%,平均僅為2.9%。社會基層的資料更為真切地反映了長江三角洲的真實情況。我們若把卜凱的資料析解到縣的一級,可以看出長江三角洲的實況的一側面:農業(yè)雇工率常熟為0%,昆山為5.3%,無錫為4.2%,均大大低于江蘇省的平均水平12.1%。最說明問題的資料是華東軍政委員會土改時期在蘇南地區(qū)的調查。這個調查涉及該區(qū)八個縣的二十二個行政村,這些村小至只有六十二戶,大至有一千六百八十七戶。在這些行政村中,農業(yè)雇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自0.6%至6.2%不等。表二是根據這八個縣的情況分別統(tǒng)計的平均百分率。期間的計算按各縣分列,而不是以人數為單位,以免過于側重無錫縣,因其調查人數占總共65,326人中的27,358人。此縣副業(yè)和非農業(yè)雇工分布廣泛,農業(yè)雇農很少,在被調查的人中僅占三十八戶一百三十八人。據我們統(tǒng)計,雇農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平均占總戶數的3.8%。我相信這一數據完全可以作為長江三角洲農業(yè)中雇傭勞動規(guī)模的估計。這些數據連同實地調查提供的情況,表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長江三角洲實際上不存在華北平原那樣的經營式農業(yè)。僅有少數相對較不的富農雇傭幫工,但他們自身仍承擔了主要的、至少是等量的田間勞動。這些狀況造成了農業(yè)雇農僅占總戶數的3.8%左右。至于大土地所有者幾乎全采取土地出租的方式,而不是通過使用雇傭勞動來直接經營。華北的農業(yè)由耕地面積910%的經營式農業(yè),15%的佃農家庭式農業(yè),及75%的自耕農家庭式農業(yè)構成。與此對照,長江三角洲的租佃比重高得多,幾達全部耕地面積的42%,而經營式農業(yè)卻是微不足道的。(二) 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的經營工農業(yè)隨著商品化和城市進程,明代長江三角洲的植棉經濟和蠶絲經濟首先得到發(fā)展,當時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富農經濟與經營式農業(yè)的規(guī)模,可能大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弘治元年(1488年)的吳江志描述了雇傭勞動在吳江農?;旌辖洕械膹V泛分布:“無產小民投顧富家力田者,謂之長工;先借米谷食用,至力田時時撮一兩月者,謂之短工?!闭略辏?506年)的姑蘇志提及“無產小民投顧富家力田者”的另一類型“忙工”,即農忙季節(jié)受雇為幫工。湖州府和嘉興府在嘉靖年間(1522156年)存在在類似情況。萬歷年間(15731620年)的秀水(今嘉興)縣志亦有近似記載:“四月至七月望日,謂之忙月,富農請傭耕,或長工或短工?!蓖瑯拥默F象也發(fā)生于植棉業(yè),正德七年(1572年)的松江府志就提供了這樣的實例。與雇傭勞動者增長相對應,使用雇工的富裕農戶也增加了。例如弘治年間(14881505年)的禮部尚書吳寬指出,在長江三角洲有數以千計的勤勉的“上農”。在吳江縣,湖灘地的開墾給農戶提供了致富的機會。萬歷年間(15731620年)的進士朱國楨說在他附近二十里內就有兩戶人家“起白手致萬金”。常熟沿江高地的水利設施,使當地的歸氏家族得利非淺。而該縣另一魚鄉(xiāng)之米,則為譚氏兄弟提供了同樣的機會。在三角洲南部湖州府的歸安縣(今屬吳興),一個叫茅艮的經營了一個獲利頗豐的長有“數十萬”桑樹的農場。我們可以推論,雇傭勞動的擴展與富裕戶的上升,與該地區(qū)農業(yè)商品化的初步發(fā)展是分不開的。一方面,商品化農業(yè)需要更多的投資(特別是肥料),因而更具風險。