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文言虛詞 山東省 考試說明 對本考點的要求是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其實就是依據上下文 語境 來判定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這是歷年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的重點考查內容 1 文言虛詞的內涵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 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 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構完整的詞 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今漢語中 差別最大的不是實詞 而是虛詞 之乎者也 已成為文言文最顯著的特色 2 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種類文言虛詞包括副詞 介詞 連詞 代詞 助詞 嘆詞以及兼詞等 數量雖然不多 但使用頻率較高 用法也非常靈活 3 文言虛詞的特點 1 用法比實詞靈活 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 好幾種解釋 甚至分屬好幾類詞 2 使用頻率比實詞高 許多常用的虛詞 在一篇文言文中會多次出現 3 語法功能比實詞強 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 連接 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 體現不同的意思 抒發(fā)不同的感情 表達不同的語氣 4 掌握文言虛詞需注意的事項 1 要重點掌握考綱列舉的文言虛詞 考試大綱 和山東省 考試說明 明確劃定了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為 焉 也 以 因 于 與 則 者 之 18個文言虛詞作為高考的考查范圍 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是指對在閱讀材料中出現的文言虛詞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準確把握其意義和用法 而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歷數哪些常見文言虛詞具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5 考查特點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一般難度不大 立足于 常見 著眼于辨析和判斷 在文中 的用法 從近年高考命題來看 對虛詞的考查在題型上一般比較穩(wěn)定 山東高考近年來一直采用比較的方式 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虛詞 比較它們的意義與用法 其特點是將8個句子分為四組 要求考生比較 判斷每組兩句中同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異同 其中每組的第二個語句一般出自教材相關的篇目 這一命題形式 不僅可以擴大考查的范圍和信息量 而且能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 體現出高考文言文 注重遷移 突出運用 這一 能力立意 的考查趨勢 2011 山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22分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 管子對曰 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 而憂之以德 勿懼以罪 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 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 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 質信極仁 嚴以有禮 慎此四者 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請聞其說 管仲對曰 信也者 民信之 仁也者 民懷之 嚴也者 民畏之 禮也者 民美之 語曰 澤命不渝 信也 非其所欲 勿施于人 仁也 堅中外正 嚴也 質信以讓 禮也 桓公曰 善哉 桓公又問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時 于天下 其可乎 管子對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對曰 始于愛民 公曰 愛民之道奈何 管子對曰 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 使相連以事 相及以祿 則民相親矣 省刑罰 薄賦斂 則民富矣 鄉(xiāng)建賢士 使教于國 則民有禮矣 出令不改 則民正矣 此愛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 管仲 隰朋見 立有間 有二鴻飛而過之 桓公嘆曰 仲父 今彼鴻鵠 有時而南 有時而北 有時而往 有時而來 四方無遠 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 隰朋不對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對 管子對曰 君有霸王之心 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 是以不敢對 桓公曰 仲父胡為然 盍不當言 寡人豈有鄉(xiāng)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 猶飛鴻之有羽翼也 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 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 君若將欲霸王 舉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 矣 桓公變躬遷席 拱手而問曰 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曰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人甚憂饑而稅斂重 人甚懼死而刑政險 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 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 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 桓公曰 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聞命矣 不敢擅也 將薦之先君 明日 皆朝于太廟之門 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 遠者示之以禮義 行此數年 而民歸之如流水 節(jié)選自 管子 四部叢刊 本 有刪改 注 管子 名仲 字夷吾 齊國國相 干時 謀求定時會盟諸侯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勿已 如是 又何以行之已 停止b 澤命不渝 信也渝 堅持c 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修 治理d 若濟大水有舟楫也濟 渡過 解題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目 一是靠平時多積累整理 二是要學會借助上下文語境進行合理推斷 本題中涉及的四個文言實詞均為多義詞 解題時可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原句 看是否合乎語境 渝 結合上下文看 此處可以用成語聯(lián)想法 矢志不渝 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由此可推斷出 渝 在文中的含義應是 改變 違背 這樣才和后面的 信也 語意一致 