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10.doc_第1頁
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10.doc_第2頁
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10.doc_第3頁
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10.doc_第4頁
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10.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 吳地民俗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的形成和傳承,受一定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產(chǎn)、文化形態(tài)、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地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歷史的折射。因此,民俗也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活化石”。吳地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和文化,這些民俗文化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1節(jié) 生活習俗在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吳地成為典型的以稻作經(jīng)濟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的農(nóng)作區(qū)。吳地人民衣食住行的生活習俗體現(xiàn)出了與農(nóng)業(yè)文明的適應性。1、 飯稻羹魚吳地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山明水秀,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江湖密布,土壤肥沃,物產(chǎn)富饒,素稱魚米之鄉(xiāng)。吳地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太湖流域的氣候特點為稻谷生長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水鄉(xiāng)澤國的吳地,其水面占土地總面積的17.5。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古名震澤,又名具區(qū),號稱三萬六千頃,湖面開闊,湖底平坦,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水產(chǎn)基地。湖中有青、草、鰱、鳊、鯉、鯽等魚類三十多種,螺、蚌、蜆、蟹等底棲動物四十多種。此外,長江流域水產(chǎn)也很豐富,主要的經(jīng)濟魚類有三十多種,除常見的淡水魚外,還有適應咸水域生長的魚類及江海洄游魚類。1.主食稻米據(jù)史記貨殖列傳“楚城之地,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可知,吳地人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shù),在此種稻食魚,火耕水耨,產(chǎn)生了以稻作為特點的原始農(nóng)業(yè)。吳地民眾長期以稻米作為主糧,并且形成了以稻米為主的飲食結(jié)構(gòu)體系。稻谷一般分為粳、秈、糯三大類,粳米一年一熟,性軟味香,可煮干飯、稀飯;秈米有早晚兩熟,性硬而耐饑,適于做干飯;糯米粘糯芳香,常用來制作糕點或釀制酒醋,也可煮飯。吳地以粥飯為主食,一般是一日三餐,“一干二稀”,早、晚吃粥(稀),中午吃飯(干)。吳地的飯有燒、煮、蒸、炒等做法,粥有淡、咸、甜、香諸味,另外還有別具一格的糕團餅粽等米制品。吳地通常所吃的米為白米,此外,還有血糯、烏糯、雞血糯等紅糯。無錫南泉太湖邊種植的雞血糯曾作為“貢糯”進貢。吳地人民還常常將稻米煮成花色飯?!鞍賹氾垺笔窃陲堉刑砑尤思t棗、百果、蓮心、胡桃肉、白糖等,辦喜事吃。常州地區(qū)的“豆腐飯”(飯菜以豆腐為主)、常熟地區(qū)的“頭肉飯”(飯菜以豬頭肉為主),均為喪事習俗。“阿彌飯”,又稱“烏米糕”、“烏米飯”、“烏飯”或“青精飯”,由糯米加一種叫烏飯樹的葉汁煮成,具有強身、明目、益氣、止泄之功效。每年四月初八,吳地寺院及店肆煮青精飯供“浴佛節(jié)”食用。糍飯,又稱粢飯,是用糯米蒸制成飯,然后將米飯捏成團,也可在飯團里加油條包捏而成。米粥古稱“糜”,也就是稀飯。吳地還有把吃剩的干飯加水煮成粥,稱泡飯粥。吳地的米粥,花樣頗多,按食用分,有素、葷、補、藥等粥類;按原料分,有谷、瓜、果、菜、草、禽等粥類?!芭D八粥”,又稱“佛粥”,以蓮心、棗栗、胡桃肉、松子肉、百合果、白木耳、香菇、瓜子仁等八味(如今以蠶豆、黃豆、紅棗、胡蘿卜、山芋丁、青菜丁、豆腐干、花生仁等)熬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齋供,相傳可消災除病?!