經濟作物的歉收比糧食作物的歉收更具有破壞性,不少農戶因此在經濟地位上論為雇農。但另一方面商品化也增添了以農發(fā)家的機會,并藉此出現了富裕戶。在十六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的“一條鞭法”推行之前,明代賦稅政策也用助于經營式農業(yè)的擴展,顧炎武相當仔細地觀察到,在長江三角洲明政權對官田所征的稅幾與地租相當,大體每畝0.4至1.0石;而同時對民田只征一收個零頭,通常每畝0.05石。官田來自王朝交替戰(zhàn)爭中攫取的莊園,似乎在長江三角洲分布得特別廣:根據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官方數字,官田整整占了蘇州府土地面積的63%,松江府的85%。耕種官田的小農承擔了遠高于富裕家庭的賦稅。而豪紳家族即使占有的實際是官田,也能夠說成是民田。另一弊端見諸于按勞動力征收的丁稅??N紳家庭可以免繳丁稅,而富裕的庶民地主有時亦能僭取此等特權。該地區(qū)的許多小農由于不堪負擔重稅而相繼逃亡。例如宣德七年(1432年),蘇州府知府況鐘招撫逃民回鄉(xiāng),響應者競達3,6670戶;顧炎武估計在重稅地區(qū),逃亡的農民超過半數。在此等條件下,豪紳富戶既有機會,又有勞動力來源來建立經營莊園。然而,與李文治及其他“資本主義萌芽”研究學者的見解相反,經營式農業(yè)并未從此在長江三角洲順利發(fā)展。由于十七世紀沈氏農書及其他文獻所列舉的種種困難,經營式農業(yè)很快就銷聲匿跡了,而由小農家庭式耕作所取代。所以到二十世紀,在長江三角洲實際上幾乎已無經營式農業(yè)可言。(三)長江三角洲經營式農業(yè)衰落的根源經營式農業(yè)的衰退可從崇禎末年的沈氏農書中略見其原由。此書相當周詳地敘述了湖州府歸安縣的農事活動,當地農作制度在低洼的圩田地區(qū)是典型的圩內種水稻,圩上植桑飼;而高地上則往往遍植桑樹,就象前面提到的茅艮的例子那樣。很明顯,那里家庭化的生產在當地農桑經濟中已很普及。沈氏詳細說明雇傭勞力來養(yǎng)蠶是很得不償失的。即使最理想的收成,一筐蠶的純收入在扣除成本后不過二錢銀子(當時一石稻谷可賣一兩二錢左右),其中不包括勞力成本。一家農戶靠自己勞力飼蠶十筐,尚可有所獲。如果雇工,或蠶繭歉收,養(yǎng)蠶便會入不敷出。因此這只有建筑于依靠低機會成本的家庭輔助勞動力基礎上才是可行的。然而,正是這樣的家庭化生產,使男性雇傭勞動力的工資得以保持在較高水平。由于低報酬的工作由婦女和兒童承擔,男人才能從事較重的、報酬較優(yōu)的農活。沈氏寫道,使用這樣的勞力,開支是相當大的:“今人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比百年前大不同矣。舊規(guī)夏秋一日葷,兩日素,今宜間之。重難生活連日葷。舊規(guī)不論快閑,三人共酒一杓。今宜論生活起,重難者每人一杓,中等每人半杓?!鄙蚴咸峒肮凸ら_支增加是推行“一條鞭”稅制改革的產物,這一改革斷絕了十五至十六世紀前葉以來的廉價逃亡勞動力來源。從中還可看到,本地區(qū)的工資水準明顯地高于華北。人以白面細糧作午餐,而不是玉米、高粱等粗糧的話,那真是厚待了。相比之下,長江三角洲的雇工每兩天就能享用一次相當于華北過年的待遇了。長江三角洲男工的工資某種程度上顯然應歸因于當地較高的生活水準和由高度商品化、城市化經濟所帶來的充分的就業(yè)機會;然而同樣重要的是,也基于當地農村經濟的多層次勞動力結構,婦女和兒童承擔了低報酬工作。魏金玉引用了十八世紀刑部檔案中的命案報告,期間有七十例涉及多成員家庭的雇工情況。他的資料表明,即使在那時仍無女工市場??v使有的婦女被雇傭了,也只能得到極低的報酬,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婦女的生存需要。因此,夫妻所得報酬通常低于單身勞力:前者年平均2,775,后者平均達3,564文。