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際經濟法主體.doc_第1頁
第三章 國際經濟法主體.doc_第2頁
第三章 國際經濟法主體.doc_第3頁
第三章 國際經濟法主體.doc_第4頁
第三章 國際經濟法主體.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冰島宣告國家破產的思考 國家會/能破產嗎? 國家破產與企業(yè)破產相同嗎? 國家破產后該怎么辦? 請各位同學查閱資料并思考上述問題。第三章國際經濟法主體 能夠參加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并能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或承擔國際經濟法上的權利或義務的實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私人(自然人和法人)和國際組織。國際經濟法主體 國家在國際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問題國家v.政府 國家是由領土、居民、政權組織和主權所構成的一個集合體,而政府只是國家的一部分,是國家的代表機構。 廣義的政府應包括一國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而狹義的政府僅指一國的行政機關。誰在經常代表國家? 有資格代表國家的機關立法機關。 國家的本質特征在于其擁有主權,而在民主社會中,“主權在民”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人民享有主權和行使主權的基本方式是選舉代表組成立法機關,由立法機關以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方式就國家的重大問題做出決策。 行政機關在各類國家機關中是最為活躍的機關。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通常將國家行政機關作為國家的代表。 事實上,行政機關只有經過立法機關的授權(如條約的締結和批準),才可以代表國家。即使是最高行政機關的首腦,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也只能代表政府(行政機關),而不是國家。 司法機關是國家機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強制力的主要體現(xiàn)者。但司法機關的基本功能在于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而很少有機會在其他場合下代表國家。國家是如何參加國際經濟關系的? 盡管日常的國際經濟交往基本上不是由國家所完成的,但國家卻是更重要的國際經濟法主體: 第一,國家之間的交往不僅使得國家彼此相互約束,而且會給有關國家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國際經濟交往的當事人設定權利和義務。 第二,國家之間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當事人之間的經濟交往的范圍和程度。國家的三重身分 由于國家既可以參加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又可以參加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與私人的管理關系和交易關系,所以,在國際經濟法體系中,國家可以三重身分出現(xiàn)。 由于國家既可以參加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又可以參加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與私人的管理關系和交易關系,所以,在國際經濟法體系中,國家可以三重身分出現(xiàn)。國家v.國家 當國家之間進行具有經濟內容的交往時,各國都是平等的主權者;除非存在國際法強行規(guī)范,每個國家只接受自己所作的允諾的約束。 一、自由同意 二、約定必須遵守 三、強行法高于約定法 國家v.私人(1) 當一國依據其公法上的權限對跨國經濟活動進行管理時,國家是處于支配地位的主權者,對方是被管轄者;國家可以單方面確定與對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但要接受自己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的約束。 當國家以自己的名義依據私法原則與外國人(包括個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進行經濟交往時,國家大體上同對方處于平等的地位;一國可以通過堅持絕對主權豁免原則排除外國法甚至國際法對其與對方當事人的契約關系的支配,但卻不能單方解除其依契約準據法而向對方當事人所承擔的義務,以及依據國際法而應向對方屬國所承擔的義務。state contract v. sovereign immunity 國家契約不同于一般的契約 第一,契約的一方為主權國家,而一個主權國家通常是不能置于其他國家的司法管轄之下的,這樣就可能使得國家契約的效力僅依據作為締約一方的那個國家的法律予以評價,從而可能影響契約的確定性、甚至公平性; 第二,契約的另一方當事人為私人,因而國家契約不能認定為國際條約,所以,當作為契約當事人一方的國家違反契約的規(guī)定時,對方當事人很難將糾紛訴諸國際法。 