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復習資料.doc_第1頁
實驗診斷復習資料.doc_第2頁
實驗診斷復習資料.doc_第3頁
實驗診斷復習資料.doc_第4頁
實驗診斷復習資料.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的臨床意義有哪些?答: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有兩類:(1)相對性增多,是因血漿容量減少,使紅細胞容量相對增加。見于嚴重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癥、甲狀腺功能抗進危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2)絕對性增多,按發(fā)病原因可分為繼發(fā)性和原發(fā)性兩類,后者稱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是血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和紅細胞生成素非償性增加。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的紅細胞增多癥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簡述紅細胞染色反應的異常表現(xiàn)及臨床意義。答:,低色素性:紅細胞染色過淺,中央蒼白區(qū)擴大,提示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常見于缺鐵性貧血。.高色素性:紅細胞著色深,中央淡染區(qū)消失,其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增高.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嗜多色性:紅細胞呈淡灰藍或紫灰色,是一種剛脫核的紅細胞,體積較正常紅細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躍,紅細胞系增生旺盛.見于慢性貧血.簡述紅細胞中常見的異常結構及其臨床意義。答:.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內含有細小嗜堿性點狀物質,是核糖體聚集而成.染色質小體:是核的殘余物,此小體多見于溶血性貧血.卡-波環(huán):成熟紅細胞內出現(xiàn)一條很細的淡紫色線狀體呈環(huán)形或”8”字形,曾認為是核膜的殘余物.有核紅細胞:正常成人有核紅細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兒科見到有核紅細胞外,成人如出現(xiàn)有何紅細胞,均屬病理現(xiàn)象.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常見原因是什么?答:1.急性感染2.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紅細胞破壞.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惡性腫瘤.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哪些?答:1.感染:特別是格蘭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時,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時白細胞亦可減少。2.血液系統(tǒng)疾?。涸偕系K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貧血以及骨髓轉移癌等。3.物理,化學因素損傷.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腫大及其功能亢進。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產生自身抗體導致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臨床意義。答:中性粒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常伴隨白細胞總數的增多。1)急性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2)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損壞: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內,周圍血中的血紅蛋白的含量及紅細胞數尚未下降,而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卻明顯增多,特別是內出血時,白細胞可高達2010/L。4)急性中毒: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中毒,如尿毒癥、汞中毒及安眠藥中毒等;蛇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而惡性腫瘤。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常見原因有哪些答:1.過敏性疾病2.寄生蟲病3.皮膚病4血液病5某些惡性腫瘤6某些傳染病7嗜堿性粒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臨床意義?