疤侵唷?,以桂花、棗子、糯米、紅糖煮成。吳地民諺“篤篤篤,賣糖粥”,描述的便是舊時賣糖粥小販一邊挑著“駱駝?chuàng)?,一邊敲著梆子,沿街叫賣的情景。此外,吳地還有用雪水和白米加梅花煮成的“梅粥”,用茶糜花、杏子與米煮成的“茶糜粥”;有滋補強身“白膏粥”,滋補產(chǎn)婦的“雞絲粥”,明目亮睛的“馬蘭粥”,消暑降溫的“綠豆粥”、“百合粥”,補血滋補的“紅棗赤豆粥”,等等。吳地人民不喜面食。民間有句俗諺:“面黃昏,粥半夜,南瓜當頓餓一夜。”意思是說晚餐若以面食為晚餐,容易挨餓,則以小食點心補之。吳地把用糯米及其屑粉制作的熟食稱為小食,方為糕,圓為團,扁為餅,尖為棕。吳地的糕點集色、香、味、形于一體,各式各樣,花樣眾多,并且注重歲時食俗,講究隨節(jié)令的變化而變化飲食。吳地一年內(nèi)的歲時節(jié)令幾乎都與糕點有關(guān),如正月有“春餅”,二月有“撐腰糕”,三月有“青團”,四月有“烏朱糕”,五月有“秤錘粽”,六月有“薄荷糕”,七月有“豇豆糕”,八月有“月餅”,九月有“重陽糕”,十月有“子飯團”,十一月有“冬至團”,十二月有“年糕”。2.佐餐魚蝦魚、蝦是吳地最大宗的土產(chǎn),是人們?nèi)粘5闹饕穗?。銀魚、梅臍、白蝦被稱為太湖三寶,鱽魚、鰣魚、河豚被譽為長江三鮮,大閘蟹、河蝦、桂魚被當作陽澄湖三寶。銀魚,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銀箭離弦,故名,俗稱面條魚、面杖魚,身長數(shù)寸,體形略圓,潔白光滑,晶瑩透亮。相傳吳王食鲙有余棄于水中,化而成魚,古亦稱鲙殘魚。銀魚肉質(zhì)鮮嫩細膩,無骨刺、無腥味,營養(yǎng)豐富,堪稱“魚參”。太湖流域銀魚有大銀魚、雷氏銀魚、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四種,前兩者較大,后兩者較小。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是捕撈的旺季。 梅鱭,又名湖鱭,俗稱毛葉魚、刀鱭,宋代蘇東坡稱為“銀刀”,又名湖鱭,其他地區(qū)也稱為鳳尾魚或烤子魚。梅鱭體形略扁薄,腹部稍闊,頭尖小而口大,尾則細狹,鱗細色白,整體呈窄長的毛竹葉狀。肉質(zhì)細嫩,味極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鈣、鐵等無機鹽。每年三、四月間產(chǎn)卵,六月子魚始見,隨后即為捕撈汛期,民間有“七月七,梅鱭齊”的諺語,捕撈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白蝦,俗稱水晶蝦,亦稱脊尾白蝦,屬淡水蝦類,體色透明,頭部有須,胸部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太湖白蝦色白殼薄,通體透明,肉質(zhì)細嫩鮮美,營養(yǎng)價值甚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之說。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蝦產(chǎn)卵旺季。 鱽魚,也稱刀鱭,其體型狹長而薄,頗似尖刀而得名,全身呈銀白色,晶瑩可愛。鱽魚肉質(zhì)細嫩,腴而不膩,味道鮮美,但多細毛狀骨刺。鱽魚還有一種特殊吃法,即經(jīng)蒸煮脫骨后,將剔除了骨刺的魚肉和面,制成鱽魚面。鱽魚每年三、四月間分布長江口岸,鎮(zhèn)江一帶素有“春有鱽鱭夏有鰣”之說。 鰣魚,屬江海洄游型魚類,鰣魚每年五、六月沿海上溯入江,非時不出,故名。鰣魚形秀而扁,脂眼瞼發(fā)達,鱗片大而圓薄,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cè)和腹部為銀白色。鰣魚味絕腴美,鱗下多脂肪,烹調(diào)時一般帶鱗清蒸,保持真味。營養(yǎng)價值極高,體內(nèi)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鐵質(zhì)、鈣、磷、核黃素等多種營養(yǎng),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唯肉多刺,刺細如毛,古人以為“五恨”之一。鰣魚被列為我國“鰣、甲(中華鱘)、鯧、黃”四大名魚之首。河豚,肉極度美味,被譽為“魚中之王”、中國“長江三鮮”之首。河豚向來是令人神往的神秘高級食材,民間有俗語曰“不吃河豚,不知魚之鮮”。明江陰縣志記載:“河豚魚,一名鮭,立春出于江中,盛于二月。無頰無鱗,口目能開及作聲,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但是因為河豚的內(nèi)臟、卵、血均含有劇毒,也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吳地素有“拼死吃河豚”之說。 此外,太湖的名魚還有鱸魚、鱖魚、白魚、鲃魚等。鱸魚,宋代范成大吳郡志記載“鱸魚,生松江,尤宜鲙。潔白松軟,又不腥,在諸魚之上?!睋?jù)說江鱸四腮,湖鱸三腮,四腮肉緊味美于三腮。“莼鱸之思”的典故便與鱸魚有關(guān)。鱖魚,體側(cè)上部呈青黃色或橄褐色,有許多不規(guī)則暗棕色或黑色斑點和斑塊,背部隆起,口較大,肉昧鮮美。白魚,體狹長側(cè)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肉質(zhì)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之一。