國家主權豁免 從國家主權原則和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原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一國不能對另一國行使管轄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國家主權豁免。 國家主權豁免曾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法準則。 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主權豁免法 商業(yè)行為例外 commercial activity exception 看性質,而不是看目的。 國家主權豁免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限制主義的分歧。 湖廣鐵路債券案 清政府修建湖廣鐵路的目的在于便利用兵以鎮(zhèn)壓正在興起的南方起義。 1909年6月6日與英、法、德三國草簽了借款合同.之后,美國又以“機會均等”擠進了該借貸合同。所以湖廣鐵路的借貸合同最后是以清政府郵傳部大臣為一方,以德國的德華、英國的匯豐、法國的東方匯理等銀行和“美國資本家”(以下稱銀行)為另一方在北京簽訂。 合同簽訂后,德、英、法、美上述銀行于1911年以清政府的名義發(fā)行“湖廣鐵路債券”600萬金英鎊。該債券利息從1938年起停付,本金1951年到期未付。 美國公民杰克遜等9人于1979年11月向美國阿拉巴瑪州北區(qū)地方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起訴訟.要求償還他們所持有的湖廣鐵路債券本利1億美元外加利息和訴訟費. 法庭受理了他們的訴訟.并于同年1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出傳票,指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黃華收.要求中國于收到傳票后的20天內提出答辯,否則作缺席判決.中國外交部拒絕接受傳票,將其退回. 美國法院于1982年9月1日對本案做出了缺席裁判.判決中華人民共和圖賠償原告41313038美元,另加利息和訴訟費. 中國政府認為,依據國際法, 國家享有主權豁免,一國法院不得強行將外國列為被告。所以美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管轄權。另外,中國政府認定湖廣鐵路債券屬惡債。 中圖政府據此理由與美國國務院進行了多次交涉。 美國司法部向阿拉巴瑪州地方法院提出了“美國利益聲明書”,要求法院考慮美國利益支持中國的申辯。 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下,法庭重新審理了此案。 中國接受了美國的建議,聘請了美國律師出庭申辯。 法院撤銷了原來的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無追溯力) 之后原告又向美國聯(lián)邦第十一巡回法院提起上訴和要求美國最高法院重新審理,未獲成功.致使此案于1987年3月9日告終。 光華寮案 光華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座5層樓房,原屬日本洛東公寓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京都大學受托于日本政府“大東亞省”將該寮租用,作為當時中國留學生宿舍。 日本投降后,大東亞省被撤銷,此寮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故中國留學生組織了自治委員會自行管理并取名“光華寮”。 1950年中國駐日代表團用變賣侵華日軍在中國大陸掠奪的財產的公款買下了該寮的產權,用作中國留日學生宿舍。 1961年,臺灣當局駐日本使館以“中華民國”名義在日本進行了產權登記。 1967年,臺灣當局駐日本大使陳之邁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向京都地方法院對居住在光華寮的中國留學生提起訴訟,要求他們遷出該寮。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fā)表了聯(lián)合聲明,實現(xiàn)了邦交正常化。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并同時撤銷了它對“中華民國”的承認。 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對光華寮案作出了判決,確認光華寮是中國國家財產.因為日本已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圍政府是中圉唯一合法政府,故前中國政府對中國圖家財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已經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以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原告對上述判決不服,于1977年10月又以“中華民國”名義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該法院受理了上訴且于1982年4月14日撤銷了原判,將本案發(fā)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審. 1986年2月4日,該法院又重新作出判決,將光華寮判歸了臺灣當局。