答: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2.寄生蟲?。貉x病、蛔蟲病、鉤蟲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3.皮膚?。喝鐫裾钪卸仍龈?。4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5某些惡性腫瘤: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6某些傳染?。杭毙詡魅静r,嗜酸性粒細胞大多減少,但猩紅熱時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7其他:風濕性疾病、過敏性間質腎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的常見原因有哪些?答:1,過敏性疾病2.血液病3.惡性腫瘤4.其他如糖尿病,病理性淋巴細胞增多的常見原因有哪些?答:感染性疾病,腫瘤性疾病,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異型淋巴細胞增多見于些情況?答:異型淋巴細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見到,但不超過2%。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可見于: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細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現(xiàn)異型淋巴細胞,尤其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可高達10%以上?;净謴秃螽愋土馨图毎钥稍谕庵苎獏R中持續(xù)數周、數月才逐漸消失。也可見于某些細菌性感染、螺旋體病、立克次體病或原蟲感染(如瘧疾)等疾病。藥物過敏。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循環(huán)術后,可能與細胞肥大病毒又稱涎腺病毒感染有關。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細胞缺乏癥、放射治療等也可出現(xiàn)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分型及增多的臨床意義?答:根據細胞形態(tài)學特點將其分為三型:(1)型(泡沫型):胞體較淋巴細胞稍大,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為不規(guī)則形。核偏位,呈圓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核染質呈粗網狀或小塊狀,無核仁。胞質豐富,呈深藍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質呈泡沫狀,無顆?;蛴猩贁殿w粒。通常以此型為最多見。(2)型(不規(guī)則形):胞體較型較大,細胞外形常不規(guī)則,似單核細胞,故也稱為單核細胞型。胞質豐富,呈淡藍色或淡藍灰色,可由少量嗜天青顆粒,一般無空泡。核型與型相似,但核染質較型細致,亦呈網狀,核仁不明顯。(3)型(幼稚型):胞體大,直徑1518m。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量多,藍色或深藍色,一般無顆粒,有時有少許小空泡。核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質呈纖細網狀,可見12個核仁。 除上述3型外,有時也可見到少數呈漿細胞樣或組織細胞樣的異形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增多見于哪些情況?答:嬰幼兒及兒童單核細胞可增多,屬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見于:(1)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等,單核細胞明顯增多。(2)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多發(fā)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簡述類白細胞病反應的分類。答:按周圍血白細胞總數的多少可分為:白細胞增多性和白細胞不增多性兩型,以前者為多見;按增多的細胞類型則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型嗜酸性粒細胞型淋巴細胞型單核細胞型。血小板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哪些?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礙、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異常。病理性血沉增快的臨床意義是什么?答:1.各種炎癥性疾?。猴L濕熱,結核病時,因纖維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顯加快。2.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時血沉增快,而心絞痛時則無改變。3.