吳郡志記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于是盛出,謂之時里白?!摈勽~也是太湖中一種珍稀魚類,以鲃魚的肝、肺為原料烹飪出來的鲃肺湯亦是鮮美無比。漁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性強,吳地一年到頭都有時令魚鮮上市,誠如吳地漁諺所云:“正月梅花塘鱧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長得肥,三月菜花甲魚補身體,四月汪絲汆莼鮮無比,五月蒔里白魚更加肥,六月夏鯉鮮勝雞,七月鰻鱺正當時,八月桂花巴魚要吃肺,九月吃蟹賞菊打牙祭,十月芙蓉青魚要吃尾,十一月大頭鰱魚頭更肥,十二月寒鯽賽人參?!眳堑爻贼~還有一些傳統(tǒng)規(guī)矩和忌諱。過年時魚不能吃完,喻示“年年有余”。宴席最后一道菜上全魚,寓意吃而有余(魚)。魚頭上兩根等腰三角形的魚骨被當作“魚仙人”,以此來占卦,擲在桌上直立,則表示大吉大利。居喪之家不吃鰱魚,以避“連”字之嫌。蘇州人一般不吃鯉魚,傳說鯉魚會跳龍門變成龍;又因為鯉魚多子,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生日這一天有“放生會”,信佛者放生也以鯉魚為多,放一尾可以抵幾尾、幾十尾。此外,漁民吃魚忌將魚翻身或夾斷,以避“翻船”;漁民忌稱“鮠”,因“鮠”與“回”音同,所以改“鮠魚”為“來魚”。漁民節(jié)慶吃魚時,要老大先動筷,其他人才能吃。老大吃魚頭,擋櫓吃魚尾,漁撈手吃中段,不能吃錯。漁民信奉小孩吃了魚頭會捉魚、吃了魚尾會搖船、吃了魚翅會游泳、吃了魚子會變笨、吃了魚臉上的無情肉會“小氣”吝嗇。3.船點船菜清西溪山人吳門畫舫錄曰:“吳中食單之美,船中居勝。”相傳吳王夫差曾與愛妃西施江湖宴游,開了船點、船菜之風。自明清以來,吳地就有“畫舫在前,酒船在后”之說,諸多美食便誕生于畫舫、酒船之上。據(jù)清人顧祿筆記桐橋倚棹錄記載,清代蘇州有一種餐船,名為“沙飛”,“艄艙有灶,酒茗肴饌,任客所指。艙中以蠡殼嵌玻璃為窗寮,桌椅都雅,香鼎瓶花,位置務精。船之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兩筵。凡治具招攜,必先期折柬,上書:水窗候光,舟泊某處,舟子某人。相沿成俗,寖以為禮。迓客于城,則另別雇小舟。入夜羊燈照春,鳧壺勸客,行令猜枚,歡笑之聲達于兩岸,迨至酒闌人散,剩有一堤煙月而已。” (清)顧祿:桐橋倚棹錄,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387頁。船菜由船上的船娘們掌勺烹飪,受場地和設備的限制,貴精而不貴多,加工精細,用料新鮮,以“精、潔、雅、俏”為特色。船菜在烹調(diào)時,多取材于湖鮮水產(chǎn),以燉、燜、焐、煨為主,講究“火候”和“功夫”,尚原汁原味,湯清而不寡,汁稠而不膩,肉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船點是由古代太湖中餐船小食沿襲而來的,精巧別致,色香俱全。據(jù)吳中食譜記錄,船點“粉食皆制成各種鮮果、花卉、人物、動物等形狀,如桃子、佛手、荸薺、柿子等。還做暗八仙,如鐵拐李的葫蘆、呂洞賓的雌雄劍、漢鐘離的風火扇、何仙姑的荷蓮等,形態(tài)古樸,色彩鮮艷,餡心以玫瑰、豆沙、薄荷、水晶為最?!?、 吳服美飾吳地傳統(tǒng)的服飾與溫潤濕熱的氣候以及稻作捕魚的生產(chǎn)習俗密切相關(guān),是“稻作文化”的一部分。稻草曾是制作服裝的材料。草鞋一般以韌性較大的糯稻草編織,在田間勞作時可以防滑;蘆花鞋以糯稻草編結(jié)的草繩為經(jīng),繩上摻以雞毛、蘆花、舊布條等材料編織而成,冬天穿著十分保暖;草帽用麥草編成,也有稻、麥混編的,用來遮雨防曬;蓑衣是一種用稻草、燈草皮或棕毛編織的衣服,可以遮雨防濕。吳地一般以當?shù)厥a(chǎn)的棉、絲、麻等材質(zhì)制衣,有長短之分。長衫一般為非體力勞動者穿著,短裝則為田間勞動的農(nóng)民所穿。吳地水鄉(xiāng)農(nóng)民一般都上穿短衫(分為對襟和大襟),下著褲、裙。男子多穿對襟,女子多穿大襟。1. 兒童服飾吳地水鄉(xiāng)兒童多戴虎頭帽。該帽前部呈虎腹形,用彩色絨繡上眼、耳、鼻以及黃色“王”字,或繡上花卉圖案、“長命富貴”字樣,并綴以“福祿壽喜財”等銀飾件。腦后垂彩色飄帶。男童穿虎頭鞋,女童穿貓兒鞋?;㈩^鞋額上有“王”字,眼呈橢圓形;貓兒鞋沒有“王”字,眼為圓形。2. 男子服飾吳地男子日常穿對襟短衫和襡裙。對襟短衫一般正領(lǐng),兩襟相對,縫制紐絆相聯(lián)接,以白、靛藍色土布縫制。襡裙一般是兩幅靛青色土布前后疊壓做成,束在加衫或棉襖的外面,裙長可至腳面,秋冬之季能起到護腰保暖的作用。水鄉(xiāng)男子普遍穿包褲,又稱“籠褲”,深襠大腰,大褲腳管,前后有密裥,束在外衣上。夏季穿赭色拷布制成的短褲、背心,涼爽耐濕。冬天戴氈帽、棉帽,夏天戴斗笠、草帽。3.婦女服飾吳地婦女“青蓮衫子藕荷裳”的傳統(tǒng)服飾頗具水鄉(xiāng)文化特色,其色彩以青、藍、黑為主,配以紅、綠色點綴,雅中顯俏,被譽為“江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在插秧、耘稻、收割時,為了防止頭發(fā)被風吹亂蒙住眼睛,或是田間飛蟲以及脫粒時稻芒鉆進頭發(fā)、耳孔,吳地婦女將頭發(fā)在頭頂上挽成髻,梳成盤盤頭,還配以眉勒和包頭巾,將眉勒扎于額前,包頭巾包裹住頭發(fā),并以簪、花、梳、笄等飾品修飾。盤盤頭上扎的絨線按年齡進行區(qū)分,中青年婦女以桃紅、玫瑰紅和翠綠色為主,老年婦女多用大紅色。