到二十世紀,松江華陽橋一帶的農村出現了有限的婦女、兒童短工(日工)市場。當時男短工插秧一天可得斗米,其他農活兩天一斗,而女工拔秧則三天才得一斗。十二歲的童工一年可得米0.5石,十三歲時1石,十四至十五歲1.5石,而成年男工每年可得4石。童工的伙食耗費也小得多,據當地老農陸龍順回憶,他當童工時只允許在廚房內吃些剩飯剩菜,而成年男工是與東家同席的。但是女工、童工的勞動力市場從未達到過適應需求的地步。一則社會習俗鄙視婦女外出打工。一個人自己充作雇工已是夠槽了,再讓老婆或女兒外出打工就表示他家已淪落到農村社會的最下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華陽橋一帶,沒有任何女性外出打工,只有少數來自其他地方的家境極其貧寒的婦女當雇工。至于童工,更不易經營。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可勝任于工業(yè),而不易用于分散的農業(yè)生產。如此種種緣由,根據卜凱的調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長江稻麥作物區(qū),婦女、兒童分別承擔了全部農活的19.1%和7.6%,然卻只占雇傭勞動的6.3%。一個雇主是不易雇到女工、童工來從事低報酬農活的。當代加利福尼亞農業(yè)企業(yè)是靠使用廉價的移民勞動力來解決問題的,先是華人,繼而日本人,最后是墨西哥人。象法頓、富勒、凱里、麥克威廉及近來的克萊特、丹尼爾、林達C和西奧丁J馬杰克等一批研究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現成的移民勞動力供應使大規(guī)模農業(yè)企業(yè)得以雇傭廉價勞動力來與家庭式農場競爭,從而在加州農業(yè)中占了統(tǒng)治的地位。在沈氏談及的十七世紀的湖洲,經營式農業(yè)已經受到農業(yè)收益不抵雇工開支的擠迫,沈氏提供了該地區(qū)經營式農業(yè)收支的詳細情況:一名男長工加上農忙時雇傭短工,能種八畝稻田和四畝桑田。稻田的生產成本及短工工資以春熟(多為秋收后種的小麥)收入相抵,農場主所獲的只是秋熟稻谷,約值二十二兩銀子?!伴L工一名,工銀三兩;吃米五石五斗,平價六兩五錢,盤費一兩;農具三錢;柴酒一兩二錢;通十二兩?!彼怨椭鲝陌水€稻田上所得的純收入至多僅十兩,約相當于他把土地出租出去所得到的租額。沈氏沒有提供詳細的有關桑田的核算情況,只是在書中第15頁提到:“計管地四畝,包價值四兩?!标惡懔ο壬谘a農書研究第7989頁上把這句話理解為四畝桑田的生產成本為四兩銀子,另外估計四畝桑田的桑葉總產值可達三十六兩,九倍于成本。這樣,他以為植收益很高,并推論這推動了當時經營式農業(yè)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我認為陳恒力的這個理解是不合理的,與書中的其他表述不符。緊接著上面提到的這句話,沈氏談到了稻作的純收入,“種田八畝,除租額外,上好盈米八石,平價算銀八兩”。按邏輯而論,前面這句話亦應指純收入。不然,沈氏農書就會陷于前后自相矛盾,因為他全書的主旨是認為經營農業(yè)實在不合算。他寫道:“西鄉(xiāng)地盡出租,宴然享安逸之利。但本處地無租例,有地不得不種田,種田不得不喚長年。終歲勤動,亦萬不得已而然?!鄙蚴媳救嗽谏鲜鰞傻鼐鶕碛刑锂a,而租出的地比直接經營的地多,這和他在農書中的分析是一致的。進一步的論據可見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張履祥的補農書。他在書末附文談及他為亡友鄔行素家出謀劃策。鄔家有十畝田,張履祥認為雇工來種是無法維持的,因為那會抵消種田的純收益,乃至“與石田無異”;也不能把田租出去,因為“計其租入,僅足供賦役而已”。唯一的方法是靠家庭勞動力自種。為此,張履祥設計了一個多種作物的方案;種桑三畝,豆三畝(“豆起則種麥”),竹二畝,果二畝?!