惡性腫瘤:增長迅速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可能與腫瘤細胞分泌糖蛋白,腫瘤組織壞死,繼發(fā)性感染或貧血等因素有關。4.各種原因導致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增高時,血沉均可增快。簡述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學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答:答:骨髓中血細胞發(fā)育規(guī)律為:1)細胞體積:隨著血細胞發(fā)育成熟,胞體由大變小; 2)細胞質:量:由少量逐漸增多;顏色:由深藍變淺染;顆粒:從無顆粒到有顆粒,顆粒從非特異性到特異性。 3)細胞核:大?。河纱笞冃?,由規(guī)則變?yōu)椴灰?guī)則;染色質: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榇植冢旅?;核仁:由有到無;核膜:由不明顯變?yōu)槊黠@。4)細胞核/細胞質比值:由大變小。病理情況下尿中常見的管型及其臨床意義? 答:(1)紅細胞管型,尿中見到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單位內有出血,可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血紅蛋白管型也可見于血型不合輸血后溶血后應時及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出血、腎移植術后產生排異反應時。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其它膠析性能疾病、腎梗死、腎靜脈血栓形成等情況時紅細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現(xiàn)。(2)白細胞管型管型內含有白細胞,由退化變性壞死的白細胞聚集而成,可單獨存在,或與上皮細胞管型、紅細胞管型并存。此種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細菌感染性病變??山Y合臨床患者有無感染癥狀給予診斷,常見于急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等,有紅斑狼瘡腎炎患者亦可見到。病理性尿液顏色改變及其臨床意義? 答: 血尿,紅色,因尿內含有一定量的紅細胞,可見于泌尿系統(tǒng)炎癥、結石、腫瘤、結核、外傷等;也可見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紅蛋白尿及肌紅蛋白尿,紅色或暗紅色,離心沉淀后鏡檢時不見紅細胞,但隱血試驗陽性。膽紅素尿,深黃或褐色尿,呈豆油樣改變,震蕩后出現(xiàn)黃色泡抹且不易消失,常見于阻塞性黃疸和肝細胞性黃疸。膿尿和菌尿:黃白色或云霧狀,見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如腎盂腎炎或膀胱炎等。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白色,由于寄生蟲或結核、腫瘤、創(chuàng)傷、手術等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脂肪尿可見于脂肪擠壓損傷、骨折和腎病綜合征等。什么是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產生的機制?答:尿蛋白定性實驗陽性或定量試驗超過15.mg/24h尿時,稱蛋白尿。1. 當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斷裂或電荷屏障改變,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現(xiàn)于終尿中。 2.原尿中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當腎小管功能受損時,近端小管對蛋白質的重吸收障礙而出現(xiàn)蛋白尿。 3.血漿中小分子量蛋白質異常增多.經過腎小球慮過,超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現(xiàn)在尿中。 4.腎髓袢升支及遠曲腎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T-H糖蛋白增加。尿液有形成分的特征及臨床意義?答:1.紅細胞 :典型形狀為淺黃色雙凹盤狀。2.白細胞:外形完整,無明顯的退行性改變,漿內顆粒清晰可見,胞核清楚。3.上皮細胞尿液中的上皮細胞來自腎至尿道的整個泌尿系統(tǒng)。4.管型是蛋白質,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圓柱狀蛋白聚體。5.結晶:經常出現(xiàn)于新鮮尿中并伴有較多紅細胞應懷疑患有腎結石的可能。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1.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超過腎糖閾為主要原因.2.血糖正常性糖尿3.暫時性糖尿4.假性糖尿簡述尿管型形成的條件?答: 尿中清蛋白、腎小管上皮細胞產生的T-H糖蛋白是構成管型的基質。腎小管仍有濃縮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濃縮,后者則促使蛋白變性聚集。 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腎單位,處于休息狀態(tài)的腎單位尿液淤滯,有足夠的時間生成管型。