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制作中的體會.doc_第1頁
“微課程”制作中的體會.doc_第2頁
“微課程”制作中的體會.doc_第3頁
“微課程”制作中的體會.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課程”制作中的體會(20條)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課程,人類忽然進入了微時代。我和我的作業(yè)搭檔,在制作微課程的過程中,反思微課程。我的作業(yè)搭檔是東營綜合實踐的趙俊芳老師。我們先討論主題,由原來的“調(diào)查問卷的設計”縮小為“調(diào)查問題的設計”。從討論主題,到設計方案,到制作課件,到錄音,到學習任務單,彼此切磋。制作時借鑒了青島城陽二中張啟貞的公開課。至少我們對“調(diào)查問題的設計”思路更清晰,思考更有深度,語言更簡練。9分鐘的微視頻,集中了三個人的思考。體會到了1+1 2,瞎子背著瘸子過河,雙贏。這個過程,我們用到了QQ、電腦、手機,也可以說體現(xiàn)了技術對學習的支持作用。沒有技術的加入,我們的異地探討、信息傳輸是無法實現(xiàn)的。微課程是什么?如何制作?如何使用?價值何在?如何辯證看待技術的作用?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我總結了20條體會:1.牢記微課程的使用對象是學生微課程的使用對象是學生。上課時,我們是用課件對著學生講。錄屏時,是用課件對著電腦講。但是要假設是對著學生講,有虛擬的聽眾、虛擬的互動。2目標的清晰很重要 明確到底要解決什么目標。短平快,聚焦一個問題的解決。目標引領。目標的搖擺,將帶來設計的變化。改設計、改課件都是很費時間的。制作者牢固樹立目標意識,學生意識。我的目標是什么?我是給學生講。3.設計很重要,牢記“少就是多”明確了目標之后,到底選擇哪些資源、哪些問題,進行篩選。使資源、問題都聚焦到目標的解決上。要有選的能力,能夠勇敢去掉那些無關的資源。華東師范大學常永和老師反復強調(diào)“設計”的重要性,制作中我感受到了構思的重要。在計算機老師的幫助和我們的摸索下,解決了技術的問題之后,微課程的關鍵還是回歸到了學科的教學設計上。把設計、課件考慮成熟再錄,否則錄好再發(fā)現(xiàn)問題很麻煩。修改的過程著實考驗耐性。錄屏時,不要認為越多越好。牢記“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少而精,可以把思想傳達出去,而多了,核心信息會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又如我們給學生總結100條規(guī)律,學生一條也記不住,多反而是少。4微課程不僅是知識,還要有情感上海歷史特級教師周飛老師認為:微課程不僅是知識,還要有情感。我在錄制時,用“我們”等語言,拉近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覺“我的老師就在我身邊”。也許你的普通話不標準,但是那種標志性的方言、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是有感情的,是學生感覺親切的。而播音員發(fā)音再標準,對學生來說缺少感情的溫度。學習需要情感的支持。5控制語言速度和語言留白,對接學生思維的流速 我發(fā)現(xiàn),我們?nèi)菀装凑兆约核季S的流速講問題。其實,教師語言流動的速度,不是和自己思維流動的速度一致,而是要和學生思維流動的速度對接。通過控制語言速度,語言留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思維參與到學習中來。心得:要保證10分鐘不說錯話,挺有難度!要熟練內(nèi)容,保證環(huán)境安靜,多錄幾次。6. 依然要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微課程,遵循簡單到復雜、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7.依然要以問題推動學生思考設計中,以問題推動學生思考,采用啟發(fā)式,避免灌輸式。如讓學生回憶小結,提問后留出時間,再出現(xiàn)答案。避免一次性直接呈現(xiàn)。8微課程并不拋棄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微課程與班級授課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形成補充、優(yōu)化。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有很大好處,我依然戀戀不舍。微課程到底如何用?華東師范大學的戚業(yè)國教授5月底在我校的講座中指出:可以把知識重點難點做成一系列資源包,便于學生復習,可以利用技術給學生講解習題。發(fā)揮技術的引領作用。我想,也可以支持教師備課,但教學重點的突破感覺還是要在課堂上進行。9.突破課堂45分鐘的設計慣性,實現(xiàn)碎片化的微學習我們?nèi)菀滓?5分鐘為單位設計教學,這是一種思維慣性。而微課程是5-10分鐘。 一個微課程解決一個問題。學生的注意力能集中15分鐘。因此對一個大的問題,可以分解為微課程系列,切成幾個碎片。我們習慣于把一個水果一次性吃完,可以切成四片,分四次來吃。10技術是手段,教學是目的,微課程并不拋棄原有的課程論、教學論微課程是用技術改變教學,技術是手段,教學是目的。原來的課程論、教學論依然適用。目標內(nèi)容程序評價,這些要素依然重要。只不過現(xiàn)在是“微”的課程。11.微課程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包”,實現(xiàn)師生時空相異的個性化學習技術可以支持教學,但是技術無法解決人的學習動機問題。那么,花大力氣設計了微課程,有什么用?對學生,可以給想學的學生提供資源。微課程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作為班級授課制的補充。微課程可以實現(xiàn)范在學習、移動學習、微學習。 微課程可在師生時空相異的條件下學習。而傳統(tǒng)的班級班級授課制,師生必須同時在場。12.