安环N稻者,為其力省耳?!比€桑葉可飼蠶二十筐,可產絲三十斤。夏季再養(yǎng)二茬蠶。此外,家中還可養(yǎng)一塘魚,五六只羊,女人在家從事手工業(yè)貼補。這樣的話,一家人尚可自給。張履祥為他亡友家設計的經營圖式實際上與沈氏農書中的描述頗為接近:十畝田中三畝(30%)植桑,相當于沈氏說的十二畝田中植桑四畝(33.3%)。不同之處在于張履祥的計算明確地包括了桑蠶所得。從中可見植桑即使連同家庭飼蠶繅絲,也難以達到陳恒力所稱的收益。陳恒力設想的那種盈利的經營式農業(yè)實際上不可能存在。在沈氏農書之后的幾個世紀里,長江三角洲的經營式農業(yè)非但沒有象“資本主義萌芽”學者所說的那樣開始長期的持續(xù)發(fā)展,而且實際上停滯和衰落了。事實上,李文治在廣泛研究方志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資料也肯定了這個假設:已知的清代雇工經營迅速發(fā)展的地區(qū)是商品化較遲的地區(qū),例如山東、河南和直隸,而不是長江三角洲。李文治引用的所有關于長江三角洲的實例基本是明代后期的,在關于清代的十六例中只有三例來自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李文治摘自刑部命案檔案的依據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如同表三,當整個中國涉及長期雇工的案例增加之際,在江浙地區(qū)并非直隸、山東那樣增加。道光十四年(1843年)姜皋所著的另一農書,闡明了松江地區(qū)稻作的核算及其結局。舊時雇人耕種,其費尚輕,今則傭值已加,食物騰貴。如忙工之時,一工日食米幾二升,肉半斤,小菜煙酒。三十文,工錢五十文,日須二百文。一畝約略以十工算,總須三千余文。已需工食二千文;再加膏壅,必得二千文。在農人自種或伴工牽算,或可少減,然亦總須三千余文。種熟一畝,上豐之歲,富農之田,近來每畝不過二石有零,則一石還租,一石去工本,所余無幾,實不足以支持一切日用。況自癸未1823年大水以后,即兩石亦稀見哉。在這個實例中,工錢與物價的上漲及產量的下降,給只使用短工的家庭農場都帶來了危機。陶煦的租敷提供了有光光緒十年(1884年)蘇州求和十畝稻田(輔以冬不麥及間作蠶豆)的農戶的更詳盡的收支狀況。農產毛收入(包括稻草和菜蔬副業(yè))可達61,000文。豆餅耗費(加上農具化費800文)約5,800文。人工(包括工錢和伙食)用去33,200文。雇工經營的凈收入只22,000文。而土地出租卻可收地租22,800文。這樣,雇工經營毫無吸引力??偠灾?,此地區(qū)的地租和高工價,實際上使經營式農業(yè)無法得到盈利。(四)華北的經營式農業(yè)我曾在別處詳細論述過華北平原經營式農業(yè)的歷史。它的興起伴隨著農業(yè)商品化過程,尤其是伴隨著1500年以后植棉的推廣以及商品化所帶來的農業(yè)收益的增長。清代刑科題本命案檔案記載了清代農民的社會分化:一些小農力農致富并有能力使用雇工,另一些在農業(yè)商品化過程中,由于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和風險,社會經濟地位逐漸下降。到了十八世紀,這一變化足以影響華北農村雇工的性質了:以往雇主多為身份地主,而雇工主要是被視作賤民的“雇工人”;到1788年,清廷通過重定雇工的法律地位而正式確認了新的社會現實,把雇傭勞動者由屬于賤民的“雇工人”劃為屬于一般平民的雇農。1760年刑部提及“民間經營耕獲,動輒需人。親屬同儕,相為雇傭”。1788年,官方確認雇農多為“農民佃戶請耕之人,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稱,素無主仆名分”。這樣,他們在法律上取得了一般“凡人”的地位。