當該腎單位重新排尿時,已形成的腎管型隨尿排出。簡述糞便隱血試驗的臨床意義。答: 糞便隱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診斷價值:(1)陽性反應,可見于: 消化道潰瘍,陽性率40-70%,呈間歇陽性十;消化道惡性腫瘤,如胃癌、結腸癌,陽性率可達95%,呈持續(xù)陽性,因此糞便隱血試驗常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診斷篩選指標;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變、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鉤蟲病及流行性出血熱等,糞便隱血試驗常為陽性; (2)假陽性反應,進食動物血、肉類及進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現(xiàn)假陽性反應。病理情況下糞便顏色與性狀有哪些改變?(舉四例)答:鮮血便、柏油樣便、白陶土樣便、膿性及膿血便、米泔樣便、粘液便、稀糊狀或水樣便、細條樣便、乳凝塊。梗阻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患者的糞便有何變化。答: 梗阻性黃疸:糞便為白陶土色,糞膽原定性試驗陰性;溶血性黃疸:糞便深黃色,糞膽原定性試驗陽性。常見腦、腦膜疾病的腦脊液特點。答:蛋白質 細胞計數壓力 外觀 定性 定量 葡萄糖 氯化物 及分類 細胞正常人 0.69 透明 () 0.20.4g/L 2.54.5mmol/L 120130mmol/L (08) 無1.76 多為淋巴細胞化膿性 顯著 混濁, 顯著增加 明顯減少 稍低 顯著增加,數千, 可發(fā)現(xiàn)腦膜炎 增高 可有 以上 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致病菌凝塊結核性 增高 微混,呈 增加 減少 明顯減少 增加,數十或數百, 抗酸染色 腦膜炎 毛玻璃樣, 已淋巴細胞為主 可找到抗 靜止后有 酸桿菌薄膜形成病毒性 稍增高 清晰或 輕度增加 正?;蛏愿?正常 增加,數十或數百, 無腦膜炎 微濁 以淋巴細胞為主流行性乙 稍增高 多清晰或 增加 正?;蛏愿?正常 增加,數十或數百, 無型腦炎 微混 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其后則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腫瘤 增高 無色或黃色 輕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正?;蛏栽黾?,以淋巴 無細胞為主腦室及蛛網 稍增高 血性 輕度增加 多增高 正常 增加,以紅細胞為主 無膜下腔出血試述血尿素氮升高的臨床意義。答:1.器質性腎功能損害 2.腎前性少尿 3.蛋白質分解或攝入過多. .4血BUN作為腎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標.常見的遠端腎功能試驗有哪些?答:1.晝夜尿比密試驗 2.3h尿比密試驗 3.尿滲量測定測定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試驗有哪些?答:(1)菊粉(一種植物糖)。能完全通過腎小球,可用于腎小球的濾過率的測定,但需靜脈輸入,應用較少。(2)肌酐清除率(ccr)??捎靡怨烙嬆I小球的濾過率,其數值和血漿肌酐呈反比關系,肌酐清除率參考值:男 90150毫升/分;女70120毫升/分。 由于尿中肌酐有10%來自腎小管排泄,上述計算可能高估腎小球的濾過率,高估的程度隨腎功惡化的程度而增加。(3)尿素(Urea)(或尿素氮)。氨基酸經脫氨作用生成氨,氨對人體有毒性,肝細胞具有使氨生成尿素的作用;尿素的生成是肝臟的解毒功能之一,尿素是體內氨基酸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尿素隨血液從腎小球濾過由尿液排出體外。血液尿素含量的測定常做為腎小球濾過功能的篩選試驗,但敏感性低,當濾過功能低于40%時才升高。(4)肌酐(CR)。肌酐是肌酸代謝的最終產物,在體內是一種廢物,經腎小球濾過由腎臟排出,不被腎小管重吸收。是評價腎小球濾過率的良好指標,和濾過率成反比;但不敏感,當其濾過功能損傷約50%時才明顯升高。(5)尿蛋白的測定。尿蛋白的漏出是腎小球損傷的首發(fā)癥狀,早于腎小球的濾過率下降數日到數年。正常尿液總蛋白不超過150毫克/24小時,白蛋白不超過40毫克/24小時。根據內生肌酐清除率將腎功能損害程度分為幾期。答:分為四期:第一期,腎衰竭代償期,Ccr51-80ml/min;第二期,腎衰竭失代償期,Ccr50-20ml/min;第三期,腎衰竭期,Ccr19-10ml/min;第四期,尿毒期和終末期腎衰竭Ccr10ml/min。根據血肌酐將慢性腎衰竭分為幾期。答:第一期,腎衰竭代償期,Ccr178ml/min;第三期,腎衰竭期Ccr明顯升高,Ccr445ml/min。根據血尿素氮將慢性腎衰竭分為幾期。答:第一期,腎衰竭代償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第三期,腎衰竭期血BUN20mmol/L。簡述急性慢性肝炎是實驗室診斷指標的變化特征。答:急性肝炎時,轉氨酶顯著升高,血清膽紅素升高,血清總蛋白沒有明顯的變化;慢性肝炎時,轉氨酶輕度升高,大多數慢性肝炎的AST升高大于ALT的升高,血清膽紅素代謝基本正常,血清總蛋白顯著升高。怎樣合理選擇肝功能實驗指標。答:1健康體格檢查時,可選擇ALT、AST、-GT、A/G比值及肝炎病毒標志物。必要時可增加ALP、SYP、及血清蛋白電泳。