答案 b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 下列各組句子中 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結于君 b 拱手而問曰朝濟而夕設版焉 c 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d 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續(xù)耳 解題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文言虛詞的測試要求有 分清虛實 辨明用法 通曉古今用法 注意特殊用法等 尤其對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熟悉地掌握 解答此類題目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 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 聯(lián)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 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 借助語句的結構 看兩句中 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c項 兩個 則 均為連詞 那么 表假設 a項 于 前者為介詞 到 后者為介詞 與 跟 b項 而 前者為連詞 表修飾 后者為連詞 表轉折 d項 之 前者為助詞 用在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 后者為結構助詞 的 特別提醒 做虛詞辨析題時 代入法 是一種切實可行 行之有效的方法 虛詞考試題一般分四組 每組兩句 一課外一課內 可將課內已掌握的虛詞的意義 用法代入課外句中試一試 結合上下文看看是否講得通 一線穿珠 c選項兩個句子中的文言虛詞 則 均為連詞 那么 表假設 除此之外 文言文中 則 還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請舉例歸納一下吧 連詞 相當于 就 表并列 如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連詞 相當于 可是 表轉折 如 黔無驢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 柳宗元 黔之驢 連詞 相當于 就 便 那么 表承接 如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荀子 勸學 非死則徙爾 柳宗元 捕蛇者說 連詞 相當于 或 或者 表選擇 如 我決起而飛 搶榆枋 時則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莊子 逍遙游 副詞 乃 就是 起強調和確認作用 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副詞 已經 表對已然或發(fā)現的強調 如 及諸河 則在舟中矣 副詞 才 如 德何如 則可以王矣 齊桓晉文之事 量詞 如 論語 十則 想一想 解答該題應該遵循哪些步驟呢 解題指南 解答本題 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 通讀全文 了解文意 2 審讀題干 看清題目要求 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 先確定所學課文語句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再理解翻譯閱讀文段語句中加點的虛詞 課文中學過的語句 a項 故燕王欲結于君 中的 于 為介詞 與 跟 b項 朝濟而夕設版焉 中的 而 為連詞 表轉折 c項 三人行 則必有我?guī)?中的 則 是連詞 那么 表假設關系 d項 此亡秦之續(xù)耳 中的 之 為結構助詞 的 4 結合題目要求 從中一一作出比較 要注意聯(lián)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 借助語句的結構 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意義是否有區(qū)別 通過逐項比較 c項 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中的 則 為連詞 表假設關系 其意義可理解為 那么 從而確定答案為c項 答案 c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 全都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 3分 必知其疾 而憂之以德 人甚憂饑而稅斂重 人甚懼死而刑政險 省刑罰 薄賦斂 皆朝于太廟之門 朝定令于百吏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近者示之以忠信 遠者示之以禮義a b c d 解題點撥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題干中明確表明 全都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 在分析時就要對六個句子按選擇標準逐一分析 梳理 排查 區(qū)別選項正誤 要進行三點審查 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 二審對象行為現狀 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行為 三審性質 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 最后用排除法選擇 強調國君要了解百姓疾苦 以 仁德為百姓分憂 說國君要減輕刑罰 減少賦稅 是把齊國百姓看做國家的根本 這三者皆為仁政愛民的具體措施 直接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 句說的是齊國百姓現在的處境 均說的是在內政外交方面落實管仲建議的具體措施 并非直接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 答案 a 4 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信 仁 嚴 禮 是為政的重要原則 也就是國君要對百姓講究信用 施行仁愛 嚴肅法紀 提倡禮義 b 齊桓公想通過修明政事 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 達到會盟諸侯的目的 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認可和輔佐 c 對于桓公稱霸天下的想法 管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 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d 齊桓公有抱負 能納諫 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擁護 解題點撥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題時應認真將選項與原文對照 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 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 一一排查 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 主要是順序的顛倒 無中生有 等 還要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 張冠李戴 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 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 c項由 管子對曰 君若將欲霸王 舉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矣 句可知管仲對桓公稱霸天下的想法并沒有 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 而是提出了如何稱霸天下的政治主張 答案 c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 