隨著近代外國經濟勢力滲入華北平原,農業(yè)進一步商品化,棉花種植面積在河北山東地區(qū)幾達8%,經營式農場也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雇工三人以上的農場(面積通常大于100畝)已占耕地總面積的910%。這些農場靠廉價雇傭小農家庭中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而興起。由于男勞力過剩而形成的農民強烈反對婦女參與生產的觀念,經營式農場家庭式農場均首先倚重男勞力。然而相對家庭式農場而言,經營式農場更具隨生產需要而調節(jié)勞動力供應的優(yōu)勢,而家庭式農場則必須保留過剩的家庭勞動力,因為無法“解雇”他們。使用勞力上的高效率,加以雇主直接參加生產,使經營式農場能夠獲得比土地出租更高的收益:前者約達地價(包括雇主家庭勞動力的耗費)的1314%,而后者僅為5%。然而經營式農場的規(guī)模達到200畝(及雇傭六至八個勞力),就會受到經濟的和社會政治的壓力。這種經營方式只有在雇主自身參加直接生產和管理被雇傭者的前提下才是可行的。鑒于地塊的高度分散,雇主自身的直接管理僅適用于三四個勞力的規(guī)模。如果勞力再多的話,要么由于勞力集中干活,必須不時地轉移地塊而浪費時間,要么因為勞力分散作業(yè)而難以管理。要是雇傭一名脫產的監(jiān)工,就會抵消掉在勞動力使用上獲得的優(yōu)勢。經營式農業(yè)已有的利潤很難再有所增長。在既定的農業(yè)技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它已是高強度運行。任何新的進展均有賴于對排灌工程的大量投資,或生產技術的質的改變,諸如使用化肥或機械動力。多數經營式農場并不具備此等條件。同時,廉價勞動力的大量存在也有力阻礙了為節(jié)省勞力而資本化的進程;經營式農場甚至不愿投入超過該地區(qū)自然條件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畜力,更不消說機械化了。因此,這些農場的利潤只能維持在相當于以往的水平。在既有的社會經濟體制下,經商和高利帶來的利潤高于農業(yè)經營,而讀書做官更不乏很大的利益。少數能經受住分家壓力的經營式農場,一旦發(fā)展到一定的規(guī)模(通常不小于200畝),便會放棄直接經營,轉向上述的追求。于是多數成功的農場主常常成為土地出租、經商、發(fā)放高利貸在位一體的地主,并教育子孫讀書做官。經營式農業(yè)與家庭農業(yè)之間有相互制衡關系。有些成功的小農成為經營式農場主,而數代之后又降回小農經濟?;蛘撸麄兩仙秊榈刂?,而他們的土地又通過出租回到家庭工的小農經濟。雖然經營式農業(yè)脫穎于家庭式農業(yè)經濟,它又是再造租佃小農經濟的搖籃??傊?,它不過是小農經濟的附庸。(五)商品化進程的矛盾的作用如果經營式農業(yè)與商品化進程果真在華北同步發(fā)展,而在長江三角洲背道而馳,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現象?在理論上,大土地所有者采用土地出租還是雇工經營,首先取決于地租與工資的相應關系。低地租(意味著土地出租的低收益)會有利于經營式農業(yè)的擴展,反之則不利。高工資(意味著雇工經營的低收益)會有利于土地出租的蔓延,反之則不利。河北省東北部豐潤縣的米廠村,二十世紀進的經營式農業(yè)頗為繁盛,雇工的實際工資開支平均低至經營式農場毛收入的27.4%。同時,此村地主勢力較弱小,他們在新植棉土地上保留的地租較低,1937年時僅占棉花毛收入的30.9%。相比之下,河北省全省的平均地租率為53.7%,山東則為49.8%。這個村莊的低工資與低地租結合,導致了經營式農業(yè)的發(fā)展,1937年時占全村耕地面積的17.7%。然而,在華北平原的另一處商品化程度更高的欒城縣寺北柴村,自清初以來一直是主要的植棉地帶,卻毫無經營式農業(yè)可言。