2懷疑為無黃疸性肝炎時,對急性患者可查 ALT、膽汁酸、尿內尿膽原及肝炎病毒標志物,對慢性患者家加查AST、ALP、血清蛋白總量、 A/G比值及血清蛋白電泳。3對黃疸患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時,應查STB、CB、尿內尿膽原及膽紅素、ALP、膽汁酸。4懷疑為原發(fā)性肝癌時,除一般的肝功能 (ALT,AST,STB,CB)外,應加查AFP、-GT及其同工酶、ALP及其同工酶。 5懷疑為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時,ALT、AST、STB、 A/G、蛋白電泳、ICGR為篩檢檢察,此外應查MAO、PH、及PIHP等。6療效判斷及病情隨訪,急性肝炎可查ALT、 AST、STB、CB、尿內尿膽原及膽紅素。慢性肝病可觀察ALT、AST、STB、CB、PT、A/G比值、血清總蛋白、蛋白電泳等,必要時查MAO、PH、PHIP。原發(fā)性肝癌應隨訪AFP、CGT、ALP及其同工酶等。三種黃疸的鑒別:血清膽紅素尿內膽色素糞便CBUCBCB/STB尿膽紅素尿膽原顏色糞膽元梗阻性黃疸明顯增加輕度增加0.5強陽性減少或缺少變淺或灰白色或消失溶血性黃疸輕度增加明顯增加0.2陰性明顯增加加深增加肝細胞性黃疸中度增加中度增加0.20.5陽性正常或輕度增加變淺或正?;蛘UH?6.81.710.20.20.4陰性0.844.2口服糖耐量實驗的適應證有哪些?答:1.無糖尿病癥狀,隨機血糖或FBG異常,以及有一過性或持續(xù)性糖尿者.2.無糖尿病癥狀,但有明顯的糖尿病家族史3.有糖尿病癥狀,但FBG未達到診斷標準者.4.妊娠期,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臟疾病時出現(xiàn)糖尿病5.分娩巨大胎兒,或有巨大胎兒史的婦女.6.原因不明的腎臟疾病或視網膜病變.簡述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答:1.評價糖尿病控制程度:GHb增高提示近23個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2.篩檢糖尿病 3.預測血管并發(fā)癥.4.鑒別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的GHb的水平增高,而應激性高血糖的GHb則正常.簡述cTnT的臨床意義。答:1.診斷AMI:是診斷AMI的確定性標志物.2.判斷微小心肌損傷3.預測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4.其他.也可作為判斷AMI后溶栓治療是否出現(xiàn)冠狀動脈再灌注,以及評價心肌受損程度的較好指標反應心肌缺血損傷的理想化生物化學指標應具備哪些特點。答:反應心肌缺血損傷的理想化生物化學指標應具備以下特點:A具有高度心臟特異性b心肌損傷能迅速增高、并持續(xù)時間長c檢測方法簡便快捷d其應用價值已有臨床證實。OGTT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是什么?答:DM (mmol/l) 空腹 靜脈血漿7.0 靜脈全血6.1 毛細血管全血 6.1 服糖2h 靜脈血漿11.1 靜脈全血10.0 毛細血管全血11.1 簡述血糖代謝物檢測,血脂檢測的臨床意義和應用。答:血糖代謝物檢測的臨床意義:血糖檢測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依據,也是判斷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標。1、FBG(空腹血糖)增高:FBG增高而又未達到斬斷糖尿病標準時,稱為空腹血糖過高;FBG增高超過7.0mmol/L時稱為高血糖癥。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各型糖尿病;內分泌疾?。粦ば砸蛩?;藥物影響;肝臟與胰腺疾病。2、FBG減低:當FBG低于2.8mmol/L時稱為低血糖癥。生理性減低:饑餓。病理性減低:胰島素過多;對抗胰島素分泌不足;肝糖原儲存缺乏;急性乙醇中毒;非降糖藥影響。血脂檢測的意義:血清脂質檢測除了可作為脂質代謝紊亂及有關疾病的診斷指標外,還可協(xié)助診斷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腎病綜合癥、肝硬化及吸收不良綜合癥等。簡述血清電解質檢測主要項目的參考值。答:血清陽離子檢測:血鉀:3.55.5mmol/L 血鈉:135145mmol/L血鈣:總鈣 2.252.58mmol/L 離子鈣:1.101.34mmol/L;血清陰離子檢測:血氯:95105mmol/L 血磷 0.971.61mmol/L。臨床常用的心肌酶有哪些?心肌蛋白有哪些?有何臨床意義?答:常用的心肌酶有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異型、乳酸脫氫酶、乳酸脫氫酶同工酶。 常用心肌蛋白有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肌紅蛋白、脂肪酸結合蛋白。肝臟疾病常用的實驗室檢測項目有那些?答:1.蛋白質代謝功能檢測2.脂類代謝功能檢測3.膽紅素代謝檢測4.膽汁酸代謝檢測5.攝取和排泄功能檢測6.血清酶及同工酶檢測簡述肝臟疾病常用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答:答:1.蛋白質代謝功能檢測2.脂類代謝功能檢測3.膽紅素代謝檢測4.膽汁酸代謝檢測5.攝取和排泄功能檢測6.血清酶及同工酶檢測7.其他檢測:型前膠原氨基末端肽測定、型膠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血清銅測得。