其主要理由是:“中華民國”政府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至今事實上排他地持續(xù)地支配和統(tǒng)治臺灣及其周圍諸島和該地區(qū)的人,在舊政府沒有完全消滅,仍有效地統(tǒng)治著該領土的一部分的情況下,舊政府擁有的財產中,若位于新政府統(tǒng)治的地區(qū)由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在外國的財產不為新政府所繼承。 被告對此判決不服隨即向大阪高等法院提起上訴。1987年2月26日,大阪高等法院作出了維持原判的決定。之后上訴人于1987年5月30日又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訴,要求撤銷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重新作出公正裁判。 2007年3月,日本最高法院判決臺灣的原告資格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從而再次將原案發(fā)回重審。但日本法院至今尚未作出裁決。 代表團先見了日本外務省官員,當時的外務省官員私下里向王厚立搭訕:“不就是一座破舊的筒子樓,我們出錢,購置一塊更好的地,修棟新樓給你們,不更好嗎?” “當然不行?!蓖鹾窳⒁豢诨亟^了這一“好意”,嚴肅地說:“我們早就聲明過,這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臺灣方面想要的正是官司的持久化、長期化。通過此,向日本以及國際社會彰顯臺灣的存在。”因此,“最快的解決辦法就是祖國大陸和臺灣統(tǒng)一”。如何理解絕對豁免主義和相對豁免主義的沖突 第一,在許多國家、特別是那些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比較活躍的國家已明確表示采取相對豁免主義的今天,我們很難繼續(xù)將國家主權的絕對豁免認定為一項普遍適用的國際法準則或規(guī)范。 第二,正因為絕對豁免主義和相對豁免主義都只是特別國際法規(guī)范,而非普遍適用的國際法準則,所以,就象堅持絕對豁免主義的國家不能指責那些以國內立法表明其相對豁免主義立場的國家違反國際法一樣,持相對豁免主義的國家也不能依據其所承認的特別國際法規(guī)范、更不能依據其國內立法來對堅持絕對豁免主義的國家行使管轄權。 第三,由于堅持絕對豁免主義的國家僅僅是拒絕接受其他國家單方面施加的司法管轄,而并不是拒絕承擔其依據條約或契約所產生的義務和責任,因此,絕對豁免主義和相對豁免主義在實踐中直接沖突的機會并不是很多。 如何減少沖突? 首先,堅持絕對豁免主義的國家通常并不主張所有國家財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都享有豁免的資格。對于那些國家所有但由法人經營的財產,各國一般并不主張外國司法管轄的豁免; 其次,堅持不同立場的國家可以通過條約就某些特定領域中的國家豁免問題做出規(guī)定,逐步減少兩種立場之間的分歧; 再次,私人在同國家簽署契約時可要求國家就此次交易放棄主張國家主權豁免的權利。 如果一國在同他國的私人的經濟交往中明示或默示地、一般或特別地放棄了主張豁免的權利,那么,在此次交易中,它與對方當事人大致處于平等地位,即對方當事人可以通過訴諸契約當事人之外的強制機構(某一外國法院)來使契約規(guī)定的內容得以實現(xiàn)或得到司法救濟; 如果作為契約當事人的國家并未放棄其主張主權豁免的權利,那么,這時的國家契約雖然也具備契約的形式,但卻與一般的契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即作為當事人的國家所做出的允諾不能由契約當事人之外的機構予以強制實施。 同堅持絕對豁免主義的國家從事經濟交往的私人必須承擔“主權豁免”的風險;但堅持絕對主權豁免的國家也必須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即外國的當事人由于顧忌“主權豁免”風險而拒絕與其交易。 仰融1991年2月在香港注冊華博財務公司。 華博財務1991年7月與沈陽金杯汽車和海南華銀在沈陽設立中外合資企業(yè)沈陽金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 華博財務1992年初在百慕大設立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CBA),華博財務有限公司100%控股,并將華博財務有限公司在中國沈陽金客的股權之資產注入CBA公司。 1992年5月,華博財務和海南華銀、人行教育司、中國金融學院四家共同發(fā)起成立了中國金融教育發(fā)展基金會。除中國人民銀行教育司出資10萬元人民幣外,其余資金全部由華博財務有限公司投入。CBA的控股股東在名義上置于中國金融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的名下,而事實上,該基金會沒有向CBA投入一分錢。 CBA公司于1992年10月在紐約上市。而后,華博財務先后設立了上海華晨、香港華晨、珠海華晨。上述公司的股權也置于金融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的名下,但基金會并未出資。 