那兒的租佃地主制遠為強大,具體體現在一個叫王贊周的地主兼商人、高利貸者,1941年進他擁有全村2,054畝土地之中的304.5畝,另外還有80畝的典押所有權。王家父子兩代確立起定額租制,從佃戶那兒征收的實際租額超過了收成的一半,這樣地主得到遠比經營式農場主高的收益。結果,租佃地主制自然消除了發(fā)展經營式農業(yè)的任何可能性。這兩個例子從相反的方面說明了商品化對經營式農業(yè)的矛盾作用。在米廠,植棉的高收益促進了經營式農場的興盛;而在寺北柴,同樣的商品化進程吸引了商人投資土地,確立了足以消除經營式農業(yè)的地租率。華北棉作地區(qū)的多數情況介于米廠與寺北柴之間。在多數村莊內,租佃地主制既不象米廠那么弱,又不象寺北那么強。就河北全省和山東西北部整體而言,經營式農業(yè)約占全部耕地面積的910%,處于米廠的17.7%寺北柴的0%之間。在長江三角洲,高度的商品化、城市化帶來了充分的就業(yè)機會,從而提高了雇工工資基點,使工資與地租的比率擺向有利于租佃地主制一邊。根據沈氏農書中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湖洲的數字,長工開支占去八畝稻田總收入二十二兩銀子中的十二兩,實際占了一半以上。這就使經營式農場主的純收入少于地主所得的租額。張履祥在補農書里提到農桑經濟中雇工開支所占毛收入之比率,也大體與此相同。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松江使用短工的稻作和八十年代蘇州使用長工的稻作經營中,均反映了類似的比率關系。于是,商品化進程既可促進、又可阻礙經營式農業(yè)的發(fā)展。他可帶來扣除生產開支后的較高的純收益,從而刺激了經營式農業(yè)的發(fā)展;它又會造成高地租和高工資率,從而阻礙了經營式農業(yè)的發(fā)展。這里,這們還應附帶地討論人口壓力的問題,這與商品化進程同樣具有雙重的作用。華北平原與農業(yè)就業(yè)機會相聯(lián)系著的較高的人口壓力,迫使工資下降,從而促進了經營式農業(yè)的發(fā)展。然而同樣的人口壓力也刺激地租上升,從而有利于租佃地主制。在長江三角洲,情況正好與之相反。那兒對土地的相對較低的人口壓力使地租水平低于華北平原,實際上通常低于50%:據國民黨土地委員會的調查,江蘇全省平均為毛產值的34.7%,而浙江則為35.3%,看來是有利于經營式農業(yè)的。但是,相應的勞力短缺導致工資水平上升到足以遏制經營式農業(yè)的水平。所以高人口的壓力,或低人口壓力,均會對經營式農業(yè)產生促進和阻遏制經營式農業(yè)的水平。所以高人口壓力,或低人口壓力,均會對經營式農業(yè)產生促進和阻遏的雙重作用。(六)家庭式農業(yè)與經營工農業(yè)之對照把家庭式農業(yè)與經營式農業(yè)作一實力對比,可以更清楚地說明經營式農業(yè)發(fā)展與不發(fā)展的原因。哪里家庭式農業(yè)能比經營式農業(yè)維持更高農業(yè)收益,哪里的經營式農業(yè)就很難發(fā)展。反之,經營式農業(yè)就會蓬勃發(fā)展起來。應該明確,家庭式農業(yè)與經營式農業(yè)的實力差異,不是基于農場的相對規(guī)模,而是基于不同的勞動力使用方式。一如前面所知,無論華北還是長江三角洲的農業(yè)體系中規(guī)模經濟的作用十分有限,重要差別是家庭生產單位特長發(fā)揮的程度。只要農村生產高度家庭化,家庭生產單位可以通過利用家庭中婦女和老幼輔助勞動力輕松勝過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方式,因為家庭輔助勞動力能夠容忍遠低于農村勞動力市場上成年男工的報酬。在華北,高粱、谷子等旱作只需很少勞力:據卜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數字,每畝高粱平均耗費6.4個勞動日,谷子為6.9個勞動日。而且?guī)缀跛修r活,從耕地到收獲,都是重活,通常由男人來承擔。