勿懼以罪 勿止以力 3分 譯文 2 出令不改 則民正矣 3分 譯文 3 君若將欲霸王 舉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矣 4分 譯文 解題點撥 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語句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翻譯時注意聯(lián)系前后文 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 做到文從句順 第 1 題翻譯時要注意 兩個句子都是狀語后置句 即 勿以罪懼 勿以力止 以 介詞 用 懼 恐懼 害怕 這里有使動意味 第 2 題翻譯時要注意 出令 發(fā)出政令 正 形容詞用作動詞 務正 追求正軌 正道 第 3 題翻譯時要注意 若 如果 霸王 稱霸天下 做天下的盟主 舉 成就 發(fā)動 興辦 本事 根本事情 答案 1 治理百姓的人 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 不要用強力制止百姓 2 國君 發(fā)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 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 3 國君您想要稱霸諸侯 成就一番大事嗎 那么就一定要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附 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 管仲回答說 凡治理人民 必須知其疾苦 要厚施德惠 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 不要用強力制止百姓 注意這四點 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說 好 不要停止 既然如此 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 管仲回答說 誠信而仁厚 嚴肅而有禮 認真注意這四點 就可以實行 桓公說 請詳細加以說明 管仲回答說 守信用 人民就相信 行仁政 人民就懷德 嚴肅 人民就敬畏 有禮 人民就贊美 常言說 舍掉性命而不肯違背 就是信 不是他人想要的 不強加于人 就是仁 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 就是嚴 誠信而謙讓 就是禮 桓公說 好啊 桓公又問說 我想修明政事以會諸侯于天下 可以做到嗎 管仲回答說 可以 桓公說 從哪里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 從愛民做起 桓公說 愛民之道如何 管仲回答說 公治理公族 家治理家族 使他們事業(yè)互相關聯(lián) 俸祿互相補助 人民就相親了 減少刑罰 少收賦稅 人民就富裕了 各鄉(xiāng)選用賢士 使之施教于國 人民就有禮了 國君 發(fā)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 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 這些就是愛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置上 管仲 隰朋進見 站了一會兒 有兩只鴻雁飛過 桓公嘆息說 仲父 那些鴻雁時而南飛 時而北飛 時而去 時而來 不論四方多遠 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 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 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 桓公說 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 管仲回答說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yè)的心愿 而我則不是成就霸王之業(yè)的大臣 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說 仲父何必這樣 為什么不進直言 使我有個方向呢 我有仲父 就像飛鴻有羽翼 過河有船只一樣 仲父不發(fā)一言教導 我 我雖然有兩只耳朵 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 學得治國的法度呢 管仲回答說 國君您想要稱霸諸侯 成就一番大事嗎 那么就一定要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桓公移動身體離開席位 拱手而發(fā)問說 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 管仲說 齊國百姓 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饑餓 而當前收稅很重 百姓很怕死罪 而當前刑政嚴酷 百姓很怕勞頓 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 您若能輕征賦稅 百姓就不愁饑餓 寬 緩刑政 百姓就不愁死罪 舉事有時間限定 百姓就不怕勞頓了 桓公說 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 算是懂得了 我不敢私聽這些話 要舉薦給先君才行 第二天 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 命令百官確立法令 對近處 人民 示以忠信 對遠處 人民 示以禮義 這樣實行了幾年 人民歸附之勢 竟好像流水一樣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五種技巧1 語境推斷法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 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 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 利用文意解題 用 焉 作例子來說明 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 荀子 勸學 文意是 堆積土石成為高山 風雨 就會 在那里興起 由此可推斷 焉 是兼詞 于之 于此 興焉 即 在那里興起 故為之說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 捕蛇者說 的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斷 焉 是代詞 代作者所寫的文章 得焉 即 能夠看到它 顛而不扶 則將焉用彼相矣 論語 季氏將伐顓臾 中的 焉 用在疑問句中 表示責備的語氣 由此可推斷 焉 是疑問代詞 可譯為 何 哪里 而 圣心備焉 荀子 勸學 中的 焉 用在陳述句中 是語氣助詞 誤區(qū)提醒 我們在做虛詞題時容易犯脫離語境理解虛詞詞義的錯誤 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是詞義存在的基礎 文言虛詞的意義雖然較 虛 但也符合一定語境 并且語境限定了虛詞的用法 因此 文言句子里面的虛詞 如果根據句子的大意還不能判明其意義和用法 那就要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斷 否則 就會出錯 2 語法分析法這種方法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 如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 中 其 不作句子成分 只表反問語氣 因此應該是副詞 再如 相如因持璧卻立 從語法結構上分析 主語是 相如 持璧卻立 作謂語 由此可見 句中 因 應該是連詞 作 于是 就 解 3 標志識別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 若能記住教材中學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有助于快速答題 如表被動的 見 于 為 為所 等 表示賓語前置的 之 如 何陋之有 是 如 唯利是圖 等 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 如 是以 為 以是 的倒裝 譯為 因為這 無以 意為 沒有用來 的 辦法或東西 其 之謂也 乎 也是一個固定格式 