簡述總補體溶血活性檢測(CH50實驗)的基本原理及臨床意義。答: 補體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細胞作用。特異性抗體與紅細胞結合后可激活補體,導致紅細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滲入,引起紅細胞腫脹而發(fā)生溶血1.CH50升高常見于各種急性期反應,如急性炎癥組織損傷、惡性腫瘤特別是肝癌等可較正常高23倍。 2.CH50降低補體消耗增加見于血清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移植排斥反應等;補體大量喪失見于腎病綜合征、大面積燒傷、外傷、手術和失血過多;補體合成不足見于肝硬化、慢活肝、急性肝炎重癥患者等。 3.判斷補體檢測結果時應注意動態(tài)觀察,最好數種補體成分同時檢測,以便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分析。簡述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的臨床意義。答:1.CD3+降低:見于自身免疫性疾病2.CD3+/CD4+降低:見于惡性腫瘤3.CD3+/CD8+降低:見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4.CD4+/CD8+比值增高: 見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CD4+/CD8+比值降低:見于艾滋病,惡性腫瘤進行期和復發(fā)時.5.檢測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時CD4+/CD8+比值增高于是可能發(fā)生排斥反應.簡述TORCH試驗包括的項目和臨床意義。答: 臨床意義:本檢查常作為婦女懷孕期生殖道感染的常規(guī)檢查項目。1弓形蟲感染 弓形蟲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貓與其他動物是傳染源。后天感染輕型者常無癥狀,但血清中可查到抗體;重型者可引起各種癥狀,如高熱、肌肉或關節(jié)疼痛、淋巴結腫大等;通過胎盤宮內感染者可引起死胎、早產,出生后可表現(xiàn)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以及眼、內臟的先天損害。2風疹病毒 孕婦感染風疹多在懷孕l(wèi)6周時,除可致流產、死亡外,所生嬰兒還可發(fā)生先天性風疹綜合征。lgM抗體陽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時應終止妊娠。3巨細胞病毒lgM抗體陽性提示病人近期有巨細胞病毒感染,但應結合臨床情況進行具體分析。4單純皰疹病毒 主要引起皰疹性口腔炎、濕疹性皰疹、皰疹性角膜結膜炎、新生兒皰疹、皰疹性外陰陰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的感染多由單純皰疹病毒-型引起,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由單純疤疹病毒-型引起。本試驗不能區(qū)分單純皰疹病毒-型或單純皰疹病毒-型。lgM抗體陽性提示近期有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請簡述病菌感染型疾病主要的檢查手段及哪個為最重要的手段。答:病菌感染型疾病的檢查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1.檢測細菌或其抗原主要包括直接涂片顯微鏡檢查、培養(yǎng)、抗原檢測與分析。2.檢測抗體。3.檢測細菌遺傳物質主要包括基因探針技術和PCR技術。上述多種檢查手段中,細菌培養(yǎng)是最重要的確診方法。根據細菌形態(tài)、菌落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鑒定、動物接種等可綜合鑒定病原菌。目前,一些微量鑒定系統(tǒng)及自動化細菌噢誒楊與鑒定系統(tǒng)已經應用于臨床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大大提高了檢查報告的速度與準確性。請簡述醫(yī)院感染的常見類型及感染途徑。答:感染類型1.下呼吸道感染2.尿路感染3.手術切除感染4.胃腸道感染5.血液感染6.皮膚和軟組織感染 感染途徑;1.外源性感染2.內源性感染醫(yī)院感染病原體檢查標本采集和送檢基本原則是什么?答: 發(fā)現(xiàn)醫(yī)院感染應及時采集微生物標本作病原學檢查。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減少或避免正常菌群和其他雜菌污染。 立即送檢,床旁接種可提高病原菌檢出率。 盡量在抗菌藥物使用前采集標本。 以棉拭子采集的標本如咽拭、肛拭或傷口拭,應立即送檢。盛標本容器須經滅菌處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劑。送檢標本應注明來源和檢驗目的,正確選擇培養(yǎng)基和環(huán)境,必要時應注明選用何種抗菌藥對污染標本作定量培養(yǎng),以判別是感染菌或定植菌。分離所得病原菌應作藥敏試驗,提倡“分級報告”和“限時報告”。簡述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原菌耐藥基因的臨床意義。答:1.可比培養(yǎng)法更早檢測出病原菌的耐藥性,尤其適用于檢測生長緩慢病原菌(如結核分枝桿菌),有利于臨床早期合理選藥治療。2.