婦女在農業(yè)生產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是隨著植棉的推廣,婦女才出現在農田。棉花的收獲期特別長,達到六星期,不象其他作的兩星期,而工作相對較短。在九月底到十一月初的收獲期內,交錯著高粱、谷子和玉米的收割和冬小麥的種植,于是在多數產棉區(qū)實行了某種性別分工:婦女摘棉花,男人從事其他農活。當然,植棉也帶動了家庭棉紡織業(yè),主要由婦女來擔任。但是華北的這種家庭生產的規(guī)模十分有限,因為即使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北與山東北部的棉花種植不過占耕地總面積的8%??傊?,華北婦女參加生產程度遠低于長江三角洲,根據卜凱的統(tǒng)計,只承擔了全部農活的8.4%。因此,華北家庭式農場與經營式農場的競爭,主要是家庭成年男勞動力與雇傭成年男勞力之間的競爭。在競爭中,經營式農場能夠根據農作的需要調節(jié)勞力配備,而家庭或農場沒有這一優(yōu)勢。這一區(qū)別使經營式農場能在華北得以發(fā)展。對比之下,長江三角洲的農村生產比較高度家庭化。在松江府,棉花種植在明末清初已達全部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在十九世紀,松江府的幾乎所有農戶都織布,八分之七的產品銷往市場。在蘇州府,桑蠶業(yè)的擴展同樣使農村生產家庭化。植桑提高了每畝農田的勞動力需求,達到了平均每畝32.3勞動日;而飼蠶進一步需要大量密集勞動,僅是春蠶就需要飼養(yǎng)28天,這些主要由婦女來承擔。當然,繅絲也主要由婦女完成(雖然由絲織需要較高技術和資金,多由男工在城鎮(zhèn)里完成)。根據卜凱的統(tǒng)計,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長江三角洲的女承擔了16.4%的農活,兒童承擔了8.4%的農活。因此松江、蘇州的農村生產充分地家庭化,家庭生產單位的特殊潛力充分發(fā)揮,遠超過華北地區(qū)。正是長江三角洲農村生產的高度家庭化,使家庭生產單位獲得了勝過經營式農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家庭輔助勞動力愿意并能夠在實際低于市場男工工資的狀況下承擔低報酬工作。于是它就能與主要依賴于成年男工的經營式農場競爭。農村生產家庭化對經營式農業(yè)的影響亦見諸于工資與地租的相應關系。家庭化有助于維持長江三角洲成年男工的較高工資水準。據記載,男短工主要從事高報酬農活。輕活主要由雇主家庭自身的輔助勞動力承擔。如果當地有高度發(fā)展的女工、童工市場,也許會迫使成年男工市場的工資下降。但是這種可能性由于家庭化抵御了經營式農場的興起。至于地租率,由于長江三角洲家庭副業(yè)生產提供了輔助性收入,使小農得以承受起經營式農場所難以接受的地租和地價。沒有一個主要依靠成年男雇工的經營農場,在利用實際上沒有機會成本的輔助勞動力的家庭農場的較量中,能指望獲得更高的純收益。經營式農場因此在長江三角洲銷聲匿跡。商品化進程既與家庭勞動力的密集使用趨于同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與經營式農業(yè)背道而馳的。然而,光注意商品化進程,而忽視兩類農場中居于關鍵的不同勞動力的使用方式,就會找不到導致兩個地區(qū)不同的農作發(fā)展途徑的真正動因。(七)社會分化模式的對照對照兩個地區(qū)的農業(yè)歷史,也可見其在社會演變中的差異。在華北,如同我以前所闡述的,三種社會演變在清代同步發(fā)展:(1)隨著滿州貴族定居城市和人口壓力下農奴制的瓦解(農奴人口遞增,使他們依附的固定土地已無法容納),朝廷頒授的莊園(在畿輔直隸尤為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