根據情況可譯為 大概 恐怕 難道 說的是 吧 嗎 4 詞語替代法答題時先確認判斷兩句中自己最熟悉 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 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 恰當 如通暢 則相同 反之 則不同 如 過于荊 至江上 和 苛政猛于虎 后一句源自課本 我們比較熟悉 苛政 與 虎 之間存在比較關系 于 相當于 比 比 更 的意思 用 比 代替句中的 于 句子通順 語義不變 但將 比 代替前一句的 于 顯然講不通 前句中的 于 是 從 的意思 如果是選相同的項 該項即可排除 5 句位分析法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 也 句末助詞 表陳述 疑問 感嘆等語氣 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再如 其 在句首一般作代詞 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在句首還常作語氣副詞 表反問或揣測 如 其李將軍之謂也 表揣測語氣 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 如 秦王恐其 代藺相如 破璧 在名 代 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 表期望 祈使語氣 如 爾其 語氣副詞 可要 當 無忘乃父之志 想一想 除了上面的五種分析推理方法外 我們還可以根據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 來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即 對稱分析法 你能舉例談談嗎 拓展延伸 對稱分析法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 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 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如 舟遙遙以輕飏 風飄飄而吹衣 陶潛 歸去來兮辭 并序 中 以 和 而 處于對應位置 而 是表修飾的連詞 由此可推斷 以 也是表修飾的連詞 再如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賈誼 過秦論 中 因 和 乘 處于對應位置 乘 是介詞 趁著 的意思 由此可推斷 因 也是 趁著 的意思 此句的 利 便 也是對文 都是指有利的形勢 文言虛詞題是文言閱讀理解題的第二題 做對與否 對文言閱讀其他題目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 同學們可注意下列解題步驟 1 審讀題干明要求 2 結合語境辨詞義 3 前后關聯(lián)定詞性 4 聯(lián)系句意看關系 5 比較選項出答案 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1 4題 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 指受驪姬陷害一事 晉人伐諸蒲城 當時重耳的封地 在今山西省 蒲城人欲戰(zhàn) 重耳不可 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 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 對抗 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wèi) 衛(wèi)文公不禮焉 出于五鹿 衛(wèi)地 在今河南省 乞食于野人 野人與之塊 公子怒 欲鞭之 子犯 重耳的舅父 曰 天賜也 稽首 受而載之 及齊 齊桓公妻之 有馬二十乘 公子安之 從者以為不可 將行 謀于桑下 蠶妾 采桑的女子 在其上 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 而謂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 其聞之者 吾殺之矣 公子曰 無之 姜曰 行也 懷與安 實敗名 公子不可 姜與子犯謀 醉而遣之 醒 以戈逐子犯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1 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 兩個 之 相同 兩個 以 不同b 兩個 之 相同 兩個 以 相同c 兩個 之 不同 兩個 以 相同d 兩個 之 不同 兩個 以 不同 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公子安之 以告姜氏醒 以戈逐子犯 解析 選d 前 之 為助詞不譯 后 之 為代詞 代指在齊國的安逸生活 前 以 為介詞 把 后 以 為介詞 拿 用 2 下面各句中 其 字的用法與 吾其還也 燭之武退秦師 中的 其 相同的一項是 a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b 吾其奔也c 蠶妾在其上d 其聞之者 吾殺之矣 解析 選b b項與題干 其 均為語氣副詞 表祈使語氣 a c d三項均為代詞 a項指代自己 c項指代桑樹 d項指代蠶妾 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有人而校 罪莫大焉衛(wèi)文公不禮焉 b 乞食于野人將行 謀于桑下 c 有人而?;?受而載之 d 從者以為不可其聞之者 吾殺之矣 解析 選d a項前為兼詞 后為代詞 b項前為介詞 向 后為介詞 在 c項均為連詞 前一個表轉折 后一個表順承 d項均為代詞 的人 4 下列各句中 之 字指代的內容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野人與之塊b 齊桓公妻之c 姜氏殺之d 醉而遣之 解析 選c c項代蠶妾 a b d三項均代重耳 附 譯文 晉公子重耳遭受驪姬禍難的時候 晉國派兵在蒲城攻打他 蒲城人想要迎戰(zhàn) 重耳不同意 說 依靠國君父親的命令而享有養(yǎng)生的俸祿 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擁護 有了百姓的擁護卻去跟父親對抗 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 我還是逃奔吧 于是就逃命到狄國 重耳在狄國住了十二年之后離去 重耳 路過衛(wèi)國 文公不以禮相待 從五鹿經過時 向鄉(xiāng)下人討飯吃 鄉(xiāng)下人給他一塊土塊 重耳很生氣 想鞭打他 子犯說 這是上天的賜予啊 重耳叩頭道謝 接過土塊放在車 上帶走 公子到達齊國 齊桓公為他娶妻 送他八十匹馬 公子安于齊國的生活 不想離開 跟隨的人認為不能這樣 準備出發(fā)前 他們聚集在桑樹下面商量 恰好有個采桑女子在桑樹上采桑聽到了 把這事告訴了姜氏 姜氏 怕走漏消息就 殺了她 然后告訴公子說 您有 回晉國爭取君位的 遠大志向 聽到這種打算的人 我已經殺掉了 公子說 沒有這回事 姜氏說 走吧 留戀妻室和貪圖安逸 足以敗壞 您的 名聲 公子不肯 離開 姜氏同子犯商量 用酒灌醉后 把他送走 途中公子 酒醒 氣憤中 拿著戈追逐子犯 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題 孟嘗君將西入秦 賓客諫之百通 則不聽也 曰 以人事諫我 我盡知之 若以鬼道諫我 我則殺之 所未聞者 獨鬼事耳 謁者入曰 有客以鬼道聞 曰 請客入 客曰 臣之來也 過淄水上 見一土耦人方與木梗人語 木梗謂土耦人曰 子先 土也 埏 以水拌土 子以為耦人 遇天大雨 水潦并至 子必沮壞 應曰 我沮乃反吾真耳 今子東園之桃也 刻子以為梗 遇天大雨 水潦并至 必浮子 泛泛乎不知所止 今秦四塞之國也 有虎狼之心 恐其有木梗之患 于是孟嘗君逡巡而退而無以應 卒不敢西向秦 1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今秦四塞之國也 有虎狼之心 木梗謂土耦人曰 子先 土也 于是孟嘗君逡巡而退而無以應 卒不敢西向秦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a 相同 相同b 不相同 不相同c 相同 不相同d 不相同 相同 解析 選c 均為句末語氣助詞表判斷 連詞 表承接關系 連詞 表轉折關系 2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 以 與例句 若以鬼道諫我 我則殺之 中的 以 用法 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自王侯以下 