稻作勞動時,上衣的肘部、肩部極易破損,吳地水鄉(xiāng)婦女一般在易破損的袖口、袖肘、前胸襟、肩背部、下擺、后背補上不同顏色的布料,這樣衣服的顏色、花紋、圖案各不相同,就形成了獨特的拼接衫。拼接衫面料多以花布、土布為主要基調(diào),色彩對比鮮明,鮮而不艷、艷而不俗,具有大襟、襻紐、衣長、腰寬、身緊、袖口小、袖底大的特點。拼接衫既能延長衣服的穿著壽命、經(jīng)濟劃算,又豐富了服裝的色彩,獨具美感。衣長,在勞作時可以避免風吹日曬之苦;腰寬,便于彎腰、揚臂、擺動身體,通風透氣;袖口小,勞作時不易下滑,同時可以防止泥水、小蟲、雜草的侵入;袖底大,則避免胳肢窩處牽扯摩擦。農(nóng)婦穿的褲子,一般是腰肥襠大,舒適寬松不致濕熱,褲腳短而褲管小,既無須揎卷又避風避蟲。作裙由兩幅或多幅布拼接而成,長度過膝,束在拼接衫外,因在農(nóng)田勞作時穿著,因此稱為“作裙”。作裙中間開襠,便于下蹲勞作,再加上外面圍系穿腰(穿腰上縫著一個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帶上繡著各種圖案的花紋)、束腰,不僅使腰背不易受寒風侵襲,而且站立時能增加腰部的力量。卷膀(類似“綁腿”,裹在小腿上,上、下用系帶扎緊)具有抵御風寒、防止雜草蟲土侵入的作用。吳地村婦夏季納涼、勞作時愛穿“兜肚”,也叫肚兜。肚兜是一種貼身配飾,用尺許布料裁成菱形,遮前不遮后,有的用一塊同色布做成,有的在領(lǐng)口處用另一色拼接,領(lǐng)口的左右兩端用紅絲帶或銀鏈子系在脖上,腰部位置的左右兩邊以兩根腰帶系在背后。心靈手巧的婦女還在肚兜上繡上牡丹、蓮花、鴛鴦等圖案或鑲上花邊。吳地婦女的百衲繡花鞋一般用青、藍、黑色布料做成,造型別致,有“船形鞋”(鞋幫由兩塊合成)與“豬拱鞋”(鞋頭外拱)兩種,色彩鮮艷,鞋面和鞋頭還繡上各色各樣的裝飾圖案,一般不分左右腳。 3、 民居建筑吳地建筑古樸恬淡,精巧緊湊,大多緣水而建,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河街相鄰,形成了獨特的“粉墻風動竹,水巷小橋通”水鄉(xiāng)風光。1.臨水枕河吳地水鄉(xiāng)村莊布局與河湖江海密切相關(guān),也體現(xiàn)了水稻作物在住房建筑中的應用以及稻作生產(chǎn)對農(nóng)舍結(jié)構(gòu)、布局的影響。吳地傳統(tǒng)農(nóng)舍常以稻草來筑屋造門,搭建草棚。農(nóng)舍前有一曬場,可以用來打谷、曬糧、堆柴禾。農(nóng)舍大多臨河而造,便于汲水、泊船、養(yǎng)魚,有條件的宅地周圍種些果樹林木。這種自給自足、田園式的布局,有利于農(nóng)、林、副、漁活動的開展。 吳地傳統(tǒng)居民的大門頗有講究,有六扇頭墻門、石庫門、塞板門、矮闥門等多種。民間對門極為重視,認為“千金大門四兩屋”。民居客堂北面墻壁靠西部的頂端,稱之為“家堂”,用來懸掛、供奉祖先牌位。房間內(nèi)的陳設以床、柜、櫥為常規(guī),外人一般不能擅入房間,民間有“房門大于衙門”之諺。灶頭的朝向頗有考究,不能與房屋同向,否則就成了“燒出火”。民間有“亮灶發(fā)祿,暗房聚財”一說,即灶間要亮,便于早起做飯燒菜、節(jié)省燈油;房間要暗,財不外露,符合吳地百姓藏富的心理特點。根據(jù)民居與河道的關(guān)系,大致可以將吳地傳統(tǒng)民居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水巷式民居,即河道居中,兩岸屋宇壓駁岸而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形成可供一條船只往來的水巷,各式水踏步、水碼頭鑲嵌其間,以便于拾級而下,利用河道取水、洗滌和上下船。這就形成了“家家盡枕河”的水鄉(xiāng)風貌。第二類是一巷沿河式民居,即街巷與河道兩岸平行,民居在街巷邊,多聯(lián)檐通脊、成排建造,這樣的地形便于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式建筑的形成。前街作為店面經(jīng)營各種商品,后河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第三類是跨水式民居,即以廊、橋跨河建宅,樓在橋邊,窗在水上,水道與主道一起直通主人家的客廳,形成“轎從門前進,船從家中過”的格局。2.深宅大院吳地富家望族的深宅大院布局規(guī)整,講究對稱,主落居中,軸線明確,少則三進,多則五進、七進,多有精美的磚雕門樓。這類建筑多圍以封閉式的高墻,前廳后樓,前堂后寢,廳堂連進。宅邸內(nèi)筑有門樓、天井庭院或建有私家園林,多辟備弄。建筑排列有序,依次為門廳(門屋)、轎廳(茶廳)、正廳(主廳)、內(nèi)廳(女廳)、樓廳(臥房)、附房,兩側(cè)有花廳、書房、臥室及至小花園、戲臺等。吳地民居不論建筑規(guī)模大小,都體現(xiàn)出與北方民居的顯著區(qū)別,即以黑、白、灰系列色為主,淡雅精致。白墻灰瓦,不施彩繪,木料以棕黑色、棕紅色為主,色調(diào)雅素明凈。設計精致,布局緊湊,一亭、一榭、一梁、一階,無不精心推敲;室內(nèi)外雕刻繁復,“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石雕、磚雕、木雌、竹雕,無不精細玲瓏。雕刻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內(nèi)容有花卉、鳥獸、人物、戲曲、典故等,寓意深遠而通俗。園內(nèi)講究景觀布局,疊石為山,鑿池引流,亭閣參差,小徑通幽。3.建宅習俗 吳地建造民宅,十分講究吉利。