2002年3月,遼寧省政府根據政府文件把華博財務有限公司的全部投資及投資權益均認定為國有資產,實施全面接管。 華博認為,基金會沒有實際投入資金,且未參與華晨集團的經營管理,依法不享有上述公司的投資權益。 但華博也自認借用了基金會的名義,基金會亦應享有一定的投資權益,但比例不能超過法律的限度。 2003年8月,仰融在美國聯(lián)邦法院起訴遼寧省政府。 此案在2003年剛剛開始時,各方人士就大加評論。 話題集中在:美法院有無管轄權,遼寧政府是否該應訴等等。 海外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法律犀利無比,遼寧省甚至必輸無疑,而美法院對本案的管轄權更是板上定釘。 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有兩人,一是經濟學家郎咸平,一個是美國華裔律師協(xié)會會長王曉麟。 王曉麟觀點: 遼寧省在華晨案的參與,是一個直接經濟行為,因此美法院對此具有管轄權。 仰太太是美公民,加州法律規(guī)定,家庭創(chuàng)造的一切財富都是夫妻對半分。 華晨是一家在紐約的上市公司,應該受到美證券法或其他相關法律的約束,華晨在美有很多投資人,此外華晨在美國也有辦事處,與美國的經濟聯(lián)系是顯而易見的,這都是美法院認定管轄權的理由。 遼寧惟一能做的,是主權國家的政府可享有豁免權,但前提是在行使政府職能時可使用,若參與的是直接經濟行為,則不享受豁免權。 郎咸平:“感謝王律師贊同我的觀點,但我遺憾地告訴王律師這一切都太遲了。我已經無法停止這一部啟動美國司法史上最受關注的控告中國地方政府的大案件?!?美法院05年3月發(fā)布判決 判決書引用了美國最高法院在這個問題上的判例: 外國政府之行為是不是一個普通商業(yè)機構在一般商業(yè)活動中可以做到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此行為就是“直接經濟行為”,否則就不是。 在仰融案中,從遼寧政府所謂“非法沒收財產”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政府行為,因為一個普通的商業(yè)機構不可能有這個權力,所以,地區(qū)法院認定遼寧政府不是“直接經濟行為“。 仰融案的一審法院關于該“征收 ”的一段判詞頗為值得玩味: 可能對于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來說這很陌生,但事實是政府征收并非如此可怕以至于需要一個對此禁絕的“文明國家的共識”。我們不能把我們美國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不經補償即不可剝奪財產觀點提升為對所有“文明國家”皆具有約束力的規(guī)則。此外,“一個國家對自己國民財產的征收,不論多么專斷和不論是否提供補償,都不構成對國際法的違反?!?“一個國家剝奪自己國民財產的方式 并非我國司法所關心的對象。這些國民必須轉向自己本國的政府去尋求他們所應得的救濟”。 聯(lián)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聯(lián)合國大會于1977年12月19日通過第32/151號決議,建議國際法委員會著手研究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法律,以逐步發(fā)展與編纂這方面的規(guī)則。 委員會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通過了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條款草案的一讀和二讀。隨后,條款草案進入聯(lián)合國法律委員會審議階段。 2000年,第55屆聯(lián)大通過決議成立特設委員會,并先后舉行三次會議討論該條款草案。 在2004年3月特委會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各國終于就聯(lián)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草案達成一致。 2004年12月2日,第59屆聯(lián)大通過了公約,并規(guī)定公約于2005年1月17日至2007年1月17日向各國開放簽署。 國家豁免的主體 依照公約第二條對公約中“國家”一詞的解釋,享有國家豁免權的主體具體有四類: (a)國家及其政府的各種機關; (b)有權行使主權權力并以該身份行事的聯(lián)邦國家的組成單位或國家的政治區(qū)分單位; (c)國家機構、部門或其他實體,但須它們有權行使并且實際在行使國家的主權權力; (d)以國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國家代表。 國家豁免的放棄 依照公約第七條之規(guī)定,一國如以下列方式明示同意另一國法院對某一事項或案件行使管轄,就不得在該法院就該事項或案件提起的訴訟中援引管轄豁免: (a)國際協(xié)定; (b)書面合同; (c)在法院發(fā)表的聲明或在特定訴訟中提出的書面函件,此即國家豁免的明示放棄形式。 依照公約第八條和第九條的規(guī)定,如果一國本身就該事項或案件在他國法院提起訴訟、介入訴訟或提起反訴,則亦不得在另一國法院中援引管轄豁免。 國家豁免的限制 公約第十條至十六條規(guī)定,一國在因下列事項而引發(fā)的訴訟中,不得向另一國原應管轄的法院援引管轄豁免: (a)商業(yè)交易; (b)雇傭合同; (c)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 (d)財產的所有、占有和使用; (e)知識產權和工業(yè)產權; (f)參加公司或其他集體機構; (g)國家擁有和經營的船舶。 