莫不逾侈b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c 若潛師以來 國可得也d 王好戰(zhàn) 請以戰(zhàn)喻 解析 選d d項與例句中的 以 均為介詞 用 a項 助詞 可不譯 b項 動詞 認為 c項 連詞 表承接 3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 之 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 客曰 臣之來也 過淄水上 b 今秦四塞之國也 有虎狼之心c 今子東園之桃也 刻子以為梗d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 何后之有 解析 選a a項 結構助詞 用于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譯 b c d三項都為結構助詞 的 附 譯文 孟嘗君田文準備向西前往秦國 門客們勸諫了上百遍 可是他都一概不聽 說 用人間的事來勸諫我 我已經都懂了 如果用鬼神的事來勸諫我 不妨試試 我所沒聽說過的 只有鬼神的事而已 拜謁的人進諫說 有人專門為討論鬼的事求您接見 孟嘗君說 請他進來吧 客人對孟嘗君說 這次臣來齊國 當我經過淄水時 看見一個泥偶和一個 木偶在那兒談話 木偶對泥偶說 你是西岸的土做的 用土把你捏成一個人 今年八月雨季時 淄水一上漲 您可就被沖壞了 土偶說 我就是毀了也不過恢復我的原樣 可是 你是東岸的桃木 把你刻成木偶 遇到天上下雨 淄水一到 水就會把你沖走 到那時你將不知道漂泊到何處 現在秦國是一個四面都有要塞的強國 國君 有虎狼般的野心 我 害怕賢公有木偶人一樣的憂患 因此孟嘗君有些后怕 無語以對 最終不敢西去秦國 一 高考題組 三 2011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會試錄 鄉(xiāng)試錄 主考試官序其首 副主考序其后 職也 凡書亦猶是矣 且如國初時 府州縣志書成 必推其鄉(xiāng)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 不則官于其府州縣者也 請者必當其人 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 官于是者 其文 優(yōu) 其于是書也有功 則不讓于鄉(xiāng)矣 鄉(xiāng)之先生 其文優(yōu) 其于是書也有功 則官不敢作矣 義取于獨斷 則有自為之而不讓于鄉(xiāng)與官矣 凡此者 所謂職也 故其序止一篇 或別有發(fā)明 則為后序 注 亦有但紀歲月而無序者 今則有兩序矣 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兩序 非體也 不當其人 非職也 世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fā)明 序可也 無所發(fā)明 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 答莊充書 曰 自古序其文者 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 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 欲序足下未已之文 固不可也 讀此言 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婁堅 重刻 元氏長慶集 序 曰 序者 敘所以作之指也 蓋始于子夏之序 詩 其后劉向以校書為職 每一編成 即有序 最為雅馴矣 左思賦三都成 自以名不甚著 求序于皇甫謐 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 皆汲汲于名 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傳既久 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 有繕寫而重刻之 則人復序之 是宜敘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 非追論昔賢 妄為優(yōu)劣之辨 即過稱好事 多設游揚之辭 皆我所不取也 讀此言 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 清 顧炎武 日知錄 卷十九 注 后序 寫在書后面的序文 類似于后記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必推其鄉(xiāng)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齒尊 年長受尊崇b 請者必當其人當 充當c 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 堆砌 累積d 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漫漶 模糊不清 解析 選b 當 順應 適應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組是 a 且如國初時 府州縣志書成且庸人尚羞之 況于將相乎 c 其于是書也有功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b 官于是者 其文優(yōu)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d 今則有兩序矣于其身也 則恥師焉 解析 選a 第一個 且 是連詞 表假設關系 假如 第二個 且 是連詞 表遞進關系 況且 b 均為介詞 在 c 均為語氣助詞 表停頓 d 均為連詞 表轉折關系 卻 3 下列各句全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 主考試官序其首 副主考序其后 兩序 非體也 無所發(fā)明 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 讀此言 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b c d 解析 選c 是通常的做法 非作者的觀點 是 婁堅 的觀點 4 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書前有序文 書后也可以有序文 b 作者提出了對作序的看法 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c 給古人文集作序時 介紹一下刊刻情況是可以的 但不應妄加褒貶 d 杜牧認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 解析 選d 杜牧的意思是說自古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 都是后世把某人視為宗師而給他作的序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 譯文 2 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 譯文 3 皆汲汲于名 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譯文 解析 第 1 句 注意關鍵詞 審 讓 的含義 第 2 句 注意 足下 敬稱的含義 第 3 句 注意 汲汲 的含義 不吾知 的句式特點 答案 1 他也一定要考慮 或審視 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 2 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 3 都急切地追求名聲 而唯恐人們不知道自己 附 譯文 會試錄 鄉(xiāng)試錄 由主考官在開篇作序 副主考官在他們的后面作序 這是他們的職責 所有的書也都是這樣啊 假如建國之初 府州縣的志這類書籍編完 一定會推舉鄉(xiāng)里年長受尊重且有文采的人給這些書作序 否則就找在這個府州縣里做官的人來作序 被邀請作序的人一定會順應那個人 他也一定要考慮 或審視 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 在 此地做官的人 他的文筆很好 他對這本書很精通 就不會謙讓給鄉(xiāng)里的先生了 鄉(xiāng)里的先生 他的文筆很好 他對這本書很精通 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 獨斷取義的人 就會自己為書作序而不推讓給鄉(xiāng)里的先生和為官者 凡是這種情況 就是所說的職責 所以他的序只有一篇 或者另有陳述 就算是后序 也有只記錄年月而沒有序的 現在卻有兩篇序 