從選地、選材、擇日、立柱、上梁到落成慶賀均按一套傳統(tǒng)方式進行,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建宅前要請“陰陽先生”用八卦盤定地點、朝向。吳地民居宅基地多立河兩岸,如果選不到理想的地點,便人工開挖繞宅河、架橋通宅或是借用船型建筑等來營造水意,寓意“財水進門”。民間建房一般座北朝南,風水理論中講求“負陰抱陽”。蘇州建宅朝向講究“坎宅巽門”,即大門要朝南或東南方。吳地建房有的用老宅基,有的擇新址。據(jù)蘇州風俗,如建在老宅基上建宅,拆除老宅前要先祭祖;江陰習俗,工匠在拆舊宅時忌用“拆”字,而稱“砍屋”。上梁是建宅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選在“月圓”、“漲潮”之時,取合家團圓、錢財涌來如潮水之意。梁上張貼“福星高照”、“紫氣東來”等橫批,兩邊棟柱張貼佳聯(lián),上梁時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齊鳴,工匠邊上梁邊唱“上梁歌”。梁上好后將饅頭、紅棗、糖果等拋下。宅屋建好后在裝飾上講究辟邪、鎮(zhèn)宅,如蘇州地區(qū)門楣辟邪物有鏡子、八卦、五彩布條、利器和竹簸箕等。蘇州舊俗禁在屋前栽桑,屋后種槐,因吳語中“?!迸c“喪”、“槐”與“壞”讀音近似,民間認為不吉利。 4、 舟楫橋梁吳地水網(wǎng)交織,村村有河,河河有橋,舊時“不可一日廢舟楫”。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橋是最重要的交通設施。船溝通了吳地的水上交通,橋則溝通了吳地的陸上交通。1.門泊東吳萬里船吳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出入江湖,動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太湖備考),因此,造船業(yè)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吳國已經(jīng)能夠制造樓船、戈船、橋船、方舟等各種類型的船只。吳王闔閭時出現(xiàn)了能容百人以上、上下數(shù)層的樓船艅艎。常州淹城遺址發(fā)掘出了三條春秋時期的獨木舟,其中最大的一條舟船長達11米,寬9米,深0.45米,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被譽為“天下第一舟”。吳國當時在太湖和一些河道旁設有專事造船的手工工場,稱作“船宮”,此外還興建多處中、小船場,稱之為“石塘”??梢院敛豢鋸埖卣f,吳地是中國造船業(yè)的搖籃。千百年來,吳地各式漁船小艇、樓船畫舫、漕運官船,蕩漾在水鄉(xiāng)澤國,穿梭于街鎮(zhèn)城鄉(xiāng)。吳地的糧食、絲綢、手工藝品通過水上交通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及各地。舟楫船舶成為吳地標志性的符號。舊時蘇州山塘河上出現(xiàn)的以飲宴、聚會、觀光、消閑、尋歡為功能的游船舟輯,大小參差,蔚然可觀,其形制各有不同,桐橋倚棹錄擇要介紹了五種:一是沙飛船,原本為只可擺一席、坐五六人的“蕩湖船”,后經(jīng)揚州一姓沙的師傅改制并裝修后,又稱為“沙飛船”,分為“卷艄”、“開艄”兩款;二是燈船,蘇州官民所依賴的舟楫中,最豪貴者為“燈船”;三是快船,是一種比燈船略小、用雙櫓駕搖、行走甚速的游船,蘇州俗話稱“搖殺船”;四是“逆水船”,蓄歌姬以待客,其船行走故作遲緩之勢,似逆水行舟,以吸引游客;五是“水果船”,為諸船服務,專在山塘河中賣水果為生。2. 畫橋三百映江城 吳地江河眾多,橋梁亦多,唐代僅蘇州一地就有“紅欄三百九十橋”之說,于是構(gòu)成了船橋相望的獨特美景。從宋代繪刻的平江圖碑上統(tǒng)計,當時姑蘇城區(qū)共有橋梁314座;在表現(xiàn)蘇州興盛的姑蘇繁華圖圖中,胥門萬年橋和閶門吊橋、山塘橋的河面上南來北往的各類船只近400艘。吳地的橋種類很多,按材質(zhì)可分為石橋、木橋、竹橋、索橋,按橋型可分為半圓形、弧圓形、橢圓形、波浪形等。吳地的橋講究立碑石、布楹柱、雕欄板(桿)等橋梁建筑藝術(shù),具有纖巧細膩的特點。吳地橋多,有些地名便以橋為名,如蘇州有長橋、楓橋、花橋等。橋名本身也講究雅致韻味,或以花卉草木命名(如香花橋、草橋),或以飛禽走獸為名(臥龍橋、烏鵲橋),或取吉祥富貴之意(吉利橋、壽星橋),或按橋型美景附名(寶帶橋、日暉橋)。吳地修建橋梁歷代有民間集資捐款之俗。造橋習俗主要表現(xiàn)在選擇橋址、開工及落成等方面。橋址一般要請風水先生選定,橋面中線不能對準民房,否則會受沖;在河水之上“加鎖”造橋,可以防止急流帶走本地財富。開工建橋要選擇良辰吉日,請工匠喝開工酒,舉行祭魯班、敬土地和橋神等祭祀儀式。橋放最后一塊大梁時,即合龍之日,俗稱“圓橋”,鞭炮齊鳴,人群歡騰,要請工匠們喝合龍酒。橋快建成時要舉行通橋開彩奠禮,由當?shù)氐赂咄刂嘶蚴浅鲑Y人建橋之人開剪,并請當?shù)氐赂咄?、多子多福的老夫婦雙雙上橋,從上面走過,以求此橋永久耐用。此外,吳地還有諸多民俗與橋有關(guān),如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吳地婦女要結(jié)群“走三橋”,以避災求福;孩子滿月走太平、吉利、狀元三座橋。第2節(jié) 禮儀習俗 人在一生中要經(jīng)過誕生、成年、結(jié)婚等幾個重要階段,不同的生活和年齡階段會舉行不同的儀式和禮節(jié),以此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福。