耐藥基因的檢出對病原菌的耐藥性具有確診意義,特別是當病原菌對某一抗菌藥物的耐藥表現(xiàn)呈現(xiàn)“敏感”或邊緣耐藥時,如mec-A基因的檢出可確證對苯挫西林表現(xiàn)為邊緣耐藥的MRSA。3.在細菌耐藥性及其擴散的流行病學監(jiān)測中,耐藥基因的監(jiān)測比常規(guī)方法監(jiān)測病原菌的耐藥譜更準確。4.耐藥基因的監(jiān)測可作為考核其他耐藥性監(jiān)測的金標準。什么是網織紅細胞。答:網織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的細胞。由于胞質內還殘存核糖體等嗜堿性物質,煌焦油藍或新亞甲藍染色,呈現(xiàn)淺藍深藍色的網織狀細胞而得名。網織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答:1臨床意義:網織紅細胞增多,見于:(1)骨髓紅細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 (2)判斷療效: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病人,在補充鐵劑及維生素B12、葉酸之后,網織紅細胞應迅速增多。網織紅細胞減少,見于:紅細胞生成減低。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試述乙肝病毒抗原抗體及前S1抗原的臨床意義。答: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種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于包膜病毒?,F(xiàn)用于臨床的病毒標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抗-HB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i前S2抗體、乙型肝炎病毒DNA。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抗-HBe抗-HBs檢測結果分析+-急性HBV感染早期,HBV復制活躍+-急性或慢性HB,HBV復制活躍+-+-急性或慢性HB,HBV復制減弱+-+-急性或慢性HB,HBV復制減弱+-+-HBV復制停止-+-HBsAg/抗-HBs空白期,可能HBV處于平靜攜帶中-既往HBV感染,未產生抗-HBs-+-抗-HBs出現(xiàn)前階段,HBV低度復制-+HBV感染恢復階段-+HBV感染恢復階段+-+不同亞型(變異型)HBV再感染+-HBV-DNA處于整合水平-+病后或接種HB疫苗后獲得性免疫-+-HBsAg變異的結果+-+表面抗原、e抗原變異常用診斷性實驗的評價標準?答:1.診斷靈敏度,指某檢驗項目對某種疾病具有鑒別、確認的能力。診斷靈敏度的數學式為所以病人中獲得真陽性結果的百分數。2.診斷特異性,指某檢驗項目確認無某種疾病的能力,它的數學式為所以非病人中獲得真陰性結果的百分數。3.診斷準確度,指某實驗項目在實際使用中,所有檢驗結果中診斷準確結果的百分數。類白血病反應的分類?答:1.中性粒細胞型:此型最常見??梢娪诟鞣N感染、惡性骨髓腫瘤轉移、有機磷農藥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嚴重外傷或大面積燒傷等,其中以急性化膿菌感染為最常見。2.嗜酸性粒細胞型:常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其他如風濕性疾病、晚期癌腫等。3.淋巴細胞型:常見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百日咳、水痘、風疹等,也可見于粟性粒結核、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菌性痢疾、斑疹傷寒、風濕病并血管內皮細胞增多癥。MPV的臨床意義是什么?答:代表單個血小板的平均容積.增加多見于血小板破壞增加而骨髓代償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時造血功能恢復的主要表現(xiàn).減低多見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減少.有半數白血病患者MPV減低,MPV隨血小板數而持續(xù)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標志之一.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答:骨髓中血細胞發(fā)育規(guī)律為: 1)細胞體積:隨著血細胞發(fā)育成熟,胞體由大變??;2)細胞質:量:由少量逐漸增多;顏色:由深藍變淺染;顆粒:從無顆粒到有顆粒,顆粒從非特異性到特異性。 3)細胞核:大?。河纱笞冃?,由規(guī)則變?yōu)椴灰?guī)則;染色質: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榇植冢旅?;核仁:由有到無;核膜:由不明顯變?yōu)槊黠@。 4)細胞核/細胞質比值:由大變小簡述缺鐵性貧血的骨髓象特點。答:缺鐵性貧血典型的血液學特征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為國內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2.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活躍,幼紅細胞百分率常30%,使粒紅細胞比例降低。紅系以中幼及晚幼紅細胞為主,貧血嚴重時,中幼紅較晚幼細胞更多。3.貧血程度較輕時,幼紅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中度以上貧血時,細胞體積減小,胞質量少,著色偏嗜堿性。