還有累積三四個序而不止的 有兩篇序 不合規(guī)定 不順應那個寫序的人 不合自己的職責 世上的君子沒有學問卻喜歡多說話啊 凡是書有新的闡釋 作序是可以的 沒有新的闡釋 只記錄編纂書的時間也可以 人最擔憂的就是喜好給別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 答莊充書 中說 自古以來給某文章作序的 都是后世把那個作者當做宗師而給他的書寫的序 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 我想給您還沒完成的文章寫序 本來就不可以啊 讀了這些話 當今喜歡給別人作序的人可以停了 婁堅在 重刻 元氏長慶集 序 中說 序文 是敘述作文原因的宗旨 大概開始于子夏為 詩 寫序 那以后劉向以校對書籍為職業(yè) 每編成一本書 就寫一篇序 文辭特別優(yōu)美 典雅不俗 左思的 三都賦 寫成 自認為名氣不是很顯揚 就向皇甫謐請求寫一篇序文 從那時起寫文章的人大都有托付別人來傳揚自己名聲的 都急切地追求名聲 而唯恐人們 不知道自己 到了他的名聲傳揚已經很久了 但存留下來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夠辨讀 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 就再找人為文章作序 這應該敘述重刻的原因的意思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的敘述者 不是追論以往的賢才 而是胡亂地做些優(yōu)劣的辨析 多說頌揚的話 這些我認為都不可取 讀到這些話 現在那些喜歡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 二 山東模擬題組 四 2012 濟南模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朱修之 字恭祖 義興平氏人也 曾祖燾 晉平西將軍 祖序 豫州刺史 父諶 益州刺史 修之自州主簿遷司徒從事中郎 文帝謂曰 卿曾祖昔為王導丞相中郎 卿今又為王弘中郎 可謂不忝爾祖矣 后隨到彥之北伐 彥之自河南回 留修之戍滑臺 為虜所圍 數月糧盡 將士熏鼠食之 遂陷于虜 拓跋燾嘉其守節(jié) 以為侍中 妻以宗室女 修之潛謀南歸 妻疑之 每流涕問其意 修之深嘉其義 竟不告也 后鮮卑馮弘稱燕王 拓跋燾伐之 修之與邢懷明并從 又有徐卓者 復欲率南人竊發(fā) 事泄被誅 修之 懷明懼奔馮弘 弘不禮 留一年 會宋使傳詔至 修之名位素顯 傳詔見即拜之 彼國敬傳詔 謂為 天子邊人 見其致敬于修之 乃始加禮 時魏屢伐弘 或說弘遣人修之歸求救 遂遣之 元嘉九年 至京邑 以為黃門侍郎 累遷江夏內史 雍州刺史劉道產卒 群蠻大動 修之為征西司馬討蠻 失利 孝武初 為寧蠻校尉 雍州刺史 加都督 修之在政寬簡 士眾悅附 及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 檄修之舉兵 修之偽與之同 而遣使陳誠于帝 帝嘉之 以為荊州刺史 義宣聞修之不與己同 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 擊襄陽 修之命斷馬鞍山道 秀不得前 乃退 及義宣敗于梁山 單舟南走 修之率眾南定遺寇 時竺超民執(zhí)義宣 修之至 乃殺之 以功封南昌縣侯 修之治身清約 凡所贈貺 一無所受 有餉 或受之 而旋與佐吏分之 終不入己 唯以撫納群蠻為務 征為左民尚書 轉領軍將軍 去鎮(zhèn) 秋毫不犯 計在州然油及牛馬谷草 以私錢十六萬償之 然性儉克少恩情 姊在鄉(xiāng)里 饑寒不立 修之未嘗供贍 嘗往視姊 姊欲激之 為設菜羹粗飯 修之曰 此乃貧家好食 致飽而去 節(jié)選自 宋書 朱修之列傳 有改動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可謂不忝爾祖矣忝 辱沒b 妻以宗室女妻 妻子c 累遷江夏內史遷 升職d 時竺超民執(zhí)義宣執(zhí) 捉拿 解析 選b 妻 名詞作動詞 把 嫁給 做妻子 2 下列各組句子中 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c 修之偽與之同 而遣使陳誠于帝蟹六跪而二螯 a 留修之戍滑臺 為虜所圍若屬皆且為所虜 b 見其致敬于修之 乃始加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余船以次俱進 解析 選a a項兩個 為 都是介詞 表被動 b項 第一個 乃 是副詞 才 第二個 乃 是副詞 卻 竟 c項 第一個 而 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第二個 而 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 d項 第一個 以 是介詞 用 第二個 以 是介詞 按照 3 下列句子中 全都表現朱修之能守節(jié)的一組是 留修之戍滑臺 為虜所圍 修之潛謀南歸 復欲率南人竊發(fā) 而遣使陳誠于帝 修之率眾南定遺寇 凡所贈貺 一無所受a b c d 解析 選b 僅僅說被圍困 所說的是徐卓 說的是朱修之 治身清約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 祖父 父親一樣 都擔任不小的官職 后來跟隨到彥之北伐 在留守滑臺的時候 被敵人圍困 雖堅持數月 但最終被俘 b 雖然拓跋燾很賞識他 但朱修之畢竟是南方人而時時想著回去 后來在隨拓跋燾討伐馮弘時 終于找機會逃走 最終在傳詔的幫助下回到了宋國 c 在平定義宣的叛亂中 朱修之先是假裝同意和義宣一起叛亂 然后又斷了魯秀的進攻道路 讓他無功而返 最終殺了被竺超民抓住的義宣 d 朱修之雖然非常節(jié)約 但對生活貧困的姐姐顯得薄情少恩 他看望姐姐時 姐姐準備了很差的飯菜來激他 但他并沒有為之所動 解析 選b 在傳詔的幫助下回到了宋國 不正確 回宋國是馮弘的派遣 并非出于傳詔的幫助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時魏屢伐弘 或說弘遣人修之歸求救 遂遣之 譯文 2 及義宣敗于梁山 單舟南走 修之率眾南定遺寇 譯文 3 有餉 或受之 而旋與佐吏分之 終不入己 唯以撫納群蠻為務 譯文 答案 1 這時北魏多次攻伐馮弘 有人勸馮弘派遣修之回南方尋求救援 于是 馮弘 就派他去了 2 等到義宣在梁山被打敗 乘孤舟往南逃跑時 修之率兵向南 平定了殘余的賊寇 3 有了軍餉 他有時接受下來 但很快就讓屬下分了 不會留給自己 只把安撫接納眾蠻人作為自己的專務 附 譯文 朱修之 字恭祖 義興平氏人 曾祖朱燾 是晉朝的平西將軍 祖父朱序 曾任豫州刺史 父親朱諶 曾任益州刺史 朱修之從州主簿遷任司徒王弘的從事中郎 文帝對他說 你的曾祖當過王導丞相的中郎官 你現在又做王弘的中郎官 可以說你沒有愧對祖先了 修之后來跟隨到彥之北伐 彥之從黃河南岸率軍回朝 留下修之戍守滑臺 被虜圍困 幾個月后 糧食吃了 將士們餓得用火熏老鼠吃 終于被虜寇俘獲 北魏拓跋燾嘉許他的操守氣節(jié) 任他為侍中 并把王室的女兒給他做妻子 修之暗中謀劃逃回南方 妻子對他也有所懷疑 常常流著淚詢問他的心意 修之非常贊美她的情義 但最終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 后來 鮮卑人馮弘自稱燕王 拓跋燾去討伐他 修之與同時被俘的邢懷明一起隨從 當時還有徐卓這個人 他想率領南方人暗中發(fā)動兵變 因事情泄露被殺 修之 懷明驚恐地投奔馮弘 馮弘并不以禮相待 修之在 馮弘那里滯留了一年時間 正碰上宋朝派傳遞詔書的使者來到 修之的名望地位早就顯赫 傳遞詔書的使者見到他就下拜 馮弘尊敬傳遞詔書的使者 稱他是 天子邊人 看到他向修之表達敬意 才開始對修之尊重有禮 這時北魏多次攻伐馮弘 有人勸馮弘派遣修之回南方尋求救援 于是 馮弘 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 修之到達京城 文帝任他為黃門侍郎 屢次遷升任江夏內史 雍州刺史劉道產死后 許多蠻人大動干戈 修之任征西司馬討伐蠻人 出師失利 孝武帝初年 任寧蠻校尉 雍州刺史 加都督 修之在政事方面寬和簡易 士人和百姓都樂意依附他 到了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謀反時 義宣傳檄修之 要他舉兵響應 修之假裝與他同謀 卻暗中派使者向孝武帝陳述對朝廷 的忠心 孝武帝嘉獎他 任他為荊州刺史 義宣得知修之不與自己同謀 就任命魯秀為雍州刺史 出擊襄陽 修之下令截斷馬鞍山的通道 魯秀不能前進 只好退兵 等到義宣在梁山被打敗 乘孤舟往南逃跑時 修之率兵向南 平定了殘余的賊寇 這時竺超民捉住義宣 修之領兵趕到 就殺死了義宣 憑借這一功勞 封為南昌縣侯 修之治身清廉簡約 凡是贈送的禮物 他一點都不接受 有了軍餉 他有時接受下來 但很快就讓屬下分了 不會留給自己 只把安撫接納眾蠻人作為自己的專務 后來朝廷征他為左民尚書 轉領軍將軍 離開鎮(zhèn)守之地時 軍紀嚴明 對百姓秋毫無犯 