1、 婚嫁禮俗男婚女嫁是人生禮儀中“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大事。吳地民間男女結(jié)親時,程序繁復,禮節(jié)周備,據(jù)乾隆吳縣志:“初則請?zhí)?,帖至而卜,卜既吉,或拜門,或纏紅,或即送禮一次,名曰允盤”,由此可見傳統(tǒng)婚禮中“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痕跡。 1.請貼“納吉”。男家遣媒向女家提親,女家同意后,將女子年庚八字,裹以紅封,附以紅米、千年紅,轉(zhuǎn)交男方媒人,供于男方家的灶座下。如男方三日內(nèi)家中平安,則求簽占卜合婚;倘有碎碗破碟之事,即認為不祥,便托言不合,退還八字。2.允盤“納征”?!氨P”即裝訂親禮品用的長方形的木制盤子。男方向女方下聘禮,俗稱“堆盤”。男方用金“求”字一個、金錠一錠、金如意一枝、兔毫毛筆兩支為聘禮,隱喻男女婚后“必定如意”。將果品四色或八色(如荔枝、桂圓、胡桃、蜜棗之類,諧“富貴安康”、“早生貴子”之意),以及茶葉、首飾送至女方家。女方回報“允”字,加上泥金年庚一扣、銀發(fā)祿一只以及百果喜糕數(shù)十盒(取甜蜜之意),讓男家親友傳觀。男方得喜糕后,便散發(fā)諸位親友;女方也以茶瓶贈送諸位親戚。禮物送到之后須由夫婦雙全有福之人啟封,稱為“開盤”。3.擇日“請期”。男方想要迎娶,則要選擇逢雙、逢六(寓“六六大順”)的良辰吉日。雙日中忌十四,俗稱“十事(四)九不成”。選定吉日后由媒人送至女方,蘇州人又稱“送日腳”。4.暖床鋪床。婚前十余日,男方邀請未婚的男性朋友或親戚同床(據(jù)說這樣能生男孩),稱為“暖床”;成婚前一日,女方邀請親戚中“全?!保醋优p全、夫婦同在)之人,至男家為新人按時鋪設床褥,稱為“鋪床”,以借福于新婚夫婦。在床上、被中放些棗子、花生、桂圓、糖塊、喜蛋等,取其甜甜蜜蜜、早生貴子之意。 5.“發(fā)妝”求吉。成婚前一日,女家將妝奩送至男家,稱“發(fā)妝”禮。其中不可缺少的是一對紅漆馬桶,俗稱“子孫桶”,以寓“子孫綿延”、“多子多?!薄T谧訉O桶中則要放上五只涂上紅色的熟雞蛋,“蛋”與“誕”諧音,又稱“雞子”,此舉象征“誕子于桶”、“五子登科”。再置放一些棗子、花生、桂圓、胡桃之類的干果,寓意早生貴子、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放入云片糕一包,以祝福新人高高興興。 6.“帶親”迎娶。迎親前男家要行“催妝”禮,有鳳冠霞帔、婚衣、鏡、粉等,蘇州一帶稱之為“擔上頭盤”。男家在良辰吉日發(fā)轎迎親。媒人先導,新郎、伴娘、花轎、樂隊浩浩蕩蕩,鳴炮奏樂,彩旗飄舞,稱為“帶親”?;ㄞI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然后到堂屋行禮。7.開面上笄。大喜之日,新娘通常要賴床,等到彩轎臨門,方才起身、洗沐、更衣,剃去臉上的汗毛,稱為“開面”;在頭髻中加入新郎的頭發(fā),稱為“結(jié)發(fā)”。等到吉時,由父兄或舅舅抱上花轎,另請四位少年送行,謂之“送親”。新娘上轎時,要放聲大哭,半途方止,俗稱“哭嫁”。 8.拜堂成親。喜堂高燃龍鳳花燭,中間懸掛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之像,旁懸賀聯(lián)賀幛。新娘來到禮堂,由掌禮三請新人出轎。新娘頭覆紅帕,名曰“方巾”。新郎立左,新娘立右,跪拜天地與和合。禮畢,新人各執(zhí)紅綠牽巾一端,對面而行。新郎行退走,足不沾地,腳下鋪麻袋,麻袋口對口,一路傳入洞房,稱為“傳代”,寓意“傳宗接代”。9. 洞房花燭。洞房新床掛有各式刺繡吉祥圖案的“發(fā)祿袋”,床中央放紅紙包的甘蔗、稱桿、如意等討口彩的物品,墻上掛有麒麟送子圖,畫面上男孩騎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蓮,一手抱笙,寓“連生貴子”之意。新人偕入洞房,雙雙坐在床沿,稱“坐富貴”。蘇州婚禮中還由長輩用秤(或甘蔗)放在肩上,背面而立,挑起新娘覆頭的方巾,稱為“挑方巾”。用秤,是稱心如意的意思;用甘蔗,則寓節(jié)節(jié)甜之意。掌禮把果盤里的紅棗、桂圓、蓮子、松子、栗子等隨手拋撒,讓客人們爭搶,稱為“撒帳”。撒帳后夫婦共飲交杯酒,行合巹之禮,寓有同甘共苦之意。10. 祭祖、“待新人”。吳地舊俗,新人們在行過“拜堂成親”和“入洞房”諸般儀式后,必須再從洞房中出來,雙雙至堂屋中供放男家祖宗牌位的“家堂”前祭拜祖宗。新娘也只有經(jīng)過此儀式后,才算是夫家成員。祭祖后設宴“待新人”,時在寅卯之間,又稱“坐卯筵”。喜筵桌數(shù)不等,新人上坐。“待新人”后新娘向長輩依次敘禮跪拜。11. 喝喜酒、鬧新房。結(jié)婚大擺筵席謂之喝喜酒。吃過喜酒,賓客要進入洞房鬧新房,既有祛邪避兇,也寓意興旺發(fā)達,民間有“不鬧不發(fā),越鬧越發(fā)”之說。10.分朝、回門。新婚第二天早晨,行見面禮,新婦拜見翁姑和尊長,叫“分大小”。吳地新婦行見面禮要贈送繡品,或送魚肉等熟菜,稱“房里盤”。又以紅蛋、干果裝蓋碗內(nèi),稱作“子孫茶湯”。在堂上喝白糖開水,稱作“滿茶”。蘇州吳縣一帶,新娘清晨持掃帚掃地,由屋門口往里掃,謂之“掃金地”、“掃財進門”。見禮之后,再次來到女家,稱之為“回門”。新娘回門,有的在當天,有的在第二或第三天。來到女家,開筵南坐,由善于應對者的年輕人數(shù)位陪新客,勸酒加餐。2、 生育禮俗 傳統(tǒng)文化以為結(jié)婚不僅是男女雙方的結(jié)合,更重要的是承擔著傳宗接代的使命。