有時細胞邊緣可見不規(guī)則突起,核畸形,晚幼紅細胞的核固縮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成熟紅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同血象。4.粒細胞系相對減少,但各階段細胞的比例及形態(tài)大致正常。5.巨核細胞系正常。簡述巨幼紅細胞貧血的骨髓象特點。答:1.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粒系、紅系、巨核系三系細胞均出現(xiàn)巨幼變?yōu)樘卣鳌?.紅細胞系:增生明顯,粒紅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態(tài)幼紅細胞減少或不見,由各階段巨幼紅細胞取代,其比例常大于10%,可見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紅細胞。3.粒細胞系統(tǒng):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細胞比例相對降低。中性粒細胞自中幼階段以后見巨幼變,以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細胞多見。4.巨核細胞:數量正?;驕p少,可見巨核細胞胞體過大,分葉過多與核碎裂。胞質內顆粒減少。淋巴細胞形態(tài)一般無變化,單核細胞也可見巨幼變。急性再生性障礙性貧血的特點。答:骨髓象:急性型再障的骨髓損壞廣泛,骨髓小粒細小,脂肪滴明顯增多,多部位穿刺均顯示下列變化。骨髓增生明顯減低。骨髓小粒呈粗網結構空架狀,細胞稀少,造血細胞罕見,大多為非造血細胞。粒、紅兩系細胞極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達80%以上。巨核細胞顯著減少,多數病例常無巨核細胞可見。漿細胞比值增高。有時還可有肥大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網狀細胞增高。APTT、PT、TT、FIB、AT檢測項目有哪些臨床意義?答:APTT:是內源凝血系統(tǒng)篩選實驗,PT:是外源凝血系統(tǒng)篩選試驗。TT:延長見于地纖維蛋白原血癥,血中有肝素或類肝素物存在。FIB:纖維蛋白原增高:往往與急性期反應蛋白同時增高,如:肺炎、風濕熱、結核、敗血癥等細菌感染。降低:纖維蛋白原消耗過度,如DIC。AT:抗凝血酶的多少,高見于血友病,白血病。低見于先天性和獲得性AT缺乏癥,DIC。哪些血脂成分有較強的致動脈粥樣的作用?答: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載脂蛋白B。簡述淀粉酶監(jiān)測的臨床意義?答:1.淀粉活性酶增高:腎腺炎、胰腺癌和非胰腺疾病 2.淀粉酶活性降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何為免疫球蛋白?何為M蛋白?臨床意義?答:免疫球蛋白是由漿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組具有抗體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機體的血液、體液、 外分泌液和部分細胞的膜上。M 蛋白或稱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單克隆 B 細胞增殖產 生的具有相同結構和電泳遷移速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檢測到 M 蛋白,提示 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見于:1.多發(fā)性骨髓瘤:以IgG 型最為常見,其次為IgA 型,IgD 和IgE 罕見,也有IgM型報道。2.巨球蛋白血癥:該病血液中存在大量單克隆IgM。3 重鏈 ?。撼霈F(xiàn)Ig 重鏈(伽馬,a,u 重鏈)。4 輕鏈?。撼霈F(xiàn)單克隆游離輕鏈。5.半分子病:系由 一條重鏈和一條輕鏈組成的單克隆 Ig 片段。6.惡性淋巴瘤:血液中可出現(xiàn) M 蛋白。7.良性 M 蛋白血癥:常指血清或尿中不明原因長期或一過性的出現(xiàn)單一免疫球蛋白,長期觀察又 未發(fā)生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癥等惡性M蛋白血癥的病人。簡述補體C3、C4 檢測的臨床意義。答: 補體C3減低見于70%以上的急性腎小球腎炎、85%以上的鏈球菌感染后腎炎、78%狼瘡性腎炎患者。還見于活動性SLE和類風性關節(jié)炎。補體C4降低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瘡性腎炎、SLE、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發(fā)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IgA腎病和遺傳性IgA缺乏癥.簡述不同的抗核抗體對應的Hep-2 細胞的熒光核型及臨床意義。 答:核均質型:與抗 ds-DNA,抗組蛋白,核小體抗體有關,核膜型:主要有核孔復合物和抗板層 素抗體兩種,顆粒型:與抗 U-RNP、抗 SS-A、SS-B 有關;核點型:少核點型即 P80 盤驅蛋白抗體,多點核型即Sp100 抗體;核仁型:與針對核糖體、RNA 聚合酶的抗體和抗原纖維蛋 白抗體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