并且統(tǒng)計在雍州點燈所耗費的油及牛馬所吃的谷物草料時 用自己的錢十六萬償還 不過 他的性格也過于節(jié)儉 缺乏親情 他姐姐在家鄉(xiāng) 饑寒交迫 修之未曾接濟她 他曾經前去探望姐姐 姐姐想激發(fā)他的惻隱之心 故意為他安排菜湯粗飯 修之卻說 這是貧寒人家最好的食物 飽食一餐而去 五 2012 泰安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心術蘇洵為將之道 當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 不義 雖利勿動 非一動之為利害 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義可以怒士 士以義怒 可與百戰(zhàn) 凡戰(zhàn)之道 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 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 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 既勝養(yǎng)其心 謹烽燧 嚴斥堠 使耕者無所顧忌 所以養(yǎng)其財 豐犒而優(yōu)游之 所以養(yǎng)其力 小勝益急 小挫益厲 所以養(yǎng)其氣 用人不盡其所欲為 所以養(yǎng)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 懷其欲而不盡 怒不盡則有余勇 欲不盡則有余貪 故雖并天下 而士不厭兵 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 不養(yǎng)其心 一戰(zhàn)而勝 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 凡士欲愚 智則不可測 嚴則不可犯 故士皆委己而聽命 夫安得不愚 夫惟士愚 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 知敵之主 知敵之將 而后可以動于險 鄧艾縋兵于蜀中 非劉禪之庸 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 彼固有所侮而動也 故古之賢將 能以兵嘗敵 而又以敵自嘗 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 知理而后可以舉兵 知勢而后可以加兵 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 知勢則不沮 知節(jié)則不窮 見小利不動 見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 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 無敵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 敵我一也 敢問 吾之所長 吾出而用之 彼將不與吾校 吾之所短 吾蔽而置之 彼將強與吾角 奈何 曰 吾之所短 吾抗而暴之 使之疑而卻 吾之所長 吾陰而養(yǎng)之 使之狎而墮其中 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 使之無所顧 有所恃 無所顧 則知死之不足惜 有所恃 則知不至于必敗 尺箠當猛虎 奮呼而操擊 徒手遇蜥蜴 變色而卻步 人之情也 知此者 可以將矣 袒裼 而案劍 則烏獲 不敢逼 冠胄衣甲 據兵而寢 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 則力有余矣 選自 古文觀止 注 烽燧 即烽火 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 白天放煙叫 烽 夜間燃火叫 燧 在這里泛指軍隊的警戒工作 斥堠 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 這里指放哨 瞭望 袒裼 t nx 脫去上衣露出身體 烏獲 古代勇士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瞬 正視b 鄧艾縋兵于蜀中縋 系在繩子上放下去c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 應付d 使之狎而墮其中狎 輕視 忽視 解析 選a 瞬 眨眼 2 下列句子中 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 夫惟義可以怒士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 怒不盡則有余勇于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c 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置之地 拔劍撞而破之d 吾之所長 吾出而用之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解析 選c a 用來 介詞 因為 介詞 b 就 連詞 表假設 卻 連詞 表轉折 c 不譯 連詞 表順承 d 不譯 結構助詞 用在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譯 結構助詞 定語后置的標志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 全部屬于闡述 養(yǎng)士 的用兵之術的一組是 為將之道 當先治心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一靜可以制百動 夫惟義可以怒士 士以義怒 可與百戰(zhàn) 小勝益急 小挫益厲 用人不盡其所欲為 善用兵者 使之無所顧 有所恃a b c d 解析 選c 說的是 治心 的用兵之術 說的是 審勢 的用兵之術 說的是 守備 的用兵之術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 不正確的一項 a 文章蘊涵了樸素辯證法思想 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作者認為 凡兵上義 正義的戰(zhàn)爭 才能激發(fā)士氣 才能百戰(zhàn)不殆 逐 利 的戰(zhàn)爭 即使一時不為所害 但從長遠看 會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 作者認為 兵有長短 敵我一也 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為將者要避實擊虛 用我方的長處 與敵人對抗 將我方的短處 隱蔽起來 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c 文章結尾 作者以生動的設喻說明了物質準備的重要性 手中有武器 遇到猛虎也敢斗 手中無武器 見了蜥蜴之類的小蟲 也會嚇得臉青眼黑 唯恐避之不及 d 文章以 為將之道 當先治心 為全篇綱領 先后提出多條用兵意見 全文層次分明 言簡意賅 文筆洗練 又多用排比與對偶 增強了氣勢 而戰(zhàn)例和設喻的插入 又增強了形象感和說服力 解析 選b 文章倒數第二段寫到 吾之所短 吾抗而暴之 使之疑而卻 吾之所長 吾陰而養(yǎng)之 使之狎而墮其中 意思是說 兵有奇正 兵不厭詐 要用揚長避短之正 需設暴短陰長之奇 暴短 就是有意顯露自己的短處 使敵人疑懼而不敢攻 陰長就是有意隱藏自己的長處 使敵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故雖并天下 而士不厭兵 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 譯文 2 袒裼而案劍 則烏獲不敢逼 冠胄衣甲 據兵而寢 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文 答案 1 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 戰(zhàn)士也不厭惡打仗 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zhàn)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關鍵詞 雖 即使 兵 打仗 殆 通 怠 懈怠 之所以 的原因 大意 2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 那勇士烏獲也不敢逼近 要是頭戴著盔 身穿鎧甲 靠著武器睡覺 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他了 關鍵詞 案 按 握著 