公約確立了限制豁免原則,并允許法院地國在一定條件下對被訴外國的財產采取強制措施。 這些規(guī)定反映了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 公約的通過和開放簽署,標志著限制豁免原則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限制豁免原則將成為國家豁免立法的發(fā)展趨勢。 公約的通過無疑將有利于協(xié)調各國在國家豁免這一重要領域的實踐,并增強該領域國際法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我國積極參與了公約的談判。 2005年9月14日,外交部長李肇星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公約。 我國還沒有批準公約,公約在國際上也還沒有生效。 2005年10月25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規(guī)定了豁免的給予、外國中央銀行財產的定義以及對等原則等問題。 該法的內容僅僅與公約第四部分“在法院訴訟中免于強制措施的國家豁免”的內容有關,我國國內法院無法依該法的規(guī)定處理對他國提起的訴訟。第六講 國際經濟法的其他主體 一、法人和自然人 二、國際組織一、 法人和自然人 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國際經濟交往通常是由不同國家的法人與自然人完成的,因此,法人與自然人是國際經濟法的常見主體。 盡管法人與自然人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范圍或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在國際經濟法中的地位基本相同。 法人與自然人作為國際經濟法主體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們的能力或資格的認定問題,即一個法人或自然人依據什么樣的標準取得參加國際經濟交往的資格。自然人或法人的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應依據屬人法 依據國際私法規(guī)則,判斷自然人和法人有無能力或資格參與民事交往,首先應依據自然人或法人的屬人法。 從本質上看,國際經濟交往是民事交往的一種形式,因此,自然人或法人的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也應依據屬人法。 有學者認為:“外國法人要在內國以其獨立的法律人格進行活動,必須由內國承認其法律人格。外國法人在內國被承認為法人后,雖具有法人的一般權利能力,但外國人在內國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須受內國法調整?!保ㄔA群:國際經濟法導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71頁、73頁。)一國法律對外國人的參加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或資格的影響 一國法律可能擴大外國人的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如果一個外國人依其本國法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而依據行為地法為有行為能力,則可斷定其有行為能力。 一個國家可以禁止外國人在本國從事經濟活動,但卻不能一般地否認外國人的從事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或資格。 自然人與法人的參加國際經濟交往的能力基本上來自于本國法的規(guī)定,但在實踐中,自然人和法人參加國際經濟交往又的確受到外國政府的限制。 這種限制并非是對外國人的能力或資格的限制,而是對外國人的財產權的行使的限制。 財產權主要包括物權和知識產權。 直至今天,知識產權仍具有嚴格的地域性。 雖然依據“平權原則”,在一個國家所取得的物權在其他國家通常會自動地得到承認,而不需履行另外的審批或登記程序,但這種物權的行使仍須接受內國法的限制。例如,一個國家對某一外國法人對一套設備的所有權的有效性通常不會提出疑義,但是否允許該外國人將該套設備賣到內國或出租給內國的公司、是否允許該外國人以該套設備在內國投資,則必須遵循內國法的規(guī)定。 一個國家對外國人財產權行使的限制可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 行使范圍的限制是指限制外國人行使財產權的范圍,既包括地域范圍的限制,也包括產業(yè)范圍的限制,例如只允許外國銀行在內國特定的地域投資。 行使程序的限制是指對外國人行使財產權的行為規(guī)定特殊的程序,如要求外國人的投資須通過內國政府的特別審查,要求技術引進合同必須以政府批準作為生效條件。 收益限制是指對外國人從事國際經濟交往所產生的收益施加影響,例如征收關稅、所得稅、限制技術轉讓的提成率等。 對外國人財產權的行使施加限制是一國對國際經濟活動實行管理的基本手段。