微課程可以給教師提供“資源包”,作備課中的參考,實現(xiàn)教師智慧共享 除了對學生的價值,微課程的另一個價值是可作教師備課中的參考資源,實現(xiàn)教師智慧共享,實現(xiàn)教師的碎片化、個性化學習。和教參不同,微課程是可視、可聽的微資源。13電影傳達的是“故事”,微課程傳達的是“教育”,二者都依靠內(nèi)容取勝微課程和電影、電視相似,只不過電影承載的是故事,而微課程承載的是教育。目前電影、電視技術,已經(jīng)不是問題,依靠什么來吸引觀眾?依靠內(nèi)容、思想、構思取勝。微課程同樣要靠內(nèi)容、設計、思想取勝。14微課程的制作需要技術,需要合作我和趙俊芳一起制作微課程,在這個“項目學習”中,我們優(yōu)化了教學設計,對調(diào)查問題的設計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有些觀點如“設計出問題不是問題,難的是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設計影響調(diào)查的成敗”就是在談話中自然產(chǎn)生。也體會到了技術、合作的價值。我們借用了張啟貞老師的課件。微課程可以“拿來主義”。但是拿來的時候要尊重知識產(chǎn)權,同時要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思維整合進去。15若微課程實現(xiàn)資源共享,可一定程度推進教育公平 擇校擇的是教師。優(yōu)質(zhì)教師資源的不足與分配不均是我國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有些學校在本地區(qū)一家獨大,獨攬優(yōu)質(zhì)教師與學生資源,這種現(xiàn)象有利有弊。微課程的共享,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短、平、快的分享到其他教師的智慧。當然,其作用大小還需要在實踐中觀察。16.微課程或許可以減少家教的數(shù)量,進而一定程度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 課外輔導班的流行,已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負擔。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如教育在社會階層晉升中的作用、行業(yè)的差別、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欠缺、獨生子女家長的期望更高等都是相關因素。這種現(xiàn)象令人憂心?;蛟S微課程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居家的自主學習,從而減輕家庭教育負擔,把經(jīng)濟的余留投入到疾病、養(yǎng)老等民生方面。17微課程的制作帶來成就感作品呈現(xiàn)和計算1+1=2給人的成就感是不一樣的。錄調(diào)查問題的設計,比解出一道題更有成就感。此外,在東營地理謝守有、泰安物理齊玉勤老師的幫助下,我用錄屏,錄下自己寫的打油詩花(模仿回文詩的寫法,正過來,再倒回去,情感從悲觀到樂觀),配上致愛麗絲鋼琴曲,合成后,課前兩分鐘在班里播放,學生給我鼓掌了。我自己也感覺到創(chuàng)造的成就感。文字如下:花生命是一朵絢爛,而終將凋零的花。人們奮力掙扎,夢想難以到達夢想難以到達,人們奮力掙扎生命是一朵終將凋零,而絢爛的花18不再排斥技術對教育的介入教育是技術影響的最后一個領地。現(xiàn)在打車都可用打車軟件,及時溝通供需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但完全排斥技術也不適合。對技術應是開放、理性、冷靜的態(tài)度。技術對教育的作用,不宜棒殺,也不宜捧殺。我們對技術應抱有“有限的期待”。雖然微課程到底能發(fā)揮多大作用需要在實踐中觀察。但學了、制作了微課程后,至少我對技術引領教學不再是猶疑、徘徊的態(tài)度,而是也想嘗試一下。比如:制作學科知識重點和難點的微課程資源包,薄弱的學生選擇性的觀看,自主復習。利用技術把講題錄下來,便于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等等。有了理念的改變,才可能有實踐的跟進。19.一分為二看技術的作用對于微課程,技術改變學習,人們?nèi)菀紫萑搿凹夹g決定論”。實際上,技術對學習是手段,要接受和實現(xiàn)它的輔助作用,如利用微課程提供資源包。但是,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技術有其局限性。如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人與人之間鮮活、有溫度、有碰撞的交往,都是技術難以實現(xiàn)的。我看到,在公交車上,不少年輕人拿著手機、ipad看屏幕。人們忙于看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人機交流已經(jīng)侵犯了人人交流的時間與質(zhì)地。技術是否會使人成為“屏奴”,而淡漠了人與人之間有溫度、有深度的交流?人們竭力的關注外部的信息與人,卻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和身邊人的需要。這是需要警醒的。我想,人類在追求知識,追尋智慧,或者在追尋權力,累積財富,而情感給人的心靈帶來的溫度與柔和,對人生旅程來說不是選擇品,而是必需品。人類發(fā)明信息技術是一種智慧,人類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更是一種智慧。剝開知識和物質(zhì)的層層包裝,教育應回應人類心靈的需要。發(fā)揮技術的正能量,警惕技術對人類的腐蝕。20.教育應回應人類心靈的需要如學會關心人類對技術的追逐,對物質(zhì)的崇拜,對消費的熱衷,似乎使人淡漠了人的情感屬性。在這一切(技術,知識,物質(zhì))的控制之下,別忘記,心靈,需要溫暖的關照。人需要感覺到自己重要。關心,愛護,傾聽,傾訴,關注,關切,安全,溫暖,回應,在意,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