逼 逼近 冠胄衣甲 頭戴著盔 身穿著鎧甲 兵 武器 大意 附 譯文 作為將領的原則 應當首先修養(yǎng)心性 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 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 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 才可以對付敵人 軍事崇尚正義 如果不合乎正義 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 并非一動就有危害 而是因為后來將有不能應付的事情發(fā)生 只有正義能夠激憤士氣 用正義激憤士氣 就可以投入一切戰(zhàn)斗 作戰(zhàn)的措施大致是 當戰(zhàn)爭尚未發(fā)生的時候 要積蓄財力 當戰(zhàn)爭即將發(fā)生的時候 要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 當戰(zhàn)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 要培養(yǎng)士氣 當戰(zhàn)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 就要修養(yǎng)心性 小心謹慎地設置報警的烽火 嚴格認真地在邊境巡邏放哨 使農民無所顧忌 安心耕種 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 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zhàn)士 讓他們悠閑自在 養(yǎng)精蓄銳 這就是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的做法 取得小的勝利 要使戰(zhàn)士感到更加 緊迫 受到小的挫折 要讓戰(zhàn)士得到更大的激勵 這就是培養(yǎng)士氣的做法 使用戰(zhàn)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 這就是修養(yǎng)心性的做法 所以戰(zhàn)士們常常積蓄著怒氣 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 怒氣沒有消除干凈就有余勇可賈 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將繼續(xù)追求 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 戰(zhàn)士也不厭惡打仗 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zhàn)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養(yǎng)心性 戰(zhàn)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后就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了 將領要聰明而嚴厲 戰(zhàn)士要愚昧 聰明就不可預測 嚴厲就不可冒犯 所以戰(zhàn)士們都把自身完全交出來聽從命令 怎么能不愚昧呢 戰(zhàn)士唯有愚昧 然后才能跟將領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動軍隊 要了解敵方的君主 了解敵方的將領 然后才能夠在危險的地方出兵 魏將鄧艾用繩子把魏兵縋入蜀國 如果不是蜀漢后主劉禪昏庸無能 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 鄧艾本來就對劉禪輕慢 所以才出兵于危險之地 因此 古代的良將 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 虛實 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 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方針了 作為主將的原則是 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 了解形勢然后可以增兵 懂得節(jié)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 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 懂得節(jié)制就不會困窘 見了小利益不輕舉妄動 遇上小禍難不回避 小利益 小禍難不值得辱沒我的本領 之后才能夠應付大利益 大禍難 只有善于蓄養(yǎng)本領又愛惜自己軍隊的人 才能無敵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 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 無論敵我都如此 請問 我方的長處 我拿出來運用 敵人卻不與我較量 我方的短處 我隱蔽起來 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 怎么辦呢 回答道 我方的短處 我故意顯露出來 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我方的長處 我暗中隱蔽起來 使敵人輕慢而陷入圈套 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要使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忌 但有所依靠 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忌 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 有所依靠 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 手握一尺長的鞭子 面對著猛虎 敢于奮力吶喊而揮鞭打擊 空著手遇上了蜥蜴 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后退 這是人之常情 懂得這個道理 就可以帶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 那勇士烏獲也不敢逼近 要是頭戴著盔 身穿鎧甲 靠著武器睡覺 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他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能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 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 那就威力無窮了 六 2012 濟南二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臧霸字宣高 泰山華人也 父戒 為縣獄掾 據法不聽太守欲所私殺 太守大怒 令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工藝設計核心要點解析
- 社區(qū)團購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分析
- 大學生國慶假期安全教育指南
- 裝配式建筑行業(yè)發(fā)展前景
-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
- 幼兒感恩教育:從“小愛”到“大愛”的成長階梯
- 四年級夢想課程教學工作計劃
- 夜宵漢堡買賣合同協(xié)議
- 廢棄房屋出售合同協(xié)議
- 短租房鋪床改造合同協(xié)議
- GB 7718-202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近代史專題復習提綱
- 2025-2030中國蜂蜜行業(yè)營銷渠道與多元化經營效益預測研究報告
- 內蒙古匯能集團筆試題庫
- 產后保健知識課件
- 氧化反應工藝安全操作規(guī)程
- 子宮肌瘤病例討論
- 門窗安裝施工方案07785
- 2025年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題(附答案)
- 土壤氡檢測方案
- 氧化鎵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進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