誕生是人生的開端。吳地的生育習俗,不僅體現(xiàn)了家族血緣倫理關(guān)系,還反映了民間重男輕女、祈福子孫的觀念。1.求孕、懷孕。古代“七出”之首就是“無子”。婦女婚后不育的,便到處祈福求子。吳地有觀音送子、麒麟送子、祭太姆求子、發(fā)祿袋求子等習俗,寄寓人們子息繁衍的愿望。舊時還有“偷瓜祈男”的求子習俗,又叫“摸秋”。中秋夜,婦女們出門賞月,順便到田里去偷摘南瓜(“南”與“男”諧音),藏于繡被之中,以企盼男孩。懷孕俗稱“有喜”,民間有胎教與孕期禁忌的習俗,認為妊娠婦人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2. 催生。分娩臨近,為使女兒分娩順利,娘家要送“催生盤”到婿家催生?!按呱P”有紅棗、雞蛋、紅糖、糕點等,也有海參、魚圓、雞塊、魚片等。還有向鄉(xiāng)鄰親友贈送“邋遢團子”,又稱為“催生團”。娘家亦有置辦“催生包”的,內(nèi)有毛衫、抱裙、棉衣褲、斗篷、尿布等嬰兒用物以及益母草、紅糖、桂圓等食品。3. 報生、送喜。產(chǎn)婦生產(chǎn)后要報喜,一般送染紅的雞蛋,名曰“喜蛋”,送單數(shù),還有送糯米粥的。被送的人家要還禮,一般應還所收到數(shù)的雙數(shù)。親戚要給產(chǎn)婦“送湯”,通常送四樣,品種有馓子、老母雞、蹄子、燒餅、香油、紅糖等。產(chǎn)婦的娘家在月子里也要送湯三次。嬰兒未滿月不能露天行走,出屋要打傘。產(chǎn)婦月子里忌串門。初生嬰兒的人家,門前要掛一張篩,篩底朝外,上面要結(jié)紅頭繩,正中掛一面鏡子,俗稱“照妖鏡”;篩上插一把剪刀、一把鐮刀、一桿秤,形成一張“百眼篩”,傳說能驅(qū)鬼避邪。 4.開奶、洗三。嬰兒出生一整日以后,喂第一頓奶,俗稱“開奶”。開奶前要給嬰兒吃犀黃、大黃、黃連煎熬的“三黃湯”,不僅具有清火解毒之效,而且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用意。蘇州地區(qū)開奶時先吃異姓名人的奶,以求健康吉利。嬰孩出生的第三天為“三朝”,又稱“三朝日”、“湯會日”,要以菖蒲、野蒜煮水或米餅湯洗澡,稱“洗三”?!毕慈龝r,產(chǎn)婦臥室內(nèi)要供“監(jiān)生娘娘”,浴盆里放長生果、桂圓等食物,邊洗邊說些“長命百歲,聰明伶俐”等吉祥話。5.滿月剃頭。滿月是嬰兒第一個“慶誕”,要請親友喝“滿月酒”、吃“滿月面”,照例要行初生嬰兒的第一次剃頭儀式。蘇州習俗農(nóng)歷正月不給孩子剃頭(吳語“正”與“蒸”同音,怕孩子“蒸籠頭”易出汗),如在冬天分娩者,要等到來年的二月初二,民間說法二月二日是“龍?zhí)ь^”之日;五月是毒月,也不能剃頭(剃頭忌火日);十二月是臘月,剃頭容易變成“瘌痢頭”。嬰兒剃頭時由舅父抱著坐在廳上,在銀盆里放上水,吳語“銀”、“人”同音,據(jù)說這樣洗頭才能有“人氣”。開始剃頭,取其胎發(fā)放入金銀小盤,盛以色線結(jié)絡。男孩常常在頭頂留一撮桃形頭發(fā),稱為“劉海頭”、“壽桃頭”;女孩在后腦勺留一塊頭發(fā)叫“汪毛”。剃下的胎發(fā),一般還要搓成“胎發(fā)團”,或用紅紙包裹,或用紅綠絲線串起,懸掛在嬰兒的睡床上,用以驅(qū)邪避禍,保佑孩子平安。頭剃好后,孩子先由母親抱,親友再相遞傳抱,然后將孩子置于廚下柴火上,將他當成犬羊,希望小兒容易養(yǎng)成。這天按慣例開筵請客,稱之為吃剃頭酒。在吳地,主人要染紅蛋,五枚一絡,遍贈親戚,象征“五子登科”。親朋好友要前往祝賀,送一些裝飾品,如手鐲、百索、索鎖、項圈等,禮品上刻有“長命富貴”、“狀元及第”等吉祥字樣。蘇州舊俗嬰兒滿月還盛行“走三橋”,由舅父抱著,撐上一把嶄新的紅色油紙傘,去走“太平”、“吉利”、“萬年”等具有吉利名稱的橋。 6.命名、寄名。民間有“一朝分娩三朝具名”之說,孩子出生后三朝取小名,也叫乳名。三個月后才取大名。怕孩子不易長成,要祈禱諸位神佛,在脖子上圍上項圈或者五彩股索,如同犬羊一般;或寄名神佛,希望憑借神威佛法護持;或寄名于子媳眾多之家,托其庇蔭,得以長成,俗稱“認寄爺”。寄父母給孩子的禮品中,包袱、項領(lǐng)、肚兜是最重要的三件東西,吳語中這三件東西合起來叫作“包領(lǐng)大”。 7.抓周。孩子滿周歲,備酒宴請親友喝酒、吃面和蛋糕,叫“做周歲”。親戚尊長要送禮祝賀。外婆家要做一身衣服,稱“周歲衣”。舊時,還用米粉做成壽桃、壽面“齋星官”。嬰兒身著新衣,足登虎頭鞋,將蔥、筆、硯、書、秤、算盤、刀、尺、針線、玩具等放在盤中,任其抓取,由此卜其日后前途、志向和興趣,稱作“抓周”,又稱“晬盤會”。8. 留發(fā)。吳地男長到十三、四歲,父母為其留頭發(fā)。男孩要在當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龍?zhí)ь^”之日行加冠之禮行,即成年儀式,此后方能上族譜、進宗祠。女孩十三歲時開始蓄長發(fā)。女孩臉上的汗毛在出嫁以前不能剃除。3、 壽誕禮俗壽誕禮儀包括生日禮和壽禮。吳地壽禮習俗反映了人們對健康生命的熱愛和對長壽的追求。吳地人做生日,有大小之分。整十歲生日稱“大生日”,平時年歲生日稱“小生日”?!按笊铡币匀畾q生日為重,開始賀壽,民間有“三十不做,四十不發(fā)”之說,另外還有“做三不做四”的習俗。四十歲后的生日叫作“做壽”,有“做九不做十”之說,借“九”諧音寓生命久長。此后每逢整十歲大慶。六十歲做壽,稱“六十大慶”,七十歲、八十歲以后生日更為隆重。民間有過“九關(guān)”之說。歲數(shù)帶“九”的年份,稱為“明九”,雖不帶“九”,卻是“九”的倍數(shù),稱為“暗九”。民俗以為暗九是人生的“關(guān)口”,因此,這一年做生日也就格外隆重。