一國對其國民的海外利益的保護 如果一個國家對外國人的國際經濟活動所施加的管理或限制違背了其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并對外國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外國人的母國就可依照特定的程序對其國民的海外利益實行保護。 外交保護 卡爾沃主義 外交保護 當外國人在所居留的國家受到人身或財產上的侵害時,外國人的本國要求居留國給予適當的救濟。 外交保護權是一項國家的權利,它的基礎是依據國家主權而引伸出來的屬人管轄權。一國行使外交保護權的條件 國籍繼續(xù)原則 權利受到損害的個人必須具有本國國籍,而且,從遭受損害到受到外交保護,直到問題的最終解決,在這整個期間,受害人必須持續(xù)地保有行使外交保護權的那個國家的國籍。 當地救濟用盡原則 受害者在請求本國政府進行外交保護之前,必須已經用盡了居留國可以利用的救濟程序和救濟手段而不能得到救濟。 在1956年的一個仲裁案中,希臘政府與英國政府就一位名叫安巴蒂洛斯(Ambatielos)的希臘國民是否已在英國用盡了當地救濟而各執(zhí)一詞。 最后,仲裁庭支持了英國的主張,即:受害人在英國的訴訟程序中沒有要求一個對案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證人作證,屬于沒有用盡當地救濟。 卡爾沃主義 外國人在東道國的權利義務應根據東道國的法律予以確定; 外國人應放棄尋求本國政府予以外交保護的權利。 卡爾沃條款使得投資者承擔了不向本國政府請求外交保護的義務,但卻不能剝奪投資者的本國行使外交保護的權利。國家作為國際經濟法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締約權(條約 合同)。 ()訴訟權。 ()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永久主權,并可自由行使此項主權,如實行國有化、征收等。政府間國際組織 政府間國際組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依據條約而建立的具有獨立的國際法律人格的機構。 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特點 首先,它是國家的組織。組織的成員主要是國家,個別情況下也包括國家所轄的地區(qū),如作為亞洲開發(fā)銀行成員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但不可能包括自然人或法人。 其次,它是國家之間的組織,而不是國家之上的組織。作為國家之間的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各成員國之間的法律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但不同類型的國際組織情形會有所不同。 再次,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權限由成員國通過公約加以限定。如前所述,政府間國際組織通常具有某些國家才能具有的權力,而這種權力的來源則是成員國通過條約對國際組織的授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構成要素 (1)物質存在(名稱、場所、機構、人員) (2)確定成員 (3)基礎性條約 (4)議事、決策機構 (5)獨立人格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的產生依據 組織章程規(guī)定說 宗旨必要說 權利義務派生說 承認說 固有人格說 上述各種學說都從某一側面說明了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的產生基礎。 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是由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決定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功能的確定 據國家主權原則和條約法的自由同意原則,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上述功能可由參加這一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協(xié)商確定。 只要該國際組織對這些功能的約定不違背國際法強行規(guī)范,不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那么這些約定即為有效?!叭夡w制” 國際組織一般設立三級機構: 一是權力機構,即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大會,其職能是議事和決策,如世貿部長會議。它通過會議和投票的方式討論和決定組織的重要事項。 二是執(zhí)行機構,負責執(zhí)行權力機構作出的決議,一般為委員會、理事會、執(zhí)行局等,如歐洲聯(lián)盟的執(zhí)行委員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執(zhí)行局。 三是管理機構,處理行政和日常事務,提供各種服務,通常稱秘書處。秘書處負責人往往是組織的行政首腦。 此外,還可能有輔助機構與爭端解決機構。 權力機構 根據基本文件設立的議事與決策機構,通常由全體會員國的代表組成。權力機構的主要任務是: 向全體會員國提供討論問題和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