除暗九以外,三十三歲還被看作是一大關(guān)口,民間有“三十三,亂刀斬”之諺,諸事均需當心。六十六是一道難關(guān),吳語六與“落”諧音。吳地風俗,六十六歲生日,女兒要燒一碗紅肉,切成六十六小塊,讓壽星一頓吃下,“六十六,女兒家里吃碗肉”,認為這樣便可逢兇化吉,所謂“一刀肉,活個夠”。此外,“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也被當作人生中的關(guān)口。吳地舊時做壽,要布置壽堂,正廳設壽堂,懸“壽”字或“八仙上壽”等畫軸,四壁掛上壽聯(lián)。供桌上點壽燭、壽香。祝壽禮品為定勝糕、桃、燭、面。“壽桃”之“桃”,民間隱喻是上天王母娘娘種植之“蟠桃”,稱為“長壽仙桃”,寓長壽;“壽糕”則諧“高興”、“高升”、“高壽”之意。壽面以龍須面為佳,上覆“松鶴延年”、壽星、壽字圖案的紅色剪紙。水果常用金桔、佛手、橄欖、白果、紅棗、鳳梨、福餅等。小輩跪拜祝賀,壽星給小輩拜壽錢。壽筵上所用碟盤貢碗等都要用吉祥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及一些討口彩的成語俗語,如麻姑獻壽、八仙過海、松鶴延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三星高照等等。席上菜點的總數(shù)要取九或九的倍數(shù),以討吉利。在數(shù)字中,九是最大的數(shù),又是吉數(shù)。因此,以“重九”來喻高壽。有條件壽家的還請?zhí)妹人嚾吮硌?,演唱?nèi)容大多是“八仙上壽”之類的應景戲文。第3節(jié) 歲時習俗 歲時節(jié)俗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xiàn)象,與民間信仰、節(jié)令食品、娛樂活動等密切相關(guān)。吳地歲時節(jié)令風俗甚多,向有“俗繁節(jié)又喧”之說。1、 正月十五鬧花燈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jié)”,古人也稱之為“元夜”、“上元節(jié)”。吳地有“鬧元宵”習俗。吳地元宵前后,又稱“燈節(jié)”,一般從正月十三到十八日,街市有各種彩燈出售、懸掛,形成“燈市”。有的地方燈節(jié)提早于十一日開始,延遲到二十日結(jié)束。常熟于十三之夜在城西邑廟懸燈敬神,名為“看上燈”。鎮(zhèn)江有“香燈安床”舊俗,即在床前掛紅燈,燃棒香,祝夫婦和諧到老。吳地燈節(jié)中每家必備的是灶燈一盞,燈做成荷花形,掛在灶突前,表示對灶君的敬意,含有“民以食為天”的意思。俗諺云“上燈圓子落燈面”,即上燈節(jié)這天,家家晚餐食湯圓,點灶燈;落燈節(jié)這天,家家晚餐吃面條。元宵節(jié)煮食圓子的習俗源于宋代,各家各戶要吃用玫瑰、薄荷、百果、豆沙為餡做成的團子,叫做“吃元宵”,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幸福。正月十五夜是燈節(jié)的高潮。吳地有龍燈會、花鼓燈會等,并伴有舞龍燈、舞獅子、燃放煙花、猜燈謎、賽燈和文娛表演等。孩子們常常牽著兔燈、獅子燈奔走,大人們敲著鑼鼓串村走巷,稱之為“走馬鑼鼓”。南京元宵節(jié)的活動主要有過燈節(jié)、逛燈市、猜燈謎、舞龍燈、落燈節(jié)、拜紫姑、走百病七項,前五項都與元宵彩燈相關(guān),并以落燈節(jié)結(jié)束,后兩項與民間信仰有關(guān)。南京人在城墻未拆除之前,多于十六日上城頭游逛,俗傳當天在城頭上行走一周可驅(qū)百病,叫做“走百病”。蘇州“鬧元宵”有劃早船、植煙桿、樹橋塔等種種活動,素有“吳中風俗,尤競上元”之說。婦女在元宵夜的皓月銀空下“走三橋”,以求腰腳強健、除百病、免災禍。2、 二月十二賞花朝農(nóng)歷二月十二為花朝節(jié),吳地俗稱百花生日。吳地有在當日觀天氣、識年景的習俗,鄉(xiāng)村民諺曰“百花生日晴,百樣有收成”,即如果這一天氣候晴朗,則百物豐收,因此,是日也稱作“稻花生日”。村民一早就用紅紙條圍貼在自家屋前宅后的樹木上,并用紅紙剪成正方形的吉符,以對角的菱形狀貼在存放稻種的甕、缸等容器的蓋上,以祈求稻花繁盛、稻谷豐收。蘇州人把這天稱作“花節(jié)”、“花朝”,有相邀出城踏青、游春賞花之俗。據(jù)清嘉錄記載,當天人們都會虔誠地將紅布或紅紙剪成長方形小條,纏系在花木枝條上或插在盆中,向百花表示慶賀,民間俗稱“賞紅”。傳說花神生日而不去賞紅,花樹便會氣死。花農(nóng)們都要前往花神廟去燒香禮拜,祈求花業(yè)昌盛。花農(nóng)婦女,無不精心梳妝打扮,至花神廟中許愿、還愿,虔誠之至。傳說花神十分靈驗,所求必應?;⑶?、山塘一帶,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花神廟會,為花神祝壽。當天晚上,花農(nóng)們要抬著花神像,手提各式彩燈在虎丘、山塘一帶巡游,名曰花神燈會。彩燈通常以用作傘面的半透明油紙“談箋” 古紙名,把花紋印入紙中,是我國最早的水印花紋。糊成,多呈傘形、六角,也稱“涼傘燈”,上鏤人物、花卉、珍禽異獸。3、 四月十四軋神仙 這是蘇州地區(qū)獨特的節(jié)令民俗。按吳地風俗,農(nóng)歷四月十四是呂洞賓的仙誕,俗稱“神仙生日”。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于此日化為乞丐,下凡顯跡,救度眾生,蘇州城鄉(xiāng)民眾聚集老閶門內(nèi)的“福濟觀”(俗稱神仙廟)中以祈遇仙救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